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5 15:47:13
序论:在您撰写商业经济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之初,商业文化属于商业系统的“行业文化”,它的舞台是全国商业行业,对流通环节的商业活动、商业行为发挥作用。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了。商业的地位与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并不突出,是作为生产的补充形式和辅助环节而存在,其功能受到压抑。这个时期的商业文化自然带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和色彩,属于行业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商业更高的地位与作用,它不再是作为一个行业而存在,也不再局限于充当生产的补充与辅助角色,转身成了一个社会性产业,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这个产业链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自身,甚至把生产环节也纳入进来了。现在所讲的商人,也不仅仅是指从事商业流通活动的人们,而且包括一切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人们,无论生产者还是流通者均属商人。从社会分工角度上看,无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它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商业活动。商业涵盖了市场经济的所有领域,所有环节,集中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因此,商业文化也就必然的从原来概念下的行业文化延伸到了全社会,成为社会所共有的文化形态。商业文化的社会性来自市场经济的社会性。凡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人都知道,计划经济下的商业职能是分配生产部门的产品,而市场经济下的商业,则是市场经济的枢纽。所谓的市场经济也就是高速发达的商业经济。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以这种经济为主流的商业社会。不仅商业活动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生命线,而且商业活动的原则理念和精神,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改变着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例如,各行各业都在重视的品牌文化、促销文化、时尚文化、健康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旅行文化、娱乐文化等,都是受商业活动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是商业文化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延伸着现代商业文化的内涵。全球经济一体化催生的移动互联网,更是创新了互联网文化,是新时代商业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它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全球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影响。这就是商业文化的力量。它从一个侧面有力的反映出商业文化的广泛社会性,说明商业文化已经在客观上上升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层面,起着主流文化的作用,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的认识它,正视它,因势利导的培育它,扶持它,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商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同,它的生存土壤是整个社会,统一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意味着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培育和建设的商业文化,是全社会、全民族共有的。尽管市场经济千姿百态,错综复杂,但商业文化所包涵的文化发展方向,基本内涵,核心价值,以及倡导的商业精神,都是统一的,体现的是全社会和全民族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意志,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追求。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涉及数以百种行业,数以千种产业,数以万种市场,数以亿种商品,犹如一条奔腾的江河,浪淘不尽,生生不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文化也就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每一种不同的商业活动都反映出特色不同的商业文化,每个商业活动均是这一文化海洋的一滴滴水珠。他们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反映出多样性的一面。就拿商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来说,我们是一个饮食大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饮食文化千差万别,每一种饮食文化元素都反映着它那个民族与地域所独有的特点,众多的饮食文化汇集在一起,就如同春天里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还有近几年来随着商会经济的兴起,商会文化也伴随产生,并且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相互辉映,构成了我国现代商业文化一副灿烂的画卷。虽然商业文化是建立在各种商业活动基础上的文化,每种商业活动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任何特殊性均反映着普遍性和一般性,商业文化既有多样性,也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反映着商业文化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性。因为各种商业活动必当遵循诚信经营、文明经商的商业文化本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行走天下。商业文化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既要以改革的精神提倡多样性,鼓励不同商业文化特色与风格的培育发展,更要强调统一性,要在统一性中呈现多样性,在多样性基础上实现更高层面的统一性,在“百花齐放”中繁荣我们的文化,彰显文化的魅力。
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步伐加快
