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

时间:2022-12-11 02:04:34

序论:在您撰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1篇

1、疏通字词。老师可以在自读提纲上列出一部分,其余的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生字词。

2、整体感知。阅读教学提倡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将文章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文章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包括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方式等等。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自读提纲的“整体感知”可以设计为:读完全文,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跟其他文章中写的冬天相比,济南的冬天有些什么特点?文中流露了作者对济南怎样的感情?八年级下册《沙漠里奇怪现象》自读提纲的“整体感知”,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 。(2)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些现象,作者采用“展示现象—人们探索—揭示成因”的模式,由此可知,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这样安排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读者的兴趣。

3、复述训练。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根据自读提纲的要求,注意对相关语段有效信息的筛选和储存。我们把复述作为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入口。比如:我把《济南的冬天》的“复述训练”设计为:复述第二小节。(在复述过程中,先理清这一小节的层次,再找准每一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复述训练”,我是这样设计的: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并解释沙漠中的奇怪现象。

第2篇

指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自然就会消失了。

1、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无如愚夫愚妇始终不悟耳;

2、《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用砍他,随他去就是了;

第3篇

【关键词】说明文;兴趣;主体;能力;方法

【Abstract】The elucida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learn to differ from to record Xu text, comment text teaching, because of its terminology accurate, and the contents be mild tasteless, so not easy ca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Elucida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although it is said learn is a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one of the main missions of the teaching, but because of interest in the student not Gao but cause parts of teacher also not enough value.The writer think that according to elucidation text of characteristics and student of mental state carry on teaching, contribute to stiring up a student of study interest, promote a student of study ability, development innovation thinking, make student at joy high school, learn medium joy, is us exaltation teaching efficiency of valid path.

【Key words】Elucidation text;Interest;Corpus;Ability;Method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我在教学说明文时,就是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来进行的。

1.导入,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精彩的导语,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常识证明,一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充满兴趣,课堂效果就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播放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上课后提问:歌曲中反复出现的一句歌词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继续提问:歌曲中是如何回答的?这个问题会有一大部分同学答不上来,教者提示(是用青春的热血浇灌的),再请学生欣赏鲜花图片,继续激发学生兴趣:想知道花儿这样红的真正原因吗?那就一起走进课文吧,导入本课教学。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悦、探索的心情进入了课堂。 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2.参与,彰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而不是观众。要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就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趣味点。学生总有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得吃力,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针对学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教学便有了成功的开始。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这些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感知内容的兴趣点,教学便不会单调。

在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我的教学步骤为:(一)让学生说说对沙漠的认识,生1:沙漠里存活的植物以仙人掌居多;生2:沙漠里风较多;生3:沙漠里气温高,降水量少;生4:人在沙漠里很容易迷路;生5:沙漠里有魔鬼的海。(二)带领学生一起把题目读一遍,问:你有哪些问题想通过学习了解?生1: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生2:为什么会有这些奇怪现象呢?我再把学生的问题。

第4篇

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学生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在交流中找准文本内容的切入口,提纲挈领。

如,莫怀戚《散步》老家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到很温馨。

生2:可以达成相互的沟通和理解。

师:莫怀戚一家三代人也去田野散步,看似一次平常的散步却有它的特别之处。(请听课文录音)你觉得独特在哪里?

生1:我感受到了独特的亲情。

生2:我感受到了独特的人性。

生3:我感受到了独特的生命。

师:你觉得莫怀戚的文章哪里能带给你启发?

