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30 14:51:52
序论:在您撰写管理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完全学分制下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问题
1.学生管理理念陈旧
民办高校管理学生主要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传统教育行政管理中缺少双边互动沟通,教育行政管理员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强制管理,这对完全学分制下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管理存在极大的问题,传统的“一刀切”无法对学生进行个体化、多元化方向的管理,不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
2.教育管理模式落后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对学生的管理是按照入学年份、专业进行班级和团支部的划分的管理,这和学年制相适应,但不适应完全学分制下淡化了班级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的管理,需要由传统的“教育、管理”转变为“指导、服务”的管理。
3.选课制增加教学秩序控制难度
由于学校的选课时间集中,会出现很多退选、改选的情况,导致教务工作量的增加,同时,跨专业选课中出现“碰课”,导致教学秩序更加混乱。在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务工作的管理难度增加,而教师则放松对学生的学习组织管理,课堂纪律、出勤等得不到保证,这需要学生自身提升自主自觉的学习能力。
4.教学管理队伍滞后
完全学分制下完全由学生自主选课,这增加了教务管理的难度,而当前的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又跟不上需求,加大了学生工作者的工作难度。
二、管理理论与启示
1.柔牲管理理论与启示
和刚性管理中的规制约束相对的柔性管理,突出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人进行人格化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尊重、肯定、激励和鞭策成员,从而有效激发组织成员的内在激情,使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出最佳的业绩就。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针对的是相对高素质的人员,而柔性管理属于一种较为深沉和更高级的管理,体现出管理工作的理性。
柔性管理是重情感、富有创新的柔性管理,对大学生教育管理者来讲,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对自我进行教育管理与服务。柔性管理启示有如下几点:
1.1树立柔性管理观念,建立和学生保持畅通交流的渠道,注重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当前的网络交流渠道是较好的沟通方式。
1.2建立多元化的柔性管理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多以后会的合理评价,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
1.3建立和刚性制度相结合的柔性制度文化,增加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自我约束规范的内容。
1.4民主平等地践行全员管理模式,健全学生参与管理的制度,让学生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2.细化管理理论
根据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及爱德华兹?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丰田企业中逐渐形成了精细化企业管理模式,其管理的原则是精、准、细、严,让管理能够达到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以及具有操作性,将所有的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化的简化、量化、信息化处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错综复杂,对其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引入精细化的管理方法,能够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管理。启示如下:
2.1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应该进行细化分工、细分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
2.2进行制度标准化的管理。通过制度规程来约束克服工作的随意、无序。
2.3通过考评机制和激励奖惩机制使得管理工作严格化。
三、完全学分制下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的策略
1.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创新教学行政管理模式
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必要引入计算机系统对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以便处理繁杂的数据信息。
创新教学行政管理模式,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以单位学生个体作为基本的管理单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开放的管理思维,灵活对待教学行政管理工作,重在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保证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必修课程的学时应当合理压缩,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计划,采用激励机制鼓励特长教师开设选修课,科学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开课前应充分论证开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建立受益人反馈机制。
第三,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由于个性化选课会导致很多复杂的课堂状况,需要做好学生的选课名单,便于教师课堂点名、考勤和组织教学。
第四,根据柔性管理理论,健全?W生参与管理的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柔性管理评价标准,高校行政管理需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考试考核机制。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该有任课教师的自评、学生网上评价、教学督导组的评价三部分组成。而考试考核机制中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考核,加大其比重,定期更新试题库的内容,一改考定终评模式。
第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者进行个性化的管理,而人工管理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管理步伐,由此,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可以保障完全学分制下行政管理者开展精细化的管理。
2.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在细化管理理论中,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做好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服务,这就需要专职辅导员进行推动落实。由此,高校要实现精细化的行政管理必须要依靠建设高效、专业的辅导员主力军,明确辅导员职责定位,提升其专业化程度,这是面对学生个体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体现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3.制度保证
在管理理论中的制度管人、治事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极大的启示。由此,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应该有严格、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对辅导员等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选拔、培训、考核等管理。
高职院校加强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广大师生和学籍管理人员的共同期盼。学籍管理的人工作业,存在很多问题,人为误差、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都使得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而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给广大师生和学籍管理人员带来福音,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将会使管理工作便捷、高效,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与信息化。
