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11 00:14:21

序论:在您撰写日本妖怪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日本妖怪文化;研究;态度;喜爱

G131.3

前言

妖怪是泛指一切人类无法理解的各种超自然物体(通常是活的),狭意上是指违反常理、偏离正道的事物而言。人们经常会把妖怪和西洋的怪物及妖精等广义用词联想在一起。本文中所提及到的“妖怪”,借用人类学家泰勒的话:“栖居在人类以外的事物的一种灵的存在”。妖怪通常存在于人类想象与传说之中,难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其真伪。研究这方面的学问,称之为妖怪学,包含在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等学科研究里,虽不属于独自发展的学问,亦是一门有系统的学说。

一、日本妖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日本妖怪文化是一种日本的民俗文化,其起源于由来都是源于日本当地的民俗习惯,日本妖怪种类一般被分为乡村妖怪与都市妖怪两种,这两种妖怪的概况也是根据日本的民俗文化转换而来。

而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致使很多本来归属于自然现象的科学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但是,科技虽然在发展,妖怪文化却也在不断的继续扩大影响范围,就像游戏、电影、文学、漫画等娱乐活动,都在吸引着人们的心理。

1、起源

日本人太古时期祖先生活在处处受野兽威胁危机四伏的环境里。夜晚降临的时候,无尽的黑暗将周围的所有事物吞没。他们所要抗争的就是潜藏在黑暗之后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日本的妖怪文化就在这样的黑暗之中诞生了。一个人在夜晚的森林中,突然传来恐怖声音所激发的危险意识被人们称作“mononoke”。“mononoke”就是妖怪的起源,在当时,是入侵,扰乱,由来不明的意思。后来日本形成了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的社会形态。这种生活方式也是许多妖怪传说产生的原因。在田间,虫鸣蛙叫,甚至还会传来一些奇怪声音。加之人们的想像力,各种符合当时地理特征和生活环境的妖怪形象就应运而生了。日本人将自己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或控制不了的力量称为妖怪。

2、发展

平安时代的日本是妖怪文化最为盛行的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妖怪文化已经从单纯的民间传说变为一种民间信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妖怪形象都来自平安时代,约有四百种左右。当时妖怪文化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也许是人们在困顿的时期为了排解对现实的不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寄托吧。室町时代,也就是和中国的宋代时间相当的时代,此时的日本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文艺复兴。社会比较安定,人们也丰衣足食。在这个时代许多至今大家仍有所耳闻的妖怪诞生了。山童,泥田坊,轮入道等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

进入了江户时代的日本也迎来了妖怪文化的黄金时期。文化进入文政期,人与人直接充斥着不安与不信任感。所以,当时的庶民幻想着妖怪这种没有实体的事物,在其中寻求乐趣。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妖怪文化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绘卷。此时发展了许多怪奇图鉴等描绘妖怪传说的绘画。这种画风细腻的画卷将妖怪文化迅速发展到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中以狩野派的鸟山石燕最为出名。他的绘画不仅在当时是先驱,就算拿到两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篇篇经典。“百鬼夜行”当时只是停留在幻想中的传说,但是鸟山以他丰富的想像力和优秀的绘画技巧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有关妖怪的视觉盛宴。

战后的日本,随着动漫和电影事业的发展,日本妖怪的形象更趋近于可爱和人性化。水木茂是日本妖怪漫画第一人,他的著名漫画鬼太郎曾风靡一时。此后日本的恐怖漫画作品也颇具人气,相继在各大杂志出版连载。例如,有恐怖漫画女王之称的犬木加奈子,她以儿童世界为创作舞台,以民间传说、童话、都市传说为创作题材,出版了一系列的恐怖故事作品。她的作品获得了“有趣,可爱但不失恐怖”的评价。当时热衷于她的漫画作品的日本人不在少数。近些年,宫崎骏的漫画作品开始享誉全球。

二、日本妖怪文化的地位与现状

据各类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日本有大约六百种妖怪,日本自古便有“妖怪列岛”一称。日本人将妖怪分门别类,后编著有 《日本妖怪物语》 等一系列书籍,并在书中附有精美的插图。在日本各地的图书馆,妖怪类书籍十分常见,“妖怪学”亦是一门公认的学问。井上园了的 《妖怪学》 有厚厚的六卷,每卷都有多达七八百页的内容。其中更有他在诸多知名大学演讲的讲稿。另外小松和彦的 《日本妖怪大鉴》 收录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知名学者有关妖怪研究的论文。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1965 年就曾出版过 《妖怪谈义》 一书,里面收录他在明治后期到昭和前期所发表的 30 篇论文。将日本境内的妖怪名称加以收集整理,并分析了妖怪、幽灵的区别和特点。这些学者们分别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将妖怪现象加以研究。

日本自古传承下许多妖怪传说。人们受想像力的驱使,将身边的狐狸或狸猫等动物赋予神奇的力量,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将各种传说代代相传。目前日本对妖怪文化的研究基本分为三类。一是对日本典型妖怪的介绍,妖怪的名称,出没场所和由来的说明。二是在艺能或者绘画上对妖怪形象的刻画。三是对妖怪和人类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日本人对妖怪文化的认知态度

“妖怪”是由人自身的想象而诞生出来的产物,而又正因为在岛国日本,从古至今便执着于“妖怪”以及推广表现“妖怪”的各个文化领域中人不在少数,以及那些为各路“妖怪们”前来“捧场”的画师、民俗学者、动画大师们等等的大家所存在,这使得,日本独特、神秘并充满鲜活个性,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妖怪文化”中的那些“妖怪”形象已经越来越变得大众化,与此同时也让人们对于日本“妖怪文化”这个元素的认知度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对待“妖怪文化“中“妖怪”的态度问题上,日本的“妖怪”已经融入进了日本文化的各方各面,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从接受“妖怪”变成了喜欢“妖怪”,而且就日本的众多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妖怪”而言,“妖怪”被日本民族赐予了“感情”,从由著名的妖怪漫画家水木茂先生倾力打造的、风靡全日本的妖怪大作《鬼太郎》系列就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的心中,“妖怪”不再只会是可恶可憎的化身,可爱、调皮的善良勇敢的“妖怪”也必定会存在。现今日本,“妖怪”或许已经可以和“神明”站在同等的位置了,而这里,我认为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推动日本的“妖怪文化”大热潮,由水木茂先生倾力打造的有关“妖怪”故事的《鬼太郎》系列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日本著名的漫画家水木茂先生,可以称为日本画有关鬼怪题材漫画的元祖型大师级人物,其风靡全日本的,之后又改编成动画、电影等的经典漫画集《鬼太郎》作者便就是水木茂先生。我最喜欢的还有水木茂先生亲自编绘的,分为上卷和下卷、图文兼并、总共收录了 718 中日本妖怪的书籍《日本妖怪大全》。

