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6 06:10:32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化服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需要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的实践来源是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改革。弊病在西方同样存在,导致了西方社会经济陷入滞胀,官僚和官僚机构日趋变得冷漠和保守,公民对政府的不满和厌恶已经溢于言表,政府必须改革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公共服务社会化的理论来源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虽然批判了政府机构的,提出了放松规制、委托等医治政府旧有管理机制僵化的原则,但没有解决社会力量在公共管理中地位。新公共服务理论则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强调社会力量对公共管理的参与,提倡公民和社会对公共事物的更积极、更多的参与。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现今政府的作用在于,与私营与非盈利组织一起,为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其角色从控制转变为议程安排,使相关各方坐到一起,为促进公共问题的解决进行协商、提供便利。”新公共服务理论阐释了政府改革与转型和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性。在实践方面,西方国家政府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引导下,开始了政府再造活动,特别是英国的布莱尔政府和美国的克林顿政府在政府再造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政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收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政府再造运动促进了公共服务来源的多样化,提高了服务质量,提升了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已成为世界性发展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中国社会需求已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在一些社会服务领域,单靠政府的力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管理体制也亟需改造,以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公共服务社会化。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也是政府从全能型向法治有限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为了纠正全能型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中的错位和越位行为,政府必须从一些公共服务领域退出。政府退出后,需要社会力量填补政府退出所造成的真空,公共服务社会化是政府转型的需要。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社会自身的努力,社会建设成为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的重要途径,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培育社会力量,促进公民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为现代型政府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型政府建构的必须全能型政府的哲学理念是建构理性,对人类理性充满乐观与自信,全能型政府认为“只要对目标做更为恰当的筹划和理性的协调,就能消灭一切依然存在的不可取现象。”而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苏联的解体说明了人类理性的局限。因为“即使行使权力的人动机十分高尚,由于他们无法掌握许多人变动不息的信息分别做出决定,因此他不能为目标的重要性等级制定出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尺度。所以,即使是一心为民造福的权力,其范围也是应当受到严格限制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政府能力的限度,“正如市场本身有缺陷易导致市场失败一样,国家自身的缺陷也决定了其行动的有限范围。超越了相宜的范围,国家行动就有可能出现失效的危险。”世界上许多国家之所以选择有限政府,是对人类理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在政治实践中尝尽了全能型政府的苦头。有限政府在国家治理上的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相对于全能型政府,仍不失为人类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正如丘吉尔在评价现代民主一样,民主不是一个好东西,但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比它更好的东西。因此,中国建构一个法治的、责任的、有限的现代政府对于今后的发展将大有裨益。中国政府体制从全能型向法治有限型的转变,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建构现代型政府的过程。从世界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现代型政府应具有这三个特征:法治、责任和有限。法治是现代政府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有了法治的前提,政府的权力就不会逾越自己的边界。在责任政府中,“统治者相信自己应对治下的民众负责,应将民众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责任政府不仅在工作中恪尽职责,而且在由过错时也被追责。有限政府包含四个主要原则“一是相对于人民,政府治权始终是有限的;二是掌握治权的政府的行为始终处于有的人民的监督之下;三是人民对政府治权的服从是有条件的;四是治权是一种周期性存在的权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已进行了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现代型政府成为中国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国政府的变迁并不是从全能型政府直接向现代型政府发展,而是要经历一个后全能型的阶段。改革开放后,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能型政府逐渐变为了后全能型政府。后全能型政府继承了全能型政府的组织资源,具有很强的刚性调控能力,它采用低政治参与和高经济投入的发展模式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后全能型政府发展模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的后发展国家来说,是一种有助于应对各种复杂矛盾,有助于在秩序稳定状态下,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模式。”但后全能型政府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权力层腐败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腐败和两极分化长期持续将严重腐蚀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政府就会逐步失去人们的信任与支持。同时也催生社会的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强调公平、民主、法治的现代型政府将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危机的发生率。加强社会建设,壮大社会力量,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事物,将为现代政府建构奠定社会基础,提供动力支持。
二、公共服务社会化对现代政府建构的推动
后全能政府主要通过压制底层的政治参与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化解社会危机,保持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建设的进步,人们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并自觉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继续压制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会引发危机,而且也无助于以后的发展。通过公共服务社会化培育公民的理性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公共服务社会化促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推动现代型政府的建构。
(一)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在现代政治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地说政治参与的作用体现在约束政府、反映公民的意愿和教育公民。特别是教育公民的作用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的公民由于长期受的压迫,缺少公民意识,对国家政治生活漠不关心。而“通过政治参与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正在发挥着正确的政治作用……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提高了对政治体制的归属感。”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对于公民个人维护自己的权益,提高政治效能感非常有帮助。公民的政治参与对于现代型政府来说也非常重要,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就无法顺利进行。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政府通过外包形式,将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加入到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进程中。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说,这是两者之间的一个互动。在全能型政府状态下,国家吞没了社会,国家和社会没有分离,不存在两者之间的互动。在后全能政府时期,国家和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分离,呈现出强国家弱社会的局面。在强国家-弱社会格局下,政府能和社会互动,并将自己不能承担的一部分职能移交给社会组织,本身就是建构现代性政府的一个重要步骤。当然,政府在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时,会有所选择,会购买和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并会给予一定的资源支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能将一部分资源分给社会组织,这是帮助和支持社会力量的发展,这对于社会力量仍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实属不易。中央在提出社会建设的方针之后,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制度化的机制来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有了制度化的机制,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就会变成常态化的行为,有助于社会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为社会组织权力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机会,“社会组织的能力指的是其从事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等形式内容的专业性能力、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社会组织的权力指是其在自我成长和发育的获得的空间大小,与政府对话的权力。”社会组织能力的提高和权力的获得对于参与公共事务非常有帮助,这有助于社会组织和政府进行对话,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社会化过程中和政府有了更多的沟通,增强了对彼此的了解和认识,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为中国社会建设提供了动力,也为法治、责任、有限型政府建构奠定了社会基础。