当前我们正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面向世界,以整个世界为舞台。尤其处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所有商业活动已经没有什么行业界限,也打破了国界的概念。在这个背景下,商业文化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享走向共享,从分割走向融合,从传统走向现代。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在这个趋势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提升,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现象也变得更加突出。这种碰撞的结果,不像过去形成了对立,而是走向了融合。这种不断发生的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象,也就推动了现代商业文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近代社会以来,大量的外来文化随着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涌入,不少先进的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例如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于农耕文化具有强烈的、正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带来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这是外来文化的历史进步意义。当然,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成分对于本土文化的精华成分的伤害和破坏。例如,西方文化中对于资本追逐利润的贪婪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深刻的揭示,当这一外来文化涌入当今的中国市场经济之时,由于长期我国农耕文明所导致的缺乏抵御这一西方文化糟粕的能力,结果,在盲目照搬照抄,甚至于全盘吸收之下,为了贪婪地追逐利润,不惜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近几年来社会上假冒伪劣盛行,正是这一现象的表现。从文化高度反思,本质上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被稀释、被冲淡、被抛弃的结果。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大碰撞、大融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从现实来看,这种碰撞与融合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正面的碰撞带来了有效的融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建立交融的新机制,在文化基因层面由正能量的对接而互补、互生,水融,由此创新和丰富了商业文化的内涵,使之赋予了时代的新特征,推到了一个新高度。第二种情况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并没有形成新的文化元素,只是在表层上部分的结合了,遇到文化内核的排异,出现文化隔阂,甚至于缺乏融合的机制。这主要是由文化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所造成的。但不管怎样,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步伐将会越来越快。我们所要做的是既要以积极的开放姿态参与融合之中,再也不能自我封闭起来,同时又要在融合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要通过融合洋为中用,而不能丧失自我,当了文化俘虏。
四、商业文化建设重点由传承转向创新
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全新的经济体制,最需要的是创新。近几年来人们都感受到了创新所带来的变化,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活动与商业模式不断出新,商业文化也正在纳入互联网元素,吸收互联网的文化精髓,使之具有新的内涵与特征。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文化,突出的标志就是融入“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传统商业与移动互联网实现新的全面嫁接。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工具,绝对不可能离开其他产业,过去所讲的“颠覆思维”也许并不正确,互联网并不是一个颠覆工具,而是一个融合工具,将各个产业在互联网平台上融合起来,成为新的更加强大的产业。如今,商业文化也融入了“互联网+”这一新元素,“电商文化”就是商业文化创新的一个标志和主要方向之一。如今不少传统商业转型困难,根源之一是在文化上出现了瓶颈,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互联网文化这一先进的商业文化,结果在惊慌失措中找不到方向了。其实,互联网文化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关键是将商业文化提升到互联网水平上,具备“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连接一切思维”这十个“互联网文化”的核心元素,我们就可以从容地推进传统商业的转型与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时代的强劲动力,传统的商业文化随之进入互联网商业文化这一崭新的阶段,我们要主动拥抱互联网,让商业文化注入互联网基因,丰富商业文化的时代内涵,提高商业文化的整体水平。
五、商业文化价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更可以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众所周知,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在完成一个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所支出的成本费用中,百分之三十到四十都用于促销过程,而电子商务恰恰省去了这笔成本支出。由此可见,发展电子商务对于正在向信息化、科技化社会迈进的当下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作物销售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用武之地。
二、农业经济作物发展电子商务的具体方案
(一)创建合适的B2C电子商务模式
农业发展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作物生产加工市场和流通市场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优势,为需求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所谓B2C的电子商务模式,即企业对消费者。整合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侧重对农业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鼓励发展集体经济,规模化生产,普及科学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利益均沾、共同赢利。
(二)技术创新,培养新时代“网农”
开发微信订阅号,手机APP客户端等先进新型技术用以方便消费者,实现随时随地上网购买农业经济作物。同时,农民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农业经济作物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村网络建设,开展有步骤、分阶段的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网络知识水平,规范交易行为,加强契约意识,普及商务基本知识,提高自律能力,运用通俗易懂的信息突破电子商务资源发展的瓶颈。力争做到农民人人都会网上销售。
(三)完整的物流体系建设
