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三轮车夫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2-09-09 01:16:48

序论:在您撰写三轮车夫阅读答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三轮车夫阅读答案

第1篇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单元,该单元精选的五篇课文都是通过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普通人的叙写来表现、阐释“爱”。其中杨绛先生散文代表作《老王》以患有眼疾、生活艰苦、地位卑微的三轮车夫“老王”为对象,将其与自己以及自己一家人的交往点滴汇聚成篇,展示了一个虽穷苦、卑微的底层人物却有着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对“不幸者”的爱心。

【案例描述】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我们学习中可以先整体把握内容,概括理解作者与“老王”交往的事件及表现出的人物的品质,然后在具有有深意的语言学习中,获得内容深层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

一、激趣导入,提高参与主动性

有效导入是课堂教学高效的起点。

导入问:“大家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课文题目‘老王’能不能改成‘三轮车夫’或者‘王老’呢?(这一问题目出乎同学们的预料,于是他们自主思考或合作谈论作答,最后形成一致的答案,不能改)

生概括答:①“老王”这个称呼比较口语化、比较亲切,显现了作者与这个三轮车夫的熟悉,地位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的友善;②“三轮车夫”是对拉车的社会上地位比较低的一类人的称谓,没有指点具体的人,另外这也有着蔑视和瞧不起的味道;③“王老”是对人的尊称,往往是对德高望重的王姓长者的称呼,这里虽有对这个三轮车夫的敬意,但是不符合作品中人物的身份。

引入课文问:“同学们回答的是比较准确的,这表明同学们课前预习中对内容研究得比较到位,那么,我们来进一步阅读,分析下老王的身份,概括下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如此,我们学生定位了阅读方向,也有自主学习的任务,能够带着情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活动。

二、深入文本,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课前预习,学生大致把握内容,也能自主地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但是精准的分析出“老王”的形象,通过事件的概括中折射人物的品质需要老师指导和提高。

1.老王不幸的情状。

师问:“老王”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在课文的前半部分寻找并概括作答。)

生答:“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等内容得出“老王”生活窘困的“难”;“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可见“老王”瞎眼病眼的“残”;“哥哥死了,两个侄子没出息”“打了一辈子光棍”老来无依的“孤”;再有居无保障的“穷”。

学生找出这些内容,难度不大,而精准的用难、残、孤、穷来概括“老王”的不幸却有难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们压缩内容、找关键词的方法来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2.老王善良的表现。

师问:老王是怎样和杨绛先生一家熟悉起来的,他帮助杨绛及杨绛一家做了哪些事情,在做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什么品质?(我们让学生阅读、概括“老王”与杨绛先生的交往事件。)

生答:“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送冰的大小比较中显“老王”的忠厚诚实很本分;“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送钱先生看病表现出困境中“老王”心里为他人着想讲仁义。“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老王”热情周到关心人。“送香油和鸡蛋”却说不要钱――知恩图报有良心。

老王的这些“善”是底层人物身上品质的光辉,这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感悟,学生能够分析出来,锻炼和提高了分析、概括与归纳能力。另外,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讨论:“老王”的临死前都要上门向杨绛致谢,让同学结合内容分析缘由。

三、研习语言,探讨作者的情感

经历过的杨绛遇到过形形的人,与那些落井下石、无事生非者相比,底层的老王却让作者感到欣慰,更感到愧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师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暗含着作者什么情感,如何理解?

生答:字面意思是“我”(杨绛)是“幸运”的,老王是“不幸的”,这里是杨绛没有能够很好的帮助老王而感到愧疚。

师追问:分析句子含义,要指出句子中一些指代的内容,这虽是浅层理解,但是也是必须的,你掌握了理解句子的方法。但我们想想,杨绛的这句话难道仅仅是她个人的“愧疚”吗?,没有更广更深的含义和情感吗?

生补充:“幸运的人”是指杨绛一类的人,“不幸者”是指老王一类人,这句话表达出作者无限愧疚之情,也表现作者渴望全社会“幸运”者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不幸”的弱者。

师追问:但是我们可否联系“”这一背景作答呢,要不要联系作答呢,请大家再思考,组织好答案

生补充:……还显现作者渴望社会要有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也表现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揭示和批判。

师拓展问: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特定年代杨绛也是“不幸的人”,但是她却眼光向外发现更不幸的人,向老王这样更弱势的人表达愧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看待自己的呢,又是如何对待“不幸的人”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可以就校园拖垃圾的老人,校园门口经常出现的乞丐、街角补鞋匠等谈谈自己是怎么对待他们的,自己以后将怎么对待他们,从而让学生获得人性美的感染和个人品质的提升。

第2篇

那些温暖的……

丁立梅

邻家女人,上街买菜,“捡”回一老妇人。老妇人衣着整洁,不像久经流浪或无家可归的,却神情呆滞。在街上见到邻家女人,就一直跟她后面叫小毛。小毛是谁?无人知晓。揣测或许是老妇人的女儿。

邻家女人本想一走了之。回头却瞅见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那脸上,毫不设防地写着对他人的依恋。她的心当下软了软,把老妇人领回家。

老妇人这一呆,就呆了半个多月。这期间,邻家女人像对自家老人一样,好茶好饭待她,还带她去浴室洗澡。一边满世界留心着,哪里有寻人的。老妇人除了说小毛,不记得任何的人和事。有人跟邻家女人开玩笑,你还要为她养老送终啊?邻家女人说,无所谓啊,不过是煮饭时,多放一碗水。不久,老妇人的女儿终于找来,对邻家女人千恩万谢。

晚上,去国贸大厦旁的广场散步,总看到一群快乐的人,随着音乐起舞。每天都是如此。音乐的来源,原是一台旧收音机。后来换成簇新的DV机。一辆自行车架着。观察过几次,发现自行车的主人,是一对老夫妇。

跳舞的人是不定的,谁高兴了,都可以进去跳两圈。不断有人加进去。起初也只是一些老年人,后来一些年轻人也参与进去了。快乐在音乐中沸腾,单纯的飞扬的。

某天,我在一边看着,终忍不住,走过去问那对老夫妇,是免费来这儿放音乐的吗?他们说,是啊,每晚七点准时到。瞧,这都是我们新买的碟片,在新华书店买的,正版的。老妇人举着新买的碟片让我看,我看到碟片上印着飘飞的裙裾,是些慢三或慢四,全是舞曲。我开玩笑说,可以适当收点费的呀。老妇人笑了,收什么费呀,自己找乐子呗,看着大家高兴,我们也高兴。

原来,这世上,只要匀出自己的一份快乐,就会快乐另一些人,甚至,一个世界。

小城里,蹬三轮车的人多。满大街随便走着,就有车夫跟后面殷殷问,要车啵?我曾烦过这个。近日却偶听来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就是这样一群三轮车夫,他们不富裕,甚至很贫穷,却能自发地去照顾一个不幸的老人。老人有过幸福的过往,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一次车祸,两个儿子双双遇难。所得赔偿金,老人分文未要,全给媳妇了。孑然一身的老人,混在一群三轮车夫里蹬三轮车谋生。但因人老体衰,再加上三天两头生病,养活自己也是难的。好在有其他三轮车夫帮衬着,不断送吃的送用的。

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寻常得常常被我们忽略,可是这个世界,却因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善和暖,一点一点美好起来……

(选自《成长阅读》,南京大学出版社)

【思考】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两个加点的“呆”的不同含义。

2.文章标题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请说说您的理解。

3.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文中所写的三件事作简要概括。

4.生活中,您肯定也曾见过或听到过类似文中所说的那些温暖的人和事,请模仿本文的的叙事方式,写出您所知道的一个故事。

温暖一生的棉鞋

马国福

我中学时有个同学,家里很穷,每当缴学费的时候就是他心里最难受的时候。他是班上缴学费最晚的一个,且不足百元的学费大部分都是借来的。寒冷的冬季,班上30多个同学都穿着棉鞋,只有他一个人穿着单鞋。由于家庭困难,他的一双单布鞋整整穿了三年,并且鞋尖破了洞,连大拇趾头都露出来了。整个冬天他的手脚冻得发肿,像茄子一样。这让他一直很自卑,心里总是渴望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棉鞋。

