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范文

时间:2022-05-18 18:24:47

序论:在您撰写新的校园新的环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

第1篇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随着近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大学陆续投资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在校园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环境景观的建设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新建成的校园往往只是表面看上去很美,却缺乏生机和活力,许多广场绿地成为摆设,很少有人在其中驻留和活动,其主要原因是设计时没有考虑使用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没有处理好校园环境和使用人群的关系。因此,本文将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去,探讨如何创造一个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

一、环境心理学概述

1、理论发展

环境心理学最初产生于美国。布鲁斯威克的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在构建环境时知觉起着积极作用,人们理解环境的感觉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这一理论观点是当今阐述个体知觉环境信息过程的理论先导。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内部对环境的表征是决定其在生活空间运动的关键因素,这种内部表征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体对物理环境的知觉。总之,人类行为与物理环境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些观点为现代环境心理学理论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勒温的学生巴克和赖特,1947年创建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研究机构―――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专门用来研究真实世界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从研究中产生出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生态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先导,它强调在自然情境中自然发生的行为,强调物理环境对人行为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在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的行为进行生态学研究之后断断续续有一些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霍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进行了研究; 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研究都为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2、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心理学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物质环境有力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环境的塑造者和使用者,也会对所处的环境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并在长期的共生和演变中,或是改变环境适应自身,或是改变自身适应环境。

3、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1)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一个容易辨认的环境应有明显的路径、明确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2)唤醒理论

环境刺激对人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平。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情绪形式共同决定了情绪的状态。周围环境的情感性质是个人与环境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和场所相联系的心境与记忆的主要因素,也影响个人当时的情绪、绩效。

(3)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个人空间

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6m)、个人距离(0.46~1.22m)、社交距离(1.22~3.66m)和公共距离(>3.66m)。在环境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舒适距离。私密性包括4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领域有3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领域有2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

二、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对于校园景观,首先要明确其使用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和教师,行为模式主要是学习和教学,还有平时的教学交流和课余休憩活动,因此,在校园内创造的环境要以服务于师生,为师生创造优美的环境为目标。

1、构建校园景观特色,增强师生的“归属感”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看,校园的特色会使师生唤醒和愉悦,因校园环境与众不同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增加了师生的探索,有助于广义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师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同时,特色还具有充实本校师生内心的作用,使之因“与众不同”而产生自豪感,促进师生努力去实现个人或群体的奋斗目标。因而校园特色为该校师生所共享的,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能脱离校园本身的特色,应力求使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校园文化相渗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园林景观,使校园环境景观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能够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类型及办学特色。根据本校的校园文化,确立本校的校树或校花,加强某一种或几种植物的景观建设,使其成为代表景观。例如武汉大学的上千株樱花驰名中外,每当樱花盛开时游人如织。

2、把以人为本作为校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在视觉方面,可布置一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标语用鲜花或色草装饰在校园明显位置上,既增添校园美感,又可以作为学生人生修养和奋斗目标;还可以在校园内设计体现学校历史传统的景物和雕塑,如纪念碑、塑像、亭阁等,既增加了校园美的风景,又使师生对校史有更多了解,增强爱校、爱国、爱科学的热情。在听觉方面。

3、合理功能分区,从私密角度看处理好不同的空间需求

为了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应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按大小、位置和功能一般可分为核心景观区、区域性景观区和组团院落景观区。核心景观区往往是校园中最有活力、最具特色的部分,集中体现学校的形象及文化内涵,也是学校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和人群的积聚中心,通常与校园的主体建筑共同组成校园的标志。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也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的形象,还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而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塑造”过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熏陶。因此,在进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时,应该从环境的使用群体―――高校师生的角度来分析校园环境,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使校园环境真正满足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2篇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校园景观设计;校园意象;场所精神

Abstract: the modern college campus is no longer jus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research place. A variety of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university coexist, different life, way of study and working in the school crossing, collision, the exchange, to the university campus brought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bout cognitive map,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ognitive and experience, and the illicit close sex, sex research field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efficient design have obvious guidanc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Campus image; Place spiri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众多高校新校区的建立,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校园中的教学、交往和生活的空间,从理念、形式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对新型的综合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就景观设计而言,大学校园属于中等尺度的环境,具有使用者相对固定,使用规律简单明确,组成元素完整,类似小城镇等特点。环境心理学有利于把握好校园的空间特点,塑造出尺度适宜、环境宜人、变化丰富的多层次户外空间环境,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相关概念

