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0 10:35:40

序论:在您撰写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孔子曾经曰过的:“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2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3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理论及其主题

--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4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2篇

人的威严蕴藏在知识之中,因此,人有许多君主的金银无法买到,君主的武力不可征服内在的东西。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

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

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第二单元)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

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④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

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④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

3、公司的经营

①含义及目的(略)

②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第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

第二、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公司经营管理不善会导致兼并或破产

①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其意义是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

就业:

①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

党和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解决途径

3、劳动者的权利:

①维护劳动者权利的意义: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②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③劳动者权利的维护——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权途径:法律。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3、利息:

①含义: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②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③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4、存款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5、商业银行:

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②组成: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买卖外汇、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⑤作用:“纽带”、“依据”、“监管”

六、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②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③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④性质: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2、债券——稳健的投资

①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②性质:债务证书

③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保险——规避风险

①含义: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②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第三单元)

一、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

四、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注意】财政政策的运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五、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作用: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3、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第3篇

高一政治一经济制度知识点

(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地位——其表现有二:一、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二、 .

2.国有经济是主导作用——其表现有二:一、对 的控制力上,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 金、化工等. 第二:国有经济要 ,引导和影响 并在 .

3.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家庭承包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十六大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观点:

(1)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2)发展规模经营;(3)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1、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2、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3、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

(三)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经济形式或组成部分).

注意一个易错的说法: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

(四)我国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结构)

1.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客观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是,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也不平衡,生产力呈现多层次性)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

2.十六大提出了两个必须: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高一政治一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

2.高一必修1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3.高一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4篇

高一政治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

一、紧紧抓住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根本对立之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重要内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108页“四个观点”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

 

高一政治必修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整合

2.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5篇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知识点

1、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期

2、比较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的异同点?储蓄存款作为投资方式有什么优缺点?

异同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优点随时存取,流动性强,灵活方便利率较高,收益高

缺点利率低,收益低存期限定,流动性差

相同点(为投资方式的优缺点)储蓄存款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比较安全,风险较低。存在因通货膨胀而贬值及定期存款因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3、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1)存款储蓄:便捷的投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方式(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收益高于同期储蓄存款但低于股票,风险高于定期储蓄存款低于股票。(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4、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主要业务?

(1)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商业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③结算业务。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1.高中政治有关投资理财的选择的必背知识点总结

2.高一政治必修一投资的选择知识点

3.高一必修1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4.政治必修1投资理财的选择必背知识点

5.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总复习;教学策略;制定计划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高中生们面临的第一次人生的大型考试,这是他们是否能够进入到心仪的学府继续深造的门槛,它关系着孩子未来的学习甚至是人生职业规划的选择。由此可见,高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的责任之重大。因此,为师者要肩负起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未来,尽力的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在这次考核中表现得更加优秀。高中政治是一门基于当下时政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性社会学科。要想学的好,就要强化孩子对于知识点的记忆,鼓励他们对社会现象和国家的相关政治进行自我的思考,帮助他们梳理好已学的必修及选修课本的知识,减少孩子学习的压力和困难。

一、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做好复习工作的时间安排

众所周知,高中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科目较多,学生需要分配给每个学科复习的时间有限,复习的时间比较紧张,加之高中政治课程的知识点较多而上课时间较短,使得高中政治的复习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一线的高中政治教师要有意识的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实际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使得高三政治学科的总复习工作有据可循。【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制定高三学生的复习计划时,我会根据当年高考的高考大纲的要求和每本必修及选修教材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制定。争取让学生的复习能够符合高考考试的范围,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的复习过程中,我会根据经济生活中生产、经营、交换、消费的四个环节作为必修一的总复习的整体脉络,然后将各个单元的内容以树状图的形式融入到整个脉络当中,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制作成一份整体的复习课件,并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这部分的复习计划,然后,再分配到每月、每周和每天的复习任务中,何时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何时进行习题的操练,从而有序的组织学生进行阶段化的复习。

通过制定这样的有序的和科学的复习计划,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总复习时间的浪费,提升学生复习的效率。在学生考试回答政治综观题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也能更快的出现必修一章节的具体知识,有助于增强他们答题的信心,降低考试的紧张感。

二、微观社会动态与考试倾向,打牢基础知识

为了能够从其他高三政治教师的教学课堂中得到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思考,我常常与许多一线的高三政治教师交流。在交流时,我发现他们常常找不到复习工作的切入点,只是因循守旧的根据课本的目录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依次复习。【2】这样的复习方式看似十分合理,可是,由于本身高中政治的知识就比较复杂,考试的范围较大。如此庞大而无捷径的复习方式,只会给学生造成记忆的压力,导致孩子在答题时出现“背串知识点”和“记错知识点”的现象。【2】

因此,在实际的总复习时,我会先翻阅近几年的高考文综政治部分的试卷和考试大纲,观察高考出卷老师的出题意向及热点考察内容,然后给学生们划出各个单元的重难点知识,要求学生强化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对于冷门的知识,就只要求学生稍有涉猎即可。而对于孩子们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我会利用专门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比如:政府的职能与党的职能的差异等。

