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13 04:41:54

序论:在您撰写服务业发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服务业发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岳麓区;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Abstract:InfiveareaofChangshaCity,modernserviceindustryinYueludistrictisinthestatefallingbehind.Oninquiringintotheanalyticalbasis,thethesiscarriesoutanalysisontheproblemthatthereexistsincurrentsituationandtheircausein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developsthemodernserviceindustrybasisconditioncombiningwithYueludistrict,anglessuchasformation,spatialdistributionbringsforward“onethreeareacirclessixtwosimultaneousstreet”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fromestate,drawtheoutlineofChangshacity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developingthenewpattern,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isdevelopedbecomingconvenientthepeoplelife,thecornerstoneindustrystrengtheningthecityfunction,thetechnologicalprogressbeinginnovative.

Keywords: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spatialdistribution;countermeasureofdevelopment

1前言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次产业出现结构演变的同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服务业逐渐分离出新兴的服务产业,即现代服务业[1]。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2],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崛起和城市化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们互为因果,相互作用,推动城市发展,使城市能级不断提升[3]。论文将其分为七大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科研文化体育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

岳麓区是长沙市5个城区之一。山水秀美,文化遗迹众多,高等学府汇聚,是长沙历史文化的“重中之重”,将在长沙市区域创新发展及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与岳麓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

2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2006年岳麓区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54201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8%。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7:34.9:63.4。在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中有降,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岳麓区的优势产业部门现有商贸餐饮业、科技文教业、旅游业和一部分加工制造业。

根据长沙市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一号至三号公报和岳麓区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一号至三号公报,岳麓区现代服业情况与长沙市比较如表1。可以看出,岳麓区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方面比例明显偏低,远远落后于市内五区平均数值。

2004年末,岳麓区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单位1141个,占全区产业活动单位总数的51.4%。其中,商务服务业单位数量最多,其后依次为教育科研业、信息软件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文体娱乐业、旅游业(见图1)。在各个单位中,个体经营户为23402户,占全区总数的94%。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5个行业是:商贸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个体经营户总数的96.6%,其后依次为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娱乐业、房地产业等。2006年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7.73亿元,占全区GDP比重的63.4%,同比增长13.2%,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居前三位。2006年,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达到5466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数总和的37.1%。其中最多为教育科研为32003人,占58.58%。

分析发现,在长沙市五区中,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处于落后状态。就岳麓区看,现代服务业单位数量、GDP均超过全区总值50%,吸纳大量就业人口,支柱作用显著。

3现状问题分析

3.1现状存在问题

研究发现,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多明显问题:

3.1.1内部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现代服务业中,建安房地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城市化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仅仅靠投资拉动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势必带来后劲不足等问题。另外在服务业中,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服务,如会展旅游、现代物流、中

介咨询、网络服务等新兴产业,虽然近年来得到发展,但相当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小,集团化程度低,市场运作也不是十分规范。区内的很多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1.2空间结构体系结构不够完善

岳麓区的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溁湾镇商业圈,是岳麓区唯一具备娱乐、商业中心地段,对于岳麓区41万人的规模来说,缺乏区域性的服务业副中心,缺乏一个点、线、面结合,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1.3经营模式落后,缺乏规模企业

现有社区商业形式仍是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街和马路市场为载体,大部分属于自然形成,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缺乏规模企业,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

3.1.4人才短缺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竟争力的核心是人才[4]。如果没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做后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目前,岳麓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要推动服务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必然要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全区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在进一步吸纳劳动者就业的同时,如何吸纳到胜任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将成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3.2原因分析

长沙市岳麓区现代服务业设施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笔者从各个环节分析了造成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原因,绘制了因果分析图(图2),发现主要原因为产业定位不明确、空间布局不合理以及基础设施不配套。

4岳麓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环境分析

4.1优势条件

与长沙市芙蓉、天心、雨花、开福四个城区相比,岳麓区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

4.1.1科技与教育优势

岳麓区范围内集中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著名大学和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荟萃了大量的科研和教育人才。高级人才分布密度远远超过省内其他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智密区之一。全区拥有科技人员10万余人,每年取得上千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材料工程、地质冶金、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确立了研究开发优势。岳麓区拥有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等一系列国家级科技园区,岳麓山大学城规划已进入分期实施阶段,如中南大学新校区已经完成了校园总体规划工作。岳麓区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效率的孵化器和高效益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基地和各层次教育与艺术等培训基地。

4.1.2生态环境优势

岳麓区融山、水、洲、城于一体,拥有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就国内省会城市而言,岳麓区的环境生态状况无疑属于第一流的水平。从城市气候来看,本区大面积的丘陵、水体、森林和农田显著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大幅度削弱了建成区的热岛效应。这就为岳麓区居住、科技、文教、旅游、商务、行政等的发展提供了理想条件,也为房地产业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以此为基础,规划建设高品位的城市商务、商贸金融、科技、行政和居住项目。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网址

4.1.3地理区位与交通优势

岳麓区是长沙的西大门,是长沙市通往洞庭湖区、湘中地区和湘西地区的主要通道,长沙汽车西站位于岳麓区。随着岳麓区和望城县所在的大河西地区的加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岳麓区经济地理区位亦日益突出。潇湘大道南段、金星大道、银杉路和麓山南路的扩建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的兴建或改造,猴子石、三汊矶大桥的开通和西北绕城线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岳麓区与湘江以东其他四城区的交流与联系。在轨道交通方面,规划中的2号和3号线伸入到岳麓区区,其中2号线在溁湾镇、财经学院、汽车西站和高新路设有四个站,3号线在湖南大学、师大南院和后湖路设有三个站点。岳麓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加速推进,使区域内溁湾镇、望城坡等商业和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加强,也为岳麓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条件。

4.1.4市治西迁的优势

继长沙市委市政府迁入岳麓区后,长沙市政协、长沙市人大也相继迁入岳麓区。市委市政府的搬迁为岳麓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推动了金星大道、府后路、银杉路、桐梓坡路、潇湘大道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为岳麓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岳麓区委区政府的搬迁,也将使岳麓大道、金星大道进一步繁荣。

