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交换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4-09 01:07:51

序论:在您撰写交换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交换学习计划

第1篇

一、有机物的物理性质——状态与沸点规律

沸点规律

①同类有机物:碳原子越多沸点越高(注:烷烃中熔点最低的是丙烷)。

②同类同分异构体(官能团相同为同类):支链越多,沸点越低。例: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注:羟基,卤原子可视为支链)。

③不同类别有机物:含有羟基,有氢键形成,则沸点高。

二、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溶解性与密度规律

①可溶性的有机物:醇、酸、醛、糖、氨基酸和苯磺酸等(注:能与水产生氢键的都叫亲水基如—OH,—NH2,—CHO)

②微溶性的有机物:乙炔,苯酚

③甲、乙、丙醇都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一个羟基可使2~3个碳的有机物溶于水。

④密度﹤1的有机物:烃、酯、一氯代烃。

⑤密度﹥1的有机物:多氯代烃,溴代烃,硝基苯。

注:①同类同分异构体,支链多,密度小,例:1—氯丁烷、2—氯丁烷和2—甲基—2—氯丁烷的密度依次减小;②对于一氯烷烃来说,碳原子数越多,密度越小。

三、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

1.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1)温度不同产物不同

(2)催化剂不同产物不同

(3)溶剂不同产物不同

2.溴水与纯溴

下列需用纯溴:烷烃、芳香烃的取代反应

下列可用溴水:烯、炔的加成反应及酚的取代反应。

3.催化剂与化学反应

①浓硫酸:有水生成的反应大多要浓硫酸,例醇脱水、制硝基苯、酯化反应、由醇与卤化氢制卤代烃。

②稀酸:例乙烯水化法制乙醇;酯、低聚糖、酯的水解。

③铁和卤化铁:苯与卤素在苯环上的取代。

④镍粉:烯、炔、 苯、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⑤氯化汞:HCCH+HCl

⑥铜或银:醇与氧气反应生成醛(伯醇)或酮(仲醇)

4.特征反应

①苯酚:加溴水有白色沉淀,加三价铁离子呈紫色

②醛基类:银镜反应及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③苯的同系物:不与溴水反应,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④烯、炔: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四、其它常用规律

1.有机物提纯的一般方法

(1)洗气法 例甲烷中混有乙烯:通过稀溴水的洗气瓶

(2)改变溶解性分液法

例苯中混有苯酚:加入NaOH溶液,分液漏斗分离

例苯中混有甲苯:加入酸性KMnO4,再加入NaOH溶液分液

(3)拉大沸点差蒸馏法

例乙醇与乙酸的分离:加入NaOH蒸馏,再加入浓H2SO4蒸馏

2.加成反应规律

3.羟基活动性比较:

4.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常用试剂:溴水

上图中A中为密度小于1 的能与溴水反应的有机物,如己烯;

上图中B中为密度小于1 的不与溴水反应的有机物,如苯;

上图中C中为密度大于1 的能与溴水反应的有机物,如对硝基苯乙烯;

上图中D中为密度小于1 的不与溴水反应的有机物,如四氯化碳;

上图中E中为与水相溶并且能与溴水反应的有机物,如丙烯酸;

上图中F中为与水相溶并且不能与溴水反应的有机物,如乙醇;

第2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会计教育创新 会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83-01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当今的信息技术不仅仅贡献于此,还体现在对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的影响方面。信息、知识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资源,信息素养便逐渐成为每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现代的教育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与创新,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师生创造力,而信息化为这种教育创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一 会计教学需要具备的条件

1.理论意义上的指导

信息化的会计教育离不开理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习者需求差异和学科特点,综合学习利用国外相关的比较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式方法,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更加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式。

2.教学中教师的重要性

新的教育方式中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因为在整个信息化会计教育新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同样也是整个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1)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构建学科课程,提供数字化教学学习环境;(2)能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能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与实践;(3)能在会计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组织、指导、参与、协调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教学中

1.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会计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将逐渐被弱化甚至被取代。因为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缺乏趣味性及挑战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

相反,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会结合先进技术,运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的知识,可以随时获得教师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在线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学习更快捷。

