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实验教学体系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27 06:58:08

序论:在您撰写实验教学体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实验教学体系论文

第1篇

1.1教材选择困难GIS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学习GIS课程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联系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理想的教材应该是在精简并保留核心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与专业实际项目紧密联系的案例。实际上,非GIS专业的GIS课程教材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贾泽露认为陈健飞教授等译著的《地理信息系统导论》是非GIS专业GIS课程教学的一本比较理想的教材。罗琼等[11]认为由黄杏元等编著的《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龚健雅主编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以及汤国安等主编的《地理信息系统》等作为非GIS专业GIS课程的教材比较理想。结合本专业来看,目前市面的参考书籍都没有与水产养殖领域相关的实际案例,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存在难度。

1.2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目前国内水产养殖领域的GIS课程大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教师较少。在现有的教师中,大多数是GIS专业的科班出身,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缺乏,参与和本专业相关的项目研究也比较少。

2实验教学方式的探索

2.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PPT进行演示讲解之外,视频文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看与模仿,上机操作。例如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专题地图的编制等可以进一步结合实际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此外,通过网络各种GIS论坛辅助教学,针对各种疑难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寻找答案,展开分组讨论,争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GIS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基本的理论进行了解外,重点放在了GIS软件的使用以及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首先通过上机操作掌握软件的使用,做到大多数学生了解GIS在其所学专业有什么具体的应用,学生所学专业有哪些具体问题需要借助于GIS工具进行解决,需要用到GIS中的哪些分析工具等等。然后针对真正对GIS技术有兴趣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GIS相关课题的实际研究中。这样就做到了知识普及和重点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2.3课程内容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一些实例进行教授。例如数据的采集,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数据采集,了解数据的采集过程。我们也会模拟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案例,例如渔场的选址、流行性疾病的分布、渔业资源的分布以及水资源污染等案例进行讲解,这些案例都是水产养殖领域实际问题,更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3实验教学内容的探索

3.1开课时间作为一门新开设不久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课时间的选择必须要兼顾到GIS与水产养殖专业课之间的关联性。既不能开设的时间过早,因为学生还没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从而体会不到GIS的实际应用价值;也不能开设过晚,由于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在经过较长的生产实习过程后才能完成。如果开设太晚,势必会与生产实习的时间发生冲突,影响教学质量。所以作者认为较适宜的开课时间应该在三年级的下学期。学生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已经对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了较深的掌握,同时又不会占用每年五月份开始的生产实习。

3.2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授课方式是上机操作。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除了一些基本操作例如空间数据的编辑、转换、分析等实验通过先演示后验证的方式进行讲授之外,我们还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查阅专业论坛、参与小型的研究项目等方式力争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3.3考核方式实验课程考核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所以目前主要采用实验报告和综合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成绩比例分配上,实验报告占40%,综合考试占60%。实验报告的书写确保学生掌握GIS软件的使用;综合考试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串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信息论;实验课;研究型教学

作者简介:尚绪凤(1981-),女,山东莱芜人,中国计量学院理学院数学系,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计量学院“信息论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48-02

信息论、错误控制编码和密码学是现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三大支柱。信息论基础是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近世代数等方法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中一般规律的学科,主要解决通信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的问题,是信息科学和通信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理论。[1,2]自从“信息论”课程在信息及计算科学专业开设以来,笔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经验,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组与组之间进行实验报告互评、分组研究讨论、通过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查找并研读相关论文以及学生做研读论文的研讨报告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比较认可的评价。

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除了学习选用教材上的知识外,还要借阅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作为辅助学习资料,并用一些前沿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和研究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并通过图书馆和网络上的相关课程网站及文献检索平台,增加获取知识的渠道,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科研问题。为此,笔者在“信息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研究问题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和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和途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搜集科研论文资料以及阅读文献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养成科学研究的素养。对于研究型教学的范畴,教育专家们 对其内涵和本质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科学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搜集资料方案设计方案研讨实验验证撰写论文”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进而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研究方法,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因此,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学习和研究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就是通过教师充分备课,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又略高于教学内容的科研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和探索知识,提供给学生参与研究工作和接触科研问题的机会,从而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逐步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生科研工作做准备。