4.1.5旅游与文化资源优势

岳麓区拥有岳麓山、湘江、橘子洲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观,是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本区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发展以自然风光和湖湘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内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景点可供开发。岳麓区是我国近现代革命发祥地之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本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旅游景观。4.2劣势条件

4.2.1经济发展起步较迟

岳麓区地处湘江以西,与河东四区有湘江阻隔。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岳麓区一直不属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长期相对滞后。目前,与芙蓉区、天心区相比,岳麓区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商业区,溁湾镇、望城坡等核心区的改造难度也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岳麓区的快速发展。

4.2.2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本区拥有岳麓山、湘江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观。这既是优势,又是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为了保护本区的历史文化和山水景观,有关政府部门规定了严格的建筑高度控制线,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不允许兴建高层建筑。在岳麓山风景区内,也不允许搞一些大的开发项目。

4.2.3条块分割,多重管理

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关系不顺。区内有大量的部属单位、省属单位和市属单位,它们分别从属于不同的部门。比如高开区、大学院校、一些部属企业就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区中区”的现象十分突出。不合理的条块分割长期影响着岳麓区的管理和发展,也制约着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2.4城区建设欠帐较多

岳麓区的主体以前为长沙市西区,后来望城县的一部分划入岳麓区。由于规划和发展上的原因,望城坡一带和区内一部分地方规划档次低,建设品位低,拆迁重建难度甚大。在岳麓区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老区需要大规模改造,新区则需要投入巨资来开发建设。目前,区内许多地方还存在着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公共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

4.2.5缺少工业支柱产业

岳麓区原为比较典型的农业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望城坡一带的工业规模偏小,设备工艺落后,未能形成支柱产业。岳麓区缺少大规模的现代化骨干企业作为产业支撑,也缺乏工业名牌产品。岳麓区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与本区工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脱节现象。

5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议

5.1发展对策

5.1.1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重点培育管理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鼓励支持其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加快发展以社区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积极推进专业店、专卖店和百货店开展连锁经营,适度发展仓储式大卖场和融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区域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区域整体服务水平。

5.1.2积极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依托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配套发展专业培训、图书出版、音像制品等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1.3促进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依托大学城的科技资源优势,发展高科技创新产业。增强产业孵化功能,形成产、研、销于一体的产业发展链。

5.1.4稳步推进金融、房地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培育竞争优势,为企业经营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金融服务。以城市建设、危房改造为重点,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积极扶持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鼓励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素质。

5.2空间布局

5.2.1商务服务业

着力建设“一区三圈六街两带”的商务服务业空间发展结构。“一区”即溁湾镇中心商务区,范围东至潇湘大道,南至新民路,西包括枫林宾馆,北至岳麓区政府旧址。以岳麓现代商业城及滨江金融商务带为重点,将其建设为长沙市商业次中心、河西新城中心商贸区。“三圈”即市治周边行政商务圈、大学城文化信息服务圈、望城坡现代商贸物流圈。分别打造为长沙市新型行政商务中心、岳麓新城楼宇经济核心发展区,文化、信息产业的综合服务区,岳麓区新兴商贸物流中心。“六街”:金星中路国际街区、杜鹃路都市风情商业街区、桐梓坡路时尚休闲街、麓山南路文化旅游商业街、龙王港路旅游产业配套街、雷锋大道生态休闲产业街。发展分别定位为:政务、商务、商住项目集聚带,标志性国际街区,市行政中心的精品生活配套服务区,引领新城休闲经济“时尚特区”,融湖湘文化、校园文化和商业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主题商街,具生态特色的旅游产业配套街,集饮食、体育、休闲为一体的配套产业街。“二带”即潇湘大道滨江产业带、环线生态产业带,分别定位为以滨江为主题的,商务、办公、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长廊,以生态为主题,集物流、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带。

5.2.2旅游业

加紧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一山一洲二区三湖”的旅游圈。“一山”即岳麓山,发挥岳麓山在城市形态构架中的标志性作用,把景区建设成为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综合功能于一体,兼具“城市绿肺”功能的综合性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让岳麓山真正成为城市的品牌。在溁湾镇商务中心区内,设置旅游产品专卖区,发展旅游产品业。“一洲”即橘子洲风景区,包括橘子洲、傅家洲、柳叶洲、无名岛四部分,创造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全新的风景区,全国性标志性景区。“二区”指桃花岭生态旅游区、谷山森林公园旅游区,建设为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娱乐、旅游接待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三湖”即西湖文化公园、梅溪湖旅游区、后湖文化公园,以水为依托,建设成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生态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5.2.3文化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发挥“文化强区”优势,建设“二心”和“二点”文化业发展结构。“二心”即麓谷文化中心和咸嘉湖文化中心,“二点”为金星文化中心和大学城文化中心。在麓谷文化中心规划建设长沙专业艺术学校、麓谷立体巨幕影院、图书音像交易城、动漫基地等项目,将建一个为集文化演出、文艺娱乐、文化展览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中心。在咸嘉湖文化中心建设音乐博物馆、戏剧文化展示中心、咸嘉湖汽车电影广场等项目,将其打造为文化展览为主体的区域文化中心。“二点”将建设岳麓区文化馆、岳麓电影城、岳麓区图书馆、大学城影剧院、长沙美术馆等项目,定位于为岳麓区服务的文化培训、文艺演出中心。

5.2.4高科技创新产业

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大学城、科研院所为依托,形成产、研、销于一体的技术园区。优先发展电子电信、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科技、高效益实用技术。在各大学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麓谷各高新技术区域布局科技产业。其中,在麓谷国家软件基地、西城科技园内,布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2.5房地产业

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生态优势,重点开发潇湘大道、银杉路两厢,市治周边和环岳麓山地区。岳麓区房地产重点发展方向:(1)滨水临山高档住宅:以中高档临山、水景精品住宅为主,布置在潇湘大道沿线、岳麓山及咸嘉湖周边地带。(2)高档商务商住区:主要布置在区域骨干路网沿线和市治周边,引进国内一流地产开发商,建设精品住宅、高档商务写字楼、高档宾馆酒店、大型会展中心。(3)学生公寓、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按规划布点重点建设好大学生公寓及农民安置区,形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成熟社区。重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满足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李琪盖,建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态演进分析[J].产业发展,2007,1:37-41.

