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3 18:31:55
序论:在您撰写设计艺术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设计艺术本来就是以艺术学为主干的交叉学科,特别是现代意义的设计艺术专业,应是学科兼融或有针对性的汲取相关专业有益成份而发展的新兴学科。长期以来,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和设计艺术教育一直沿用绘画专业的教育模式,四年本科,从上绘画的基础课到专业课都是以绘画、绘图为主的训练手法,教学单一,真正涉及设计艺术最本质的课题太少,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是欠缺。我们要打破以往设计就是画图的老观念:平面设计首先是设计创意、文案构想,然后才是设计方法与形式;工业设计首先要了解产品的功能特征和受众习惯,然后再是造型的款式与美学特征;广告设计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然后才能设计出吸引消费者的作品。这样的培养方式才能符合设计艺术专业的培养规律,有利于塑造有创造素质的设计艺术家。设计艺术家区别于画家和雕塑家,从知识结构上他应该熟悉当代比较尖端的自然科学,深入了解人文科学,精通设计学原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和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所以从设计教育方面来看,我们从工艺美术向设计艺术转化过程中做得还很不够。其一,传统的手工艺、特艺和工艺美术的精髓没有从教育方面总结传承,有的甚至已从国家本科教育目录中删除,的确令人深思。其二,现代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从宏观的规划上没有形成,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脱节,教师专业面过窄,大部分院校、系、专业仍沿用纯美术的授课形式和内容,或是增加一部分“画设计”的内容,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设计艺术教育的观念。如何从目前绘画倾向、惟美顷向和单科倾向中脱离出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学术上的研讨与论证。
设计艺术不仅是一门边缘学科,更是一门综合学科,它需要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基础,或者说是以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设计家的修养,因为设计艺术不应是美术或绘画的一种。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理论修养、创造能力的培养,甚至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这种综合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本科教育和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设计师和设计艺术研究人员,而不是技术工人。作为设计师他不仅要有熟练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设计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专业设计方面,要适当增加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知识经济在中国虽然才是萌芽阶段,但对设计艺术界应该有所启示,设计应该是超前的,是对未来的筹划,它应该是知识经济转化的一种表现形态。设计艺术的发展还应该与工业生产、科技进步、城市建设、民众生活等诸方面因素密切联系。设计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科学如何与艺术结合是设计艺术家回报社会的答卷,也是设计家的使命,它要求必须提高设计艺术家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李政道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这可谓一语中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艺术,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丑恶的机器”已为人们所厌恶,技术和艺术在实现着结合的趋向。我们应该把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服务。而作为一个设计艺术家更应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任务和责任,设计艺术家不仅要注重实践的探索、设计创意的开发,更要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设计观念的变革。现在使用的设计艺术或艺术设计的概念已超越了工艺美术的范畴,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实用的审美设计。当然,在设计现代生活用品时,还要考虑民族传统的因素与现代生活空间的关系,工业产品、民众用品也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设计艺术与其他行业、市场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设计产品要直接投人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专业导人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以后尽早适应。因为设计艺术在艺术学诸学科中属于应用学科,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是必要的,但要当学问去做,从中认识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因素,反过来验证自己所从事的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设计的基础,但如何把握分寸尤为关键。先生也曾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的场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场所。让学生读书期间走向社会也是教书育人之目的”。
设计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近20年迅猛地发展起来,诸如广告业、装修业,设计事务所等,社会需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又不免夹杂了些社会风气带来的不良因素。诸如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设计的价值仅为了转化为商品的价值,以及文化传播的多方面修养欠缺等问题。设计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设计艺术教育与实践应该提倡的,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还要以做有品格的设计家来要求自己和青年学生,这才是教育之根本。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教育融入各学科已势在必行。当市场经济大潮裹挟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席卷而来的时候,人文精神不能失落。作为大学,特别是设计艺术专业不仅要承担保护传统、唤起民族精神和理想的责任,同时还要将人文精神和心灵情感融入设计之中。
设计是一门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她容极简、婉约、质朴、淳厚为一身;宛若江南布衣采莲女子般娟秀可爱;至清新而脱俗,出污泥而不染。
恰逢观赏了一场设计展览,一如会了老友一般,竟有了创作的冲动和对于生命的感悟。设计于我的个中含义更象是大脑思维的一面镜子,反射出我思想里一些光辉而闪烁的东西。有些想法虽未付诸笔端,却也让我对生命和自身有了一份认识和感动。
同大多数人刚开始欣赏苏州园林时一样,我对拙政园的看法是:就是一座古朴的老宅。孰料拙政园带给我的惊喜远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简单的发现之美,而是实实在在的体现着中国古建筑设计的精华。回想当初刚刚接触设计时,我对设计的初印象也如对园林设计的初印象,即:不过是艺术设计的小玩意罢了;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不禁开始思考,原来设计是这样:可以集智慧与艺术于一身,这么多的让人欣喜与感动。
探讨设计的本质,先来看看设计始于何时:
追溯设计的历史,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应该和绘画的历史一样的久远。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一路走来的:比如古人对石器、陶器、骨器的制作、居住洞穴的改造、布置、标志图腾的运用等等,无不透着设计的味道。按照人的自我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有创意的改造,这就是笔者对于设计的理解。那看来,设计的历史上旋自旧石器时代了?不然,我们来看看动物世界,如果人类不把自身看得过分高贵的话,黑猩猩对于捉白蚁工具的改造,是否可以看成是设计的雏形?那和黑猩猩有着近亲血缘关系的人类始祖是否很早就开始了设计思维的表达,是否有了人类,便有了设计,就有了艺术的萌芽?
