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微课资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19 21:48:39

序论:在您撰写微课资源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微课资源论文

第1篇

“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微课程以其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集中说明并解决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具有快餐化、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聚焦化、智能化、娱乐化等鲜明特点,更加适合网络平台的共享与传播,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微课程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因此,高校“微课”网站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能够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微课”建设作为笔者所在高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锚点,是校内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网站的建设不同于其他商业类网站,要把师生的教学需求放在第一位,避免形式主义,同时要区别于社会微课资源网站建设,体现财经类高校课程特色,立足本校教学,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微课”资源网站的设计,首先从师生需求出发,前期设计着重考虑教师的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另一封面也要能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平台。在强调资源建设的同时,丰富网站各项教学功能,力图实现资源与教学平台的同步发展,打造成为校内教学资源中心与网络平台,进一步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

二MOOC理念对微课资源网站设计的启示

1MOOC概述

MOOC,是英文A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首字母缩写,中文译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维基百科的解释为:MOOC是由大量参与者经互联网并免费开放的网络课程。除了提供传统课程材料,如视频,阅读,和问题集外,MOOC还帮助学生、教授和助教们搭建一个网络互动社区[2]。MOOC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完全开放性、超大规模、用户自组织和社会建设性的特点造就了其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神话。所有的MOOC课程都是完全免费开放的,这些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MOOC课程提倡共享资源,汇集大量用户思想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理念来自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联通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应,Downes等人总结出MOOC课程的若干基本原则。(1)聚集。在传统课程中,学习内容是由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而在MOOC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动态汇集的。课程为分布在互联网各处的海量内容提供了一个集合点,这些内容会通过网页或课程通讯(Newsletter)等形式聚合以提供给课程的使用者。这些内容是无止境的,学习者很可能不能读完所有的内容,他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学习的内容。(2)混合。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将课程中的内容和课程外的内容相互混合,将学习者自己的资源和课程资源混合。通常的做法是撰写博客,通过社会性书签记录和分享新资源,参与论坛讨论,使用Twitter发表简短的意见等。(3)转用。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目标转用聚合的课程资源以及混合后的资源。课程的目标不是让学习者重复课程的已有的内容,而是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学习者可以基于课程已有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编撰新的内容。(4)推动分享。学习者应该积极与课程的其他学习者以及课程外的所有人分享自己所创作、混合或转用的创意和内容,引起更多的回应和评论。分享的内容可以是新资源、新观点、新见解等。这些内容中有价值的部分也会被课程协调人聚合到课程通讯中[3]。

2MOOC课程的运行模式

根据李青等[4]对国际上流行的MOOC课程分析,MOOC的一般运行模式如图1。每门MOOC课程都会有一个中心平台(一般会采用Wiki或Blog等简单易用的社会化工具),由课程协调人管理和维护。通过该平台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概要、内容资源、每周话题、活动通知、组织教师介绍等等,以此组织整门课程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可自由选择论坛、微博、社交网站等个性化学习工具。在MOOC课程中,教师话题和活动,协调学习者的讨论,推动学习进程;学习者则通过各种平台和工具,浏览、讨论、完成作业,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一流程对于微课资源网站设计的启发是,微课资源网站不应该只是一个资源的、下载站点,应该更加注重教学互动,为师生提供专属讨论区、自由的资源共享权限、灵活的资源分享方式,成为一个集资源分享、社区讨论为一体的教学平台。

三基于MOOC理念的“微课”网站设计分析

1“微课”网站总体规划

(1)页面风格设计。“微课”网站界面的设计应当以简洁、美观为主,色彩、文字、图片、视频的使用风格要同意,排列清晰有序。网站页面以浅色为主,营造轻松、舒适的页面感受。

(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网站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网站帮助系统、资源中心、论坛、检索系统、后台管理五大模块,具体功能结构如图2。网站的帮助系统主要包括网站使用说明、资源上传规范说明、留言板和论坛版块使用说明,同时提供系统留言板,支持匿名留言,解答用户使用中的疑难问题。帮助系统帮助用户有效操作“微课”资源网站。“微课”资源中心是“微课”资源网站建设的核心。对资源中心的资源分类依据校内学院系部课程进行划分,这样有助于校内用户迅速查找相关课程资源,同时,在论坛模块以同样的方式划分论坛版块,与资源中心相呼应,并将注册用户的操作信息同步,例如,在资源中心上传资源后,会在论坛相应版块自动一条带有超级链接的至该用户上传资源的帖子。资源中心支持所有用户的资源查询、浏览、下载,支持注册用户的资源上传、订阅、收藏、推荐与评价功能,同时通过设置注册用户的角色信息,实现对注册用户的个性化资源推送功能。资源订阅功能,通过XML语言实现资源库对不同注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推送。一旦网络上传了用户订阅的偏好资源,系统即可以向用户以短信、邮件的形式直接向用户推送该资源。资源收藏功能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在线资源收藏功能。用户对自己上传、下载或喜爱的资源,可以直接分类保存在用户网络收藏夹中,以便于用户管理自己的学习资源。资源的检索功能分为分类检索和综合检索。分类检索是用户可以依据资源的专业、年级、学院属性直接进行检索;综合检索中,可以实现以标题、关键字、专业和作者等数据的核心资源属性进行检索。资源评价功能可以实现用户对“微课”资源的评分、评论,评分结果计入系统推荐功能模块,在首页实现对资源的评分排序推荐。论坛功能为用户提供交流的平台,论坛版块分类与资源中心的资源分类同步,当资源中心注册用户上传相关资源后,在论坛相应版块也会直接新建帖子,提供该上传资源的链接地址。同时,论坛可以实现与QQ账号绑定,个人发言信息可以在腾讯微博同步广播。注册教师用户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向管理员申请新建课程讨论版块,对版块内讨论内容,教师有权进行审查、删除。后台管理模块可以对网站的所有上传资源、论坛、网站注册用户进行管理,并且可以实现对注册用户网络学习行为的统计,包括注册用户在线时长,发帖频率,资源上传与下载频率等,并以报表的形式呈现给后台管理员。在网站管理模块中,管理人员的角色划分为网站管理员、教师、学生三个不同权限的组,每组的具体权限划分详见下文“用户角色权限”内容。