[2]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立[J].统计研究,2004,12:10-12.

[3]李江龙.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能级提升[J].理论探索,2007,2(164):90-92.

第2篇

关键词: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

改革开放后,我国服务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现代服务业增速较快,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服务业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服务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品;服务业吸纳就业数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服务出口增速加快,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逐步上升。本文选取我国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服务业发达省份和地区,研究其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过程及规律,以期对其他地区服务业发展进行比较和借鉴。

一、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1.GDP增长速度快,总量较大

如1978年广东GDP为185.85亿元,2006年达到26204.47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论文百事通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31053.34亿元,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国内生产总值为66086.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6%。

2.三大产业结构逐渐合理,相应地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23.6%、31.6%、18.6%、19.8%提高到2006年的42.7%、68.9%、50.6%、36.3%。如2006年广东服务业占本省GDP的比重为42.7%,三大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9.8∶46.6∶23.6演变为2006年的6∶51.3∶42.7;江苏省服务业占本省GDP的比重为36.3%,三大产业结构为7.1∶56.6∶36.3(见图1);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增加值8364.53亿元,2006年达到9837.42亿元,增长15.2%。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2487.3亿元,已经占到GDP的比重为67%,2006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54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GDP的比重为70%。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5.8∶44.1∶50.1变化为2000年的3.7∶38∶58.3,2006达到年1.3∶28.7∶70。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3.服务业增加值较高,占全国的比重大

200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82971.97亿元,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四省市服务业增加值合计为29869.78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36%。

从这几个省市来看,2006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均排全国第一位,分别为26204.47亿元和11195.53亿元;江苏省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645.08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7849.23亿元,在全国排第二位;山东省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077.36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7187.26亿元,在全国排第三位,占本省GDP的比重是32.6%,三大产业结构为9.7∶57.7∶32.6。

2007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2.1%,比其他省份和地区(东、中、西部)高出30个百分点。

二、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

我国发达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发展较早,速度不断加快。从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及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来看:

1.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速度快,结构趋于合理

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最初是由流通部门中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带动,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等服务业增加值也在不断上升。随着国家对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商贸餐饮服务业增速放缓,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下降,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以及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增速加快,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如广东省深圳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速不断波动,从2000年的增速16.2%,2003年降到15%,到2007年的增速32.4%;但批发零售贸易和饮食业增速在波动中降低,从2000年的增速11.9%,2004年的增速10.5%到2007年的增速9.1%。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增速在波动中迅速提高,从2000年的增速12.9%,降到2004年的1.2%,到2007年的增速47.8%;房地产业2006年增长5.3%,2007年降到-4.8%。2006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800.32亿元,增长15.9%;2007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888.47亿元,增长10%。

2006年深圳市服务业增加值2655.88亿元,增长13.1%。其中流通部门占服务业增加值35.83%,仍然带动本地区服务业和经济增长;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房地产占服务业增加值34.04%;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30.13%。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3314.44亿元,增长15%。其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下降为34.35%,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房地产占比重上升为38.84%,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26.81%。

2.从事服务业的产业活动单位多

按照2004年深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农业单位12个,占总产业活动单位的0.02%;从事工业的单位20680个,占26.9%;从事服务业的单位56187个,占73.08%。服务业中流通部门产业活动单位29621个,占38.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24878个,占32.3%;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产业活动单位18078个,占23.3%,其中房地产业5717个,占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329个,占8.2%;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产业活动单位5898个,占7.6%;公共服务部门产业活动单位2589个,占3.3%。

3.私营经济占服务业的比重高

按照2004年深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从事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共270145户,占深圳个体经营户总数的94.8%。其中,流通部门,包括从事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住宿及餐饮业个体经营户22098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77.5%。而批发和零售业189076户,占66.3%,住宿和餐饮业29913户,占10.5%;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个体经营户4109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14.5%,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8953户,占13.7%;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等个体经营户713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2.5%;其他服务业个体经营户930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0.3%。

三、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形成原因

就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形成原因来看,2006年广东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为46.07%,江苏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为45.91%,原因是这两个省份工业基础雄厚,市场活跃,带动了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而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占比也在30%以上。比较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中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的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2.34%,流通部门占33.03%;上海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0.52%,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占40.14%,说明这两个地区除了具备和广东、江苏一样的工业基础外,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快,特殊的地位和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得北京和上海吸引了国内外投资,加快了两个地区的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中、西部地区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借鉴

1.调整经济结构,保持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持续稳定增长

调整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促进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产业政策及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增长,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村生产潜力;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重点,保持第二产业适度增长;把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根据各地特点全面规划、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本地服务业,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不断挖掘城市服务业增长空间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山区的服务业增长。

2.着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通过城市化扩大居民社会化的服务性消费,促进商业和社区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带动金融、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发展。从而实现以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2005—2007年,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由787.36亿元上升到1037.11亿元。其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都超过40%,说明甘肃省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是拉动甘肃省服务业产业增长的首要因素。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20.87%上升到2007年的21.87%,上涨1个百分点。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服务业也呈缓慢的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17.87%上升到2007年的18.21%。其他服务业变动不大。说明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额小、涨幅慢。服务业增加值内部结构中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政府投入和增加值有待提高。

3.努力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推动居民整体消费结构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障碍。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事关中国21世纪发展的“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其中之一。为此,中央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等等。尽快扭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扩大的局面,通过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增加农民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建设农村和边远地区基本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单位和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服务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确保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加大对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技术的引进、改造。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增加卫生机构、医院床位数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等,满足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影响[J].财贸经济,2006,(10):45-52.

[2]胡景岩.对服务贸易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7,(4):4-8.

[3]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与展望来源[N].中国信息报,2006-08-25.