2.构建新型的会计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会计教学主要模式有如下几种:

第一,模拟学习。顾名思义,模拟学习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教学软件,将现实中的企业会计业务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进行模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职能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是怎样实现和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理解会计,从而能够更加适应信息化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等带来的变革,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优化工作流程,找到更适合的工作方法。

会计信息化模拟学习要具备几个条件:学校提供适合教学使用的会计教学软件,提供可用来进行模拟核算的企业会计资料,学生要熟练掌握使用会计软件,并了解企业会计业务流程。

第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学校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模拟使用的会计信息,使学生有机会在网络资源或者学校资源中进行自由探索,对其所获取的大量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并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利用,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阅历。

第三,协作的教学模式。所谓协作,就是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同组的多个学生对同一会计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一起相互协作的机会,目前协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有:协作、BBS讨论、伙伴和角色等多种形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模拟一个企业团队,根据各自的角色,分工协作。这样,学生在与其他成员或者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拓展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概念、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这种协作学习实际上是在构建主义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式,学生间的互动协作和讨论是推动认知发展的重要部分,小组的讨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知识构建过程,使生生间、师生间在交流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概念,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更连贯的知识体系。

3.营造开放式的会计教学环境

教师应搜寻和整理相关的会计案例素材,在多媒体教室中建立一个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搭建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自己去模拟案例中的会计角色,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完成模拟任务,这样不仅可以检测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以及学习效果,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更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环境学科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环境、制药、医学和材料等专业的重要的基础学科,有机化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以及各类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等[1]。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内蒙古地区环境(大气、水、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而环境污染检测与治理人才匮乏,少数民族人才更为稀少,针对这一现象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04年开设环境科学专业,2015年向蒙古族考生招生,培养地方性、民族性的环境专业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我学院环境学科专业课程设计中有机化学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理论基础上开设的必修理论课程,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然而,从有机化学课程性质而言,理论性强,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各种官能团结构性质不同而反应机理不同,不过众多有机化合物只有C、H、O、N少数原子组成,各类官能团的化学反应有规律可循,其影响因素主要与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等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有关。虽说学生常常感到难理解和掌握,但是通过教学改革创新,有机化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简单易懂,且记忆深刻的学科。另外,由于教学内容颇多,而课时相对少,正所谓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压力大,查询相关文献的时间相对少,从而学习兴趣不高,失去学习积极主动性,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目前,加强环境科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面对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地方性和民族特性,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奔着培养环境人才为目标,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对环境专业设置了合适的培养方案及目标。对环境专业学生而言,有机化学课程为必修理论课程,其教学内容要服务于后续开设的环境专业课程,要起到其上承下的作用。并其教学目的为:通过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学习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熟悉有机化合物微观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有机基本的反应类型及反应机理;并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环境问题,激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运用有机化学理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学校特色和环境专业特性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应优化课程内容,体现专业特性。

1.1精选教材和教学内容

以我校环境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大二学年要完成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学习以外,环境专业必修课程学习,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及其实验等基础课程学习,有机化学学习分为理论和实验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在一个学期。不同专业,有机化学内容侧重点不同。首先,根据环境专业要求,精选教材。我学院通过比较非化学专业使用的教材,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汪小兰主编的“有机化学”进行课堂教学。这本教材涵盖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结构、命名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分子轨道理论以及现代光谱学原理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反应机理和立体化学。其次,结合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结合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制定了环境科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计划。由于后续开设了有机分析和波谱分析等相关课程,所以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结构分析以及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删减。除此之外,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学其结构和性质,与含氧和含氮化合物类似,作为学生自学内容。

1.2体现环境科学专业特色

非化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轻化学知识”的观念,于是学习有机化学首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从而触发学习激情[1]。自入学起,环境学科的学生有困惑,那就是环境专业为何学化学知识?于是要求教师讲授有机化学时,注重与环境学科之间链接。有机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手段与环境科学专业后续开展的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检测等环境专业必修及其实验课程和相关选修课程内容都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将有机化学理论知识与环境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可以结合地方特性,举出身边的例子,比如黄河水内蒙古段干、直流水源是呼和浩特市人民主要饮水来源,其中有机污染物直接危害到本地区的人民(包括学生本人),来详述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结构,检测以及治理方法等。另外,教师通过介绍国内外环境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比如白色污染塑料等高分子材料通过化学手段降解形成燃料,使学生豁然开朗,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查阅文献,切身感受到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及其在环境科学中应用[2]。

