时间:2022-11-02 05:16:57
序论:在您撰写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五华县华强中学吴定侃
第一单元让爱驻我家
教学要求:
1、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2、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3、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认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
2、我爱你,中国
3、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教学难点:
1、学会与父母沟通。
2、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教学方法:
探讨式、启发式、案例分析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家,温馨的港湾
教学要求:
1、认识家的含义,家的幸福所在。
2、懂得父母对子女所起的作用,不忘父母养育恩。
教学重点:
认识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孟杰和他的伙伴们的故事。
二、转入新课。
1、学生朗读引言,体会家的温馨。
2、板书:家,温馨的港湾
3、板书:一、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4、学生看课文P3—4图,体会图中的含义,写出一些描述家庭温馨场面的美妙词汇。
5、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6、师生共同归纳家的含义。
7、朗读小诗《可爱的家》
三、板书:二、不忘父母养育恩
1、阅读P5故事,讨论:在大增成长的道路上,母爱起到了什么作用?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
2、学生代表发言。
3、共同归纳: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和影响,每一步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
4、阅读P6材料,思考并讨论: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5、分组回答。
6、共同归纳: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
7、说一说:自己在家里为父母做了什么?
8、完成P8《我可以这样孝敬父母》
四、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父母的辛苦,也知道如何回报父母,今后要努力去做。
五、作业:回家做几件孝敬父母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与父母沟通
教学要求:
1、认识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2、理解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教学重点:
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教学难点:
懂得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板书:一、学会与父母沟通
2、阅读访谈录,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情形,归纳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哪些?
3、板书:心理因素,矛盾、误解,生活经历不同等。
4、板书:二、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5、阅读P11材料,思考练习。
6、学生代表发言。
7、共同分析归纳:理解,尊重,掌握技巧和方法。
8、看12图,说一说,漫画中的中学生是通过哪些方式与父母沟通的?
9、讨论:我们怎样才能与父母进行更好的沟通?
三、完成P13练习。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习了与父母沟通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大家以后能学以致用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
五、作业:阅读理解课文。在家做一个好孩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我爱你,中国
教学要求:
1、认识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育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
认识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育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板书:我爱你,中国一、可爱的祖国
2、看图P14,完成练习。
2、学生互相交流。
3、阅读课文,完成P15练习。
4、名回答。
5、阅读P16材料,讨论:通过中华文明的世纪回眸,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6、共同归纳。
7、读课文,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文字、艺术、科技。
8、板书: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9、齐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歌曲,感受乐融融的民族大家庭风采。
10、阅读课文。
11、讨论:热爱祖国,我们应该如何做?
1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团结有何认识?学生共同总结。
13、作业:熟读理解课文。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教学要求:
1、懂得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
2、理解我与祖国共命运。
教学重点:
认识台湾与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我与祖国共命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板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炎黄子孙一脉相承
2、阅读P21材料,讨论:我如何理解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这种民族情结?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分享。
3、阅读课文。
4、各组代表发言,列举史实,说明台湾海峡两岸人民是骨肉兄弟。
5、朗读课文,归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6、互相讲一个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的感人事例,看谁讲得好。
7、板书:二、我与祖国共命运
8、阅读P23材料,讨论:是什么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勇往直前?