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过程中,根据已有的指导经验,发现精干的指导团队、规范的组织体系、严谨的教学计划、新颖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交叉的知识补充等使得数学建模活动在中国计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倍受学生青睐,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学子从中受益。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对于一些科学前沿科研问题,他们可以通过已有知识,并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对科研问题会有创新性的想法和思路。只要他们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他们可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会有突破性的成绩。鉴于在数学建模竞赛指导中的经验,课题组成员把竞赛指导中的部分经验方法应用到信息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过去一年的实践中,已经收到了不错教学效果,并有应用信息论知识相关的科研论文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一、“信息论”课程新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以最新科研成果做引导

坚持以“理论和实验课相结合,最新科研成果作为教学过程中知识学习的主线”,引导学生探知探究问题,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研究型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活跃的课堂学术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此,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互动式讨论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以网络的BB平台作为创新实践平台,加强学生讨论组之间的互动和问题讨论。特别是要善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教学和讨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拓展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开始每个章节的教学之前,课题组成员首先把与本章节相关的科研问题在BB平台的网络课程平台教学中,让学生先通过这些问题了解主要的知识重点,并通过图书馆和文献查阅,了解相关知识,并且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发表观点,教师补充纠正部分问题,学生发言的情况将作为期考考核的一部分。授课过程中注重跟踪信息处理技术最新前沿问题,通过引入信息论及编码理论知识在文本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成功应用,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过程。通过对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

2.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改革实验课教学模式

由于受到教学计划设置的影响,一般一次实验课大约要2个自然班级一块上课,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很难照顾到全部学生。针对现实的情况,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拥有计算机,并且学校图书馆也有机房提供给学生使用,所以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在每次实验课之前,先通过网络课程网站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实验课开始前根据每次实验的指导书完成实验内容,要求每个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对于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发问,教师或者学有余力的学生都可以在平台上对问题进行解答,供学生共享,并且简单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之间互评,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验课时对于一些还没有解答的问题,再在课堂上统一解答。并把每次做得较优的几个同学的实验报告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供全体同学参考和学习,对于作为范本的学生在期末考核中实行额外加分。由于信息论的实验内容大多都是关于编码的实验,需要学生掌握Matlab以及C语言的基本操作代码,在实验课堂中学生们可以进行讨论和更进一步的学习,使得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对于学生学过的“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以及“C语言”课程也是直接地应用,部分实验课程的相关研究内容也可以作为下学期毕业论文设计的后续研究问题。实验报告的撰写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把科研问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的学术研究氛围

自从2003年开设信息论这门课程以来,笔者先后采用过以下三本教材《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4]《信息论基础与应用》[5]和《信息论、编码与密码学》,[6]由笔者所教授的学生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所有最终笔者选择采用《信息论、编码与密码学》这本教材。该教材更侧重于实践应用环节,更适合调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编码的编程能力,弱化编码理论的繁琐证明。

针对自信息、互信息、信息熵、平均互信息及信道容量等是“信息论”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几个关键概念和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了一些基于这些知识却能被本科生所能理解的科研题目,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和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等学术资料,给出“自信息量在文本处理中的应用”、“Shannon-Fano-Elias编码理论的改进方法及应用”、“图像处理中无损压缩算法研究”、“基于预测编码的图像压缩算法研究”等题目。按照数学建模比赛的模式,以三人作为一组,学生自由组队,自选其中之一题目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探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定期汇报交流等环节完成任务,提交研读报告或者学术论文。最终使基础不同的学员都能够提升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和合作的乐趣,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把有创新性观点的科研问题最后撰写成科研在学术期刊上。一年的教学实践之后,已经有两篇论文公开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分别是《A NEAR-LOSSLESS PREDICTIVE COMPRESSION ENCODING BASED ON HEXAGONAL SAMPLING》发表在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和《基于自信息的犯罪网络情报分析与研究》发表在2013年的科技信息期刊上。

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课堂教学上,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重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比如:网络课程平台,提供学生访问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相关课程的网站,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本课程进行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途径,鼓励同学了解信息论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

