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

时间:2022-10-01 20:44:23

序论:在您撰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1篇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由于我们处于科技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之中,有大量先进技术跨国转移,跨国公司将许多新技术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有些技术还很快向海外企业转让。科技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引进技术的空间大大拓展。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虽然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的发明专利累计授予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从1991—2000年,中国累计投入研发经费约为553亿美元,仅为美国同期的1/36,约为韩国的1/2。2003年中国研发经费约为190亿美元,也仅相当于美国的1/16。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土耳其为2美元。不过,还需要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位能耗的产出能力明显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出的GDP,高收入国家为4.82美元,而低收入国家仅仅为0.7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35美元。中国为1.04美元。相同组别的印度,该指标为0.9美元,印尼为0.93美元。这组对比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国际比较显示的一般趋势,目前的发展水平决定我们处于相对高消耗的发展时期。(2)符合“一般趋势”表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但中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不能听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一定要使经济增长向着更加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要打破“一般趋势”,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与我们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全球平均为29.7%,而中国仅为19.7%。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我们还要低得多。人均淡水资源全球平均为8241立方米,中国仅为2257立方米。一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油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国内供给的压力更大。因此,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加快优化升级,工业化不能进一步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难以承受,增长将不可持续。

第三,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中国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4%,服务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为28%。与收入水平与中国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产值比重要低19个百分点,在同类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二位;就业比重要低20个百分点,名列倒数第一。考虑到中国服务业统计方面可能存在误差,即使按调整后的数据,中国服务业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同类国家的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比重上,而且表现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和产品供给充裕、质量品种合乎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状况相比,中国有较多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中国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大多数是服务行业。特别在一些具有垄断、半垄断性质的行业中,由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更好地发挥促进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改革滞后的影响。服务业中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最终需求。(2)就业压力的影响。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安置富余职工的压力,使本来可以交给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3)产业性质定位的影响。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产业,强调准公共服务的性质;对金融、通讯等行业,强调安全性的要求;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强调其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这些性质和功能是必要的,但同时对它们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重视不够。(4)低消费率的影响。消费率低必然导致生活业发展缓慢和比重偏低。(5)开放程度较低的影响。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工业比重和降低了服务业的比重。

第四,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过去多年,我们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在真实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存在成本扭曲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压低地价,甚至实行零地价;污染企业不支付或少支付治污成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健全。这些都进一步压低了成本,是靠欠账和透支支持的低成本。这种状况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近几年,中国GDP构成中,劳动报酬约占一半,2003年,这一比重为49.6%。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幅度不大,也将对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此外,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将纠正以往土地使用中损害农民利益和消费土地资源等严重问题,同时也会使地价上升,带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要解决好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压力。我们在尚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进入持续升级过程。与前些年的主导产业相比,新的主导产业资金更密集,单位产出使用的劳动力更少,就业的压力加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就不断下降,“高增长低就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

第五,开放带来的升级空间越来越小。和以前填补空白式的结构升级过程相比,今后通过引进新产业、新产品,继续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缩小。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加大。近些年来,通过技术引进,中国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今后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已经不是发达国家的二三流技术,而是真正的前沿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外企业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考虑,拥有这些技术的西方国家从其战略图谋考虑,都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特别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始终面临技术封锁局面,如巨型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等技术的进口,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一些军民两用性质的技术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也经常受到西方国家以军事安全为借口的输出干预。

针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状况,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一些重要条件开始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产业水平提升;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投资主体;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应当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事关中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政府的扶持与支持。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产业与技术战略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传统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国际市场上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产业,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主导产业。要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设备制造业振兴。我们自己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以重大工程为依托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研制,目的明确,配套同步,成果直接为重大项目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有需求方的约束,其成效是“可检验的”,是要拿到市场上去的,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要加大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跟踪投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微系统、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洁净与高效能源、海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等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可能孕育出引导下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技术。我们要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中奠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二,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含义大不一样。在封闭的经济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意味着“闭门造车”,从头开始自主开发所有的技术环节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而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能力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再从头开始形成自己的封闭技术体系。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这是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基础。

