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4 19:30:55
序论:在您撰写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经验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各乡镇的共同责任。各乡镇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认真扎实地做好此项工作。
二、按照各乡镇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原则,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各乡镇、教育部门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各乡镇政府要按照县人民政府的统一要求,协调有关方面,切实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教育部门要将进城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指导和督促各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公安部门要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进城务工人员适龄子女的有关情况。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学校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保障经费。人社部门要根据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合理核定接收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禁止使用童工规定》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查处使用童工行为。物价部门要与教育部门等制订有关收费标准并检查学校收费情况。各乡镇、社区负责动员、组织督促本乡镇、社区进城务工人员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未按规定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尽快送子女入学。
四、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接收主渠道作用。
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地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要做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学校要加强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庭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五、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
财政部门要多拨付一些经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我县的学前免费教育、“三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各种教育惠民政策。共青团县委、妇联、民政局要将关心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教育部门要采取措施,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减免有关费用,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根据学生家长务工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帮助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决不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拒之于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门外,违者将及时予以查处。
六、进城务工人员所在乡镇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各乡镇政府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各乡镇、学校禁止在办理转学手续时向学生收取费用。建立并妥善管理好这些学生的学籍档案。在进城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乡镇,要派出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加强管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返回原籍就学,我县教育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学校及时办理有关手续,禁止收取任何费用。
七、加强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民办学校的管理。
对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不得降低要求。做好清理登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情况。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各乡镇特别是教育部门要对这类学校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指导,对办学成绩显著的要予以表彰
1 原因分析
1.1 护理人员主观方面的原因
1.1.1 护理观念陈旧落后 现代护理的进步,促使“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向“以人为本,以社会群体为中心”护理观的转向,也促使单一护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扩展,因而,社区护理人员应逐步树立现代护理观念,高度重视和积极尝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但在现实情形中,部分医护人员深受旧护理观和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延续重治轻防的陈旧观念,对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在疾病防治以及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导致服务意识缺乏、教育方式单调,教育内容泛化,更无法进行积极的经验总结和合理的创新。
1.1.2 工作角色认知片面 随着护理观的演变和护理模式的扩展,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角色和职能范畴由单一趋向多元化,作为一名社区护理工作者,不仅仅要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和护理操作的基本过程承担为患者康复所需要的医学教育工作,而且要扮演教师和顾问的角色,对社区相关群体,实施健康教育,护士有责任在日常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对患者等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但如果护理人员对自身角色和职能范畴的认识片面化、单一化,就必然导致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应采取措施的合理性,认识不足,执行起来就会缺乏自觉性、主动性。
1.1.3 经验不足,技能匮乏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系交叉性应用学科,医学、护理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均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我国社区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社区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当前社区护理队伍学历相对偏低,知识面狭窄,实践中采用的方式简单,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甚至有些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内涵产生误解,将其同临床健康教育,出入院指导等工作等同起来,无法针对患者和健康人群开展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
1.2 护理人员客观层面的原因
1.2.1 时间保障不力 当前特别是乡镇社区卫生机构护理编制不足,致使在社区护理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在完成基本社区护理工作量的同时,难以保障充足的时间实施健康教育。
1.2.2 学习机制欠缺 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学术交流、人员培训、参加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护理人员知识更新缓慢,技能老化,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影响实施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1.3 社区管理层面的原因
1.3.1 质量控制办法模糊 我国开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历史较短,尚未建立明确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管理滞后,在人员培训、规范实施、评价标准及方法体系上均不完善,亟需改进管理体系,发挥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1.3.2 人才缺乏 目前,社区的护理人员,大部份都是年龄偏高,临床工作有困难来到社区,知识老化是阻碍社区健康教育主要原因。
2 对策