实验课程教学中,网络课程平台上设置主题讨论区,设置相关问题,例如: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信息量来刻画;什么是信息,能否举例说明;信息能否度量,如何度量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是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信息的概念,以便于后续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把相关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知识联系在一起,便于把抽象的问题具体话,学生掌握这些概念也不会太过于枯燥。同时设置答疑区,可以方便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提问,另外其他学生也可以看到相应的问题,教师统一做回复,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提升教学理念,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新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验并重,所以笔者采用新的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60%)+课堂讨论表现(10%)+实验报告(15%)+专题研讨(15%)+额外加分(10%)。对于有创新观点的学生可以额外加分,可以很好地调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可以考核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报告的成绩体现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也很好地反映学生熟练应用软件的程度。

五、总结

在研究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信息论”课程重新进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全面发展。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如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将是下一教学周期课题组成员的研究重点。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和突破常规教学方法,积累有用的教学经验,才能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的专业技术人才。今后笔者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力争把信息论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做得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陈运.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D CMacKay.Information Theory,Inference,and Learning Algorithm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李春,邹逢兴,周宗潭,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26-29.

[4]傅祖芸.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第3篇

体验式学习要应用到高校篮球教学中来,对教师的协调和监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加强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锻炼,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引。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应坚持的原则有:(1)以学生为中心;(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3)监督学生回顾和反思;(4)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分享、总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经验知识。

二、体验式学习应用在高校篮球教学中

1.改进教学手段,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

由于篮球教学是一项室外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场地更为宽广,部分学生会对这种开放的环境产生一种紧张和胆怯的心理,而且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面更广、互动更频繁,这就更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使篮球教学能在一个和平、轻松的环境中开展。因此教师应先布置好教学场地,摆放好教学仪器,营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消除学生的紧张状态,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朋友,并做到尊重、理解、支持学生,让学生也把教师当成朋友。如篮球课程教学一般都是在篮球场上或者场边进行集合,教师可以将视频播放机等摆放在场边的安全位置,教学过程中有需要观看欣赏优秀篮球运动员的示范动作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席地而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观看过程中与学生以平等的方式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比赛中,教师可以加入学生,与学生一起进行比赛。

2.转换师生角色,创设教学情境

要想进行体验式学习教学,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此,教师可以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暂时互换师生角色,可以请课前做过准备的学生来组织和领导学生进行热身练习,可以请学生设计一些篮球相关的小游戏,也可以让篮球基础较好的学生来教学生基本动作,教师再做适当点评,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实行轮换制,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当“老师”的机会,并要求学生尽量有自己的创新,构思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篮球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说三步上篮练习课,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最基本的三步上篮,那么有谁知道这个动作形成的来历与原因呢?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请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注意观察与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从体验式学习篮球中获得成就感。

3.注重学生感官体验,加深情感体验

篮球教学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不仅是学生通过身体活动获得的体验,还包括学生在智力、思考、情感、情绪方面的体验。要想让学生建立身体感官的体验,就应该让学生体验到打篮球是有趣的、让人兴奋的运动,例如传统篮球的教学都是从练习拍球,到学习传接球、再到运球,然后学习投篮,最后进行比赛,这样的程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先进行投篮的活动,比如说组织一些投篮比赛,要求学生接住从球场一端的同学传来的球,并把球运到另一端的球架下去投篮,学生不仅在比赛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学习传球与运球的积极性。情感体验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篮球教学中让学生以自己的价值取向、情感结构等去感受篮球运动给自己带来的情感感受,篮球教学以一种快乐的情绪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体验到学会了动作、提高了命中率等胜利带来的喜悦,也体验到运球不稳,投篮被盖等失败的沮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感受篮球运动带来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在体验中反思与总结的能力

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对篮球知识和技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篮球技巧。比如,通过投篮比赛中自己的感悟和观察别人的动作,总结出怎样改进投篮动作可以提高命中率,还有通过多次上场比赛与观赛找出进攻时要怎样动作才能突破防守等等。学生通过自己逐步地探索和实践,加以思考和讨论,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篮球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的初步结论予以点评,组织开展讨论和进行补充完善,从而得出正确可行的结论。由于篮球运动中的规则很多,所以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在不触犯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篮球技能的提升,篮球是一项团体运动,离不开团队的配合与合作,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自己在进行篮球体验学习中感受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比如说,篮球的一项基本战术,掩护和防掩护的配合,因为有时一个人很难摆脱防守,自然需要一个队友来进行掩护,两个人之间要怎么配合怎么动作,都需要学生自己在实战中摸索总结,而在教学比赛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分析赛况和安排战术,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也能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意义。