第2篇

旅游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旅游行业经济的迅猛增长推动了行业的变革。由整体的行业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升级为按区域规划的产业升级模式,用区域推动整体,用区域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趋势会制约行业整体经济增长。区域旅游行业之间存在着对整体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和区域间发展规律存在着的空间变化。

二、区域旅游经济受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整体影响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面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了让该行业更加有序的发展采取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手段,从整体到局部的对行业进行内部调整。

(一)区域旅游经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

中国旅游经济的增长是由旅游市场的经济增长带动起来的,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下势头良好,区域旅游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区域旅游经济是把整体的旅游市场按照地区划分为一个个小块,在旅游市场中不同旅游区域的经济增长不尽相同,有快有慢。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现象,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丰富的景区自然要吸引更多的人群。整体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受“木桶效应”的影响,发展最缓慢的区域总是会制约旅游经济整体的发展效果。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对整个旅游行业发展的制约只是相对的,就整体趋势而言区域旅游经济对整个旅游市场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

(二)区域旅游经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

用区域旅游经济推动整个旅游行业发展使市场经济下的必然选择,区域旅游结构化推动整体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区域化的发展旅游经济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一些风景特别优美的自然景区可以忽略时节的制约。如四川九寨沟、云南丽江等地只要天气允许就会有游客欣然前往。有些人文景区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想参观的名胜古迹,如北京天安门、北京故宫、万里长城、秦兵马俑。这些景区基本上不会受到季节的制约总有游客不远万里前往。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有被国人追捧的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自然十分迅猛。没有著名景区的区域乏人问津。划分区域后就会产生区域间的对比,旅游经济收益不好的区域就会主动寻求经济发展。这时该区域聚会加大风景区的宣传力度,加大旅游行业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行业建设,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区域间因为旅游经济增长幅度有大有小,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加大投入谋求发展,带动该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从而推进整个行业的旅游经济增长。

三、区域旅游经济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影响下的区域差异

旅游产业从业结构优化后决定了其要分区域发展的特点,每个区域对旅游产业的整体的贡献值存在差异,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受自身条件的影响。

(一)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贡献差异

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存在着增长贡献值的差异,优秀的风景区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样的景区可以给该地区带来高额的回报。景区参观人数的增加会影响景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每年景区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景区的环境进行修缮。旅游资源匮乏的地区无法吸引游客高度关注,该区域旅游行业会大力推动旅游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制造人造旅游景区。不论各区域对整体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多少,都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季节变化规律

旅游是一项受空间和季节制约性很强的朝阳产业,区域旅游表现的最为明显。人们会根据假期的长短来选择将要前往的旅游区域,短途旅游人们一般会选择离居住地只有几个小时就可到达的地区。假期长时人们会选择一些离家较远的风景名胜。短途旅游都在居住地周边区域,长途旅行才是旅游市场拼搏的关键。旅游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行业,人文景观相对受影响较少。在冬季人们不会选择北方的海边,如果去海边会去海南。在雨季人们尽量不会选择去山区旅游,雨季在山区旅行有被困的危险。有些景观只有在特定的地区特定的季节才能看到,如哈尔滨的雾凇、冰灯,漠河的极光等。旅游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十分强烈,是人们出行时的首要选择因素。

四、结语

第3篇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土耳其为2美元。不过,还需要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位能耗的产出能力明显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出的GDP,高收入国家为4.82美元,而低收入国家仅仅为0.7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35美元。中国为1.04美元。相同组别的印度,该指标为0.9美元,印尼为0.93美元。这组对比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国际比较显示的一般趋势,目前的发展水平决定我们处于相对高消耗的发展时期。(2)符合“一般趋势”表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但中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不能听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一定要使经济增长向着更加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要打破“一般趋势”,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与我们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全球平均为29.7%,而中国仅为19.7%。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我们还要低得多。人均淡水资源全球平均为8241立方米,中国仅为2257立方米。一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油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国内供给的压力更大。因此,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加快优化升级,工业化不能进一步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难以承受,增长将不可持续。

