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22:24:57
序论:在您撰写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生 能力价值 原创 电脑动画制作
【中图分类号】J228.7;J952
一、年级不同,目标也应不同
七年的学生总体来说年龄较小,刚进入初中进行学习,学习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脱离小学,所以以Flash软件的基础知识为主。保证学生会用这款软件,对Flash软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这是为八年级的学习先打好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目标就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并且要加一些与电脑动画作品相关的知识了。首先目标就不再像七年级时那么简单了,要教授一些有一点深度的难度的Flash的知识,以及应用的实例了。
二、普遍撒网,重点培养
此项工作主要是针对七年级下半学期和八年级的学生开展。
第一、剧本创作。首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给学生上一节优秀动画作品的欣赏课。让学生充分理解动画作品的制作题材、结构、内容、主题思想等。
剧本创作要求: 剧本创作要遵从原创优先原则,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主要以环保、文明行为、中华传统、地方特色、社会热点、自身生活等题材。
剧本创作方法:可以先给学生f明白,先不要按照正规的剧本来写,可以像写记叙文一样,把故事情节交代清楚,先写一个完整的故事出来。
第二、剧本筛选及修改。筛选剧本是教师重点培养学生作品的第二阶段。将学生的剧本进行审阅,并从中挑出比较有创意的、立意新颖的剧本。注意辨别抄袭的、雷同的、不完整、词不达意等这样的剧本,进行分类。
剧本的修改:对于筛选出的优秀剧本,可以看看还有什么补充的,有什么可以夸张想象的内容,可进行适当添加,使其更加完美。对于问题剧本发还给学生重写。
三、深入指导,明确目标
深入指导是门学问,因为每个剧本都不一样。这一阶段就是让学生怎样合理的制定目标有利于完成动画。
我这里用我曾经指导过的一个作品作为举例来说明。这个作品是的名字叫《两只蚊子的故事》,作者:张一博。故事剧本是两只蚊子想吸牛的血,结果发现牛被注了水,想去吸点儿牛奶,结果牧民往牛奶里加了抗生素,想去麦田里吃点东西,结果麦田被农民打了过量的农药,最后无奈只有去吸人的血,由于人都吃的是添加了这些不安全的药品的食物,两只蚊子吸完人血之后,异口同声的说:“呸!一点人味都没有。”一语双关,即是说人血没味,又是说人心都让利益金钱所蒙蔽,没有人情味。两只蚊子的故事是用蚊子的视角来说明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主要是说食品安全问题。这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剧本,经过了多次修改,最终才成为现在看到的剧本。
在有利于学生去操作的原则上,把上面的剧本的几个目标定出来。
第一个目标:设定主要角色形象,主要角色一般为原创形象,先把主角形象用草图的形式绘画出来,然后再到计算机里实现。上述剧本中确定两只蚊子的形象。
第二个目标:设定次要角色。次要角色可以借鉴网上提供的一些形象做参考,再加工修改一下都可以。上述剧本中的农民、牧民、食客等都为次要角色
第三个目标:设定主要场景,景物布置等。根据剧本为四个场景,牛的饲养场景、牧区场景、农田场景、食客场景。
第四个目标:设定主要人物角色,次要人物角色的动作和人物角色台词等。根据剧本,将蚊子的台词,注水牛、抗生素牛奶、过量农药的农田等的动作制作出来,放进相应的场景。
第五个目标:合成动画中的各元素,添加声音等来完善动画,审阅动画,测试动画。形成完整的动画作品。
四、阶段控制,分段完成
教师把上述的五个大目标可作为是五个阶段进行监督控制。督促学生分段分目标完成。
第一阶段,主角形象设定。将以上确定的第一个目标拆成小目标分配到日常教学中,逐个完成。要抓住主角的特点来设计形象,比如蚊子有又尖又长的嘴和扇动频率非常快的翅膀,要抓住这些特点来设计。
第二阶段,次要角色设定,出场顺序的确定。根据出场顺序逐个制作,以上剧本中先制作养殖人员给牛注水的场景,先确定养殖人员的形象。然后依次完成后面的次要人物的形象设定。
第三阶段,设定场景,根据场景顺序依次设定即可。
第四阶段,设定主要和次要角色的台词和动作,按顺序即可。
第五阶段,最终合成各元素,完善动画,测试调试动画,形成作品。
我总体分五个阶段来完成一个作品,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几个阶段穿行,不需要按这五个阶段来生搬硬套。比如二、三、四阶段就可穿行,第二阶段设定了养殖人员形象时,就可以把注水的动作做出来,可以把场景也设计出来。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阶段来监督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都有惰性,要时时监控,时时督促,还要不断地校正目标,使之不要偏离目标,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为发挥德育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原则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德育工作要紧扣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这个中心,本着“抓德育,强素质,促教学,提质量”的工作原则,不断创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二、主要工作
1、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把学习、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经常性工作,加强常规管理。在全市中小学重点进行讲文明、讲礼貌、遵规守纪、勤奋学习、遵守公德、立志成材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社会公德意识和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各地各校要针对主题,细化教育目标,抓住教育细节,制定相关细则,不断深化养成教育。大力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全面开展“优良学风班”、“学风进步班”评选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勤奋学习、文明健康的良好风气;继续深入开展“争做文明人”——六项基础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启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认真预习、认真上课、认真作业、认真复习、认真考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学习“五认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中营造乐学、勤学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广泛开展“学习之星”、“文明之星”评比,鼓励学生认真刻苦学习,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市教育局将不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反馈,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2、进一步推行“两制”。各地各校要依据徐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学生成长伙伴制”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导师、伙伴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把实施“两制”与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紧密结合起来抓实抓好。**-**学年第一学期,各地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当地初级中学推行“两制”。**-**学年第二学期,全市将在各中小学全面推行“两制”,并把教师担任导师情况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考核指标之一。市教育局在徐州教育网/德育园地栏目设立“两制”专栏,推荐专家观点,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两制大家谈”征集活动,各地各校要积极发动教师参与,及时上报实践中的经验、探索中的思考,市教育局将择优刊发,于**年暑期从中选择优秀论文和经验总结进行评选、表彰。
3、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市教育局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力度,保证各校的人员需求。各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级培训,扩大辅导员队伍;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兼职教师的作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持续健康发展。各校要依据《关于印发<徐州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暂行办法>和<徐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守则>的通知》(徐教基〔**〕44号)、《关于印发<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的通知》(徐教基〔**〕45号),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把上好心育课作为广大班主任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青年班主任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