(二)公共服务社会化与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在中国政府转型分不开的,在从全能型、后全能型向法治、责任和有限型政府的转变过程中,政府必须把属于社会的职能还给社会,把属于自己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仅多样化,而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欧美国家的政府不仅社会管理经验丰富,而且资源雄厚。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美政府仍需借助社会力量来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面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变化,政府不仅经验不足,而且资源也相当有限,借助社会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可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不足。否则政府就会陷入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数量单一、质量低下的窘境。中国现代型政府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后全能型政府不断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现代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管理社会公共事物及提供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公共服务社会化不仅是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一种创新,也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契机。“公共服务社会化意味着政府向社会转移了一部分职能,那么政府就要把与这部分职能相对应的的权力也一同转移给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是政府还权于社会,有权为有能提供了前提。政府在还权于社会的过程中转变自身职能。公共服务社会化要求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独断型向协作型转变。“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引导、规则制定等手段,在公共服务领域实行“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金(包括各种内资和外资)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从而形成政府与市场相互协作的新局面。”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与现代型政府建构的良性互动及发展愿景
关键词:档案;信息;网络化
作为档案信息化,我认为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开发和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据报道,保存大量珍贵档案文献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将馆藏的“大事材料”转换成了便于下载保存的图像、文本等形式,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传递与交流,以满足社会利用者的多样化需求。而在我国,利用网络技术环境开展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仍然主要以馆藏介绍、目录查询等为主;馆藏档案的全息上网、档案信息的网络利用在国内较为鲜见。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差距显得尤为突出,这说明我国目前档案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因此,《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较长时间内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一、档案信息网络化的必备条件
实现档案信息网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其主要条件是,一要有储存和传输信息把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并传输上网的硬件设备;二要有档案信息上网、利用、组织等系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三要有过硬的编辑和操作档案信息的高技术人才。现在就对这三个条件分析如下:
1.1档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配置。档案信息上网,一要有输入、输出的终端设备计算机;二要有储存、管理档案信息的中央处理器;三要有编辑档案信息的管理软件;四要有将纸质文件转换成数字信息的扫描输入器。这是四个基本设备。这四个设备的配置,关键就是领导的认识、重视和资金的投入。实现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开通,从大环境上讲,这些条件容易实现。但对于档案界这个小环境而言,还摆不上席位,档案工作的资金完全来源于财政,一些党政领导对这项工作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本来财政资金就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就更少,根本就无法购置现代化设备。人为的因素和资金的短缺制约了高科技在档案管理和利用中的运用,所以许多档案管理还处于手检档案的低级阶段。
1.2制定统一的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第一,档案信息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极其复杂的信息源。要保证人们轻松、快捷的在网上查档,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上网目录标准。否则,形式各异的检索目录,就会影响利用者快速、准确的查阅档案。第二,档案具有保密性,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对文件的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应进行全程管理,涉及到文件的流程、管理规划、管理方法以及质量要求,对重要的、保密的程序和数据要加密并备份,随时进行病毒检测、制定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和电子文件管理制度,规范重要的场所(如机房、库房等)的出入规则,制定保护政策、管理规划、管理方法以及质量要求,从而建立一个涵盖档案信息资源、计算机全部管理活动的目标体系、程序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第三,档案信息资源保管单位利益的保护,也应有一定的规则。因此档案信息的编辑、保管、转载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由于网上用档、利用者与管理者不直接接触,该收取的一切费用,就只好在网上进行,这样就应该建立档案信息利用收费网站。国家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和自动计费软件。对每次的访问收费,都必须有一个系统而详细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利用和管理人双方利益均等或不受损失。
1.3建立一支会计算机编辑、会操作计算机网络的高技术管理人才队伍。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室)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的对策
随着网上办公、网上用档的普及,档案部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针对网上用档的条件,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档案实现信息网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加强网上用档管理理论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网上工作,保证提供系统、完整、真实的电子文件信息给利用者,我们必须加强归档电子文件的理论研究,其探讨的理论主要包括:(1)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归档时应有文字存储格式、属性和文字处理平台的说明材料。(2)用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图像电子文件,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绘图等获得的图形电子文件等如何归档的理论研究。(3)档案信息上网后信息如何管理、利用的理论研究。(4)档案信息源如何系统编辑上网的理论研究等等。
2.加强档案部门网上办公先进设备的配置。现阶段档案部门设备十分落后,现代化程度不高。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争取社会的支持,争取政府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再就是要把档案事业推向市场,让档案体现其经济价值,把档案信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经营,增加社会对档案事业的投入。总之,要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档案资金的不足,以便档案界配置先进的管理设备。
3.加强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确定事业成败,档案事业发展与否,关键在人才。网络时代,档案管理人才必须重新更新自己的知识,争做档案信息网络管理软件的编辑开发人才,争做网络档案信息管理人才,争做网络档案信息源组织编研人才和其它载体形式的管理人才。
4.加强网上用档的法律、制度的制定。必须加强风上用档工作立法和制度的建设,用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1)加强网上用档的立法规定,对那些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线路窃听等形式的犯罪分子,要以法律为武器进行坚决的打击。(2)制定应急计划,进行安全检查和审计,撰写安全情况汇报的规定;(3)严格进行权限管理,包括授予完成工作所需最小特权、回收特权的规定。(4)网上查阅档案信息目录的规定。(5)定期进行安全评估,不断改进、优化系统的规定。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共建共享;政府行为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由于服务对象相对比较固定和单一,因而,使得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社会之间联系甚少。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从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来,少数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有了一定性的“突破”,走出了“封闭”的大门,加入了市场经济的行列。但作为图书馆——人类财富的宝地,社会化服务、资源共享应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即向社会公众开放,读者服务社会化、公益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公众的迫切要求,也成为当前图书馆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现状
所谓社会化服务,就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功能社会化,即要求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在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走出馆门,走出校门,向社会开放,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偿或无偿)的文献信息服务,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为出发点,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各类组织以及个人等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
1.1服务项目现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情报服务就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图书馆将最优秀的馆员,最先进的设备用于情报服务,主要是为企业或本系统行业开发所谓的综述、述评、专题索引甚至企业决策建议、中长期规划、大型项目参考方案等,实践证明大多数情报服务工作只有专业信息咨询机构才能胜任。近年来,部分高校图书馆在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互借、资源联合引进等方面,为我国图书馆提供了管理及技术上的咨询、指导及支持,使我国图书馆服务范围从传统的服务项目拓展到数字化软件及硬件的维护、系统开发、数据库制作等多项内容。这些服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发展。
