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范文

时间:2022-10-31 17:58:58

序论:在您撰写拿来主义课堂实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第1篇

一、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是继李仁甫老师的第一部生成论著《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之后又一科研成果。两部著作一脉相承、共生共存。前者注重理论的构建,后者注重理论付诸课堂的实践性;前者强调理性的认识,后者强调感性的观照。

在《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一书中,李老师以典型生动的“生成”课例,引领众多生成研究者的课例点评,为热衷于课堂教学研究的语文老师奉上了一顿“生成”大餐。它是一部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的生成语文教学教材,既有15则感性的课例,又有45篇理性的点评,还有10个理念性的生成语文教学关键词诠释。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同课异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二、三辑均为一课一构,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其中第二辑是古诗文类,体式丰富,既有文言文,又有古诗、词;第三辑是白话文类,体裁多样,既有散文(包含杂文),又有小说、近现代诗歌。

“课堂实录”部分收录了李仁甫老师在“生成语文”各个重要研究阶段所呈现的示范课和公开课。其中不乏经典篇目的展示,如苏教版的《金岳霖先生》《渔父》、新人教版的《春江花月夜》《劝学》《拿来主义》等。课堂实录向广大读者充分展示了生成课堂的全部精妙,它就如一面面镜子,既照出了李老师轻车熟路地驾驭生成课堂的能力,又照出了课堂主体如鱼得水享受课堂灵动的状态。它既是生成语文研究的一次成果展示,又是一次用实践检验生成理论的探索。

“研究者说”部分收录了全国各地有志于学习和构建“生成课堂”的研究者的点评文章,这些文章均曾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等权威语文专业杂志上,评价之中肯,剖析之深刻,与前面的课堂实录相互呼应,实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完美结合,是经典课例的拓展与延伸。这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和认识层次走进李仁甫的“生成课堂”,形成了真知灼见的评论与思考。阅读者信手拈来即可开卷有益,学习生成、学会生成、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

“生成语文教学关键词”部分是“生成课堂”理论的浓缩,犹如一部“生成”大字典,每一个名词概念的诠释都做到详尽精准、一目了然。初次涉猎“生成”理论的读者,可以迅速抓住生成课堂的特征和性质,开始尝试变革“再现课堂”,让生成多一点;已经漫步其中的探索者,可以借助系统和精准的概念,让自己的课堂开始由减量生成向增量生成迈进;研究生成已略有小成的研究者,通过横比综观,着力向生成的化境迈进。

这三大部分,既各有侧重、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分层深化。呈现――评价――提炼,构建科学,符合阅读心理,满足不同阅读层次的需求。全书体例新颖、内容量大、导学性强、专业性强,是研究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必备的一本案头书。

二、洋思课堂和翻转课堂的改进版

语文课堂的发展,在经历了一个漫长阶段的“传统课堂”煎熬后,随着人们对教学规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认识越来越清醒,传统课堂的弊端越来越突出,矛盾越来越尖锐,甚至产生了牵制社会发展的负动力,发展到非变革不可的现状。

传统课堂过度“沉稳”,教师主控课堂,学生成为被动学习的机器,这种课堂看似知识量大,但学生“学”的需求得不到重视,“教”就做不到有的放矢,甚至臃肿、重复、拖沓,学生容易消化不良或缺乏学习主动性,课堂缺乏生机,低效。

在追逐“高效课堂”潮流中,在应试教育的催化下,课堂改革也掀起了一个个“高效”的小,洋思课堂和翻转课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课堂似乎促成了教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发展,但同时也呈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失衡问题和“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追逐眼前效率的功利问题。

洋思课堂,注重学生的学,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有意识地削弱教师的课堂讲的时间,但教师课前的预学案,依然是教师主导学生学的一种变式,甚至有意识地扩展学生学习的容量和难度,容易陷入“应试”的泥潭,严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洋思课堂沉稳有余而灵动不足。

翻转课堂确实是充分重视学生“学”的主体性的,课堂上充满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但教师“集中讲授”的时间提前集中到课前的微视频,课堂缺乏教师及时的知识互联和聚焦,教师导学的作用不足,课堂看似热闹,实则凝滞,也难说“沉稳”。

什么课堂可以做到既尊重学生“学”的主体性,又能充分展示老师导学的作用?什么课堂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得到充分地尊重和成长?什么课堂可以让学习不断演绎精彩和陌生,然后又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什么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不断地催促教师的专业成长?生成课堂就是如此的课堂!