(3)用户角色权限根据“微课”网站的使用对象,将网站用户分为四类:教师、学生、匿名用户、网站管理员。各类用户的角色权限如图3所示。匿名用户权限包括检索、查询、获取资源,可以对访问的资源进行留言评价,还可以通过网站留言板获得支持。学生注册用户除了拥有匿名用户的权限外,还拥有以下权限:资源管理权限:资源的上传与下载、对自己上传的资源进行再编辑,包括查看、删除、修改;对喜爱资源进行收藏,订阅。论坛权限:用户基本信息维护,参与论坛讨论,申请加入特定教师课程讨论组,向论坛注册用户发送站内短消息,留言版块留言。教师注册用户除了拥有上述学生用户的所有权限之外,再资源与论坛权限方面还拥有以下特权:资源管理权限:教师可以对所属学院类目下的“微课”资源管理,包括该学院类目下所有资源进行查看、删除、修改、上传与评价。论坛权限:教师有权申请设立独立的课程讨论版块,并有权新建用户组,对该用户组学生用户进行管理。例如,教师能够为新建用户组的学生发放学习资料、发送群组消息、推荐资源、管理组内学生上传内容、查看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统计信息,包括学生上网时长、逗留版块、发言频次等。网站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学生和教师用户的信息与权限。对网站的资源的管理,包括对于资源入库的审核,资源的编辑、删除;对论坛的全面管理,包括帖子审核、屏蔽、删除、修改;同时也可以查看整个网站注册用户的网络行为统计信息(包括登录次数、在线时长、发言频次、登录板块分布等)。

(4)微课网站运行流程通过上述功能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MOOC课程建设理念使用微课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微课资源网站课程相关信息,包括使用论坛专属版块、教师个人微博、邮件推送等方式,向班级学生提供课程资料(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课件、讲稿等)、布置课程任务、提出讨论主题,学生及时参与互动,自由上传搜集来的各种课程相关资源,由教师审核后至网站,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打好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学的网络课程资源与讨论主题,在课堂与教师展开互动,依据网站平台的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统计信息,对已经参与网络学习讨论的学生,直接回答其学习疑惑;对未进行网络学习的学生,引入新课,讲解要点,布置任务,督促学习,有针对性地区别辅导。课后,再次通过微课资源网站,汇总讨论问题,上传新课任务(如图4)。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资源网站与教师腾讯微博邮件等方式,自主学习教师布置的新课任务,收集学习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并将自己认为较好的资源上传至微课网站,提交教师审核,同时整理学习疑问,在课堂上集中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课后再通过微课资源网站发帖或向教师发邮件解决遗留问题,接收教师新课内容,开始下一单元学习(如图5)。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献资源;图书馆;定位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关系到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方向和建设质量,事关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成败和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前景,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准确而详细的从多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进行科学定位,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应该是基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定位基础上,保证学科性、专业性文献资源,凸现技能性文献资源定位,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应根据高职院校的目标、性质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性质、任务、目标来确定。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应与高职院校的目标相一致。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学术型人才和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学科结构定位

文献资源的学科结构是指图书馆文献资源中各学科间的比率结构。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学科结构应与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重点学科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省级示范专业、市级示范专业和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及各专业学生文献需求结构相一致,并根据高职院校各专业发展的规划和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保持文献资源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适时进行调整,尽力确保各专业核心文献的收全率,同时根据学校的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确定应重点建设的特色文献资源,确保特色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学科层次结构定位

高职教育以全日制专科教育为主,其它各种教育层次、教育类型为补充,培养面向一线的技能性、技术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学科层次定位在以大学专科级层次、技能性、技术性、实用性为主。

四、文献资源等级结构定位

等级结构是指馆藏文献资源所反映的用户需求的学术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水平就要求收藏相应级别的文献。根据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五个级别,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等级结构定位在大学级或略低于大学级是合适的,大学级馆藏文献资源是以满足大学生和个人自修大学课程的需要为目标。重点收藏与学习和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实践教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有选择地收藏各类课外读物,兼顾素质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以满足高职院校读者自我学习的需要。

五、时间结构定位

文献资源的时间结构是按文献资源的产生时间来划分的,图书馆收藏的各类文献资源,产生的时间有先有后。对于文献资源的利用者来说,最新的文献资源在提供知识情报方面,一般总是更积极更有活力。由于高职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建设,这就要求师生及时了解各类科技成果,以便能迅速产业化。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在时间构成上,必须求新、求快,努力扩大新文献资源的入藏比率,保证文献利用的活力。

六、文种结构定位

文献资源的文种结构是指文献资源中各类语种的文献资源的构成状况,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都是由多种语种的文献资源构成的,例如中文和英文语种的文献是最常见的,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在文种结构上,除了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相关英文文献外,其它文献应以中文为主,适当考虑部分读者的特殊需求,满足读者对其他语种文献的需求。

七、文献资源类型结构定位

文献资源的类型结构是指文献资源中各种不同出版形式、不同知识载体文献资源的构成状况。《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指出:“在文献采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不同类型的文献在传递、交流知识情报方面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同时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要也是多样化的,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有建立多样化的文献资源类型,坚持印刷型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协调建设,满足读者多方面多样化的文献资源类型需求。

八、服务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健全服务体系,做好服务工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服务宗旨也应该是读者第一,服务育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服务宗旨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一致的。

服务对象的定位:高职院校师生,与普通高等学校师生相比,高职院校教师读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学生读者层次不一,除了录取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招收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应届毕业生;有的还招录初中毕业的五年制大专生。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针对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开张针对。