第三,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中国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4%,服务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为28%。与收入水平与中国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产值比重要低19个百分点,在同类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二位;就业比重要低20个百分点,名列倒数第一。考虑到中国服务业统计方面可能存在误差,即使按调整后的数据,中国服务业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同类国家的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比重上,而且表现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和产品供给充裕、质量品种合乎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状况相比,中国有较多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中国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大多数是服务行业。特别在一些具有垄断、半垄断性质的行业中,由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更好地发挥促进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改革滞后的影响。服务业中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最终需求。(2)就业压力的影响。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安置富余职工的压力,使本来可以交给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3)产业性质定位的影响。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产业,强调准公共服务的性质;对金融、通讯等行业,强调安全性的要求;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强调其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这些性质和功能是必要的,但同时对它们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重视不够。(4)低消费率的影响。消费率低必然导致生活业发展缓慢和比重偏低

。(5)开放程度较低的影响。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工业比重和降低了服务业的比重。

第四,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过去多年,我们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在真实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存在成本扭曲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压低地价,甚至实行零地价;污染企业不支付或少支付治污成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健全。这些都进一步压低了成本,是靠欠账和透支支持的低成本。这种状况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近几年,中国GDP构成中,劳动报酬约占一半,2003年,这一比重为49.6%。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幅度不大,也将对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此外,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将纠正以往土地使用中损害农民利益和消费土地资源等严重问题,同时也会使地价上升,带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要解决好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压力。我们在尚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进入持续升级过程。与前些年的主导产业相比,新的主导产业资金更密集,单位产出使用的劳动力更少,就业的压力加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就不断下降,“高增长低就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

第五,开放带来的升级空间越来越小。和以前填补空白式的结构升级过程相比,今后通过引进新产业、新产品,继续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缩小。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加大。近些年来,通过技术引进,中国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今后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已经不是发达国家的二三流技术,而是真正的前沿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外企业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考虑,拥有这些技术的西方国家从其战略图谋考虑,都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特别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始终面临技术封锁局面,如巨型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等技术的进口,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一些军民两用性质的技术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也经常受到西方国家以军事安全为借口的输出干预。

针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状况,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一些重要条件开始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产业水平提升;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投资主体;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应当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事关中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政府的扶持与支持。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产业与技术战略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传统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国际市场上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产业,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主导产业。要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设备制造业振兴。我们自己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以重大工程为依托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研制,目的明确,配套同步,成果直接为重大项目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有需求方的约束,其成效是“可检验的”,是要拿到市场上去的,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要加大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跟踪投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微系统、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洁净与高效能源、海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等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可能孕育出引导下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技术。我们要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中奠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二,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含义大不一样。在封闭的经济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意味着“闭门造车”,从头开始自主开发所有的技术环节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而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能力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再从头开始形成自己的封闭技术体系。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这是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基础。

第4篇

一、东营市产业结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三大产业结构总体状况。东营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当前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过高,第三产业发展却相对较为缓慢。2013年,东营市三次产业比重为3.5:70.8:25.7。可以看到,东营市当前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

2.三大产业内部结构状况。当前东营市三大产业内部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一产业中,农业所占比重最大,彰显出现代农业发展不足。2013年东营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占到22.8%,但产值却只占3.5%。彰显出东营市第一产业生产率偏低;第二产业中,主要以石油化工业和石油装备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低,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第三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二、东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东营市金融业规模现状分析。东营市当前金融业的发展却严重滞后,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商业银行方面,市内除国家商业银行外,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发展不够理想。2013年东营市金融机构余额占GDP的比重为60.19%,远远低于山东省的85.78%。这说明,东营市金融业的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金融业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壮大金融规模,加快金融业的发展,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更加充裕的资金供给。

2.东营市贷款流向分析。东营市当前金融资源以银行贷款为主,因而东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金融支持作用主要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则商业银行的贷款流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支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从不同产业的贷款比例来看,2013年东营市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商业贷款、基建贷款、技改贷款之间的比例为45.7:13.3:16.9:22.8:1.3。工业贷款和基建贷款远远高于商业贷款和技改贷款。这样的贷款结构,使东营市东营市第二产业特别是石油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较多的资金支持。但从整体上看商业贷款所占比例较低,技改贷款上升速度较慢,并且在所有贷款中所占比重偏小,使得东营市第三产业发展仍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落后。