经济资源是指商业地产进行经济管理策略、进行经济管理工作中,利用商业地产潜在的或者已有的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固定的地产投资商的经济来源以及银行存款等。经济资源的丰富,可以为商业地产在市场竞争中带来优势。但是现阶段仍有一些商业地产对于经济管理资源的利用并不是很充分,在投资时过于盲目,严重制约了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这些经济资源和市场环境难以匹配会对商业地产的生产和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2]。4.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经济管理是商业地产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系统部门,因此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若是商业地产中的财务部门人员能力和素质等综合水平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就会为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
二、探寻商业地产经济管理的相关出路
1.建立健全的商业地产经济管理制度
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商业地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商业地产经济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就会对整个地产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商务地产管理中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将商业地产中的资金监督、财务活动分析、经济管理、地产开发利润分配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自身地产的性质,建立一套有效的健全的商业地产经济管理制度,并要确保经济制度的有效落实,加强行政部门的执行力。
2.加强对商业地产的经济进行管理
提高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水平,首先要做好地产内部的资金配置工作,确保实现商务地产对经济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尽量做到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高的利润,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其次,商务地产要加强商务地产结构的调整,寻求并开拓低成本的筹资渠道,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减少闲置资金。最后,对于商务地产的经济流通要进行严格的把控,防止商务地产经济中出现坏账的情况。
3.加强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想要加强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着重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考核,加强对经济管理队伍的监控,防止在商业地产内部出现用人唯亲的现象,防止腐败现场的产生。其次,要加强商业地产经济管理队伍的培训,严格把握经济管理人员入职时的审核,商业地产还要提供经济管理人员进的培训的机会,保证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任职资格。
4.在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中国家要充分的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现代社会中国家发挥调控作用对于商业地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房地产想要合理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房地产通过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展开经济活动,以便于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在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中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
商业房地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促进作用,但是也引起了众多问题,如投资过多、耗能过大、浪费严重、排放过大等,这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建筑行业必须采用低碳发展方式,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全球的建筑行业大都在寻求绿色发展之路,我国的建筑业也应该不竭余力寻求自己的低碳发展模式,我们必须彻底变革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走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道路。应该如何发展低碳经济问题,政府应该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制定国家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路线图,明确各个发展阶段目标、途径以及重点支持领域。制定新的低碳排放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开发以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为载体的科技地产项目。构建多样、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的消费体系。
二、低碳经济对我国商业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1.不利影响
(1)低碳经济无形之中增加建筑行业的成本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还非常有限,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不成熟,而且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技术转让限制过多。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势必会增加建筑行业的成本,而目前建筑行业的成本已经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去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且要用更加昂贵的新能源来代替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能源更进一步增加了建筑行业的成本,由于我国目前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技术上尚不成熟,使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会大大提高成本,因此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低碳经济是一种成本很高的经济。大部分开发商大都喜欢根据市场要求来决定开发产品的类型与形式,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形式,很多开发商无法确定此种产品能否受到市场欢迎,对于小型开发商来说,他们主要主打单个项目的开发,因此并无充足的经济实力投入到低碳经济的研发中去,此外小型开发商并没有大企业所具有的高平台以及有实力的合作者,因此低碳经济在小开发商中很难开展。