生成课堂灵动如水,又沉稳如山。独学――汇学――助学,让课堂百花齐放,充满着无限的活力与生机。预学――愤悱――启动,学生就像脱缰的野马,在对话中产生思想的撞击、知识的互溶。预备――互联――聚焦,教师的助学不仅满足学情的需要,同时也确保了生成的效度。教与学的多维对话,让课堂变得曲曲折折,灵动如水。课堂的大开大合,又确保了课堂的厚重与容量,沉稳如山。

三、自由、平等、对话与效率的交汇点

生成课堂汇聚了现代语文自由、平等、对话和效率四种理念,占据着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地”,引领着语文课堂教学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完美的步伐。

1.自由是灵动之根

“愤悱”与“互联”是学与教所达到的两种理想的预备状态,都是在深度裸读文本的基础上形成的两种原初感受。学生通过深度预学,形成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产生某种教学问题,教师通过深度的预备,达到了随机互联和聚焦的状态,这样课堂的预备阶段已达到了最理想状态,这样的课堂一旦启动,学生就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探索,教师就可以自由漂移“板块”,随机互联和聚焦,学生、教师、文本相互摩擦、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就可以不断生成不可预约的“陌生”与“精彩”。这时的生成课堂“超越至如水灵动的境界”。

2.平等是灵动之魂

相较于传统课堂、洋思课堂、翻转课堂教与学不同程度的失衡,生成课堂实现了教与学的平等。李老师在生成课堂中提出“双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启动课堂就是“主体性”最突出的表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扮演助学的角色,教师通过自身的深度预备,根据课堂学习的推进,随时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机智,进行互联与聚焦,甚至把“非语文”问题转化为“语文”问题,发挥出课堂学习的最大效用。平等让“不可以预约的精彩”变成了可能,是课堂“生成”最有力的保证。

3.对话是灵动之轴

生成课堂倡导“双主体”,平等的“对话”变成了可能。无论是在课前的预备阶段还是在课堂中,“对话”无处不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形成了“愤悱”的状态;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了“互联”的状态;课堂中生生的对话、师生的对话,实现了“汇学”和“助学”的最佳效应。因为对话,实现了知识传递和思想的撞击,达到了学习的最大效用;因为对话,让我们发现了学习的“深水区”和认识的缺陷,让课堂学习变得更切近学生的需要,让教学变得更有的放矢,让增量“生成”变成课堂的常态,让“高效课堂”变成了可能。

4.效率是灵动之实

效率是衡量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再热闹的课堂,如果远离高效,都如水中月、镜中花。生成课堂的灵动,是建立在教与学充分预备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高度重视学情和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尊重独立人格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唯有灵动,课堂才会超越预设,才会无限生成。所以,灵动是高效之根,而高效是灵动之实。学生、教师、文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唯有三者之间的共通共融,才能充分发掘教与学的潜能与影响,从而真正构建起高效课堂。

生成课堂就是这样的理想课堂。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的语文学习应该他们做主;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我们做主。学能竭尽其“效”,教能竭尽其“才”,教学相长,相依相存,不可偏废,找到二者融会贯通的“生成点”,便能实现语文教与学效用的最大化。这样的的语文课,唯有“灵动”二字能概括之。

第2篇

关键词: “少教多学”模式 高中语文 高质量课堂

一、引言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配角,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1]。接下来,笔者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对“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探究。

二、“少教多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少教多学”是新加坡教育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向,这种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少教一点,学生多学一点”,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多教”转变为“学生多学”,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特点为:首先,“少教多学”模式由于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合适和时间,使学生探究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学习中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少教多学”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的,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在教师方面,由于此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少教”,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知识及教学能力[2]。

三、“少教多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在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选择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为对照组,另一个班级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少教多学”模式进行教学,为实验组。两组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前的成绩差异及语文教师的职业知识技能等基本资料上差异较小,可忽略不计。一个学期后,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本学期课堂纪律情况进行统计,然后对比分析,取得良好的实验成果,其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1.教学方法