2.1 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一方面,通过岗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礼仪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使护理人员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主动履行健康教育职责,使护士从被动地执行护理操作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预防保健和促进健康工作上来。
2.2 鼓励学习,提高技能 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知识和技能领域教育,社区护士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护理健康教育必备的技能和技巧,才能适应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社区要重视、支持护理工作者的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参加短期培训、学术讲座,鼓励护士参加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及自考函授班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开阔眼界,活跃思路,学以致用。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健康教育的程序,按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保证目标实现;掌握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营养学,行业科学、伦理学、医学新进展等知识;护理工作者要加强自修、自学,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
2.3 讲求技巧,营造和谐 健康教育要实现内容具有针对性,形式多样化,护理人员要掌握知识灌输的技巧,以适当的教育方法,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故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居民的心理、社会、家庭状况,有的放矢,因人、因时、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保证有效的健康教育。根据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对疾病各个阶段的反应,灵活机动,做好指导性工作,确实解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可通过举办沟通、交流等示范讲座来支持和促进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社区还可通过制作健康教育处方、开展主题活动日、举行健康教育讲座、有选择性的制作孕产妇保健知识、儿保相关知识、老年保健知识、慢性病、常见病、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等专题健康教育专栏,悬挂于社区中让社区居民阅读,每一个月更换一期,让社区居民受益,护士们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提高,努力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良好。
【关键词】乡镇成人学校 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24-02
乡镇成人学校是开展基层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的骨干,工作内容繁杂。学校教师人数较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内容日益丰富,内部管理的创新早已成为自身的迫切之需。近年来,围绕乡镇成人学校的管理创新这一主题,芳桥成人学校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进一步提升了办学水平,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立足社会需求,创新办学模式
(一)“借鸡生蛋”,联合办学。学校与有关大学主动协商,采用联合办学模式,利用大学的办学资质和师资力量,在学校内设立教学点,开展成人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满足本地学员的需求,解决工学矛盾。学校主动出击,加强社会宣传,努力做好成人学历教育的招生工作。同时,严格执行《宜兴市社会教育机构学历教育班规范化管理要求》,进一步加强办学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
(二)依托优势,打造品牌。芳桥镇乡镇企业发达,需要大力加强企业职工的岗位培训。这是我们学校可以依托的区位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芳桥成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功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创建办学特色,更好地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与市教育局、技监局及街道办主动协商,积极打造岗位培训品牌。
二、加强制度创新,实施精细管理
学校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强化工作执行力,坚持不懈推进精细化管理工程,提高工作实效,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
(一)完善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便于精细化管理;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几年来,我校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工程,根据宜兴市教育局下发的“两项规范”基本要求,结合成人学校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创新工作制度。(二)创新过程管理。提高工作执行力,狠抓日常过程管理,做到“四个有”。一是每周有工作汇报。学校召开每周工作例会,相互交流工作经验,提出疑难问题共同商讨解决,督促日常工作。二是每月有工作检查。每月组织检查每位教师分工职责落实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并做好记载。三是每季有阶段总结。学校每季度组织一次阶段性工作总结,表扬先进教师,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协商解决。四是年终有绩效考核。对教师进行年度绩效考核,体现优劳优酬、奖勤罚懒原则。
三、创新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与创新的关键,是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常态性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做到“四个结合”。
(一)队伍建设与系统培训相结合。开展校本培训,做到全员参与。培训内容结合工作需要,讲求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围绕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村(居、企)业余学校示范校创建等内容开展校本培训,为实际工作提供具体操作程序。同时指派教师积极参加市级组织的集中培训,为学校培养骨干教师。
(二)队伍建设与读书活动相结合。学校制定了读书活动实施方案,根据市教育局要求购置读书活动相关书籍,做到教师人手一册。读书征文比赛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同时做好校内选拔,选派教师参加市级知识竞赛。读书活动已成为教师培训的新形式和新常态。通过读书活动着力培育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积极构建书香校园。
(三)队伍建设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全员参与。采用“研训一体”模式,将工作问题研究和教师素质培训紧密结合,从工作现状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内容和实践过程的培训。围绕实践性问题,如学校内部精细化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四)队伍建设与结对帮扶相结合。学校作为宜兴市社区教育中心示范校,抓住与其他薄弱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结对帮扶工作这一契机,发挥引领作用。由本校主管业务的骨干教师具体负责教师结对工作,并以全面提高学校双方教师业务水平为重点。一是加强教育科研合作。采用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做到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是加强教学管理合作。学校双方及时交流管理心得,共同探讨学历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经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深化“平安余姚”创建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危机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延伸。经市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开展“应急管理进基层”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把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应急管理工作模式延伸到最基层。结合村(社区)的工作实际,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方法,推进村(社区)一级的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推进“平安余姚”创建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其目的是有效预防和及时、科学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必须着力于提高人的素质,重点要提高公众的应急知识水平和自救能力。