三、结束语

第4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眼睛可以捕捉到的信息,我们只能记住其中的10%;听到的信息,我们只能记住20%;但如果综合所有的感官经历过的事情,我们一般都可以回想起其中80%的内容。在美国,有一家“雨林咖啡厅”,当消费者走进餐厅的时候就会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还会看到岩石中升起迷雾,皮肤会有酥麻的感觉,最终消费者还会闻到热带的气息,口感清新、心中感动。“雨林咖啡厅”是用五种感官综合刺激成功的案例。也就是说,越多感官参与的体验,越是难忘。因此,体验式学习就是让学生改变以往仅仅使用手和耳的学习方式,改成用亲身体验的学习,这样对所学的内容就难以忘记。

二、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1.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中心,学生只是在听讲、记笔记。但是,体验式学习就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性,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变成学习的主体。体验式学习追求的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这种主动参与的精神,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2.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教育界孜孜追求的,它能够最大程度的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寓教于乐的乐应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用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意味着,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用快乐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是老师使用娱乐的教育方式,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而“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寓教于乐提供了可能。寓教于乐,“乐”不仅是教师提出的乐趣更是学生主动体验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才是这种教育方式所追求的效果。

3.学以致用

传统教育的最大难题是怎么样学以致用,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少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所以,学习是一种实践,这种思想是学习者需要逐渐认识到的。知识没有应用的地方,也就变成了一个个僵硬的文字,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脑海中慢慢的流失。体验式学习的主要优势是,一个运用知识的平台被提供给学生,使学生顺利进入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使用。

4.虚实结合

体验式学习的方式需要一个情境,是把学习的过程移植于一个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形之中。最关键的是,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是教师在进行情景化教学中应该具有的,认识到情境学习不只是让学生做一些死记硬背的表演。事实上,在学习的道路上模仿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而忽略了创造。如果只是进行不断地模仿,一旦学生遇到实际情况,就会不知道怎么样去处理,这是因为他们在模仿的过程中对真正应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

三、体验式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上整合理论与实践得出的,通过学生分析案例,来学习如何把营销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情况之中。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收集案例;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最后,要对案例学习的效果进行总结,以便发现其中的不足,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改正。

2.任务教学

所谓的任务教学,就是老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隐含在旧的知识点当中,学生在和老师进行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对任务深入的分析,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3.模拟教学

所谓的模拟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设置一种情景,结合实际的角色扮演,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体验式教学所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沙盘模拟教学,它具有很高的“模拟”性,让学生进入一个营销行业中,深入的进行市场研究、组织企业生产、进行企业管理,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领悟。

4.实践教学

走出课堂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积极的进行企业实践。在对市场营销进行教授的时候,学生要到企业中进行实地的考察和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现场观察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进行分析,让学生更感性的认识市场营销,这是结合理论和实践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体验式;学习兴趣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也是新课改对当前小学语文提出的新的要求,能够更好的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体验式学习主要包括体验和学习两个方面,在小学语文中应用体验式学习,需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思考、创新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入手。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深深融入教学工作当中。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对于信息进行深入的传播,更好的吸引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合理的设置多媒体内容,更好的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将声音、文字、画面进行具体化,将语文中的内容,进行声情并茂的展现。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融入到课堂生活当中,让学生更好参与到学习当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课堂内容进行生动的融合,并且做到知识点的机密联系,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体验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讨论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组织角色扮演,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体验式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切实的在教学情境中进行体验,来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与认识。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则是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学习目标的要求的重要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共鸣,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培养自身的个性。教师进行组织角色扮演时,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转化,设计喜剧内容,并且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的设计与改编。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对于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锻炼,并且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工作中,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角色半夜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表现欲望,更好的融入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之中,体会到语文教学内容背后的文化深意。