服务内容的定位:提供多样化的文献资源服务,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印刷型文献资源,视听资料、数据库等电子文献资源,学科资源导航、学科资源导航库等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文献传递,用户教育和用户培训等多种内容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君之,王俊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初探[J].工会论坛,2008,5:115-116

[2]李莉.浅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52-54

[3]张赞梅.21世纪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合理定位[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5:41-42

第3篇

责任的成立以责任能力的存在为前提。这是判定任何法律责任存在的条件之一。行为人之刑事责任判定也应首先判定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所谓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别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换言之,如果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并且能够加以控制,那么行为人就有刑事责任能力;反之,行为人虽能辨别行为的刑法意义但无法控制行为或者既不能辨别行为的刑法意义也不能控制行为,那么行为人就没有刑事责任能力。进而,行为人就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辨别和控制属于行为人的意识范畴,刑事责任能力实际上就是意识主体在刑法上的规范表述。刑事责任年龄、精神状况、生理状况等都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具体项目。也就说认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就在于判定上述项目是否符合刑法肯定或否定的规定。由于对人而言,上述项目的内容不是固定的,存在着随时改变的可能,并且变化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也可以有意识的改变它们。诸如,D出于杀人的故意,为了给自己壮胆而喝酒醉,在病理性醉酒的状况下杀害了V;D知道自己受到某种刺激后自己的间歇性精神病就会发作,为了殴打V,而故意地使自己处在这种刺激之下,从而实施了殴打行为;或D明知教派的教主会将他催眠而指使他做违法犯罪的行为,且自愿的使自己处于这种状况之下,并进而实施了犯罪行为;或给婴儿喂奶时陷入睡眠的母亲,在熟睡中用使婴儿窒息死亡的情形。显然,此等行为在表面上看来,由于行为人在实施实行行为时因欠缺某项刑事责任能力项目而使自己处在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景况中,因此,就不能判定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既而也就无法认定刑事责任的成立。但是,实际上,这些行为是否具有可罚性,也就是说对这些行为是否应该处罚以及处罚对于法益保护是否具有意义;如何来论述与正常情况下的责任认定原则的冲突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形成了大陆法系刑法学中的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理论。

大陆法系关于犯罪构成的通说,是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这种递进式的三要件论。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问题根本上讲就属于有责性范畴了。由于原因自由行为的特殊性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大陆法系对其可罚性的论述就立足于“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归责原则之上。这一点,与我国的刑法理论大相径庭。实际上,在我国刑法理论中,没有原因自由行为这一概念。我国关于犯罪构成理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平行式的四要件说,虽然同样存在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能力理论,但是由于犯罪构成要件中犯罪主体与犯罪主观方面的插开,对于前述各情形的处理,自然就归入至犯罪主观方面。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问题就不在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而在于行为人的罪过。“行为人既然自觉选择了暂时丧失或部分丧失责任能力状态,并且已经认识到或应该认识到处于这种状态将会产生的危害结果,所以,行为人应该对这种丧失或部分丧失责任能力的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负故意或过失的刑事责任。”由于原因自由行为实现的前提是行为人有意识状况下的决意,故而行为人就是有罪过的,那么刑事责任的成立就有了主观条件。可见,原因自由行为作为概念,对于我国的刑法理论界而言,是个舶来品。了解,掌握,借鉴,甚至于解读、批判大陆法系刑法学中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对于丰富我国的刑法理论不无益处。

二、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及其可罚性

Actioliberaincausa,即原因上的自由行为,或称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在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时,故意或者过失地使自己丧失行为能力,使自己处在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状况下,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与常态的犯罪行为相比,原因自由行为的特殊点就在于在实施实行行为时,行为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或只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而常态的犯罪行为,行为人自始自终都有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可以在概念上将原因自由行为的实现分为两个阶段,即原因行为(先行行为)阶段和结果行为(实行行为)阶段。在原因行为阶段,行为人存在着作为刑事责任前提的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实施先行行为的目的即在于使自己处于无刑事责任能力或者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进而实施实行行为-结果行为。在罪过问题上,行为人已经存在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也就是说犯罪的主观方面成立。至于在结果行为阶段,由于先行行为的实施,行为人以及处在无(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下,根据“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归责原则,行为人的结果行为显然不符合这一归责原则。所以,有关原因自由行为的归责问题在理论上就产生了分歧。

大陆法系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理论,大致可分为二种观点四种主张:

(一)否定说。该说认为,“心神丧失后与丧失前之心理关连性以完全断绝,不能想象在正常之精神状态下所谓之决定,于心神丧失时,能有意识的依原定之计划继续进行。倘若仍能依计划进行,即可证明心神尚未丧失,行为人自不能免除刑责;如谓已心神丧失,即应无责任。换言之,系以设定原因时之决意与在无责任能力状态下遂行犯罪之意思,两行为间不能证明其有一贯性为理由,而否认原因自由行为之可罚性。”此说实际上认为结果行为的实施与原因行为阶段之决意无任何瓜葛。造成危害结果的行为完全是在无责任能力状态下实现的,与先前的使自己陷入无(限制)责任能力的原因行为没有关系。否则,就是尚有刑事责任能力。该说显然坚持了“责任能力与实行同时存在”的归责原则,并且以此为判断有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换言之,否定说不仅否定了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同时也否定了原因自由行为本身。因为他们认为行为人实施先前决意的行为就证明其有刑事责任能力-证明尚未心神丧失。以此逻辑,如果有决意而不实施决意之行为那么就证明其心神已丧失,即有先行行为而无实行行为。但是这种情况本身就不成为原因自由行为,而前者实际上也只是推定的运用。

(二)肯定说。承认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的学说不尽一致,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

