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化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29 06:33:20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化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化管理论文

第1篇

教学管理不是任意而为的,其应循序相关规章制度,科学合理地展开。因此无论是进行传统教学管理还是进行现代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之初,都应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进而把握教学目标,明确工作中的重点。具体来说,要想搞好现代化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教学管理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1)深入到教育教学实际之中,针对每一个专业的特点制订出个性化的发展方案,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2)对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进行规划,包括日常教学、考试测评、实践教学、毕业考核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存档,完善内部信息的管理;(3)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与调配,合理安排课程,慎重选择教材。

二、保障决策质量,重视民主决策

教学管理的展开离不开具体的决策工作。通常情况下,学校内部事务的决策一般都由主要管理人员通过开会研讨,以集中表决的方式最终决定。在现代化教学管理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决策的失误,学校应改革传统的决策方式,扩大参与教学决策的人员范围,让学校各部门的领导、教师代表等参与教学决策之中,并发表个人的看法。通过应用这种方式,学校教学管理的决策将更加民主、科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失误。

三、应用现代技术,实现信息管理

教育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众多,并且信息量较大,仅靠人工进行管理经常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想对全校学生提交的评价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是很大的工作量,会给教学管理的展开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应用现代技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首先,学校应投资建设计算机管理系统,录入学校的各项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其次,建立专门的教学评估系统,通过系统智能分析,得出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四、注重人才培养,打造管理团队

管理者是影响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因素,如果管理者的素质不足,那么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就很难提高。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也应注重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避免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陈旧或者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所影响,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思想学习,并利用政工部门的力量,及时了解管理人员的思想动态,引导管理人员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打造出高质的管理团队;其次,要杜绝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主义,让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立足于教学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最后,要强化学校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的不良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时刻保持教学管理在正常的轨道上。

五、强化信息搜集,践行以人为本

传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对管理层做出的决策,学校教职工以及广大学生都只能被动接受,难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十分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容易阻碍具体决策的执行。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信息的搜集,利用现代的网络平台,开设官方微博、微信、论坛等,欢迎广大师生就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意见。学校管理层应重视这些意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

六、结语

第2篇

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战略意识普遍增强,战略规划日益清晰。企业成为自主经营主体以后,战略意识普遍增强,普遍制定了长远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根据前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统计,企业战略方面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经营战略实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其次,逐步适应国际化竞争,中国企业勇于“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战略取得初步成效;再次,积极运用现代竞争策略。中国企业充分发挥成本优势,并逐步提高商品性价比,赢得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观念深人人心,盲目多元化有所遏制,市场细分、业务集中、价值链延伸广泛开展;最后,重视创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中国企业技术水平正在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少企业开始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为加速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需要企业、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巩固已经取得的成就,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主要措施包括:转变经营理念、深化改革、完善法制、净化经营环境、加强对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指导和政策引导、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具体表现在:

(一)有些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以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其次,员工安全和基本权益缺乏保障中国企业总体上对员工利益保证缺乏强大制约力。再次,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由于一些企业的掠夺性开采,中国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最后,剥夺供应商、非公平竞争面对供大于求的局面,一些零售商利用其优势地位,克扣、拖欠供应商货款,收取进场费等现象十分普遍。

(二)有些企业只追求利益

首先,投机操作、盲目扩张和盲目多元化经营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盲目进人房地产、证券、期货市场等高风险领域,造成严重亏损或潜在风险。其次,基础工作不扎实,现代方法与工具应用水平不高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基础数据的收集、标准化管理、制度管理、员工培训、基层建设等。最后,管理不到位、缺乏战略执行力。

(三)缺少创新意识

中国企业近年来尽管在创新方面已经迈开大步,但是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较,仍显诸多不足。首先表现在,自主创新缺乏全面规划企业自主创新应该是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创新。但是在中国企业创新中,自主创新通常被理解为单纯的技术创新,结果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企业缺乏全方位创新的规划。其次,创新层次较低,影响了国际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许多企业依赖引进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不足。表现之一就是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比例偏低。最后,创新投人不足,机制尚不够健全。