在水木茂先生的故乡,也就是日本拥有着闻名于世的著名的“鬼太郎飞机场”以及“妖怪街”的鸟取县境港市,据考证,自从 2006 年开始便每年都会举办名为“境港妖怪资格考试”的有趣活动,以考试的方式来检测一下参加该活动的考生们对于日本经久不衰、众多的“妖怪文化知识”有着多少掌握以及了解的程度,而考试举办的目的在于让人们通过进一步深层次的对各种“妖怪”故事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从而对于日本本土的民俗文化也进一步的加深印象和认识 。以“妖怪水平考试”命名这样的活动方式的好处有很多,第一可以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更深层次的去了解日本的“妖怪”这一文化元素符号,第二可以通过这个活动打造一个旅游胜地,从而提高日本当地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妖怪文化”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独特文化元素。

曾有 100 名中国人接受过问卷调查,93%的人都不喜欢妖怪,认为妖怪是可怕的。可见,妖怪在现代中国人概念中仍然是邪恶的,唯恐避之不及的。而日本则产生了与之相反的态势,近几年随着电影动漫等产业的发展,日本表现出的妖怪形象经常以可爱的精灵形象出现。接受相同问卷调查的 100 名日本人中,有 27 人认为妖怪可爱,45%的人认为妖怪可怕,虽然后者还是多于前者,但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出现了有人喜欢妖怪的倾向,并且水木茂的鬼太郎系列为这一现象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这部号称日本国民三大动画偶像之一的动画使人们觉得妖怪的形象与其说恐怖,不如说是有点可爱,可以说妖怪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日本人群所接受与喜爱。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妖怪学在日本与民间信仰,预兆,禁忌,俗语,民间医疗等诸多领域一样属于民俗学的范畴,对于日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人类精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日本人对于妖怪文化这个元素的认知度已经逐渐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对于日本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宜简. 从传说的妖怪到绘画的妖怪[D].云南艺术学院,2014

[2]傅鹏宇. 论日本的妖怪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李文博. 日本妖怪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4]李秋波. 日本动画中的妖怪文化[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06:30-37

第2篇

【关键词】治愈系;日本文化

《圣经》多次出现耶稣基督将人们“治愈”的记载,“治愈”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指宗教活动中使用超自然之力,进行治疗的动作,是一个动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现了“治愈热潮”。在那之后,“治愈”一词便被频繁使用。

“治愈系”在日语中写作“Kし系”,解释为让人感到亲切,能给人安心感,抚慰人心的。“治愈系”最早出现应该是在日本上世纪90年代末。那时的日本在泡沫经济时代对追求刺激的狂热到达到了白热化,但是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社会变得不安起来,对过激的刺激也厌倦了。激进往往伴随着会导致人身伤害的危险,追求刺激是一种自虐行为。人类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喜欢攻击的。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因为人类是一种会极力避开攻击并设法进行自我防卫的生物,所以他们为了避开攻击而寻求治愈。这种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因为人类凭本能就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做。与其说治愈是形形人群的个人行为,不如说是时代的需求,社会自愈能力的激活。“治愈系”文化在日本发展成熟,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体系,分别在音乐、文学、动漫、影视、经济等众多领域中,已深入日本人的意识和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一体系的概览,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当今日本的许多社会文化现象。

一、治愈系音乐

上世纪90年代末,音乐家阪本龙一发表的单曲作为“治愈系音乐”获得很大成功后掀起一股治愈热,坂本龙一也有了“治愈音乐之父”的赞誉。治愈系音乐指的是那些可以令人心情放松舒缓,抚平听者心灵创伤的音乐,这类音乐一般歌词优美,意境让人心旷神怡,后来随着概念的扩大,推广到新世纪音乐范畴,变成泛指的NewAge音乐(国内俗称新世纪音乐)。现在在NewAge音乐领域最为著名的是S.E.N.S(神思者),其代表作《故宫的记忆》更是被中国大陆许多电视媒体广泛引用。当然,流行音乐领域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治愈系歌手,如日本人尊为“治愈系女神”的RURUTIA,其音乐具有丰富的感情,声音轻柔,温暖干净,神奇的是干净的声音中带有一种无形的磁性,声线不高,所以作品的高音部分都用假音替代,但却加入了至高的美好,虽与众不同但又感觉十分亲切。例如,她的《LOST BUTTERFLY》一开场,RURUTIA的声音便如蝴蝶扑翅般轻巧地流泻而出,随之而来的明快前奏确定了暖融融的主基调,其中歌词“来吧,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渐渐变作未来,名为梦想的蛛丝,焦急地缠绕若你羽翼燃烧,展翅飞翔连太阳也定能到达美丽地溶化殆尽便好,在微笑绽放之时。”让听者仿佛现在行进到通往未来的路途上,思绪飞翔到绚丽旋转的想象中,而现在心头洋溢着热情和期待,急切地编织梦想,之后飞向太阳的情景更是传达了一种奋不顾身向着未来的目标前行的坚定信心,这些便是对于彷徨人们的励志,即使最后将失败,对于梦想的追求,也会使人微笑着毫不后悔地面对。

二、治愈系文学

在日本,要说对治愈系文学有影响的作家,享有国际声誉的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当之无愧。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和对人生的摸索,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中,厨房是主人公心灵的慰藉,但樱井并没有长久地沉浸在对痛失亲人的伤痛中,将自己掩埋在悲痛交织的厨房之中,她选择了勇敢地走出去,开始新的生活。她的勇敢和坚强为生活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弥漫着迷茫浮躁的社会的青年树立了伤而不悲的形象,对于她的坚强和勇敢,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情爱温暖,感受到人的精神的坚强。

除此之外,即便是以杀人案推理小说而知名的东野,每一本小说都不乏对人与人生的关怀,如他的《解忧杂货店》,讲了五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五种不同的人生交汇在一起,试着用一种态度和温暖去改变别人,也改变自己。

三、治愈系动漫、影视

动漫、影视才真正让治愈系广泛流行、跃出日本国境。治愈系动漫和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如《水星领航员》、《夏目友人帐》、《水果篮子》、《蜂蜜与四叶草》、《千与千寻》、《虫师》(动漫)和《情书》、《菊次郎的夏天》、《白兔糖》(影视)等等。这些作品多为现实题材,情节舒缓,通过刻画小生活细节去诠释现实生活,纯粹而纯洁,为观众创造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心理治愈平台。如作为治愈系的巅峰之作的《水星领航员》,以威尼斯为原型创造的AQUA,有着一群美丽的平凡的女孩子,她们希望将水星的美丽传达给每一个来到水星的人,她们划着贡多拉,传达给你水星最美的东西,或许是一个最平凡的微笑,或许是一个最平凡的傻事,总之,平凡的东西可以给予你的美好,这里都可以找到,以其不同于以往幻想作品的温和风格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

再看《夏目友人帐》,夏目贵志从祖母夏目玲子的遗物中得到了那些契约书所做成的“友人帐”,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玲子夺过来的妖怪们的名字一一归还,在这样的夏目的身边,开始聚集起各种各样的妖怪们……能看到妖怪的少年夏目贵志,与招财猫外表的妖怪猫咪老师一起,为大家讲述一个奇异、悲伤、怀念、令人感动的怪诞故事,这部动漫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夏目和妖怪们之间从害怕到互相帮助再到别离,虽然带着淡淡的伤感,但让我们感觉到既然成为朋友那宝贵的记忆就不会忘记,不论走到哪里心中都会记得这份牵挂。