例如:在观察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我发现在人教版必修二《政治生活》的高考考察上,大题的题型考察的内容主要围绕政府的性质及作用、党的性质及作用展开。所以,在帮助高中生们复习《政治生活》的内容时,我会先帮他们罗列出政府和党的相关知识要点,要求他们必须将这些要点作为重点背诵的内容。然后结合当下的时政“依法治国”的政策,我会收集一些相关的例题,供学生们练习,熟能生巧,从而锻炼学生们运用党和政府的相关知识点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政治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的国家政策的小小的变动和每一件国家大事的发生都很可能成为出卷老师出卷的出发点。因此,我会要求学生们不能死记硬背课本中的知识,而要多多阅读报纸、观看新闻、了解身边的事情,时常思考这些内容与课本中的哪些政治知识有关,从而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的养成留心生活的习惯和运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我从事高三政治教学的过程里,时常有学生会向我提出一个这样的疑问“老师,我不知道怎么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3】看到孩子们被政治难题弄得手足无措时表现出的失落的目光,我决心要好好的培养孩子提取信息的能力,打消他们答题时的畏惧情绪,让他们在看到题目的时候,能够正确并且迅速的检索到题目中有效的信息,节省答题时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B高中生们提取信息的能力。如下题:

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先看一下三个图表标题、图表的具体内容及其横纵向的变化和角注,尤其要注意图表殊年份的重大事件及其导致的特殊变化。此题的标题分别是“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我国消费和投资”、“我国经济增长”,图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关于以上三个标题在城乡中的经济情况的对比分析。

其次,在观察完图表中的信息后,我会引导学生去思考图表现象后面的本质。例如:“为什么这一年份发生了这样的现象,本质是什么?”在此题中,导致我国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国农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城市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最后,在进行答题时,根据提干中所给出的信息回顾课本中的知识,逐句逐段的在旁边标注出与其有关的课本知识,再明确知识点的逻辑顺序,简洁明了的在答题纸上写出答案。

如上题中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关键字眼高中政治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联想到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答题时很容易出现罗列知识点的现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还要明确要求学生要结合题目信息进行适当的发挥。

经过一段时间的“举一反三”的读题和审题的训练,在日常的作业和月考中,我发现学生们在书写政治答题的答题点越来越有逻辑,准确率不断提升,令我十分欣慰。

四、适当练习,帮助学生规范答题过程

众所周知,强度太大的练习很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厌学的情绪。但是,适当的习题训练却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答题速度和心理素质,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所以,为了提高孩子的答题能力,规范他们的答题过程,我会适当的为高中生们准备一些习题训练。

例如:在批阅孩子们的作业时,我发现孩子们的答题比较嗦,容易出现知识点逻辑顺序错乱的现象。我会出一些答案较为简洁,知识点逻辑顺序要求高的题目给他们练习。

总结:高三政治复习是学生提高政治解题能力和进行系统的政治复习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教师要先从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入手,认真观察当年的热点话题和考试的动向,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规范他们的答题过程,帮助每一个孩子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 --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

第7篇

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题都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命题紧扣《考试说明》,考查教材的主干知识 “小高考”也是高考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命题也是很严谨的,一般都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的主干知识。试卷整体结构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难易题目要有一定的比例,材料题的几个问题都有梯度,所选材料都是通俗易懂,而且基本与社会热点信息连在一起,这样会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很自然。

用鲜活的材料来创设情境,关注社会 历史试题的客观题,现在流行的一种方式就是采用材料情境设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观题设问,一般也是让学生依据材料归纳答案。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分析和提炼能力的培养。此外,试卷关注社会,如在2014年试题中,主观题第37题第3问“英国伦敦为什么是雾都”、第4问“英国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直接联系了现实中的雾霾、环保等话题,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能力要求明确,区分度加强 还是从2014年试题来看,试卷对考生能力要求的立意非常明确。试题时间跨度大,从古至今。例如,36题从古代的秦朝一直考到近代的中华民国。同时,试题跳出专题的限制,并跨越中外。此外,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科技的创新等特别能区分学生理解能力的主题,在试卷中都有体现。因此,做到这样的试卷,很多同学都认为试卷很有分量。

关注时事政治,体现时代性 从2014年试题来看,笔者发现,考试内容紧扣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突出身边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关注现实生活,从而体现出历史为现实做参考和借鉴的功能、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

复习策略

针对历史小高考的特点,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复习策略呢?根据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宏观把握,抓住主干 在复习前,教师和学生都要仔细研读《考试说明》和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然后讨论复习内容,制定复习方案。按照《考试说明》考察内容比例,历史必修(1)约占40%,必修(2)约占35%,必修(3)约占25%,这就要求学生复习时有所侧重,尽量把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分析。

细化知识、分点掌握 在掌握了主干知识后,还要根据《考试说明》细化每一个知识点。在试卷测试能力要求中对知识有“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的四个层次的要求。因此,复习要能以这个标准认真落实细化每一个考点,并落实到学生的学案中去。“了解”是带有识记性的;“理解”要注意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分析其成因,总结其作用;“认识”往往是带有阶段性、专题性的;“探讨”带有明显的开放性,实际上体现的是新课程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价值追求。

重组知识,形成体系 在考试中,试卷越来越注意知识的归纳整合。这就要求按政治、经济、文化史的专题内容认真复习,理解记忆,了解每个专题的知识结构,对每一专题的测试要求和知识点都能了然于胸;同时,还要对考点进行梳理,把历史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对政治、经济、文化三本书的内容要结合理解。这样,就可以按时间线索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进行整合,有效地弄清一些历史现象本身的来龙去脉,建立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使掌握的知识点更加有血有肉。

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设计历史情境,目前也成为一个很流行的教学方法。学业水平测试非常重视历史情境的设计,因为创设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复习的知识点设计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历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引用一些原始材料,也可以是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再则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图表、数据。通过设计这些情境,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合现实,关注热点 在复习时,教师不仅要渗透每一个知识点,还要时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热点信息。2015年社会热点有很多,如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亚太经合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加强思想文化道德的建设等。此外,学生应适当关注地方史,这在学业水平试卷中也有涉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论据充分”“精确概括”等答题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