9、朗读课文,共同归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
10、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11、讨论并回答。
12、阅读P25材料,讨论:这位中学生为什么会被称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
13、师生共同归纳。
《拥有财产的权利》选自全国统编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思想品德》第八册的第七课。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国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利剑"。当合法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凭借这把"利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本课围绕这个主题共讲述了三个问题:首先,分析了社会中的财产所有权的问题,即财产属于谁的问题。其次,围绕继承权分析了财产应该留给谁的问题,最后又单独分析了无形的财产。旨在教会学生分清什么是属于自己合法财产,什么是国家的他人的财产,树立正确的财产观念,强化学生的维权意识。
2.学情分析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自己的财产所有权日益重视。法律也加大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力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侵犯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也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当自己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寻求法律保护。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通过教育不仅使其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能够爱惜国家财产,和他人的财产。
3.目标
3.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协商解决继承问题。
3.2 能力目标
依法维护财产继承权的能力。
3.3 知识目标
遗产的含义及其必备条件;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额的含义以及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继承的方法,遗赠有别于遗嘱继承;协商解决继承问题,继承权受到侵害时要依法予以维护。
教学重点
当继承权发生争议的时候。
教学难点
遗嘱在什么情况下有效遗嘱。
教学过程
【师】我们现在来讲一个故事
两个儿子大了。这些日子富翁一直在苦苦思索,让那个儿子继承遗产?富翁百不得其解。 想起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时代,他忽然灵机一动,找到了考验他们的好办法。他锁上宅门,把两个儿子带到一百里外的一座城市里,然后给他们出了一个难题,谁答得好就让谁继承遗产。他交给他们一人一串钥匙,一匹快马,看他们谁先回到家,并把宅门打开。马跑的飞快,所以兄弟两个几乎是同时回到家的。但是面对紧锁的大门,两个人都犯愁了。
哥哥左试右试,苦于无法从那一串钥匙中找到最合适的那把;弟弟呢则苦于没有钥匙因为他刚才光顾赶路,钥匙不知什么时候掉在了路上。
两个人急得满头大汗。
忽然弟弟一拍脑门,有了办法,他找来一块石头,几下就把锁砸了,
自然,继承权落在了弟弟手里。
这个故事讲得是;人生的大门往往是没有钥匙的,在命运的关键时刻,人最需要的不是墨守的钥匙,而是一块砸碎障碍的石头!聪明人会从失败中学到教训,而失败者却常常是重复同样的错误,不能从其中获得任何经验。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财产继承问题是如何处理呢?我国的【继承法】又是如何规定的呢?这就是我门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
财产留给谁
1. 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
预习叫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1)什么是财产继承?在财产继承中,谁是被继承人?谁是继承人?
(2)财产的含义及其范围。
(3)遗嘱继承的含义及其形式。
(4)什么是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组回答问题,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被继承人的含义,遗产的含义及条件
活动一:什么财产能继承?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只有帮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即遗产才能被继承。
活动准备
课前引导学生翻阅继承法的有关内容,搞清教材提供的情景和设置的问题。
活动过程
第一步:按照设问顺序思考和交流,共同得出只有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才能继承的结论。
【师】晓军之父尚未辞世。其财产能继承吗?
【生1】不能。财产继承就是按照法定程序,把死者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转移给他人的法律制度。在财产继承中,死者叫被继承人,接受遗产的人叫继承人。被继承人没有死亡的,其财产不能叫继承。
【生2】《继承法》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这就说明继承发生必须要有一个死亡事实的发生,当事人健在不能继承他的财产。
【生3 】继承是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的,被继承人丧失生命,丧失了民事权利能力,不能成为自已财产权利的所有权人,不能行使自已的财产所有权,财产权利?财产义务就要转移给他人,所以财产权利发生转移。如果他不死亡,就由他自已来行使自已财产的所有权,所以被继承人死亡是继承开始的唯一的法定原因,无论任何人都不能成为生存者的继承人,只能成为死亡者的继承人。
强调:遗产继承应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师】晓军家的共同财产能继承吗?
【生1】财产不等于遗产。遗产只是公民死亡时遗留下来的个人财产,并且还要根据《继承法》或者根据政策的规定是能够转移给他人接受的财产性权利和义务。
【生2 】在家庭成员当中有一个人死亡 ,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把共同财产分离,属于家庭其他成员的财产,先要分出来,不能统统都作为死者的遗产,要先确定死者遗产的范围,然后再来继承。
【师】公民来源不明的财产,能继承吗?死者生前所拥有的财物是否都属于遗产呢?
