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4 13:49:36
序论:在您撰写如何教育孩子学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孩子的书桌上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书桌前方除了张贴与学习有关的如拼图、拼音外,更不能允许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
3、对孩子讲话不要总是重复。有些父母对孩子不放心,一件事总要反复讲几遍,这样孩子就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听好几遍。当老师只讲一遍时,他似乎没听见或没听清,这样漫不经心的听课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讲的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就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4、从小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会听讲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老师多半是以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父母可以通过听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听小说,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自信是克服困难的巨大动力,是发挥个体潜能的前提,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是21世纪的一代新人,是祖国的栋梁之才,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因此教师应当把树立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摆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以往看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部分学生惧怕学习数学,那么数学老师更应该把帮助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作为自己教好数学的首要任务。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具体帮助过程,让孩子在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教学中正确认识学生间存在的差异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指责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都给予肯定,就应该承认他是能行的。有的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了60分,教师应像对有些学生得了100分一样为他感到高兴,给予表扬。教师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数学中的点滴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们都能说:“我能行”!
二、在课堂上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对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上课时,再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而实际上,教师在上课时也不可能为这一部分学生过多地降低全班授课的知识起点。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无意地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反馈练习时,我常常会出两种题,要求大部分的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而“学困生”只要做一组就可以了。这样对不同的学生,要求的标准就不一样,使“学困生”能接受并且基本上能跟上课的节奏。教师在巡视学生做题时,主要应关注“学困生”,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起了“我也可以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课后用爱心给学生补课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再高,面对情况各异的学生,课上是很难做到既让优等生“吃饱”,又让“学困生”消化得好的。因此,对“学困生”必须予以补课,补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补课是教师的职责,补课是教师对学生爱心的奉献。当然这个补课绝不是不加分析地留一大片作业,而是基于是学生的基础不好、贪玩或者是行为习惯不好进行“对症下药”。
四、不吝惜表扬
2、应该给孩子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孩子的书桌上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书桌前方除了张贴与学习有关的如拼图、拼音外,更不能允许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
3、对孩子讲话不要总是重复。有些父母对孩子不放心,一件事总要反复讲几遍,这样孩子就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听好几遍。当老师只讲一遍时,他似乎没听见或没听清,这样漫不经心的听课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讲的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就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4、从小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会听讲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老师多半是以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父母可以通过听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听小说,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一)一个前提的探讨
在进入研究之前,需要对自身的认识角度进行探讨。因为对事物的认识就像一个工具去测量被认识的东西,如果一开始这个工具就被扭曲的话,那肯定是看不出什么东西的,而且往往这个工具的选择就决定了观察的结果。