初三那年冬天缴学费时他家还是借钱缴的。有天中午当他在教室门外晒太阳,脱掉破了洞的单鞋,挠肿得发痒的脚趾头时被班主任发现了。班主任悄悄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由于自己工作失误这次多收了他30元学费,并要把多收的钱退给他。老师拿起他破了洞的鞋在地上磕了磕说:“再厚再好的鞋也有破了的时候,再长的路也有被脚走完的时候。你家困难并不是你的过错,这反而是你勤奋学习的资本和动力。只要你好好学习,你家迟早会好起来的。”

末了,老师让他用这30元钱买一双棉鞋,不要有什么想法和顾虑。班主任老师再三叮嘱他,为了维护老师的面子请他不要告诉任何同学,一定替老师保守这个秘密,他郑重应诺。

为人老实敦厚的他回家后告诉母亲说老师退了30元学费,他母亲高兴地跑到邻居家问是否给他们的孩子也退了学费,邻居都说没有这回事。邻居们认为班主任老师欺骗了他们,赶到学校添油加醋地质问校长并汇报这位班主任老师多收费,不公平,有的学生收得多,有的学生收得少。学校调查后发现他的班主任不但没有多收一分钱的学费,反而给一个同学补缴了部分学费。

最后他用老师退的钱买了一双棉鞋,穿上棉鞋后他脚上的冻疮也好了。老师并没有因为他违反了彼此的约定而责怪他一个字。

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到深圳的一家外资公司工作。

有一年春节他回家探亲,我和他聊起各自求学的艰辛之路。他语重心长地说:“幼稚的我那时根本想不到老师退学费的真正用意,现在才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不是在给我退学费,而是在用他慈父般的心,小心地捍卫我的自尊,勉励我不向贫穷低头啊!尽管那双鞋我只穿了几年,尽管现在我穿着价格不菲的名牌皮鞋,但总感觉没有那双棉鞋温暖。”

最后他说:“老师其实不是在给我买棉鞋,而是在给我指引一条不断向上进取的路啊,在我事业陷入困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个寒冬的中午,想起那双棉鞋,那双鞋必将温暖我一生。其实一双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现在每逢节假日我都会给老师送去问候和礼物。老师对学费的事只字不提,他总是重复那句话――再厚再好的鞋也有破了的时候,再长的路也有被脚走完的时候。”

听着他的讲述,我的眼眶不由得热了起来。

(选自《精美散文》,人民日报出版社)

【思考】

1.试从第一段中找出表现我那位同学“穷”的语句。

2.通过上下文,我们知道老师并未多收这位同学的钱,为什么他说自己工作失误多收了这位同学30元学费钱吗?

3.“再厚再好的鞋也有破了的时候,再长的路也有被脚走完的时候。你家困难并不是你的过错,这反而是你勤奋学习的资本和动力。只要你好好学习,你家迟早会好起来的。”老师当时对我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4.我成年后老师总是重复“再厚再好的鞋也有破了的时候,再长的路也有被脚走完的时候”的用意又是什么?

5.为什么说是“温暖一生的棉鞋”呢?

温暖的羊皮手套

詹谷丰

这年冬天奇寒,零下十七八摄氏度的低温冻裂了户外的自来水管,也冻裂了米蓝那只唯一的左手。

“去买双手套吧。”看着女儿那只红肿皲裂的手,母亲心疼地说。米蓝不做声,泪水慢慢凝聚,簌簌滚落下来。

截肢以后,只要有人提到手或与手有关的话题,情感丰富的米蓝都会触景生情,暗自垂泪。半年多了,米蓝还未从失去右手的悲伤中复原,她几次想到过轻生。

米蓝的父亲一年前死于癌症,母亲又刚刚下岗,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母亲想了许多办法,小心翼翼地绕了好多个弯,终于说服米蓝跟自己上街去买手套。米蓝系上围巾,披上一件宽体长袖的红色风衣,犹豫着出了门。母亲将女儿右边空荡荡的衣袖塞到衣袋里,细心地掖好,肥大的冬衣掩盖了米蓝残缺的身体。

跟着母亲走进商店,米蓝一眼就看见了摆在玻璃柜里的那双精致漂亮的小羊皮手套。“100元。”坐在柜台后面的老板说。她语气和蔼,脸上堆满了职业的微笑。母亲把手套翻来覆去检查了一阵,然后把其中的一只戴到米蓝手上,不大不小,非常合适。

“50元吧?”不善于讨价还价的母亲摆弄着另一只手套,望着女老板说。“100元,少一分不卖!”女老板以不容商量的口气说。

“我……我……我只要一只…… ”母亲倚着柜台,吞吞吐吐地说,声音小得只有女老板和她自己才能听见。

一只手套?女老板疑惑地看着米蓝母亲。手套有只买一只的吗?

“我,我没带这么多钱……”米蓝母亲回头看了女儿一眼,把声音压得更小,她的脸红了,“她的手……买一双浪费……”

母亲的话还没说完,米蓝就很不耐烦地叫起来:“我们走吧,妈,我不要手套了!”米蓝把那只套着手套的左手伸过来,伸到母亲面前。剩下一只手的米蓝脱不了手上的手套。

这个时候,女老板好看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她的目光落在米蓝那只空袖子上面。

米蓝跟着母亲走出商店门的那一刻,女老板突然叫了一声:“哎,请等一下。”女老板望着米蓝母亲绯红的脸,“我想起来了,仓库里好像还有一副这种手套,叫老鼠咬坏了一只,我去找一找,你们下午来看看,好吗?”

女老板满脸真诚地依然坐着,柜台后,只有她一个人。米蓝母亲点了点头,牵着女儿的手,走了。

纷纷扬扬的雪花终于在下午停了。当米蓝母女俩走进商店的时候,女老板热情地招呼,并以一种永久不变的姿势坐在柜台内。米蓝和她母亲不明白,女老板为什么要以坐姿接待顾客。

女老板热情地说,上午那双手套叫人买走了,不过仓库里真的还有一双,该死的老鼠在上面咬了一个洞。米蓝的母亲拿过那双手套,把左手的那只戴在女儿手上,再拿起右手的那只,果然看见掌心里有一道补过的痕迹。

这不像老鼠咬的!米蓝母亲心里闪过一丝疑惑。仔细再看,竟是上午看过的那只,米蓝母亲扯着手套里面那个残留的线头,拨弄着那道剪刀留下的痕迹,她肯定这就是上午看过的那双手套。

“这手套叫老鼠咬坏了,不好卖了,钱我收你一半的一半得了。”

米蓝母亲在贴身衣袋里,地摸了一阵,将散发着暖暖体温的两张20元面额的人民币递给女老板。“我不方便找,就收你20元吧,并且这只老鼠咬坏的手套,已经是废物了。丢掉可惜,您带回去成个双吧! ”

“阿姨,一只手套我已经够了,多余的,我也用不着……”米蓝贴近柜台,侧过身子,向女老板展示右边那只空空荡荡的衣袖。

“那,我留着吧。”女老板说完,慢慢地站起来。“阿姨,您?”米蓝惊叫起来。隔着柜台,米蓝和她的母亲看见,女老板右腿独立,支撑起身体,她左腿空空的,裤腿微微地晃动。

(《中学生阅读》 2007年第4期)

【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温暖”二字?

2.文章第一段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第四段有关家境的描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画线句中写女老板眼睛“亮”了一下,女老板眼睛为什么“亮”了一下?