(二)公众参与原则。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涉及每个家庭、每个人,必须人人参与。要针对全体村(居)民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实现全面预警、全民动员,提高应急管理的公众参与度,提高应急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务实原则。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要结合村、社区的各项实际工作开展。特别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小康示范村”、“治安安全村”、“民主法治村”、“文明村(社区)”等各类创建工作,做到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四)先试点、后推开原则。应急管理工作处于初创阶段,基层的应急管理更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为此,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先选择条件较好的1-2个村(社区)进行试点,探索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三、工作内容
(一)成立应急管理工作小组。村(社区)要成立负责本辖区应急管理任务的工作小组,一般由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主任任组长,并在村(社区)相关组织中抽调人员组成。负责本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内部明确分工,落实工作任务。同时,要建立村(社区)的应急小分队,由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任队长,队员由村(居)民中的党(团)员青年、民兵、志愿者等组成,承担本村(社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对邻近村(社区)的应急援助工作。
(二)制订应急预案。根据所在乡镇、街道的应急预案体系,结合本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本村(社区)应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并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适时进行演练。
(三)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按要求把《公众防灾应急手册》发放到每户家庭,并组织村(居)民学习;通过宣传窗、黑板报、广播、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村(居)民宣传上级有关法律法规和市、乡镇及街道有关预案;通过企业、学校、幼儿园的宣传教育工作,把应急知识送进家庭;利用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防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村(居)民的应急自救能力。
(四)落实避灾场所。各村(社区)要根据各自辖区突发事件发生的实际情况,掌握规律,摸准突发事件可能涉及的人数,并据此落实临时避灾场所,一般可利用学校、敬老院、会堂、地下公共车库等。落实专人负责,配备必要的设施和应急物品。
(五)建立社会安全信息联络制度。各村(社区)要落实1名社会安全信息联络员,负责收集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有关信息并及时向上报送,必要时快速传递到相关的村(居)民户;负责组织做好相关安全隐患的排摸,向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小组或上级提供预警信息。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重视应急管理进村(社区)工作,落实1名领导负责抓好这项工作,及时选点,部署相关工作。要求在2007年3月20日前落实试点村(社区),报市政府应急办内网邮箱(联系人:洪波,电话、传真:62702593)。市政府应急办要加强与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联系沟通,进行必要的指导、督促,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共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市直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对涉及到本部门的业务性工作,主动参与,上门指导,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保障工作经费。应急管理进基层工作必要的经费必须保障,采用“村(社区)筹一点、乡镇(街道)拨一点、市里补一点”的办法解决。提倡节俭办事,注重实际效果。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深化“平安余姚”创建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危机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延伸。经市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开展“应急管理进基层”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把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应急管理工作模式延伸到最基层。结合村(社区)的工作实际,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方法,推进村(社区)一级的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推进“平安余姚”创建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其目的是有效预防和及时、科学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必须着力于提高人的素质,重点要提高公众的应急知识水平和自救能力。
(二)公众参与原则。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涉及每个家庭、每个人,必须人人参与。要针对全体村(居)民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实现全面预警、全民动员,提高应急管理的公众参与度,提高应急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务实原则。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要结合村、社区的各项实际工作开展。特别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小康示范村”、“治安安全村”、“民主法治村”、“文明村(社区)”等各类创建工作,做到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四)先试点、后推开原则。应急管理工作处于初创阶段,基层的应急管理更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为此,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先选择条件较好的1-2个村(社区)进行试点,探索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三、工作内容
(一)成立应急管理工作小组。村(社区)要成立负责本辖区应急管理任务的工作小组,一般由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主任任组长,并在村(社区)相关组织中抽调人员组成。负责本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内部明确分工,落实工作任务。同时,要建立村(社区)的应急小分队,由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任队长,队员由村(居)民中的党(团)员青年、民兵、志愿者等组成,承担本村(社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对邻近村(社区)的应急援助工作。
(二)制订应急预案。根据所在乡镇、街道的应急预案体系,结合本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本村(社区)应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并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适时进行演练。
(三)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按要求把《公众防灾应急手册》发放到每户家庭,并组织村(居)民学习;通过宣传窗、黑板报、广播、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村(居)民宣传上级有关法律法规和市、乡镇及街道有关预案;通过企业、学校、幼儿园的宣传教育工作,把应急知识送进家庭;利用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防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村(居)民的应急自救能力。
(四)落实避灾场所。各村(社区)要根据各自辖区突发事件发生的实际情况,掌握规律,摸准突发事件可能涉及的人数,并据此落实临时避灾场所,一般可利用学校、敬老院、会堂、地下公共车库等。落实专人负责,配备必要的设施和应急物品。