2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环境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结合环境科学国内外发展、地方和学校实际情况、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理论需求、学生学习状态,以教师深入学生,以提高学习兴趣,以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查阅学科前沿为辅助,以进行针对性的实验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1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环境科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注重理论的教育忽视专业特色。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以培养环境科学人才为目标,针对环境专业的特色进行系统的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的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以介绍国内外环境污染情况,污染根源以及治理措施并用专业角度分析其原理等,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

2.2旁搜远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环境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环境责任感的同时激发应用所学的知识去改变世界的创新想法。教师巧用具体例子,促使学生认识学习有机化学理论的重要性。比如,在绪论中讲述有机化学的进展,日常生活中的有机化学,有机污染物以及药物有机化合物等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与人和社会息息相关;在讲述烷烃过程中,汽油的“辛烷值”、汽油柴油的区别、石油醚的成分等为例,讲别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基团,其化学反应在官能团的周围发生,而且化合物之间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引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带着兴趣去掌握和应用有机化学理论知识;从介绍苯系物对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介绍此类化合物的机构、性质等,引导学生去查阅文献,使了解污染源以及治理方法;以举实例如“三聚氰胺”的形成及其危害、“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叠氮化合物的爆炸性、禁用偶氮染料的结构性质及生态环境的危害等等,详述含氮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换等,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另外,教师布置学生查阅学科前沿文献,扩展知识体系。在我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有“专题讲座”课程,三位环境专业科班出身、具有出国留学背景、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科研项目并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承担这门课程,系统的介绍学科发展,学术前沿。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特定的内容布置相关的查阅文献任务,组织小组讨论,总结写查阅文献报告。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环境学科中有机化学理论的应用,进一步体现有机化学与环境学科之间的衔接,培养查阅文献能力,文献总结归纳能力。另外,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探究能力;扩展知识体系,初步形成科研意识[3]。

2.3殊途同归,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不同内容

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反应机理中涉及到电子转移、重排以及立体化学,教师使用单一的讲述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缺乏空间想象力的同学无法跟上课程进度,从而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多媒体手段,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比如,讲述旋光异构现象时,使用FLASH展示物质的实物和镜像不重叠的性质———手性,用图表列示物质的异构现象以及旋光异构的范畴,使用PPT简单的动画形象的描述手性物质的费歇尔投影式表示方法;在烯烃的亲电加成和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中的立体化学的讲述假如使用传统的板书展示,学生很难领悟其中立体变化,使用简单的动画视频演示物质结构和反应中的立体化学可克服此类困难;再如,单糖的结构特征,结构转换以及通过不同糖苷键形成不同类型的双糖、寡糖和多糖,氨基酸的结构特征以及通过肽键形成多肽和蛋白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这两个章节内容较多,涉及到的结构复杂,使用板书讲述耗去大量的课堂时间,无法重复展示和对比介绍,使用生动的PPT和简单的动画演示,使教学内容简单易懂,同时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弊端。然而,多媒体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积极与学生互动,观察学生的反映来调整进度,重复放映或者进行对比,忌讳教师脱离主体,唱“独角戏”[4]。

2.4学以致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后续开设的专业实验操作与有机化合物密不可分,需要选作针对性的实验,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包括:(1)物理常数测定实验:固体化合物的熔点测定、液体化合物的沸点和沸程、旋光活性物质的旋光度的测定、液体化合物的折光率的测定等,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的测定操作,了解物理常数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2)分离提纯实验:蒸馏方法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重结晶和升华的方法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纸上层析的方法分离氨基酸,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和手段,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其分离提纯的依据;(3)简单合成实验:合成简单的环烃、醚、羧酸衍生物等有机化合物,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熟悉根据反应物质和反应产物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力求达到较高的转化率,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以及相关的操作手段;(4)性质实验:在有机化学理论教学中,醛酮的化学反应较复杂、反应种类多,学生很难记牢,通过性质验证试验加深理论知识,经过观察反应速度和沉淀颜色等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在后续环境化学实验中,设计到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量分析、用气质联用法测定室内空气中的苯系物测定等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延伸性以及实践性[5]。