4.手套没有被老鼠咬过,但女老板却说被咬过。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5.文末米蓝为什么惊叫?联系上下文设想此时米蓝最想说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那些温暖的……》 1.“神情呆滞”的“呆”指不灵活,发愣,形容因惊恐而发愣。“呆了半个多月” 的“呆”的意思是“停留,逗留”。 2.一是能引起读者对省略号所表示的内容的思考,引起读者的关注;二是说明生活中那些温暖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开放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邻家女人“捡”回一流浪老妇人,给以关爱与照料;一对老夫妇自费购买设备到广场放音乐,让人们分享一份快乐;贫穷的三轮车夫们关爱年老体弱的踏三轮车的老人。 4.开放题,所叙事情符合要求即可。

《温暖一生的棉鞋》1.“他是班上缴学费最晚的一个,且不足百元的学费大部分都是借来的。”“寒冷的冬季,班上30多个同学都穿着棉鞋,只有他一个人穿着单鞋。”“他的一双单布鞋整整穿了三年,并且鞋尖破了洞,连大拇趾头都露出来了。”2.老师想给那位同学以帮助,但怕明说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巧妙采用这种方法。3.勉励我不向贫穷低头。4.勉励我正确看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不要被困难挫折所吓倒。(大意正确即可)5.老师对我关爱和鼓励温暖我一生,所以说是“温暖一生的棉鞋”。(大意正确即可)

《温暖的羊皮手套》1.线索是羊皮手套;题目中的“温暖”并不仅指羊皮手套的暖和,而是指这手套中体现了女老板对米蓝的一份“温暖”爱心。2.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天气的奇寒,自然引出下文买手套的事情;有关家境的描写一方面为下文写母亲买一只手套作铺垫,另一方面表现了母亲对米蓝的爱。3.说明她此时已明白这位母亲为什么只要一只手套,并被母爱深深感动。4.她想给米蓝以帮助,但又怕伤害米蓝的自尊,所以编造善意的谎言来“欺骗”米蓝母女。5.米蓝惊叫是因为她发现“女老板右腿独立,支撑起身体,她左腿空空的,裤腿微微地晃动”。米蓝最想说的话只要符合当时场景及人物心理即可。示例:谢谢您,阿姨!我也要像您一样坚强,像您一样去关爱别人。

第3篇

下雨天最好是呆在家里。有点情调的,可以在窗前摊本书,手捧热开水或是紫砂壶,把窗挪开一点,热气便腾空而起,剩下的就是飕飕的凉,阅读便可在热和凉的混杂中开始。懒一点的,当然是赖床了,这种天,你大可等到太阳照到屁股的时候起来。还有像余光中先生,听雨写文章……雨天理应是这么度过的,但今天不是。

外婆住院了,要探望。虽是阴雨天,但想到古人的“卧冰求鲤”就铁下心要去了。

小雨是最烦人的,没有暴风骤雨的摧毁力,但赶路的行人不知不觉就不成人形了。过路的人虽有雨具,但多只是摆设,雨水还是会一个劲儿地往衣服里头钻,一路下来,浑身就湿漉漉的,这是坐在“别摸我”里所感受不到的。下雨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滑稽剧,看车窗外各种稀里哗啦的狼狈样子。今天我骑着电驴子,算是剧中的一角儿,“劈波斩浪”般驶向目的地,穿着如同摆设的雨衣。

下雨天最卖命的便是三轮车夫了,我想他们大概是这剧的主角,同其他拼命赶路的人不同,行人匆匆赶路回家后也许有一声妻子的问候,一块干毛巾,一杯热奶。而车夫拼命拉客,是因为下雨天生意多,他们多拉一位,或许可以解决他们一家的生活问题。他们当中有些连雨披都没来得及穿就赶生意,雨水也是轻松地淋透了他们,他们似乎充当了天与地之间的介质,雨水从天而降,顺着他们流到了地上,他们更像是引流的玻璃棒。那些暂时没拉到客的,集中在路边等,虽然穿着雨披,但身上是湿透了,不知是雨水浸湿的,还是汗水浸湿的。我想两者都有。在马路边等的三轮车夫们像是一尊尊雕塑,雨水肆无忌惮地沿着雕塑往下流,他们忘记了语言的交流,生怕分秒中错过了拉客的机会。在这块只有雨在动的画面中,我穿了过去,我只是过客,而他们却依然要等很久。这些如同雨做成的人,估计也不喜欢这糟糕的天气,不过想到下雨天可以多拉一些客,家里的生活会好一些,便不再在乎吃苦和坏天气。宁可天气差点,让自己的生意好些,我想这是“心忧炭贱愿天寒”所传达出的意思吧!没有想到一千年后仍有现实意义,我也反思过历史的车轮是否转过。这些与雨几乎融在一起的人,我想称之为“雨人”。

那些坐在三轮车里的人衣着整洁,极小心地蜷在车里,生怕衣服被半滴雨淋到,他们时不时地探出脑袋观察雨势,这样的动作也是极细微的,也是怕漏进冰冷的雨。他们是很少注意车夫的,就算是极短暂的一瞥,目光也是冰冷的,如同他们眼中的雨一样,或许比雨更刺骨。

人到底是有情感的动物,可裸的雨帘下除了耐心的雨人又剩下多少温情呢,不大的雨露出了点端倪。难怪有人常说,“穷人往往残忍,而富人常常温柔。”这里的穷富当然不是指物质上的。

我很快到达目的地,下车,因为受足了小雨的折磨,便匆匆上楼了,这才觉得有了一块干爽地可以落脚。小心打理一下便进去了。

探视完病重的外婆,外面仍下着雨,不禁暗恨该死的天气。

下雨天,正常人心里也会有拖沓的难受,更不用说是病人,不过外婆病情还算稳定,这算是今天唯一可以慰藉人心的事了。下楼便往外跑,这才想起匆忙间来的时候忘了把雨披罩在车上,座凳都淋湿了。雨还是下的,雨披又潮又冷,穿上以后先是一阵凉意,随后便浑身湿透了,这也证明了我前面的说辞。倒不如不穿,穿上反而湿得更快了。

脚下石板铺成的路面有些松动,脚稍一用力水便从其中渗了出来;青草也夹在石头缝里,可早已被踩踏得不成样子了,它们很容易与污泥拌在一起。这时我无心管它,只是又感到鞋湿了,脚趾泡在水里。急忙开了车锁,四顾无人,想必下雨天也不会有人乱溜达、躲猫猫或者是打酱油。对车座上的水也是无可奈何,想象着即将坐上去的冰冷,心都凉了。反正浑身湿透了,心情也无奈地开朗起来。要调转车头的时候,才发现斜前方有个穿着雨披的人,正缓缓地从板凳上站起来,雨披内还隐约还看得见黄褂子。他是收车费的,他也是雨人了,我想他也浑身湿透了,若不是刚才乍一看见他,还真的没感到他的存在,他就是那样与雨结合在一起,然后向我走来。由于下雨,透过眼镜有些看不清楚,不过我还挺佩服那个貌似老头并向我缓缓走来的人,五毛钱的车费值得他等那么久,而且是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他靠近了我,从雨披中伸出了只手,只不过不是直接要车费,手中还有一块干布,帮我擦干了座凳,是时我似乎明白他穿雨衣的原因:他浑身都是潮的,就那块布是干的。车费还是要给的,把钱递过去,他很慢地拿出钱袋,钱袋是被塑料纸包裹的,大概那很重要。手在干布上蹭了蹭,小心地找给我钱,手本来是湿的,粗糙地擦干后又显出不和谐的皲裂的痕迹,这可能是岁月和雨天留下的。找完钱他就又坐回去了,继续和雨融在了一起,做他的“雨人”,尽心尽责的人。或许匆匆过客没有几个记得他的,或许没有几个正眼看过他,他只是活在世界的一隅,任凭刮风下雨,微弱地闪耀的光芒,我想那块干抹布可以证明。

我曾想象过,这个世界如果少了雨会怎么样。我曾经有过很多答案:庄稼枯死,百姓颗粒无收;情侣的约会场景中少了雨中漫步;少年们会像等待初恋般等待下雨;从此雨像稀罕物一样为人所津津乐道……如今我明白,世界中存在雨也就是要让我们倍加珍惜身边的事物,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别人默默无闻的劳动。

行笔至此,我也不再憎恨雨,雨也不是那个罩着世人肝肠寸断的恶魔。世间有大美,而雨就是那个帮助我们发现美的眼睛,更感谢雨中为人民服务的“雨人”,他们穿梭在雨中,和雨融在一起,只出现于人们需要的地方,而“雨人”的生存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方面,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一切,去对待事物,另一方面,“雨人”们方便了我们,为我们奉献了许多,但他们自身呢?仅仅是些许零钱就足够了吗?我想这是个悖谬。

生活像一段隧道,在隧道中有些人看到了光明,拼命地跑;有些人没看到光明,盲目地跑;有些人为了光明,疯狂地跑。我想雨人便属于后两者,而且是在雨中跑、在雨中狂奔。

――谨以此篇献给为我们、为城市做过点点滴滴的“雨人”。

(注:“别摸我”即“BMW”,宝马车。)

第4篇

爱心是清风,可以赶走浮躁、猜疑、憎恨,让人变得愉快、清爽、平静。爱心是一场久违的干旱的甘霖,它能使悲观绝望的人获得心灵的滋润。共同阅读爱心主题演讲稿学生,请您阅读!