在治愈系动漫、影视发展的同时,一些声优和演员如:小池彻平、瑛太、妻夫木聪和绫濑遥、新垣结衣这些艺人都以此成名。

四、治愈系经济

治愈系还出现在经济产业方面。日本经济发展的同时,上班族的压力也不断加大,由此出现许多治愈系经济产业抚慰上班族疲惫的心灵,如:居酒屋、卡拉OK与柏青哥等适时消解忙碌紧张的工作压力,缓和情绪。还有各式各样的治愈系食品、文具和玩具(如无限挤毛豆、无限挤泡泡、小盆栽、电子花草等)深受学生和上班族欢迎。日本铁路公司推出“雪龟号”慢速车,其时速只有14公里,大约是一般列车的四分之一,可以让乘客慢慢享受沿途景色与搭车的乐趣,推动了治愈系旅游风潮。

“治愈系”一词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不是一时的出现,而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积累的呈现。现今,治愈系一词不仅在日本乃至全球都在风行,社会的动荡、经济的萎缩让人们追求心灵的治愈与放松。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治愈系文化以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日本动画 外来题材 改造方式 最游记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15

日本动漫取材非常广泛,除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还广泛取材于外国文化,如作品《七龙珠》、《最游记》均取材于我国名著《西游记》。日本是保守与开放并存的国家,它非常善于吸收其它国家的文化,同时又十分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日本动漫积极引进外国优秀动漫作品,但并不奉行“拿来主义”,而是从日本文化的视角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和改造,从而使之和日本本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下面就以日本动画片《最游记》为例,从动画运作方式、故事改编及人物造型特点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对外来文化资源的本土化再创造。

一、市场导向的动画运作方式

日本动画一直都很注重动画的商业化,可以说,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是开启日本动画商业化的一把钥匙。早在1952年《铁臂阿童木》最初是以漫画的形式出现的,由于深受观众喜爱,在1961年的时候手冢治虫的虫制作公司将其“动画化”,这种由人气漫画改编成动画的模式在日本动画作品中也屡见不鲜。《铁臂阿童木》也是日本第一部电视长篇动画,从它诞生起,就确定走商业化的道路,其海外出口及形象衍生产品开发战略带来了相当大的收益。

日本动画的商业运作模式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动画片《最游记》中也得到了体现。《最游记》是由日本现代女漫画家峰仓和也创作的漫画,并于1997年开始连载的,由于漫画人气很高,在1999年的时候推出了首张DRAMA CD,2001年发表《最游记》小说版本。总之,自漫画《最游记》出现以后,各种不同版本的动画以及小说,音乐剧,游戏开发就没有间断过,这也足以证明《最游记》在商业上的成功,既然是商业运作理念下的创作,必然在故事内容和动画制作上有它自身的特点。

二、将熟悉题材“陌生化”的再创作

时代不同,人们的审美口味也是不断变化的。《最游记》漫画连载开始于1997年,这个时候,受众更倾向于接受富有娱乐性,有现代感,新鲜感的作品。峰仓和也在《最游记》的创作中融入了很多日本民族元素和一些现代元素,以此来表达新的主题思想,适应新的受众审美需求。她没有完全按照原著《西游记》的故事编排,而是大胆得对熟悉题材进行陌生化的处理,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情节,可以说几乎完全颠覆了原著中所描写的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内容。

《最游记》中的师徒四人不再是为了去西天取经而取经,而是在人妖共同生活的桃源乡,为了防止妖怪异变,阻止牛魔王复苏重生,捍卫桃源乡的和平。三藏接受三佛神的命令,才带着过去的同伴――悟空、八戒和悟净前往西方“天竺国”。桃源乡本来是人类和妖怪可以和平共处的一个地方,但是由于玉面公主想让牛魔王复苏,导致桃源乡的妖怪们发生异变,破坏和平,使世界失去平衡。于是三藏一行人前往西域寻找原因,并阻止事情的恶化,从而想要恢复桃源乡的安宁与和平。如果说原著《西游记》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魔幻的神话世界,那么《最游记》则给我们重新演绎了一个虚幻与现实生活交融的故事。动画片中故事情节添加了很多现代元素,如三藏手中的“升灵枪”,原著中三藏的坐骑“白龙”现在却可以变成吉普车,由悟能驾驶等。《最游记》在故事题材上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情节的设置上多个主题元素交织在一起。除了表现他们在途中一次次地与妖怪作战之外,也还有别的情节,比如互相调侃、娱乐休闲等,并且每个人的性格也是多元的。

日本向来重视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最游记》(第一部)第二集中有一段对白,观世音菩萨回答为什么让三藏师徒四人走陆路而不走空路时说:“为了完成真正的目的,现在他们四人的实力及团队精神都非常缺乏,如果当做是加强训练的话,让他们做辛苦一点的旅行也是不错啊。”这种将熟悉题材陌生化的改编方式,借助《西游记》的知名度的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现代娱乐元素,从而使整个影片更有真实感,更加迎合了大部分观众的审美情趣。

三、个性而现代的漫画风格造型

《最游记》对三藏、悟空等主要角色的塑造上也融入了日本本土化特色,使人物性格更加多元化,也完全颠覆了原著《西游记》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比如,《最游记》中的孙悟空不再是神通广大、机灵聪明的“齐天大圣”,而是被塑造成一个整天嚷着“肚子饿了”的少年,甚至还有点“头脑简单”,经常被悟净称之为“猴子”。妖力制卸装置卸下之后,悟空的头发和指甲就会变得很长,完全失去理智,甚至会变成杀人狂,一旦戴回金箍后又会丧失之前的记忆;猪八戒由那个好吃懒做又好色的老猪,转变成为一个温文尔雅且沉稳大度的知识青年形象,并且长得一张白面书生的脸;沙僧则是人类与妖怪生下的禁忌之子,是个半妖,“痞气”十足。爱好玩麻将、嘴上还叼着烟,美女和香烟是他最大的爱好,平常行动不拘小节,在片中经常被悟空喊作“色河童”。而且老是喜欢和同伴对着干。同时他又爱打抱不平,有着豪爽的一面;三藏也不再是凡事以慈悲为怀的僧人,相反 ,“去死吧”、“杀死你”这类的话可以说是他的口头禅,时而会破口大骂,时而枪声大作,必要的时候会念魔天经文来化解危机,他脾气非常暴躁,也爱抽烟,非常冷漠。升灵枪是他的常用武器,枪法奇准,还有“魔界天净”的绝技,且威力非常强大。