三、鼓励学生主动的思考和质疑,帮助学生完成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的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并且通过积极的思想交流,来提高思维的深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出相关教学问题后,让学生自主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对于学生学习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所产生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身的疑问。在学生表达疑问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材料与内容的整理,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相互交流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对学生思考与质疑的重视程度,是提高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基础。

四、创新教育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对于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重视对学法的指导。教师要灵活的对教学方式进行安排,并且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对自身教育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体验式教学注重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从而实现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的目的。体验式教学需要与其他教学方式进行良好的结合,并且通过其他教学方式的相互促进,更好的发挥体验式教学的自身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认识问题思路、分析问题以及解答问题习惯中存在不足进行分析,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活动良好的解题能力。

五、师生恰当评价,促成体验升华

体验式教学的评估需要公开、公平、公正。教师的评价应有详细的和严格的标准,并且要有严谨的表述,不能随意而为之。同时,教师的评估要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个体学生的声音、群体学生的声音;好成绩学生的声音、差成绩学生的声音,尤其是较少发言学生的声音。评估之后不能只让学生关心对错、好坏,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估让学生感知错误,体验错误,总结为什么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以及这类错误或失误之间的联系,产生的原因,矫治的方法。体验错误也是一种有效的体验,是体验的另一种形态,能够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帮助。因此,体验式教学要做好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对评估和绝对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自评和他评方法结合,以使学生从评估中获得体验的升华。

六、结语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将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语文教学的发展脉络,要不断的提高教学方式的科学性与时效性,突出教学创新意识,不断的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最终实现新课程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蓝启杰.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

第6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张小进,任教于广东云浮市田家炳中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各行各业都受到改革浪潮的冲击,教育教学也不例外。在新世纪之初,全国上下的教育教学都在实行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其目的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此我要谈谈新世纪之初的物理教学改革。

首先谈谈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科学基础,是检验物理学理论的唯一标准,而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知识,刻意促使学生能力发展,促进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但是,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却不够重视实验的教学,认为只要能做好实验题,能考出高分就可以,会不会动手做实验不影响高考成绩。

比如笔者有一次给学生做分组实验,用“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很多学生都说,在初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用电流表测电流和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都没做过,到高中要做这样的实验太难了。

教学一线的老师不重视做实验,有多种原因:一是受到中考和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只要能考上重点高中或大学,学生高兴,家长高兴,社会声誉也好,实验会不会做也就无所谓了;二是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差,没有与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药品等,老师无法做实验,只能从理论上讲授实验;三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很多学生把做实验当作好玩,上实验课时在实验室东走走,西看看,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去实验室做实验,这样的学生连仪器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去做实验。

中学物理实验很多,有些一线老师对实验教学不进行分类,所以学生更难掌握实验学习。

笔者经过分析、整理,总结出物理实验的三大类别:

一是操作性实验。比如电流表、电压表、打点计时器、天平等。此类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则、性能、使用范围等。

二是验证或探索性实验。此类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仪器的使用,还要求学生能在实验中验证或探索物理规律,比方说,在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时,不仅要求学生能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流、电压,还要求学生能从实验的数据中找出规律。

三是设计性实验。此类实验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特点,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它要求学生熟悉已有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同时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设计出可行的科学的实验。例如:“给你一只量筒和水,怎样测定一个小塑料杯的密度。”此实验综合了浮力、质量和密度的相关知识,且器材简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极好的方法。以上三类实验,可以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可以由学生做分组实验,也可以是课外实验。

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概念多,规律多,要深入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才能正确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下面谈谈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在物理学科体系中,概念是基础,规律是核心。目前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症结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和规律教与学没搞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在老师方面,只注重让学生多做练习,而不注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适用条件和范围;在学生方面,只注重背定义,记公式,做练习,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比如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它是一个比值定义,它的定义式为C=Q/U,很多学生认为C与Q成正比,与U成反比,学生从纯数学角度来考虑,而忽略了电容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它是电容的定义式和计算式,而电容的决定式为C=S/4kdπ。

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善于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规律,运用实验来总结规律,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比如,动量定理,就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推导出来的:F=ma=m(v2-v1)/t,则Ft=m(v2-v1)。