(四)竞争能力有待加强

第3篇

1.1政府要明确职责,抓住改革重点

要厘清政府管理的权利清单,做好精简行政审批工作,该下放的下放,该取消的取消,放权于民,着力打造高效的政府。一是推动政企分权。地方政府应切实完善简政放权推进机制,真正给企业松绑减压,着力营造利于创业、公平竞争的经济发展环境。切实做好政府权力的“减法”,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以此换取激活市场的“乘法”。与企业分权,实行政企分开,放下不该管的,明确该管的问题,集中精力管好该解决的问题,真正做到彻底放,不截留。二是推动政社分权。与社会分权,着力培养市场及社会中组织,引导市场组织履行职能作用,扶持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组织各自的优势作用,实现三种组织相互支持、相互联动的新体系。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规范与引导,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三是推动内部分权。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深刻领会精简行政审批的重大意义,切实找准精简行政审批这一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自上而下落实好,将该下放的行政审批权、社会事务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各地方应着力做好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通过还权放权,使现行的政府转变为一个有限的政府和有效的政府。地方政府应认真落实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要做好与上级下放的对接,切实履行好接管后的职责。

1.2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很多漏洞和弊病尚未解决,“政府至上”、“官重民轻”的思想仍然在我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战略推动中,市场经济正向纵深发展,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必须转变行政观念,摈弃过去以审批、管理为主的理念,牢固树立以监管和服务为主的公共行政管理理念,着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要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着力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一是改善经济调节。坚持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建立健全三种调节手段的相互制约、影响、联动的经济活动综合调节机制,以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助推国民经济发展。二是狠抓市场监管。坚持“放管结合”,宽严并济的原则。放就是政府该交还市场的职能,必须放手给市场。政府要着力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实行公平准入,管就是监管,在放手给市场以后,必须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重点监管,规范市场执法监管。三是强化社会管理。政府应充分发挥促进就业职能,不断完善调节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层社会管理改革与完善,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要突出抓好公共服务,充分凸显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化、均等化、全民化,推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3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打造高效服务形象

实行简政放权,建设有限的政府,其目的就是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打造高效政府形象,切实维护政府权威,提升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一是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要严格按照中央部署安排,确保中央政策落实执行不走样,不高选择性执行,不搞变通,实现自上而下政令畅通无阻。特别是对于一些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必须完全实现中央意图,确保这些阳光政策真正能够公平合理地执行到位,真正惠及于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增强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责权体系,确保权责分明。权力与责任是否清晰、规范、稳定、合法,是影响政府行政管理效能的前提。只有切实理清政府权力与责任清单,才能真正让政府用好权、履好责、服好务。如责任权力体系模糊不清,势必出现用权履责错位、越位、失位的问题,从而降低行政效能,甚至造成系列负面影响。三是提升行政绩效能力。从政府部门到政府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讲服务,讲效能,讲绩效”的理念,切实将提升行政绩效能力作为履行职责的根本要求,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水平,优化行政管理服务质量,用一流的行政管理服务打造高效政府,坚决维护高效服务的政府形象。四是强化监督机制建设。行政管理体制能否落到实处,关键靠监督。要着力完善上级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健全人大、政协、监察、审计、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全方位、立体化外部监督体系,以此规范行政管理行为,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运行,助推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建好清廉政府。

2.结语

第4篇

(一)由于监管任务不断的转化,有效推动了管理机制的革新。从几年的情况来看,工程管理难度逐渐加大,施工难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导致了开展监管工作更加的困难。相应的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工程量的需求,加上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导致了监管质量的低下。但是,也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有效推动了管理机制的革新。

(二)政府部门制定了相应的规范体制,有效推进了管理机制的发展。为了使当前的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政府部门先后制定了相应的规范体制,以此来确保建筑管理工作的施行,比方说不再收取监管的费用等等。政府部门采取这些措施,是对社会实际情况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后决定的。有了这些相应的规范体制作为支撑,管理机制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有效完善建筑管理工作方案

(一)在管理中要运用人性化方式,确保企业和谐稳定发展。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对于员工的心理状态、生理情况要做出深入的了解,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尽可能的减少员工的压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假设不加考虑,只是给员工施加各种压力,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还可能会给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因素。

(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宗旨,提升员工安全认知。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主旨思想,确保员工的利益得到保证。对管理人员要加大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促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有能力去应对。而且,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作为管理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水平,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安全认知。

(三)构建相关管理规范和机制,确保工作的稳定有序进行。要确保能稳定有序的进行管理工作,就必须要采取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措施。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要以能切实提升管理效率和工程质量为核心。只有具备健全的管理规范和机制,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稳定有序进行。具体来说,相关的体制包含以下内容:质量监管、信息化管理、监管执法审查、差异化管理、工程质量保险等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

