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4 04:49:02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三年级德育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严抓德育,把爱洒向全体学生
班主任工作,千条万条,德育工作是第一条,这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深刻体会。俗话说得好,玉不雕,不成器。学生的教育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针对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的特点,应该制订严密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增强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促进行为规范。
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又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点。
在工作中,抓好班级制度的建设,强化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小学生的过错行为,按照不同程度进行教育,做到一视同仁。如有的学生喜欢迟到,我就给他们讲关于迟到的故事,让他们引起重视,及时的教育,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做好,对那些迟交作业、抄袭作业,我会找他们谈心,毫不留情地要求他们改掉,不能出现任何不良的苗头等等。这样,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同等对待,从不手软,使学生增强了纪律观念,为创建良好的班风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二、注重小干部的培养
每个班都有班干部,老师不在的时候,班干部就是班级的核心。我觉得培养干部其实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为重点,他们不但要对自己有责任感,也要养成对别人的责任感。每个干部分管到位,这样全班大多数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任务。少数同学则对他们实行一帮一的政策,学习自觉的和能力较强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帮助。但是在干部的培养过程中、在日常事务的管理中,也有不少的过失。我会在他们做错了事以后单独找他们谈话,问他们:你觉得这件事你这样做对吗?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在班队课上强调: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而且要让其他学生明白,小干部做错了事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平等。但是也要帮助小干部树立他们的威信,如果谁不听小干部的话,就是不听老师的话,那么小干部的责任就很大了。要让各处干部管到位,层层负责。
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我们都在一个班级里,班级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和我们有关。我用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以折断的简单道理,培养孩子的集体凝聚力。本学期学校分别举行的四次比赛,我们班拿了三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说这是大家合作的成果,单靠一个人的成绩是不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的,从中让学生懂得合作的快乐;让他们一起打扫卫生,尝到劳动的快乐;让他们听同学讲故事、唱歌、读书,去发现别人的美,产生学习的动力,渐渐明白:集体是有你、有我、有他所组成的。我们作为三(1)班的一员,要互相关心,互相团结,互相进取。
四、关心学生,使家长放心。
关心学生的学习。在十、一长假期间,学生由于忙于旅游或走亲戚往往会懒于完成作业。因此,在长假的最后两天,我就利用晚上打电话给一些顽皮的学生,提醒他们抓紧时间完成作业,这让家长十分感动,他们教育孩子说:“看,老师连放假了也这么关心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呀!”自然而然,我的工作得到了更多家长的支持。
学期末,细细回顾少先队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严抓德育 ,把爱洒向全体学生
少先队工作,千条万条,德育工作是第一条,这是我从事少先队工作的深刻体会。俗话说得好,玉不雕,不成器。学生的教育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针对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的特点,应该制订严密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增强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促进行为规范。
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少先队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又是少先队工作的基点。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制订相应严格的班规制度。作为班级学生遵纪守法的行动指南。上好思想品德课,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制订了《班级公约》、《新星在这里闪烁园地》、《小组奖扣分条例》,通过全面的强化性的管理,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思想行为,而又用奖励措施,促进学生严格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勇于与不良的现象作斗争,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还制订了《争当优秀少年,从我做起》,这样,即能及时给学生敲响了警钟,又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实施中也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工作中,抓好班级制度的建设,强化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小学生的过错行为,按照不同程度进行教育,做到一视同仁。如有的学生喜欢迟到,我就给他们讲关于迟到的故事,让他们引起重视,及时的教育,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做好,对那些迟交作业、抄袭作业,我会找他们谈心,毫不留情地要求他们改掉,不能出现任何不良的苗头等等。这样,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同等对待,从不手软,使学生增强了纪律观念,为创建良好的班风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二、注重小干部的培养
每个班都有班干部,老师不在的时候,班干部就是班级的核心。我觉得培养干部其实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为重点,他们不但要对自己有责任感,也要养成对别人的责任感。每个干部分管到位,这样全班大多数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任务。少数同学则对他们实行一帮一的政策,学习自觉的和能力较强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帮助。但是在干部的培养过程中、在日常事务的管理中,也有不少的过失。我会在他们做错了事以后单独找他们谈话,问他们:你觉得这件事你这样做对吗?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在班队课上强调: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而且要让其他学生明白,小干部做错了事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平等。但是也要帮助小干部树立他们的威信,如果谁不听小干部的话,就是不听老师的话,那么小干部的责任就很大了。要让各处干部管到位,层层负责。
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期末,细细回顾少先队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严抓德育 ,把爱洒向全体学生
少先队工作,千条万条,德育工作是第一条,这是我从事少先队工作的深刻体会。俗话说得好,玉不雕,不成器。学生的教育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针对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的特点,应该制订严密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增强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促进行为规范。