如果依此思路,那么如何来研究《弟子规》的教育呢?首先要把握传统教育的特点,了解传统教育的精髓;接着以传统教育的思路来认识《弟子规》的教育,这样的研究或许能够更接近《弟子规》的本意。那么传统教育的核心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传统教育核心在于对学习者个体心性的培养,而不是要把学习者塑造成一个什么形象,更不是去改变外在物质世界。
正如儒家说“赤子之心”,就是我们刚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最纯真的心。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最初人的天性是一样的,后来为什么会岔开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耳濡目染所薰习的结果,如果薰习的那部分不能净化,天性所显现出来的,就不一定是好的。所以人要恢复人类本性的功能,人天性当中的特征。“天命之谓性”,这是天生来的,就是我们的本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要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个呢?天性已经熏染了,所以要“修”才能恢复它,所以“修道之谓教”。《弟子规》所要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个,熏习良善的行为和思想,将错误的改正,从而恢复我们的本性,实现心灵的净化。因此,我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对学习者心的改变,心灵的提升。
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颜回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对着他最得意的弟子说:“不二过,不迁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仁”完全是内心的东西,是内心的感受。孟子也曾经明确地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教育中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学者的内心成长,以存心养性。因此一个学习者成为君子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而来。这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也随之带入了学习者内心,是很难从外在量化的,人们从外相上最多只能窥得一二。学习者通过诗书礼乐的学习来涵养自心,而内心的成长通过这些外在的行为流露出来。
为什么说传统教育并不是要塑造把学习者模式化的外部形象呢?正所谓“君子不器”,君子可以既敦厚又敏锐,可以既安稳又充满活力,可以既谦卑又充满了大丈夫气概,君子没有一个固定的外在形象,他只是拥有健康而全面的心智能力能够去应对所有的情况,在适当的时空下表现出最适当的样子。孔子从来没有规定一个外在标准来衡量什么样子是君子,我们也一直很难形容到底什么样子是孔子。孔子的弟子却因为他们的不同特点而展示出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只是君子一方面的体现而已。《论语》中形容孔子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样的形象不是模仿就能够达到的,必然是内心境界的展现。因此这再一次说明了传统教育并不是要把一个主体塑造成为某一固定模式,其教育目标是通过学习者全面心智能力的开发而实现的。
为什么说传统教育的方向不是去改造外部世界呢?传统教育之所以重人文科学而忽视自然科学,原因也在于它关于自我超越而不是超越其他人,更不是超越驾驭外在物质世界。它理想的境界是天人合一,如何实现呢?不是通过改造“天”,而是通过改变“人”自己,去顺应天理,去体悟天道。即便最为“入世”的儒家也强调 “修身治国平天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改变外在社会不过是自己修身的放大。因此传统教育更不是去征服外在物质世界。
而这些内容常常被社会扭曲,在传统社会就已经大大变样了,到了现代教育把这样核心的东西直接抛弃了,舍本逐末。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从孔孟直到宋明理学一直在这个上面做文章。这是共同探讨的基本前提。
二、《弟子规》教育的核心
因此,《弟子规》的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点是:把仁爱之心落实到孝、悌、爱众等方面,进而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方式上,并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成就仁爱人格。
换句话说,教育的中心不在于儿童是否能够标准地,规范地将所有的规条要求全部做到,言语的规范只是一个载体,关键是通过良好的言语去带动内心的提升,训练全面的心智能力,达到“仁”;随着内心的提升言语会更加得体,以复“礼”。
“人在原初状态上与禽兽的区别只有那么一点点,只是一点点区别包含了无限扩展的可能性,它使人超越了自然状态,而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 ”因此一个人成长为圣贤的过程,不是外在言行的规范化过程,而是学习者精神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是自身的心路历程。“仁”完全是内心的东西,是内心的感受。《弟子规》真正的教育对象应该是学生的心灵。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并不只是坐那里不动,口头上谈谈“仁爱之心”,心灵就可以提升,“仁”就可以体会到的。因为“仁”不是文字概念,必须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到孝、悌、爱众等具体的行为方面才有踏实的实现它的道路。
“仁”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仁”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学生向孔子发问,孔子的回答都不同。当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渊问“仁”时,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 ”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克己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复礼”。行为要有规范,就比如孝、悌、爱众等具体的行为方式。通过学习者各自的实践,各自心灵的净化,使人与人之间达到最和谐的状态,就是儒家所说的“礼”,但此“礼”不只是表面上的虚文,是有它基本的中心思想的。总之,通过“克己复礼”来实现“仁”,学生通过实践《弟子规》,从而心灵不断成长。
但是“克己复礼”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会成为儿童身心的严格约束,从而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和全面人格的培养。如何避免这样的弊端而充分发挥它的本意呢?如何让学生真正依照这样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目标呢?