3.东营市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分析。2013年东营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3.00亿元,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为3.3:65.2:31.5。从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可以看出,一方面,东营市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较大造成了当前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另一方面,一三产业投资的不足也导致了生产率的偏低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不足。

三、完善东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金融支持的措施建议

1.引导资金流向,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东营市当前一二三产业发展的不协调与资金流向的不合理是分不开的。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应该提高农业贷款中用以采购农业生产机械方面贷款的比重,从而促进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商业贷款和技改贷款的比重,引导资金流向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财政支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财政支出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意义

1.1推动产业稳步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根据现有财政资金和相关扶持政策,能够使市场更加稳定运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市场企业功能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更强,实现市场产业的优化升级。将产业技术和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将老旧落后的产业进行改革或淘汰,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岗位资源。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具有比较明显的推动作用。

1.2稳固产业收入效益,实现财政经济的健康运行

产业经济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市场经济缺少活跃性会导致产业经济出现下滑。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够对产业进行经济支撑,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产能效益,提升发展水平,提高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财政支出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是对产业结构的一种建设行为,通过对产业经济的带动,能够稳固产业收入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财政经济与财政收入的健康发展。

1.3优化产业财政支出,提升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的价值

目前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的财政支出主要有政府性财政支出、行政管理性财政支出、教育科研性财政支出以及社会保障性财政支出等。以教育科研性财政支出为例,教育科研性财政支出会直接体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这对于提升产业产能和经济效益有着积极影响,通过优化升级,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产业生产的主体,推动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突显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的重要价值。

2财政支出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途径分析

以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在实现财政支出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道路上,要在保证传统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对新兴产业的财政支出投入力度,这样才能完成各产业的协同发展,确保市场经济和社会整体的稳定。

2.1提升财政支出投入力度,建设多元化财政支出支持模式

财政支出支持力度与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财政支出支持力度的提升,财政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产业投资的力度符合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增速基本情况,对于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使产业模式与市场需求相呼应,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样对于提升产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果会产生积极影响。虽然财政支出支持属于政府性行为,但是财政资源流入市场后,仍然需要市场自身根据市场经济环境完成运作。建设多元化财政支出支持模式,能够将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市场价值,实现产业之间的合作发展,这样能提升财政资金的实际价值。例如对于一些新型能源产业,可以鼓励实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项目模式,从而实现创新多元化的产业投资方式,减小了财政干预对产业结构发展带来的影响。

2.2明确重点扶持产业,实现各产业之间的共同优化和升级

财政支出支持政策,要明确具体的重点扶持产业,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或重点扶持的产业项目,在财政资金配置上要稍有倾斜。这样能够缩短产业之间的发展距离,缩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差异。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出支持时,需要明确优势产业,从而确定相应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完成这部分产业创新升级。确定需要扶持的产业类型,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减少传统产业的财政支出支持,加大对科技科研业、基础教育和医疗、环保产业、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高精尖制造业等产业的扶持力度,这样能够尽快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同时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在财政支出支持过程中,要防止出现重复性投资或过度投资的问题,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保持产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和恶性发展的问题,从而给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2.3提升对教育科技的财政支持,提升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需要提升劳动力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对于产业的结构升级与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受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含量的制约,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果不明显,发展速度受到一定影响,这种情况比较多的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因此,在财政支出支持政策中,可以适当对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型企业提升扶持力度,加大多一些高精尖等技术含量较高产业的投资资金,从而提升科学技术、教育知识等资源的快速积累,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6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资金、生产资料及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产业结构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015年,山东省经济依然继续快速稳定发展,全省生产总值为63002.3亿元,比去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4979.1、29485.9、2853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7.4%、9.6%。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1996年,山东省的生产总值为5883.8亿元,2015年则增加到63002.3亿元,在第一产业产值方面,1996年产值为1200.2亿元,2015年则为4979.1亿元,第二产业产值由2784.1亿元变为29485.9亿元,第三产业产值由18995亿元扩大到28537.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1996年的20.4:47.3:32.3变为2015年的7.9:46.8:45.3。