2、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1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籍管理涉及到各个学院的多个职能部门,仅依靠教务处一个部门难以完成,其规范化与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如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的实现仍然主要集中在教务处,从而使得该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巨大繁杂,直接挫败他们的积极性,处理工作不严谨,不能保证学生信息采集的及时性与全面性。
2.2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其管理方式多以手工形式为主,导致工作量大、低效率、低准确率,存在着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这对决策者或是需求者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快捷性大打折扣。即使在一些院校,已经建立了各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网络共享的机制,但大多数都不够完善。
2.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软件的局限性
高职院校学习管理软件的开发必须有学校的领导支持,学校的网络技术部门同学校的学习管理部门等继续配合,才能够正常进行。但是在高职院校学习管理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主管领导不够重视,导致软件的开发缺乏人才和资金等;有的是相关的学籍管理部门不够配合,认为新的软件开发之后会取代自己的地位,所以对软件开发进行抵制等;还有一些相关部门不了解学籍管理软件开发的重要性,认为其开发没有必要等,都对高职院校学习管理然间的开发造成了制约,使得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软件的开发没有办法正常进行下去。
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3.1提高对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对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扩大宣传,调动学籍管理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和广大师生的能动性,使得大家都参与到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来。
3.2深入研发,软件优化对教务学籍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引进,是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研发应紧密结合学分制的改革,配合学校的专业调整与对新课程的开发,融入到学生考核体系改革之中,更要考虑学校在办学规模上的变化。学籍管理软件的设计与研发,应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实现高效运行、兼容性强以及易于改进和拓展功能的特点。教务管理的相关人员应积极参与到学籍软件的研发过程之中,达到教务学籍软件在结构功能以及使用方面,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完善。
3.3在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明确分工
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与它都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个庞大的责任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正常运作,只有明确分工,强化责任,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学生、各院系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学院分管领导等等都要各司其职,各负责任,做好其相应的工作,这样就能达到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高效全面开展。
4、小结
关键词: 学籍管理 信息化 管理系统
学籍管理是教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流之大和查询之频居教务管理之首。加之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学生人数大增,如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务管理者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学籍管理数据是一个庞大的数据集合,而且每届毕业生的数据都必须留档案,过去这些事情都是教务处的同事们一起加班做的,每到毕业的时候就忙得不可开交,还经常出错,因此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例如:对学生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困难,更新修改等十分复杂。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进行计算机学生管理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技术手段。为了及时、准确、可靠地获取各类学生数据,以便为学生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了把学生工作干部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创造性的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根据我校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与管理模式,我们准备进行学籍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现将该系统的内容、结构功能与设计关键提供给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多提高贵意见。
1.系统的功能结构
本系统是利用Windows 2003 Server作为操作系统,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平台开发的管理系统。数据表统一命名,各个表之间关联的关键字段为学生入学时的学号。该系统分为以下五大模块。
输入模块:包含专业基本情况录入、系部基本情况录入、班级基本情况录入、教师及班主任基本情况录入、学生基本情况录入、学生成绩录入、毕业考试成绩录入、补考成绩录入、学生实习成绩录入等项目。
统计模块:包含全院各系各年级学生人数的统计、某班某学期所有学生的加权平均分、某学期某课程的平均分、某学生某学期不及格课程门数、不及格课程多于某数的学生等五项内容。
查询模块:包含某学生的基本情况查询、某学生某学期所有课程成绩查询、某班级某学期某课程成绩的查询(针对全班同学的)、某学生历年学习成绩查询、毕业考试成绩查询、实习成绩查询六项。
输出模块:包含某学生历年成绩大表(装档案的学籍表)、某班某学期成绩一览表(供评定奖学金时用)、某学生某学期的成绩表(供推优、评先时用)三项。维护模块:包含各种成绩修改、基本情况的修改、打印设置等。
2.系统数据
基本情况表:由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专业、学制、学历层次组成。
成绩表:由学号、学期、课程名称、分数组成。
毕业考试成绩表:由学号、考试时间、课程名称组成。
毕业实习成绩表:由学号、实习内容、实习成绩组成。
3.程序语言的选择
我们使用微软Windows 2003 server系统作为管理系统的操作系统,因为该系统已相当普及,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且相当稳定。考虑到学籍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等,所以选取现已流行、数据库功能强且有较好菜单功能的数据库软件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软件,系统需要在B/S模式上运行,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一种网络语言作为开发语言。鉴于已经确定的服务器和数据的选择,我们最后采用了微软的ASP作为整个系统的开发语言,ASP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可以用来创建和运行动态网页或Web应用程序。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s(ASP)是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使用它可以创建和运行动态、交互的 Web 服务器应用程序。使用 ASP可以组合HTML页、脚本命令和ActiveX组件以创建交互的 Web页和基于Web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4.系统的安全与管理