(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
【生】死者留下的个人合法财产叫遗产。遗产性质上还必须具有合法性。遗产必须是个人生前合法的财产性的权利和义务。
(要求学生从含义中归纳遗产的范围,并列举典型事例,加深理解)
【师】遗产到底包括哪些呢?根据《继承法》第三条的规定,遗产包括:第一,公民的收入,包括公民从事社会劳动所取得收入和工资?奖金;第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房屋必须是公民享有所有权的私有房屋,才能够成为遗产,第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第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第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第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比如发现权及发明权,商标专用权,科技进步权,合理化建议权等,这些知识产权当中财产性的权利?义务都是可以作为遗产的;第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其他合法财产是《继承法》作的一个概括性的规定,实际上它包括的种类和范围很多,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大框,凡是法律没有列举到的,而现在的法律和政策又允许继承的,这些财产性的权利?义务都能够放在这个大框里。
【生】只包括死者生前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有些非法取得的财产,不能成为遗产。比如非法侵占的他人财产?国家的财产或者集体组织的财产?偷来的抢来的财产,这些都不具有合法性,是不能够成为遗产的。
(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找出那些财产不属于遗产范围)
多媒体显示:
a.夫妻(或家庭)共同的财产不能一律作为个人的遗产继承。
b.死者生前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财产不能作为遗产继承。
c.死者生前非法所得的财产如盗窃?贪污?受贿等得来的钱财,不能作为遗产继承。
第二部:教师点拔小结。(夯实遗产的条件)
【师】公民在世时拥有的个人财产不是遗产,因而不产生继承问题。只有当其死亡时遗留的合法财产才可继承。法律上将遗留财产的死者称为被继承人,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成为遗产。作为遗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其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其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
评价指导
行为:
1.对父母说话有礼貌,会问候。
2.外出和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
3.吃东西要先想到父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小学一、二年级“孝亲敬长”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孝敬父母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生活关心、照顾过多,教育不够,造成有的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认为父母的关心、照顾是应当的,不懂得回报父母,爱父母。因此,加强孝敬父母的教育尤为必要。
本课主要教育学生,了解父母养育自己很辛苦,从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心,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促使他们产生孝敬父母的行动,为此安排了本课课文,内容是父母给小兰过生日那天,小兰看着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回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对于过生日就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于是就把蛋糕让给爸爸妈妈先吃的这个故事。这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感情的升华是难点。课文之所以选用这个故事,是因为给孩子过生日是当前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通过这样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比较亲切。
本课与下一课同属“孝亲敬长”德目,本课侧重孝敬父母的教育,下一课侧重孝敬祖辈的教育,两课有些教育要求是相同的,如:知道他们养育后代很辛苦,应当敬爱他们,对他们有礼貌、会问候,外出和回家要打招呼,吃东西要先想到他们等。但是父母与祖辈年龄不同,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因此这两课的教育还是有区别的,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这两课的不同之处。
课文还安排了小兰对父母有礼貌的其他行为,即练习部分的“看一看”栏目,目的是为学生例举出一些具体行为,以便鼓励学生向小兰学习,达到本课的行为目标教学。
教法建议
本课教学应注意四点。
1.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在教学中要贯穿“爱”的情感,不仅要情理交融,还要请行结合,以情促行,以行表达情意。
2.本课教学要加强行为指导,一年级小学生往往有了一定认识,有了情感,但不知该怎么做,或上课激动一时,下课行动依旧。本课教学要在激发学生爱爸爸妈妈情感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行为要求去做。
3.本课教学要紧密联系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在学生中发现好的典型,以学生身边榜样的真人真事打动学生。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心中有数,使教学加强针对性。但要注意坚持正面教育,以正面典型促使学生自己认识到以往做的不足之处。不要过多地摆出学生的错误之处。
4.“孝亲敬长”德目的教育,在一、二年级体现一个重点,安排五课时,一些内容在二年级教学中进行,以后各年级仍要进行这一教育。因此,在一年级进行这一教育时,不要求全,不要拔高,要认真体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教学的有关要求,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际。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我爱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父母养育子女很辛苦,自己是在父母亲切关怀、照顾下长大的。
2.知道应当敬爱父母,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情感:
1.体会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产生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2.愿意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行为:
1.对父母说话有礼貌,会问候。
2.外出和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
3.吃东西要先想到父母。
教学重点: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
教学难点:小兰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对于过生日有了新的理解,过生日时应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把生日蛋糕给父母吃。
教具准备
1.动画课件:《我爱爸爸妈妈》。
2.音频:录音故事《看谁做得好》
3.文本资料:《小明和妈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说说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
2、同学们,在你的家里都有什么人,他们对你怎么样?
3、同学们,你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是怎样长到这么大的吗?