第3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能级提升势在必行。近几年,我国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其政策导向不断强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正在对产业经济的诸多部门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旅游业同样面临着这一不可回避的形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探讨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要素特征以及新的增长态势。

一、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

现代服务业是我们国内的提法,先后在党的报告和政府文件中正式使用,但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提出“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有着特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对于服务业发展的一种新认识。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的特点。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划分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又称战略业[1]。也有人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生产业,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其可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产业、经纪业、广告业、律师业、租赁业、通讯业、物流业、咨询业、会展业、后勤业等众多行业[2]。根据以上界定,旅游业是否属于现代服务业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和知识性含量较少,受信息革命的影响,部分行业采用了一些信息网络技术,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业并不具备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其次,旅游业发展成为大众性的产业,至少是19世纪中下叶,并不算新兴产业,应该属于传统服务业。有的认为,旅游业是一项综合产业,它涉及的行业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依托现代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发展起来的,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等,应该属于向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知识产品的现代服务业。同时,旅游业也属于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进行,高度依赖信息源和信息流,特别适合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因此,是符合现代服务业特征的。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需要作深入的辨析。首先,旅游业从属于服务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众所周知的。如同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历史阶段一样,旅游业在形成期就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于一体的相互关联的传统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部门(行业)结构中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包括旅游交通、旅游游览、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行社和休闲娱乐等部门,显然应该归之于服务业中比较初级的生活服务业。随着半个世纪以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进入到成长期,一方面,旅游业的原有基础部门需要得到现代化的改造和提升,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面临着现代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以及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洗礼,有一个逐步转型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延伸和扩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生产职能外包,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了生产者,出现了许多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公务旅游、节事旅游、拓展培训旅游和旅游咨询、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因此,旅游业不能简单和笼统地划归为传统服务业或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是依附着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样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必须进行动态分析。其次,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除了传统的核心业态之外,旅游业是众多相关产业交叉重叠的行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关联度很高,如需要通讯、电力、金融、保险、物流、中介、设备、环卫、地产等产业部门为其提供生产资料和要素服务。尤其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更是受到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的明显影响,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原来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3]。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产业融合必然引致旅游业内部结构论文格式向更高层次升级,优先发展生产者服务,从而真正纳入现代服务业体系。旅游业正处在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化的过程中,目前,旅游业总体上依然包含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和现代服务业的元素,有着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即当先发的或传统的产业部门还在发展的时候,后发的或现代的产业部门就出现并发展了。以发展的眼光看,旅游业的现代服务业特征会愈益凸显,旅游业部分或整体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的趋势还将进一步显化。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精心培育和加快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

二、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动因与要素特征

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旅游业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产业,在中国是与改革开放伴生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可支配时间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加上旅游交通、通讯工具的革命,大众旅游得以兴起,这是旅游业成为一个新的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旅游业继续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扶持,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生机和活力的强劲产业。旅游业从面向大众的生活服务业向新兴的生产服务业转变,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因为只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才会将其运营活动的一部分职能外化,从而导致诸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的兴起。现代旅游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服务内部化”向“服务外部化”转变的结果。因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利用现代旅游服务业来完成这些职能,在效益和成本上能优于企业或社会组织自身来完成。其次,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又从市场的角度提出了对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现阶段旅游者的经济实力与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倾向非常明显,因此,如何及时向旅游消费者提供快捷、方便、灵活、周到、健康、舒适的高技术含量和高知识含量的旅游服务,便成了传统旅游服务业升级换代的市场驱动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特别有利于对偏重生活服务业的

旅游业传统供给方式的改变,无论是以设备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如自动查询和预订系统、分时度假交换系统、旅游电子商务;或以人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如导游服务、饭店服务、餐饮服务、旅游交通服务等;还是作用于人的有形服务,如旅游接待服务、登记和结账服务等;作用于物的有形服务,如饭店的行李寄存服务、洗衣服务等;作用于人的无形服务,如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教育服务等;作用于物的无形服务,如旅游保险和贷款服务、旅游汇兑支付服务等,无不渗透着现代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运营方式的改造和影响,这是提升传统旅游服务业素质的必然途径。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新生事物,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综括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素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增值性由于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具有高技术性、高知识性和高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要素,因此决定了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无形智力投入较高而有形资产投入较少,其增值途径除了直接创造价值外,还有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增加无形资产等间接途径和作用。如现代企业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使旅游业为生产者提供第三方会展、商务等专业服务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某种经营功能的规模化效应,促使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又如旅游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和信息服务,可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创造可观的价值。再如会展的策划和营销、旅游广告的宣传运作,致使企业的品牌声誉和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改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服务半径大于传统旅游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更为广泛和显著,因此,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和附加值。2.高层次性如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业是产业经济高度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的优化升级。现代旅游服务业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旅游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不可否认,旅游业从一开始就是以普通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属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端的生活服务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旅游业总体上不断趋向高端化,然而,传统的服务业态毕竟长期占主导地位,旅游业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低质结构,亟待调整改变。以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和高度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会展、奖励、商务旅游的高端性是毋庸置疑的,以此为契机,现代旅游服务业自然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现代旅游服务业的高层次性还表现在服务对象转而成为生产者主体,如企业和社会组织职能外包的旅游消费者,无论是会展和奖励旅游者还是其他商务旅游者,在中国都是极具成长性的高端市场主体。3.高功能性如果说工业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产出经济”,那么,服务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功能经济”。因此,相比较而言,服务业更注重服务功能或效用而不是物质数量。现代服务业的作用更是表现为其在为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服务中的特定功能。如会展旅游、奖励和培训旅游等,应是企业的内部职能,现在却可以委托旅行社或专门的会展公司来做,独立为一种专门的服务业。随着某种经济或社会活动中某项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使得专业化运作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得以体现时,该功能就会从营运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专业的服务机构,为需要该功能的营运主体提供服务。以会展、奖励旅游为主的现代旅游服务业即具有这样的专业分工带来的强化功能,体现为生产者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很大效用,使企业或社会组织越来越对其产生一定的专业依赖性。4.高技术性现代服务业是依托高科技和信息化发展起来的,同样,现代旅游服务业也是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支撑的,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对旅游产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信息是旅游产业的血脉。”[4]如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进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本质是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及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业是信息资源密集型和信息技术依赖型产业。一方面,现代旅游服务业是由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催生的,如会展、商务旅游等,另一方面,信息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传统旅游服务业态,如旅游饭店的现代化设施和网络预订系统、旅行社现代管理运营流程、旅游景区或主题公园开发建设的高科技项目等。其次,高技术性还反映在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得以广泛运用,推动了旅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5.高知识性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起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更需要高人力资本的投入。这是因为对现代旅游服务业所发挥的特有功能只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经营管理者才能有所认识,同时,企业的一部分内部职能之所以会进行外包,除了降低经营成本之外,就是因为这些职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胜任。现代旅游服务业强调的就是服务的知识含量和文化体验,这已贯彻到整个旅游活动的前、中、后各阶段。如对旅游网站和咨询服务或导游服务的评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能否提供高知识含量的服务。至于为生产者服务的会展旅游、奖励旅游或商务旅游更是知识和智力密集的高端服务产品,是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超级秘书网