1.1 校园环境认知与体验

意象指的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而校园意象则是使用者经历了校园空间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产生的在记忆中重现校园环境的形象。特别是创造具有易识别性的空间,包括认知距离和空间定向。

校园环境的体验不同于认知,它是刺激在场或紧接刺激之后发生的,会持续一段时间,并能引发审美等情感反应。根据环境体验的原理与特点,人们偏爱复杂的刺激。这里的“偏爱”是指对于含有复杂性的环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当然这种复杂性应该是整体的,有组织的“复杂”。

1.2 行为场景

场所是指在特定的空间以及其中按一定规则分布的要素共同构成的物质环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支持着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而这样的行为场景,是最贴近生活的小尺度系统,潜移默化影响着个人的行为。校园是个小社会,各种活动支持着的场所无处不在,应该尊重其存在的合理性、尊重它的变化。

1.3 领域性、控制感原理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对领域的人格化,能增强归属感。而外部空间形成的不同私密性-公共性层次的领域有利于个人和群体的控制感。两者的强化则能提高使用者对环境的满意度,并自觉的加入到对环境的维护中,使得环境丰富多彩,自身也得到教化。

二、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1 创造良好的校园意象,丰富的校园环境体验

根据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复杂性会增加环境的不定性,提高唤醒水平,易识别性则利于对复杂环境的组织和理解,减少不定性,降低唤醒水平。只有当两者达到某种平衡时,才能让人们既不失去控制又维持兴趣,并被认为是最美的环境。在校园这样中等尺度的环境中,人们希望环境易于被识别,同时也希望体验到校园丰富的内涵,两者不排斥,而是实现在不同层面上的互补。这种需求应该得到兼顾而不能偏废。

校园意象的组成元素为建筑、场所、道路和标志。其中建筑最容易被师生记住并再认,是易识别环境创造的重要元素。清华校园早期有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四大建筑。这些建筑无论是造型还是内部都采取了欧美新古典主义的造型,尽量讲求气派,追求一种永恒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风格。

要丰富校园环境的体验要利用这些元素形成显著性差异。可因地制宜,因人因事迹巧妙地借用材料肌理、色彩与植物配植,多种元素综合运用。发掘利用现有性质相异的元素,加以组合和再创造。

扬州大学学生宿舍区靠近蒿草河,岸边的草坡、林木,加上精心设计的亭、榭、廊道等聚会场所,宛若公园一般闲适,成为紧张学习生活的休息场所。将园林引入校园,是校园园林化的一种特殊类型。

2.2 体现校园场所精神,实现“创园育人”的目的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稻田作为景观元素,而稻田本身是学校师生参与劳动而共同创造的景观,参与过程本身成为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种参与,校园景观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

在现代校园规划中除了加强对空间形象的认知以外,还应注重人与校园间有意义的关联,使人对校园产生认同感。比如教学楼间相互贯通的内庭院、扩大的连廊和门厅、宿舍楼中集中设置的活动室、两个宿舍间布置的起居室、中心绿地内宽阔的林荫道、林间的甬道、小广场、临水的平台等都为师生在交谈、休憩中思想的交流、知识的碰撞与融合、人格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校园环境同时会受到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地貌等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因此,校园的场所精神是“指其所处的地域自然特征、社会和文化特征与大学自身的生活要求和文化特征结合而成的某种意向通过校园建筑空间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2.3 明确谁是校园真正的使用者,实现使用者的需求

设计者永远不能代替真正的使用者来思考,必须首先明确谁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楚他们的需要,即人在环境中的社会活动与其所形成的社会空间关系,然后按照行为模式去研究其在环境中的表现。

大学校园中的基本行为大致可分为认知识别、功能使用、交往和个性培养四大类。

认知活动:是人在环境中定向、定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涵义并寻找适当的参照系给自身定位。

功能使用:指学生学习、生活、研究、运动、交通等基本行为。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理念的更新等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并走向集中型、开放性、智能化。