三、实现《弟子规》教育的关键
那么《弟子规》的教育能否实现的最根本因素在哪呢?关键点不在对文本的背诵和钻研,而是在于是否有一位德行兼备,深达其意的老师去带动学生一起心灵提升。
教育的最初入手处确实是在言行的规范,但最终的落脚点却会落入学生的心灵。因此这样的教育必然要求老师在重视外在言行管教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外在僵硬的形式而能把衡量标准放到学生心灵提升这个点上。因此,如何利用《弟子规》的言行规范来促进学生心灵成长,这是老师需要具备的很重要的能力。如颜渊称颂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
同时,由于关注点在于向上的心灵体验,因此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要求学生简单的恪守某几条规则或者背诵某几段经文就可以做到的,需要老师首先认真地体会和践行;需要师生之间充分的互动;需要心心传递才可能做到。只有当德行兼备的老师将自己的生命同学生们交融在一起,一同成长,一同面对,一同碰撞,一同体验才可能带动学生的生命提升。
例如孔子教弟子也就是这样,无论是周游列国,或是做官闲居的时候,他总是和学生生活在一起。许多学生跟着他一起面对问题,一起处理问题,互相交流,生命相托。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深厚的情谊,由于孔子对学生的用心和自己以身作则,也能激起学生对孔子的无限敬仰和积极向上的动力。王夫之说“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宜” 这里实行的教育将身教作为“起化之原”,所谓“圣人有独至,不言而化成”,行不言之教,去感化和影响学生,才能让学生达到真正的自得。
[关键词]语言 二语习得 重要性 大脑 高效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0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掌握一门外语逐渐成为了必备的生存技能,而英语稳固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官方语言的地位,于是学习英语几乎成了当代人在孩提时的必修课。然而,不少家长在教导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惑。
3―12岁真的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吗?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类大脑中有一个专门掌管语言学习的区域叫“布罗卡斯”区。而3―12岁正是这个区域的灵敏期,此时我们所学习到的语言就会被我们的大脑所认定为是母语,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学到的知识包括语言很有可能很快掌握并灵活运用。12岁之后,大部分人的“布罗卡斯”区将会关闭,孩子这时候再去学习语言的话,那所习得的语言就只会被大脑储存在“记忆区”,孩子掌握语言的速度较慢,后期也较难灵活运用。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早在50多年前就提出,人生来便具备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其体现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LAD)。乔姆斯基认为LAD中包含着人类语言本质和结构的基础知识,它解释了为什么小孩子能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学会一门语言。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孩子学习母语的同时,对其实行第二语言即英语的教学,那么孩子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会自动对母语与第二语言进行编码,并实现对两种语言的自由转换。大量研究显示,两种语言都很流利的孩子在分析、推理等能力上都普遍强于只能使用母语交流的孩子。
武文斯认为,幼儿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幼儿期给予幼儿以正确、得当的语言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发展获得飞跃。在将教学实践经验与有关理论成果相结合后,笔者认为3―12岁孩子学好英语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分别是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语言氛围的创造,这两个因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欲望。如何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在游戏中学习英语。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孩子、家长、老师的共同参与。游戏能将枯燥而机械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能让孩子在学习时不再感到乏味,同时,还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巩固已学的知识。无论是课堂还是家庭英语教学,最忌讳的就是刻板套路和因循守旧。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寓教于乐”是永不过时的做法。老师或家长可以设计简单的场景情节与学生模拟对话,并借助卡片、玩偶等辅助教学。当然,教孩子唱一首简单、朗朗上口的英文歌曲,或是与他们一同玩单词卡片记忆的游戏,同样是提高孩子英语水平和兴趣的好方法,让孩子在游戏中漫步,在英语学习中徜徉。