(四)对于施工周围的环境,要加大监管力度,让污染降到最低。作为企业,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最大限度的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做到少破坏,甚至是不破坏,保证周围环境是原样原貌。在未进行施工时,对于施工区域周围的环境要做出充分的考核和规划,以便在施工时能有效保护环境。

第5篇

1.1管理艺术性

经济管理除了具备管理实用性性质以外,还具备管理艺术性性质。有观点认为,经济管理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管理,也并不在于如何对经济进行掌控,而在于规划,在于思考以及策略的应用。这是经济管理的艺术性,经济管理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而思考并规划,利用有效方法对难题进行解决,策划出恰当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经济管理才能取得具体成效。

1.2管理的创造性

创造性不仅仅只是经济管理具备,其他管理活动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经济管理的管理内容之一是对人员进行重新配置,使其达到最佳配置状态。只要人员配置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经济管理效果就会得到提升,管理目标也就能够实现,这是经济管理创造性和能动性的魅力所在。

1.3管理的民主化

经济管理是一项民主活动,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配合,所以企业在实施经济管理活动时,必须重视民主性。管理者要充分发挥民主精神,协调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利用自身所具备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开展民主化管理,以此来提升经济管理效果。

1.4管理的自动化

管理自动化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最大特点。从管理效率上来看,经济管理实现自动化以后,管理效率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进会使得管理劳动力大大减少,自动化仪器的使用会使原本烦琐的管理工艺变得简化,这对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加有利。

2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

2.1管理观念受发展潮流影响,发生了新变化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国门打开后,企业经济管理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本传统的、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面临淘汰,新的管理观念正在滋生,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转变,是推动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转变内容,发现企业当前已经将现代化经济管理放到了企业管理工作的首位,并放弃了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理念,重新对管理进行了认识,并加大了对管理的重视;此外,现代企业改进了经济管理模式,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到了经济管理中,将经济管理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了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在人员聘请方面,企业聘请了具备专业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依靠完善、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来对经济进行管理,确保了经济管理的专业性和自动性,切实推动了经济管理的发展。

2.2经济管理制度变得更加健全

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进,不仅制度内容变得更加完善完整,制度要求也变得更高。企业在开展实际性管理活动时,转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新模式构建出了新的经济管理模型,同时对人性化、民主化管理理念引起重视,站在员工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对于经济管理模式的建立来说,需求是决定模式建立方向和建立形式的关键,新经济管理模式建立在企业经济发展需求之上,想要改进以往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就必须找准落后位置与落后原因,再在此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新形势下的经济管理模式引进了人文化管理,认为经济管理活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开展,所以企业在建立新的经济管理体制时,会更加深入的分析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将人文性、民主性体现到经济管理机制上,让其机制变得更加完善。

2.3管理方式变得更加民主

科学的企业和组织在决策模式上的重心是向下移的,这样的决策模式容易实现组织的核心价值,很多成功的企业在处理任命工作的时候,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并经过专业的分析反复论证决定的正确性,这样的做法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任命的错误往往可能导致花上几年承担这个任命带来的不良后果。对于经济管理的重大决策也要充分的民主化,采取全员表决的方式,这种民主化的方式更先进、更人性化,使决策更加符合当今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便于决策的实施。企业和组织想实现获取最大化利益以及体现其核心价值,最关键的在于其能否实行民主化决策。

2.4硬件管理转变为软件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经济管理中软件的作用日益明显,以往以人、财、物等硬件为主的硬件管理变得逐渐次要甚至被淘汰。软件管理指的是对学习及知识的管理工作,当前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同时企业经济管理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也在不断改变。现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由此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优质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经济知识和有效的经验。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创新给企业带来活力,更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管理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软件的渗透和支持,所以,软件管理是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2.5更注重团队合作

当前社会越来越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组织,想要稳定、顺利的发展,就需要具有合作意识。主要表现在鼓励团队协作,建立团队激励机制,融合管理者和操作者的优势,激励并强调团队进行自我管理及组织工作。这种团队随着任务的出现而组成,随着任务的改动而及时做出调整,团队中所有的成员不保留地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之充分共享。目前这种新型协作方式正在逐渐被采用,效果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3结论

第6篇

一、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管理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旱灾害。这一时期,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采用分级、分部门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在各级政府设立了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并且在各级政府的水利、电力、农业、建设、矿产、环保、交通等部门之间划分水资源管理职能。例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和防洪,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勘察,交通部门负责航运、航道建设和管理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只重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水资源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忽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出现了连续干旱,我国北方和许多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用水效率低下,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水法》,提出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但从10多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1998年以后,中央政府实行了机构改革。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水利部和建设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地质矿产部之间进行了职能的调整,本着一事一部的原则,基本上把水资源的统管职责划归水利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水资源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本格局尚未真正改观。