三、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高端生产力正在积聚,新的业务增长点逐渐形成,出现了旅游产业高度化发展、融合化发展、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就是代表生产业的旅游新业态的兴起。1.会展旅游会展产业起源于欧洲与北美,如今已毫无疑问地成为最具活力的全球性产业之一。尽管我国会展业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出现,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成功之后,我国会展业更以年平均20%的增幅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由于会展活动的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属于公务或商务旅游的范畴,这是典型的为生产者服务的被用作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在中国,会展旅游是新兴服务业,一些大型旅行社或旅游企业已从原来主要为市场终端旅游消费者服务,转向中间服务的会展旅游业务,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会展公司。连最大的旅游网络商携程有限公司也在传统的机票、酒店、度假业务之外,新增了集团服务。上海最近还专门成立了旅游会展推广中心,以争取更多的国际会展。所有这些都说明,会展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旅游新业态。2.奖励旅游奖励旅游是从广义的会展旅游中脱颖而出的专项生产。它肇始于国外发达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界和旅游界的青睐和重视。奖励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级产品形式,也是服务经济与生产业日益成熟的表现。奖励旅游的对象不是家庭或个体消费者,而是现代企业的集体生产者,因此它属于生产或生产者服务范畴。它不同于最终消费,而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从而产生新的使用价值。奖励旅游作为“生产性”旅游

,由企业或其他组织出资购买,经常是一种豪华的、由旅行社全部代办的综合包价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介入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而拓展的新业务,有其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随着不少大型外资企业纷纷涌入,奖励旅游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现今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和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也开始以奖励旅游的方式来作为对员工的激励和褒奖,因此,开展论文格式奖励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和专业公司越来越多。但我国奖励旅游还只是初露端倪,作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走向仍需要大力扶植[5]。31商务旅游是指有别于会展奖励旅游的一般商务旅游活动,是建立在商务活动基础上的以专业人士为主的一种具有工作性质的专项旅游形式。商务旅游成本由公司而非个人支付,因此,它仍然属于生产者服务范畴。商务旅游客户具有逗留时间长、往来频繁、消费水平高等特点,相对大众旅游属于高端旅游客户群体。由于现代商务活动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密集,旅游企业要向商务目标客户提供系统的全方位服务,不仅含有传统旅游服务内容,如交通、住宿、餐饮、导游等,还包括咨询、设计、管理等更多更全面的增值服务,特别是融入电子商务技术,一系列商务流程都能通过网络业务方式来实现。以最大限度满足商务旅游的企业或组织的个性化要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旅游产品。近年来,中国国际旅行社、康辉国际旅行社、锦江国际集团先后与美国著名旅游集团运通、罗森布鲁斯、英国BTI合作,借鉴国外较成熟的商务旅游运作方法和模式,开辟我国极具成长性的商务旅游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商务旅行及相关费用高达103亿美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商务旅游必将有更大的发展。此外,为社会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公务差旅提供专业化管理,也是商务旅游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41节事旅游在国际旅游研究中,节事活动专指以各种节日和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节事旅游大多属于政府或社会服务性质,如国际旅游节、国际艺术节、传统节假日庆典、重大体育比赛等。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同企业化运作和生产者服务有关,或者说是对生产者服务的一个有效的必要的补充。与常规旅游活动相比,节事活动吸引旅游者为某一观看或庆祝目的从各地短时间内聚集到旅游目的地,具有旅游团体规模大、停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等特点,使得举办活动的城市或地区旅游设施和文化场所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产业联动效应十分明显,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地方和民族节事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很多旅游者。随着杭州休闲博览会、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我国节事旅游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51咨询旅游咨询旅游是指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旅游项目规划、策划和设计类的创意产业。它是为了满足企业与社会组织职能外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专业性生产者服务。当前,旅游经济正在成为公认的注意力经济、形象力经济和创造力经济。加快和全面提升中国旅游的规划与策划水平,已成为中国建设旅游强国、实现中国旅游业新的跨越的当务之急。旅游业历来被称为“点子”产业、“注意力”产业和“创新”产业。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过去偏重以资源、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为主的旅游业,现在知识、智力、管理、创新、品牌等无形资产开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负存亡。旅游业越来越需要以智力来贯穿策划、规划、设计、投资、开发、运营、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景区的加快建设,以文化创意见长的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或旅游咨询公司,承接大量全国各地的旅游发展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业作为现代旅游服务业中的新增长点,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德芳.访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组长胡启恒[N].科技日报,2004-06-29.

[2]晁钢令.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

第4篇

关键词:服务业;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稳定上升。到2005年,增加值比重达39.9%(经国家统计局调整后的数字),比1979年上升18个百分点;就业比重由1979年的12.6%增加到2005年的31.4%,增长18.8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成为扩大就业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部门。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其他产业发展为之创造新的需求,也依赖于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水平提高而形成的新需求。这两方面的需求都将不断扩大,从而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市场空间。但是,如果服务业自身生产效率低下,产业素质不高,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适应能力不强,也难以加快发展。事实上,我国服务业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因此,分析我国服务业生产率低增长的原因,进而提出提升对策,尤为重要。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服务业市场化进程缓慢,对外开放程度低。由于许多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些还涉及国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因此,我国对服务业曾经实行较严格的管制,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从三次产业的改革顺序看,服务业的改革在整体上大大滞后于农业和工业改革。而且,服务业涵盖范围广、门类多,改革难度大,比农业、工业改革更为复杂。目前,我国服务业领域还存在较多的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或部门。如,电信、金融、保险、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广播电视等,非公有经济的进入被限制或禁止,国有经济处于垄断地位或直接垄断经营。垄断行业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压力,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因此,大部分垄断行业的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服务价格居高不下。