图1山东省三大产业结构占比(1996-2015年)

由图1可以看出,1996年至2015年间,山东省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山东省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次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在1996年是20.4%,而在2015年则变为7.9%,所占比例在逐年降低且幅度较大;1996至2006年,第二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而从2007年开始,比重开始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发展比较平稳,但是最近几年上升速度较快,服务业发展迅速,1996年所占比重为32.3%,2015年上升为45.3%。从产业结构整体来看,山东省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差距逐步缩小。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高新技术发展较慢

首先,山东省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是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占少数。同时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的名牌产品也使得山东省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低。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在日欧韩等地区,不利于分散和化解风险。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种植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林牧渔等其他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其次,第二产业中高能耗产业比重较高。山东省优势产业集中于石油加工工业及化学制品等资源集中行业,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制造业并不突出。近几年,虽然山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但与同样是东部沿海省份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目前,发达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均超过1/3,而山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还不到30%。因此,山东省作为东部沿海大省,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二)区域产业结构不平衡,制约全省产业结构优化

由于山东省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与资源禀赋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全省各地区所面临的产业结构问题和调整力度也不相同。根据201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2014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大产业比例为6.3:50.8:42.9,西部经济隆起带为10.5:50.1:39.4。山东省东、西部产业结构不平衡阻碍全省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因此必须要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大差距,加快东西部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山东省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第三产业投资较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2015年,山东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7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服务业投资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457.5亿元,同比增长10.9%,基础设施投资6234.0亿元,同比增长21.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40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与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第一、二产业的投资比例较多,而第三产业投资比例较低。由于与其他省市差距较大,山东省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

三、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为了推动山东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优化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山东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第一产业方面,推动农产品由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到以加工产品为主对。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海洋产品、粮油农产品的精加工,鼓励农产品品牌化、专用化,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国际市场。在第二产业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能高效的新型发展道路。优先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的在工业总值中的比重。

(二)各区域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协调全省产业结构发展

在产业整合优化中,各城市应以地理和资源优势为基础,从全省的优速发展来确定适合本地区的产业,深化产业分工和产业合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集聚效应,如省会城市经济圈,辐射到周边地区,以此改善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山东半岛沿海城市可以重点发展海洋等新型经济,西部内陆地区要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资源为主的城市大力发展低消耗产业,以技术手段降低能源消耗。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必要途径。各级政府应当把重点放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积极引导,深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和区域分割,促进管理和机制创新,推进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注意统筹规划,分清主次,有所侧重。(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于雪原.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国土与资源研究.2010

第7篇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战略举措。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服务贸易、服务外包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其中金融、保险、物流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更是成为转移的重点。与此同时,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环节,也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主要内容。国际产业调整转移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为我们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以及国内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全球的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服务业。面对这种形势,把握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宝贵机遇。把承接与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转移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结合起来,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就能赢得新一轮竞争的主动权。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新形势,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转变,消费结构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从城市市场看。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出现,传统消费中的彩电、冰箱、空调消费热点逐步被住宅、汽车、以及保健服务等新兴消费热点所替代。新的消费领域不断拓展,从农村市场看,随着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立,消费环境逐步改善,城乡消费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买方市场进一步趋向深入,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消费需求提出了必然要求。