对于对照组语文教学,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根据其教学过程传统教学模式又被称为“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以课文《拿来主义》(鲁迅)为例,语文教师在课前首先书写教学方案,对课文进行熟悉;在课堂上,首先回顾上节内容,然后开始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听讲;教师讲授完毕之后,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总结,最后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

对于实验组语文教学,采用“少教多学”模式进行教学。本研究以《我有一个梦想》一文的课堂实录为例具体分析和探讨高中语文课堂“少教多学”的新模式。上课前,首先要对高中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解,根据其求知欲强、持续学习能力较低等显著特征,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征,选择“少教多学”的模式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缩减教师教授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时间。在教教材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对《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进行阅读预习,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其通过小组讨论找出与课文有关的知识,保证学生将对该文章的正确理解描述出来,并写出阅读感悟,教师随机抽取几位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朗读出来,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研究结果

两个班级使用不同教学方法之后,每个月对两组学生的课堂几率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比分析其期末考试成绩,发现在课堂中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课堂纪律的违反率比对照组低。在本研究学期的语文期末考核成绩中,实验组的及格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有效证明“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显著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情况

3.研究结论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其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我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优势进行总结归纳。从学生的角度说,“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的知识传授方式,其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入手,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四、结语

无论在哪种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需要师生两方的积极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中需要注意各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以使“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打造出一个高质量的语文课堂,从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校本教研 农村教师 专业成长 社会学科

一、农村中学社会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研究上有一句名言,即“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1]。2012年迎来新一轮课改,再一次对社会教师,尤其是农村社会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2012年担任学校社会教研组长以来,我一直深感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水平上的局限,以本校社会组的情况为例。

1.教师专业混杂,知识结构欠佳。

由于学校近几年办学规模缩减,教师学科不协调的问题凸显,社会学科成为学校安排富余教师的缓冲地带。我校21名社会教师,原任教其他学科的教师有9名(均为语文教师),占到半数。非专业教师的社会专业知识匮乏,上课往往“拿来主义”,平时不钻研课标、教材,不关心时事,每每把社会学科上成语文课,逐段分析讲解,清楚明白,但无法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和提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就无从谈起。

2.教师的专业信念不强。

自从2003年温州社会学科实行开卷考试,成绩用A、B、C、D、E五个等级方式呈现以来,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从学生到家长都认为社会学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三流学科:等级制不算分,开卷考试就是翻翻书,不会有多大的难度。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消极怠工,对教材处理肤浅,很少思考创新课堂教学以增强思品课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3.教师的专业能力欠缺。

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无人指导,教研组没有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自2003年以来近十年没有新教师流入,社会组的平均年龄在44岁以上,职业倦怠与日俱增。组内半数老师独立备课,缺乏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的能力;加上农村地区没有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风景名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也限制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给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那么,农村教师怎样才能达到课程改革所需的专业发展要求呢?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为提高我校社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科能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以瑞安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为契机,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教研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读研结合,实现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教师实现自我知识建构的途径有很多种,阅读是基础。“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农村社会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呢?学期初,教研组通过收集组员们推荐的书籍信息,选取其中有助于夯实教师专业知识基础、丰厚文化底蕴的书籍,组织统一购买,并放在三楼阅览室供大家借阅。有:《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大国崛起》系列、《第56号教室的奇迹》、《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半月谈》、《中学政史地》等。根据事先商定的研讨内容,制定读书计划表,让组员们有计划地阅读。老师们结合自身的困惑,开出各类的研讨课。有目的地进行研讨,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在阅读中进行研究,在研究时深化阅读,读研结合,这是我们教研组目前为建构自我知识体系所一直在努力实践的。

2.网络教研,资源共享。

网络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新颖的研讨形式,一台电脑、一根宽带,就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天涯比邻,无远弗届。我们筛选网络资源,收藏名师博客,动员组内全体教师注册了浙江教育资源网,加入“超级牛群”QQ群。过去没机会见到的名师,如特级教师唐少华,现在不仅在网上可以看到他的课堂实录,感受特级教师的课堂魅力,还可以通过博客跟帖与之直接交流;过去身边没有同事可以就某个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就某个课题进行合作研究,自从加入“超级牛群”之后,500人超豪华阵容,随时可以为我们答疑解惑。浙江教育资源网的历史与社会协作组更因为我们提供了网络学习、互动的平台,成为我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参与“七年级新教材教学资源交流”、“我为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修订支招”、“如何上好七年级上册的历史与社会”等网络教研活动,我们分享心得,共享资源,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