2.5南腔北调,教学语言母语外语兼用

目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型词汇屡屡涌现,有机化学教学语言需要南腔北调,解决目前出现的教学难题。我校介于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授课班需要使用汉语兼英语教学,蒙语授课班需要蒙语兼汉语、英语进行教学,以此克服某些教学中专业术语难解释、难理解的困难。教师在专精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中,结合地方性和学科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结合学科的专业要求精选教材和教学内容,根据整体培养计划注重环境学科专业的其他课程的衔接。结合实际情况,将教师、学生、多媒体、学科前沿、实验、教学语言等五个因素有机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实现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素玲.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实践创新探索———以环境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134-136.

[2]陈春钰.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22):1672-3791.

[3]常雁红,李天昕,陈月芳,等.兴趣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3(5):1-3.

[4]何兴权,刘大军.有机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9(S1):98.

第4篇

论文摘要:对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以“碳的几种单质”为例,采用“她锚式教学”思路提出了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实现教学最终目的—意义建构的化学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认知科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伴随这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开发,要求化学教学设计的观念及技术亦相应地与之配合。而目前,我国多数的化学教学设计仍沿用行为主义的模式,未充分重视化学学习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协作学习和意义的建构等环节。为此,有必要研究探索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化学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由此可见,人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的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茨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同时还深人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如上所述,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建构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即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视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因而,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①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资料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间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③要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和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

同时建构主义还认为,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而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即充分利用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针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建构主义的化学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

基于上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观,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化学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化学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在形成新一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式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方法和化学教学设计思想。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原则可概括为:

—强调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强调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对化学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化学知识的主题。

(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3)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化学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自主学习设计: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化学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人情境去学习。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内容包括:①能引起争论的初始化学间题;②能将讨论进一步引向深人的后继化学问题;③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间来引导讨论;④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7)强化练习设计:设计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化学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课例

以下是《碳的几种单质》课程教学改革试验方案,其目的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下开发具有动画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学系统。

该教学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可用于学习碳的几种不同单质的单元教学内容。学习重点侧重于元素、原子、单质、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侧重于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联系,木炭的性质和用途等。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还能独立实际验证。

该系统的教学设计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单元课程的若干主题:了解金刚石和石墨都是自然界存在的碳单质,由于二者结构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木炭等无定型碳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学习建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意义。

(2)创设情境:创设与碳及其几种单质有关的多样化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包括对自然界中不同物质的观察探索、矿物标本、生产生活实际、多媒体计算机软件、投影、录像、资料、演示实验、验证实验、边学边实验等等。

(3)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兴趣可选择从下列不同的主题进人学习。在学习某一主题过程中,学生可随意观看、查阅、试验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资料、标本、实验,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学习主题1阅读有关碳的几种常见单质的课文,观看矿物标本、自然界中碳的多种单质实物,观看有关的投影、录像、计算机软件。

学习主题2阅读有关石墨和金刚石物理性质的区别和不同用途的课文,观看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录像(动态演示),独立完成验证性实验(石墨的异电性)。

学习主题3阅读有关木炭和无定型碳的性质和用途的课文,观看相应的生产、生活实际录像,独立完成探索性实验,(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

学习主题4阅读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的有关课文,观看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示意图的录像,相应的学习投影片,查阅有关本主题的资料,加强对本主题的理解。

(4)协作学习:在上述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基于课程主题的专题讨论:为什么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质,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碳元素除能组成金刚石、石墨以外,还可组成什么物质?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存在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布置作业,对讨论中的观点加以评判和进行个别辅导。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尤其是《电工学》、《电工基础》等是电工类专业入门课程的教学,它们抽象性、实验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应为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环境。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质疑

俗话说的好,“学则须疑”,有疑才有问,怀疑是发现、思考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学习更为可贵。