爱心主题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向各位汇报一下我的从教历程——《爱心育人辛勤逐梦》。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9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搬经中学任教,10年间,学生的纯洁质朴、同事的敬业帮助,让我对教育事业多了一份热爱和激情;03年6月4日,56岁的父亲在病重之际嘱咐儿子:“你不要在家陪我,农村孩子上学不易,将来有个出路更不易,千万不可耽误了那170多个孩子(当时我任教3个班数学)。”弥留之际反复叮嘱母亲,不到最后不许打电话给我,以后“过周年”根据儿子所任教的年级来决定按阴历还是阳历。就这样,作为唯一的儿子,我没能见到那个一直默默支持我的父亲的最后一面。匆匆赶回家,听到的却是母亲哭诉着传达父亲的临终叮咛。那份沉甸甸的临终嘱托,让我对教育事业更加坚定执着。07年,我调到市一中任教,一路走来,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二十多年的班主任与数学循环教学、从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到年级主任的历练,我学会了合作与协调,懂得了理解和宽容,教学能力快速提升,教育理念日趋完善。

作为数学老师,心怀感恩。

感谢本组的好同事,是他们一次次地帮我听课、评课、磨课,我才顺利获得青年教师课堂展示江苏省一等奖;感谢校内外的好同行,是他们给我出点子、搜素材、找资料,我才有幸荣获“全国千名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感恩遇到的好领导,是他们给我展示的机会,我才能从校内的教研课、市级专题讲座到登上省级论坛。感恩合作的好专家,是他们的指点、垂青、帮助和关心,我才能顺利地主持或参与数个省级课题的研究;感激我的家人,是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分担了所有繁杂家务,让我能够全心全意扑在教育教学上;更感激朝夕相处的学生,是他们的奋斗进取助我顺利完成学校和市局下达的指标。今年6月26日,学生王某回校看我,送我一本厚厚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高中三年我的班会以及与学生谈话的经典语句,后面还写着他的所思所想。他把这本本子取名为“竹语清香”。利用暑假他重新整理了一本做收藏,而把这本累计记载了三年的原始记录本送给我做纪念。骄傲地对我说,其实班上有好几个人有这样的本子,但是他是记得最好最全的。在这本本子的最后,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开头写道:祝老师,我是南通体校的一名借读生,基础薄弱,数学更是稳坐倒数第一,但是三年来,您从没歧视我,一直给我鼓励为我加油,助我最终考进扬州大学。您每次在我试卷上写下的鼓励的话我都裁剪下来贴在桌上或者床边……我的数学从第一次月考的65分进步到高考的168分……信很长,最后他说:太多铭记、太多回忆,我一定会牢记您的谆谆教诲,以您为榜样,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今后不管走到哪里,一定不会给你丢脸!得桃李如此,夫复何求?正因为有太多这样的孩子,我对教育才有了更多的底气和更坚定的信心!感谢身边所有或远或近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守望者,因为你们,我才能从年轻教师逐渐成长为南通市骨干教师。我所能做的,就是永怀一颗感恩的心,不负众望、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作为班主任,以关爱为本。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我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教以来,遇到不少家庭困难的孩子,我要么从超市给他们捎点东西,要么过年过节给他们一些钱或帮他们买些衣物。遇到因家庭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会耐心地沟通、转化和改善。无论从什么渠道,看到遭遇不幸的孩子,我总是第一时间默默地奉上我的爱心。爱已成习惯。多年以后,孩子们长大了,偶尔遇见,聊起那些年我带给他们的零食,特别温暖;想起自修后,我为他们在简陋的宿舍里煮的清汤面,倍感温馨;谈到在他们最痛苦和困难的时候我给予的几句鼓励、些许支持、一本书、几本作业本甚至拍过的一次肩膀,特别幸福。某次同学聚会,学生孙某席间聊起高中时亲人早早离世,每年中秋节我带给他的月饼,说起夜里急性气胸我用自行车送他到医院陪到清晨,谈到因为同学的打击差点轻生我与他的彻夜长谈,谈起考上军校我塞给他的路费,是爱让他一路自律自强艰苦奋斗,从军校毕业到驻港部队士兵到现在的部队领导。烈酒入喉,满眶热泪、一腔情浓。感受着他们的幸福,我的内心又何尝不是满满的欣慰和浓浓的快乐!我相信,这份关爱定会伴着他们走得更远,并传递更广。

作为年级主任,平等真诚。

年级主任不是官,只是一个岗位而已,我时刻告诫自己。为师生服务、为年级服务、为学校争光,集思广益、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创辉煌,是我的工作宗旨。开学时,年级上总有几个女老师带小孩上早读或晚自修,迫于学校的考勤考核制度,扣了部分津贴,然而收效甚微。当我深入了解原因后,倍感内疚,她们均是因为家庭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得已而为之。于是先根据她们的家庭情况将课务做了调整,然后在年级部放了一些小孩喜欢吃的零食,我充当临时保姆,并将扣除的津贴个人用微信返还给她们。年级上任何一个老师有什么困难我都尽己所能帮助解决,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主动要求把最差的课排给自己,如下午的第一课、晚自习最后一课,把好课留给需要的人;遇有困难未能及时到岗的,我会第一时间顶替补缺。要求师生做到的,我必定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每天年级上,我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无节无假,风雨无阻。年级上老师只要取得成绩,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去校长室汇报为老师谋取福利,上传下达,让老师们工作更有干劲儿和冲劲儿。身边常备一支笔一本本子,记录师生好人好事、记载存在问题和好的建议,随时记录随时表扬随时整改随时完善。平等待人、真诚感人,用最深情的面孔和最柔软的笑意,边走边爱,做好师生的同路人、服务生、消防员、后勤人,整个年级无人叫苦无人喊冤,关键时刻,争着抢着挑重担,一位57岁的老教师说“多安排一点工作给我,我也想为年级多做些贡献”……如此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方有当下的成绩。

犹记刚毕业,一位老先生问我:这辈子,你想升官发财,还是想做个好老师?当时我没有认真想过。经过这么多年,我想我应该是找到了答案。我最想做一个用爱心培育学生、用辛勤追逐梦想的老师。作为一个二十二年来在教育这条艰辛的道路上坚定的行走者,一个时时用心爱着学生的耕耘者,一个事事为了孩子们尽力的践行者,我深知,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界最优秀的人才,无论是德还是业。面对你们,我自惭形秽、忐忑不安,唯有不断努力,追求卓越,方能无愧于教师这个职业。最后再次感谢在座领导、同行对我的支持与帮助!

谢谢大家!