交往与群化:是人们社会联系的基础。对师生沟通、学科交融、交叉、知识碰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加强调交往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个性培养:大学校园应充满个性化发展的场所,为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到私密的领域发展空间。

设计必须从人的行为和需要出发,设置实用、高效的校园公共空间。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关心社会需求,良好的环境不只是重视形象上的“包装”,或是只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人的行为因素和行为特征更应当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三、结语

新时期的大学校园不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多种教育形式在大学中并存,不同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在学校中交叉、碰撞、交流,自然给大学校“园”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带来了新的趣味的场所和空间。因此,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空间环境,对一个面向21 世纪的综合大学校园意义深远。创造具有特色的现代校“园”空间,充分体现“校在园中,园在校中”的大学校园新理念。优美的景观环境对人身心的“ 塑造”,是其精神效用的体现。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形象本身的作用能引发人的某种行为。所以,在校园绿化设计中应重视环境心理学的运用。

参 考 文 献:

[1]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

[2]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3篇

【关键词】校园环境 灯具设计 创新

灯具曾经承载着人们对于光明的向往,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灯具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甚至更早。我国自古以来从不乏非常优秀的灯具,例如举世闻名的西汉长信宫灯、唐代唐三彩高柄油灯、清代五枝灯。灯具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从早期朴实、简单的形式发展到华丽、繁复等各种形式的灯具。灯具的分类也随着使用环境及用途的不同在不断细化,校园灯具就是根据其用途的一个分类。校园灯具设计是校园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创新的手法设计出适合校园特色的灯具,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一、校园环境特点

“校园作为人类思想文化起源与繁荣的关键节点,留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印记。”①《荀子・劝学》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了校园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说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躯壳,那么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对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校园环境有着自身的特点。

1.校园的人文精神

“校园人文精神是校园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等等。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②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有利于形成校园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追求,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氛随着校园的不断发展而沉淀,逐渐形成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深深地融合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散发着校园的每个角落里。

2.校园的历史文化

每一所大学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成熟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沉淀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校园历史文化。校园历史文化与校园环境汇集在一起就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文气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校园的一切都透露出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学校的历史,不只是一个简单数的累加,而是时间所刻画的一个个印记,是文化的积淀,是精神的传承。

3.校园的风格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种现象同样也体现于校园的风格。不同的校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校园文化在发展形成过程中受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养成了自身的内在特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标签形象,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因此,对于不同的校园,其校园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校园环境中的灯具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色。

二、现有校园灯具设计的问题

笔者通过考察校园环境时发现,大多数校园环境的灯具设计没有体现出校园的特点。总之,现有的高校校园灯具设计存在着以下问题:

1.设计同质化严重

校园环境灯具设计同质化是非常普遍性的现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校园里所使用的许多灯具在造型上都大同小异,完全忽略了其自身的特点。高校环境中的灯具运用随意,只重功能不重校园特色的灯具普遍存在。

2.造型单一,缺乏创新

校园环境中灯具设计单一、缺乏创新是校园普遍存在的问题。“荷兰设计家巴克说过,灯泡的制造商已经完成了最困难的工作,给设计师留下的工作只是想出将灯泡隐藏起来的方法,这其实就是赋予灯具外在形态一定的内涵。即要所设计的灯具要具有良好的审美功能。这种美区别于一般的形式。”③那些随处可见的灯具设计无法满足校园环境的审美要求和文化内涵的凸显。

3.校园灯具设计混乱,缺乏美感

校园灯具设计混乱与随意,不但缺乏美感,甚至还破坏了美感。以具有120年历史的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为例:武汉大学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其建筑、樱花、历史人文气息都是武汉大学的特色所在。再看武大校园环境中的灯具,虽然造型各异,但是其设计很难和学校的特色紧密联系起来。灯具运用混乱,缺乏统一性,忽略校园灯具与校园特色。

三、校园灯具的再设计

武汉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校园环境中建筑、樱花、历史人文气息都是其特色所在。

1.校园灯具设计创意来源及符号的提取

武汉大学校园灯具设计的元素提炼是设计极为重要的一步,设计元素的提炼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设计。设计元素选取和提炼具有多样性,但是它的共同特点就是要使这种元素与它所指事物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才是有意义的。武汉大学老建筑中的元素有灵动飘逸与和谐优美的云纹,云纹是武汉大学最具特点之一,最终,云纹成为武汉大学校园环境灯具的主要设计元素。