2.多看英文动画电影。大多数孩子不喜欢英语是因为他们发现不了乐趣,孩子都活在童真的世界里,在这些孩子的眼里,英语可能只是枯燥的符号和听不懂的“火星语”,他们认为童年就应该有卡通和玩具,应该有白雪公主和卡丁车。这时望子成龙的家长就会剥夺孩子看动画片的权利,让孩子“关起门来”学英语。这一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其违背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孩子处在何种阶段,就应该做该阶段的当下应该做的事,漠视孩子的童心,而一味地让他们接触英语,只会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英语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语感的培养,多让孩子在闲暇时间看看英文动画电影,如狮子王、冰雪奇缘、玩具总动员等,不仅迎合了孩子童真的天性,又能让孩子主动融入英语的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重视奖励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曾说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奖励比惩罚来得更有效果。他认为我们应该把一种特定模式下的教学分成若干个小步骤,孩子每顺利完成一个步骤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的奖赏,以此来激励孩子继续学习。我们在教导孩子学习英语时,不可急于求成地期望孩子能在很短时间内理解并记忆大量词汇甚至是语法。而是应该在孩子达成一个小阶段下的目标时给予他奖励。例如,家长可先与孩子协定,如果他可以在下次单元测验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可以在周末时去游乐园游玩一天。其实,哪怕只是一句赞赏或是一个点头微笑,都可以让孩子拥有自信,一旦有了自信,孩子心中就会怀揣更多对英语的兴趣,引领他们继续学习。
在讨论完如何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良好的语言氛围可以怎样来创造。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还曾指出:学习就是外界环境的刺激与有机体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或联系的过程。当客观条件有利于两者之间的联结或联系就会引起整个过程的满足感即学习效果的大大提升。因此良好语言氛围的创造对语言的学习至关重要。笔者推荐以下三种方法:
1.正确选择英语培训机构。近年来,学龄前的孩子报名参加英语早教机构的热度正持续上升,多数家长认为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在学校进行正规的英语学习会让孩子错失英语学习的先机,于是他们会选择为自己的孩子报名学前英语培训机构,让孩子能在浓郁的英语氛围中学习。然而,形形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有机构重宣传而轻教育,孩子在这类机构中的学习仅局限于基础字母的拼读、单词的识记和句子的朗诵,上课也基本都使用汉语讲学。因此,挑选一个有一定知名度、以多元化英语教学为特色的培训机构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
2.多放英文歌及与教材配套音频。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一个环境,即便是在3―12岁最适合学习语言的阶段,孩子仍然需要定期接收外来讯号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让大脑中的“布罗卡斯”区更快接纳所学语言。笔者在研究江苏淮安地区某大学英语学习佼佼者的学习习惯后得出结论,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时候都有每天听英语磁带或者英文歌曲的习惯。其中更有一位同学谈及她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刻意去听磁带中播放的内容而选择边听边做其他的事,同时这位同学还把磁带作为起床时的闹铃,睡觉前的“安眠曲”。从她的个人经验我们不难看出,英文歌或是教材音频是创造英语学习氛围的绝佳工具,让孩子把听磁带音频当成一种习惯,就能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3.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合理记忆单词。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速度有规律可循,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因此,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笔者总结出了一种有效识记单词的方法。每家每户的阳台上都有几面瓷砖墙,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通过课外阅读确定两个生词为当天记忆的目标,然后将它们用马克笔写在瓷砖墙上,准确读出它们并说出它们的意思。让孩子日复一日地坚持每天两个新单词的学习,并在学习完之后,对墙面上之前所学单词进行巩固记忆,直到能完全彻底地记住它们。
在21世纪的当下,全民学习英语的热度持续上升,如何正确高效地教导3―12岁孩子学习英语是摆在家长、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尤其是在英语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只有充分调动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孩子主观能动性,成功地培养孩子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武文斯.浅议幼儿双语教育[J].科教文汇,2014(16).