1、实行行为说。该说认为利用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的状态下实施犯罪,就同把自己作为犯罪工具来实现犯罪没有实质的区别。实际上,此等行为人就如间接正犯,所以应该按间接正犯的理论来处理。如大冢仁认为,“因为原因中的自由行为是行为人故意地或者过失地使自己陷入心神丧失状态,像工具一样利用在该状态中的身体动静以实现犯罪,所以,可以理解为与将作为工具加以利用的间接正犯类似。”所以,该说又可称为间接正犯说。但是,无论原因自由行为之原因行为还是结果行为均是行为人自己所实施的,行为人自己就是实行犯-正犯,有此一点就可否定所谓的间接正犯说。实际上,此说在于严守“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归责原则。就如有学者所论到的“基于原因的无意志行为的情况与在间接正犯的情况下从利用行为中确认实行的着手相平行,它是通过从原因设定行为中来确定实行的着手,这维持了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

2、构成要件说。具体可分为构成行为说和统一行为说。构成行为说,认为行为人在实施先行行为时就已经构成了发生犯罪结果之可能,也就说先行行为

本身就是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统一行为说认为,行为人在实施先行行为时就设定了导致法益破坏的因果环节,由此,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就统一于实行行为之中。因此,该说也可以称为实行行为说。实际上,该说也是在坚持“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这一归责原则的前提下,将原因行为纳入实行行为之中,即原因自由行为本身就是实行行为。

3、行为说。该说认为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不是不可修正。在原因自由行为中,“实行行为系无责任能力时之举动,另一方面仍鉴于其此以前有责任能力时之意思态度,而追问有无非难可能性一事,亦属无妨。”因此,此说也可称为责任原则修正说。实际上此说的立场在于,责任能力存在的时期不是在于实现行为本身,而是在于实行行为只是作为一部分的行为者所实施的行为整体之中。可见,这种立场仍旧以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为根本,而极特殊的情况为(原因自由行为)例外。即使如此,此种例外也可看作是坚持原则的松懈,而未有根本性的冲突。因为实行行为是整体行为的一部分并且责任能力存在的时期提前至先行行为处。

综上所述,有关肯定说的各种主张,实际上在于是否严格坚持“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归责原则,以及是否将实行行为看为先行行为的必然结果,即将实行行为适当放宽。实行行为说和构成要件说严守原则,因此就必然将实行行为放大,即先前实施的原因行为必然纳入实行行为的范畴;而行为说则作了技术上的处理,由此将责任能力存在的时期提前,在区分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的基础上,将原因自由行为作为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原则的例外。据此,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现实犯罪的责任前提的刑事责任能力何时存在及与实行行为的关系。

三、刑事责任能力存在时期及实行行为

作为现实犯罪的责任前提的刑事责任能力何时存在?考虑的仅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在刑法规范上的现实意义,而不是纯粹的客观事实。众所周知,一个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不以主体是否实施犯罪行为为依据。即是说,一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精神状况良好的人就必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虽然在广义上,此时刑事责任能力就已经存在,但这里的刑事责任能力由于尚未通过犯罪行为这一中介外化,因此,就没有现实的规范意义-尚未成为法律评价的对象。易言之,作为现实犯罪的责任前提的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是以刑法规范将刑事责任能力作为评价对象开始的。由此,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就不仅具有客观属性,同时也具有了规范属性。

正是如此,才会形成“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归责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在确认犯罪和刑事责任时,所依据的只能是危害行为实施期间行为人责任能力的状况。严格意义上讲,无论行为人在实施实行行为之前或之后是否具有客观的刑事责任能力,对于实行行为而言,都不存在任何的规范意义。即使行为人在实施实行行为之前没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在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期间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同样要负刑事责任。反之,行为人在行为之后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在实行期间没有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就不必负刑事责任。因此,根据该原则,判断刑事责任能力存在时期的依据就是实行行为本身;判定实行行为的开始就等于判定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时期。

但是,刑事责任能力乃行为主体在刑法上的规范表述,刑法上之行为仍行为主体意识之结果,论及刑事责任能力就不得不考虑行为的整体构造以及行为与主体意识之间的联系。一般之行为仍指,自意思决定起,经过预备以前之行为、预备行为、实行行为,至引起结果,而具有同一意思之人的态度情形。即“实现特定意思之过程,该因一个行为系由于特定的意识而予贯彻”所以,即使那些认为,成为该责任裁量基础的责任能力应该是在各自的意思决定之时有所存在,并不是说仅仅在原因设定行为时有了责任能力就够了的观点,在原因自由行为问题上仍旧坚持了“行为系由特定意识而贯彻”的主张。“如果行为者使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状态,预先放弃了完全责任能力基础上倾覆他的实行的着手意思决定的机会以及可能性。或者换句话说,放弃了对实行行为的同时控制机制,那么就可以认为使他走向实行行为的意思决定是在具有责任能力的状态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他是可以响应刑法规范的期待而不会走向实行行为的,但是他却作出了走向该实行行为的意思决定,并且去实行了犯罪行为,所以是能够把他当作完全能力者进行责任的非难的。”那么,这样的论说与“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实现意志活动的那一时刻;结果方式时行为人的精神状态如何无关紧要”这种直截了当地论述有何区别呢?实际上,在方法上有所差异,但结果却是一样的,可谓殊途同归。而所谓的意思决定之时就是最终的意思决定之时期。据此,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也就是意思决定之时,在原因自由行为中,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就起于原因行为的实施阶段。根据这种理解,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犯罪行为实际上是被提前到了使自己陷入无能力状态的行为中,而真正构成犯罪的事实只是先前自愿行为的结果”.