我们的老祖先用兽骨、陶器、石器等来装饰自己,可以看出人类一开始就具有审美意识并不断进行着各种审美创作的尝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艺术水平的提高,设计也在日臻完善,设计的发展史同人类历史的发展史密不可分。
我国的现代化设计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商业设计也如井喷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个中不乏精品,但总的态势呈现急功近利的味道。什么时候经济的脚步放缓了,各个设计师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作品是否有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是否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这才是设计发展应有的方向。
设计究竟会怎样?这样的问题常萦绕在笔者的头脑里,一个成功的设计终究是要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受众的。如何将各种图形设计符号元素按一定的规律来排列、组合并具有独到的见解与独特的视觉识别效果,这是相当考量设计师的个人素质和人文修养的。现在看来,设计的下一步发展应该是围绕人本身,注重设计主体的人文表达和素质提升,并在设计过程中关注受众的感觉,使他们更好的理解设计艺术,进而推动艺术设计健康、有效、长足的发展。
设计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同时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设计,也有差强人意的设计,甚至是违背艺术规律的设计。但凡是优秀的设计,都衡量着设计师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稍不留神,就极有可能误导大众,颠覆艺术的本质。
另外,设计过程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设计师、有设计对象还有受众,三方互动才能最终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缺一不可。有的设计师讲究个性,不愿也不允许客户(受众)参与意见,结果他的设计作品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流于形式,不被受众接受,最终,也是一个无用的设计。
我们一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看成是人类灵魂的设计师。关于教书育人的设计,成功与失败总在一线之间。成功的教师对于学生专业、职业、人生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规划学生的思维和德行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失败的教师也如失败的设计师一样,误人子弟,害人害己。
在教书育人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对象和受众是合二为一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设计的时候,也要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互动。毕竟学生不仅是教师的作品,也是设计的受益者,尊重学生的设计要求和诉求,也是教师人文教育设计的基础。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艺术加工、归纳、升华。起到人生导师的积极作用。这样不仅教师有创作的满足感,在整个职业规划设计过程中,学生也始终有参与,他们同时也具有创作的成就感、满足感以及强烈的自豪感。
参观过世博会,我们可以看到顶尖设计常常是与人类自身紧密相连的,具有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设计的终极目标应该朝人文方向发展;教育设计同样道理:“人”是设计的主体,也是设计的客体,也是设计的践行者和受众;所以关注人的需求是教育和设计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我们可以把设计理解为是对自然的再创造过程;人类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造着身边的物质世界,使万事万物尽量符合我们的思维定势和生活模式,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了设计,人类就失去了创新的意识和改造的激情,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如此的乏味和无聊。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专业选择;艺考;综合
一、走进设计艺术
很多人容易把设计艺术与纯艺术混为一谈,误认为两者都只是关着门搞创作。当然这情有可原,因为设计艺术与纯艺术联系很大,设计可以说是纯艺与社会的桥梁,它把艺术带入设计,让艺术大众化,普遍化,让人们更容易认识艺术接受艺术。而他们同样有区别,纯艺术的创作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一幅油画,一座雕塑,它是艺术品,一个观赏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作家的内涵和想法。而设计是先高于生活后回归生活。当设计师提取纯艺作品的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后,这些艺术品立刻变成人们身边最平常的日常用品,而且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设计艺术与文理专业的联系同样不小,在一项优秀的设计中往往要贯穿很多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比如建筑设计,需要数学逻辑、力学、物理专业方面的支持。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生态、人文、地域、气候等多方面的了解。工业设计需要联系人体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市场等专业。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好的综合素质,了解更多的背景和历史,运用更宽领域的知识和材料。考虑面越广,覆盖面越大,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得到广大人的认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设计艺术的教育是多元性的,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专业的学习。设计艺术也同文理专业有很大区别,设计艺术的实践高于理论,技术实做性强,需要创造性思维,并且注重灵活性、创新性。为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造性,一般艺术院校主要采用小班制和多元化的授课形式。这也决定了它的考试、教育都应与一般的文理专业不同。
二、对中国目前设计教育的看法
随着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急需大量设计类人才,设计艺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是繁荣经济市场的重要力量。行业中的设计师也成为人才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们认为设计师是前卫的,是开放的,是“洋气”的。再加上近年来国外的各种新设计来袭,这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向往设计领域。促使他们选择走向艺考这条道路,导致艺考升温,竞争强烈。
最近几年来“艺考热”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现实,面临这样的情况,不仅艺术类专业院校在扩招,各类综合类大学也在建立自己的艺术院系。艺术类的迅猛扩招,导致考生的增加,势必水涨船高。由于门槛降低,生源素质也受到影响,艺术类也成了拿文凭的手段之一。我身边不乏有这样的同学,因自身原因无法通过文理专业进入大学,在最后用三个月突击学习艺术,选择设计专业。这根本谈不上个人理想,也没有明确目标,不在乎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只为了能拥有外表光鲜的“大学生”称号。这样的扩招也从根本上降低了教学的水平。由于师资水平、培养模式、管理结构等客观资源的制约,在教学环节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很多高校为了扩招,把小班变成大班,一个设计班甚至高达40人到50人。每个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甚至都来不及听到老师的半句点评,更不要说老师手把手的教授每一个学生技术实践,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对艺考的升温现象应该有所反思,它是把双刃剑,在保证能为国家为社会源源不断提供精英人才的同时也成为学生将来就业的现实问题。不能以牺牲质量为扩招付出代价。学生学有所成才能为社会带来贡献,如果直到毕业也毫无收获,则不仅浪费金钱、资源也浪费了时间。