(二)服务技术效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我国服务业未能充分利用资金和人才资源的优势,未能有效地把资源投入转化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生产力。顾乃华、李江帆曾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使用面板数据,分析了1992年至2002年间我国服务业的增长效率特征。其结果表明,在此阶段,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远未能挖掘出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潜力,技术效率低下,服务业发展的粗放型特征比较明显。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生产业比重低,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内部结构低级化趋势明显。以200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构成看,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住宿业等传统行业的增加值比重占整个服务业比重高达45%,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比重仅有30%。此外,教育、卫生、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比重也不高,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结构截然相反。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小,意味着服务业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比重大,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比重小,从而使整个服务业的生产率低。

二、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改革进程,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应加大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力度,特别是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引入竞争机制。国外的实践证明,引入竞争机制是打破垄断局面、提高垄断行业效率的有效手段。随着加入WTO后过渡保护期的结束,我国WTO谈判中所承诺的服务业开放领域将要全部实现。尽管服务业的全面开放会给国内的服务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但开放带来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将促使国内服务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从而带动我国整个服务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服务价格的降低。

(二)加大服务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促进服务企业的技术进步。应通过加大对服务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即ICT投资),促进其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率。如,交通通讯业、金融证券业进行ICT设备投资的效果就很显著。

(三)加强劳动力的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流向服务业。近年来,服务业承接了大部分新增就业人员和从农村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但这些劳动者的素质不高,劳动技能有待提高,而且大部分劳动力主要流向交通运输仓储、商业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因此,加强劳动力的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向服务业,既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服务业增长、提高效率和竞争水平的途径之一。

(四)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促进结构优化升级。针对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处于较低级化阶段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可通过制定合理的服务业发展政策来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包括金融保险、商务服务、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为生产提供服务的生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改变服务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五)增强顾客在服务消费中的参与程度。通过发挥顾客在服务生产过程的配合作用,增强顾客的参与程度,依靠消费者来提高服务生产率是可行的。如,自助餐厅、自助加油站、自助银行等自助服务的形式被广泛采用,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参与到生产中来,降低企业的服务运作成本。同时,这一方式由于使消费者减少费用和节省时间,消费者可从中得到实惠,因而为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

(六)改变消费需求的时空分布,减少和缓解服务供需结构的错位与失调状况。服务产出的不可储存性和非转移性决定服务供需双方不可避免会出现错位现象,使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因形成的时间或地域不一致而产生供求矛盾。如在节假日期间,国内各大旅游景点、商场人满为患,并出现住宿难、吃饭难、买票难、乘车难等一系列问题。服务需求旺季时服务供不应求,而在淡季时,则出现服务供过于求,造成服务产品的浪费与服务设施的大量闲置。此时运用服务需求管理,如预定和预约制度、分类管理、差别化定价等措施来改变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将高峰期的服务需求转移到低峰期,从而会使服务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第5篇

关键词: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生产业

当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探讨我国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与贸易中心及文化和信息中心。在2006年国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纽约城市竞争力排名全球第一,是国际大都市的成功典范。2005年,纽约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为0.2:11.4:88.4,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8.4%。同年,纽约三次产业就业构成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89.3%。可见,纽约已呈现明显的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纽约发展服务业的主要经验有:一是出台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20世纪50年代,纽约市政府为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如,增加研发资金,鼓励企业创新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采取抵减税收措施来鼓励私人投资,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在政府采购、进口贸易、折旧政策、信贷等方面给予企业资助,扶持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其结构升级。纽约市政府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减征房地产税5年计划、免除商业房租税及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等。通过实施“数字化的纽约,线路通向全世界”的产业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区域的建设。纽约依据市场需求制定教育培训政策,使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科技进步推动了纽约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使纽约市的金融、保险、不动产、运输、信息等服务行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纽约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都集中于服务业。二是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纽约依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行业,使产业呈现多样化发展和融合性发展态势。纽约的生产业高度集中于曼哈顿区,曼哈顿是纽约的经济活动中心,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曼哈顿注重发展服务业产业集群,主要通过规划和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纽约市政府在曼哈顿区修建大量商业办公楼、展览中心及住宅楼,还修建穿过市中心区的地铁。随后,又颁布曼哈顿南部规划,建成宽阔的环型高速公路、世界贸易中心等。纽约市政府的积极规划、有力调控是纽约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专业性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纽约注重加大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以满足服务经济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高素质的劳动力创造高效率的生产力,使纽约的服务业能快速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过渡。

东京作为亚洲的国际大都市,其服务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升级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产业政策指导下,日本经济开始腾飞,东京初步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东京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东京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东京发展服务业的经验主要有:一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东京着力减少对企业区位的不合理限制,使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有机融合。如,在东京的内城中就保留以大田区机械工业集聚区为代表的制造业,并使其发展成为以创新为特征的日本机械工业中心。制造业的高度发展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其产品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比重来源于服务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制造企业为保持其核心竞争力,逐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越来越多地利用分工更为专业、功能更为强大的服务性企业来整合自身的技术和服务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城市各区域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东京重视城市内部与周边区域的分工。在东京核心区,集中发展商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及出版印刷等都市型工业,在东京的区域发展杂货业和部分机械业。这样,充分发挥了东京中心区的政治、金融、信息、文化等功能。三是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了东京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迅速发展。重视研发环节能促进新产品和新服务业的产生,创造新需求,活跃高新技术市场。东京的信息产业、工商业设计、经营管理咨询业等五大新兴服务业直接服务于其它行业,不断推动东京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全面推进服务业模式创新与服务产品创新。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历程看,生产业尤其以先进科学技术作支撑的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业在国际大都市的集聚,推动了城市在服务业产业链高端的集聚,使其作为国际服务业发展中心枢纽的地位日益牢固。服务模式创新与产品创新是服务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型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国内大都市在促进高技术型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针对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及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经营方式,不断开拓新型服务市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研发中心的设立,提高研发水平,加快生产业发展,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二)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控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国内大都市应从生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好诸如总部经济区、金融区、会展区、旅游基地、物流基地等重点服务区域,充分发挥服务业的产业聚集效应。服务业集群高度依赖于城市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集聚等基础条件。国内大都市应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商管理部门、代表处、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销售与采购部门及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等,努力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为服务业集聚创造外部条件。