爱心主题演讲稿2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爱心像生活中的装饰品,点缀了我的人生。我美丽,因为我总在传递爱心。

终于踏上了期盼已久的旅程,一路上有些颠簸,我不禁担忧地看了看那鼓鼓囊囊的旅行包,快散了架似的。这时,我看见后座的人起身,艰难地走向行李堆,手在摸索什么,那双手渐渐靠近我们的行李包,只见他思索了一会儿,从口袋中掏出绳子似的东西,难道这人是小偷?他似乎注意到我的目光,回过头来,我赶紧缩回脑袋,倒像是我作了贼似的。过了一会儿,那人回到座位,难道他得逞了?我的宝贝家当可都在里头呢。终于挨到下车,我奔向旅行包,拉链依旧拉得很紧,就像是狮子满口牙齿,晃得人眼花。再一细看,一根尼龙绳把我的旅行包紧扣在柱子上,怪不得,一路的颠簸都没让他散了。我有些恍然大悟,回头看了一眼那人,那人微微一笑,下车了,那背影真美。

爱心传递到了我手中,我似乎知道该怎么做了。

一个寒冷的傍晚,天微暗,我和妈妈裹得严严实实地准备去赴宴,路上的的士少得可怜,只好选择三轮车。那三轮车夫为我们拉好车蓬,放下车帘,果然暖和多了。我轻轻掀起车帘一角,顿时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划在脸上似要划出几道刀痕才罢休,我不禁缩了缩脖子,刚才没,这会儿才仔细观察起三轮车夫,口罩、耳罩一样都没戴,脸被风吹得通红,即使是电动三轮车,他还在使劲地蹬着,妈妈似乎也到了,问:“师傅,您怎么不戴耳罩,不冷吗?”“不冷,戴了耳罩暖和了就没劲蹬了”真是个怪道理,我心里这样想着,再看看他那冻僵的耳朵,心中有了一些想法。

终于抵达目的地,妈妈递过去十元钱,三轮车夫从装满零钱的车篓里数出零钱,妈妈伸手欲接,我按住妈妈的手,抢着说:“叔叔,不用找了,天气太冷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谢谢、谢谢。”三轮车夫说完又蹬着三轮车走了,回头正对上妈妈赞许的目光,妈妈说:

“我觉得咱家女儿真美”!

是啊,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虽然只是几元钱,可我依然美丽。我美丽,因为我总在传递爱心!

爱心主题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世界上有亲情、关爱,唯独缺少一份爱心。

爱心是一份正能量,用他们力所能及帮助他人。我多次看过新闻和文章,我为他们出的爱心和力量,而感到骄傲的,是付出总有回报,我觉得爱心人士,不图这些,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快乐,或许已经心满意足。而爱心人士绝得是一份小小的力量,还不够,被帮助过的人认为是伟大的。

爱心可以表现出来善良的心,我的弟弟很善良,又有爱心。有时候,遇到乞丐,他们来到的时候,弟弟没有给。心里很是过意不去,等乞丐走后,弟弟又一路小跑去追乞丐。回来的时候,乐开了花,尽管,有些乞丐是骗人的,可弟弟仍然尽了爱心。

献一份钱,就连自己都很欣慰。有一些人,当上爱心公益天使,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看到幸福的希望。

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明星挣那么多钱,也不捐一些给山区,可她们也是在默默做着公益事情,只是我们看不到、不知道而已。

爱心是一曲荡在耳边的歌谣,使孤独的人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中国才可以走得更近,发展更强大。

外国一个叫瑞恩男孩,知道贫困的山区,没有水喝。他在家里主动干起家务,得到报酬,一直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山区有水喝。瑞恩得到很多钱,为山区打了一口井,那里的孩子们,在井边写上“瑞恩井。”

在中国有爱心,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爱心主题演讲稿4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该相亲相爱。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成为一个有思想,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一把,这样的人就是好样的。

一个小男孩掉进枯井里,很多的人们前来帮助救援,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了人们之间都是互相关心。一个孩子掉进枯井,家庭可能是承受不下孩子救治费用,大家都能捐款捐物,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能捐款捐这样的行为不应该被否定,爱心不应该被质疑。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彼此爱护,彼此帮助,少一些猜测,人与人之间将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的民族会更加强大,强国梦不再是梦,而是触手可及的。

每天都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当你遇到的时候,走过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站在那里旁观,今天帮助了别人,或许明天别人就会来帮助你,不要舍不得自己的爱心,爱心不会随着你的奉献而逐渐减少,反而它会让你的心灵更加洁白无瑕,心灵更加单纯,让这个社会充满和谐与幸福的味道。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仅仅要对人有爱心,也要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有爱心,星球养育了我们,我们更应该抓住我们的爱心,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它,爱护它,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爱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人与人之间内心的大门;爱心就像信一场春雨,滋润着人与人之间这片干旱的土地;爱心就像一架桥,接通人内心的道路……爱心很美,爱心不应该被质疑,不能因为奉献爱心的人多,就说它是噱头,爱心很美,我们没有权利去否定它,让我们都像他们一样,奉献自己的爱心。

爱心主题演讲稿5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爱心犹如一缕春日的阳光,温暖而和煦,照亮了在黑暗中的旅行者,使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找到了坚持自己走下去的勇气。

16岁,应该是洋溢青春的花季。16岁的人儿,像早晨刚刚绽放的花朵,在阳光下尽情的开放;16岁的人儿,像天空中自由吟唱的小鸟,快乐而自由;16岁的人儿,像春日里舒服的春风,柔和、温馨。

而在我们学校2012届的毕业生里,有一个不幸的女孩,刚踏入自己理想中的高中,却被诊断为患了白血病!16岁,16岁的她却要承受这样的不幸!此刻却在天空下闪着暗淡而羸弱的光芒。她就像是一只的黑暗中飞翔的小鸟,筋疲力尽地渴望阳光。

她的家庭并不富裕,大量的治疗会使这个家庭变得一贫如洗。但她的父母却坚持着。女孩也坚持着,她坚持着有一天可以展翅飞翔,亲吻这片绽放绚烂的天空。然而频繁的化疗,已经使她最爱的飘逸长发都掉落了。面对镜中,这个头发稀疏、形容憔悴的自己,女孩强忍着泪水对她妈妈说,她想去母校看看。她要看看曾经她在这片乐土上尽情奔跑、畅怀大笑的地方。因为那里是她扬起了梦想的风帆的地方。

但是此刻,她梦想的帆布快要承受不住狂风暴雨般的侵袭。这样瘦弱的身躯,能抵挡这样的风浪吗?我的心紧紧地揪起来了。

但是,她望着远方莞尔一笑。因为她坚信,希望就在前方。

作为她的学弟学妹,我们听了一半她的故事,泪水早已不禁簌簌地流了下来了。她这份情,感动了我们所有人,我们多么不舍这朵花儿还没有尽情享受阳光就要面临凋谢。当我们得知学校向发出的捐款倡议后,我们不约而同的去老师那儿捐款。“老师,我15元。”“老师,我30元”“老师,我把我的零花钱都拿来了,200!”一个个稚嫩的声音飘荡在学校里。我们的手里紧紧地攥着捐款的钱。那是爱,是对同学的爱,是对朋友的爱,更是一笔永不贬值的财富!虽然我们捐的并不多,对学姐的帮助微不足道。但是,我们的爱心很大!我们的捐款进行着,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善良的心,进行着爱的传递,衷心祝愿学姐可以好起来!可以重新描绘自己人生的蓝图,放飞那个未完成的梦。

第5篇

【关 键 词】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学科专任;正道语文

【作者简介】 蒋嘉盛,重庆市巴蜀中学语文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生言语学习与有效训练。

经过反复学习、研读韩军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的课堂实录(《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5年第一期),在对韩老师开阔的视野、深厚的学养甚为钦佩之余,也发现该课教学的一些失误。作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韩军老师及其课例无疑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当然,这种影响和带动既包括正向的,也包括负向的。因此,对韩老师课例误区的检视意义重大,加之“吾更爱真理”的先哲遗训,笔者不揣浅陋,冒昧地对韩老师该课例中存在的误区做出如下检视,以期语文界同仁深入探讨语文教学的正道。

误区一:无视已知而止于已知

该课例中,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老王的不幸与作者杨绛先生的相对幸运做比较,进而得出解读结论:一个“不幸之中相对有幸”的人,对于“不幸中更不幸的人”感到愧怍。这个结论,其实是学生读完文本,一望而知的,但教师却带着学生在这个环节大费周章:教师抛给学生所谓的“十大幸运要素”,然后领着学生分别就老王和杨绛先生的情况逐项探究,再进行比较,最终好不容易才得出了结论。这不禁使人想起孙绍振先生振聋发聩的批评:“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

无独有偶,课例的第三个重要环节,即探究“谁造成了老王这种命运”也走入了同样的误区。教师先通过对“解放”等词语的“咬文嚼字”,让学生意识到“解放后我们的社会还不健全不完美”――这一点常识性的认知或判断,当代中学生显然是有的,但教师根本无视学生的这种“已知”。教师接着推导出“一个健全、完美的社会,应该给老王这样的人最低的生活保障”――连最低生活保障都不能提供的社会,必是不健全、完美的社会,这样简单的逻辑,也是中学生“已知”的,教师却在不辞劳苦地“循循善诱”。再往下,教师带领学生继续思考和追问,得出了政府也是造成老王不幸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结论,并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认识到政府的责任与过错,而且还让学生以北京市新任市长的身份与在天堂的老王通电话,汇报政府工作的改进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社会、政府造成了老王的悲惨命运。试问,这样的“结论”,中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不能得出吗?再者,谁人的命运不受社会、政府的影响呢?当然,学生“一望而知”的认识并不一定正确,但却是教与学的起点,起码应作为教学的参考,而绝不能成为教学的终点,否则,课堂教与学的价值何在呢?