由于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在促进数据信息充分利用和共享的同时,应当防止各种类型的威胁和侵害,采用合理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体制来保护系统的数据资源是十分必要的。(1)硬件支撑:选购两台以上服务器,其中一台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一台作为WEB服务器,保证WEB服务器Internet、校园网畅通,而数据库服务器保证校园网畅通、Internet禁止连接。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加快用户访问速度,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数据库的安全。(2)网络安全:因为一般学生学籍系统通常会选用Microsoft公司的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作为系统的WEB应用服务器,而它是面向全球未知用户的,所以安全性非常重要。通常采用防火墙技术(Firewall),在系统中设立两级防火墙,一级为软件防火墙,另一级为硬件防火墙(可选),确保网络安全,防止黑客破坏。(3)授权管理:本系统采用二级安全保障。第一级:依赖于网络本身对用户使用权限的规定;第二级:在程序模块中通过使用密码控制功能,对用户使用权限加以限制。每学期考试完毕由各系录入成绩,然后由教务处收集。
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只是学生管理计算机化的一部分。它的开发为我们今后开发学生管理的其他几个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今后还会对系统进行升级更新。
参考文献:
[1]黎瑾.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2005,(04).
目标:使不写作业的人逐渐减少,临近期末时,基本科目要达到每个人都认真完成。
近期小计划:首先把每个科目的课代表选好,要选那些有能力,值得信任的人。每个课代表都要做到认真负责,把每天不写作业的人统计清楚。
而那些总不写作业的人,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中期小计划:此外,我还想借这次机会,多与那些经常不写作业的人谈心,说说话,与他们多沟通沟通,希望能改变他们的那个“不写作业”的坏毛病。还有其他同学,趁着这次好机会,我一定要和班里的同学把关系搞得好一点儿。
1当前教学管理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管理的资源利用的结构需要优化
①受制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系统的传统体制模式的束缚,我国在教学管理措施上的探索还尚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未能有效适应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变化趋势。②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很大现实就是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区域不均衡现象,这也是产生教学管理上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③存在着一定的教学单位和相关组织部门在管理上的疏忽,存在着对管理能力培养和管理资源建设的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导致产生资源利用结构上或存在资源浪费、或存在资源紧缺,影响着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
1.2教学管理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相关的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存在着教学管理措施上的缺陷,导致教学管理部署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息环节上的疏漏,一些信息处理上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或者没有相对应的处理机制,导致在信息处理能力上存在着发展短板。这就影响到了当前教学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相应的高效信息处理的发展需求。
1.3教学管理的协同性不够
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教学管理措施和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同和配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壁垒和沟通障碍,产生在教学管理的整体性管理成效上存在着相当大的管理空缺,通常这一方面也是造成教学管理在不同教学单位和不同教学管理部门之间产生失管失控或者严重影响教学管理成效的问题最为根本的原因。
1.4教学管理缺乏信息化管理理念
往往受到传统的教学管理思维理念的制约和影响,在施行教学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往往不注重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措施,导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措施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忽视了自下而上的教学管理反馈的有效作用,这也是制约着当前教学管理措施产生应有成效的一大原因[1]。
2教学管理和计算机信息化的关系
2.1计算机信息化决定着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资源优化
进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打破现有教学管理环境中的资源分配不均局面,通过开放的、系统性的、具备均等性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实现对部分教学管理下的资源分配问题进行有效的调剂,实现更具均衡性的有利信息环境,助力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资源优化,形成更具全面性的教学管理发展[2]。
2.2计算机信息化决定着当前教学管理中的信息处理能力
计算机信息化与教学管理的关系研究,其实也是挖掘计算机信息化处理能力的研究,是综合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处理能力的技术优势,实现增强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探索。①能够增进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采集能力,形成有效的信息覆盖性采集措施;②能够增进教学管理中的即时性信息反馈能力;③实现信息的有效对接,产生及时有效的信息分析和应对措施。
2.3计算机信息化决定着各部门间教学管理的协同性
计算机信息化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还在于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各部门间信息交换和沟通联系完成整体性计算机信息化的相互连通,形成在处理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时,能够形成密切的协同配合,采取一定的交流措施,维持良好的教学管理水平,保证教学管理任务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整体的协同性[3]。
2.4计算机信息化决定着综合信息化管理理念的形成
缺乏信息化管理理念,也正是当前教学管理发展的阻碍。只有通过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各项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应用,完成好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任务,才能真正提供适宜教学管理综合信息化管理理念施行的有利环境。从总体上来看,只有坚持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才能实现综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管理思路实现有效落实;而健全在教学管理措施中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则能够增进教学管理活动在信息化发展条件下的持续发展,增进适应度。
3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真正认识到计算机信息化与教学管理的关系,并且注重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运用,增强资源优化分配、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增进教学管理的协同性,形成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才能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实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