书是人类传播文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自古以来,校园的职能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重要媒介就是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都是对书籍的褒扬。由此可见,书与学校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把书作为本设计的另一灵感来源。对于设计元素的提炼并不是对来源事物的再现,而是在对事物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事物最本质的特点。把具有校园普遍性特征的书同特殊性特征――武汉大学建筑上的云纹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设计的出发点。

2.校园灯具设计的造型

灯具设计的造型是主要表现形式,优秀的灯具设计应该具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设计中,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和研究,通过对设计元素的形态进行具象地分析,对其形态特征和使用过程进行概括和提炼,并对云纹形态进行创新。云纹是传统的装饰纹样,运用云纹作为装饰设计的很多,在“百转千回”灯具的设计中,运用了抽象和简约的手法来把云纹和书结合起来,使云纹和书形式美同丰富的内涵结合到一起,共同创造出崭新的校园环境灯具设计。这种校园环境灯具设计不仅满足了外观的美感,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

在“百转千回”灯具设计中,灯罩部分,运用云纹优美与流动的线条,采用螺旋的结构,四周高于中间部分使得整体具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把静止的灯具在校园里翩翩起舞。灯柱设计采用上端稍大、下端稍小的倒梯形设计,使得整体和谐与统一。通过云纹和书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设计,使得武汉大学校园环境灯具设计具有简洁、大方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校园环境灯具的材质与色彩

灯具设计除了良好的造型,还必须通过合理材料的选择以及恰当的色彩搭配以保证其良好的功能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灯具的材质也越来越多。灯具的材质从最初的石头和贝壳等,变成陶质、铜、铁、陶瓷、竹木、纸质、塑料、布料和玻璃等材料,从简单到多样,从功能单一到多功能化,不同的材料都有着特性、功能与质感等的差别,并形成了材料自身的性格和特质,从而给人们造成的视觉感官效果也千差万别。在“百转千回”灯具设计中,灯罩采用了乳白色塑料材料,其塑料性能稳定,对人和环境无害,价格比玻璃材质低出不少,更重要的是其弹性系数大,便于工艺的成型,也能够降低制作螺旋式灯罩造型的难度。另外,制造成本也不高,有利于市场的推广,同时透光性良好的白色,同时给人干净、舒畅的视觉效果。灯柱部分采用金属不锈钢,制作工艺简单且经久耐用,又有现代感。白色的灯罩与不锈钢质地的灯柱协调地搭配在一起,像一个发光的雕塑。

结语

“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④为了设计而设计并不是灯具设计的最终目的。在新技术新观念的当代社会,创新的设计是在形式中融入精神内涵,才能给产品注入灵魂。“百转千回”校园环境灯具设计在功能、艺术以及精神上达到了完美统一。

注释:

①俞佳春.校园历史文脉的保留与传承[J].山西建筑,2008(7):31.

②万小平.关于校园人文精神的几个问题[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71.

③贾斯珀・莫里森.灯具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实践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的概念及特点

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媒体技术形式。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报纸、广播、书信、电报、电话等技术,而是以电子技术、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媒体技术,新媒体的主要形式有博客、网络等技术。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因为新媒体方便、快捷的特点,新媒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新媒体逐渐成为成为社会媒体的主流。

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就有互动性、时效性和碎片化的特点。互动性:微博的出现让我们随时随地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鲜事,而且微博也自己编辑,人们在自己的网络圈子里消息,人们成了主动者。时效性:网络上的内容丰富、全面,人们可以轻易地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也不用担心时间上、空间上的限制。碎片化:新媒体具有简单快捷的特点,文章字数少,视频时间短,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特别快,这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将不断发展,壮大。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主要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是历代学校老师和学生集体创造,以及后代学生继承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的覆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院校一直以它的“职业化”的优势而被大众所喜爱,“职业化”要求高职校园的教育方针与企业管理形式相一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要符合企业人才的素质需求,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有职业道德的人才。