设计艺术专业除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外。考试也应该有所不同。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设计艺术的招考的方式和文理专业一样八股,而考试内容又和纯艺术一样。单一的技巧考试并不能考验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机械的考试,录取了机械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设计?国外一位著名院校的校长曾说过,既然每个孩子生下了就有不同的外貌、性格、成长环境等,为什么都要一样的方法来培养?而设计专业也有别于其他专业,为什么还要用同样的招考方式来选拔?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专业,更应该看重学生的文化程度,和思维能力。所以,现在的招考形式已经可以适当尝试改革了,当然这种方式还需要探讨。伯乐识马,并非易事,但有一些思路还是可行的,比如加考一些创意表现考试,并提高分值。技法性考试比如素描,水彩可以削弱一些。文化课分值还是保持适中,不能因扩招而大幅降低学员素质。普遍的艺术设计老师们认为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广的学生越适合做设计。总之,设计艺术考试应该有别与纯艺术考试,这样才能招到合适的设计学生。
Abstract: The college design art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in this situation,teaching reforms of the design art are imperative . The article focuses on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highlighting the advantag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reform of design art courses.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Key words: design art;teaching reform;curriculum arrange;practic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26-01
1设计艺术教育现状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引入“设计概念”,设计艺术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快速的发展着,现今全国各类高校有近二千三百多少所,其中有一千多所院校设立了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然而,从表面上看设计艺术为市场、设计艺术教育培养人是一片繁荣。但从实质上去研究它,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在尊重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去决解设计教育问题,是教育者的使命,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2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含混,课程内容相近雷同的问题。纵观全国各类高校的设计艺术课程内容没有本质的区别,多是类似、相近或是相同的,即使专业的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设计艺术专业也没有什么区别。二是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践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质量保证,也是该学科的特点。所以,没离开了实践性,也就脱离了它的专业性。我国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普遍存在着封闭的教学方式,以课本理论为主导,进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三是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①知识更新快于教材的更新;②缺少对学科特点的认识与研究。
3改革的途径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按学科特点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决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它决定教学的目标,因而也决定着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培养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总体的发展及教学的整体的水平和质量。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在各类院校中多是含混的。艺术院校、文科院校、理工科院校及高职高专等,相互之间没有实质的区别,近似或相同是普遍的现象,从长远角度看对设计艺术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与经济发展也是不协调的。所以各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与计划时,即不能盲从沿袭西方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又不能照搬照抄其它老牌院校的目标和计划。一定要客观、科学、理性的根据实际的情况、地域的特点,要制定行之有效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终极目标。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要建立科学完整课程体系,为课程内容的科学合理设置明确清晰的方向,从学科和专业特点出发。笔者认为,从学科总的特点进行课程结构设置:基础教学必修,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加设材料、结构、力学、工艺、管理、经营等课程,以扩大知识结构,适应专业的应用需求。专业课实行开放式、选修学分制的教学方式,避免专业方向的专一化、狭窄化的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课程选修,让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使得各类知识是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
第二,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柳冠中(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界著名的学者,也是现阶段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导师、政府津贴学者。)说:“全世界唯独咱们大陆是上课来学设计。国外讲课很少,就是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你提出解决方案来,你不是划标记,你给他做出来。而我们把绘图当作基本功,我们画得很好,但是很多做不了。”从柳先生的体现和国外情况看。我们的设计艺术教育上是纸上谈兵的,缺少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及全面素质的提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一形式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实践教学是把理论教学的抽象性、虚拟性、单一性、封闭性等过程,加以验证、充实、理解与消化,也是课程整体的延续与深入。实践性教学是设计艺术学科的支撑点,也是平衡点,如果失去它,学科整体就会失去均衡关系,也就失去学科的方向与特色。实践性教学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更能突出学科特色、凸现专业特点,发挥出专业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的扩展能力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一是在课程的总体安排上加大实践课的学时量,合理进行总体的比例分配和比重,以确保实践课质量;二是在校内建立实践与实验并重教学中心,投入必要的设备和实践教学环境,配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常态聘请有实战能力的设计师及有丰富工作经验工程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干教师,以确保实践教学能良性的进行;三是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校企联合。