1.2服务对象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就是教育职能,主要任务就是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被称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数字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服务转为服务与科研(如软件开发等)的融合,其服务对象除本校的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外,还有社会团体,但仍局限在本系统之间、企业团体之间的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和公益上,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度仍很有限。2007年7月《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联合做过一次网上调查,共有近两千人参加调查。其中,在“你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中,有75.99%的人选择“应该”。他们认为,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力,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笔者也曾在网上看到过,有的网友发帖子询问“上海哪所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跟帖是“复旦、交大图书馆阅览室对外开放,但需要单位证明,阅览时间也有限制……”据调查,在我国,仅有北京及上海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外“部分开放”,但开放仍有众多限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允许校外读者借书,两个直辖市以外的众多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基本“关闭”。一个事实是:如果你没有考上大学,或者已从大学毕业,这都意味着你将与全国高校6亿多册优秀图书无缘。美国学者M.E.索普(M.E.Sopen)有一个著名论断:使高校图书馆成为所在地区市民接受再教育的场所和查找专业信息知识的宝库,尽可能地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消除读者客观和主观上与图书馆的距离感,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高校图书馆改变传统观念,彰显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时代的要求。
2国外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现状
早在17世纪,著名的德国图书馆学家诺德就提出一种观点:“敞开心扉”,就是说高校图书馆应帮助所在城市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意在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西方一些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确实也凭借其齐全的功能、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专业的服务,成为公众学习、研究和生活的有力帮手。
2.1借鉴剑桥、耶鲁“敞开心扉”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无论是大学总馆、大学专业图书馆还是学科系(研究中心、所)和学院图书馆,对校(系、院)外读者都是完全开放的,校外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同等权利,包括免费上网等,甚至经常有学龄前儿童在家长陪同下来到剑桥大学图书馆阅览。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也采取对外开放做法。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且任何进出图书馆的人无须出示任何证件。甚至,耶鲁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游人必须参观的“景点”。人们进入其中,看到里面学生们的孜孜不倦,难免会受到感动,也更有坐下来一起阅读的冲动。据有关文章报道,目前,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校内服务量仅有60%,而社会服务量却高达40%。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重视社会化职能,这种社会化服务还不仅仅是允许借阅这么简单,还包括一些科技服务等。
2.2立法促进图书馆社会化
美国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社会化服务,与其完善的法律制度有直接关系。美国早在1925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保障了图书馆生存的合法性和连续性。1997年,美国政府还颁布了“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案”,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图书馆之间以及与教育性机构之间的网络化建设;对享受不到图书馆服务的人,特别是对贫困家庭中7岁以下的少儿提供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据有关文献报道,在美国举办的图书馆奖(包括高校图书馆)评奖中,获奖图书馆无一例外都要重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许多高校图书馆每年坚持在寒暑假期间举办读书活动,并向当地中小学生开放,借此“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而耶鲁大学更是树立一个理念:帮助纽黑文(耶鲁大学所在地)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从理念到行动,完全成为社会化的图书馆。当然,国外大学图书馆为大学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是首要任务。
3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主要措施
3.1思想观念的转变
任何一场变革,首先是观念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将自己封闭在大学校区内,把社会公众拒之馆外,这种做法同当今社会对大学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的功能也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首先,高校图书馆应转变那种“重学术性,轻文化性”的观念,还原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其次,高校图书馆应避免在经济转型期中“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倾向,把握好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尺度;再次,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既要面向强势群体也要面向弱势群体”,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它需要国家经济的支持,即使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存在经济实体的图书馆。纵观许多发达国家,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已是增进“软实力”的必由之路。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来说,拓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范围,既是满足公众对受教育权的诉求,也是为国家增强创新力积累“源动能”。
3.2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
高校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需要国家、社会、法律的支持和保护。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具有政府行为的原则,“政府行为”是指政府为使社会朝着既定目标发展,在协调和处理社会系统各项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切行动,即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而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资料这种公共产品,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资金支持。这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失去了这种依附性,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不可能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公益也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上。
3.3体制管理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它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目前,我国图书馆系统那种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与馆藏资源“自有化”管理方式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要新的体制、新的制度来打破封闭保守、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图书馆管理体制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发挥图书馆潜能和整体保障能力,提供良好的服务。体制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权责明晰、富有生机的图书馆体制管理;二是建立指挥灵便、运作高效的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做出艰苦的努力,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总结出符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管理体制,并不断加以完善。
3.4馆员综合素质、服务理念的提高与拓展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形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是知识型读者群,而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面对的是多层次读者群,不仅包括学生和教师,还有社会成员,其中包括社会弱势群体。这就对馆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馆员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新型专业人才。在“才”方面必须是“一专多能”。在“能”方面则越多越好。至少精通一门外语,熟悉计算机操作,长于知识管理与组织,善于服务,更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真正能从社会发展,文化普及以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去认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功能。
4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主要路径——共建共享
实现图书馆共建共享的目标是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同时也具有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公共服务职能。
4.1“一馆一制”模式
所谓“一馆一制”模式,就是指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从性质和职能上真正合为一体的模式,体制上统一由地方教育局管理,性质上既兼有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又有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这种模式多适合地方大学。是一种全新的高校图书馆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公共图书馆模式,经济上有地方财政拨款共同建造,建成后的图书馆具有两重性,既为高校园区内教职工、学生服务,也为社区公众服务。例如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从建馆之初就对图书馆的投资方式、管理方式、服务对象有了明确的定位,是一座集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信息获取、文化休闲及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公益性文化机构,它既避免了小而全的大学图书馆重建现象,也彻底清除了那种片面强调拥有而忽视馆际合作共享的陈旧观念,真正实现了公民获取信息的民主、平等、公正原则,也彰显了没有“围墙”的终生大学——图书馆的理念。