误区二: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误

该课例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将幸运划分为十大要素:身份、婚姻、时运、住房、亲人、层次、身体、寿命、族群、时代。教师对幸运要素做这样的划分,我们实在不敢苟同。其一,教师认为“个体户相对国营、集体单位来说,那他是不幸运的”,这个结论的成立,显然还需要其他条件特别是具体时代条件的支撑,还需要做些许论证。其二,教师认为族群也是一个重要的幸运要素,若是多数民族则是幸运的,若是少数民族则不幸,并得出了老王是“少数族”(回族)所以其不幸又加深了几分的结论。按照这样的逻辑,我国超过一亿人口数量的少数民族同胞都是生而不幸的――这显然是荒谬的,若真是那样,一些官员为什么还要想方设法把自己孩子的民族改成少数民族呢?其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老王是体力劳动者,潜在的逻辑是从事体力劳动较之于从事脑力劳动是不幸的。这样的逻辑,我们怎能认同呢?

正是由于这些错误前提的误导,课例中师生得出了老王绝对不幸(用“实录”中教师的话来说,就是十大幸福要素,没有一项具备)和杨绛相对幸运(十大要素中,唯有“时代”方面不幸)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文中的老王其实并非绝对不幸,他至少拥有四个方面的幸运:其一,一般乘客怕老王眼睛看不清而不愿坐他的三轮车,作者和先生却“常”坐老王的三轮;其二,作者女儿给老王吃了大瓶的鱼肝油,他那只好眼晚上就看得见了;其三,载客三轮取缔之后,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其四,老王病重期间,有同院的老李代老王到杨绛先生家传话。

在课例中,由错误前提导致错误结论的情况还并非仅此一处。比如,在课例的第三个重要环节,即追问“谁造成了老王这种命运”,教师让学生先后以国营三轮车公司领导和北京市新任市长的身份与老王谈心、通电话。为什么会上演如此闹剧呢?因为教师预设的认知前提是:造成老王命运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和政府。显然,教师并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具体时期的历史局限性,更无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局限。所以,最终事件的发展完全失控,“老王”提出了完全无理的要求:要北京市政府给他老人家补开一个“送别会”。大家想想,偌大的一个北京市,市政府是否该肩负为每一个公民开“送别会”的重任?

误区三:经过文本未深入文本

该课例中,学生的活动还是较丰富的:通过“十大幸运要素”来鉴定老王的绝对不幸与杨绛的相对幸运,以杨绛的身份给在天堂的老王遥寄一封愧怍的信,以国营三轮车公司领导的身份找老王谈心,以北京市新任市长的身份给在天堂的老王打电话汇报政府工作改进情况。但遗憾的是,学生的这些活动却与文本没有多大关系,虽不至完全脱离文本,但顶多算是经过了文本,而未能真正深入文本。

课例中,韩军老师认为“老王大概也在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比如用鸡蛋和香油来换钱买白布”。

我们且看课文第七自然段段末写道:“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请问,老王扶病到“我”家来,来干什么呢?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传什么话呢?这些问题,作者在叙述中其实是委婉地给了答案的,而这种“委婉”本身也是颇值得探讨的。笔者认为:老王扶病到“我”家来是来“取钱”的;后来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实质是代他“取钱”。请看课文第十三自然段,“我”谢了老王的香油和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这时老王做出了一个很不合乎常理的反应――“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按常理,老王怎么知道“我”转身进屋是为了给他取钱呢?除非,“我”曾经有多次“转身进屋”都是为了“取钱给老王”。“我”的回答也值得注意:“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这里“托人捎”的所托之“人”,当是代病重的“老王”来“传话”的同院老李了。在课文的结尾段,作者两次提及“谢”,均指“老王”最后那次登门送鸡蛋和香油对“我们”一家人的感谢。为何要感谢,且还是如此“重谢”?不仅仅是因为坐他的车,给他吃鱼肝油吧。通过以上来自文本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并无功利目的,并非如韩老师所说“老王大概也在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比如用鸡蛋和香油来换钱买白布”。试问,鸡蛋和香油是否需要先有钱才能换得呢?就算是从其他途径得到的鸡蛋和香油,要换钱也可找同院的老李去别的地方换啊,为何还要拖着已入膏肓的病体爬三楼呢?其二,作者杨绛先生一家对三轮车夫老王的同情和物质帮助是够多的。

那么新的问题就产生了,“我们”一家对老王给予了足够的同情和物质帮助,并且老王在生命的尽头也对“我们”一家表达了诚挚而朴素的感谢,“我”为什么还感到愧怍呢,而且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韩军老师将老王的“不幸”归到“社会和政府的不健全、不完美”上去,或是因为没有深入文本、尊重文本。其实并非每篇文章都适宜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去分析,尤其是散文。

答案得回到课文文本中去找。老王给“我”讲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包括自己的各种尴尬境遇,这算是老王把“我”当做了友好的熟人,一个熟悉的主顾;老王给我们家送冰且愿意车费减半,而且冰块大一倍,这算是把“我们”当做朋友了吧――物质匮乏的他愿意为了这份情谊舍弃部分物质利益;老王送钱先生看病而“坚决不肯拿钱”,还担心“我”是否有足够的钱――因为对“我们”一家的关心,已经完全不计较个人的利益甚至忘却了自己尴尬的处境,这份情谊已经是浓浓的亲情了。而“我”,竟然不知道老王住在哪里,甚至从未去过他的住处,更没有以亲人的方式给予其情感的慰藉特别是临终关怀,仅仅是给予他同情,给他钱……老王的“不幸”与我的“幸运”是相对而言的。

误区四:着力语言变游离语言

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思想”,本是很注重“语言抓手”的,提倡“着意精神,着力语言,得益能力”,因此,“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是“新语文教育”六大理念之一。课例第一个重要环节,即比较老王与作者杨绛的绝对不幸与相对幸运,就是以文字为抓手来引出问题的:

师:(故意说错)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生:是幸“运”不是幸“福”。

师:哦!那杨绛老奶奶为什么不写幸“福”,而要写幸“运”呢?“福”是福气,“运”呢?如果我们把人的“运”,包括运气、运道等分成十大要素,大体就是“身份、婚姻、时运、住房、亲人、层次、身体、寿命、族群、时代”。具体看老王关于这几点,看看他的“运”怎么样。先看他的“身份”。他是干什么的?

从这段课堂实录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虽然关注到了文字层面,但并没有让或者并没有想让学生进入文字层面,而是自己囫囵地解说了“福”与“运”的区别――看似“流畅”地引出了教师预设的“十大幸运要素”,实则令学生包括阅读课堂实录的读者一头雾水。更加遗憾的是,在该环节后面部分,教师自己混淆了“福”与“运”,把幸运的十大要素,也称作“十大幸福要素”,甚至“十大幸福指数”。要素与指数显然是不同的。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指数,表示一个变量在一定时间或空间的范围内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让学生思考“那杨绛老奶奶为什么不写幸‘福’,而要写幸‘运’呢?”所以,在这个环节,“新语文教育思想”回归文字的美好愿景未能实现。而且,通过以上分析,教师针对“福”与“运”区别的提问,也就成了无效提问。

该课例中,教师还对“取缔”“我不是要钱”等词句进行了“咬文嚼字”,看似着力于语言,实则都是游离文本语言,甚至歪曲文本语言。政府取缔三轮车拉客,并没有禁止三轮车拉货、送水、送冰、送煤,加之政策的制定并不能照顾到所有人。课例中教师对政府“考虑过老王这样的人的生活了吗”之责问是没有道理的,讨论政府的责任,还不如回归文本讨论那位愿把自己降格为“货”的老先生。课例中教师从老王的一句“我不是要钱”中,解读出了老王因害怕被说成是搞“资本主义”而不敢要钱,尽管打着“咬文嚼字”的幌子,却不能改变其游离文本语言、顾左右而言他的实质。

误区五:身兼数任却忽视专任

第6篇

【关键词】先学后教 深层阅读 文本语言 多元解读 文化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已逐渐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前,教师精心设置《预习单》,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对文本形成初步体验;教师则根据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此选择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但是,在一些语文课堂中,老师仍无意识地、不自觉地重复着学生已“学会”的内容,阅读教学处于“浅层”状态,造成了教学的低效。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此种现象尤其突出。那么,文学作品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怎样“后教”,才能让阅读教学走向“深刻”呢?我认为,语文老师应该挖掘语言的深度、拓展解读的广度、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教文学作品,这样,才能让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从“浅近”走向“深刻”!