(三)促进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表明,大都市城市副中心在承担城市关键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大都市应通过增强城市副中心的功能来提升中心城的整体实力,进而避免由于城市核心区负荷太大而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应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保证那些投资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优先发展。在加快先进地区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使服务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对服务业中的不同行业,按市场、劳动力、港口和交通枢纽、科学技术、集聚因素等优势指向原则,进行合理空间布局,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四)吸引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业从业人才。随着我国服务业的逐步开放和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大都市,会引发新一轮的人才竞争。国内大都市要从战略高度,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营造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留学人员归国创业。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利益与股权分配。在扩大生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

第6篇

关键词:中心城区;服务业;漳州市

1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是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漳州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现实选择。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发达国家乃至福州、厦门、泉州等先进地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启示,也是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发达国家乃至福州、厦门、泉州等先进地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历程显示,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由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服务业共同推动。“十五”期间漳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6%,均高于全省的14.1%、泉州的14.4%、福州的14.7%,但由于漳州服务业增长一直乏力,制约着漳州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0.5%,低于厦门15.3%、泉州12.3%、福州11.5%)。2006年服务业增幅回升到11.8%,但仅高于三明、宁德而居全省第7位,依然是漳州经济快速增长的软肋。纵观近年来漳州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漳州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尤其是工业)、三产业共同推动的,1992-2006年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6%、49.4%(工业为46.2%)、33.1%。今后发展也只能靠第二、三产业两轮同时驱动最后达到由第三产业为主推力。但2006年漳州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4.1%,低于全国的39.5%、全省的39.1%,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三是壮大地方财力的现实要求。2006年漳州地方级财政收入仅为泉州的36.9%,其中营业税也只占泉州的36.2%。

(2)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漳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这就要求尽快有序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对于农业地市的漳州来说相当重要;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的整治,都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2006年漳州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3%与46.6%,分别比2000年下降7.5、5.1个百分点;但高于全省的39.3%与45.3%、全国的35.8%与43.0%。

(3)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利于降低能耗和增加就业。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漳州服务业吸纳了49.1%新增从业人员。而目前漳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达48.2%,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工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会下降,服务业必将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二是要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降耗12%的目标,也要依赖服务业比重的大幅提高。2006年漳州单位GDP能耗下降2.1%,没能完成下降2.4%的目标,究其原因在于工业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规模工业单位能耗是服务业的6倍多)。同时近年来漳州工业投资呈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加,为此,漳州节能降耗不仅需要从工业等单耗中挖掘潜力,更要依赖服务业比重的大幅提高。

(4)加快服务业发展可助推漳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现实条件下,利用优惠政策把投资欲望强烈的社会资金引向发展服务业,这既可摆脱投资困局又能刺激消费需求上升,从而起到培养和带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作用,最终是经济增长在平稳发展中完成投资与消费两大力量的转换。这对于消费率远低于全省、全国的漳州而言尤其重要。

2发挥中心城区强大的内聚力和辐射力是实现漳州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中心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中心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心脏所在。因其特殊的区位、交通、文化等良好条件,对于生产要素集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市场发展起着“磁吸”作用。可以对外部区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即“极化效应”。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城市对周边区域辐射半径也不断扩大,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即“扩散效应”。2006年漳州市区服务业占全市的比重从1985年的17.7%上升到2006年的35.1%,GDP所占比重也由15.5%上升到25.2%。

(2)中心城区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服务业已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和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基地,2006年市区服务业比重达49.0%。城市具有组织城乡商品流通,向外辐射流通服务的功能;科教文卫体等服务部门聚集在作为科研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的城市、城镇;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都以城市、城镇为基地。2006年市区批发贸易业、科教文卫体及公共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37.2%、36.3%、31.3%。

(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力大大增强。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显示,服务业的差异越来越大,已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发展差异最大的产业。服务业的产出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远远大于农业或工业的影响,且服务业增长速度对GDP增长速度的影响也大于农业和工业。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加大经济发展差距。

(4)漳州中心城区已进入服务业加速发展期。经济学研究中普遍认为,人均GDP3000美元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2006年漳州市区人均GDP达到3946美元,经济增长进入由工业带

动逐步转向由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服务业将逐步成为推动城市向纵深推进的后续动力。

3中心城区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制约着辐射与带动作用的发挥

自1985年撤地设市以来,漳州这个闽南中心城市致力于改革与发展,加快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心城区在推进海峡西岸生态港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气息与古城风韵融合,城市经济的特色彰显。但由于中心城区规模不大,服务业量小层次低,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不足。

(1)经济总量偏小,对县域带动作用不够明显。2006年市区GDP仅为厦门的15.5%、福州的22.5%、泉州的44.4%、莆田的52.5%,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四个市区的17.7%、20.0%、53.1%、86.0%;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仅占厦门的13.1%、福州的18.8%、泉州的48.8%,居第4位,经济影响力还较小,核心地位不突出。同时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中心城区,而二、三产业发展偏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回落,影响辐射力与带动力。

(2)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综合竞争支撑不够。一是金融保险业规模偏小,支撑力不足。2006年市区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仅为厦门的5.7%、福州的8.3%、泉州的20.8%,占服务业的比重也低于这些地市。二是房地产业总量不大,带动力仍不够。2006年市区房地产业增加值只占厦门的12.5%、福州的15.6%、泉州的44.4%,由于市区地域空间的狭小,公共设施建设受到影响。市区的剧场影剧院、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数、客运总量分别居全省各市区的第7、5、8、9位。三是高技术领域进展较慢,推动力不强。市区普通高等学校3所、低于泉州市区的10所。2006年市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分别为泉州的23.2%、61.2%、87.9%,与福州、厦门更不可比。(3)空间狭小人流量不大,消费拉动作用较为有限。近几年漳州中心城区在规模扩大和城市框架拉开进展较为缓慢,2006年市区常住人口58.87万人,仅高于南平居全省第八位,而且城镇人口扩大的速度大大低于泉州与莆田。空间狭小使得贸易规模不大,2006年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泉州的46.8%、厦门的25.1%、福州的14.3%;旅游消费辐射力不够,接待过夜旅游人数与福州、厦门、泉州、南平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3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推动漳州服务业发展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竞争力。一是要继续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重点在龙文区培养一批物流园区,整合建设一批功能全、档次高、辐射广的大型专业、综合批发市场。二是积极构建以滨海渡假旅游为龙头,形成以市区文化商贸旅游为核心,以生态、朝圣旅游为辅助,以特色旅游为重点的漳州旅游产业格局,提升漳州旅游业发展水平。三是进一步提升环境吸引力,加快人才的培育和集聚,要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电子信息、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的人才,为做大做强临港工业、落实依港兴市培育人才,聚集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