4.2“一馆两制”模式
就是依附高校图书馆的建馆模式,属地与高校共建,建成后的图书馆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以学校为主,在馆内设公共服务部,隶属市文化局领导。服务方式是:一个资源库,两个服务窗口,相互独立,实现文献资源、技术资源、网络资源以及人才资源共享的特点。如安徽池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模式,以高校图书馆来带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拓展,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于 2013 年 6~9 月进行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专项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农户问卷与合作社问卷两部分:农户问卷内容涉及农户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和供给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服务情况以及带动非成员情况;合作社问卷包括农村基本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管理、经营和服务情况。项目组在重庆市、四川省、青海省、云南省、海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湖北省、吉林省、河南省、浙江省、陕西省、山西省、贵州省、河北省等 15 省市中随机抽取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然后在被调查村中随机抽取 1~2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合作社82 个,并按照 3:1 的比例对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进行随机抽取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 400 份,覆盖37 个区县的 83 个村镇,回收 396 份,有效问卷 394 份,有效率为 98.5%。
(二)分析方法国内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从农户需求角度研究优先序的方法主要有频数法,即通过对受访农户按照自身意愿迫切程度或者重要程度选出相关选项,然后根据各选项的频数大小进行位次判断[16];均值法,对不同位次选项赋予分值,根据加权总得分来判断序次[17];系统聚类法,孔祥智等[18]认为各选项出现在不同位次上的频数不同,无法进行有效排序,可以运用聚类分析弥补不足,之后孔祥智等[19]采用最优先选项无权重转移进行改进,提高各选项位次不同的排序有效性;崔登峰等[20]认为频数法忽视了农户对各位次的效用有不同评价的现实,依次对所有选项进行排序可能更优于仅选出前三项或前五项,应综合运用几种互补的方法得出相互佐证的、具有共性的优先序,才能更符合农户的真实需求。因此本文综合参考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①、加权频数法②和系统聚类分析法③,利用 SPSS22.0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广阔而复杂的地域类型,不同区域之间的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存在很大差别,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优先次序可能存在不同;在农户的家庭经营过程中,家庭收入的高低对于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诉求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农户的农业经营活动的前瞻性,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选择有着较大影响;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民自愿性合作组织,相对能提供更为全面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成员更能够表达出自身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诉求;农户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类型不同,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偏好也可能存在区别,并影响其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因此,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水平、是否合作社成员、不同经营类型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优先次序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全部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本文首先比较了全国受访农户根据本人需求的迫切程度针对以下 12 项服务类型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运用 SPSS22.0 软件计算出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不同位次上出现的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 1 所示。注:本调查要求受访者选择其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并给出排序,为更真实了解农户偏好,允许农户根据意愿对于部分服务不作选择,因此表格的实际有效频数因统计变量不同而不同,总计可能小于总体有效问卷 394 份。类似地,表 2、表 3、表 4 的有效频数也可能小于 394。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和加权均值法得出全国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如表 2 所示。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农产品销售,其次为种苗提供;而依据加权均值法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虽然两者得出的结果稍有区别,但是始终位于最优先需求的前两位,且在实地调研中,相当部分农户对其迫切需要的几项社会化服务无法给明确的先后次序,故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农户的需求层次和优先序,具体结果见图 1。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数据导入 SPSS22.0,选择系统聚类,根据数据之间的距离确定类别,再综合经验分析得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明显聚为六类,结合表 2 得出如下结论,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根据其迫切程度可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由表 2 和图 1 可知,排在前两位是种苗提供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这两者的频数和加权均值要远优于后面的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因此是农户最为迫切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良种对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当前受访农户的良种 47.33%从合作社采购,这表明了合作社作为良种提供的有效途径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当前农户来说,现代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然而其自身局限性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做出生产决策,农产品销售服务作为走出 量大价贱伤农 怪圈的重要途径,是农户最迫切的服务需求之一。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被排在第二层。这四项服务作为农户产前、产中的重要服务内容,对农户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了解市场信息有着重要作用,农民自身局限性导致其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对于市场的前景很难有准确的把握,因此更专业和及时的服务必然能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第三层为生产管理服务,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有助于农户提高产量,降低损失。第四层为农业金融和基础设施服务,农业金融获得的难度较大且农户对其认识不足以及保守型生产的限制,国家近年来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要求,故处在较后位置。第五层农业机械服务和农产品加工服务,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没有能够形成针对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农业机械服务需求较低,调研显示农民选择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服务比例为 31%,其原因是调研农户中一般性农业机械拥有量大,且当前农业机械大户的有偿服务较易获得。第六层为除列出服务内容外的个别其他需求,本文不作深入分析。
(二)不同区域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限
1.东部地区。由首选频数和加权均值得出的具有共性的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被排在前五位,其中种苗提供排在第一位、农业信息排在第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东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为其他。
2.中部地区。具有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中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以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第四层农业信息,第五层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金融,第七层为其他。
3.西部地区。数据显示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都排在前四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西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综合以上对比分析发现,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三个区域普遍最迫切的需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排在前四位,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排在最后;区别在于东部地区受访农户对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的需求程度高于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对农业金融的需求高于农业机械和农业基础设施;中部地区受访农户相对于东部西部地区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较低,对生产资料采购较为迫切;西部地区受访农户对农产品销售服务需求要高于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并且相对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急需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需求较为靠前,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服务需求则较为靠后。这样的区域需求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处于较为领先地位,经营者更关注生产规模扩大、科学合理的生产安排;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环境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农户以保守经营为主;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金融环境、市场环境较差,农户迫切需要产品销售服务、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来改善其生产经营环境。