高职院校没有大学形成的历史时间短,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积淀不够,作为一个新起的高等教育类型,他现在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阶段,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虽然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内容还不够完善,但是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和办学理念和企业管理十分相近,它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与本科学员有很大的不同,高职院校在学术研究方面比较欠缺,但高职院校注重的是技术性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叫教学、技术和服务方面更加超前,创新。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技术管理有密切的联系。课程内容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内容就有很大的实践性。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技能,又要有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团队意识、敬业意识学生要有基本的爱心,责任和健全的人格。

校园文化是校园优良传统的结晶,校园文化以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为主体,有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共同创造而成,,包括学校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举止,学校的文化活动,、校园环境等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和构筑特色校园的有效途径。

学校文化作为高职院校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校园文化除了就有教育、指导、约束、鼓励等作用外,还具有人才的培养,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也关系到院校的发展、改革和稳定,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道德精神建设,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立民主、自由的校园,让学校有优良的环境,强大的教学资源以及良好的学习氛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新媒体环境下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

1、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战略性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可以让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可以让我们在建设时不会乱了阵脚。制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时,要站在院校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对院校的总体发展、设计,计划校园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加快校园文化的完善与发展。一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发展校园文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决定这学生的学习氛围,影响着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的进程。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以培养高技术,高素质,高品质,高道德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接近于就业环境,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主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只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有有动力,加快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二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单一方面的建设,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大工程,校园文化是有多种文化相互结合,相互贯通而成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和现代企业的就业环境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环境相一致,也要不断的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制度中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用校企共同的精神文化塑造新的校园精神。

2、构建新媒体平台,拓展校园文化功能

3、要积极建设新媒体,比如可以开通微博服务平台,如学校的官方微博,老师的微博,学生会的微博,各专业的微波等等,这些微博可以发送与自己相关的内容,让学校的师生以及校外的师生了解这个学校。所以学校就要了解微博的功能和方式,充分运用他的优点从各个方面展现学院的风采。官方微博可以及时学校的通知、近期大事,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社团活动,老师介绍,大型晚会的报道等等。

4、学校和就职企业相互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要想建设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点,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第二点,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方式‘实习基地’校园文化,要通过各个方面展现高职院校的特色。第三点,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性格特点,高职校园教育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才,各个职业需要有不同的人才,对职工的技术等有特定的要求,加强专业素质养成教育,建设特色课程文化,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高职校园一直它的校企合作为特色,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就是高职学校与企业、行业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相互合作,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学生会直接进企业实习。高职院校教育人才是,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改革教学制度,积极建设校园文化。

总结:

新媒体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发展更加迅速,新媒体能加快校园文化的发展。报纸、电台、网站、电视台编辑部应对近期的新闻大事进行整理分析,各部本之间相互合作,要全方位、多角度报道,还可以建立有留言服务功能,加强信息搜集和反馈,进行媒介与媒介互动、媒介与受众互动,多了解群众的想法,进行不断修改和改进,有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网络;学校门户网站要有新闻版块,运用网络传递新闻信息,校报、广播等媒体内容电子化,校园信息的传播,传统的方式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同时更新,扩大社会影响,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势,促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静;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9月

[2]蒋一清;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管理观察;2011

第5篇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校园意象;公共空间

在新时代下,如何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高校文化特色、符合当下人们的理念和习惯的校园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校园环境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环境心理学主要从人的心理出发,从人的角度探讨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以便设计出适合教学、休憩的校园景观。

1基本概念

1.1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就现代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研究环境心理学有利于了解人对环境的心理判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把握校园空间的意象,塑造舒适、真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户外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2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景观与人之间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更重要。那么,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未来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以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校园景观。

1.2.1公共性

在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公共空间。人不仅需要私密空间,还需要开阔而且自由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景观的公共性要求部分区域具备特定的功能,比如观赏、休憩。同时,大的空间可以促使人们聚集和交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

1.2.2私密性

私密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在景观设计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是相对的,私密空间是控制信息交流且比较隐蔽的一种空间。

1.2.3领域性

领域性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行为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占用的空间,它的划分有不同的尺度。领域的作用为增强人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领域的建立可以增进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

1.2.4宜人性

一种不好看、不吸引人的空间设计,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的设计。景观设计必须是使人愉悦的,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必须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的大学校园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还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场所。好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带给教师和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和启迪。总之,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