(2)低碳经济会抬高房价因为低碳经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会增加建筑材料与建筑的成本,而且发展低碳经济会涉及土地应用,这就会使某些开发商借绿色建筑与土地利用低碳化而提高房价。同时,绿色建筑通常成本高、售价高,面向的是高消费群体,虽然他们售出的是高品质的房子,但此种建筑并没有得到行业的认同与普及,会被认为绿色建筑与高房价是对等的,从而导致开发商推波助澜来抬高房价,致使房价短期内攀升。(3)短期内低碳经济会限制商业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据测算,因为我国商业房地产行业中使用了大量的煤炭与木材,行业碳排量占到全国的30%,而且近年为了让建筑行业迅速发展,耗能量逐渐增加,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已达到欧洲的三倍,这说明我国当前商业房地产业的发展太过依赖能源的支持。正因为能源的使用方便与廉价才促使商业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所以缺少了能源的支持,商业房地产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限制,甚至出现倒退亏损,这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连锁反应,这对于整个建筑行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2.有利影响
(1)利于对商业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结构调整近些年房价持续走高,某种程度上是由很多开发商炒房导致的。这些开发商只会为了利益一味把房价炒高,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商业房地产市场门槛低、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很多消费者只看到房子的价钱与位置而不太看重房子内部舒适性以及内在品质,而发展绿色建筑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随着宏观调控以及技术成熟,绿色建筑的成本将回归正常,长远来看这有利于商业房地产业内部的调整。(2)促进商业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某种程度上,商业房地产业像股票市场,背后隐藏着泡沫危机,一旦房价被持续炒高,市场将失去承接能力,将会导致金融危机。所以,低碳经济的地产行业作为一个投资周期长、收益风险大的投资方式,能够避免炒房的发生,此外开发商还会更专注于技术的提升以及建筑品质的提升上,从长远考虑对商业房地产发展有利。(3)对商业房地产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建筑智能化有利。近些年来,商业房地产行业研究的重点一直是节能减排与建筑智能化,但开发商过于追求短期内的收益最大化,往往忽视节能减排与建筑物智能化的发展。而开展低碳经济能够将市场资本与低碳技术结合,更多地将资本用于技术的研发,在未来有望实现建筑物的节能减排与智能化。
三、低碳经济下商业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呼吁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大环境下,低碳经济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商业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变为低碳经济技术的竞争,谁能主动建造出高质量的绿色建筑,谁就可以在建筑行业市场占得先机。而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的提升,人们也在寻求舒适的绿色环保型住宅。因此,发展绿色建筑不但可以让人们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还可以降低能耗。低碳经济不但可以提升商业房地产企业的成就感与社会责任感而且造福于后代,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对于老百姓来说,未来也倾向于购买低碳环保型住宅。
1.住宅产业化发展
住宅的产业化发展不但可以提高住宅质量而且可以降低能耗。在低碳经济时代,商业房地产企业就是要实现绿色住宅产业化,这样既降低能耗又节约资源。因此,实行低碳发展,可以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沟通,让企业了解消费者需求,做到优化资源配置,达到节能减排、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
2.户型布局合理,加强开发能力
我国目前的商业房地产行业管理混乱,开发商根本不关心消费者需求,只关心自身的利益。目前开发商的做法是开发的住宅面积大、楼道宽、卧室客厅大,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开发商为了资金快速回笼,不装修房子而让消费者自己装修,浪费了财力物力。而在低碳经济时代,商业房地产企业既要注重低碳住宅的开发水平与质量户型设计又要做到因人而异、以人为本。
3.推广新技术与环保材料的使用
我国目前发展低碳建筑的最大难题是房屋的用水与保温问题。因我国低碳经济起步晚,处于即使有清洁能源尚没有相应的技术的阶段。而如今房屋建筑中大量使用玻璃,虽然这可以大量节约建材,但是玻璃吸热散热过快,室内必须开空调保持温度,这就加大了能源的消耗;如果把这些玻璃换成具有科技含量的玻璃,既可以采光也可以隔热保温,就可以减少损耗。此外可以种植大量的花草树木美化清洁环境,还可以应用太阳能用于照明与提供热水热源等等。
4.倡导低碳生活,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
商业房地产企业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对低碳的认识,不但要加大资金投入而且要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识。5.立足实际,长远发展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很多人有住房需求但无力购买,因此商业房地产企业应该立足于实际,多开发出小户型房屋,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同时加大节能材料的使用,广泛推广节能、节水设备,提高人们的节能意。商业房地产企业应该依据实践经验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突破。
四、结束语
[关键词]现代设计商业模式文化语境
一、概念
现在,终于是语境取代原来的物理设计的时代了,原因就在于商业模式的语境建构,使得商业设计具有时尚审美特征,以及工艺流程体系,它是工业化的创意语境所在,因此,商业设计中的语境类型表现得更为具体、直观。这其中,商业文化语境作为设计过程的一个大语境,对设计符号的选用及设计符号系统的表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商业设计中的商业文化语境显然是构成设计的物理、审美、心理和社会环境,或者说是一种世俗的再现。要实现商业设计的世俗再现,必须将其根植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沿袭中积淀而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道德风尚、伦理习俗、文化教育、价值取向的结合体,决定着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心理,影响着受众对广告的意义解读。只有在我们所属的文化里,世俗的杓朴锞惩腹桃滴幕幕恚颐遣拍苋鲜墩馐澜绲氖浪椎拿溃被竦靡恢稚桃档寐恪R虼耍执桃瞪杓埔视κ苤诘慕邮苄睦怼⑻岣咝Ч鸵诩壑倒勰睢⒎缢紫肮摺⒙桌淼赖隆⑺嘉绞健⑸竺狼槿さ确矫孀鹬厥苤诘奈幕谖叮纤堑奈幕八祝胨谴锏接行У奈幕低ā?