4、进一步加强学科渗透。要不断强化教师对学科渗透德育的认识,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训练、课外活动加强德育渗透,建立完整的德育目标任务体系。各地各学校要按照市教育局印发的《学科渗透德育课堂评价表》制定各学科渗透德育优秀课、优秀教案标准,在各类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把学科渗透德育情况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
5、进一步加强德育实践活动。各地各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确保每学年初中20天、高中30天实践时间。要积极拓宽德育领域,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教育、生殖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6、加强“三结合”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各中小学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工作,并主动和当地关工委、妇联等组织配合,加强对家长学校工作的督查、指导,定期开展家长学校的专项评估检查。各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网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要利用学校开放日、校长接待日等形式,展示学校教育成果,听取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7、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各地各学校要以贯彻落实《关于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暂行规定》、《师德师风考核意见》等文件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继续开展“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发挥榜样作用,激励教师以身作则,增强责任心。各地各校要鼓励和组织班主任和德育骨干参加教育局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建立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岗前、岗位校级培训制度,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德育工作研讨活动,定期培训教师,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各地各学校要制定倾斜政策,有条件的学校要适当增加班主任津贴,职评时应适当加大班主任工作权重;要加快骨干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首席班主任试点,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综合素质。
三、有关要求
1、围绕中心抓德育。部分地区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德育、智育“油水”分离、德育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相分离的现象。各地各校要本着“德育为先,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把德育工作真正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针对本校实际,分析学生状况,找准问题,找准不足,通过提高课堂纪律、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等教育细节,有计划、有系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301-02
一、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定位
独立学院是中国2002年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在原来大学二级学院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新事物。2008年2月,教育部出台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截至2010年3月25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超过100万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独立学院定位为三类本科,培养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是社会对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社会的需要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力量源泉,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重视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摆正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市场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
从会计专业人才近年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一般都比较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因此招聘时要求数年的工作经验,换句话说要求应聘者无须上岗培训就立即能够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事实上,这是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企业作为经济人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中国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财会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熟悉会计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操作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机关团体从事各种财务会计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考察上述情况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仍然侧重理论培养而对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重视不够,这种目标模式事实上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要求,本科会计教育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实用性、创新性、通用性和外向性的素质特征。其中实用性即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应成为会计专业学生必须首先具备的能力,相应也应成为会计专业教学首要的或基本的目标。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会计专业教育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2]。