在日本改编的动画片中,可以说除了名字,这些主要角色的外貌及其性格特征与原著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这些个性十足的人物形象的性格不仅仅是靠故事对白体现的,其人物造型也极具现代感,在风格形式上将欧美画法与中国的白描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特点。悟空长着一双金色的眼瞳,咖啡色的头发;八戒有着漂亮的碧绿色眼睛,还戴着眼镜,深褐色的头发,经常穿一件深绿色的中式外套,白色长裤,这些外形特征都反应了八戒的温柔与稳重;悟净最显眼的就是红色的头发和眼睛,左脸颊上还有两道细长的伤痕,经常穿一身很酷的衣服,脚蹬一双靴子;三藏除了紫色的眼睛,金色的头发以外。最有特点的就是其衣服的设计:白色的法衣,里面是黑色无袖的紧身衣,双肩上有经文,脚上穿的是双木屐,嘴上经常叼着香烟。从造型上看,峰仓和也的动漫作品有点“颓废”风格特色。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物的外型设计和角色内在的性格都是相吻合的。一个是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开枪的三藏,一个是整天叫嚷“饿死了”,看似傻乎乎的悟空,还有整天叼着烟卷,自称是“流浪的女性崇拜者”的悟净。这些人物看似很“颓废”,但是每个人又都有着自己的理想。虽然影片中很大部分时间他们四人整天喋喋不休,互相吵架。但是关键时刻,却又异常团结。他们四人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师徒,不如说是朋友关系,这些都体现了日本的集体主义和平等主义。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最游记》借助我国名著《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的“名气”,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宣扬这种对我国名著的“颠覆性”的改编方式,也不提倡“恶搞”式的改编名著等文学作品,更不赞成全盘“日本化”。日本动画创作中那种既坚持自己民族文化又大胆吸收外国经典的思想以及敢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的创作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国动画产业要想发展,就应拓宽创作思路,从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出发,将本土文化元素与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相结合,创造动画“品牌形象”,创作出更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徐振东.经典动画赏析[M].第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高晨.《〈西游记〉在日本动画中的变异》[D].贵州师范大学.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 李笑寒.《日本动漫创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学题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周海清.中国动画形象创作与本土文化传承创新[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2)

[5]符瑞.中国动漫的发展空间与方向――与日本动漫之比较[J] .科技信息.2011(16)

作者简介

陈新荣,女,1985―,山东聊城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动画学、教育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第4篇

关键词:《远野物语》;民俗学

一、民俗学

日本民俗学的基本框架与日本民族的形成有关,柳田于1910年向日本民俗学出发,这个时期他相信日本原始居民的存在。并且,新舶来的“大和民族”要征服原始居民,两者的结合才形成了日本民族,作为征服民族的“大和民族”对原始民族的同化和融合是以“天皇的存在”为中心的,最后形成了日本民族。

柳田在1909年3月就出版了《后狩词记》,这可以称为日本民俗学最初的著作,以此为契机,柳田以平地的农民为对象,从农政学慢慢开始走向日本民俗学。平地面貌的改观,将柳田的意向转向以山民为中心。“山民”指“大和民族”中进入山里的人们。这与作为原始居民的后裔在山中漂泊的山人不同。那个时期,柳田将近代产业、近代文明勃兴的平地与山民的世界相对比,在山民世界中发现日本的原型。有着古老的纯朴的日本思想的人民,逐渐被平地人赶到山中,日本的旧思想是今天于平地几乎无法探知的。柳田将作品中的山人和山民作为民族论来把握,日本列岛的民族构成是作为原始民族的山人与作为征服民族的大和民族的结合。因此,柳田曾说过:“如果不观察山地人民的思想性情的话,就不能完全了解国民性”。与其研究在时代潮流中崛起的平地人,不如将山民作为日本研究的基轴。

长期以来,柳田的民俗学的研究都是广泛的,不容易概括的东西,大致的区分是从明治四十年代的《后狩词记》和《远野故事》开始,到了大正时期,热衷于收集各地的传承的考察工作,进入昭和时代,开始了真正的民族学术体系的构筑,前期到后期的变化发展,从山人文化到后期常民文化的关心转移变为最大的焦点。

二、《远野物语》的时代背景

《远野物语》出版的当时的日本,是在日俄战争胜利之后,这一时期,西欧列强的一角被日本的军事力量所打倒,这是一个日本自尊心强烈觉醒的时期。日本迈入了近代国家的行列,作为推进了日本近代化的官僚中一员的柳田,在他的目光中,《远野物语》的传承世界里生活着的人们的身影是怎样的呢,这一点几乎没被议论过,正因为如此,柳田以后构筑的“因为近代化而失去了丰富的日本,在远野中存在”。与这个“神话”相对比,我们需要以同时代的历史的视点重新读一下《远野物语》。

三、《远野物语》的内容

岩手县花卷近郊的山村遠野的乡土研究家佐佐木鏡石(喜善)采集了远野这一带的传说故事并忠实地记录下来,《远野物语》由大小百余首名诗组成。用简洁的文体淡淡的陈述事实。有时,柳田的注释是备注,这也仅限于极短的东西。作为一个整体,在禁欲的范围内控制主观的介入,用传承所固有的姿态来传达也是他一贯的作风。

开卷第一话,首先介绍远野的地理位置。第二话,介绍了有关包围远野群山的神话。很久以前,女神跟随者山人的女儿来到这一带,给予女儿们她们梦里看到的相应的山,从那以后,这些山就成了各个女神的统治领地,远野的女人们由于嫉妒和害怕也不去山上玩了。故事的内容本身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各地的风土记与这相似的故事也有,不过,这个作为东北山中的小村固有的神话传承下来,最重要的是现在也继续存在着。故事像记纪神话一样,并没有以与日本民族或天皇一家的起源有关的大规模且正统性事件作为目标,也没有被看做历史性的验证的对象,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了与当政者、支配者的历史和文化不同层次的文化,即远离中央的,叙述了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人们的心灵深处潜藏的文化。

《远野物语》执笔的前后,两边的工作同时进行,柳田的农政学以经世济民的思想为基础,与此相对,如何将民间传说的采访顺利的、趣味的呈现呢。这明显是从政治中心的脱落,柳田先生的真意恐怕只能由意识形态强的人才能解开。我们不得不考虑柳田先生本来就有经世济民的理想,对于文学的热情,同时又怀有宗教的心情。有人注意到折口信夫的心底潜藏的“迢空的黑暗”,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柳田先生的心底潜藏着未知的混沌。这与他是客观的、合理的思考者并不矛盾。神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寄宿在他的心里,那个问题,对于柳田先生作为单纯的农政学者并不满意。农民也包括地方的日本的庶民全体寄宿于心的神是什么,才是柳田学问追求的根底。

四、《远野物语》的现代意义

民俗学是指神、人和动物交流、交涉的科学。远野物语遵循着这个定义进行展开。

第一,神和妖怪的交涉、交流。远野有(一位喜欢马的女儿飞升上天变为养蚕的神)各种各样的神,人类是恶臭的,和全知全能的神或是国家神道的神不一样。第二,与死者的交涉、交流。过了60岁的老年人会被追赶到莲台野,就是所谓的死者的世界。村子的共同墓地离居民家也很近。死者的世界和生者的世界很近。第三,居住在山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涉。“山人”是先住居民,后来的经营稻作的人是“平地人”。第四,远野有熊、狼、狐狸、兔子等野生动物,最显著的畏惧对象是狼。

神、妖怪、死者、山人、野兽包围着远野的人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那之后100年的岁月、日本社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的高度成长,使经济生活变得富裕,技术进步了,农村、山村、渔村都崩溃了,共同的社会也不存在了,就连对神的尊敬、对妖怪和死者的亲近感、与动物的共存生活等也都没有了。