二、商业设计的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通过与世俗文化艺术元素相结合,能够形成人情之美、和合之美、温馨之美等审美特征,但因为商业模式是为了满足商业传达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商业性,所以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的融合的比重可能会存在某种倾斜,比如公益海报,美学价值可能浓重突出,非美学价值可能淡化减弱,而商业礼品包装、日用工艺品的平面设计,非美学价值就浓重突出,美学价值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艺术作品中能够有效的运用美学与商业特性,紧紧抓住人们的视觉心理,这是艺术与设计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设计通过商业符号来负载特定信息,在世俗文化语境这一大语境的作用下反映着具体的时代和文化。因此,可以说商业设计是商业与大众世俗文化交融的艺术,因此,商业设计又可说是商业模式下的世俗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中的创新离不开工艺创新,但不能仅仅依靠工艺,还要依靠世俗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文化是有一种历史特性的,具有传承的独特性,并且很难简单引进和仿造,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就商业模式而言,它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种对设计文化的强烈呼唤。我们的传统设计适合商业机制,一方面固然需要设计主体具有文化“活力”,可以体现来自大众化时代的强烈的现代社会、产业发展力,以及商业模式下的一种工作模式。也就是说,设计文化在我国当代商业模式、产业体系中关系到人的新文化语境建构,它以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语境为依托,作为文化活动的特征已越来越明显,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生活在设计之中。因此,我们对设计的批评不能局限于物质和形式的层面,应该在人类文化系统这个当代批评语境中去理解设计“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专业性、市场化,都更加接近商业模式。
设计作为“商业的手段”和“文化传承”、“语境共识”,它不仅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建构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同时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学习趣味,建构着人类的文化。
三、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建构
1.文化主体:设计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设计能力养成包括来自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技能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而应用体现在商业模式和产业体系中。专业知识或者行为或实践知识主要形成于实践活动,也即来产业、行业经验,随之积累起职业知识。设计的能力以理论知识与职业知识为基础,直接产生于社会实践过程,当然也与其他因素相关联。具体而言,这种行为能力指恰如其分地、有目标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日常情景或者新情景下把握从未经历的情景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成功养成与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自我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2.设计主体:设计语境属于个性特征因素的有个人的职业伦理、对职业的自信与自我批评,以及职业上的理性竞争。商业模式下个人设计与他人,以及社会形成的批评语境的互动,设计在这种语境下,作为一种产品形式,作为一种活动,也作为一种视觉性的形象系统无所不在地出现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正因为如此,设计的内涵被无限扩展了,呈现出一个具有开放性并不断在扩大的范畴。
3.职业主体:设计语境突出的特点是与市场驱动的机构有类似之处,设计能够在市场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设计批评需要建立“真实的批评”,因此,必须建立行业规范下的品牌意识。应该很好地反映产品诉求,体现鲜明的产品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求新、求信、求美、求趣、求异的消费心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生产已经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整个世界中,以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相结合、消费体验与情感、成人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向人们呈现丰富的内涵。这种面向生活的物质性实践行为正日益突出和体现出设计职业技术语境的行为维度。
参考文献:
[1]尹定邦主编:设计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第41页
广告商常常会遇到如何处理商业环境中的广告设计布局形式问题,比如牌匾的安装布局方式,橱窗展示广告的布局形式以及店内展示商品的摆放效果。公共艺术语言讲究独具特色的布局设计,营造一种完美的艺术氛围和新鲜的视觉感受。将这种公共艺术设计理念导入商业广告设计中会具有双效作用,使品牌营销与艺术欣赏完美结合,引领消费者在欣赏之余主动消费。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古老而不乏现代的国际大都市,这里的人们热衷于时尚消费。在这座城市里坐落着众多的大型商场,在这些商场里有很多完美的公共艺术化布局的商业广告设计案例,有一家名字叫作“penelope”的寝室品牌的店铺,这家店铺的产品材料主要是采用鹅绒,为了使产品的特性展示得更加立体化与艺术化,使产品形象深入人心,广告商将橱窗大胆地布局成了在一个透明玻璃制成的封闭空间,在空间的最底部安装了类似风筒的装置,柔软的鹅毛在风的作用下四处飘散,使你路过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件美好的艺术作品,这种橱窗广告设计的布局既将产品材料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公共艺术语言完美地运用到了广告设计中,使广告作品具备了双重价值,店铺也因此引来了众多的眼球。在LV品牌卖场里,产品陈列的广告被巧妙地布局成了珍惜动物的主题,这种公共艺术化布局,使受众在欣赏产品本身的同时,也记住了一个理念—珍爱稀有动物。它有强烈的社会公德意识,极具人情味与吸引力。