(五)建立社会安全信息联络制度。各村(社区)要落实1名社会安全信息联络员,负责收集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有关信息并及时向上报送,必要时快速传递到相关的村(居)民户;负责组织做好相关安全隐患的排摸,向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小组或上级提供预警信息。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重视应急管理进村(社区)工作,落实1名领导负责抓好这项工作,及时选点,部署相关工作。要求在2007年3月20日前落实试点村(社区),报市政府应急办内网邮箱(联系人:洪波,电话、传真:62702593)。市政府应急办要加强与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联系沟通,进行必要的指导、督促,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共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市直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对涉及到本部门的业务性工作,主动参与,上门指导,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保障工作经费。应急管理进基层工作必要的经费必须保障,采用“村(社区)筹一点、乡镇(街道)拨一点、市里补一点”的办法解决。提倡节俭办事,注重实际效果。
一、工作思路
2015年,我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思路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为核心,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中心,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青壮年农民为对象,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移民安置任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二、目标任务
(一)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各移民乡(镇)学校要以社区、居委会、村组干部为骨干,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向广大群众开展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全年各乡(镇)集中教育培训不少于4次,完成职工教育培训2500人次。
(二)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密切配合县移民扶贫、住建、人社、农业等部门,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全年计划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3000人,其中技能性培训2000人,引导性培训1000人,力争转移1200人。
(三)认真抓好返乡民工创业或再就业培训。各乡(镇)中心校要主动协助配合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掌握返乡农民工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返乡民工就业培训,做好就业信息传递等工作。
(四)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各乡(镇)中心校要紧紧围绕本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养殖业、种植业等农村特色产业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增收服务。全年计划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次以上。
(五)积极推广科技实验项目。整合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各自优势,加大科技实验项目的推广力度,努力为“三农”提供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每乡镇今年试验项目不少于2项,推广项目不少于1项,面积3万亩。
(六)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总结科技示范户成功经验,结合新农村建设新任务、新要求,巩固提高科技示范户成果,并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农户学科技、用科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年完成巩固科技示范户1334户,新增科技示范户15户。
(七)搞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各乡(镇)中心校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力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相融互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年完成普通学校学生家长教育培训10000人次,完成九年级毕业学生技能培训1100人。
三、工作措施
(一)有效整合资源。坚持“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和乡(镇)、村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各类培训,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各类教育培训结合起来,推动农村成人教育深入扎实开展。
(二)坚持评估考核。县局将每季度对各乡(镇)学校成人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督导,年终进行综合考核。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和“省示范文明城市”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安排
(一)制定新规划,营造新氛围,积极做好“五五”普法的启动工作。20*年是“五五”普法教育的启动之年,全市各地各部门要在认真回顾总结“四五”普法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普法工作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积极探索新一轮普法工作的新举措、新方法。一是制定一个新的全民普法教育五年规划。根据我市“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全市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及时制定好“五五”普法教育规划;二是召开好全市“四五”普法总结表彰暨“五五”普法动员大会。全市各地各部门都要结合各自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四五”普法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和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的重大意义,在全市上下形成“五五”普法教育的新氛围。
(二)突出重点,抓好弱点,努力实现“五五”普法的新突破。在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普法教育的同时,把农村基层、青少年、外来从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作为新年度普法教育的重点。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工作计划,采取积极措施,把“四五”普法的弱点,作为“五五”普法的重点。市级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使普法教育的弱点有新的突破,努力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平安*”和“省示范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载体,注重方法,提高普法教育的社会效果。普法教育由于对象的广泛性,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普法教育形式和方法,着力抓好普法教育的社会效果。
(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与行政执法人员学法日制度。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执法人员法制培训,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健全规范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积极开展专项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五)积极深化星级民主法治村与社区建设。以中央两办下发的《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和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为依据,按照“全面推开,逐年深化,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继续推进“星级民主法治村、社区”达标活动,力争到20*年底,有7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三星级民主法治村”标准,80%以上社区达到“三星级民主法治社区”标准。对已达标的村、社区,要抓好巩固及深化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对依法治市普法教育工作的领导。依法治理普法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社会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要从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依法治市普法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平安*”和“省示范文明城市”等关系,把依法治理普法教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五五”普法启动之年,要及时调整和充实依法治市普法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建立健全“五五”普法宣讲团和普法联络员等组织网络,保证相应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五五”普法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