【关键词】成语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家园共育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为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试着对幼儿进行成语教学。在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对生动活泼、顺口、独具表现力的成语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恰当而适量地教给幼儿一些成语,他们是能够接受的。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选材和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
1. 精选成语,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在进行成语教学的准备阶段,我翻阅了很多相关成语的书籍:如《成语故事》《成语词典》《幼儿成语大全》等,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成语视频和课件。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挑选适合幼儿学习的成语,另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在进行教学时能给予幼儿准确的成语定义。经过再三的思虑和筛选,我着重选择了幼儿最容易理解接受的和与实际生活接近的相关成语。如从一到十的数字成语“一五一十、三言两语、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十全十美”等;非常形象的如“生龙活虎”“挠头摸耳”等;故事性的成语如“井底之蛙、狐假虎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十二生肖相关的成语:“胆小如鼠、对牛弹琴、生龙活虎、马到成功”等等,与生活接近的成语:“一心一意、兴高采烈、津津有味、相亲相爱”等,这些成语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及时地进行教育。成语的精选工作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2. 创设良好轻松的学习成语的氛围,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给幼儿创设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是让幼儿喜欢学习成语的前提基础,我选择了在晨间和起床后让幼儿倾听一些成语故事。让幼儿轻松地随便听听故事就能自己习得一些新的成语。
二、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 看。看就是充分运用幼儿的视觉器官,在对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上,介绍成语。例如:在节日里,我引导他们观察了教室里和商场门前的彩花、彩旗、彩灯,就教他们用“张灯结彩”说话;面对幼儿园花园里的各种鲜花,我教他们“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雨后的下午,我就带领孩子们在院子里观察天上的云朵,当孩子们望着天空,兴奋地指点着天空的云朵一会儿变成高山、一会儿变成轮船、一会儿又变成小马、过一会又变成……我就会及时地教他们说出:“千变万化”“神奇莫测”。这样幼儿在具体形象的观察中,伴随着快乐的感受,就会很容易理解这些成语,并能牢固地储存在自己的脑海里。
2. 讲。这也就是讲解成语的内容、意义或者讲成语故事,让幼儿真正理解成语的意思,以达到牢固记忆和恰当运用的目的。例如:“不翼而飞”这个成语里面有一个“翼”字,而这个成语的关键也就在这个“翼”字。为了教好这个成语,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方案:有一天,我走进活动室,装成很奇怪的样子问小朋友:“我放在风琴上的书怎么不翼而飞了?”孩子们不明白什么意思,都瞪大双眼静悄悄的看着我。我避开这个成语,以轻松的口吻问他们:“谁知道哪些东西会飞呀?”“小鸟会飞”“小蝴蝶会飞”“飞机会飞”,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嚷起来了,等他们说了好多可以飞的东西以后,我问幼儿:“那么他们为什么会飞呢?”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因为他们有翅膀。”于是我就告诉他们,翅膀也可以叫“翼”。蝴蝶、小鸟、飞机因为它们有“翼”所以才会飞的,这样幼儿理解了“翼”的含义,便能比较容易的掌握“不翼而飞”这个成语了。
3. 动。幼儿最爱动,有些成语要结合动作教幼儿学习。如教“气喘吁吁”的时候,我先上气不接下气的走进活动室,让孩子们亲眼看看“气喘吁吁”的样子,接着让孩子们在活动室连续做原地高抬腿动作,亲身体验“气喘吁吁”的感受。然后再提问:“我们还会在什么时候感到气喘吁吁呢?”马上就会有幼儿回答:“快速上楼的时候。”“提着重东西走路的时候。”“跑步的时候”等等。这样通过幼儿的听觉、视觉、运动觉来教成语,幼儿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三、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积累和运用成语
1.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成语教学。如:如果天气很好,就报告“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如果天气阴有小雨就报告“绵绵细雨”,如果雨越下越大,就得报告“倾盆大雨”“风雨交加”。
2. 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善于多用成语。例如早上幼儿来园时,教师可以应用成语表扬“某某小朋友把桌子擦得一尘不染”“某某小朋友正在一丝不苟的擦椅子呢”等等。别小看这两句话,大班幼儿会注意这两句话中的成语,有的幼儿甚至重复老师的话呢!这样幼儿不仅能熟悉成语,还能无意识地学习成语的应用,比教师一本正经教幼儿应用成语要有效得多。