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

先看一位同事的《老王》教学的片段:

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三轮车夫老王的?

生(众):愧怍。

师: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众):文章最后一句话。

师:看来大家预习很认真。那么,作者怎么会对一个三轮车夫感到愧怍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个究竟。你认为最后一句话中“幸运的人”指谁?“不幸的人”又指谁?

生1:“幸运的人”指作者夫妇,“不幸的人”指老王。

师: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者?请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生速读课文)

生2:老王眼睛不好,一只瞎的,一只到晚上就看不清,乘客不愿坐他的车。老王没有什么亲人,有一个哥哥死了,两个侄儿都没有出息。

师:你是说,当车夫的老王眼睛有毛病,影响生意,而且又无依无靠。

生3:老王的居住条件极差,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的塌败的小屋里。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到位,值得表扬。那么,这样一个不幸的人,他的身上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学生(纷纷):老实、善良、知恩图报……

师: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呢?

学生:……

听完这节散文阅读课,听课的同事都认为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流畅、高效,我的第一感觉也是如此。但课后细细琢磨一下,却发现这节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老师几乎没有教什么。如果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提高阅读能力,只能是学生自学的结果,而非教师的功劳。学生只是“在阅读”却没有“深入语言深处去学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荡然无存。

同样是对老王“不幸”的感知,下面这个阅读教学片段对我们很有启发。

师:下面请看大屏幕,想一想,你会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学生试读)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读第一句。(学生朗读)

师:你好像忽略了“哥哥”和“侄儿”后面的逗号了。现在你把这两个逗号“复原”上,再朗读一遍。(学生再读)

师:两次朗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加上逗号,感觉强调了“死了”和“没出息”,从而更能突出他没有什么亲人。

师:你的感觉不错。逗号在一般情况下会使两边的意思都得到加强。下面我们采用另外一种方法再来体会体会这句话。假如你是老王,我是杨绛,我问你答,我们把这句话还原成一段对话。

杨:老王,你家里有什么亲人啊?

王:有个哥哥。

杨:那不错啊,哥俩有个照应。

王:死了。

杨:哦,那还有其他亲人吗?

王:有两个侄儿。

杨:两个侄儿怎么样,能帮你吗?

王:没出息。

杨:那还有其他亲人吗?

王:没有了。

师:好,通过这个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个哥哥,让人心一热;死了,心一冷。有两个侄儿,又让人心一暖;没出息,让人心一下子凉了半截。两个逗号,让语句蕴含的情感有了起伏。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受?

生:“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这句话在前面两句的铺垫下,感情变得很深厚,更突出了老王的孤苦。

师:好,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学生再读,效果很好)①

对比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我们清晰地发现:前者,学生仍停留在初读状态,对文字的理解大都停留在一个浅层次上;后者,从语言的表达形式入手,经过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程度明显有所深化。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②钱梦龙先生指出:“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学习者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而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③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语文教师要于学生浅读之处、疑难之处、误读之处,文本精妙之处、空白之处、矛盾之处,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语言深处学会咬文嚼字,从“言语的表达”中“会意”,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在学阅读”。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这才会让阅读教学告别“浅近”走进“深刻”。阿尔卑斯山谷的一条公路边竖立着一个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今天,我想借用这句话用在文学作品的语言学习上:“慢慢走,欣赏啊!”

二、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多元解读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用在文学作品阅读上最为恰当。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往往有“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意蕴。魏明伦说:“文学是狡黠的情人,话不说透,让你自己猜测,她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④换句话说,一个文学作品,总是有很多空白和未定性,读者无法一目了然地把握其全部内涵,“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⑤但由于学生年龄、时代、经历的差异,他们在自学阶段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平面的、肤浅的,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概括偏平化,作品主题理解单一化。因此,语文教师的“后教”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告别“浅近阅读”进入“深度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⑥

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在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上,几乎所有的学生在自学时都将把目光集中在菲利普夫妇身上,认为这篇文章批判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胜于亲情”。学生的自我解读无疑是准确的,但学生却忽略了文章标题的作用。既然认为菲利普夫妇是文章的主人公,但为什么标题却是《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仅以学生的已有感悟作为教学内容,显然又将是“浅近的”、“无效的”阅读教学。因此,我在教学中,将“培养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作为能力目标,以“为什么要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深层阅读”,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主题。于勒去美洲前,挥霍家产,占用家产,良心泯灭,痛苦被逐;到美洲后,赚了点钱,希望赔偿,人性回归,渴望亲情;船上相遇时,穷困卑微,接受现实,自食其力,内心平静。从菲利普夫妇的身上,我们看到金钱使人异化:嫌贫爱富、抛弃亲情;从于勒的身上,我们又看到金钱令人性回归:希望赔偿、渴望亲情。可是人性回归后的于勒最终结局是什么呢?小说给出了答案:穷困潦倒,不知所终。于勒的最终湮灭,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面对人性回归的光芒,现实社会却给予了其最沉痛的打击。小说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度失望,对人的价值的怀疑,对人生的悲观”⑦。

三、唤醒学生探究文本的文化价值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这样的概括: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⑧换句话说:语言文字不只是一种工具,而且还承载着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此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⑨在实验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只作为“课程目标”提出,而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列为“课程目标”,而且也列为“课程内容”。这就告诉我们“文化选择”也是块“教学内容”,同时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文化选择”作了确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汲取外来文化精华,理解当代多元文化。这就提醒我们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摆脱“平庸”走向“深刻”,语文教师还要树立语文教学的文化观,用文化的视野教语文。在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还要注意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然而,很可惜,对于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价值,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浅尝辄止。而于学生,学习优秀文化只是在《社会》学科上,几乎没有于文学作品中学习优秀文化的意识,“先学后教”中的“学”中是极其缺乏文化意识的。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走向“深刻”,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文化价值,唤醒学生学习优秀文化的意识。语文老师既是文化的守望者,也是文化传播者。教学《散步》,用“孝”演变过程切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教学《最后一课》,要让学生明白: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失去了语言,文化也就随之逝去;教学《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探讨中西方“英雄观”的区别。在初中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是“儒家文化”、“贬谪文化”“隐者文化”,对于这些作品,语文老师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进行联系、归纳、发现异同,培养学生学习优秀文化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当然,于文学作品中传播文化,不能光靠教师的“告知”,而要引导学生“感知”。即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部,探究文本的文化价值。比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当讨论到“面对秦王这样的厉害角色,唐雎凭什么能不辱使命”时,引导学生去关注唐雎话中所提及的三位“布衣之士”: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把三位“布衣之士”形象的悲壮重放作为课堂焦点,引导学生探究典故中鲜为人知的“士文化”,进而指导学生在“士文化”中理解、体会唐雎的“不怕牺牲、敢于抗争、捍卫国家尊严”的“布衣精神”。

文学作品的“先学后教”,怎么“后教”才能让教学走向“深刻”呢?这当然要由学生的具体学情来具体决定。但是不管怎样,“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唤醒学生探究文本的文化价值”,语文教师在备课和“后教”中都不应忽视。

【注释】

① 袁庆国.《老王》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6期.

②⑥⑧⑨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③ 钱梦龙. 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7期.