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和地域性的企业实力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性学习,以锻炼学生对实际项目的操作经验,掌握实际项目的过程。关键是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们在市场中对实际项目的工作经验,磨练检验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应变力、判断力、思辨力,进而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走向社会与就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究其根源,是人们对高职教育自身的任务、特点认识不足,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特别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校摹仿套用普通本科教育,致使高职教育失去自身存在意义,成为普通本科教育的翻版。新兴的高职教育如何找准定位,深化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
一、专业设置
1.以市场为导向,按需培养。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有的甚至由企业直接负责办学,针对性、实用性极强。企业需要多少什么样人才,就培养一定数量什么样人才.我国现行教育体制虽有别于日本、德国,但职业教育功能相似,即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人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瞄准当前经济走向,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设置专业,做到“按需培养”,“有的放矢”。如由学校、设计公司、企业人员组成研究小组。通过对市场、行业、企业的调查,预测人才需求,分析产业发展前景,审核专业开办条件、社会可利用资源等途径,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立适应市场的专业。
2.关注需求变化,改造传统专业。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走在了前面,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改造传统专业,拓展专业方向,注重专业的潜力与可持续发展。如服装设计与工艺,首饰设计与工艺,广告设计与企业策划,服装工艺与国际贸易等专业。
还有些院校从学科交叉性,边缘性着手,设置动漫专业、玩具设计专业、多媒体设计艺术等前瞻性专业。这些专业,既具有艺术特征,又与高科技密切相关;既能适应现代经济,又能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生命力。
3.服务区域经济,设置特色专业。意大利的皮具、首饰、服装享有世界盛誉,仅一双皮鞋,就要经过十几道设计工序。其设计艺术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以产业结构发展、技术特色作为“突破口”,玩具、珠宝、陈列、皮具、玻璃、家具等五花八门的专业设置令人瞠目结舌,针对性极强。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都有各自独特的环境、资源、文化、技术、特色经济。高职设计艺术教育应立足本地经济,结合其优势特点设置特色专业。如玩具设计、工艺品设计、钟表设计、皮具设计、服装设计等等。成功的专业设置,既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要求,又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服务于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实现学生高就业率,达到产销链接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科研、设计、决策型人才;高职教育注重实践能力、专业素质训练,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两者的不同功能,体现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层面。然而,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却大多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压缩。结果,偏离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人才结构缺陷,供求偏差,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
高职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切入,按需安排,以具体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参照,达到学用一致。如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设计理论知识,建筑学、材料学知识,熟悉报价、工艺技术,具备设计创新能力、计算机表现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营销能力。依据这些应知应会岗位知识,设计教学内容,制订培养措施,才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
高职学生以动手能力强为特征,但又不同于一般技术工人,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即高职学生除具有实践、应变、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等多元复合的技术能力结构,还要具有以科学文化为基础,专业知识为主干,相关知识为辅助的立体知识结构,兼备开拓创新意识、合作竞争意识、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等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高职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涵盖这三方面,通过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个范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育模式
1.尝试课题教学。在教育模式上,许多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即由一位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负责完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这使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减弱,学生很难系统地把握学科知识。针对这一问题,荷兰恩斯赫德艺术学院古斯塔夫教授进行了有益探讨。他在南艺设计学院为学生上了四周综合设计课,完成了素描、色彩静物、速写、雕塑、记忆画、自画像、综合材料浮雕、招贴画设计、版画九个课题的学习。表面上看,课程跨度极大,实则环环相扣。先画自画像,再据此用综合材料做浮雕,拍成照片,扫描入电脑。然后,通过电(下转第197页)(上接第193页)脑设计招贴,用自画像作图形。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生从原先的盲目被动灌输,变成了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课题教学极富现实意义。因为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对每门课程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高职学生要的是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通过结合职业岗位进行课题设计,涵盖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训练学生一专多能,可有效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发散思维。