2.1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

说到可意象的校园环境,不妨设想一下,当别人问起你喜欢的校园景观的样子时,你会如何回答他。你先回忆起的是校园的某一个角落,还是一个大的场景?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识别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可意象环境空间的塑造往往依据的是环境心理学。在创建一所大学的前期规划中,一定会对这所大学的校园景观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比如是选择“生态式”的校园景观,还是“园林式”的;是选择“传统式”的,还是“现代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在塑造一种学校意象。意象不仅体现在整个校园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局部。

2.2明确校园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外,校园景观设计还应该考虑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弄清谁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他们的需求,并研究他们在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与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那么我们应该依据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来划分区域。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休憩。在一所高校中,休憩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工作之后放松的地方,是使人感觉安全、舒适、身心愉悦的地方。人对休憩空间的依赖性是很大的。②交流。交流空间是人们通过周边环境与他人交流的区域。现代的校园更加注重交流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知识的碰撞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强调交流的随意性和偶然性。③功能使用。功能使用是指设定的某一个区域必须具备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学生运动、学术、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功能使用将演变得更简洁、更智能。④个性培养。个性培养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因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过渡到私密的空间。校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空间的过程,反过来,空间也在改造着人的心理。设计要从人的心理出发,创造出实用、景色宜人、可持续的空间。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外观好看,同时还要富有文化内涵。此外,要重视人的行为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结束语

研究环境心理学能够通过分析人的心理明确人的需求,设计出真正能被人认可并且使人感到舒服、愉悦的景观。创造一种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深远的。优美的环境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环境与人的相互联系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不同的环境能形成人的某种直觉,经过反复作用于人心,演变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塑造个人品质和性格。因此,环境心理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薛健.景观与环境设计丛书:创意空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软文化 新思路

校园文化是生长在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过程,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对参与校园活动的每一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按照其形态构成主要包括以建筑状况、图书设备、师资力量、地理位置为特征的校园硬文化环境和以教育理念、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为特征的校园软文化环境。校园硬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物质依托和基本前提,对师生发展发挥着直观的影响。而校园软文化环境则则以人文为特质,着眼于精神建设,侧重于环境熏陶,是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核心,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并对个体发挥着内在的根本性的德育熏陶。因此,创建高标准的校园软文化环境对高职院校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培育合格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状况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必须同其教育目标相一致,否则就不能有效地发挥校园软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最大化。从目前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状况来看,与其特定的教育目标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状况:

1.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上的趋同性。当前,我国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应该说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就是为这一目标提供必要辅助。然而,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目标层次上的差异性,国家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出发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专门性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就必然为这一目的服务,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特色来设置相应的文化氛围,从而从实践中再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但是,调查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得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这种专业设置相似性就造成了校园软文化建设上的趋同性。

2.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上的随意性。构建科学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制度、条例、校纪校规的制定,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直接的规范、调控和引导作用,多方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环境氛围。高职人才培养标准在于为一线培养实用型高技术工人,更要求在教职员工中形成一种普遍约束的、科学规范的、调控严谨的思想观念,从而满足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但是,由于相应人才的匮乏和管理的“短视”现象,在制定校园工作制度、校纪校规等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往往是就事设规、依事定例,缺乏明显的预见性,从而造成制度文化建设上的随意性,并因此使管理文化、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及相应的课程实践活动等都带有浓厚的随意性。

3.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上的封闭性。当今社会是以开放为典型特征,各个领域只有在开放之中才能有良性的发展。而德育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就必须借鉴和学习他人的长处,使自己的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眼前利益(即保证稳定的生源供应)的需要,各个高职院校都着眼于通过高就业率来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确保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获胜,往往对自己管理上的长处和优势采取保密的态度。取得一定成绩时,夜郎自大的思想也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不去主动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长处,采取关门办学、闭门发展的狭隘做法。