柳田在农商务部负责农业政策。后来转入法制局,发行了远野故事。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政府为了形成产业组合,鼓励农民参加。但是,政府发动的对象是村里的上层农民,对工会来说最需要的是下层农民可他们却不加入,村民之间不能互相合作的事,使柳田具有强烈的危机感。

五、结语

柳田在同一时期的论文中,记载着江户时代的农村,有自然发生合作的组合。如果能恢复以前存在的协同合作的精神,不就能创造出制度本来的协同组合吗?远野物语,是表现了江户时代的互相帮助的农民的想法的著作。如今,步入成熟社会,从事志愿活动的机会增多,没有交往的人也能齐心协力的完成一项工作。

从遥远的远处传来的远野故事的声音,是表达了江户时代的生活方式的令人怀念的声音,同时也是暗示我们今后的生活的一种声音。

作者:郝欣欣

参考文献: 

[1]川田稔『柳田国男の思想史的研究(未来社 1985年) 

[2]佐藤健二『読書空間の近代方法としての柳田国男(弘文堂1987年) 

[3]後藤総一郎『柳田国男論(恒文社1987年) 

[4]佐伯有清『柳田国男と古代史(吉川弘文館1988年) 

[5]梶木剛『柳田国男の思想(勁草書房1989年) 

第5篇

[关键词]海的女儿 日本人鱼演变 江户时代末 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08-02

《海的女儿》通过美人鱼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为爱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来表现美人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的心灵。但日本最初,人鱼的形象却不是善良美好的化身,而是人人惧怕的“奇丑无比”的妖怪形象。而且在性质上,人鱼自身的性质也是与《海的女儿》中美人鱼的性质有着很大差别的。

一、《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形象

提起美人鱼,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一定是丹麦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的代表作《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公主吧,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安徒生最广为流传的名篇之一。因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小美人鱼的爱情故事,所以《海的女儿》也被译为《人鱼公主》。

其主要内容是,海的王国有一位善良又美丽的人鱼公主,而公主s爱上了生活在陆地的王子。美人鱼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过上幸福的生活,不惜忍受割掉鱼尾的巨大苦痛,以求换来与人类一样的双腿,但最后王子却选择了与人间普通的女子成了婚。巫婆告诉人鱼公主只要她在杀掉王子后,使得王子的血流到自己的双腿上,就可以重新回到大海,过着和从前一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人鱼公主并没有听从巫婆的建议,为了能让王子的爱情幸福,她选择自投大海,化身为泡沫……作者通过描写美人鱼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为爱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来表现美人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仁爱善良的心灵。

安徒生通过《海的女儿》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把人和人的灵魂推到了一个崇高的地位,作者不仅心怀着坚贞的信念,而且还怀着浪漫主义的强烈激情。文中小美人鱼所苦苦追寻的“不灭的灵魂”,实际上就可以说是安徒生理想中人的生命价值所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不灭的灵魂,人的生命境界才可能进入更高的阶段,而恰恰人的生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与追求,才能获得价值。从本质上说,安徒生是想通过描写人鱼公主,来表达人只要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决心、善良的心灵、细腻的情感,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成功与否差的只不过是时间罢了。

安徒生是从象征意义来描写人,人是宇宙间最美好的,因为它能够进行种种创造,创造出最美好的东西。而作者恰恰将美人鱼赋予了人类所有美好的一面,结果就是他用艺术之笔刻画、成就了经典的人鱼公主形象。

作者曾说:“在我的作品中,这是(《海的女儿》)在我写作时唯一感动了我自己的一部作品。”可见,《海的女儿》是安徒生最重要的童话作品之一,其影响只需从丹麦哥本哈根入海口礁石上的美人鱼铜像就可见一斑。并且这部作品对日本的人鱼形象、本质的演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说是日本人鱼开始转变的“出发点”。

二、日本人鱼形象的演变

近年来,提到人鱼,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公主形象。而日本最初的人鱼,无论从形态上、本质上都与此有着很大的差别。

西方的美人鱼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她美丽的外表、善良的心灵、对爱情的勇敢,无不让人怜爱。而在日本,同样也存在着人鱼的传说,但是日本早期的人鱼形象却与西方的人鱼大相径庭,恐怕会让世人大跌眼镜。如果说西方的人鱼是美丽的化身,那么日本早期的人鱼可以称得上是“丑陋界的代表”。甚至它的到来会给人们带来灾害。直到江户末期,日本的人鱼形象才得以改变,而在此之前,因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的人鱼一直没有所谓的固定的形象。就算是之前有人亲眼目睹过人鱼的出现,也都只是口耳相传,所以,人们宁愿相信它是一种神秘的、会带来厄运的怪物。

(一)丑陋的人鱼

日本最早记载人鱼的文献出自于7世纪完成的《日本书纪》。书中它被描述成为“类似于人一样的异形之物”、“既像鱼也像人”的奇怪生物。虽然书中关于人鱼描写很模糊,形象也没有具体化,但可以说这已经给人鱼的基本形态定下了框架。之后在13世纪完成的《古今着闻集》中,关于人鱼的描写就逐渐变得详细,书中如此描述到:“头部像猿猴,有着像鱼一样细细的牙齿,其红鳍之间有爪一样的手,且指间有蹼,有时会主动攻击人类。”在《古今奇谈莠句册》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头部有像人脸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肤很白,头发是红色的,红鳍之间有手,并且指间有蹼,下半身为鱼形。”从这些列举的书籍中可以看出,虽然文中对人鱼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但怎么看都还是觉得像怪兽。《今昔百鬼拾遗》中,这样描写人鱼:“它的面容奇丑无比,是个像猩猩一样的怪兽,有着食人鱼般锋利的牙齿和尖爪,下半身不满金光闪闪的鳞片,在水中游动时没有任何声响,所以其往往利用这个优势来对异类发动袭击,是个危害性很大的妖怪。”

由此可见,日本最初的人鱼,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丑到极致,有时还会攻击人类,甚至带来厄运,它们非但是美丽善良的代名词,更像是一种妖怪。

(二)美丽的人鱼

江户时代末期开始,西洋的美人鱼形象传到了日本。此后,日本的人鱼不再是丑恶,凶残的代名词,而是美丽、聪慧的象征。

18世纪,大残泽在《六物新志》中另外附加了人鱼的图片,它上半身有着美丽妇人的姿态,下半身是鱼的形状,并覆有鳞片和鱼尾。由此,人鱼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形象得以确立。被称为“日本的安徒生”的小川未明在童话《红蜡烛与人鱼》中,这样陈述:“因受到老夫妇精心的养育,这个姑娘变得愈发的美丽,是个善良聪明的孩子”、“谁要是见到她,都要为她漂亮的容貌而感到惊奇,甚至有些人只是为了看这姑娘一眼才来买蜡烛的”。书中的人鱼姑娘,几乎是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美人鱼公主的翻版。书中美人鱼对人类的向往,人鱼姑娘的美丽善良和知恩图报等等,都已经偏离了日本最初的人鱼形象、本质也发生了改变。