电工类基础课一般对生活中的电现象进行演示、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充分发挥才智,开拓其思维,使其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之中,变被动学习成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可以留下问题,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学生急着要搞清楚怎么回事,渴求解决问题,思维闸门被打开,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感性认识,学生将要进行的学习、创新活动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质疑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引导学生总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学贵有疑,只要新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那么定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进学生创新的波澜。

二、给学生一个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电工类基础课的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试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方法去积极进行探索、去思考。对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有充分的准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开展观察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引导学生走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道路。一般可先提出问题,从验证实验入手,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设计,教师以巡视的形式解决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电学类实验,几乎所有项目都有技能训练的要求。要通过严格的实验训练,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模仿,达到如下的要求:能够根据实验目的,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实验装置,合理地安排实验步骤,规范、熟练地组装和调试设备,积极地完成实验任务,并能初步学会排除实验故障,初步学会分析实验误差及其产生原因。例如,在电阻的测量中,教师提出几种测量的方法,其余的问题,包括数据的分析均由学生完成。最后,教师给出电阻的精确阻值,由学生分析后得出几种测量数据的误差原因。这样,授课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给学生空间,并不是指放任学生,对于电路的接法、通电测试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三、讨论、交流,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应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同时作为指导者,又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对学生的观点要有一个明确的答负,既使是正确的,也要追问一个为什么,同时征求其他同学还有无不同看法?学生的思维这时往往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呵护,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提出错误观点的同学,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及时点拨和引导,要分析其错误的根源,纠正错误。教学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要诱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是推着学生走;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向导,全面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

四、注重练习,巩固知识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改革 基础化学

高职教育中基础化学课程要“立足基础知识,普及科学教育,适应专业需要”,使职业教育更切合市场需要,让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更大的提高。因此,基础化学学科教学应该做到从“个体学习”向“协作学习”转变,这种协作不仅是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也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演示,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加强学习指导,利用多种信息手段丰富化学实验资源。信息化教学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也成应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授化学知识时,教师要渗透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此,教师要掌握更多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但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从事基础化学教学的教师化学理论知识强,专业知识略微欠缺。对此,我们可以建设化学基础课程数字化资源库,使各科教师之间有相互沟通的平台。例如,有些内容在某一教材中不是重点但跟后续课程却是有关联的,由于学时限制,教师会选择略去不讲。这导致了“讲授的内容学生不需要,学生需要内容不讲授”的偏差,与后续课程脱节。另外,合并重复性的内容,删节部分理论性太强的内容,也是化学教学设计中的难点。例如,在生物制药、药物制剂等专业的化学学习内容中,教师应重点突出与医药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删除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电子互斥理论等过于难深的内容,将原子、分子结构的内容放到有机化学中,与有机分子的立体构型结合,对学生理解分子构型与药物活性的关系有很大帮助;调整实验内容,压缩纯化学的性质及测试,增加与医药学科相关的综合性研究实验和自行设计实验等。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演示

信息化技术使得教师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从而为准备教学提供方便。互联网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很多信息。例如,在讲授卤族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与卤素相关的资料,百度、谷歌、维基百科等都是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在表现原子、分子等一些微观粒子的特征时,在实验的内容存在毒性、危险性时,在一些化学概念、化学原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时,文字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对此就有着独到的优势。但是课件的设计不应过分华美、花哨,否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的时候可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合理利用图片、视频等网络资源创设情境,以任务、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体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新课程改革精神。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加强学习指导

为了将更多的信息源带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自己的教学信息资源库,既方便学生按需学习,又方便教师数字化教学资产的积累和共建、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包括课堂信息——多媒体课件及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扩充知识(包括趣味性、实用性、前沿性的内容),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双语、最新研究等素材。这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从教学素材库里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化学的网站。对于在学习中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材料,通过讨论,最后得到答案,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线练习可及时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在网上聊天室自由发问,也可以与在线教师一对一单独答疑,也可以在论坛发帖,同学间进行讨论。这样避免了重复发问现象,也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使辅导答疑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利用多种信息手段建设化学实验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资源建立标准操作的多媒体视频库,指导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标准视频掌握标准化的实验操作。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操作,如滴定操作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预先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减少实际操作中失败的概率,以便更加准确合理地对学生实际实验操作进行监控和指导。另外,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指导教师更好地讲解实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深刻。网上化学实验资源注重贯彻实验前预习、实验中帮助、实验后测试的全过程实验教学理念,以便于强调对多类别教学任务的适应性。