第4篇

这是两个非常重要,又非常大的问题,国内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倾注了多年的心血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我认识的专家中许多人把一生的精力潜心于南水北调工程研究,终于看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与他们相比我没有更多的发言权,因此只是作为一个研究者、观察者来谈一些看法。由于问题太大,无法细谈,只能就一些重要观念略抒己见。

谈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理清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被普遍接受的新观念,它是在充分总结了20世纪后五十年人口膨胀、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现实经验,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它还是很不成熟的,尽管已经发表了相当多的论文,可供操作的成果很少。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们水行业为了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没有进入成熟阶段之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只能停留在观念阶段。但是,由于水资源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提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非常有远见的。

可持续发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实现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前一阶段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很多省、市都制定了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但是都是很难操作的。目前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大的问题是普遍忽略了“流域”的概念,我认为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流域为“单位”,离开流域的大背景谈行政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缺少必要的边界条件和制约条件。我认为目前要解决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大力强调流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为:①流域是天——地——生大系统的基本单元,具有明显的独特天象(天文、气象等)、地象(地形、地质、土壤等)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生态特征;②流域除了具有上述的自然特征之外,经过长期的流域内生活人群与流域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土等资源条件)的相互作用,还形成了流域独特的人文特征和经济特征,即社会特征。③对大多数流域来说,水资源往往成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条件,面临水资源不足、水域污染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流域的水文特征、自然特征、社会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到流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是客观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需要我们重新考虑流域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流域管理工作,发挥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对流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功能。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缺少定量的分析模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等五项考核指标之间,在定量上如何评价和把握是否在协调发展的范围之内。其中社会人口、经济的发展是主动因素;资源、环境、生态等三项是被动因素。对被动因素要研究它们的承受能力,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过它们的承受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需要强调的是三项承载力的计算也必须以流域为单位,首先评估流域的三项承载力,再以此为背景分析流域内某一地区的承载力。由于现代流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在考虑流域的资源承载力时,还要考虑与流域外的资源交换条件。关于流域三项承载力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化,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和“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等重要概念。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究竟要保护到什么程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同,三项承载力的评价结果也不相同。在这方面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还比较大。一般来说还存在着重视人类自身的需求,轻视其他生物的需求;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轻视对环境的改善。这恰恰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三,发挥水利行业的主动性,抓紧研究以流域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动参与,制定以提高流域安全度、舒适度、富裕度为目标,以流域国土综合整治为基础的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同时制定相应的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协助各省、市制定与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协调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高流域管理机构在流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参与、协作、服务、指导作用。最近我提出了“以流域为单位,流域——区域——地域相协调的三层次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为了突出强调流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加大社会经济的调整力度,形成节水社会、控制水域污染、加紧流域生态修复。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地区,如何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的环境用水和生态用水是非常困难而又十分迫切的问题。作为我们水利行业应当抓紧研究,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和保障措施。同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全社会广大民众的参与,加强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将公众参与制度化,满足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居民的多方面要求,接受公众的监督,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关于南水北调,经过多年的激烈争论,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经过充分的协商,国家已经做出了实施南水北调的决策。对于过去有过争论,现在已经决策了的问题,就不去谈了。还有些问题,目前还在进行研究或讨论的过程中,如南水北调工程的水价和调度管理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自然会有合理地解决,不是什么大问题。我在这里还是想谈一下与流域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关的问题。

第一、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的北方广大受水区域,目前实际上已经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特别是广大的华北平原,长期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区域的经济发展。包括深层地下水大幅度下降,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地恶化。这固然是由于区域水资源不足使然,然而在过去的发展中、经济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的浪费,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在今后如果不解决受水区域自身存在的问题,过分地依赖跨流域调水,即使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增加,也难以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为调水成功就解决了大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首先解决本地区的节水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使受水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第二、南水北调工程调来的是救命水,要充分作好用水计划。

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受水区域的缺水问题将得到缓解,必然会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并有可能刺激耗水产业增长。这样就有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新一轮的水资源危机,耗巨资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只不过是刺激了一下受水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依然是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从根本上说,受水地区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是社会自己本身的问题,调水解决不了社会机制本身的问题。在受水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很多地区水源严重污染,饮用水质威胁居民身体健康的情况下,首先把调来的水作为救命水,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和城市用水。特别是中线的优质水,要用到最恰当的地方。如果作一个比喻,目前的受水地区可以比作是一个不健康的人,自身功能失调,而南水北调工程可以比作是输液管,在需要的时候适当输液可以帮助恢复健康,但是如果将输液当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则永远不能属于健康状态。

把南水北调的水比作救命水,一方面说明它的重要性,在受水区域出现水危机时,调水可以缓解危机,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调水的成本较高,而且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与受水地区的原有水体有所差别,还很难普遍地用于改善受水地区的生态环境,但是调来的优质水可以替换等量的城市用水,这部分水可以考虑优先用于改善生态环境。由于调水的重要性和高成本,在调水和用水过程中必须注意水的保护,防止浪费和污染,首先要作好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计划。

第三、用调水的契机作好受水区域的生态修复规划。

南水北调的受水区域主要在黄淮海大平原,在近半个世纪的开发中,成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美丽、富饶的华北大平原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而且生态环境的修复不仅需要一定的水资源,还需要有较长的时间。南水北调无疑给华北大平原的生态修复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增加受水地区的水域和绿地面积,减少沙尘、增加湿润性,提高人居环境的舒适度,逐步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现这样的基本生态环境目标应是起码的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今后的用水计划中如何通过节约用水保障生态环境用水量,仍然是最重要的课题。但是在华北大平原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现状条件下,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也是相当大的。而且,很多人认为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条件下,谈论保障生态环境用水是不现实的,从眼前的利益出发这种看法无可厚非,但是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这种观点又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即使在实现了南水北调的情况下,也还是要以调整为主调,适当地抑制社会的用水需求,优先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再概要地总结一下我的主要观点: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受水地区应对水资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调水不能解决受水地区社会发展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受水地区不能过分地依赖调水,而是应当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所创造的有利条件,抓紧对社会发展机制的调整,实施以增加流域水绿面积为主的生态修复,提高流域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如果借调水之机,盲目发展经济,则可能失去流域生态修复的难得机会,而且不久就可能出现新一轮的水资源危机,后果可能比现在还要严重。