3. 结合日常生活让幼儿用成语造句。了解成语的意思后便是造句子。幼儿刚开始造的句子较简单,如“五颜六色”气球五颜六色,某某东西五颜六色,但与教师造的句子“云上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相比较后,他们造的句子也比较优美。
四、家园共育,让成语教学充分发挥
1 语言是开启孩子聪明的钥匙,不要担心孩子听不懂,其实孩子的接受能力超出成人的想象,听多了他自然会理解(除了特别抽象的专用名词),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讲:“婴幼儿学习语言,并不是像成人那样仅靠记忆。他们是把听到的语言存入潜在意识中,并以如同高级计算机一样的能力进行分析、同一,然后将其出色地掌握并表现出来。”语言学习,学好词汇是关键。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孩子掌握词汇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语言水平的进步和认识能力的发展。由于每个词代表一个概念,每个句子反映客观事物的一定关系,孩子掌握词汇数量的增多,反映其头脑中概念的积累;掌握概括性词汇的增多,反映其概括水平的进步;对语法的掌握反映着头脑对客观事物关系的明确程度,而这些都是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在早期教育中,引导孩子掌握和运用这些词汇,能够帮助孩子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对宝宝发出的任何声音都要有回应父母要对孩子发出的任何声音尽量做出回应,这样他很早就会以弄出声音为游戏,而使自己情绪愉悦。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种非常原始的自信。当父母和婴儿说话时,假如发现婴儿发出类似应答的声音时,父母应停顿片刻,以鼓励婴儿加入到父母与婴儿的“交谈”中,同时父母给婴儿的面部表情一定要是专注的聆听状。这种语言交流对刺激婴儿神经系统的语言加工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多和婴儿说话是婴儿语言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有些父母为避免婴儿养成缠人的习惯,即使在婴儿放声啼哭时,仍然置之不理。假如父母对婴儿的这种讯号不加理会,婴儿对发音练习就会不积极。而且当婴儿放声大哭时,父母应该及时赶来照顾他,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对于他人的基本信赖感,增加孩子对周围人、事、物的兴趣。
2 1岁6个月以前,孩子听得多、说得少,理解多、表达少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表达特点是:以词代句、一词多义、重叠发音、以音代词,并伴以动作和表情。如孩子说“妈妈”这个词,其实是代表一句话,可能是“我要妈妈抱”,也可能是“妈妈不要走”,或“妈妈给我玩具”。孩子说出的“妈妈”这个词代表一句话,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家长对孩子讲话应尽量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和语言的规范化。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对孩子说话,尽量给孩子使用规范语言,这对他以后概括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家长在与孩子讲话的过程中尽量不用“儿语”,如指着小狗,就教他说“狗”,而不应教他说“汪汪”之类的“儿语”。当孩子说“儿语”时,不要重复,而应当用柔和的语调把正规的名称教给他,更不能迎合孩子,以免限制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家长要尽量用词准确,如准确用量词“一辆车”、“一棵树”、“一片树叶”、“一朵花”等。家长在教孩子学习语言时,要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孩子提供认知环境。比如:每天的洗澡时间,就是让孩子学习的最佳时刻。家长可以为孩子预备适当的玩具,如电话、汽车模型等,给孩子边讲故事边洗澡,让孩子在放松的情绪中学习词汇,可增进他对各种词的认识。家长可以适时加入一些形容词、副词,如大汽车、红色气球等,借此增进孩子对形容词、副词的应用。
3 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非常快在这一阶段的后半段时间里,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发展很快,这是家长积极地对孩子说话的成果。在这一阶段里,要让孩子学习说出自己的需求,如要人抱、要喝奶、要尿尿等简单的词句。家长要多读多讲故事,经常与孩子一起听、读、背一些儿歌、古诗等。同时,家长还可以为孩子选购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生活连环画”。孩子可以从连环画中学到见人打招呼、饭前便后洗手等各种生活常识。1岁左右的孩子特别爱听大人说话,并能听懂很多话,但他这时不爱说话。很多孩子在1岁半以后的某一天,会突然爱开口说话,而且表达能力进步很快,不久他就能说简单的句子了。语言是幼儿思考的工具。当孩子开始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句子,会说一些常用的单字时,孩子的世界在无形中就扩大了,以前他都是借着观看、倾听和触摸等来学习,现在他学着使用语言、运用想象,了解自己眼睛所看不见的东西。所以语言打开了幼儿的另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1岁半左右的孩子会说的话固然未几,但是孩子能理解的话却多出了好几倍,孩子的学习速度也极快。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