二、创建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的新思路

鉴于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当前状况和创建和谐校园环境的现实需要,必须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特征和高职教育的具体实际,把握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着力创新,用新的思路来创建校园软文化环境氛围,并使之实现德育功能最大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1.坚持以开放性发展的视野建设校园软文化环境。一定的文化总是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我们创建的校园软文化环境必须为其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高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必须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文化所特有的阶级性决定。尽管高校的办学目标必然要求有其特定的个性特色,但这并不是主张封闭发展的做法。特别是现代社会因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相互渗透,造就了一个开放发展的社会,高职教育本身也必须面向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去培养人才,这就必然使校园软文化建设处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学习和借鉴外面的发展经验,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封闭的视野中走出来,坚持在校园的三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中不断创新,坚持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使本校的校园软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充分体现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2.坚持以职业化为本位推动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优势就在于其向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方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而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目的在于能在其中获得较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意识的熏陶,为未来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提供素质储备。因此,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建设上,应坚持以职业化为本位、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这个过程要求:首先是通过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推动职业活动的开展,并因此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品格以及严谨的思想作风,用以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其次是通过校园社团文化、社区文化和特定的职业活动为主题的专门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自强精神的引导、职业意识的熏陶和责任意识的培植,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再次是在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中,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积极塑造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调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切实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

3.积极寻求特色化为突破口推进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复制从某方面讲可以达到传承文化、施加德育教育的目的,但是这种简单的再生活动缺乏创造和超越,不能全面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实践需要。特别是受教育者本身是多样性的存在,必然要求教育形式上的多样性。因此不同培养层次的高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设置不同的校园软文化教育环境,满足其培养人才的现实需要。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建设特色化的校园软环境文化基本要求是:一是坚持根据专业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特色的文化氛围;二是结合周边文化环境特色,开展特色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创建特色的育人模式;三是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和谐局面。通过特色化的校园软文化环境的建设,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4.遵循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实施校园软文化环境建

设。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创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其最基本的保证就是社会活动的民主化、法制化,也就是使社会生活遵循一定的规范。因此,作为社会领域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其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开展必须体现规范性特征,具体而言,就是使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规范化的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校园制度建设、管理实践必须体现全校师生的价值和利益,确保各项活动得以具体落实;二是要求形成保证各项制度、规定和管理目标得以实施,并充分体现主体地位平等的运行机制,发挥各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制度性要求合理有效;三是形成全体教职员工普遍参入的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形成机制,增强教育内容本身的实效性,真正发挥校园软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软文环境建设在高校育人实践中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性,只有坚持观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协调发展,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德育功能。因此,各高职院校要不断研究新情况,遵循新发展,推动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全面显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体现高职院校应有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程祥国、詹世友等:《荣辱观与和谐文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8。

[2]吕一军:《核心竞争力、特色办学、校园文化》,《现代教育科学》,2003.5。

[3]许嘉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求是》,2004。

[4]《文化多元看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国教育报》,2005.9。

第7篇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校园文化 创新互动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校园文化体现了高职院校的软实力,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有深远的定位性影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以其融合性特点进入高职院校文化阵地,以网络为载体,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新媒体为特征的网络文化正在校园悄然兴起,拓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渠道,影响高职院校的价值观念。因此,如何构建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的源起及特征阐述

新媒体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之下催生的新媒介形式,它对于人类社会的秩序和文化有根本的转变作用,新媒体之所以为“新”,是相对于传统的“旧媒体”而言的,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替代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在数字化技术的产生之下,具有引领时代潮流的意义。它的涵义广泛,并且呈现动态的发展趋势,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形式。在时代的发展下,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

新媒体在时展进程中,大体分为三大类型,即数字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同时,新媒体以其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的传播优势,迅速进入校园,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主要的校园新媒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校园网。校园网站以新媒体为载体,主要宣传学校的新闻活动、会议报道、党支部及团支部信息、学生会信息等内容,并根据新时期学生就业形势开设了就业指导板块,为学生提供了社会求职就业的信息平台。在这一网络新媒体形式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娱乐活动、科技学习、就业指导等校园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

2.校园BBS。BBS电子公告板是多人参与的网络论坛系统,是校园网络舆论的发源地,学生可以在校园BBS中热烈讨论、自由发表见解,并掌握相关的信息,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和交流,具有平等和匿名的特点。同时,高职院校可以成为校园BBS的“把关人”,吸引学生用正确的表达方式,进行利益诉求和信息传达等。