2.实施双轨制教学。目前,高职设计艺术教育还存在着闭门造车、述而不作的问题。教学游离于现实社会大门之外,由老师先讲解,然后虚拟作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作品的艺术性。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市场,缺乏与社会的交流碰撞,导致学生工作后发现理想的设计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上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聘用艺术家和技师对学生进行双轨制教学,培养了既有艺术素养,又有科学技术使用头脑的设计者。这对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颇具启迪。高职设计艺术教学可一方面可由学者、教师讲学,另一方面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设计师、高级技师授课。以生动形象的具体现实,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让他们懂得艺术与市场的融合。
关键词:设计艺术 教育 层次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日益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设计艺术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由于认识上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其健康发展,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深思。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设计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结构层次,有利于促进设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一、设计艺术教育的层次关系
设计艺术教育的层次关系是指设计艺术教育所包含的教育、设计、艺术之间的关系。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是设计艺术的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首先体现的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应在教育的前提下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实现设计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设计艺术教育的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所受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并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教育就是通过传承人类文化,促进人的社会化,从而实现人的发展和教育的育人功能。设计艺术教育就本质而言,包含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根据一定社会要求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通过传承人类文化,对人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促使其社会化,进而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实践活动。设计艺术教育仅有社会适应性的发展远远不够,还需通过教育,使人具备社会创新性的发展能力,设计艺术教育才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前进的功能。
(二)设计艺术教育的设计共性
设计是系统工程,它涉及人、社会等诸多方面,在当代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设计不仅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机关系,及舒适、安全、美观的生存环境与便利工具,同时,也是方便人类交流的重要手段。设计不是设计师简单的个人行为,而必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目的,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社会,是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设计的商业价值。因此,设计具有手段性、主观性、客观性、创造性和商业性等特性,其特性决定了设计艺术教育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正如王受之所言,设计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模式,即便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也不例外。
(三)设计艺术教育的艺术个性
设计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遵循美的规律,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更要注重人们审美需求的实现。但是设计艺术又不等同于纯艺术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内在矛盾。因此,设计艺术教育不仅要实现培养目标,更需注重艺术个性的培养,因为优秀的设计无不是时代性、民族性与个性的综合体现。在维持各种内在矛盾关系相对平衡的同时,设计既要体现共同的规律与法则,还需具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和艺术个性。
二、设计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转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对设计艺术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即过于追求设计的商业性和艺术的体验,淡化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设计艺术教育功利化
设计艺术教育的设立与发展必须坚持以“教育”为重心,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近年来,盲目扩招使设计艺术教育出现了数量、规模的虚假繁荣,市场需求混淆了设计艺术教育的宗旨,取而代之的是设计的办学效益,导致部分院校的办学目的停留在市场的风向标上,而没有系统地研究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模式,使得“教育产品”缺乏竞争力和创造力。
(二)设计艺术教育技能化
设计艺术不等同于纯艺术。然而,在传统教育思维模式下,设计艺术被看作纯艺术的主观创作。一方面,设计艺术的“传统认识”忽视了设计的本质,只注重表现技法的提高,导致教学停留在“师徒”模式上;另一方面,设计艺术的“艺术观”淡化了设计的目的性,盲目扩大了艺术的视觉感受与个性发挥。
三、设计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实现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设计教育观念,立足于综合能力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真正走上个人、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之路。
(一)遵循教育规律,促进设计艺术教育有序发展
教育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设计艺术教育脱离了本质核心,偏离了设计艺术专业的培养规律。潘懋元曾提出高等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条是外部关系规律,即高等教育与社会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一条是内部关系规律,即在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因此,设计艺术教育应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自身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特殊性,合理利用外部资源,协调各种教育内部关系,促进设计艺术教育规范、有序地发展。
(二)把握艺术内涵,促进设计艺术教育和谐发展