三、构建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中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特色,我院采取了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每学期从理教课时中取出3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第7学期用整个学期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构成了培养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认识是独立学院学生进入专业、了解专业,为以后专业学习进行铺垫的关键环节,其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热情。为达到实习的最佳效果,我院会计学专业经过精心安排和经验总结,采用了“专业导论+专业资料查询分析+小组讨论发言+基础常识”的模式。新生入学第一周,就针对还在军训的学生进行两个课时的专业教育,使之了解我院会计专业的培训方案、三类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的专业相关课程、专业称职证书等。经过一学期《初级会计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后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工作的展开,在专业认识实习中增加了会计基础常识这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诸如各种支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外来原始凭证并掌握如何填写,熟悉常用的自制原始凭证的种类、编制要求和常设项目,熟悉各类账簿各类及其各自的作用。专业资料查询的内容有:专业特色及定位、行业状况、法规变革、各种会计相关证书的考试、就业趋向、考研定位、会计典型案例分析等。学生自由结合组队,按实习内容分模块收集资料,在规定的时间每组派代表发言,陈述本组相关内容的观点,指导教师当场点评并给予成绩,该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实习结束时每人上交一份手写实习报告,写出心得体会。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发言稿件及获取了丰富的专业相关知识的准备,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树立了信心,坚定了未来学习、就业的方向。
2.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是会计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必修课,是学生接受会计实验的第一步,学生主要掌握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对账及结账、更正错误、试算平衡、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的实务工作。实习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结合刚学过的《初级会计学课程》,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程序,掌握实际操作方式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务实敬业精神和坚持原则、严谨认真、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使学生熟悉财会部门各岗位之间以及与其他职能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联系。
3.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通过《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了解会计电算化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软件的操作方法。以《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中的资料为建账资料,利用财务软件实现手工账的业务,并与手工账实训流程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加深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掌握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使学生对电算化的优缺点有一直观的认识。在掌握用友ERP-U8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同时,还能够处理会计核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为,以能够独立操作该软件系统为最终目标。
4.ERP沙盘模拟实训。在实训模拟中学习和认识ERP沙盘及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了解真实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模拟企业经营运作全过程,直探经营本质,要求学生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企业经营和未来市场环境变化,分别做出发展战略、生产、产品研发、营销等方面的决策,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为学生将来选择就业岗位提供一定基本知识。
5.会计手工账综合实训。实际工作中的经济业务是综合的、全面的,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使他们能够胜任实际工作单位的所有会计工作。会计手工账综合实训是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完成后的实践,主要是配合会计教学的需要,从进行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操作,到综合运用所学的会计学、税法等知识,在校内实验室里进行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表的填写、财务报告的分析等,通过对企业的会计实务进行模拟练习,既可扎扎实实掌握会计实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又有助于学生对该课程体系的理解,从而建立起该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及科学性。
6.网络创业实训。《网络创业实训》是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模式而设置的实训环节,是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训。通过本实训,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复合型特征的、高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训的宗旨在于:将必要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相关的项目中去,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动手实践完成项目任务为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以阿里巴巴淘宝网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网络营销与创新创业一流的全真的实训环境。
7.财税会计综合设计。财税会计综合设计是我院从2008级才开始试点进行的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实训内容为:选择一家一般纳税人的制造企业的3个月的业务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每人为一个单位,用12周的时间,分别对该企业的业务进行会计综合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实训、纳税申报、纳税筹划、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等工作,使学生掌握会计各个岗位在企业的具体任务。之后是为期4周的企业岗位实习。
8.毕业实习。虽然在模拟情况下进行了综合设计的实习,但模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差距。为弥补模拟实习和实地实习相比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达到胜任会计工作的程度,在毕业学年共安排8周的时间,赴校外进行全方位会计实务实习。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在毕业班中开展三方人才定制培养,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促进学生就业。
四、展望
一个地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取决于该地区实践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程度。中国教育文化的传统、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利性期望、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制约着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施。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程,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真正落到实处,其方法和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外部企业资源平台的扩展,我院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在以后的实践教学进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博迪.从实践教学环节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6).
[3] 齐伟超.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职业时空,2007,(6).