二、公共艺术讲究材料的创新语言的运用,商业广告也可以将创新材料运用到设计中,传达给受众各种新信息与新理念
任何艺术作品形式都是要通过某种材料来实现和表达其形式效果的,公共艺术也不例外。我们经常看到艺术家们利用自然材料、人工材料以及高科技含量材料来表现多种造型效果,尤其突出以废旧材料作为可再利用的材料语言,向受众传达了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另外,公共艺术设计讲究结合多种手段,跨界打造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某种商业广告的材料的特性去传达或倡导某种理念,例如,在WINMAX品牌服饰店里,在品牌促销活动中,全部的店内广告材料用到的是废旧的纸板,而且运用很少的广告语言,这就减少了广告成本,而且暗示这种打折季的宗旨,就是减少消费成本,更多的是向受众传达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废物利用,节约环保。在芬兰赫尔辛基的建筑物顶部装饰了一些大品牌的金属材料标志,以循环转动的闪亮形式来表现产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一方面打破了灯箱广告的单一形式,另一方面这种材料使用和设计形式的突破也烘托装点了城市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这种单一的广告形式,既醒目明了,也减少了制作过多彩喷广告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三、公共艺术语言强调与环境融合或利用实际环境来营造作品,商业空间中的广告也应善于巧妙地结合实际环境展开设计
公共艺术作品的营造是离不开环境因素的,环境诉诸于人的视觉、听觉感受,要突出强调和表现某种主题思想或在特定环境下的主题构思。环境背景是首先要研究的问题。公共艺术语言善于利用环境营造气氛,而不是破坏环境。它是利用已有的环境作为自己作品的一部分,或是利用环境作为自己作品的铺垫和补充,从而展示出符合时代脉搏和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作品,在艺术与环境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而商业广告设计作品也与公共艺术作品一样,同样存在于公共环境中,也同样需要与环境的完美融合。而现实商业环境中出现了很多杂乱无章的广告设计形式,这主要表现在有限商业环境中的大量广告的出现和广告的,未考虑环境因素而产生了不协调的效果。这一方面造成了我们的公共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广告的效果。北京的大型商业空间比比皆是,但最能够代表北京地域特色,云集商业、休闲与观光于一身的空间之一,莫过于南锣鼓巷。这条胡同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每个商铺宅院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新世纪以来,不经意间,许多特色店铺与酒吧在这条古老的街巷里逐渐出现,这里的门面和橱窗广告,在设计之时完全考虑了胡同的原始环境和北京的地域文化,使人们在这里走过,就能体验出一种古今交错的感觉。
四、总结
从我国银行业低碳经济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低碳信贷是银行主要开拓的业务。国内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信贷机制得到初步建立,各银行纷纷针对低碳经济进行了金融创新,不断投入到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并且在低碳信贷的发放问题上逐渐加大了力度,完善了业务流程。比如,兴业银行在推行很多融资模式的前提下,依次结合客户及项目不同类别加以创新与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2006年以来,兴业、浦发及北京银行都分别与国际金融公司达成了合作意识,选择全新的信用借贷取代实现对低碳项目的支撑。可见,我国银行低碳信贷问题上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并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开发了低碳信贷服务项目,另外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同时也研发推行了和碳排放权交易彼此关联的理财产品,既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又能给银行增加新的盈利点。比如,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在2007年曾经在市场中投放了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也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研发出一款全新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在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为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低碳经济领域存在的发展潜力点———碳资源交易活动,引起我国高度重视,逐步成为我国银行涉足的重要范畴。从世界范围来看,碳交易市场正朝着规模化发展,资金已经超过了1400亿美元,参与途径多样化也为银行业提供了发展契机。其中,清洁发展机制就是银行业参与碳排放交易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8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构注册的项目已达3761个,占据世界总数量的50%,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很多银行还结合项目开展的具体特征,推动了相应的服务项目。