④ 魏明伦. 文学与自我,《科学与文化》,1997年05期.

⑤ 武锋 编.《歌德箴言录》,学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第7篇

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梦想在无尽的寂寞与感伤里搁浅,于是便有人麻木、愤懑、怨天尤人,紧紧地关闭了那扇通往快乐与幸福的心灵之窗。人生往往如此,有的人活得消极,并不是因为他的现实生活里没有春光,而是因为他暗淡的心境,早已把朝向春光的窗户悄然关上。为什么不打开心灵的窗户呢?梦想能把人带向希望的彼岸。在希望的原野上,生活便显得充实而有活力。我们应该点燃心中的梦想,因为它使我们的现实生活质朴纯真而又绚烂多姿。

【一号美文厅】

蘑菇转了个弯

王奉国

那一年,我面临中专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研究生。一位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做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我听了此话恼羞成怒,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做保安,这还不让人笑掉大牙。我气愤地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父亲听后笑了,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山上有很多蘑菇,咱们去采来,我给你做蘑菇汤喝。

我高兴地点了点头。

我和父亲爬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晚到一步。我听了很失望,想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我和父亲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吃不了这么多,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山下小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

一会儿父亲就回来了,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到家后,父亲给我做了一锅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我们这里的人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很多人都在抢时间,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

后来,我还是去了那家公司,做了保安,在那里,我终于找到了一次机会,让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怎么会发现我的才能呢?

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选自《小品・美文》)

阅读思考

1.请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四段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父亲的言谈举止:“父亲听后笑了,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山上有很多蘑菇,咱们去采来,我给你做蘑菇汤喝。”这里的“这样心态”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3.文中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请你摘录下来。

4.“蘑菇转了个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二号美文厅】

相遇在梦想与现实的交错中

佚名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光闪烁像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

穴鸠的现实是“决起而飞,枪榆方而止”;溪流的现实是在石缝间浅吟低唱着“靡靡之音”;老马的现实是“眼前飘过一阵鞭影,我只低头瞧着脚下”。它们早已身陷于现实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麻木的心灵早已放弃了拥有梦想遥望天边的权利。于是梦想的翅膀飘然远去,现实的枷锁架在脖项。

收回遐想的思绪,我才发现梦想就是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地照亮匆匆的人生;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行路的足迹。人,既不能活于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湎于现实的喧嚣中。在人生的道路中,应是左边种植梦想,右边种植真实,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循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收回目光,我听到了鲁迅先生仰望星空的感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他纵然对现实失望,但没有绝望,彷徨中的呐喊唤起了国人的奋起和努力。

追溯着世界的文明发展历程,我看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梦想,他用广阔的胸怀迎接波澜壮阔的海洋,用梦想书写着生命的厚重与责任。纵使行程中的他遭到土著人的屠戮,现实的残酷却没有将他的梦想抹杀削弱。后人沿着他梦想的轨迹,走向世界。收回目光,我看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丑陋而顽固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着这位“追梦者”,但他的梦想凝集了所有黑人的正义和力量,现实,终于因他的执著而跪拜在这一伟大民族战士的脚下。我又看到了徐本禹朴实无华的笑容,他没有像自己的同学一样追求花前月下香车宝马,更没有因现实的残缺而逃遁,而是倾自己的梦想于偏远支教队伍之中。他们,都是现实中坚强的追梦者!

循着古往今来的道路,我探头仰望天边的星空。梦想与现实交错在人的生命中,让我们用胸怀天地的凌云壮志拥抱梦想,用虚怀若谷的情怀书写现实中华美的篇章吧!

(选自“国光语文博客社区”)

阅读思考

1.请你从内容和语言方面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2.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3.本文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回答。

4.文章旁征博引,论证充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地加以分析。

【三号美文厅】

寻找那片原野

刘相法

我在生硬的石板路上消磨我的清晨。

现在,密封天空的阴云有些凉意,没有喜鹊在枝头鸣叫,没有鸽子在空中盘旋。我有些倦了吗?我想依靠在梧桐树粗糙的树干憩息,在树叶萧萧里感受这个清晨的滋味。一个个的日子在树叶的脉络里变老了,苍白如同烟雾。一个诗人捡起树叶作诗,一个女孩把树叶踢飞,一位老人坐在树叶里拉胡琴,不远处有三五个妇女在作球操,人们似乎都在演绎生命的律动,而忘却大自然的表情。我则不然。这时候我独自在寂静里听我内心的呼唤。我听见在静止的时光里的歌,总在重复着同一个音符,索然无味地延伸成绳索把我缠绕。我看见苍白把平淡无限扩大,像一张网困住我的思绪。我想,大约我不在平淡空闲里窒息,就在苍白忙碌里挣扎。

这时候,你跑来了,告诉我你的梦,你迷离的梦。

你梦见头顶是蔚蓝的天,有白鸽飞翔;身边是碧绿的湖,有天鹅悠游。

我觉得你有种甜蜜的美在外溢,在这样的情景里,你的灵魂一定循着同样的频率舞蹈。

快说吧,让我随着你的梦在一种神奇的境界畅游。

你走在白云铺成的路上,初秋的风把知了的声音吹遍城市的每个角落,让忧愁褪去沉郁;火热的太阳燃烧着城市的每根神经,让你的激情燃烧。

成串的紫葡萄熟了,蜂儿在花丛歌唱,你心中也酿造了一首美丽的儿歌,酸酸甜甜……这个时候,我蜕变成一只蝴蝶,飞入你的梦境,和你一同寻找你的憧憬。

我们踏着时光的步伐,迎着季风行走。在这时候,我想起了很久远的事情,那天我在山中的一块青石上坐着,看着白云在青峰缠绕而沉思。一个牧羊的白须老人过来说:白云恋着青峰永远不能远走高飞,去看天下风景!在高山上能看得很远,起伏的山连绵不绝,海浪般涌向远方;河流似玉带,道路像白练,房屋像棋子。这就是大风景。人应该看大风景,这使我想了好多年。我想怎样使自己游离细微的尘埃,摆脱琐碎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天空自由翱翔,去真正把自己融入辽阔和清远,感受一份博大。

我追寻的意境和你的梦不是吻合了吗?

于是,我们共同寻找你梦中的天空、湖水和天鹅;清晨的儿歌,黄昏的童话;白云下的密林,林中那属于我们自己的小木屋。

那里有一片花园,我们精心培育各种花草,让七色花在四季美丽地开放。我们就完成一个信念――让青春永恒与芬芳。

但是,阴云又起了啊,多变的天空就像人们的思绪。人总离不开万丈红尘的困扰。忧虑、烦恼等灰色层层叠叠地涂抹成心的阴影,将那片蓝天覆盖。幸好白鸽起飞了,划一道亮丽的线,把忧郁带入八月的天空。

我们找到了一片绿草地,我想,我们就在这里耕耘吧!脚下有澎湃的河流,供我们灌溉这片丰茂的园子。

我们应该守住那个梦境,并让梦成为现实而不懈地开拓。太阳出来的时候,梦就融合成丰美的金黄。

我想说,在这个阴云密布的早晨,我之所以彷徨在这个广场的一角,是我把那个梦失落了,我正在迷茫的烟雾和绿野里徘徊。是你带来一支黎明的歌,让我在这个寂寞的白昼里不再孤单和迷失。通向那片绿色原野的路,已经从梦里延伸了。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去寻找,寻找那个心灵的栖息地。

(选自“红袖添香网”)

阅读思考

1.联系全文来看,题目中所说的“那片原野”具体指什么?

2.如果你在现实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灰心失意的时候,你该怎么办?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3.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写道:“太阳出来的时候,梦就融合成丰美的金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有人说,文中的“你”是指为“我”点燃梦想、播种希望的某一个人。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

本期参考答案

《散文阅读讲练之写人散文》

阅读训练一:

1.①chuāi②瘠。2.示例:(1)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不同季节和景色的特点,表现了看山老爹痴迷于这片山林。(2)形象地写出了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爱护山林,以山为家,执著如一。3.“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中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4.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5.是老爹一天的活动;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老爹对山林的爱;山林被砍伐。6.提示:可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方面入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