关键词:全员;全方位;育人理念;学生工作体系;建构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备受关注,社会转型下学生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意义重大。全员、全方位育人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学院整体效能,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近年来,各高校围绕全员、全方位育人这一核心价值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嘉兴学院生化学院以“抓好常规、突出重点、凝练特色、建构品牌”为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依托学院现有资源,逐步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学生发展的学生工作体系,即建构出“四支精干队伍”,凝练出“四大文化品牌”,提炼出“四条工作设想”。
一、育人之基:四支精干队伍
学生工作的关键在于建构精干的学生管理队伍。高校学生工作中与学生最密切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党员和干部队伍在学生工作中具有引领和标杆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实现育人之基石,生化学院逐步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党员、学生干部四支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考核机制,四支队伍相辅相成、相互配合,逐步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1.辅导员队伍:顶层设计有突破
以2013年生化学院聘岗为契机,大胆创新,实现顶层设计有突破,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工作内容模块化,人员齐备,分工明确。在队伍建设上,重视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在工作理念上,注重以工作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工作。
2.班主任队伍:建构品牌促和谐
生化学院党政班子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不断提高班主任服务学生能力,班主任队伍进行择优选聘,学历层次高;制定了独具特色的班主任量化考核办法,将班级管理和班团建设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增强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开展班主任年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打造班主任品牌活动――“班主任,生日快乐”,由班级学生为班主任过生日,建设更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3.党员队伍:“四个一”培养工程
党员队伍建设基本建构起“四个一”培养工程,即“一个组织,一项制度,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个组织”即成立党员队伍管理机构――党办,负责对党员队伍的发展、培养、监管和考核,实现“阳光入党”;“一项制度”即党员发展工作细则,依据生化学院专业实际,引入量化评分,重新厘定党员发展细则,从学业成绩、科研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对党员发展的各项标准进行量化,使其更趋合理化;“一个载体”即“我为党旗争光辉”活动载体,强化红色营养滋润,使党员坚定理想自信、道路自信、成人成才自信;“一个平台”即生化1818公益服务平台,由党员队伍承担起建设和维护1818公益服务平台的责任,强化党员服务观念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在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作用。
4.学生干部队伍: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紧跟党建”,强化学生组织建设。重点抓好“一团两会”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工作理念,完善团总支、学生会、社团干部培养机制及部长问责制,建立“一对一”干事培养模式;加强对班委和基层团支部的建设和指导,班团考核“一级一星”常态化,开通“手机版点名系统”,取消班团干部每天签到制度,自行设计学院信息平台,实行网上“手机签到制”,提高工作效能。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生化学院进行针对性整改,不断优化、完善队伍建设,夯实育人基石。
二、育人之器:四大文化品牌
1.以“忘年交”结对子为载体,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生化学院“忘年交”结对子思政教育文化品牌活动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以育人为根本,以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为方向,为推进学院学生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经过多年培育,活动载体不断创新,并呈现多样化格局,形势报告、清明扫墓、社会实践、座谈恳谈、主题班会、红色寻访、毕业生欢送会等活动,使学子们在“忘年交往”中树立理想,磨练青春,规范行为,成长成才。20年的“忘年交”,20年的积淀,形成了“忘年交往,文明修身”的品牌文化和学院特色。
文化在传承中进阶升级,生化学院以“忘年交”特色文化品牌为载体,坚持红色教育为主线、校本教育为支撑延展,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实现学生“精神成人”目的。
2.以考研和学生科研为抓手,打造学风文化品牌
为更好地推进生化学院考研和学生科研工作,学院在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管理举措上不断完善和拓展。生化学院坚持抓考研工作来“促学风、创特色、扬声誉、树品牌”,从新生入学抓始业教育,到考研经验总结交流,已形成了一套有序的管理办法。同时,储备了一批非常有经验的考研指导教师,开展经验交流、导师辅导、氛围营造等,提升学生继续深造的自信心。
在顶层设计上,生化学院成立了学科竞赛学术委员会。在制度上,《生化学院考研就业奖励制度》调动全院师生积极性,来推动考研工作。《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修订)》强调学院科研团队必须带学生,以此来推进“学生进团队计划”,充分发挥学院自身优势资源,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本,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成才。同时,借助学科性社团建设,以社团带动学生考研和科研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
3.以生化1818公益服务平台为载体,建构德育文化品牌
我们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生化1818服务平台即是依托网络载体,实现德育建设的新路径。
生化1818服务热线开通之后,该服务项目得到了相当多学生的认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生化1818公益服务平台实现了全面升级,分“线上”和“线下”两条路径,“线上”以学生服务热线1818、网络在线、QQ、微信平台为载体,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和德育新阵地。“线下”依托党办和1818服务办公室开展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专业解惑等项目。把生化公益服务平台打造成一个依托学生技术服务者、青年志愿者、党员队伍等青年学生群体,致力于服务学生信息咨询、人生规划、就业服务等,覆盖全院的公益信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志在调动学生服务于人的热情,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学生自我服务和服务学生,开展德育文化建设,实现道德养成。
4.以就业创业教育为核心,培育大学生职业规划品牌
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提升生化学子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近几年,生化学院基于学科和专业特点,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为依托,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以“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教育中心为平台;以“大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项目”为试点,探索实施“一年级导航工程”,强化新生专业和理想教育;以大类招生试点为契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规划理念,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以浙江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学院职业生涯规划俱乐部为活动载体,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规划,提升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四大文化品牌分别从思政教育、学风建设、德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个方面阐释了生化学院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四大品牌相辅相成,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辅以学风建设、德育、创新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育人之策:四条工作设想