3.撰写反思,养成习惯。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判断教师专业成熟度的主要指标之一。为了督促组内老师撰写反思,我们在学期初的教研组会议上作了硬性规定,教师反思的数量不少于上课数的1/2,务求使每位社会教师都养成反思的习惯。撰写反思就是让自己时刻注意社会课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反思经验和教训,同时,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也是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2]在新课程实践中,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和策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校本教研的多元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地行动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实践校本教研,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真正促进农村社会学科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38-001

多媒体课件教学正以它直观、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老师的青睐。目前虽有许多教育软件可供挑选使用,但要么过于详细,要么不切实际,可操作性差,所以教师要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是否会制作并使用课件已成为许多学校衡量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一点体会谈些看法。

一、要掌握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则,要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素养,要掌握并熟练运用一些软件,如基本的图像处理软件、声音处理软件、动画处理软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好的课件作品。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制作技巧,这样在制作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注重积累,建立丰富的素材库

知识贵在平时积累,到用时方能随手拈来,有的放矢,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也是同理,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看到或听到一些东西,要及时的把他记录下来。应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好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教师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积累,所以笔者认为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建立一个电子档案袋,收集自己不同阶段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视频、文字以及学生作品等等,这不失为一个上上策。一般说来,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实际制作所花费的时间还更多些,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的需要,能从素材库中迅速找到所需的各种素材,如图像,声音,动画等,这样可节省大量时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课件的制作。这样做完全可以避免在制作过程中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局面,尤其是对一些参加基本功竞赛规定制作时间的老师来说,效果更佳。

三、制作时要本着简洁、明了、有效的原则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认知超载”的概念,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给学生,即使是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也会出现“吃不消”的现象,即“认知超载”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目前的教学中对课件的运用,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课件它只能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千万不能整堂课通篇运用,有的教师幻灯片一做就是几十张。如果这样,教师就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操作者”,这有悖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所以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切忌内容繁多,如果能一幅图解决的问题,相应的文字就没有必要呈现了。好的课件少不了精心的设计,这点主要反应在内容的设计、脚本的设计方面。首先内容是课件的实体,必须正确没有错误。所以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找到重难点;其次,撰写脚本,不断修改,并且要具有创造性,大胆突破,闯出一片新的天空。脚本是制作课件的直接依据,这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尤其是数学学科,对于文本,能标明字型、字色的都应尽量标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页面看上去整洁有序。对于图形,需要展示其局部的,要分别进行绘制,对于线形和线色,在图上要尽量注明,有必要的还要结合文字描述表述清楚,要一目了然。只有做到了以上讲述的几点,这样的课件才能真正体现简洁、明了、有效的原则。

四、要着重体现课件的“交互性”

皮亚杰指出:“人的知识既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的反应(经验论),也不是天赋的(先验论),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无论是从形式或是本质上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与计算机积极而频繁的信息交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对这些信息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做出反馈,教师根据获得的反馈结果而提供给学生帮助、鼓励。这样的过程,使学习的进程始终与学生的反应联系在一起,确保学生时刻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所在,交互性的途径通过课件的“用户界面”得以实现,所以在该界面中首先必须告诉学生它有什么以及他能干什么,其次它必须给学生提供从所给的选项中做出选择的方法。通常有超文本和热点的形式。

五、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关于翻译》中说道:“注重翻译,以作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着创作。”据此可见,这么大的文豪都认为在创作中有实施借鉴的必要性,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老师一说到借鉴,第一印象就是抄袭,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好的东西是应当大家分享的,只要它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符合你所教学生的实际。所以在借鉴的过程当中,要善于学习并吸收别人的经验,要有所针对性,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掘潜力,实行拿来主义,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教材的把握,课程的设计,制作的技巧等方面不可能十全十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一定要借鉴和发挥集体智慧、力量, 博采众长,广泛听取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少走弯路。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上网,使用教学光盘,观摩优质课等方式消化吸收信息。

课件的使用和制作不是一门高不可及的技术,也不是信息技术老师的专利,即使是我们普通教师,只要制作出能够促成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能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课件,都应该得到积极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题网站;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06-03