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还要求把握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比如电功率公式P=I2R和P=/R,前者是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而后者是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两者好像有矛盾,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两者都是正确的,因为前者适用于不同的用电器在串联时所遵从的规律,后者适用于不同的用电器在并联时所遵从的规律。

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在科技进步的今天,教育教学已不是过去一支粉笔和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如今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非常多样化。虽然有些学校没有与课本配套的实验仪器,但许多学校已采用幻灯片、录像、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带来许多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授光电效应实验时,学校的实验仪器很难做成实验,现象也不明显,甚至有的学校没有相关仪器,怎么办?可以应用Flas来模拟光电效应实验,同样可以达到老师演示实验的效果,甚至效果更好,特别是某些不可能做的实验,如原子核的链式反应,也可以用动画来模拟实验,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环节。对于习题教学,很多老师可谓是用心良苦,订各种学习资料,印各种试卷,到各地交流资料或试卷等,学生整天忙碌不停,真是苦不堪言,可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关键在于他们是搞题海战,而没有对典型题目进行举一反三,挖掘题目潜在的教学价值。

首先,所选习题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渗透具体概念和规律,能启发思维;其次以典型习题为基础,认真分析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揭示它所涵盖的全部概念和规律,分析物理过程,并对它进行举一反三: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

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多种解题方案。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用所给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可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根据原理E=u+Ir可选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测量,第二种根据原理E=IR+Ir可选用电流表和电阻箱测量,第三种根据原理E=u+ur/R可选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量。

在一题多问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现在的物理计算题一般都有好几问。在习题教学中,不仅要求学能解决某一个题目,还要求在条件改变或问题改变时,也能应付自如,迎刃而解。

例如:在磁感应强度为B匀强磁场中,有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单线圈,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平行,线圈绕中心轴转动的角速度为ω,求线圈转动一周的最大电动势?把问题进行如下变化:(1)求线圈转动一周的平均电动势?(2)求线圈转动60度的瞬时电动势?(3)线圈转动60度平均电动势?(4)线圈转动60度的电荷量?经过如此变化题型,能打开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目的、提高效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例如这样一道题“有一物体做竖直向上运动,其V-t图像如下图所示,求该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

如果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计算就相当复杂,要分三个时段计算,但如果利用图像法,即在V-t图像中,几何图形的面积S等于位移的大小H,则物体上升的高度问题变成了求梯形的面积,非常简单。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很多:验证法、排除法、替代法、临界法、最值法、反证法等。

俗语说:“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面对新世纪新形势,面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这值得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7篇

摘要: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效果是由教学评价主体来评析和判定的。评价主体主要由领导、同行、自我、学生及家长组成的。不同的评价主体由于视角、能力的不同,评价角度、评价结果也具有差异性。学校应根据实际,建立和发展多元的、切合于本校的评价制度,提高评价的实用性,改善教师教学质量。

一、引言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目前我国进行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心和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实现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参与。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成败。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师教学评价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重要环节。从理论上说,教学评价主要由两个目的:一个是提高教师的效能,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明确目标、衡量结果、评判等级、奖优罚劣或解聘不称职的教师来保证教学质量。另一个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提供给教师自身的优缺点信息和建议,协助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

与上述两种评价目的相对应的评价制度是: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增加奖金等决定,这种评价直接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导致教师的积极参与度不高;而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最终目的,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教学思想领域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不论是奖惩性教师评价还是发展性教师评价,都需要评价主体来评价。教育评价具有多元主体性。而作为教育评价的子系统—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性也存在其合理性。“教师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一般有: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领导)、同行、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评价的目的直接影响着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主体需要的差异性使得评价方式和结果不同。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是要考核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工作要求,主要是考核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教师绩效评价的主体应为学生、同事、领导;教师个人对评价的需求是出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使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时的评价主体就应该是教师自己,因为教师最了解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念,最了解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因此在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活动时,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合理的评价主体,并将经济、效率等因素考虑在内,力求评价的最优化。

二、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性分析与探讨

1.管理者(领导)评价

管理者评价主要由学校领导来执行,学校领导评价中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并存,其中大部分学校以奖惩性评价为主。教师教学评价直接与学生成绩挂钩,尤其是以升学率作为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学校领导通过听课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督促和指导,且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但学校领导忙于行政工作,无暇顾及教师教学,这也是学校领导疏忽于教师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原因。