1.以学科竞赛为核心,培植学科性精品社团文化
为组织做好各类学科竞赛,生化学院加强了学科性社团建设,培植精品专业社团。在社团建设上,以学院专业为导向,增设化工、生物、环境、KAB创业和职业规划5大俱乐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首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明晰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分别进入各专业俱乐部,凝聚并带动一批热爱专研的学生,投入如化工设计、生命科学、挑战杯等各类学科竞赛的探索,并将有创业前景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创业项目,以KAB创业俱乐部为中心,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项目培植。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在外部支持上,我院学科竞赛学术委员会整合学院五大研究所和校外企业、研究所资源,提供校内外导师、课题项目、经费和实践基地支持,建构学院、企业、社团的良性互动与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依托原有心绿环协、优普科研社,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和专业实际应用能力,打造各种社会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通过重组学科性社团,以学科性竞赛为核心,导入学分制评估体系,实现全院学生全员参与科研的局面,全面实现“专业成才”目的。
2.以“一年级导航工程”为中心,创新新生始业教育途径
充分利用我院大类招生试点契机,打造“一年级导航工程”,为新生配备人生导航师。大类招生,必然带来各专业对优质生源的竞争,适时导入导航工程,也必然带动各专业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导师配备上,人生导航师由学院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每位教师指导3~4名学生,实现精细化指导,改变以往粗放式培养模式,坚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导航内容上,重点体现在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兴趣培养、学业指导、考研就业、情感引导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学生培养模式和学生工作的转变。
3.以文明修身工程为主线,推动大学生文明室风建设
在学生公寓管理中明确专人专项负责制,整合并建构起楼长、层长、寝室长和学生会生活部的“三长一部”学生队伍,实现文明室风,自我创建。修订文明寝室建设与管理制度,完善“三位一体”的工作布局,实施进位升级计划,制定并完善党员、干部联系寝室制度和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下寝室制度,开展“文明寝室”“红色寝室”“学习型寝室”创建评比,完善长效机制。以特色寝室文化为主题,开展“一期一特色”寝室文化节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并推进团的活动进公寓、社团活动进公寓,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文明寝室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学院文明室风创建活动。
4.开发毕业生跟踪调查系统,实现育人环境的优化
与学院教务办合作,协同开发毕业生跟踪调查系统。一是信息反馈,通过该系统让已毕业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对学院团学工作、教学及课程开设等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毕业生深入社会对所学进行检验,根据社会需求,对我院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制度设置等给予的评价和建议,对指导我院整合育人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做好校友工作,开展特色校友活动。校友作为高校重要的发展性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友资源的育人价值也日益凸显。该系统的开发,有利于整合校友资源,开辟校友沟通渠道,实现全方位育人理念。
关键词:卓越计划;CDIO;嵌入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4-0028-03
一、引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达到高等教育总规模1 /3以上,跃居世界第一[1]。然而,我国培养的工程人才在质量上与国外高校相比仍然相差甚远。据麦肯锡季刊载文[2]指出,我国仅仅只有10%的工科毕业生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为了实现在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2010 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3]。东华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3年开始实施“卓越计划”试点班,通过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采用成熟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现培养目标,系统改革了人才选拔和培养管理模式。本文是在东华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基础上,通过实施CDIO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
二、课程反思
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如何上好这门课,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一直是一个难题。尽管本学院一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内容由原来的ARM7体系结构更新到Cortex-M3体系结构,并自主开发了STM32 实验教学平台。笔者根据多年从事 “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经验,认为传统的理论加实验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 理论课时多,实验课时少。以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理论学时38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在如此有限的实验学时内,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2) 实验类型单一,每次实验往往只是对单个知识点训练,导致学生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设计和开发完整嵌入式系统的能力弱。
3) 经典教材缺乏,因为各个学校采用的实验教学平台不同,很多时候选用的教材难以与现有平台配套。
4) 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双师型人才匮乏。
5) 评价方式单一,仅仅依靠实验报告及试卷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标准,缺乏实践及应用能力的考量。
传统的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工程人才质量的提高,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三、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全称为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施―运作),该教育模式是由 MIT 等世界名校在2000年提出并推广的工程教育理念,在中国最早由汕头大学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工程教育领域[4],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在上百所高校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CDIO教育模式以真实世界的产品从构思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将理论、实践和创新融为一体,解决工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5],以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合格工程人才为最终目标,CDIO 工程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需求不谋而合。在嵌入式系统设计教学中引入 CDIO 的工程教育理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系统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从而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四、构建基于“卓越计划”和CDIO 的课程教学体系