学生讨论着回答问题。
过渡语:好,刚才所有的学生都提到了爸爸妈妈,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对你们都做过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些是爱你们的,哪些是不爱你们的。
一、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
1、学生回答,讨论。
教师提示: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有很多是相同的或相近的,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回答的问题一一记下来,然后分组讨论总结,父母爱你们的有多少条?不爱你们的有多少条?然后由各组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总结,汇报。
教师小结:父母爱我们的差不多,不爱我们的有两点不同意见,最突出的就是认为父母打孩子是否是不爱你们的行为。噢,这个问题比较点型,这样吧!现在我们采取正反方辩论的形式,认为不爱你们的同学坐到左边,你们是反方,认为爱你们的同学坐到右边,你们是正方。我(教师)是主持人。
板书:说说爸爸妈妈
二、怎样理解爸爸妈妈
1、父母打孩子是否是不爱孩子的行为辩论大赛现在开始。
正方同学发言。
展示拓展资料中的《小明和妈妈》
故事中小明的妈妈打了他,你难道说妈妈不爱他吗?其实可能正相反,就是妈妈太爱他了,所以不想把家里的困难告诉他,但当时打他,可能是实在没办法。但我方也不赞同父母打孩子,可以说服教育,或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反方同学发言。
正反方激烈地辩论。
教师小节:正方同学的那个故事很感人,反方同学说的也不差,父母打孩子不是不爱孩子的行为,只是教育方式有些错误。但我也不赞同父母打孩子,可以说服教育,或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现在我来给大家看一段动画,大家来评一评小兰做得好不好,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演示动画:我爱爸爸妈妈 下载
教师小结:小兰把蛋糕给妈妈吃,说明她已经理解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小明把骗妈妈的钱还给了妈妈,说明他也理解了父母的恩情,理解了父母的恩情,就知道了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把同样的爱献给父母呢?那现在就请各组说一说怎 样把爱献给父母。
板书:理解爸爸妈妈
三、怎样爱父母爸爸妈妈
学生回答。
播放录音故事:《看谁做得好》。看看是不是和我们同学做得一样好。
教师小结:瞧,故事里做到的,同学们也都做到了。在家里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生气;好好学习,让父母高兴;出门时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时要叫爸爸妈妈; 吃东西时要先想到父母。
板书:爱爸爸妈妈
四、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一、案例设问本末倒置,思维混乱
教材第6页案例:小寒的父母嫌她是个女孩,出生后不久就将她遗弃街头。一位好心的老奶奶把她抱回家抚养,生活很清苦。小寒六岁时,因没有正式户口不能就近报名入学。问: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
这个案例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答案是:小寒的父母将她遗弃街头,致使她的权利失去了家庭的保障,丧失了被父母抚养的权利。幸亏得到好心人的收养,才使她被抚养的权利得以继续(小寒的权利得到了来自他人的保障)。但她由于没有户口,却又导致她不能享受到就近入学的权利(小寒的权利没有得到学校、社会的保障)。由于失去了家庭、学校、社会的保障,所以,小寒的一部分权利没能实现。
首先,教材编撰者呈现这个案例的本意是让师生关注小寒已享受的权利和未享受的权利。可是师生应关注的重点是小寒的权利应该怎样得到学校和社会的保障。小寒申请户籍登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实小寒是可以申请办理户籍登记的。根据我国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1999年4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正案),小寒与好心的奶奶形成了事实收养关系。小寒是查找不到父母、捡拾证明不齐全的弃婴(儿),有关小寒户口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由收养人提出申请,经村(居)委会确认,街道、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审核并出具证明,经收养人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询问登记后,到县级民政局申请办理收养登记。当事人到户籍所在地的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后,凭收养公证书到公安机关办理户籍登记。
其次,参考答案和198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总则中的第四条和第五条规定相违背,同时违背了199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总则中的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总则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也就是说,小寒不管有没有户口都应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政府和学校也有义务必须保障小寒受教育的权利,否则,政府和学校将承担法律责任。
再次,教师如果仅仅按照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学习的话,大家会觉得小寒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孩子,学校和社会还不对她的权利进行保障,学生就会对学校和社会丧失信心。
这样的案例呈现出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根本无法达到案例证明理论的效果。
二、主题相同案例多次呈现
教材61页案例:小丽是八年级学生,开个体饭馆的爸爸缺人手,非让小丽退学到饭馆帮忙不可,并且对学校老师振振有辞地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
教材62页案例:爸爸对小梅说:“从明天开始你就不要上学了,你早晚要出嫁,我供你上学就是赔钱!”小梅对爸爸说:“我要上学”。
教材64页案例:一家乡镇企业以每月460元的薪金招聘合同工。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未征得儿子小刚的同意,便为儿子签订了应聘书。小刚知道后坚决反对。他对父母说:“工资再高我也不干,您不能让我中途辍学,我要完成学业。”家长见儿子不从,便以家中无钱再供其上学相威胁。为了履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小刚写了一封信,送给镇教育主管部门。镇教办的同志会同当地司法人员,找这个家长谈话。在他们的劝说下,家长撤回了为小刚签订的应聘书。小刚回到学校,更加努力地学习。
这三个案例实际上是一个主题,都是家长为了一己私利,阻止子女继续接受教育。为什么不能把内容整合一下,用一个案例说明三个问题?这一册教材只有区区115页,却用了三个主题类型相同的案例,大大浪费了教材资源。