作者:徐聚星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吉国庆.论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教学管理信息化[J].辽宁高职学报,2006,03:12~14.
关键词:系级行政;地位;特征;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系级教学管理的地位和特征
系级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所在,它既是学校整体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基础教学组织。
系级教学管理的地位既有从属性又相对独立。具体而言,其业务工作从属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上而言,系级教学管理是执行层,业务上接受教务处的指挥;对下,系级教学管理工作又是指挥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系级教学管理的范围涉及本系的学生和教师,管理的内容包含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是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以及对教师的教学管理,是确保学院教学管理各项措施得以实施的具体实施者。
服务性是系级教学的基本特征,管理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服务。作为基层具体执行的系级行政,构成教学管理的教与学、师与生都集中在了系里,因此系级教学管理需要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包括为教师服务,传达学校各项方针政策,以教学为中心,沟通了解教师的要求;为学生服务,协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其他教学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学院各项教学管理政策的落实。
系级教学管理具有时效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尤其作为独立学院,必须面向市场,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才能形成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色。因此,系级教学管理必须在学院宏观调控下,不断推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专业、新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专业课程设置以及配套教材的选择上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
高效性是指系级教学管理应有较高水平和效率。系级教学管理工作为了紧跟时展步伐,从容应对面临的挑战,必须有效改进教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积极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系级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相对较新的一种办学模式,近年来随着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其优势尽显的同时面对一些新情况,新挑战,系级教学管理也存在着以下几种新的问题,概括而言,具体包括:
1、教学管理权限不够明确
院级教务和系级教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参与和介入,但因相应的二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具体的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责不明的状况。目前而言,系级教学管理经常出现被动接受工作,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各系与学院之间信息的沟通,更是阻碍了管理效能的有效提升。
2、 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教学管理的依据,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协调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及其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然而,由于独立学院成立普遍较晚,多数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沿用了母校的管理办法,而系级教学管理制度就更不完善。有的是直接将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拿来直接用,而这些规章制度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本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甚至有的教学管理工作根本就没有可以依据的管理制度,这样就使得系级教学管理工作随意性很强,势必造成教学管理工作局面混乱或效率低下 。
3、 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偏少,日常教学管理以经验为主
随着独立学院招生人数的急剧增长,教学管理的工作量也在急剧增加,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系级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偏少,因此面对非常庞杂的教学管理内容,许多工作都仅仅停留在表面,只能保证任务的按时、按质完成而难以顾及工作的创新。尤其是开学和期末这两个时间段,工作非常集中且强度较大,加班加点已成常事,因此,系级教学管理人员难免出现懈怠和抱怨情绪,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完成。加之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受培训的机会,缺乏知识储备更新,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普遍造成了单单凭借经验办事,缺乏工作的创新性和主动性。
三、系级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议
独立学院想要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实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系是必然选择,也是由外延扩张至内涵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的客观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系级教学管理,才能达到系级教学管理工作高效、有序的目的,最终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系级教学管理应该根据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出符合本系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使之便于操作,易于实施。系级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补充、完善和具体化,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系级教学管理制度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其精神实质是整个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思想和方法上要体现尊重教师和学生,要以教师为主导,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要求,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要完备。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应该包括必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合本专业特点的学生管理办法和其他管理制度,整个制度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第三,教学管理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管理制度的制定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要在实践中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所以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考虑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才会使得教学管理真正走上程序化、规范化的道路。
2、 提升系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综合素质培养