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依托贷款客户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业务,积极开发包括风电、生物质发电等在内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努力为客户提供从项目融资到减排市场交易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并于2009年11月率先完成国内商业银行第一笔碳排放交易咨询服务,累计促成383.3万吨二氧化碳交易当量;中国农业银行也深入参与了碳排放交易咨询服务项目,在开展CDM顾问业务的过程中,农行不仅密切了与客户的关系,还通过帮助客户创收,增加了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同时也降低了农行已有贷款的风险,在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中找到了较好的结合点。碳排放交易相关的服务项目在我国清洁发展机制与国际间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促进碳排放交易顺利完成。当前我国银行业虽然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低碳信贷产品、理财产品、碳排放服务项目的创新问题上还停留在最初阶段,产品更新和推广都不尽完善,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银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开拓新的盈利市场,而技术创新成为支持研发和开拓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根本途径。
二、技术创新助推商业银行双赢
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显示,截至2014年4月29日,国家发改委已批准的CDM项目达5058项;截至2014年8月17日,在联合国已注册的CDM项目有3761个,已获CERs签发的项目有1400个,我国是开展和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而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也衍生出了大量金融需求。如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换代的投融资需求、融资项目咨询(碳排放设计技术和方法学等专业知识衍生出庞大的咨询需求)、碳指标交易、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需求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等。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碳金融不仅意味着绿色信贷的延伸,而且是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促进经营转型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对于低碳经济类企业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向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帮助企业在产生排放权指标后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产生原始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担保。然而,如今企业的需求已经不能停留在这些服务中,他们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但是银行又不能只作为高出资者和低收益者,那么这时就需要通过新技术来推动银行业发展。技术创新不仅使得商业银行顺应国际关于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需求,而且能助推银行寻求到新的盈利点,实现双赢。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大范围波及使得很多企业倒闭、银行亏损巨大,但是有的企业却不曾受影响,反而在危机形势下获得立足之地。那是因为这些企业掌握了在社会中生存的根本要素———技术,银行也如此。理财产品、期权产品、中间服务平台等的开发都需要新技术来支持和研发,在应用中需要不断融入新技术来升级换代,在后期需要新技术来维修和跟进,保证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在稳健中创新,所以只有不断地从根源上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创新—银行盈利—低碳经济的层层递进模式。从低碳经济的定义即可看出,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改造与运用;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银行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如果低碳类企业收益良好,那么银行的收益也会随之上升,可见低碳经济对银行盈利也有反馈式影响;最为关键的是技术创新推动银行盈利的过程,银行业不仅需要外部环境刺激利率来实现盈利,更需要从自身技术方面来寻求产品和服务创新,综上所述,可以建立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经济与银行发展的模型。在低碳经济领域内,技术创新的概念始终贯彻其中,低碳经济的目的就是借助先进技术的改造与运用、避免能源消耗来实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模型1中的技术创新有双层含义: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指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即运用新技术来控制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程度,减少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从商业银行的立场来看,技术创新则是开拓金融市场新产品或新服务的需求,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拓展与市场化来实现银行盈利。可见,低碳经济和银行盈利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推动下的低碳经济和银行盈利之间又相互影响:银行业的兴盛发展能更有力地支持低碳型企业及相关低碳类项目顺利运营,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壮大才能为银行业开辟新的市场和发展机遇。