生1: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生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很有哲理。

生3:“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

这个案例中,教者从学生散步说起,进而对文本整体感知,逐渐推进到对文本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解读。

在个性化阅读中可以采取边读边思考的办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读,而是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提高阅读能力。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可以从《西游记》导入,师:今天老师来编个《新西游记》,话说端午节这天《新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西行来到了鸣沙山,四人在漫漫黄沙中行走,骄阳似火,气温超过了50度,四周渺无人烟。正当他们感到饥渴难耐时,唐僧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蔚蓝的清水,八戒欣喜若狂,向水奔去,可是跑了半天没有看到一滴水的影子,气得破口大骂。然后出示问题探究:问题1:请你说说故事中的他们遇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问题2:如果你是“神通广大”的悟空,请你任选一个现象,对大家进行解释。问题3:唐僧想把今天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写入他的《新大唐西域记》中,可是他不知如何才能把这些情况写得既让后人看得懂,又能吸引人,你能帮他写一下吗?

第5篇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阅读方法。我们知道,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有精读法、浏览法、跳读法、整体阅读法、快速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而笔者认为,在多种阅读方法中,最有效、最基本的是比较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是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比照阅读,从而去辨析材料的异同点。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材料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而且会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比较阅读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仅就纵向比较阅读和横向比较阅读两种方法说说我的看法。

一、纵向比较阅读

纵向比较阅读是对不同时期、相同或不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它有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记忆,有利于对信息和知识的处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把握材料布局谋篇变化之巧妙。它包括多方面的比较,下面重点谈两个方面的比较:

1、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

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时,把它和自读课本里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加以比较,使我们看到同一个作者,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所写的内容和写法迥然不同、前者通过对沙漠如何危害人类的说明,阐释怎样向沙漠进军的科学道理;后者则是通过对沙漠里奇怪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明,阐释一切怪异现象都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唯物主义观点。在写法上,前者综合运用了以诠释、举例为主的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明、严谨;而后者以举例、描述为主,语言生动、形象。由于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从而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并从中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2、不同作者相同题材、表达方式不同的作品的比较阅读

比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自读课本》中的散文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比较。前者是说明文,后者是散文诗,表达的中心意思不完全一致。前者通过具体全面的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热情赞扬了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和他们英勇斗争、前赴后继的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而后者则是歌颂人民英雄纪念碑,直接歌颂中国这艘航船上的舵手和一代又一代把希望与爱、忠诚与鲜血铸进这桅杆基座的革命后来人,抒发了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散文诗直接抒发主观感情,而说明文的思想感情则包含在客观的说明和记叙中。

又比如说“荷花”这一事物,小学有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初中有周敦颐的议论文《爱莲说》,高中有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与孙犁的小说《荷花淀》等。四位作家,四种文体,用四种笔调展示了荷花的景致与风貌。有的与日辉映,有的则对月朦胧;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则绘景寄情。尽管角度不一,但对荷花的赞美与喜好却是共同的。

二、横向比较阅读

第6篇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教学说明文时,经常运用图片、故事、音乐等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上《黄鹤楼》一课时,先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姓辛的人,以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现在偿还。”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并告诉辛氏:“只要有人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翩翩起舞。”一时间酒客云集,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从天而降,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来赚下的银两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这样学生们一定非常想了解这是一幢怎样的楼。这幢楼有什么神秘之处。这样的故事为课堂注入了一些“活”气。

二、注重生发,拓宽知识

在教《统筹方法》时我参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作者讲一个高深的道理却举一个烧水泡茶的例子?经过讨论大家明确:科学的大道理都是从贴近生活中来的,这样写有利于由浅入深,道理容易让人明白。进而启发: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自觉运用统筹方法的实际事例呢?学生发言特别踊跃。有个同学举了他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每天回家后,有这样几件事要做:洗头、冲凉、洗衣服、热菜、吃饭、默记单词。为了尽量节省时间,我是这样安排的:一回到家,先把饭菜放进微波炉,然后洗头、冲凉。洗完头,冲完凉,饭就热了,吃完饭后洗衣服。这时,头发也干了,而整个过程都可以默记单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切己体察,让学生有话可说,兴趣浓厚。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就显得轻松活泼,富有“活”力。