岩井俊二在《华莱士人鱼》中也有着关于人鱼的描写,不同于以往的是作者在书中不仅具体的描绘了人鱼的形态,而且将其赋予了人类女性的一面。谷崎润一郎的《人与叹息》中描绘的人鱼形象也都是美好的、温顺的。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执导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也与《海的女儿》有很大程度的吻合。而所有类似与此的描写,与日本最初的人鱼完全不同,但不难发现,这些描述在西方的美人鱼传说、作品中可以找到诸多相似之处。

三、“人鱼”的作用――长生不老

在日本,几乎全国各地都流传着八百比丘尼的传说。

很久以前,在若狭名为小滨的一个村子里,搬来了一位名叫高桥、看似渔夫的男子。有一天,这名男子招待同村的村民到他家吃饭,有位村民去厨房时发现锅里正在烹煮一条有着人类的头的大鱼,吓得他连忙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的村民。所以当高桥把煮好的鱼端到大家面前时,虽然大家表面上都装着一副津津有味的样子,但实际上并没有人吃得下去。而其中有一位村民还偷偷地把鱼藏到了自己的袖子里,打算带回去给妻子食用。据说吃下了人鱼肉的妻子,足足活到了八百岁,但还是拥有着青春美丽的模样。而这位长寿的女性就被后世人称之为八百比丘尼。

虽然关于八百比丘尼的故事有诸多的版本,但故事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故事情节讲述的都是P于食用人鱼的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四、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一)经济上的影响

江户末明治初,明治政府刚刚从封建体制中解脱出来,雄心勃勃,打算一展宏图。为了彻底地把日本社会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明治政府大胆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方针,以推进近代化的政治改革,其中文明、开化、置产、兴业、富国、强兵是当前时期的国民政策。

在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等国家的发达技术,推进工业化浪潮,并倡导“文明开化”、社会生活西洋化、脱亚入欧。文明开化即意味着从近代社会的思想解放到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过渡。在这个时期里,日本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文明的重要性。到了明治后期,整个日本文化基本上实现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型。

(二)文化上的影响

随着日本经济繁荣发展,毋庸置疑为日本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社会文化方面,日本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战后日本文化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文化种类繁多,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本土文化也相继发展,呈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的融合。大众文化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文化商品化,从而导致了颓废文化的泛滥。日本在及时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适时地把自身的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所以,日本文化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又存在着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质。它善于把诸多文化方面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东亚文化,这种文互特质令许多西方学者困惑,难以理解。而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日本的人鱼在先后吸收了中西文化,完成了形象、本质的转变后,也为本国特有的妖怪、民俗文化添上了一笔艳丽的色彩。

(三)思想上的影响

随着西洋文明大量的涌入,日本开始大力地吸收其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在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因此,某些西洋的文化观念也不可避免地逐渐深入日本民众的心中,无形之中使得日本民众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印象也发生了改变。

而到了近代,日本人鱼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西洋人鱼的形象开始取代日本原有的人鱼形象,日本人鱼从原来的“丑陋”形态转化为“美丽”的形态,并开始注入更多人性化的色彩,这明显是受到了西方美人鱼形象的影响,从而也印证了自江户时代末开始日本受西方文化影响之大。

由此可见,日本人鱼的形象在不同的时期、经过不同的文人大家的创作再创作,使之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本质也愈加美好。人鱼本身也不再仅是作为古代意向性的符号,更是成为了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小川未明.红蜡烛与人鱼[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2]神谷敏郎.人鱼博物志[M].思索社,1989.

[3]江上波夫.日本民族と日本文化[M].东京:山川出版社,1989.

[4]蔡晓军注译.日本民间故事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叶君健注译.海的女儿[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6]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文友人.世界各地的美人鱼[J].知识就是力量,2002(06):48-49.

[8]伊名.人鱼,或是妖怪――日本人鱼之谜[J].飞碟探索,2008(08).

[9]郝雍.你早该这么读日本[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10]齐玉.中日文化中的人鱼形象演变分析[J].汉语研究,2014(01).

[11]鸟山石燕.百鬼夜行[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

第6篇

关键词:义理,伦理,日本动画

 

作为世界上拥有世界上最多数量和最大年龄跨度的观众群体的日本动画,因为其题材的丰富深刻和表现形式的多样而受到人们喜爱,其表现题材的宽度、表现情感的深度与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相比都不逊色。尽管动画在内容上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些内容与幻想或神话的形态结合在一起,有时在形式上给人某种怪诞的感觉,但观者却能感觉到,动画里面的意识情感才是创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我们就将通过对日本动画意识情感的分析来探析日本动画中所蕴含的“义理”这种伦理思想,从而使我们能从表现伦理的角度来了解日本动画。,伦理。。

一、什么是“义理”

“义理”是日本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规范了君主武士、天皇臣民、公司员工相处的义理,形成朋友同学、亲戚邻居等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情感纽带。在幕府时期,义理先是作为武士阶层的教化伦理,要求武士一切从道义出发,保持武士的体面和荣誉,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对君主要忠义奉公。而主君对武士的忠义奉献精神要有所嘉奖,分发米钱,扶持其生活,义理后来又扩大为民间生活伦理,既有商业化遵守契约的特点,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感。明治维新以后,把武士对君主的义理转变成了对天皇的绝对服从,从而抑制了作为民众生活伦理的义理。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义理仍深深植根于日本社会当中,体现为个人对所属集团的感恩之情、由义理而结成的各种人情纽带。

二、日本动画中武士与君主的义理

日本动画中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义理”所反映的思想都有能体现其内涵的作品。由小野不由美原著,小林常夫监督的《十二国记》运用的是架空历史的方法,借由一个日本女高中生卷入异世界的经过,带出庞大的十二个国家的兴衰史,在作家设定的异世界环境中,把文化传统中有关的经验整合起来,以表现自己的美学理想。在《十二国记》中王与麒麟关系的设定就充分体现了古代义理的思想,每个国家有一个治理国家的王和一个辅佐王的麒麟。灵兽麒麟接受天启而选出国王,王接受天启而拥有不老不死之身,直到自己治理的结束。王由麒麟选择,麒麟对王绝对服从和忠诚,麒麟一旦选定某个人成为王,也就意味着麒麟和王交换了盟约,一同背负着选择与被选的命运,成为生死与共的约束者。这种设定既包含有武士对主君“忠义奉公”的义理,也有忠诚于契约关系的现代义理。在《十二国记》里,麒麟与王交换契约的情形前后出现三次,第11话中,失去国家的延麒六太与失去领土的小松尚隆交换契约的一段对话:

“想要国家吗?”