(三)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依据我国 2013 年统计年鉴,农村家庭平均总收入为 42643.80 元,本文根据样本分布情况,将受访农户家庭平均收入按照 4 万以下、 4~8 万、8 万以上划分为三组,不同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首选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 3 所示。
1. 总收入 4 万元以下受访农户。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和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数据聚类分析结果,家庭总收入 4 万元以下的受访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生产管理,第六层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其他。
2. 总收入 4~8 万元受访农户。共性结果是前五位需求都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依次分为六层, 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提供,第三层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
3. 总收入 8 万元以上受访农户。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三位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后两位农业机械和其他相同。结合聚类分析谱系图,可以顺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由以上对比分析可知,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差别较小,前六位需求内容与全国整体状况相同,后六位需求优先次序稍有区别;通过三个收入水平层次的优先序和均值大小来看,受访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迫切程度越低,三者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程度较为接近。中低收入受访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的需求更为迫切,收入较高的农户则更关注生产计划的安排。根据调研数据,受访农户收入水平与其经营规模存在紧密联系,收入较高的农户一般拥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其对于优秀品种的选择、产品销售有着更迫切的要求,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这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四)是否合作社成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合作社成员。对比首选频数和均值,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六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包括农产品销售、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相同,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种苗采购,第二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其他。2. 非合作社成员。该部分受访农户的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存在较大区别,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得出非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存在区别: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其次为种苗提供服务;而依据加权均值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本文参考实际调研状况综合两种结果结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金融,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结果,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的受访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都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对比发现,合作社成员对于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农业金融的需求相对于非合作社成员更为迫切,这体现了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更注重发展前景;非合作社成员农户对于生产计划安排需求尤其迫切,这是由其自身生产盲目性和承担风险能力较弱所决定。
(五)不同教育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小学以下。根据首选项和加权均值得出,具有共性的是前四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相同,包括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综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与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为其他。2. 初中水平。依据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共性的结果是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都在前五位,差异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采购的位次。考虑实际调研的解释误差,本文倾向于加权均值的结果,综合聚类分析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3. 高中以上。该部分的共同部分是第一位和后四位相同,第一位为农产品销售,后四位为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其他。综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金融,第四层生产资料采购,第五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数据,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在每个教育水平的受访农户处在最靠前位置,而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在三者中都是处在需求紧迫程度较低的水平。此外,从教育水平来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农业金融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受教育水平越低的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的需求越高。这说明农户受教育水平对于其农业生产的计划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六)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自给自足型。共性结果为前三位的最迫切的需要次序为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综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第二层为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金融、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机械,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
2. 追求利润型。共性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生产计划安排都处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三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为其他。
3. 劳苦规避型。对比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该部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具有共同特征的是前五位相同,包括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另后六位排序相同: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其他。由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产品加工,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其他。
4. 风险规避型。综合两种方法,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第二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三层农业金融,第四层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四种类型受访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依然有着共同的最迫切需求。自给自足型农户对于农业信息的需求程度较为迫切,追求利润型农户占受访农户的 59%,此部分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有着相对更为迫切的需求。劳苦规避型农户的农产品加工的需求相对较高,风险规避型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需求程度相对较低,而对于生产计划安排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这些结果与其自身的农户特征是相吻合的。三、研究结论及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加权均值法和系统聚类分析,对全国 15 省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并对农户迫切需求的社会化服务项目排序,从而反映出农户的真实需求,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提供参考。从研究结果来看,全国范围内的需求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这要求在建设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要根据农户需求迫切为农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关注新品种的引进,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多种途径,从而提高服务供给效率。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得出的共性结论是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当前农户需求最迫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其次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服务,最后四位的是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和其它,这与全国农户的优先序一致。而针对不同群组受访农户各自的特点,应采取相应措施为其提供有针对性有侧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区域层面,对于东部地区农户应注重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部地区农户更应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较差的西部地区农户,更应注重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金融服务提供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收入层面,应更多的对高收入农户群体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低收入农户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在合作社层面,相对于普通农户,应有侧重的对合作社成员农户提供更多的农业信息和农业金融服务;在受教育水平层面,应对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农户进行生产计划安排指导和提供详细的农业金融信息,对教育水平在中学以下的农户应加强对产前的生产资料采购指导;在经营类型层面,应为自给自足型农户提供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农业信息,对于追求利润型农户应更多的提供种苗和增加农产品销售的销售渠道,对于劳苦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提供农业机械服务,对于风险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关键词]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图书馆2.0;图书馆服务