三、案例陈旧
本教材因为第一版是2008年出版的,所以选择案例发生的时间多是2006年之前的,这些案例距今已经过去七八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选用七八年前的事件作为案例,远离学生现今的社会生活,体现不出案例的时鲜性特点,学生容易对书中案例提出质疑,既增加了学生对教材理解的难度,又增加了教师分析案例的难度,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比如教材第8页案例:高二女生田甜寒假期间参加了勤工俭学活动,获得320元收入。教材64页案例:一家乡镇企业以每月460元的薪金招聘合同工。这样的案例与学生了解的现实社会中的月收入相差甚远。
四、案例场景设置不严谨
教材105页案例:江明的爸爸自筹资金开了一家平价药店,生意越来越红火。一位常来买药的老大爷高兴地说:“这家药店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特别注意为顾客着想,我每次来买药,店员都根据我的情况建议我买合适的药。”一位年轻的妈妈说:“有一次孩子半夜咳嗽得厉害,家里又没有其他人,情急之下我给这家药店打了一个电话,店里的一名员工二话没说就给我送来了止咳的药,真是令人感动!”一位员工听了这些话后,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当时,自己因一时疏忽收了一张50元的假币,江明的爸爸得知后说:“不小心收了假币,要吸取教训。但千万不能让假币再流向市场,这次的损失由我承担。”在你看来,这家平价药店生意越来越红火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江明的爸爸开了家平价药店,价格公道招来回头客,送药上门感动病人心;设身处地为顾客提建议,收了假币自担损失不骗人;店内员工干劲足,生意做得很红火,邻里街坊很和睦,经济效益也不错。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119-0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的重心都已逐步从传授知识向提高能力、培养素质转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比较封闭,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之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相适应是思想品德教师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就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堂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灵活选用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进行“教师说,学生听”的单向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教学过程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使学生失去了展现自我、提升个人素质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教师应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如问题教学法、自我发现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从众与自主》时,笔者从“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这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巧妙设置问题并让学生展开讨论。笔者先描述了一个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现象: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某同学一开始并没有举手,但当他发现前后左右的同学都举手时,自己也慌忙举起了手。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该同学的举动反映了他的一种什么心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产生这样的心理呢?接着,笔者请学生先回想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再举出一个反映从众现象的实例,并试着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从众的现象。此类话题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在生活中发生的不当从众现象,如起哄、盲目追求时尚等。学生们深有感触地交流自己的见闻,大家相互讨论,交换想法,发现了不少以前自己不曾注意到的从众行为,同时也意识到应时常提醒自己,自觉抵制来自多数人的不合理的意见,自主做出并坚持正确的选择。这样教学,打破了教材的束缚,以学法为中心,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寻,不仅能够有效地拓展所学知识,同时,在活跃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宽广,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想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必须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链接起来。教师应让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同时教师自己也应以开放的心态,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大课堂相结合,鼓励学生将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这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的非常好的方式。
例如,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哭泣的自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开放的生活化任务:对本地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搜集与资源匮乏、环境被严重污染有关的数据和信息,整理自己在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包括文字、数据、图片等)。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有了深刻的体验,其环境保护意识被自然地激发出来。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可选择性的开放式的作业:①对自己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②搜集有关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办手抄报。这样教学,使学生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不仅拓展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为学生落实环保行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动态把握生成的教学过程