李政道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作为一门学科,设计艺术教育应巧妙地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生活,这是设计艺术的本质所在,也是设计师必须肩负的使命。因此,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坚持提高设计人才的综合能力与美学素养,加强设计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一方面,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设计审美能力和正确处理人与物、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另一方面,设计艺术教育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针对设计过程中的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出具有科学的设计理念、审美意识,富有民族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创造型设计人才。
(注:本文为武汉理工大学校教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潘鲁生.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装饰,2003(3):44―45.
[4]盖尔哈特・马蒂亚斯.1990―2005年的中国设计教育[J].中国设计在线,2005(8):52―55.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在中国现代教育当中,理论教育常常落后于实践,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亦是如此。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冲击着国内众多领域,现代艺术设计不得不仓促跟进,许多不足也由此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量猛增,这就需要高校为当代艺术设计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在王英奎主编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作者着重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艺术教育承担着美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各个高校更应当注重设计艺术教育这一教育科目,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使其为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发挥效力。
《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开篇便透彻分析了当前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领域的现状,指出了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人才数量与质量无法统一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并且,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缺少核心的教育方式作为教育指导。因此,当前我国的教育方式还不能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作为一本教育类书籍,《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着精细的分析。书中谈到,这种教育方式最早从德国传入,是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格罗皮乌斯提出的包豪斯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强调依照学生的本心进行自由发挥,反对一味模仿、重复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它将手工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强调艺术之间的交流与结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往往兼具系统的理论思想和极强的动手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也直接促进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发展。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学生在作品设计选题过程中,将课题与实际项目相互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一件艺术品创作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熟悉整个程序,而且在随后的市场调研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动手与研究能力。调研结束后,学生会依据调研结果展开设计,通过绘制大量的设计图纸,从中挑选最优方案,而最终的设计结果还要经过多轮修改才可完成。在此过程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被学生充分应用,这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更能够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有效促进了信息化社会人才的快速成长。
《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我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有过辉煌也曾出现过波折,经历了多次探索与实践,最终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适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也将被我国现代教育领域甚至是更多领域所继续沿用。《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系统探索了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内容涵盖广泛、条理清晰,框架结构完整。它不仅讲述了我国艺术教育的起源、发展,同时还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这对于我国教育方式探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也是一本优秀的教育教学参考书籍。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于高校学生增强决策能力、市场探索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更有利于我国培养出优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设计艺术教育实践的展开提供了多种思路。其一是通过高校设计艺术实践基地的建设,深入推动设计与市场的对接,以基地项目活动的区域化、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程序的系统化、实践锻炼的市场化等方式发挥基地服务设计实践的独特优势。其二是用设计项目贯穿实践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其学习自觉性。在设计项目的操作中,明确层次性与宏观调控保持连贯、实用性与理论讲授稳步结合、稳定性与灵活补充相互协调、先进性与传统精粹交互作用。同时,在遵循实践性教学的基本规律前提下,充分尊重企业的意愿,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项目建设能发挥直面市场的主导性作用,取得多赢的局面,为社会带来公益性的正面影响。其三是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使学生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使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并能可持续发展。设计创新不是天马行空毫无根据的,许多中外优秀的设计作品与案例正是教学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重要设计思维源流。符合教学规律地合理穿插教学项目内容,将更好地保持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发展。这也是该书为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作者:范伟 孙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