目前,许多地方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专题学习型网站建设方面还比较匮乏。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现在各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工作都比较重视,但在强化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同时,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显得比较单一和薄弱,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因此,在该课题上进行研究,首先就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上做起,从而为信息技术教学服务,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信息技术学科专题网站建设与应用的研究重点

1.信息技术课程网站设计整体规划。

2.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专题网站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3.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中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信息技术学科专题网站建设与应用的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1)制定学科专题学习型网站的研究实验方案。

(2)构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网站的基本框架。

(3)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专题学习网站的接受情况,做出实验报告。

(4)准备阶段报告。

2.实验研究阶段。

(1)收集材料,制作专题课件,针对不同单元撰写《教学设计》。

(2)建立并完善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丰富内容。

(3)应用专题网站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并积累实验数据,观察分析实验效果;进行应用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的课堂教学实录,形成课例,制作光盘。

信息技术课最优化的整合模式

这一模式的教学时间视活动周期长短而定,而活动的周期视问题的层次、范围而定。该模式的研究课例:《数据的排序》。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小组形成——资源引路——自主学习——迁移应用——交流评价——领略成功

(4)撰写整理专题学习网站应用效果研究的论文集。

3.实验总结阶段。总结研究结果,进行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撰写《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研究课题报告》,《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集》,《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成果集》,课堂实录5个,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网站一个,学生作品集一个。

(1)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的构建。由计算机专任教师进行网站的建设,同时结合课堂教学,根据需要将信息技术学科中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网站课例研究,同时,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其他学科教师,也根据学科专题网站建设的要求,进行专题课程网站背景的研究。为实验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2)有效应用是灵魂:信息技术课例的真实应用,促进资源合理建设,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实现网站支撑下的教研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深层次的建设。从关注课件到关注教学过程,从课件制作到应用的整合:

(3)营造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变“信息化向我们走来”为“我们生活在信息化中间”。

教师的话语权——教育的以人为本及民主和谐的保障。

反思、交流、分享,与教师发展共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内化、顺应——使一线教师习惯于信息化学习、工作方式,进而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

三、课题研究实效

信息技术学科专题网站建设目的就是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网站化,学生学习自主化,学习评价信息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1.教学环境的改变。根据信息技术专题学科网站在教学中应用的特点,讲求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解决学科中的难点问题。

2.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观摩示范课、研究课,听随堂课等,为课后进行交流提供鲜活生动的素材。为进一步巩固专题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奠定基础,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围绕学习方式的改变,加以分析、研究,总结出有效达成网站化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课题组教师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专题类:信息技术学科网站:《图文并茂》、《邮件的收发》、《数据的排序》、《创建补间动画》等;物理的《声音与人类网站》,语文的《古诗欣赏》等学科型网站。

主题类:王鑫同学制作的《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网站,李智同学制作的《校园昆虫研究》等作品。

优化课例:《创建补间动画》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升。

在传统课堂里,教师只要能把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讲深讲透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可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教学容量的增大,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获得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培养了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

3.教师的收获。通过课题研究,更新了教学观念,知道了网络教学是怎么一回事,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这种教学的手段,尝试运用网络教学的教师也越来越多。课题研究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发问题。首先,在数量上还远不能满足于教学的需要。其次,在质量上还亟待提高。不少课题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有些研究课题还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层面,缺乏科学的理性思考。

2.师资问题。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观念、实验能力、手段上还滞后于学校研究步伐,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养成及时总结教学心得的习惯。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1.改变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重视相互讨论,重视彼此交流,重视以合作的方式学习;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倡导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2.丰富教学资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所以教师可采取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的已有资源,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多层次合作变得活跃和突出,这需要学生强化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课题已经结题,但我们深深认识到,一个课题的结题,并不代表着研究的结束,更代表着一种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不断反思、总结、改进,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陈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实践[J].人民教育,2001,(8).