笔者依托东华理工大学教改课题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卓越计划”系统框架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倡导在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的同时,实施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3+1”新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o予学生更多参与实际工程的机会,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更贴近市场和企业的需求。通过将嵌入式系统课程内容和CDIO的工程理念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为目的,提出了如图1所示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1.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名师出高徒,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人力资源基础,其中CDIO 标准中第九条明确指出:必须采取行动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6],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7]。虽然担任本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师通过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但与“卓越计划”的需要仍然存在差距。为了保证CDIO模式在嵌入式系统教学中顺利有效实施,东华理工大学机电学院主要采取如下三大措施来建设具有工程项目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兼职导师。为了保证课程内与市场行业工程项目需求紧密结合,院里与电子36所、杭州三维通信有限公司、江苏盛泰信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等共同建设嵌入式系统实习基地,并从这些公司聘请了近二十位兼职导师,主要参与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果评价和学生实习毕业论文指导。
(2)加大现有教师再培养,学院先后资助两位教师到深圳信盈达电子有限公司完成嵌入式课程培训,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嵌入式知识结构,引进了市场培训机构嵌入式项目培训经验。
(3)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程经验,通过多渠道来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核心思想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围绕理论实践一体化CDIO教育理念,设计了以下三个模块:嵌入式项目案例库、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教学方法模块,如图2所示,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嵌入式领域专业人才。
(1)嵌入式项目案例库建设,从合作企业、教师科研项目和平时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筛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样板加入嵌入式项目案例库,这样做有两个优点,一方面可以为教学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一些可模仿对象,在设计嵌入式产品的时候可以借鉴这些样板。到目前为止我们积累了无线点菜机、MP3播放器、数据相框、远程视频监控等数十个案例。
(2)嵌入式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到数/模电、微机原理、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等多学科知识,采用CDIO项目化教学可以将零散知识以项目实现为主线连贯起来。如选用点菜机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可将该系统分为若干子模块:最小系统模块、输入模块、无线通信模块、输出显示模块等,将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项目管理等相关教学知识点融入到各模块实现的过程中。
(3)本课程采用课前自主式、课中巩固式和课后提升式教学策略。教师根据所选教学项目案例分解教学知识点,为单个知识点录制微课视频和准备实验样例及参考资料,并布置学习任务,由学生课前自主式完成课前任务并给出反馈信息;课中教师主要对重点及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问题组织讨论,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课后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点实现并扩展课程项目相关模块功能。
3.教学项目实施过程设计
基于CDIO进行教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蓝本,以市场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整个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团队内协作、团队间协作加竞争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由学生完成一次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8],教师在每个阶段给予反馈和评价来促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持续改进。要求学生以文档形式来对各阶段工作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文档撰写和知识归纳总结能力。
4.多元化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单一评价模式的弊端,我们采用“过程”和“结果”两方面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在教学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采用持续性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对团队及项目的贡献、课前子任务的完成情况、文档撰写质量、项目创新性、面对面答辩和课堂表现等做出综合评价得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等多方面的因素,激励和引导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9]。学生在本课程结束后将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和学生问卷调查来完成对本门课程效果评价,最后根据评价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系统。
五、结语
在“卓越计划”的框架指导下,借鉴成熟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引入校企深度联合培养机制,采用多元化考核机制,构建一种基于“卓越计划”和CDIO 的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弥补了原课程体系中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全过程,大大激发学生对嵌入式系统工程设计的兴趣,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系统构建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经过近2年的实施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成果,其中包括在全国电子设计赛及江西省电子类相关竞赛中获奖20余次,提交专利申请两项,学生发表期刊论文两篇,这些成果有力的证实了我专业基于CDIO 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学系统构建,教学视频及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项目案例的选取及教学内容优化,按照行业需求和企业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其他专业课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嵌入式教学体系,通过改革和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合格工程类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2):44-47.