三、课内课外,巧妙结合

学《向沙漠进军》一文时,课前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并了解其成因。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生搜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除了课本上提到的还有“碎石圈”“早穿皮袄午穿纱”“大雪飘满天,瞬间就不见”等奇怪现象。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还有关于“鸣沙”成因解释的不断更新,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分析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沙漠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并为治沙工作献计献策。这样让学生将课内和课外的知识巧妙地结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就显得生动活泼。

第7篇

一、文体知识巧辨识

说明对象:无论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都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对象,比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如果认为说明对象是“奇怪现象”就错了,因为“奇怪现象”是沙漠里的,因此,文章的说明对象应是“沙漠”。

事物特征:事物特征,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内容无非是事物的特征,概括事物特征时要做到准确而全面。以“总分式”行文的,可找出全文的中心句,从中心句中提取与“特点”有关的关键词作答;以“并列式”行文的,可分别从每一部分找出与“特点”相关的关键词,并将它们按顺序组合成答案。

说明中心:你只要记住,说明中心就是“说明对象+事物特征”,就能轻松解决与“说明中心”相关的所有问题了。

说明方法:记住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熟悉几种说明方法之间的区别:作比较——将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的陌生的事物进行比较,打比方——以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事物,下定义——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作诠释——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简单解释。

说明顺序:记住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的文章极易辨别,因此,如果文章不是以时间和空间顺序写的,就必定是逻辑顺序,即事物的内部联系的顺序,如从主要到次要、从一般到个别、从现象到本质、由果溯因等等。

二、信息提取求精准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以符合试题要求为前提的,它是解决说明文内容理解类试题极为重要的方法。在筛选与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认真阅读试题,确定自己要筛选和整理的范围。有的试题只需要注意文中的某几个句子,有的却要涉及到一个段落、几个段落甚至全文。

(2)归纳、整合与筛选选定范围的内容,发掘相关隐含信息。对仅涉及到一个或几个句子的,我们常常可以直接抄录文中词句解答;而涉及到一个或几个段落的,就需要我们找到段落的中心句或关键词,重新组合概括解答。归纳与整合时需从选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或层次大意入手,并从中发掘出词句隐含的信息。

(3)根据题目要求,对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详加辨别。对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重复内容,要学会正确地剔除;对整合过程中未出现的内容,要准确地加以补充。

三、三个步骤赏语言

1.回答“删替型”题目的三个步骤。删替型题目一般都这样发问,即“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或“可以增加某个词语吗?为什么?”。答题时按如下三个步骤表述即可:(1)明确是否能增加或删除。题中涉及的词语一般都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一般而言是不能增加或删去的,这一步大多应答成“不能”。(2)对词语本身作点解释。问题中所涉及的词语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表估计的“大约” “左右” “大体”;表范围的“主要” “之一” “唯一”;表猜测的“也许” “可能”等。答题时要将它们的类属弄清楚,强调这些词语“表示什么”,这一步骤一般表述为“某词”表示“什么”,有“什么样的意思”。(3)从反面入手,即“删掉这个词语后……”,解释句意的变化。如果能从文中找到与去掉词语的句子相矛盾的语句,答题便能更完整,更准确。这一步骤一般可表述为“去掉后反而不准确或不合实际”或“原句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回答“表达作用型”题目的三个步骤。说明文的基本语言特色应是“准确”,但科普类文章往往具有较强的文艺性,因此,值得鉴赏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完成有关语言的“表达作用”类题目时,我们一般按如下三个步骤答问:(1)怎样写的。即回答这个句子或词语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其范围较广,应该作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可以从修辞,常用的有比喻、拟人等;说明方法,常用的有作比较等角度答问;也可以从语言的特色角度答问,比如答成“幽默的语言”等。(2)写得怎样。即这样的写法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比喻、拟人能给人“形象生动”感,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夸张和对比能突出事物特点等等。(3)写出了事物哪方面的特点。这一步骤是回答的核心,一定要慎重地在文中寻找相关关键词语来作答,其实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要认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