第5篇

以机构物业服务为龙头,以服务品质提升、市场拓展为基础,努力建设和推进行业领先的服务标准体系,积极进行京沪粤深等经济发达和中科院资源集中的区域市场拓展,做精物业主业;积极打造物业增值服务多元化业务平台,通过工程施工、合同能源管理、试剂耗材销售、车辆租赁、餐饮、会展等相关多元化经营业务的开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并实现物业管理的较大增值;以中科院客户为核心,积极开拓资产管理、资本运营等业务,使得院内外社会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并通过公司的运转获得价值增值;适时通过移动互联、移动支付、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慧城市区域,建立现代物业服务新标杆。

2科住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至2013年底,科住共有7个职能部门、10个物业管理处、6个专业分公司。

(1)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科住公司自2010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数从2010年末1053人发展到2013年末2110人(批注:本文中科住员工包括与科住建立劳动关系员工,也包括外包方员工),员工队伍总数年均增长26%;在科住员工队伍中,中层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三支队伍人员分别占比5%、8%和87%;员工平均年龄39岁;大专以上学历员工420人,占员工整体人数20%,都明显体现物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征。

(2)人力资源变动

科住管理及专业技术来源主要是社会招聘和校招,基层工勤岗位主要是外包方招聘。充分体现科住在人员引进方面重点把控关键岗位员工,在管理中强调过程和品质管控,强化工勤岗位职工的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人力资源工作效率。2013年度科住员工离职率19%,入职率29%,人员净增加10%。科住工勤岗位离职高于其他岗位,基层离职率高主要是物业行业社会认可度低、薪酬待遇较低、工作繁琐等原因,行业离职率一般在20%以上。但与物业同行相比较,科住略低于行业水平,也充分说明科住目前较快的发展势头以及相对积极向上、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文化对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3)人力资源效能

2011-2013年,科住人均营业收入都达到11万元,人均服务面积为2000m2左右(因2013年拓展京外地区导致人均服务面积略有下降)。科住连续2011-1013年员工数量增速分别是:14%、37%,营业收入增速17%、32%,服务面积增速17%、27%,人均效能指标,人均收入2%~4%,以及人均服务面积3%~7%,人均效能指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13年积极开拓北京以外的物业项目。要改善人均效能略有下降的趋势:一是要积极在已有物业服务区域周边开拓项目,缩短人员服务地之间无用消耗;二是增加现有物业服务委托项目内容,提高单体项目服务收入;三是使用能够提高劳动效率的新设备、仪器,以及智能手段,替代劳动力。

(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现状。

①员工使用情况。科住公司对主任助理以上管理人员采取交流任职及目标责任考核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定期考核、调整,注重内部人才培养,强化了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基于公司发展需要,急缺人才主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引进,如公司“351人才工程”,招聘对象定位“一高一优”,“一高”是指物业服务行业领先的标杆企业的成熟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一优”是指通过校园招聘补充综合素质好、专业对口的管理和专业技术后备人才,目前这两类人占年度新入职人员40%以上。科住对员工队伍实施总量控制,保持员工正常有序流动,逐步完善人才结构。

②员工培训情况。公司培训整体思路是“内外结合、覆盖全员、定向培养”,培训分“一级培训”和“二级培训”。一级培训是每年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或专业职能部门统筹开展的管理类、通用类、专业类培训,如新职员入职培训、项目经理任职资格培训、管理人员技能提升培训、专业骨干技能提升培训和派出培训等,二级培训指的是由各所属单位组织的单位内部日常培训,包括通用知识培训、岗位应知应会、专业技能技巧培训及团队建设培训。所有新入职的员工均应在本部门接受不少于两天的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经其直属上级确认具备上岗条件后方可正式上岗。2013年度公司人均受训13课时,岗前培训参训率100%,转岗人员培训率90%;参加学历教育人数占职工总数3%,工勤岗位职工技能竞赛参训人数占员工总数23%。通过多层面多样性的培训,有效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

③薪酬情况。科住有较为完善的薪酬福利管理办法,根据员工岗位层级、工作任务承担、对经营结果的影响,对员工工资采取年薪制和月薪制两种方式进行管理。公司对各经营单位依据目标责任书考核,确定各经营单位工资总额。员工根据所聘岗位享受相应岗位工资,其工作绩效与本部门奖金挂钩。公司职能部门按照所有经营部门的奖励均数核算职能部门奖金总额,员工依据在部门内部的业绩情况取得相应奖金。为保持公司整体薪酬水平的竞争力,公司每年进行行业薪酬数据调研,依据市场薪酬数据及时调整公司薪酬水平,保持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骨干队伍的稳定。

④人员选拔与合同管理。科住人员选拔采取内部晋升和外部招聘相结合。内部晋升主要通过“岗位任职资格”、“综合业绩考评”两种方式作为内部人才培养和考察的主要渠道。培养和引进并举,互为补充,保持两类人才在公司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外部人才中的“一高一优”员工除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外,还根据公司对员工的培养、员工级别分别签订《培训服务期协议》、《保密协议》,对于内部经营单位的负责人还需签订《目标责任书》,作为阶段性工作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依据。

⑤员工福利与员工关系情况。目前科住员工福利主要是严格执行国家法定福利,如五险一金、防暑降温费、劳保、带薪年假外,企业特殊福利有年功、过节费、误餐费,根据岗位级别还有通讯费、交通费、租房补贴。由于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及党团工青妇组织健全,对科住企业文化塑造、和谐劳工关系的建设和员工队伍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面向科住物业未来发展人力资源策略

科住成立至今,在高层领导带领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百强排名连续3年以平均10名的速度前进。基于科住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审视及判断:科住要想继续在行业生存及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加入到转型升级的行列中。“抓服务拼水平、谋变革求变革”,科住坚持以机构物业为发展主体,巩固中科院范围内在管项目及拓展非在管科研院所。同时,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创新发展业务格局,努力在物业行业出奇、出新。根据公司整体业务战略,人力资源须以提高整个公司的业绩为导向,就如何构建包括规划、培训、绩效、薪酬等在内的整体性人力资源战略,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战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以下结合科住实际,对未来人力资源工作改进及策略调整建议如下。