技术创新不仅从理论上促进低碳经济和银行业发展,实践也证明,随着国际低碳金融市场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低碳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新技术的运用与产业化,使得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的交易工具不断创新。交易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以减排项目为标的交易;另一方面则是各种排放(减排)配额通过交易平台派生出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产品。从2005年开始,欧洲气候交易所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上市新产品,已涉及碳排放期货、期权和现货等各类产品。索尼亚•拉巴特等对环境金融的范围进行了拓展,认为由金融机构主导的、以市场为基础的转移环境风险的环境金融产品包括以绿色抵押在内的银行产品、天气衍生产品,社会责任投资市场中的绿色基金、巨灾债券,以及基于温室气体减排信用而开创的金融产品等。同时,随着碳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的不断创新,其市场规模也在迅速壮大,市场参与者从最初的国家、公共企业逐步向私人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拓展。可见,不论从金融产品的更新还是从市场前景来看,技术创新都将是连接低碳经济和银行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过去的发展大多依赖于市场、营销等途径,却忽视了产品本身的技术革新与服务创新。建议未来发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倡导大力投入技术创新
在模型1中,强调了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和银行盈利的推动作用,但如果没有资金支持,技术也难以实现创新,所以技术创新更加需要银行和企业的支持。基于模型2可以得出技术创新—银行盈利—低碳经济的循环模式。这一循环模式更能体现出技术创新不仅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对于银行自身创新起到关键性作用,重要的是低碳经济类企业和商业银行应该在技术创新方面大力投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如今众多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并存的形势下,如何抢占市场制高点、赢取最大化收益成为各大银行的关注点,而技术创新就是既能满足国家低碳经济政策要求又能实现银行盈利目的的核心力量。
(二)积极带动低碳经济金融产品的发展
商业银行应重视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争取与国际市场尽快接轨。除了最基本的排放权期货交易外,碳排放权的货币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套利交易工具、保险/担保、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也急需开发和推广。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已有关于低碳经济金融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同时要结合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隐患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实现盈利。比如,CDM项目的完成时效较长,从审批到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平均需要3年左右,其中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融资直接关乎CDM项目的成败,这就会直接催生出一系列基于CDM项目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融资产品以及与之挂钩的理财产品。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配额型交易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届时也将刺激以碳排放权交易及其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和碳基金为标的的理财产品的出现和发展。
(三)努力开拓我国碳金融市场
我国正在努力开拓自己的碳金融市场,独立控制碳资产定价。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缺位,使得我国碳资产的定价权掌握在欧美需求方,碳资产定价权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我国现有的CDM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类型项目,此类项目减排成本低,投资力度小,技术稳定,收益预期高,多为国外投资者热衷投资项目(占总项目比例95%以上),而对于减排成本高、技术复杂、投资多、受益期长的项目,如垃圾焚烧发电、造林和再造林、HFC-23分解消除项目却极少投资(占总项目比例低于1%)。特别是,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框架的不确定性、欧盟碳交易体系第三阶段对CDM项目合格性的限制、漫长的等待期与高额的交易成本都使CDM交易规模呈现下降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应该抓住机遇,利用技术手段对投资份额少的项目进行全力开发,对于技术复杂的项目进行技术突破,对于成本高的项目引进新技术来降低长期成本,努力寻找这些弱比例项目的盈利突破点,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和改进开拓出碳交易市场上的新领域。那么,在我国开展国内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就会更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
(四)引进和培养低碳金融类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