[2] 查建中. 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1) .
[3]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11]1号文.
[4] 顾佩华, 沈民奋, 李升平, et al. 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5] 郭玲. “翻转课堂+CDIO”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6, 15(2):26-31.
[6]吕惠芳. CDIO 工程模式的实施要素分析[J]. 价值工程, 2014(31):285-287.
[7]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7-20.
关键词:独立学院 转型 改革 学生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18-02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是西南交通大学与华西希望集团按照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共同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09年学院首次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在校学生14000余人。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上报四川省教育厅的《地方本科院校整体转型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成立了以院长、副院长为主的学院整体转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了整体规划、部署与督促的相关工作,并成立了学院评建办公室,负责转型工作的具体规划、追踪检查、提出整改建议以及转型工作的经验总结。为了配合学院的转型改革工作,各职能部门也务必增强服务于学院整体改革的意识,及时出台符合整体改革要求的政策或采取相应举措,以便形成合力,这也对我院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我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学生数量增长快,层次结构复杂,教育管理难度大
2016年9月,经历了学院办学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迎新工作后,我院学生规模达到14000余人。学院分本、专科两个办学层次,经调查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从200多分至400多分不等,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生层次结构的复杂化也使得教育管理的难度增大。虽然从入学初始就对学生进行了应有的养成教育、诚信教育以及服务基层的就业导向教育,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日常行为严重失范,校内乱张贴、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抽烟、使用不文明语言等现象司空见惯,各类教育的最终成果并没有达到十分满意的效果。
(二)管理思想缺乏创新,管理队伍经验不足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适应学院当前转型改革发展的趋势,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对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手段和方法等进行创新,才能最终实现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目标。因此,在转型改革背景下构建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必须有利于学校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便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然而目前我院的教育管理思想虽有所创新,但力度不够;再加上新晋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经验不足,工作上照搬照抄以往的工作经验,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工作效率不高。
二、转型改革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困难化的原因
(一)管理缺乏独立性
我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所谓“独立”,就是学院的法人资格具有独立性,学院有独立的财务预算、独立的招生计划,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等,但实际上,我院并没有完全实行独立制,相反我院处于学院领导和集团领导的双重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的管理,领导体制的多样性与不规范性,不利于我院的稳定和发展。同时,我院过多地聘任母体高校――西南交通大学的工作人员或毕业生,这些人员会受到母体高校的影响,照搬原来的管理方法,缺乏探索和建立全新的、有效的、适用于我院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二)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
我院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主要由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即辅导员队伍)以及教师队伍构成,由于学院办学历史较短,辅导员队伍及教师队伍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同时返聘有部分西南交通大学的退休教授任管理和教学工作,教师队伍呈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没有形成中坚力量,管理、教学及科研水平都有待提高。由于资金成本限制,学院青睐于招聘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充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缺乏学生工作及教育教学经验,学生教育管理质量不高。此外,人们对独立院校的人事机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有所担忧,使得我院在引进高水平师资方面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再加上工资待遇、生活福利以及工作条件都与公办院校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并不安心在我院工作。
(三)校区搬迁频繁、学生散、管理难
我院虽对学生进行了应有的养成教育、诚信教育以及服务基层的就业导向教育,但因集团管理体制原因,工作上的沟通交流以及实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院成立之初先在南充设校区,2013年又设立了成都校区,之后成都、南充校区分工不分家进行统一管理。2015年下半年成都校区又进行了校区内搬迁工作,但由于基础设施以及合用校区等问题,我院校内与四川天一学院的部分学生合用学生宿舍以及教学楼,以致校内宿舍床位不够,我院部分男生不得不入住到校外的高层电梯公寓中,使得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一定的困难。2016年7月开始,南充校区整体搬迁至成都校区,两校区合并,这一切都对我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三、转型发展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创新
(一)合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整体转型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及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增加,我院设立了土木工程、交通\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物流工程等特色专业,按照“基础好、知识新、能力强、上手快、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创办了“地铁订单班”“京东订单班”等新型培养模式,进行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探索,力图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在转型改革发展的大形势下,必须坚持以“现场工程师”精神为核心,加大力度进行非专业素质的培养。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加强养成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加强成才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制定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则以加强职业指导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能力,做好服务基层的就业导向。
(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帮助他们克服W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以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现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对自身权益的维护越来越注重。因此,建立系统健全的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是我院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它不仅有利于规范我院学生的日常行为,维护我院的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我院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自我表达,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营造轻松、和谐与自由的校园氛围,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