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少先队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又是少先队工作的基点。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制订相应严格的班规制度。作为班级学生遵纪守法的行动指南。上好思想品德课,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制订了《班级公约》、《新星在这里闪烁园地》、《小组奖扣分条例》,通过全面的强化性的管理,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思想行为,而又用奖励措施,促进学生严格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勇于与不良的现象作斗争,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还制订了《争当优秀少年,从我做起》,这样,即能及时给学生敲响了警钟,又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实施中也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工作中,抓好班级制度的建设,强化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小学生的过错行为,按照不同程度进行教育,做到一视同仁。如有的学生喜欢迟到,我就给他们讲关于迟到的故事,让他们引起重视,及时的教育,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做好,对那些迟交作业、抄袭作业,我会找他们谈心,毫不留情地要求他们改掉,不能出现任何不良的苗头等等。这样,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同等对待,从不手软,使学生增强了纪律观念,为创建良好的班风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二、注重小干部的培养
每个班都有班干部,老师不在的时候,班干部就是班级的核心。我觉得培养干部其实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为重点,他们不但要对自己有责任感,也要养成对别人的责任感。每个干部分管到位,这样全班大多数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任务。少数同学则对他们实行一帮一的政策,学习自觉的和能力较强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帮助。但是在干部的培养过程中、在日常事务的管理中,也有不少的过失。我会在他们做错了事以后单独找他们谈话,问他们:你觉得这件事你这样做对吗?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在班队课上强调: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而且要让其他学生明白,小干部做错了事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平等。但是也要帮助小干部树立他们的威信,如果谁不听小干部的话,就是不听老师的话,那么小干部的责任就很大了。要让各处干部管到位,层层负责。
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一、全面发展,德育为首。
学校固然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一个人是否成人更为重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几个大人宠爱一个孩子的现实,德育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班会课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如结合学校为孤寡老人开展的献爱心捐款活动,我组织学生在班会课上谈感受,让同学们知道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理。事实证明,班队活动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平时我更是利用一切机会渗透德育教育,使许多同学改掉了自私的缺点,形成了团结互助的班风。
二、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安全是保证教学工作稳步进行的前提。为保证学生的安全,班主任们时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除利用班会课、放学时间进行讲解、学习外,还采取了许多安全措施:我每天到校后都要对教室进行检查,提前排除安全隐患。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针对上下楼梯易出现事故这一情况,并每天派学生值勤,监督、提醒违纪学生,禁止追逐打闹,教育学生上、放学路上注意交通安全。并委派一名负责人的学生担任路队长,真正落实路途安全。
三、加强管理,促进学习。
学生以学为主,学生只有学好知识,长大才能报效祖国,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有了良好的纪律,才能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因此从开学之初,本班就狠抓班风班纪,对违纪学生给予严肃的批评。每周利用一定的时间,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中的几
个规定,提醒学生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在班级纪律有了较大进步的情况下,孩子们学习时就轻松多了。
四、搞好卫生,关心健康。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本册教材划分为五个单元:《我学习,我快乐》、《家庭因我更美丽》、《共享友爱阳光》、《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体现了“同心圆扩大”的教材设计框架。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习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我学习,我快乐》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并总结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班上60个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档案,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共享友爱阳光》这一单元,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潜能生的转化
学期初,我制定了潜能生的转化计划。对于本班刘思佳和樊青嵩两名学生,我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家长经过几次交流,让家长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刘思佳和樊青嵩两个孩子明显进步。
五、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本册教材划分为五个单元:《我学习,我快乐》、《家庭因我更美丽》、《共享友爱阳光》、《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体现了“同心圆扩大”的教材设计框架。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习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我学习,我快乐》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并总结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班上60个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档案,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共享友爱阳光》这一单元,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潜能生的转化
学期初,我制定了潜能生的转化计划。对于本班刘思佳和樊青嵩两名学生,我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家长经过几次交流,让家长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刘思佳和樊青嵩两个孩子明显进步。
五、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本人承担了三(1)班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