1图书馆应用SNS的现状
SNS,即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社会化网络服务),旨在为一群相互联系的人建立并反映其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的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社会网络软件或工具、为用户建立社会化的关系网络群的互联网应用服务。2010年初,世界第一大社会化网络站点Facebook在全球范围内的活跃用户已超过4亿。
1.1强化公关宣传
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公共关系的研究已形成较完整体系,其研究领域包括图书馆与媒体、筹款与营销、对外宣传等,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年轻人密度较高的社会化网络站点中,图书馆可利用此平台加强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网络用户,树立起图书馆网络时代服务的新形象。国外不少图书馆都在Facebook和Myspace两大SNS站点拥有自己的主页,其中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和英国曼彻斯特图书馆的Facebook主页的关注者数量高达4043人和1294人,是利用Facebook主页开展公关推广较为成功的案例。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利用Flickr开展PictureAustralia项目,鼓励社会大众通过上传照片的方式参与此项目,从而扩大了PictureAustralia项目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影响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利用Youtube(视频SNS网站)进行图书馆推广活动,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图书馆的理念与服务,有效增强了图书馆的宣传力度。
1.2完善参考咨询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2009年统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总量从1996年的155336持续下滑到2008年的58763,仅为1996年的三分之一,0CLC2005年的报告也显示只有很少用户在查找信息时选择使用图书馆网站和参考咨询服务,SNS可在图书馆和用户间建立起直接关联,让参考咨询服务直接延伸到用户所在的地方,SNS的出现或可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带来新的契机。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在Faeebook上建立名为“MLibrary2.0faeebookgroup”的小组专门开展基于SNS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OCLC的志愿者图书馆员在SecondLife(SNS游戏网站)中的虚拟图书馆每日定时提供的参考咨询服务,其服务形式包括信息岛、阅读讨论会、创新用户教育等。这些案例展现了图书馆利用SNS完善参考咨询服务的前景。
1.3增进用户互动
美国布鲁克林大学图书馆的Myspace主页的日志更新频率较高,通过这些日志,宣传了图书馆现有的和即将开展的各种活动,包括书展、艺术比赛、音乐鉴赏会等,让已是图书馆好友的学生们及时了解图书馆活动。上海图书馆在“豆瓣同城”中申请了“上图讲座”主办方的身份,通过豆瓣同城活动推广上海图书馆的讲座,现已有3472人长期关注该主办方。有意参加讲座活动的用户只需在豆瓣活动页面上点击“我要参加”,讲座开始前凭借豆瓣ID即可入场。于此同时,由于豆瓣同城活动的交互性很强,上海图书馆还能及时获得用户对讲座的信息反馈:通过“参加”和“感兴趣”的人数了解活动的受欢迎程度,通过活动论坛中的留言了解用户对讲座的满意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讲座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进。当前Twitter全球用户已超过1亿。美国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利用Twitter向用户传播本馆重要新闻,例如图书馆相关活动与展览的通知,用户评选“我最喜欢的图书馆员”活动以及图书馆节假日开放时间变更等;伊利诺伊州厄本那一香槟分校本科图书馆通过Twitter向用户各种图书馆相关信息,包括资料归还最后期限的温馨提示,数据库暂时无法使用的紧急通知和图书馆助理招聘信息;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的Twitter则更注重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相关服务和各种研讨班活动进行告知。
1.4构建专业社区
2004年,美国费城大学PaulJ.Gutman图书馆馆长StevenBell和宾州州立大学贝克斯分校图书馆的技术馆员JohnShank共同建立了BlendedLibrarian网络学习社区。该社区旨在营造一个创新、合作、交流的平台,使成员可以通过虚拟得到职业发展和学习的机会,2009年底,成员总数接近4000人,是较成熟的图情专业人员社区。ALA、SecondLifelibrarian借助NING平台创建图书馆社区,还有以图书馆2.0和青少年图书馆为主题的各种社区,社区成员可在其中展开学术及工作讨论。国内图情界建立SNS社区——书社会,基于UeenterHome构建,面向图书馆员、图书馆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图书馆、对图书馆及其图书馆学友兴趣的友人开放的社,成员达到855人。在书社会中,成员可通过各种SNS应用业内信息、开展学术讨论、发起相关投票等。
2图书馆发展SNS模式
随着SNS在图书馆工作和服务各领域的应用程度加深,按照构建SNS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三种模式:直接加入,积极引进以及自主开发SNS模式。
2.1直接加入SNS模式
图书馆应用SNS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加入现有社会化网络站点。例如,伊利诺伊州厄本那一香槟分校本科图书馆、肯塔基大学图书馆、丹麦图书馆以及美国图书馆协会都拥有自己的Myspace主页,其中美国图书馆协会已有6655个好友。。国内也有很多图书馆加入SNS站点: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在豆瓣网建立了豆瓣小组,其中多个小组图书馆的成员达到数百人,首都图书馆的小组成员高达2663人。图书馆加入社会化网络站点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站点的网络工具,操作简单且易于维护,是增强图书馆与用户交流的一条有效途径。
2.2积极引进SNS模式
图书馆应用SNS的第二种途径是主动引进SNS技术,包括添加社会化软件和SNS应用。社会化软件是指那些可以支持远程交流与合作,并可供用户添加和使用各种内容的一系列网络工具,包括诸如Wi-ki、Tag、Blog等Web2.O应用和较早的IM、邮件列表等工具;SNS应用是指社会化网络站点所支持的第三方开发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普遍比较简单实用,一般通过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对接到SNS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不仅开发了自己的标签(Tag)系统,允许用户对图书馆的资源添加标签,还研发了可嵌入IE和Firefox浏览器的图书馆工具条插件,此外还利用社会化软件提供在线辅导小组、即时信息和在线聊天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开发了可接人豆瓣API的OPAC馆藏查询的应用程序,安装了此应用程序的用户在浏览豆瓣上任何一本图书时,这本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便直接显示在用户所浏览的豆瓣页面中,告知用户该图书可通过图书馆渠道获取。
2.3自主开发SNS模式
图书馆发展SNS较高级的模式是自主开发SNS服务,此模式的开展建立在图书馆社会化软件服务有一定用户量的基础之上,利用SNS相关功能来强化用户与图书馆间和用户之间的关联性,使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形成黏性。2007年,美国AnnAnbor地区图书馆以利用Drupal开源代码开发出社会化的OPAC,用户可对馆藏图书进行加标签、打分和评论的操作。此外,网站还为用户提供了个人空间并开放了添加评论、导入日志和添加RSS订阅等功能,这些已具备了SNS的基本特征,可看作是图书馆自主开发SNS的雏形。重庆大学图书馆研发了ADLIB2.O系统,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空间,有文档库、共享库、图片库、私家藏书等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个人书斋。个人书斋是集个性化服务平台、个性化学习平台、个性化空间为一体的社会化网络系统,旨在将图书馆所有服务整合为一体,是国内图书馆自主开发的SNS先例。
3图书馆SNS发展策略
3.1准确定位图书馆SNS服务
首先,图书馆应对发展SNS服务进行必要性分析。图书馆开展SNS服务的前提是存在大量图书馆用户或潜在用户认同并使用SNS,而实际上部分图书馆的用户群体并不符合这一前提条件。这样的图书馆应慎重考虑是否有必要发展SNS服务,否则很可能造成既浪费资源又收效甚微的结果。有条件图书馆可以通过问卷或其他形式调查本馆用户对SNS服务的需求情况,从而确定是否有必要发展图书馆SNS;其次,图书馆发展SNS服务还应进行可行性分析。发展SNS服务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图书馆应在充分考虑本馆实际情况和借鉴其他图书馆发展SNS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SNS服务发展计划,从而保障图书馆SNS服务能持续、顺利且有效地开展。美国学者Ja.SOBSokoloff在考察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图书馆的Face.book主页时指出,该校图书馆的SNS主页中有太多图书馆网站的链接而欠缺SNS特色,这样的Facebook主页只是图书馆网站附庸,没有充分利用SNS站点吸引用户及潜在用户的优势,可见图书馆SNS服务特色是关键。
3.2图书馆SNS模式选择策略
2007年OCLC调查了美国民众和美国图书馆馆长对图书馆自主建立社交网站的看法,近一半的民众和图书馆馆长不赞成图书馆自建社交网站,他们的理由主要有:图书馆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地方,建设社交网站并非图书馆份内之事,已经有足够多的社交网站。这份报告反映了并非所有图书馆都适合自主建立SNS站点,表明图书馆发展SNS服务模式选择的重要性。每个图书馆在计划发展SNS服务时,都应根据用户需求和客观条件选择适合本馆的模式:直接加入SNS模式成本低、易于维护,适合小型或社区图书馆;积极引进SNS模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实力和相应的服务水平,适宜大中型图书馆采用;自主开发SNS模式要求有一定的用户积累,有相对固定的用户群体的高校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较为合适。英国图书馆系统供应商Ds公司和北欧的Axiell图书馆集团,在2008年共同研发了一款名为DsArena的产品,集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和SNS用户个性化服务,不仅提供大众标签、读者评分、读者书评、读者讨论和建议等功能,还让用户能搜索并链接到各种用户感兴趣的馆外资源,被媒体称作“新一代图书馆网络公共界面”,为用户提供SNS功能是图书馆集成化系统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是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个体诸如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民众,基于拥有的优势和资源,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活动。在我国转型期“小政府,大社会”新的政社关系模式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一)社会力量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