“想要。”

“我给你国家,”六太跪地,用角碰触尚隆脚面,“遵奉天命,迎接主上;从此以往,不离御前,不违诏命;誓约忠诚。”

六太抬头直视尚隆:“说‘我宽恕’,你背负着命运,我背负着国家。”

“我宽恕。”

无处可去的六太和尚隆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完成了契约的交换,成为延王尚隆与延麒六太,从此开启了雁的五百年繁荣。在《十二国记》中,所有的麒麟对他们的王都实践着契约的约定“不离御前,不违诏命;誓约忠诚”,对于“失道”的王所下的错误命令,麒麟会劝诫,但决定权在于王。,伦理。。,伦理。。例如阳子初到十二国的时候,镐王一意孤行地追杀景王阳子,镐麟劝告无效仍然执行追杀命令,最后以牺牲自己来阻止镐王犯下轼君的罪。这种忠诚于主君或契约关系的义理在日本动画中还有不同形式的反映,它的变化形式就是设定主仆或契约关系,这种关系大多反映了古代义理的依附与被依附的思想,由义理来支撑主仆或契约关系。《炎之蜃气楼》里的景虎和直江,《吸血姬美夕》中的美夕与拉法,《黑执事》《无爱之战》《圣斗士星矢》等动画里面都有君臣、主仆或契约关系的设定。,伦理。。在这些类型的动画中常见的词汇“羁绊”就是义理的反映,是主君与武士的被依附与依附的关系、上下级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和朋友之间相互扶持的关系的综合。

三、日本动画中个人与团体的义理

日本现代社会的义理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传统的武士精神在日本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形成了一种类似于过去君主、武士关系的新型劳资关系。这种劳资关系减少了双方的分歧,增进了双方的共同利益,形成集团中所有成员的一体感,个人也在集体中实现了存在感、归宿感和成就感。人类学家中根千枝指出:“日本社会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集团意识,这种集团具体表现为自己所属的公司、政府机构、学校。”① 这种对于集团的忠诚在日本动画中多有表现,热血、格斗、成长、竞技等类型动画是表现此种义理的代表,通常会设定若干活动团体,团体内的成员对集团绝对忠诚,互相扶持、同仇敌忾,通过斗争而不断进步最终取得胜利,例如《犬夜叉》《幽游白书》《圣斗士星矢》《HUNTER×HUNTER》《海贼王》《火影忍者》《灌篮高手》等等。在《幽游白书》中,幽助、藏马、飞影、桑原四人形成了一个战斗的团体,这四人性格各异,各有所长,本来相互敌视的四个人在彼此的战斗中、在对其他团体的战斗中渐渐抛弃成见、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扶持,形成为一个以友情的纽带相联系的坚固团体,在战斗中得以成长,因为友情的支持,使他们无数次置于死地而后生。在这些类型的动画中,努力与奋斗固然是动画的主要线索,友情也是与前两者同等重要的情感线索,通常会设定几人一组的团体,团体成员因为相互欣赏而结合,因为个人与团体的义理而忠实于团体任务。

四、日本动画中人与人之间的义理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法律、契约等手段来维持社会成员的关系,但是,在日本人际交往中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习惯,例如上司和部下之间的相互协助、先辈对后辈的提携照顾、熟识者彼此沟通等等,都是因为彼此之间凭借各种义理而结成的人情。义理与人情很多时候几乎是一个概念,有的研究者把这种饱含人情的义理称为“温暖的义理”。这种由义理而缔结成的人情,把众多的个体结合成一体,表现为知其所思,为其所想,关爱他人,相互扶助的特点。在日本动画中,这种温情无处不在,例如《夏目友人帐》中的贵志和猫咪先生——斑之间的感情,夏目贵志从外婆处得到了一本可以统治妖怪的“联络簿”(友人帐),从此受到妖怪的骚扰,贵志决定把名字还给妖怪们。偶然的机会他解开了高级妖怪——斑的封印,斑与贵志作了约定,在归还名字期间,斑保护贵志的安全,贵志死后,友人帐归斑所有。两个人就随便做了约定,之后就理所当然地在一起走上了解放妖怪的道路,斑时常说:“真是的,做这种多余的事情!那友人帐岂不是越变越薄了,不知道给我的时候还剩几个了,要不,现在就把你吃掉!”合目睡觉的贵志咬着牙:“我听见了,你这只满腹阴谋的招财猫!” 他们一路嬉笑吵闹,逃跑,战斗,目睹外婆铃子和妖怪们的过往。斑化作猫咪先生一心一意陪伴和保护贵志,对于斑来说,得到友人帐与否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在贵志身边。,伦理。。斑遵守的并非是契约关系的义理,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义理,简而言之,人与人之间的义理就是理解对方的苦衷,体谅对方的心情,尽力相助,共渡难关。

五、结语

“义理”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思想,是规范日本社会各种人际关系的情感纽带,在几乎所有的日本动画里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所体现的义理也有所侧重——武士与君主的义理、个人与团体的义理和个人之间的义理,在每部动画中,这些方面的体现都不是单一的,往往交织融会在一起,形成动画错综复杂的情感线索。,伦理。。此外,义理还有其他的延伸和变化形式,可以进行更加详尽的研究。

注释:

①中根千枝.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东京:讲谈社,1984:104

参考文献:

①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②中根千枝.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东京:讲谈社,1984.

③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论文摘要: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文章试着从这些不同的象征意义中梳理出孤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流程。

从先秦时期的典籍到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再到后来的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以及民间的信仰里,都有着各具风格、面貌迥异的狐形象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狐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映射出特定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以及时代思潮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及信仰的变化。本文从狐在时代变迁中的三种形态出发,对其意象作出具体的阐释。

一、原生态的狐意象—狐图腾崇拜

图腾是动物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祖先,图腾神大多都是以动物的形式出现的。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处于文明的蒙昧阶段,“万物有灵”的观念显示万事万物与人类的区别在人类意识中是模糊的,人类往往以自己的形象特征来比照外界事务,从而对狐的认识带着半好奇半恐惧的朴素心态。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多处提及,如:

狐死首丘(《礼记·檀弓上》)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

有亢者狐,率彼幽草。(《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诗经·小雅·都人士》)

这些典籍中的狐是作为普通的动物性狐出现的。

有关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山海经》。这里注意的是狐不同于人而长成的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也就出现了九尾狐的传说:

《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注: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首经》)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撇撇。见则天下大旱。(《东次二经》)撇撇,狐属也。

又南五百里,曰尧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篇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鳌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东次二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大荒东经》)

此类记载中的狐已具有了一些“怪异”的特征,但形象上还只是“蠢然一兽”,仅在兽形上较普通的狐多了一些东西(如头或尾或翼之类),显得狰狞一点、异样一点而已。若论狐怪作为一种能魅惑人的妖魅、灵物出现,则不能不提及先秦典籍中的这类“始祖型”的狐怪,即上古时期,有狐之图腾祟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

自汉代始,这种一致的狐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九尾狐作为原始狐图腾的一种遗存,被汉代经学家视为纬之言的载体,由吉兽升格为象征君德国运的瑞应之兽—这是狐在符命文化系统中的定位;而自然狐却由吉兽坠为“鬼所乘之”(许慎《说文解字·犬部》)的妖兽—这时狐所传达的兽性特征仍然没有改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先民们在与禽兽杂处的居住环境中认识最早最多的动物大概就是老鼠和狐狸了,但有庐舍丘墓之所便有它们的踪迹,“城狐社鼠”一词从某个侧面看正反映了狐鼠在人居环境中与人的关系之密切。由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狐的活动,故而往往引起他们特别的兴趣,把这些狐的活动和习性加以总结而反映在他们的谣谚和生活认识中。