五、信息化对于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师水平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多媒体电子读物,高效率检索式阅读的备课方式,文字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数字与数值计算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与转化的数字化探索方式,以及运用多媒体影像、Flash 动画的基本实验操作培训方式和利用兴趣实验、探究实验平台的知识拓宽方式,使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网络课程开发的能力、在线测试和评价的能力、软件使用的能力、在线搜索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水平上有显著提高。师生的实验创新能力通过此也会有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明确化,专业素养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浏览和下载教学大纲、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内容;可以自主预习和复习,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实现网上自主化、个性化、探索式学习。信息化教学注重贯彻实验前预习、实验中帮助、实验后思考的全过程实验教学理念,学生对多类别教学任务的适应性,通过兴趣实验和探究实验,可感受到化学与社会紧密的联系,从而培养自身的专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主体意识。

信息化教学是多姿多彩的,能适应高职化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为师生交互、启发思考、问题探究、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测试及实验等多种教与学的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丁亚明.关于化学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2):159-160.

[2]张世勇,闫淑惠,黄璃.基于高职化学网络教育资源的项目式学习[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113-114.

[3]徐立恒.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化学类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安全,20 10,(7): 57-58..

[4]印家健,崔扬健,姜李.立体整合——高等农业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9(9):34-35.

[5]阎芳,韩玮娜,韦柳娅.基于网络的医药院校化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理念及建构[J].高教研究.

[6]宋玉梅,孟勇.网络化学化工信息资源的分类对比研究[J].现代情报,2009(11):53-57.

[7]杨胜韬,李汪.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J].广州化工.2012,40(8):193-195.

[8]张欣荣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44-54.

[9]徐雅琴,白靖文,王丽波.有机化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1,8(3):44-65.

[10]熊焰.网络化条件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30):293-295.

[11]王宏伟.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J].学周刊,2011(31):86-87.

第7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媒体要由仅仅作为教师演示和讲解用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媒体不应是传递教学刺激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即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四类用途:指导、探索、应用和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一、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学设计的指导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将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了教学设计中。因此,教学设计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诸行动,它就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

信息时代下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手段、新的教育模式等可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可以而且应该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包括了: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以及由“学”为中心而发生变化的整个教学师生关系等等,都无不形成了新的教育理论的代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从教育模式上,而且从教育的各个方面要素(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上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改善了传统观念对教育技术的曲解。它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并已成为教育变革的制高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全面规划,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使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效用而不成为限制或累赘。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既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又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要注意设计文本与技术应用的统整性

(1)如何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出课件要讲述的内容。多媒体教学不是课堂搬家,也不是书本搬家,而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选题时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内容抽象或过程复杂、难以口头表述,学生理解吃力、传统教学形式难以奏效且又适于多媒体教学形式并预计效果明显的内容,避免追求像教科书一样的系统性,而应该尽量做到实用性和系列化,以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为主要目标。

(2)拟定出课件将要采取的运行结构,以及每个知识点应采用怎样的手段、运用怎样的媒体(文本、图像、声频、动画、视频等)对其进行表现和陈述。这时我们就要以设计原则为依据,因为课件运行结构的设计,媒体手段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设计原则中的“科学性”“可控性”进行确定的。

三、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良好的可操作性

从根本上讲,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于为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因此,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离开了教学的现实需要,也就谈不上进行教学设计。于是,要求多媒体教学的设计也要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屏幕设计”和“制作”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中具体操作和实施的两个环节。这时我们要对程序进行仔细地设计和制作包括每一屏乃至每一个按钮、每一个菜单、每一个控键、每一个窗口、每一个图标等。课件“设计基本原则”的通用性、可控性、科学性、容错性和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这五点要求就应该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时就应该格外注意这些要求和细节。

四、要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教”,又关心“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也存在着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重教轻学,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也就是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