公共文化在本质属性上具有公共性,表现为一定的群体共同享有这一文化。而“社会群体的平等参与是公共文化共享的重要形式特征,是实现其公益性的唯一途径。”[1]实践也证明,高效优质、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结果,社会力量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这是因为,首先社会公众是文艺作品、文化题材的思想源头,他们生活在基层,活跃在各类组织中,所提供的文化服务,来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为大众喜闻乐见。其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是靠传承而延续的,社会力量则发挥着贮存、掌握、承载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活宝库”,又是文化创新的“执棒者”。再次,社会力量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投入不足。当前,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而“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现代公民已经不仅是公共选举的平等‘投票者’,也不仅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不是政府立场的反对者,而是变成了改善民生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活动者。”[2]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间隐藏巨大的资本潜力,通过鼓励社会力量自办文化,可以发挥拾余补缺的作用。
(二)社会力量参与是应对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失灵”的有效手段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有力监督,政府人员会直接或间接地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导致腐败活动和寻租行为,损害公共利益。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某些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因政府特许或公共部门垄断生产之后,就成为这一类公共文化物品和服务的唯一生产者或供给者,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从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3],进而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基于政府失灵的根源,社会力量参与不失为一种应对的有效手段。首先,社会力量参与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一条获取公共文化部门信息的重要渠道,增强行政的透明度。廉政建设经验表明,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政府腐败行为发生的关键原因。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公众能获得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行政预算、公共开支和政策实施等政府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约束政府人员的行为,避免或减少公共文化部门对民意的偏离。其次,社会力量参与有助于社会公众监督公共文化部门的政策决策和政策执行。即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监督和制约权力的最有效方式,因为社会力量参与“具有其他途径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即群众性较强,监督具有广泛性。”[4]只有将公共文化服务计划、生产和供给的各个环节都置于社会力量强有力的监督下,才能切实抑制公共文化部门“失灵”的现象,确保行政偏好与公众的实际文化需求的契合,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三)社会力量参与是社会文化组织和文艺队伍快速增长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推动,浙江省民营企业和各类社会文化组织、民间文艺团队发展的速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这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据有关统计显示,浙江省拥有文体团队30余万支,业余文艺骨干50余万名[5]。另外农村近年来社会文化力量的发展也能见得,目前,全省农村活跃着1300多支电影放映队、1万多支业余文体队伍、500多家民间职业剧团、近2.5万支业余文体队伍、5万余名拥有教学辅导、组织管理和技术服务的骨干队伍,以及51.4万余名业余文体骨干。[6]
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的浙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依托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和活跃的民间组织,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体制机制的引导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力量参与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各地涌现了一批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实践模式和典型做法。
(一)政府+群众个体:丽水景宁群众参与的“文化自治”模式
景宁畲族自治县在构建畲乡“幸福文化”,实施“文化名县”战略的历史进程中,以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第一导向,大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设“畲乡文化,群众主体”的服务体系。其中,以“文化自治、五权圆梦”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权”保障机制建设是成功实践之一。所谓文化自治,就是指群众文化活动由群众自己作主,自己说了算。所谓“五权圆梦”,就是实现文化自治目标的五个必要载体,“即保障人民群众在文化工作中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7]文化自治的具体举措是:一是以文化预报为载体,实现群众知情权。即每个月25日前,当地文广部门确定下月将举行的相关文化活动项目,并于月初通过当地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文化活动进行公开预告,以方便群众提早安排,选择参与。二是以“文化四合院”为平台,实现群众话语权。所谓“文化四合院”,就是文化部门通过举办各类座谈会,主动邀请群众按照“圆桌会议”的形式对文化工作发表意见、提出要求。三是以“凤舞畲山”为舞台,实现群众的参与权。“凤舞畲山大舞台”由景宁文化部门统一设计,以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己组织、自己主持的文化活动为基础,以重大节日、纪念日,各种赛事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开展的群众实现表演梦想的文艺活动。四是以文化项目申报制度为载体,实现群众的决策权。文体项目申报制度以“公开透明、自主申报”为主要特征,每个文体项目各乡镇,各业余文化团体,自主包装,向文化部门自主申报,再接受省、市、县评审专家组答辩评审,最后确定项目的经费补助额度和专业指导。该制度让群众自己做主,实现了群众的参与决策权。五是以“文化项目责任上墙制”为载体,实现群众的监督权。2011年开始景宁文化部门每年年初,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确定好全县全年要实施的重点文化项目,统一公开制表上墙,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项目上墙,公开许诺,既让群众知晓一年的活动,也为群众实现监督权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二)政府+市场主体:宁波鄞州“天天演”服务外包模式
宁波市鄞州区围绕“打造文化鄞州、建设文化强区”目标,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和创新。2009年3月起实施的“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为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提供了思路。“天天演”服务外包流程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一是外包承接商的确定。鄞州区委宣传部、区文广局充当外包服务出资人,引进外包承接商。经过严格的评估筛选,确定和盛公司为承接商,承担产品采购、供需对接、配送以及全程监督等任务。二是需求情况调查。在政府采购之前,由和盛公司负责,乡镇(街道)文化站协调配合,向社会发放文化需求调查表,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建立演艺剧目信息库,确定“演艺产品采购目录”,在演出前通过菜单式剧目方式供群众选择。三是演艺产品采购。和盛公司公开向社会演艺需求信息,演出意向单位投标竞争。由区委宣传部、区文广局、政府采购中心、和盛公司负责人和专家、基层文化站以及群众代表组成采购评审小组,负责招标评审,确定中标单位和剧目,签订采购合同。四是文化产品配送。文化产品的配送由和盛公司统筹安排,各乡镇(街道)文化站负责本区域的组织实施,保障演出活动的有序开展。五是监管和考评。在“天天演”服务外包中,监督和考评是环环相扣的。和盛公司作为演艺节目的采购方在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参与下,对节目演出方进行全面监督,确保节目按采购协议完成。另外和盛公司接受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的监督和考评。在“天天演”的服务外包中,政府主导,公司运作,专业生产,公众参与是其运行的四种主要机制。通过服务外包,政府实现了职能的转变即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采取公司运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了成本。天天演”面向全国进行采购,进行专业化生产,让群众享受到更高专业水平的文化产品。此外,公众的参与,让基层群众“按需点菜”,充分体现了人民公共文化的享受权和选择权。
(三)政府+社会力量:台州“1%文化计划”多方联动模式
为加快推进台州“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加大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现公共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2005年12月,台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活动。“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是指“在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百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纳入该计划的投资项目包括所有政府性建设工程、所有城市临街建设项目、占地2公顷以上的工业企业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公共建筑(含各类办公楼、宾馆和商业建筑等)、居住小区(含单体高层住宅楼)等”[8]。用于“百分之一文化计划”专项资金除了提取的建设资金外,还包括财政专款、社会捐助等。“百分之一文化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是工作机构的建立。为了进一步推动“百分之一文化计划”的实施,2009年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决策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建设,指导协调公共文化交流活动,制定公共文化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指导委成员单位有关人员组成,负责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专项资金的监管及具体的协调管理等工作。同时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艺术委员会,负责公共文化项目的评估,参与公共文化内容与质量的把关,对重大公共文化项目提供决策咨询等。”[9]二是建设项目的选择。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项目的申报,市建设规划局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筛选确定可行项目,分批实施。三是设计方案优化。在建设项目确定后,项目主办单位根据项目的特点,设计项目的执行方案,上报相关部门。四是建设项目的管理。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台州市提出“五个同步”,即实施内容应以及同步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后的维护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五是项目的检查监督。“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是一项新鲜事物,各建设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以致延误项目的进展。对此,台州市建设规划局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定了建设进度的走访制度和督查制度,台州市委市政府将出台“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市级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以促进该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六是评比表彰。搞好试点,树立典型,台州市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重点扶持、加强引导试点项目的建设,宣传表彰样板项目、经典工程,推动面上工作的全面开展。“百分之一文化计划”不仅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多主体参与的机制,同时首创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新理念,拓宽了公共文化实施建设的渠道,体现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共享的建设思想。