2.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水资源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特别是水资源需求管理上的不足也是影响水资源问题主要原因,它们包括:

(1)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能形成良好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

(2)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并未形成,也难以形成;

(3)水资源权属管理滞后,水权制度尚未形成,影响水市场运作和发展;

(4)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未全面实施;

(5)用水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与水浪费和污染并存;

(6)水资源管理仍处于粗放、落后状况,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抑制不合理的水资源需求、缓解水供需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恶化的有效途径。

二、水资源需求管理概述

1.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概念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近年来国际上正逐渐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由于正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尚未有统一的解释。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概念进行引申,水资源需求管理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为了抑制由于水资源需求增长所造成的用水矛盾加剧、生态系统破坏和水环境容量衰减,促进水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与高效可持续利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一系列手段,而进行的涉及水行政管理者、用水户及水经营者三大群体的综合系统。

其中“水行政管理者”是指政府决策者、政策制订和执行者、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规划和管理者;“用水户”是指水的终端用户以及对问题关注的公众,包括具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各行业用水部门、具有社会效益的生活及公共用水者、具有生态环境效益的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水经营者”是指水服务提供者,包括水利工程开发者、各级趸供(售)水经营管理者(非终端用户)、废污水处理经营管理者等。因此,所有受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利或不利影响的群体,即所谓利益相关者,都是水资源需求管理行为的主体。

水资源需求管理涵盖了水资源综合管理与需水管理,即在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将重点加强需水管理,强调从整个流域的观点出发,从源头到终端用户全过程对需水进行管理,达到可持续的供需平衡。

2.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可持续性原则

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意味资源利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维护子孙后代对其利用的权利。可持续性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经济、财务的可持续性、技术可持续性、运行可持续性、体制可持续性、资源基础与健全环境的可持续性。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所以,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而人们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3.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活动

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水资源管理中的法律法规、管理机构体制、经济效益与调节手段、社会需求与利益相关、机构能力建设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手段等。这些内容特别需要围绕水权、取水许可制度、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个方面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我国早期的水利管理主要强调工程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考虑全面的水资源管理,重视对过度需水采取控制措施。我国现代的需水管理大约始于1982年。当时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始显现并不断加剧,山西省尤为突出,因此率先开始对水资源的需求采取控制措施,通过了《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央政府也逐渐加强对需水的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尝试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1985年国务院94号文件《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后续的《水利产业政策》,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建立取水许可制度,逐步加快了需水管理的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修改国务院(1993年)第119号令《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在竞争用水激烈的地区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水价,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建立鼓励用水户参与管理用水者协会组织,建立经济自立灌区,变革水管理体制,进行各方面的能力建设等。从2002年开始,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正式启动,其别强调了对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和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水行业的各项活动,配合制订水行业的各种行动计划和行动纲领,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领域中的工作,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并认真履行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例如,参与水行业的国际协作网络组织——全球水伙伴,成立中国地区技术咨询委员会,多次举办有广泛代表性的研讨会,推进各部门、单位、团体、社群的协作、沟通,加快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步伐。

4.水资源需求管理与现代水利的关系

“现代水利”或“资源水利”,是以水资源需求管理为基础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代水利”和水资源“需求管理”分别与“传统水利”和水资源“供给管理”相对应。过去,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人们一般倾向于开发新水源、扩大供水,尽最大可能满足用户要求,总的来说需求不受约束,即所谓的“供给管理”。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日益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具体表现为: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例如,在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黄河断流、水土流失严重,一些北方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面积扩大、沙尘暴危害加剧等等。人们开始认识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于是开始把目光转向水资源的需求方面,即所谓的“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要求有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公众介入,有足够透明度的决策和管理,科学的水行业战略规划,以及强调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正性与有效性等。供给管理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反映了人类从畏惧、崇拜自然的远古洪荒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强烈要求主宰自己命运的思想;而需求管理则侧重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倾向于抑制人类过多地向自然界索取,尽量约束人类本身过度膨胀、只顾眼前利益、损害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种种不适当需求。

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中,做好水资源需求管理是关键。只有约束人类对水资源无限制的需求,对有限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水问题,真正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实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措施建议

1.水资源需求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21世纪,水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1)如何改善水资源与环境的管理;