(1)人力资源工作的再定位

企业的战略发展对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非常高,一个快捷高效的流程架构对战略的实施和成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人力资源为快速反应公司战略调整,保证人力工作输出具备高效、高质的性能,同时考虑到人力资源专业性必须有效向下传递,业务部门人事业务不专业,员工维权意识提升、人力自身专业水平受限等综合因素,故人力资源部门自身组织架构率先进行调整。科住今后人力资源工作整体定位是:

①业务伙伴,即指导业务部门开展业务、向业务部门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和支持,如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规划;

②内部专家,即统一制定专业模块的人力资源政策,如绩效管理、薪酬政策、培训政策;

③共享中心,即负责员工合同管理、社保、公积金、商业保险、薪酬发放、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服务。

(2)与战略相关的人力资源策略调整

根据科住物业未来发展战略,根据业务的成熟程度相应阶段性战略目标不同,因此业务板块的人力资源工作目标也应不同:如传统物业业务,立足于“继续夯实实力,百强排名继续前进”;新业务,立足于“市场开拓,稳定忠诚客户,扩大品牌知名度”;创新业务,立足于“市场导向、依托现有客户资源、做物业服务增值”。

(3)选拔和配置策略

根据科住物业未来发展的三类业务,人才选拔策略为:

①传统业务侧重打造卓越团队,在现有人才基础上,注重引进急缺人才如行业百强的优秀人才,培养内部高潜力青年人才;鼓励领军人物组建精英团队,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公司对各单位的人才配置侧重专业齐全,人才结构合理,队伍的稳定性。

②新业务侧重行业关键人才的引进,人才甄选的重点是管理骨干或技术骨干,培养内部高潜力人才。

③创新业务,着重于核心团队的引进,如管理或技术团队。

(4)晋升和培养策略

①传统业务人才培养主要是根据内部职业发展通道向“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两条通道发展,鼓励人才横向发展:安排其挑战性工作,扩大其管理幅度,提供相关培训学习;纵向发展:安排晋升培训、挑战更高难度专业技术工作、开展专业领域课题研究。

②新业务,业绩优异者可获得晋升,公司建立、完善培训机制,以资助进修、考察等手段提供持续提高的机会;设置技术创新奖励、团队建设奖励。

③创新业务,事业承诺,高层领导充分表示公司业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并委以重任,提供高级人才有吸引力的职位,并充分授权,优秀团队成员不仅可成为业务骨干,还可能成为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建立不分内外,唯才是举,创造开放、合作、进取的优秀企业文化。

(5)考核激励策略

①传统业务方面,采取符合市场水平的薪酬政策,高层管理团队年薪制,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福利保障,建立以绩效和能力为基准的晋升和选拔机制,考核周期相对固定。

②新业务,采取略高于市场水平的薪酬政策,各业务板块负责人(团队)分红和股权(期权)设计,提供具吸引力的福利保障,建立以绩效和能力为基准的晋升和选拔机制,考核周期相对较短,绩效与薪酬挂钩程度较高。

第6篇

论文摘要:人类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对资源的消耗,由对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向对人自身的智力资源的消耗。智力资源是开发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基础。人的智力,是先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和教育影响以及个人努力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后天社会实践和现代化教育来开发人的智力,则应受到重视。

人类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动物向人的转变;第二次是从原始社会向农牧社会的转变;第三次是从农牧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第四次,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对劳动者的体力消耗的要求逐渐降低,对智力消耗的要求逐渐增加,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如果说200年以前的农业经济主要依靠土地资源,以种植业为主,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经济主要依靠资金,以制造业为主;那未,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知识,并由此传播、增值”。“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FCD)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美国政府宣称,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了美国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以知识为基础的人的智力,即通常所说的智慧,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源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对智力资源一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比在工业社会中对稀缺自然资源一土地和石油更为主要。人类要继续发展前进,主要不是依靠开发体力,而必须依靠开发和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

智力资源的特殊性

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是开发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基础。

开发智力资源,核心问题是开发人类大脑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知反映过程。其动态活动过程叫思考,称其思考的结果为思想。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想法和所有伟大的发明,都来自于人类的大脑,即思维。正如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华莱士·普拉特在《找石油的哲学》中所说:“真正找到石油的地方还是在人们的脑海里”。脑海里虽然没有石油和铀矿,但是发现它们,认识它们,需要人们的大脑思维,根据石油生成和储存的规律,可以找到石油储藏的地方。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的理论,认为从东北松辽平原到华北平原和汉江平原,都属于新华构造体系的一个沉降带,是很有希望的储油构造带。当主席、总理向他问及中国石油前景时,他肯定地说,中国有石油。按照他的理论,中国石油勘探队从西北转到了东北,很快发现了大庆油田。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个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个体智力的开发离不开所在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优良的环境,对于人的教育和智力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生开始,第一个环境是家庭,第一任启蒙教师是父母。我国青少年,一般在走向社会之前的20年左右,大部分时间受家庭影响,即使走向社会独立生活之后,他们仍然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一直到中年甚至到老年。家庭影响,虽然不像正规学校和托幼组织那样有计划地施教,但在日常生活中,是通过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等对孩子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启发其智力并发展其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启迪着孩子的智慧。我国自古就有家教的传统,母教、父教成名的事例很多。远的不讲,“五四”以来,《新青年》编辑钱玄同鼓励儿子钱三强学科学,成为当代有名的科学家。茅盾在《八十自述》中赞颂生母陈爱珠“慈母兼父职,课儿攻诗史”。现代作家丁玲自幼丧父,依靠书香门第出身的寡母蒋胜眉教养。她能诗善画,常向女儿口授唐诗和秋瑾故事,在幼小的心田播下了文学种子,为丁玲成长为作家打下了基础。因此,建议社会在适当时机采用适当形式对家长(特别是青年父母)进行有关家教知识和家教意义的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生活中仅次于家庭的第二个环境。学校环境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青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学校不仅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场所,而且也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智力环境和以校风形式体现的精神环境以及以图书资料为中心的物质环境。一方面入学年龄提前。另一方面义务教育时间延长,加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校时间大大超过了学前的家庭环境时期。在校期间,正值青少年,增智力、强体力的发育时期。一般平均智商与在校时间成正比,因为聪明者倾向于更久的留在学校,受正式教育的机会更多。但也并非上学本身就能增长智力。这既要取决于学生的主观努力,又要取决于学生所在的学校环境。