(三)加强队伍建设,实行交叉任职,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我院学生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年轻化的问题,但年轻并不可怕,年轻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具有活力。虽然年轻,但并不能成为工作经验的缺乏与不足的借口,我院应该重视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鼓励教育管理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培养具备跨专业与跨学科知识的教育管理人员,并利用进修、组织培训与学术交流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同时,辅导员队伍与青年教师队伍可实行交叉任职,辅导员主要在课下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而教师能够实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交叉任职可达到双管齐下的目的,从而实现对学生课上、课下的全面教育管理,这也要求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工作技能。
(四)掌握新媒体通讯工具,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工作者能够通过自身人格魅力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这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根据工作需要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不仅要努力提高个人的学识与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涵养,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学技能,了解新媒体通讯工具的特点,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技能,例如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媒体通讯工具,建立健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将新媒体通讯工具转化为自身的工作工具,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从学校培养人的首要任务来看,我院培养的人才是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学院转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从研究角度进行日常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系统地推进新时期的学生工作,做到管理方法的新转变。创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搭建以新媒体通讯工具为依托的新模式,从内涵发展、提升管理水平的角度思考,去构建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特色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把我院的学生教育管理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陈克江.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
[2]武正林,张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32):40-41.
[3]陆伟家.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J].教育评论,2006(6):42-44.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医学;学科;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97-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要求: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它强调: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要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把计算机当作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指出: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及课程整合效果,归纳如下:
1 资料
1.1 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整合的涵义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技术。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课程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课程整合,目的是让中医院校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使用技术来获取知识;与此同时,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课程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现代信息技术要服务于中医学教学,要广泛应用于中医学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掌握更知识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 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整合的影响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整合后会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产生一系列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1.2.1 教学理念的改变 它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1.2.2 教学目标的改变 从原先单纯强调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到目前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1.2.3 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师“满堂灌”授课方式不能适应时展,通过整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例如采取讲授、个别辅导、探究、协作、远程教学或多种模式相结合等。对当代中医大学生而言,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有效获取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目前,大部分中医院校开发了网上授课和考试系统,如精品课程及网络考试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在局域网上挑选课程,自主学习、自主测评。有效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公平、公正。
1.2.4 教学媒体的改变 由黑板粉笔转化为多种媒体相结合教学。如在《中医内科学》的授课中,“黄疸”、“鼓胀”等疾病,若采用多媒体制作附加典型临床患者图片,可以非常清晰将各型黄疸展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1.3 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及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1.3.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医学教学的整合,学院教务工作者、授课教师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宣传、观摩、实际操作和继续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兴趣,提高教师素质全面发展,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可先部分试点,再推广应用,总之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1.3.2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授课教师,尤其是临床教师,要利用医院上班与患者接触的优势,积极采用各种典型病材,如典型、少见患者的影像资料制作病例库;另外要收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若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教师需要自己开发研制。
1.3.3 优化管理机构,全面推进整合 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2 讨论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笔者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常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中医学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使中医院校大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中医临床能力,增强自身素质,使之成为21世纪优秀、合格的中医专业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129.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138-139.
[3]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1998,4:114-115.
[4]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8-19.
[5]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4(1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