二、次生态的狐意象—狐的怪化、妖化、神性化

狐在先秦两汉时期,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也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蛛、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表示祯祥。这些都显现出了狐的一种神性。但当东汉许慎以“妖兽”释狐时,狐瑞观念尚在盛行的时候,狐妖观念同时也在流行,至少一部分狐已经从图腾神、祥兽、瑞兽的神圣地位跌落下来,进人了精怪的行列。

瑞兽之为妖兽,神灵之为妖精,是狐文化内部的一个根本性的转移。狐为妖兽之说从此延续下去,三国吴虞翻《周易注·未济》云:“狐,野兽之妖者。”南宋朱熹《诗集传》注《邺风·北风》:“狐,兽名,似犬。黄赤色。·一皆不详之物,人所恶见者也。”

九尾狐被妖化后,同中国历史上商纷的王妃—姐己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姐己是九尾狐精,最早的资料是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江大府卿《狐媚记》中记载的:“殷之姐己为九尾狐。” 《狐媚记》记康和三年事,相当于中国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说明至迟在北宋末年已有姐己为九尾狐之说,并流传至日本。这种说法的流传结果,实在元代出现了讲史话本《武王伐封书》(又称《武王伐封平话》),通过小说形式把姐己为九尾狐之说非常明确地确定了下来。姐己被说成是九尾妖狐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女色亡国观念和狐媚观念结合的产物。狐化为媚人,姐己之流贵为后妃而媚主亡国,乃是之尤,也只能用狐妖之尤的九尾狐来配她。古人的观念,大凡亡国之君总有个坏女人伴随,夏粱之妹喜,商封之姐己,周幽之褒姐就是如此。

狐在这种情况下,既是美女的象征,也是恶毒女子的一种象征。

中国的民间信仰一大特点是“万物有灵观”,山川大地、龙凤龟鹤、神鬼仙怪都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先秦三代至春秋战国的民间信仰是以天地风雨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为主要内容的,狐很少进入民间信仰的视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上一批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志怪小说的集中出现,民间流传的有关狐的故事也被大量收录在内,此时的狐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怪化、妖化的狐形象

中国古人对狐的特别关注及附会诊释,为后世狐怪传说的广泛流传伏下了引线。狐怪,古又称“狐魅”、“狐妖”,或简称为“狐”、“老狐”。其“怪”字之含义,按照《白虎通德论》的说法:异之言怪也。凡行之诡异日怪。看来,狐怪形象的出现与人们平时印象中狐活动的诡异感有关。在先民的眼里,狐的活动是十分诡异、神秘的,这种印象使人们把狐当作了一种“悖正逆常”的“妖”或是“怪”。“怪”在秦汉以后多指“物怪”,即各种动植物或日常用物年深日久所成之“精”。扬雄《太玄经》说:怪分青、赤、白、黑、黄,皆物怪也。中国历代所传的狐怪即属“物怪”之次。狐怪印象之出现,至迟在先秦的部分典籍中已有表现: 《庄子·庚桑楚》:步初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

《战国策·秦策》:鬼神狐祥无所食。鲍彪注:狐祥,狐之为妖者。

《庄子》、《战国策》中“狐祥”诸语说明当时狐已经在人的印象里形成了“能为妖祥”的观念,这与后世志怪中的各类狐怪、狐魅便十分接近了。此二则材料似可视为中国狐怪传说的滥筋所在。以后秦汉之际的“簧火狐鸣”一案,大概也多受了先秦时代这种俗说的影响。在汉代,或许是与这一时期俄纬之学的盛行有关系,其民间也巫风大畅、鬼道颇炽,各种关于狐怪及物怪的传言在这一时期也大畅其说,并且广有人信。

《周礼·春官宗伯·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辨其名物。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物魅。以国之凶荒、民之礼丧。

《史记》中: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封禅书》)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留侯世家》)

王充《论衡》: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订鬼》)

《焦氏易林》:

三足狐鸣,灵鸣督邮,思过罚恶,自贼其家。(《小畜》之《未济》)

老狐屈尾,东西为鬼,病我长女,哭涕拙指。《睽》之《升》)

老狐多态,行为蛊怪,为魅为妖,惊我王母。(《萃》之《既济》)

《焦氏易林》中的几则卦词显示出:狐“善为妖魅”的说法在汉代已经非常流行了,《说文》中给狐下的“妖兽”的定义可充分证明这一点;《焦氏易林》中“老狐屈尾,东西为鬼”一条则昭示了至迟在西汉末,狐魅惑人的说法已获认同,这预示着,狐怪很快将以人的形象在俗说中出现。王充《论衡·订鬼》中“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一节就似乎已为魏晋六朝志怪诸说开了先河。

(二)神性化的狐形象

远古时期,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一些超乎常人的本领强制的加到动物身上去,强迫它成为“神”。人们对狐有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在古代,人们相信见到狐预示着某种征兆,或许是喜事,或许大难临头。如果狐跑到家中,全家人奉若神明,任其自由活动,不能伤害。路途中看见狐会立即双手合十向它膜拜,祈求狐保佑平安。就连日常言语中避免直呼狐名,多以“大仙”、“胡三爷”、“胡仙姑”等代替。另外人们对狐的信仰里也包含着一种功利的心理。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人信仰神灵的基本目的和态度,就是避灾祈福,功利性非常明显。中国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残酷的自然环境,使民众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敬畏感和神秘感。人们观念中认为人自身是无法主宰和安排周围一切的。要得到什么,实现什么,只有借助神和祟拜物才能实现。中国人如此广泛热衷地信仰狐,而且历久不衰,目的也在于此。狐在人们眼中,是法力高强,通天人地,无所不能的神仙。记载中的九尾狐能给国家带来繁荣昌盛:“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龄尾者何?明后当盛也,’;“德至鸟兽,则凤凰翔,莺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

小说中的狐能够随意变幻外形,修道成仙,“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狐女,为神巫,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狐的生命力很强,人们由此认为祭祀狐可以免除灾难疾病困扰,如:“各家于小儿种痘时,祀狐最虔,称之为花老太。据之稍有不敬,小儿必无幸免者。”人们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信仰狐,期望借助狐的高超法术逢凶化吉,降福免灾。

明清时期,民间对狐的信仰达到顶峰,不仅众多行业把狐作为本行业保护神供奉,清朝县衙内的金库、粮仓供奉狐来驱鬼防盗,清代各官衙为防官印被盗,常把狐作为“守印大仙’,供奉。

三、再生态的狐意象—狐妖的人性化

狐形象由魏晋时期的“狐怪”发展到中唐小说《广异记》中的“狐精”,对狐的描写渐渐抛开了民间信仰的视角,狐形象也逐步具有了人性化特点。当唐代人性化狐故事的最高代表《任氏传》出现后,狐故事演变为文学化的“人”故事。从而,志怪小说中的狐怪形象出现了新的内容—狐正式以人的形象出现,“狐幻人形”的说法从此开始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