遵循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一定完全只按备课时的预设执行。教师应有意识地接受、开发和利用开放的新经验,动态把握生成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案在执行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有一定的弹性。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经验、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其个性和兴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课前预设不可能那么全面。二是在授课时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地对预设进行调整和变化,给动态的生成留出一定的空间。很多时候,课堂的精彩是在灵活捕捉和利用不经意间发生的意外状况的情况下出现的。当这样的教学契机出现时,教师应机智地调整预设,分配出适当的时间以实现课堂的生成,可以在课后再对预设教案进行反思、整理、总结。
【关键词】新课程;国培计划;尝试;成长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核心。那么作为一位从事在教学一线的政治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如何实施这一“核心”?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思索、寻找着能实现这一核心理念的契机。正当我困惑无助之际,我有幸在2011年9月经我校推荐参加了重庆市2011年“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特别是在学习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境的创设及案例研究中的专题讲座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创新专题讲座。”让我收获特别大,打开了我从教多年以来的形成的一个固定模式的一个死结,使我明白了“教学情境是为了使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进行理性思维活动而创设的相关场景,使学习者在相关场景中经过一系列的活动,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提升认识与情感认同。”
既然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思想品德教学就应着眼于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为基点,为他们提供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灌输尽可能多的死的教学‘理论“作为一个重要任务,而是教会学生 “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就决定了“思想情感教学”应当是贯穿于思想品德课堂的灵魂。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把情境创设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融入一体?我决定在教学实践中再次尝试一下。
10月15日,星期二,我上了一节示范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的第一节,“我知我师我爱我师”。
说实在的,这节课真的不好上,特别是对初中学生的情感教育的感化,搞不好就上成了老师自己吹自己的吹捧课不说,还要强加给学生接收,不但没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反而让学生会很反感,加大了与课任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在上这一课之前,同行都劝我别选这一课,因为在上一学年我们的教研组长也选了这一课来上公开课,结果,都是搞砸了的,课堂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课堂,面对活动学生表现得也很平淡,甚至在他上课时说道:“老师工作很辛苦”时,下面还有好几个学生在嘀咕,:“哼,老师还辛苦,搞错了没有,还没有我父母当农民辛苦,农民才辛苦,她一天这么好耍,还叫苦。。。。。。。”。一句话这节课不适合用来上公开课,随便选一课都比这一课好上。
我知道同行们是好意,可也不知为什么我就是放不下,也许是我们的教研组长没有上成功,也许是那几个学生的话一直让我无法平静,也许是越不好上的课、越难上的课,我就越想去偿试一下,越想去征服它们的这种心态吧。最后我依然决定了还是选择这一课。
这节课的重点是,“我给老师画个像”,即“知师”,通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能准确地去了解和把握老师工作的特点,只有“知师”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心里深处去“信师”,“爱师”、“敬师”。那么老师如何才能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调动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呢?这是能否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特别是面对这些刚刚走进青春期的中学生,在他们注重自己个性展示的同时,有时还带着一丝丝野性的叛逆和倔强,特别是初二的学生,这点最明显,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老师的教育,他们有时对老师很反感,一般很难做到主动去爱自己的老师。我又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才能让学生看到老师的辛苦,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无私的爱,面对这些我又该采用何种情感体验的方式去加深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呢?然后让学生去学会主动增进与课任老师的情感,减少和课任老师的对立情绪,去真正理解、尊敬、体谅老师呢?为此我在备课时作了以下几点:
1、我认真反复的看教材,教师用书,教案书,甚至上网去查阅相关的课件和教案,然后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政治课教学的一些体验,经过试写教案、初写教案,最后整理初稿的教案和课件,让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尽可能的能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内心的丰富的情感世界、让每一位学生去感受老师们为他们健康成长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和关爱。