3.微博。它以“短、灵、快”的优势在用户之间传播和获取信息,是一种即时的信息系统,大家在“微博”上畅谈心声、分享生活方式和感受,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更新和讨论,具有设计灵活、更新快、内容丰富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4.即时通信。这是学生较为喜爱的新媒体形式,学生在QQ群、飞信、微信中交流思想、讨论新闻热点内容,可以共享文件、图片、视频等,具有虚拟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有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

二、新媒体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

高职院校中的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它是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的融合体,有其特定的精神文化氛围,体现了高职院校的“软实力”,是在校园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中而生成的,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等,有较强的同化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其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融合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媒体传承和发扬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新媒体在高职院校中是一个重要的传播载体,它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意义,同时,新媒体也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交流和融合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彰显出高职院校的文化价值,体现高职院校的精神品质内涵。

2.新媒体扩大了校园文化覆盖面,增强了影响力。新媒体的介入,弥补了传统媒介的不足,增强了校园文化和生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它以其大众传媒的形式,开展校园的学术交流会、热点话题讨论、实践活动等,成为传递校园信息的重要渠道,扩大信息传递的覆盖面,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3.新媒体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创建方式。新媒体的出现,使校园文化创建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通过校园局域网、校园电视、移动终端媒体等,这些生动而形象的图片、视频工具,使校园文化创建展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凝聚学生关注的同时贴近校园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4.新媒体展现了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发展内容。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校园环境建设在动态的建设过程中可以用新媒体进行报道,通过图片、视频、短片、“微电影”等形式,报道校园环境建设的动态内容,体现出人文关怀与科技手段的融合。

三、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新媒体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1.在主题网站创建下,以新媒体为依托,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为了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高职院校要在充分认识和驾驭新媒体的前提下,进行主题网站的创建,运用防火墙和加密等新兴技术手段,对新媒体网站进行引导和创新,从策划、报道的全程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以各色主题为引,创建具有特色的主题网站,做好舆论的引导,促进校园文化数字化建设。例如:以革命为主题的“红色网站”、以社区为团体的“社区网站”、以典型示例为主题的“榜样示范网站”及校园“微公益”网站等。这些不同主题的网站的宗旨是以高职院校的文化传承为目标,紧抓高职校本文化,凸显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职业性”和“应用性”的办学特色及文化底蕴。

2.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促成良性互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对新媒体工具进行创新性的使用,牢牢把握校园媒体的新鲜动态,创新校园网络特色新媒体资源,如:可以建立高职特色的BBS论坛、SNS主页设置、高职校园资讯等,与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良性的互动,促进交流与沟通,实现新媒体环境创新下的信息共享。

3.创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校企文化共融。高职院校的教育形式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体,它的校园文化特色不能单纯显现学校的教育内容,还要吸纳优秀企业、行业的文化进入校园,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特征,凸显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的可能性和必需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要在新媒体的介入下,注重新媒体环境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式,要借助新媒体手段与社会团体、企业、行业等建立交流互通的信息平台,创建互联网新媒体下的校企合作互动平台,对于高职和企业而言具有互动、共享的价值和意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引进和学习企业中的优秀文化内涵,引进企业生产实践和管理过程中的分工合作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制度,丰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另外,对于企业、行业而言,企业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平台,了解科研最新动向,将专业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生产实验过程中,为生产实践服务。

4.加强新媒体建设,增强校园文化的监控。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富于时代气息,实现了校园文化“加速”,同时也要培养一支“双料”的多媒体管理队伍,可以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平等互动的优势,追踪学生的情感波动,提高新媒体技术监控水平,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跟踪和掌控,在校园新媒体监控区域内,通过绿色监控软件的开发,提高新媒体的监控技术,并借助讲座、开办演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应用新媒体,养成正确的媒介使用习惯,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准确地对信息进行分辨,并实现自身的道德自律。

总之,新媒体载体的引入,给高职校园文化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它对于高职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新媒体这一载体还可以充分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融合,打造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薛波.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人民论坛,2012(26).

[2]颜秉忠,王晓玲,葛春颖.论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构建[J].传媒观察,2012(09).

[3]吕宇翔,张铮.“新媒体”的再认识[J].编辑之友,2012(07).

[4]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