三、启示思考: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创新
转变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垄断供给模式,通过体制机制设计,形成社会力量参与格局,是提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现实路径。浙江省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创新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供启示与思考。
(一)创新投入机制,正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一个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血脉。国外经验表明,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只能进行有限度的投入,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进行投资”【10】,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一是要建立公共文化的融资平台,以各种财政手段和政府担保手段为支持,以财税优惠政策为激励,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二是完善社会捐赠激励机制,通过减免税费、资金扶持、表彰冠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的赞助,引导企业、团体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赠或赞助公共文化服务。三是设立公共文化基金,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广泛吸纳文化产业经营收入、社会团体捐赠和赞助的资金,确保资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资金有效利用率,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稳步发展。四是实施信贷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提供支持和信贷政策倾斜。对公共文化服务经营者优化审贷业务流程,提高贷款办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层次,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实行灵活的差别化利率政策。
(二)创新运营机制,构建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模式
实践证明,运营体制落后,供给渠道单一化,供给方式僵化等是当前公共文化设施闲置、供给效率不高的症结所在。因此,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解决运营和管理的问题,鼓励企业、非营利组织、个人等社会化主体参与公共文化的运营和管理,扩大公共服务的总供给量。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营模式。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营模式可以由以下环节构成:政府根据各文化单位的职能,通过指定或政府采购的方式挑选运营机构,并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权力责任,制定服务标准,优化人事和薪酬制度,建立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设立政府部门、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价体制等,并据此作为是否适合运营公共文化设施的依据以及文化事业单位负责人晋升依据。二是营利组织运营模式。按照营利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同环节发挥的作用以及和政府合作的方式,营利组织运营模式可以采用三种形式,即委托生产、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三是非营利性机构运营模式。基于非营利性组织在公共文化运营中所发挥的功能,通常可以采用三种模式:服务替代、拾遗补缺和协同增效。
(三)创新约束机制,有效监督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财富的积累、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都要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其特点是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社会经济日益信息化,知识和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首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于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针对个体用户需求,开展针对其用户特性的信息服务来满足用户的服务。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如何深化个性化信息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广大图书馆用户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对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
1.1从管理对象看由“管载体”向“管内容”过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但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特质。在古代文献典籍即为知识管理对象,如东汉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收集文献材料与文献资源而编撰的七录、七略等均属知识管理范畴。但传统图书馆从对象上看,实质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宏观性的知识管理;现在,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不仅应当提供寻找书籍的简单服务,还应有能力向用户直接提供具体的知识单元信息服务——实现对知识的增值服务。这种从管载体向管理具体知识单元的嬗变,便构成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之趋向。
1.2从管理理念看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隐性知识管理,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人现象的知识;关于自然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知道是谁知道怎么做的人力资源知识。隐性知识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的重视,随着知识创新价值的提升,隐性知识与创新之间的内在相关性逐渐引起重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互动的机制与平台,通过隐性知识的表述转化成不断积累和共享的知识库,使馆员通过共享这个知识库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从而普遍地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信息与知识资源的能力。“提高最需要的人在最需要的时间得到其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的效率和能力”,显然,实施隐性知识的管理就必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图书馆引进知识作为检索点的信息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智力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极具生命力的产业,也是图书馆今后的努力方向,给图书馆带来的创造价值的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
以一个图书馆的使用者角度来看,现在的图书馆还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经常有读者检索不到他的需求,图书馆数据还不完备,图书馆究竟应该提供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最好的?举个例子,若图书馆能提供经济发展所迫切急需的知识,那么就算使用者在使用图书馆时必须付费,也必定有人愿意使用。如何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成为图书馆管理者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2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与个性化服务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对知识管理的同时,针对每个用户进行个性化服务,这是时代的选择。作为公益性机构的图书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
2.1构建新的组织架构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对其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改进。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等级链结构,其特点是管理上突出刚性,但缺少灵活性。上下的信息沟通,依此等级链逐级传递,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甚至阻塞。在竞争环境中,市场瞬息万变,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显然缺乏应变的速度和效率。为了保证信息交流畅通无阻,避免信息的失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并有效地实行知识管理,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组织体系——扁平型组织结构。
2.2建设共享的知识文化在知识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共享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社会效益,同时使交流的双方获益。当然,共享并不排斥给予知识提供者一定程度的补偿,即要在激励系统的建设中充分体现和尊重知识的价值。但作为组织的整体来讲,这样不但每个员工的知识能不断得到更新,而且整个组织的知识水平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提高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随之也增强了。
2.3建立先进的信息化网络知识管理是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管理。对图书馆而言,一个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就更加重要。因为,图书馆是知识服务的供应者,有了信息基础设施,可以加强图书馆馆藏知识资源的建设管理,促进馆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图书馆的生存资本;可以加强图书馆自身知识资源的规划与提升,促进其共享、交流与利用,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这是图书馆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