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小学教师师德学期范文

时间:2023-02-14 20:07:55

序论:在您撰写中小学教师师德学期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小学教师师德学期

第1篇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①复习:笔算,67×8,167×28;②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

第2篇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数学在学习和发展科学技术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越来越广泛。小学数学更是万丈大厦的根基。根基打不好,大厦就无从谈起。做好小学数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系统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讨,创新。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新时期的教育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够自主构建认知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相当重要的。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很广。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下面以我个人的教学心得来做下简单介绍。

一、激发动机,提高兴趣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首要前提。俗话说:“教得有趣,学得就有味。”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气氛也不好。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和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是不相同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在于兴趣。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高超,就在于他能善于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时时,如果直接和同学说搭配的规律然后再让他们做题,即使他们知道的规律会做题,他们学的也无趣,重要的知识点也记得的不牢固,数学的诞生是从生活中来的,我只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让学生学的高兴,记得牢,提高效率,所以我认为在教授这一课时应该运用激疑吸引法和直观图示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从同学每天吃的菜这一角度去提出问题,问:同学们每天吃什么?图中哪些属于素菜哪些属于荤菜,同时教者应指出在我们每天的食谱中,只有荤素搭配合理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一下就把同学的积极性提上来了,每个同学都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进来,先点名让学生搭配,再引导孩子先用素菜中的一样与荤菜一一搭配,然后在用素菜中的另一样与荤菜一一搭配,……,这样做才会不重复不遗漏,进而使同学们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就是要有序的搭配,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能力。只有在学生有了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爱学数学。

二、激疑引思,揭示讲述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讲课是为了给学生“解疑”。“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问”,有“究”;有“问”有“究”,才有所“得”。有“疑”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学无所疑”或不敢“疑”又怎么办呢?在此情况下,教师就要教学生有“疑”,善于“激疑”。利用学生新旧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同时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认识矛盾,打开思路想问题。要做好这步,需做好课前预习,这只是“激疑”的第一步。主要的还在于讲课时对所教的知识善于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学习《可能性》时,运用讲练引导法和提问启发法。书上例题是通过在口袋放入不同颜色的球,让同学蒙着眼睛摸球,通过摸球的结果来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先在口袋放入红色的球,让同学们猜测一下马上上来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找同学上来蒙着眼睛摸球,第二次放入黄色和绿色的球,……,摸出的结果可能和他们猜测的一样也可能不一样,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当放入不同颜色的球,结果是不是不同?需要这样的结果时,应放什么颜色的球呢?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入探讨可能性的知识,达到了深入的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疑和激疑,同时善于在关键时候进行画龙点睛的讲析,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三、引导多议,鼓励多问

这是启发式教学法的有效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疑,学生必然会提出许多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是由教师一个人忙于回答,还是发动学生一起来议论求得答案呢?我认为老师回答是不必要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引导学生多议多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议,即是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围绕共同的问题各抒已见。这样既相互提高,又相互补充,常常能暴露矛盾,走出的困境,开辟新的天地。

在启发学生多议时,难免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压制他们,应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问题出了“格”,提出些“离题”的或“钻牛角尖”的问题时,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综合归纳起来,分清主次,就能拔“乱”反“正”,抓“干”带“枝”。当众说纷纭时,教师应当好“引路人”,集思广益,当机立断,作出提纲挈领式的开导,使问题获得解决。

四、启发诱导,培养思维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教学;主要策略;情境;活动;语言;直观;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48-01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启发教学的宗旨是启发学生思维。下面,笔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典型的方法进行探讨,谈谈启发式教学的开展的实践性策略,以期共享。

一、语言启发

语言启发,就是采用语言叙述的方式,而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法。如学习5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而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一天,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去山上采蘑菇,兔妈妈采了3个大蘑菇,兔宝宝采了一个蘑菇,兔妈妈和兔宝宝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你可以先画一画,再算一算。孩子们在故事性的情境中,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于是,有的用表示蘑菇,有的用小花朵表示蘑菇,有的用表示,有的用表示,有的干脆用“―”表示,在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中,得到3+1=4。5以内数的加减法,孩子们在听故事、体验重轻松掌握。

二、直观启发

直观启发,就是通过实物、图片等的演示,而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如学习苏教版四年级的《找规律》时,教师首先呈现小学二年级就学过的图形排列的问题,如 ( ),你感觉括号内的一组图形应该是什么?你能根据规律计算出第60个图形是什么吗?

在学习《找规律》时,除了“温故知新”法外,通过图形、实物的摆放而引导学生找排列的规律,更给学生直观、生动的感觉,并且实物的真实性也给学生视觉的冲击。如呈现一些花盆、彩灯、红旗的排放,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排放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可以给出问题的引导,如图中的花有什么特点:

(1)每( )盆花是一组;

(2)每组排列都( )相同/不同;

(3)每组的第一盆是( )花,第二盆是( )花,第三盆是( )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你的分析,你能说出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吗?你可以想出几种方法,请把你的想法和思考过程写下来。

图片、实物等,可以增强直观性,容易引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探讨。

三、情境启发

情境法,就是引入或者创设一定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们的体验。

如问题情境。学习《间隔排列》时,组织一个比赛性质的游戏活动――看谁记得快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组数的特点,你会有什么发现?