2.同行评价

从理论角度出发,教师教学评价应由其同事和学校教学负责人(如教导主任)来具体操作,他们在教室里听课、检查教学,更广泛更全面地收集相关信息,但这一作为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因素如利益关系、个人主观态度等会影响同行与领导对教学工作评价的投人,以致影响对其评价的客观性,无法了解评价者的真实想法。某校在对1985年以来的“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的分析中得出,同行评价主要或只能作为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不能作为决策依据,要么全优要么全差要么弃权的评价结果存在着相当大的普遍性。

3.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注重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主体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教学自评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开展有效的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对象依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主动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的活动。它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是实施教师终身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我们的自我评价充满着危险。作为教师,我们工作中都有盲点,有时我们看不清它们,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近。”同时不应忽视的是,教师自我评价可能会导致个人夸大自己的绩效。人们有把自己不良的绩效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倾向。

4.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方式属于直观评价范畴,是以评价者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价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专家评价由于专家本身的特殊身份和独特的视角,评价着眼点更多的放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等方面上。充分发扬专家的鉴赏加评价方式,并对教师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关的建议,将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学生评价

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技能,引起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理想变化,因而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否已经使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最有发言权。但亦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章立早认为,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判断”活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人们认识外界环境或自身状况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所谓“事实判断”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是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价值作出评判,主要解决是好还是差的问题。教师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被聘任和能否晋升职务等切身利益,必须以严肃和公正的态度来处理。由于学生年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意图不一定全部都告诉学生,因此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只能具有“事实判断”的资格,也就是说只能描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没有资格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即没有资格评价是好还是差。

把评价的权利教给学生,师生共同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一个新理念。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规范和制度,是中小学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保障。

6.家长评价

从已有的研究看,家长评价更多的是集中在学校管理、学校规划上,而较少地对教师具体教学做出评价。家长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准,以获得知识的多寡、班级升学率为评判标准,也就是说更多的是从教学结果而非教育过程来关注教师教学。课堂教学作为相对封闭的环境,教师对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是排斥和反对的,他们认为家长参与会扰乱课堂秩序,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家长对参与教学评价亦不积极,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使得学生家长对学校存有敬畏心态,家长会是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单向的家长—学校交流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讨论话题,即使这种家长会的交流方式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参与学校教学评价,将是一个长期和逐步深化的过程。

三、建立以自我评价为主,多元主体的参评体系

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在评价中发挥作用。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自我更新自我调控,更多的从自我接受的角度评价教学工作。在评价方式上讲究自我评价为主,对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判断反思和分析,不断自我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统一和具体化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性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要能够有效地得以开展,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基础和关键。学校的管理者和上级行政负责人要组织教师与专家共同商讨,确定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具体说来,教师自评的标准采用半开放式评价,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但不过分细化各项指标,留出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空间。同时,指导教师采用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尺度,如现今流行于教师群体中间的博客日志、反思日记,引导教师详细具体的分析自我,并发现不足自我改进。再如通过教师学习者的经历和教学自传获得教学洞察力,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等等。为了使自评的内容更加真实、客观,避免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出现不顾实际地抬高自己、文过饰非的现象,必须将自我评价与教师的晋升、提拔、奖惩等各种个人利害关系脱钩,使教学自我评价的教育性原则得以正确地体现,其正确的导向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

(二)建立规范的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制度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带来的是教学、学习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积极互动,影响的是学生、教师等的促进性发展。因此,深刻认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积极探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策略或实践方式,建立合理的规范与制度是当务之急。

建立一种规范学生参评制度是合理科学评价的必要条件。制度是行动的保障,没有制度规范与指导的行动,易带来实践中的松懈、拖拉甚至敷衍。通过制度规范的制定,可以对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目的、要求、程序以及整个参与方式等进行规范。学生依照参评标准对教师教学评价,更能反映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教师的优势和特点。当然,学生参评工作需要学校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以避免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参评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小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教学评价在关注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的同时,亦不能忽视领导、同行、家长、专家等其他群体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应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校领导、学生、教师、专家、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即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能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得评价信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