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在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上一是要挑选素质好的人员担任教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为系级管理人员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他们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包括学习教育管理理论,不断提高管理知识素养和组织协调能力;学习现代技术手段,熟练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去,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同行和兄弟院校的领导莅临来进行工作指导和交流。
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开展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推动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如从管理机制及工作现状着手,积极有效地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效地促进系级教学管理工作发展。
3、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在日常的管理中,不仅应该给予系级教学管理人员予以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同时在制定岗位时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管理工作。 竞争机制的引入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因此引导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开展合理的积极的竞争,奖励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学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经济系)
参考资料:
[1]王 毅.对高校系级教学管理规范化问题的思考.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04.第2期
一.熟悉"大纲",完善复习的指导思想。
1.不超纲,注意紧扣课本。
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全面复习。
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狠抓"双基"。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提高能力。
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分类指导。
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对优秀生,指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复习进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知识档案",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二.复习的具体做法。
1.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
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形式。
复习切忌搞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和题海战术。在教学中我常用:启发式讲授、自学式的阅读和钻研,有题组式训练、小组讨论、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对结论进行论证等复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4.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
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却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阅读多种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适量题目给学生练,切不要照抄照搬。教师进行题型分析,既使学生掌握解各类题方法,又能对各种知识再重新复习一次,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
三.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重视"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我们通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检验"就是要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实际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让教学的信息反馈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1.发动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向学生说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装在今后教学活动中密切配合。
在复习的过程中,可将历届学生在学习上曾出现过的疑难问题作讲解。每一节复习课都反映了"备学生"这一环节的连续性。也激发学生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积极性,愿意与教师合作。
2.课堂教学注意捕捉学生情感因素的反馈信息。
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反应会有所不同,如精神集中或焕散、迷惑不解或思索、轻松愉快或愁眉不展。。。。。。。多少可以反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从中了解输入学生头脑中和知识是否被学生接受贮存?哪些仍含糊不清?从而调整复习的程序,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3.课后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到各种干扰。每个学生接受程度不同,常会造成种种的差异。教师课后及收集真实和准确的信息,对下一节课的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闭门造车,易被学生所接受。
4.通过形成性测验,检查复习效果。
在复习过程中,多次的测试是以化学知识系统为线索,将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的结果跟教学目标相对照,借以考察所达到的程度与差距,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工作中的缺陷,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并找出原因,从而获得反馈信息和对学生作出评价--又称形成性测验。
我除了在每单元教学中,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讲试卷。并注意与不同层次学校的测验成绩对比。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知识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书面分析,寻找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期定下的目标更加吻合,做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三、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加强审题训练。
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提出:审题要慢,解题适当加快。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审题是解好题的前奏,"磨刀不误砍柴工"。
2.提高表达能力。
不少学生会算知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丢三漏四。在改变这些恶习,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炼、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3.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信心、毅力、意志、情绪、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等对学习有很大映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教会方法的同时,要加强思想工作,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使其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4.注意心理训练。
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炎热的环境中,要连续进行三天超负荷的严格考试,毅力不坚,缺乏斗志,则难以坚持。因此,考前要减压,减轻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