二、近年来我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点和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省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努力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着力改善投资结构,努力扩大有效投入,发挥有效投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抓住宏观调控机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通过有效投入,引导科学发展。5年间,全社会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88万亿元,其中全社会技改投资完成1.5万亿元,年均增长35.1%,占工业投资近80%。2007年,完成技改投资6000亿元。二是着力改善产业结构。加大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努力提高产业高度化水平。2007年,全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比重达48%,投资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4万亿元,增长40%左右。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7%。重点生物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光伏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9万亿元,增长30%,规模和技术水平全国领先。规模以上企业突破万户,利润突破1000亿元。三是着力改善企业结构,引导企业做强做大,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2007年规模企业总户数超过4.1万户,比2002年底净增2万多户,翻了一番:2007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大企业大集团从2002年的13家增加到82家。年均增加13家左右;有4家工业企业主营收入超500亿元,2家大企业大集团超过1000亿元。四是着力改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扩总量、提水平,努力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5年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断增强。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38.1亿元,增长18.3%。规模总量比2002年增加4000亿元以上,是2002年的2.1倍,比2006年净增1000多亿元。流通业(批零、住餐)增加值280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30%。五是着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继2006年我省扭转连续多年单位GDP能耗上升的局面后(2006年,我省单位GDP能耗0.891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2007年,节能降耗基本面继续好转,工业用电增幅近5年来首次低于工业增幅。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关停企业2713家,其中太湖流域关停1894家。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发展质量有了很大提高,5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连续保持20%左右的增幅,总量跨过万亿元大关。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73.6亿元,是2002年的3.5倍,总量全国第三。主营业务收入连续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5万亿元,是2002年的3.8倍。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利润总额分别超过4000亿元和2500亿元,是2002年的3.5、4.5倍。

虽然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层次低。加工工业、传统工业比重高,占工业总量80%。加工制造是我省工业的一大特点,占工业总量的95%左右,加工贸易占全省出口贸易总额的60%。但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先进制造业仅占4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以来料装配和进料加工为主,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处于培育阶段,产业规模尚未形成,企业小、散、弱,同质化现象突出。另外,我省亿元产值利润偏低,2006年仅为464万元。服务业比重低,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二是创新能力弱。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70%,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大多依靠进口。科技投入不足。200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430亿元,占GDP1.7%,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0.98%(发达国家一般在3%左右)。全省申请专利88950件,发明专利仅占8.42%,低于全国11.2%的水平。工业专利70%在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专利80%在产业链低端。三是能源消耗高。我省总能耗从2000年8612.43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16895,39万吨标煤。5年翻了一番。2007年超2亿吨。经济结构偏重,轻工业产值不及重工业1/2。高耗能行业增长快、占比高,化工、纺织、冶金、电力、造纸等5个行业增加值占全省GDP15%左右,废水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75%左右,全省废水废气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10。四是本土产业弱。在部分行业中。外资占较大

竞争优势。五是产业关联度小。产业链条不完整,终端产品少,大部分外资产业与本土产业关联度小。难以形成分工协作、专业配套,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较突出。

三、进一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主要举措

结合我省实际,必须按照调高、调轻、调优的具体要求。以主导产业高度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为导向。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一般加工为主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二是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三是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调整重点和主要举措有三个方面:

(一)以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要加快发展“十大优先产业”。把成套与关键设备、车船及轨道交通运输设备、数控机床及工业自动化设备、工程机械、资源综合利用及安全环保设备、集成电路与软件、新能源及节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与新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作为“十大优先产业”,重点扶持,优先发展,拉长产业链,提高集聚度。二要加快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在产业层面,努力实现向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改变高新技术产业以低端加工组装为主的状况。在企业层面,做到技术领先、加工精细、绿色制造、科学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高端企业、高端产品。三要促进服务业总量倍增和结构优化。尽快形成与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相适应、与国际化相融合的现代服务产业。四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二)以发展绿色制造为方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突破。一要从高从严确立节能减排控制指标,抬高产业准入和改造门槛,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研究制定主要耗能产品单位定额、限额强制性标准:出台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规定;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评估制度。坚持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三管齐下”。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在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等五大重点耗能行业和“国家千家”、“省级百家”企业推广节能新技术,重点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建立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机构,完善节能执法体系,加强督促检查。二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打好淘汰落后攻坚战。对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加快转移和疏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对已经落后的产业、企业、工艺、设备则要狠下决心,采取强有力措施依法淘汰。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三要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集中区、开发区、乡镇园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绿色产业试点。形成绿色产业链,建立一批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组织实施《江苏循环经济试点方案》,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