第6篇

在我们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我们教师自己专业的学科是主流,也是资源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方式;但是,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教师有时候不得教授自己非专业的学科,进行跨科教学。例如:在某一段时间,学校出现某一学科教师缺乏的时候,我们教师得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安排,领导安排,进行跨科教学;有时候由于其他学校教师缺少,我们将会有部分老师到相应学校进行支教,由于各种原因,也会面临着跨科教学等等。

在我们教师进行跨科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原本所教的本专业的学科,跨科教师将会面临着各种困惑各种困境,急需各种策略突破这种困境,来更好地进行教学,下面我就这种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总结。

跨科教师,由于进入到一门新的学科,新的学科环境;对新教学科的知识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不太清楚,某一章节在整个学段中的作用不清楚,对上一个学期的本门学科学习什么也不清楚。甚至对学生在进行这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哪里将会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也无法预知……便会在跨科教师的心中有疑惑,面临着“不知道怎么教,怎么才可以教好”的困境,而我们教师要突破这种困境,进而进行教学。为了突破我们跨科教师面临的困境,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当我们教师接到要进行跨科教学的通知时,不要抱怨,要积极应对,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我们跨科教师可以先找到相应学科的教材,自己先把整个学期的课本内容看一遍,同时借助于教参等教辅用书先来了解本学期所教学科章节知识的联系,哪些章节是重点等等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先对本个学期所教学科知识的一个大的了解;同时我们也要借助各种方法,可以是课本教材教参,也可以是网络电子书等,了解并知道某章某节某个知识点在中考中的作用,以及将会以何种形式出现,为了我们以后更好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由于每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学生对不同学科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我们更好的教学,我们跨科教师可以通过书本,网络等途径,对所教授学科的特点进行一个了解与整理;同时我们跨科教师非常有必要借助各种方法,先了解这门学科的上一年上一学期学习了什么知识,为了更好地衔接这学期的内容做好基础;同时可以通过走访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这一门学科的看法与态度,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时所采取的方法,进而为以后进行有效教学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

三、跨科教师在跨科教学之前,一定要先精心备课,最好能提前一周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跨科教师一定要通读精读课本,详细阅读教参,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或其他方法获取相关课件,微课,课堂实录视频,达到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确保每一节课都有效,每一节课都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积极参加跨科学科的教研活动,多听课,多思考,多摸索。在进行教研活动中,我们跨科教师要认真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对于专业教师在备课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我们也可以吸取利用,在教研活动中,跨科教师可以把自己在平时教学活动碰到的问题与疑惑提出来,让科组这个集体一起讨论分析,帮助跨科教师解决在教学实际活动中碰到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五、发挥跨科教师的优势。跨科教师,顾名思义就是教授过两门及以上学科的教师,我们跨科教师可以发挥学科之间的联系,寻找到学科间的密切点;如果以前所教授的学科的相应知识,可以在我们跨科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我们跨科教师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辅助我们的教学。我们跨科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及时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让学生喜欢跨科教师,喜欢跨科教师所教的学科。

第7篇

也因此,今年暑假,县教育局拟在我们学校选派一名教师,参加安徽省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应者寥寥;但作为教研组长,我责无旁贷,于是就有了这为期20天的暑期学习生活。

正是一年最热的时节,我抛家别雏,从巢湖出发,坐着最慢的K8440列车,一路颠簸,近5个小时,来到安徽省北方最边陲的城市——宿州。下了火车,打了一辆出租车,找到宿州学院报名处,大门紧闭;因为我到得迟,工作人员已经下班。我只好按照门上的留言,辗转来到住宿的旅馆,这时候,天已经黑了。不知怎么,我思家的情绪在黑夜的发酵中越来越浓。

第二天一早,培训正式开始,和我们给学生上课一样,每天上下午的课排得满满当当,感觉又重新回到学生时代。我格外地认真:听课,做笔记,做交流,写反思,一丝不苟。20天,8位老师主讲,我是一节课不落,包括考核。

首先上场的是宿州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詹春燕老师,她主讲的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技术”。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给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定位是“有影响力的领导者”,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观点新颖独特。此外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诛大赏小,严以立威”等原则给我很好的启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宿州十一中陈瑞华老师的讲课主题是“有效备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但他的重点在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方面的探索。我特别佩服他的是,他不仅仅是理论的宣讲,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给我们展示了他自己的一节优秀课堂实录——《The Fishman and the Gold Fish》,通过实例印证他的理论,这是最令我们学员信服的。

另有两位老师分别用全英文和全中文介绍英语教学法。英文的要偏抽象一些,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对我们来说有些生疏了。祝旭老师对听说写方面的训练有着独特的个人见解,切实可用。例如,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的磁带,带学生尽量模仿语音语调跟读,并注意断句;此外,还可以补充电影中的英语对白进行模仿。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地道纯正的发音很有效果。祝老师建议要求学生背书前,帮他们做一些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等。这些建议来源于教学实践,提醒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要求和实际,教学的安排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操作性也很强。