家庭和学校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缩影。在社会环境中,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以及学术民主,是有利于创造活动和智力开发。因为在一种心理安全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民主的气氛中,容许有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

开发智力是头等大事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智力问题资料汇编》中甚至说“智力是先天遗传特性和后天影响的‘合金一’。在这里重点是要说后天影响,特别是强调“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来开发人的智力”。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更明确地说:“开发智力是头等大事”。“所谓教育,就是教育者以关于生产者的知识经验和关于社会关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知识经验授于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他们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把他们培养为适应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人的活动”嘲。现代化教育是和现代化大生产密切相联系的,是现代化劳动再生产的手段,它要根据现代化大生产对劳动的要求来再生产这些劳动力,所以现代化教育具有大生产的性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到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x科学技术;再到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是“加数效应”,在电器化时展成为“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就是“幂数效应”,即几何级数。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为进入现实社会作准备,要让他们了解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社会,不再需要几百万粗通文化的人在一起干不断重复的工作,不再需要怕丢掉了饭碗而惟命是从的人,而是要有渊博的科学、数学和交流技巧等知识,对政治和社会有理解力和具有独创精神的思想者,才能应付挑战,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因此,学校“教育的理想目的应该是逐渐培育学习的能力,即教授如何学习,不是学什么。学习的机遇是无穷无尽的”。学校应当明确要教“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两个科目。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说:“明日的学校不仅要教各种资料,而且要教掌握资料的方法。学生必须学会怎样屏弃旧思想和如何在什么时候去求得新思想。简言之,他们必须学会怎样去学习”。“新的教育必须教会人怎样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再分类,怎样判断它的真实性,怎样改变其类别,如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如何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如何去教育自己。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如何学习是通向所有具体内容学习的桥梁。若学会了如何学习,那就可以在任何事物上运用这个原则。

教师是关键的资源

要通过教育开发智力资源,就必须改变以往学校的面貌,把学校办成终生学习的中心,而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就是办好这种学校的关键资源。对于教师,古代人赞喻她们好似普罗米修士般的“盗火者”,把智慧的火种传播到人间,结出了硕果。而现代人又把她们比喻成原子核中的“晶核”,可以激化周围的“基本粒子”。进发出强大的智能。无论是“火种”还是“晶核”,都不是指个别教师,而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学科研的梯队。他们既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进行自我开发与智力更新。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师队伍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并且代表着学校的方向。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学校的方向不是由国家政策法令决定,也不是由课程的教学大纲决定的,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为了建成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一要加强与改进师范教育,二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再培训或职后教育。

第7篇

(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当前,经济着全球化方向发展,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越来越密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一个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好就会影响到全球,世界经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不同地区政治和法律的影响,也面临着不同地区不同的习俗,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要推动不同地区的员工相互了解、相互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者遇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困难,怎样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怎样和不同价值观的人们更好地沟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科学管理,需要创建新的管理模式,才会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强的竞争力。

(二)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中效率非常高、竞争非常激烈、变化速度非常快和管理技术非常先进。面对当前的环境和背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发展的根本,是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动力。一个组织中最核心的人才就是创新的人才,因此,在发展中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信息化的挑战

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这信息时代中,给人力资源管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的技术对于信息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这样的变化,也使得岗位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这就需要增加综合性的岗位,增加知识性的员工。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知识型的员工,在人力资源发展中,要重视培养和管理知识型的员工,在管理中,对知识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策略,培养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同时,要积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对人员进行精确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控制和沟通的目的。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管理理念滞后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受到了多年管理模式的影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观念比较落后,这些问题在事业单位还有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不重视学历和年龄,在管理中会用很多的条框进行限制,在管理中,具有很多的硬性规定,不能做到以人为本。通过上述的分析能够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在观念上比较落后,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二)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环境和平台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事业单位和政府之间的区别不能显示出来,不能反映出事业单位独特的特点,因此,不能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进而不能做到做事业单位人员的科学管理,在人力资源中仅仅是粗放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事业单位快速发展。

(三)人才流动困难

当前,我国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不到位,并且受到事业单位编制的影响,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以政府管理为主,市场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出现这样的请情况主要是没有健全的保障制度。近年来,我国对事业单位的人资源管理进行了改革,但是,事业单位之间的进展不同,一些省直的事业单位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事业单位新录取的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合理安置,在招聘人才时,一定要进行公开招聘,并且要面向全社会进行招聘。对于新招进的人才建立聘任制度,建立一种符合当前事业单位特点的新的用人制度。第二,要建立一种竞争激励制度,建立具有一定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运用这样的制度,使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对人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一种具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就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管理,要注重人员健康成长,要发挥人才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运用激励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并且在管理中要以柔为主,对原来的身份管理改变为岗位管理。第二,在事业单位中,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事业单位发展的核心,注重人才才能使人力资源具有很大的活力;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第一,对人才市场体系做好规划,对人才市场进行认真的研究,晚上人才市场的功能,使得人才市场做到全面发展。根据建设“中国梦”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相关的制度。第二,要对当前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一定要将中介机构和功能进行分离,将政府主导的人才服务和市场化人才服务进行分开,建立一种清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