2、我上每一节政治课,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特别注重“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因为只有好的导入方式,才能引发学生有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好奇心。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情感,进入情景教学,这是能否上好一节课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为此在这一课的导入,我采取了教师清唱“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表演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歌曲欣赏中找到最感动的两句歌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然后老师提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谁的诗句?既是学生不知道也没关系,老师可以用一种灰谐的语调、语气要柔和一点、缓慢的方式告诉他们,如:“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千万别让课堂冷场,学生也免得显得很紧张。然后我说:这是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这首诗中的诗句,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了千古名句,用它来赞美老师的无私奉劝精神是最恰当,是最贴切的,虽有些伤感,但很悲壮,很美,所以一直流传至今。在学校你们除了和同学交往外,还要和老师朝夕相处,那你们了解和你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吗?他们的工作特点是什么?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他们。请看大屏幕,我们学习:(请打开教材P43页)从而很自然的完成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这个环节。
3.在“师生互动授新课”这个环节中我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走进老师现场采访活动、带着问题去朗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第一个吃蟹——“墨西哥用电视取代老师”的结果 、歌曲欣赏:《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夸夸我的老师、搜寻心底的故事、全班献礼等这些活动来突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能准确地去了解和把握老师工作的特点:即:“教师教书:①、开拓了我们的知识视野,把我们带进知识的殿堂、承传了人类的文明。②、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我们做出榜样,教会我们做人,是我们人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所以教师的职业是很神圣;老师是不能取代的;老师工作的辛苦和难处就难在他们所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人”,是一个情感世界丰富的孩子,不是一个物件、不是一个产品、不是一块土地。而且还是面对几十个、几百个这样的孩子;当他们失败的时候,老师要去鼓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当他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他们分享成功和喜悦、当他们犯错的时候,老师要耐心细致的去拨正他们前进的航向、当他们骄傲的时候,老师是他们的清醒剂。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爱他们的老师在精心耕耘着他们的心灵,培育他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只有让他们自己学会去感受才能真正触及他们心灵深处的感动。 才能真正去“知师”、“信师”,“爱师”、“敬师”,建立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爱生尊师的好风尚。
4、老师在进行本堂课的小结改变了以往说教的方式,并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在本堂课的收获,进行本堂课的信息反馈,最后老师献礼:歌曲欣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全体师生起立,打着节拍师生同唱,结束新课。
虽然这一节课,我断断续续的用了约10天的时间来准备它,但我觉得很值得,听了这一节课的师生们都被感动了,让“知师、信师、爱师、敬师”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在“夸夸老师”的这个活动中,听了一位男同学的发言时,有一个女教师流下了热泪,因为这位男孩子讲述的故事,正是关于她母亲的故事。通过这一次“夸夸老师的活动”的讲述,让这位女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母亲;开始为自己拥有一位当教师的母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开始让自己也喜欢上了原本不喜欢的这份职业——教师。她对我说:“我也应该象自己的母亲那样,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该学会去选择爱它,爱这分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去奉献自己的青春,从今以后,我会认真的对待这份工作,象自己的母亲那样去爱自己的学生”。
只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在课堂上还学生学习的自由,加强交流与合作,让每一个学生去参与、去体验一份成功感,;为的学生体验和感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坚持性;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树立新的教学观、教法观、学生观,通过这次国培学习的指导下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再上了一个台阶。感谢“国培”让我一个山村教师能在没有离开自己的学生和讲台的家门口就能接收到优秀教学的指导和教学的专业培训
参考文献
思想方面: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进取,为人师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服从工作安排,工作作风严谨,和同事团结友爱。
教育教学方面:我有幸回到八年级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团队,欣喜之余也感受到了从来未有的压力。所以,我在工作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坚持认真备课。本学期我首次接触到北师大版的思想品德教材,备课中我谦虚好学,不断向同组的老师请教,积极精读教材和各类教辅书籍,使知识成为体系。学生对我而言也是全新的,备学生是我的必修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拓展课堂的容量,增加一些有趣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师生交流,注意精讲精练,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坚持自命习题,做到精读精练。因为我们思品方面的资料很少,所以我们发挥组员主动性,每课精心设置习题,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所以虽然累了一些,但自我感觉,在命题能力和水平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