(1)3 1 4 1 5 9 2 6 5 3 5;

(2)1 3 1 3 1 3 1 3 1 3 1

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不难发现第一组数字的数字间没有特点,而第一组数字的1和3之间是间隔排列的。

四、活动法导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导入环节,融入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学习中。

如学习《间隔排列》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比赛性质的游戏活动――看谁记得快,(1)3 1 4 1 5 9 2 6 5 3 5

(2)1 3 1 3 1 3 1 3 1 3 1

在学生通过快速记忆,交流记忆的方法时,根据第二组数字的特点而记忆,效果好而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间隔排列。

在学生有了“间隔排列”的概念后,继续开展“找一找”活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排列的生活实例,请举例子说明。于是,学生在教室里就可以发现:桌子和椅子是间隔排列;站队时,男生和女生间隔排列……这样活动的开展,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强化学习有用的意识,也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

再如学习四年级的《找规律》时,在课堂之初,直接以男生PK女生而开展一个“快速记忆PK赛”,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动起来,通过活动,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第一次比赛:

男生:1625

女生:1243

第二次比赛:

男生:1625 3649 6481 5786

女生:1243 1243 1243 1243

通过比赛,男生、女生在第一次PK赛中,不分胜负,而在第二次比赛中,则女生胜出,男生感觉是比赛不公平而引起的。聪明的你,看出第二次比赛有什么不公平吗?于是,进入找规律的学习和探究中。

五、计算启发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是数学之源。通过计算,以寻找计算方法、探讨计算途径为导入的方式,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习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简便运算》时,计算法启发,可以促使学生对简便做法的探究。如口算(1)156+100;(2)235+10;(3)156+37;(4)235+86你感觉哪几道题口算起来比较方便?那么,如果让你算16+54+46你会怎么算?你可以用几种方法?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简便?再计算(1)69+75+25;(2)78+(47+22),你能探讨出可以采用哪种计算方法最简便吗?你能说说你用了什么运算规律吗?

由计算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简便运算,再由计算,引导学生探究简便计算用到的运算规律,逐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都应该注重“启发思维”,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不是方法的罗列,而应注重方法服务于教学、依赖于教学的宗旨。为了落实启发教学的有效性,务必注重与问题教学、探究实践等巧妙结合,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思、思中启,以发展学生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冷静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讨[J].新校园(上旬刊),2014(4).

第4篇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引导;启发;尝试;因材施教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大的方面进行引导,小的地方着手启发”的策略,引导学生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达到一定的收获效果。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学生自身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2个练习本,卖出7个,还剩几个?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2-7=5;有的把12分成10和2先算10-7=3,再算2+3=5;有的把7分成2和5,先算12-2=10,再算10-5=5;有的先算12-10=2,再算2+3=5;有的想7 +( )= 12,因为7+5=12,所以12-7=5。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与思的有机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我坚信,坚持启发式教学,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启发

在我国春秋时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观点。那么,在当今社会,如何科学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运用得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去思考如何探究新知的问题。从而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我们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可以说是求知若渴,那么如何使学生这种潜在的意识得到启发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些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新颖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解乘法分配律内容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他们讲了高斯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的事故。这个故事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从而对要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这样的教学就会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光要看教师能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还要看能否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和新知识的“发现者”。因此,教师必须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规律,提出新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联系生活实际,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富荣. 谈数学教学中的启发[J]. 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2]丁浩清,殷琴华. 低年级学生操作活动的调控[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5).

第7篇

关键词:灵活思考;启发教学;举一反三;愉悦教学

对于教育者而言,应寻求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还是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是活跃的,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禁锢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思维,教育者更需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并加以引导。

一、引领启发学生灵活思考

教育者在给孩子教学时采用诱导传授知识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培养孩子的灵活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这也是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

小学生的思维是很灵活的,对于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的想法。其中有些想法可能很不符合常规甚至很有个性。教育者不能随意否定他们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引导孩子怎样才是最适合的。这种创新型教育法可以激发头脑风暴,打破传统教育对孩子思维的遏制,让本来活泼的思维遨游于天地之间。

二、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伟大教育家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更为重要。对于一种题型,学生若掌握了其普遍规律,那很多相似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与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的运算是一个道理。教育者结合课程运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愉悦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的思想单纯,教师上课时不要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尽量让学生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这样的学习环境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当然,愉悦不代表兴奋,过度兴奋亦无法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时无法全神贯注。所以,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

小学数学看似简单,却是每个教育者和家长不可忽视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学习思维、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学习就像盖房子,地基打牢固了房子才能盖得高、盖得稳。孩子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更好地学习。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了,对现在和以后的学习都有着根本性的帮助。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不仅仅影响孩子的现在,更影响其以后的学习生涯,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我们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