侯姝琛老师的主题是“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其中,侯老师通过自身体会,总结英语教学课题的几个源头,如:从教材中来,从课堂实践中来,从课堂有效性方面,从目标维度﹑教学手段,包括分别从研究学生和教师不同角度中找出等等。对于大部分不太擅长课题研究的一线老师来说特别实用。

在如何评课这方面,有一位老师专门做了分析,并辅以教学案例加以说明之;另外就教学评价,他也做了系统介绍。

最后压轴的是安徽省教育厅英语教研室的两位前辈:赵杰老师就自己参加中考命题的切身经历,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中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杜效明老师做了“中国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的专题报告,在我们日常英语教学研究方面颇有现实意义。

20天的课程,近百人的教室,没见一人逃课的现象;相反,每天大家提前进教室,占位置的情形极为普遍。很多老师上课记不下来,下课就拿着各式存储器拷贝教师的课件,更多的情况是围着老师就自己关注的话题,一一咨询,并留下老师的联系方式,以便以后进一步学习交流。晚上住旅馆里,也不见以前培训打扑克、筑长城打发漫漫长夜的场面,偶尔串门,老师们都在整理笔记,写作思考。这样的培训,不仅冲走了我强烈的思家情绪,也深深地激励了我,真是不虚此行!

八月的宿州,依然酷热难耐,当我们结束了所有课程,卷起铺盖,打道回府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意犹未尽的表情,期盼有再次相聚的时候。这真是我出发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坐在电脑前,我反复琢磨,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暑期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细细想来,不外乎有以下两点:

一、尽心选择培训的内容

领导说,对教师而言,最好的福利就是培训;可在很多教师看来并非如此——二者之间的反差就在于很多的培训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还是一种务虚和形式。新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宏观的理论灌输也许是一种舆论宣传的需要;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单纯的理论宣讲已经不能激发教师接受培训和学习的热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触动,培训的倦怠情绪也就油然而生。

十多年新课程改革过去了,不少教师看似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具体到课堂教学的落实上,依然如故,继续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如果教师今天的学习还只是一些定义和概念,那么在教学上,就不可能真正传授给学生新理念和思想、新的知识和方法。因为,培训的实效最终不是体现和停留在教师的认识层面上,而是要融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教师培训就应该真正面向教学一线,面向教师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唯有如此,教师们学习探求的兴趣和欲望才会被激发,这样的培训才会真正有效。

这次培训,在培训者的选择上,并没有安排理论上的专家和教授,而是选择身在一线的教师,他们本身也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实验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走在大多数教师的前面,但他们也遭遇到我们普通教师的问题和困难,讲座的内容就是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些方法和途径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的检验,切实可用,真正挠着我们的痒与痛,完全可以帮助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去操作,实施。教师从培训中有所得、有所获,这样的培训自然受到我们的欢迎和热捧。

二、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

上课的老师都是安徽省优秀的英语老师,要么是特级教师,要么是省级教坛新星,既有丰富的教学阅历,又有高超的课堂教学经验。像侯姝琛老师,就是安徽省第十批特级教师,享受省政府津贴;祝旭老师获省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赴英国培训资格;更让我感动的是,有的老师年龄超过40岁了,依然在读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和博士。都是一线中学教师,和我们一样的忙碌,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得更好?根本原因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动机不够强烈。他们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无疑走得比我们远,层次也很高。在讲课过程中,一些讲课导师会跟我们聊聊他们的成长经历。这种立竿见影的励志效果极为明显。零距离接近这些榜样,这种促使自己也向更高层次追求的渴望,会在不同程度上被刺激和激发出来。即使没有那么强烈,但我坚信:种子已经埋下,总有一天也会生根发芽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培训不仅仅是培训,更是一种引领。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坚持写反思笔记,将琐碎日常教学中的闪光的贝壳拾起,打磨积累。要学会博采众长,向所有能学习的人学习,汲取养分。例如,培训的讲师温情提醒我们:对一些优秀课堂案例,可以修改后拿来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利用“拿来主义”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能,渐渐形成有个人特色的精品课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