(2)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用水竞争激烈、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的矛盾;

(3)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4)如何防止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普及推广节水减污高效的用水方式;

(5)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管理体制,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做到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在国际上,面临日趋严重的水问题,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频繁举行水问题方面的国际会议,实施各种水管理项目,采取行动,帮助各国政府解决水与贫困问题。因此,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为中国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实现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逐步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

(1)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立法规划既要体现新的治水思路,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应该修订水法规体系,突出重视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高效使用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水权、水市场的法律法规内容,用法规推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

(2)理顺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划清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界限。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真正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格局。在水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当重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认真总结以往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如何建立这种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3)加强取水许可制度改革。理顺取水许可制度管理体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权属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申请报告的审批制度;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维护生态水权和环境水权等自然水权。

(4)加快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与合理的水价体系,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建立起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

(5)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管理水资源。采用诸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水资源定额管理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等各学科知识来为水资源管理服务。

第7篇

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它是以档案资源信息化为核心内容的。接下来就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所要完成的要素进行分析。

(一)医院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

这里所指的的现代化技术指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医院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指的就是医院将各种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档案的记录、存贮、整理、加工查找、交流等各个方面。同时,根据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特点对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以便能够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更好的结合。医院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完成档案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目的。

(二)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

档案管理现代化必然会引起档案管理领域中的一系列的变化,例如技术革命或技术变革等等。同时,由于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变得更加难以适应。因此,要推进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让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掌握先进的现代科技知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首先应该掌握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如今技算计技术已经成为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只有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才能够更好的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同时医院还必须要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基础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

(三)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

在21世纪,将各种资源与信息进行数字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核心。档案管理现代化,就必须要是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就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规范与标准,同时还需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推进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四)需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

要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就必须有科学管理作保证。科学管理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本保证,没有先进的管理就不会有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因此必须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医院的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自动化工作的组织机构或配备必要的人员,对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关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论证。

二、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新时期,需要对档案管理观念进行更新

在这个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要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就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重视。作为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在更新自己的知识时,树立起良好的服务观念以及开发档案的新观念。如今,很多行业所竞争的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在竞争服务。医院的档案管理如今也必须要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不能在停留在原来的思想上。为此,医院档案室必须要对医护人员对知识以及信息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调查的情况加大相关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力度,积极的为医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必须让档案管理人员逐步的从传统的工作模式过渡到档案信息中心的工作模式上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促进医院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重视对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推行无纸化办公,进行无纸化办公其最基本的就是需要各种硬件设施作为支撑。档案信息化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实现档案管理的无纸化办公。那么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医院就必须要建设各种电子计算机、缩微复制设备以及各种先进的信息化库房管理设备,这些都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目前,这些先进的设备只有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中的医院档案室有配置。但是档案信息化管理还要涉及到将各种档案资源在网络上进行共享,这就使得仅仅在几个城市、地区拥有这样的硬件设施还无法满足要求。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就需要全国的医院档案室都能够实现硬件设施上的同步与完善,最后实现网络档案资源进行共享。

(三)加大投资款项,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加快,促使医院档案软件需要时刻更新。鉴于医院档案需要以信息化的手段对医院各项档案的物、事、人进行全程记录。为此可基于档案生命周期进行相对加大投资款项,使档案管理信息化生命周期保持在最佳势头,如引入信息化软件、使用各种软件管理工具、周期查看当前硬软件情况,建立信息化档案运营机制等,如此一来就保证了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随时为医院服务。

(四)提高各种现代化管理技术以及方法的应用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信息量的产生速度已经不是以前的时代可以比拟的。而信息量的大量增加也为医院的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特点与新的要求。如今医院的档案数量急剧增加,档案的种类也越来越繁多,档案的利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利用的数量、范围、深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变化都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以及技术所无法适应的。因此,要积极地提高各种现代化管理技术以及方法的应用水平。

为此,必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医院必须要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要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做好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管理,让这两者之间能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次,是要医院能够积极地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让档案管理更加的科学、高效和系统,能够为医院领导或医护人员的决策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更加准确的、有效的服务。最后,是要医院积极地将计算机与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因为计算机的应用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五)加强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

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型人才。档案信息所具备的知识性与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知识性的劳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会直接的影响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医院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认清自己是否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高效并准确获取各种医护档案信息以及其他的相关的档案管理所需要的的能力。

如今,很多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这些综合能力,他们要么是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而缺乏档案管理能力,要么就是具备档案管理能力却不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的能力。为此,医院必须要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努力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