(2)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尽快做大建成区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是要按照漳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定位(闽东南花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做好城市建设,以新区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建设与发展市区小城镇,尽快做大市区建成区规模,建设大漳州。争取在较短时间内,配合实施新市中心东移的发展战略,抓住新市行政中心即将东迁的契机,龙文区4个城镇建成区要严格按市区规划,以自身功能定位,主动成为新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3)加快工业产业集聚,重点培育总部经济,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漳州市区目前有产业集群7个(全市13个),但规模小、具有带动能力的大型名牌企业不多。为此,要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工业,加快产业集群尤其是重化和高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扶持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企业生成和服务中心等,使中心城区成为创新型企业家的沃土、科技型企业的摇篮、先进生产力的孵化器,将其培育成为撬动漳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摘要]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发展高端服务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以厦门信息服务业的现状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厦门信息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战略重点。

[论文关键词]信息信息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服务化”趋势日益显现,现代信息服务业应运而生。区别于传统信息服务业,人们将通过汁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加工、储存、传递和利用,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专门行业的集合体称之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现代信息服务业连接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用户,对社会生产与消费的拉动作用大,产业关联度高,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益最大的产业。它能推动整个信息产业链向上游的设计研发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助推城市的信息产业从“加工”到“制造”直至“创造”的转型,是推进信息产业乃至经济的新增长点。

厦门作为海西经济区的枢纽城市,也十分注重城市的定位与转型工作。市政府提出构建厦门高端服务业的城市发展战略。现代信息服务业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服务业中广泛渗透和应用,可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其态势也可直接影响到厦门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优化。

1厦门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厦门市政府极力打造海西经济区中的特区,制定了发展厦门高端服务业的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计划到2010年,全面完成厦门“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建设,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保障有力、技术先进的海峡西岸信息中心城市和面向全球市场,规模化、集群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软件研发中心、软件外包出口和人才培育基地。厦门市2007年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产值ll0亿元,比2005年增长34.6%L2J。在基础环境建设、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软件外包、网络服务等诸多方面,厦门市的网络信息服务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1软件基地建设初见规模,创新思维打造新热点

1998年,厦门率先出台了扶植软件产业发展的16条优惠政策,成立软件行业协会,启动厦门软件园建设。并相继配套出台了产业扶持、财政支持、人才引入等多项利好配套措施。经过近10年的发展,厦门现已拥有软件园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两处园址。2000年,厦门软件园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3年被授予国家软件引智基地。目前软件园已成功吸引了近350家企业进驻,包括微软、西基动画、雅讯、雅马哈、富士通等行业标杆企业。随着这些动漫游戏、数字内容、信息服务业、Ic、1T及软件设计企业的全面进驻,厦门市精心打造的海峡西岸最大的软件“航母”即将启航。

高端服务业关注创新、创意和数字化生存。动漫产业正具有以上特性,它是一种绿色产业,属于数字内容产业及文化产业,国际上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目前全球动漫产业的产值为20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在软件园的规划建设中,厦门市利用创新的思维思考信息网络服务业的发展,意识到动漫产业的重要性,确定了以动漫产业为点,带动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战术。在软件园二期中规划了动漫产业园区,拥有国际一流的动作捕捉摄影棚、动漫作品观摩室等配套设施,这将是国内外最具规模和特色的研发区。目前更有多家知名动漫制作公司进驻厦门,其中的一些电脑动画公司已开始承接好莱坞电脑的动漫制作。点带面,面扩展,软件园发展必将带动厦门的信息服务业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

1.2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全面展开,各行各业电子商务发展进入新阶段

厦门市紧紧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立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型政府这个目标来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的建设,政务内、外网已初具规模,效益Et益显现。为了保障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厦门市政府牵头构建包括人口数据、法人信息、社会保障数据等在内的多种基础数据库建设,这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应用支撑。在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增强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能力,有效提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也为电子商务的全部展开提供有力的政府保障。

作为海西经济区中重要的港口外向型经济主导城市,厦门有着比较发达的商贸物流业。全市目前已能实现港口作业与港口监管100%联网作业。70%以上外贸出口流转环节电子化。商业网站方面,2007年底,厦门共有商业网站超过2万个。网络运营模式丰富多样,包括了“实体+网络;纯的网上购物;“工厂+网络”模式;“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模式。各企业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经营状况,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此外,厦门的新兴网络服务业发展迅速,带动电子商务进入新一轮发展。目前厦门具有增值电信经营资质的企业57家,企业数量约占全省30%,提供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务。在‘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电子邮局”和“网站推广”等网络服务业务方面,约占全国30%的市场份额,在全国网络产业的关键环节中占有重要位置。

1.3信息技术的服务外包加速发展,整体产业链逐步健全

据商务部专网统计,2006年厦门市报备软件出口合同101份,总值453.49万美元,同比增长35.78%。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且兼做外包的企业约50家。销售额4.77亿元,从业人员6761人I钔。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示,软件外包行业正逐步形成。目前主要接包行业集中在软件业和互联网服务业,主要接包业务为软件设计、编写、测试;后台服务;数据加工处理。软件外包为企业带来较大收益。目前ITO(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利润还保持在国内市场的3.5倍以上,东南融通、翼华科技、吉联等从事北美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业绩都比较好。

2厦门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过程的问题分析

多年来,厦门服务业发展迅速,总量位居福建省第一,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增速也位于前茅。但相对于厦门城市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加速推进的新形势,厦门的城市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充分;其中信息服务业在厦门的发展相对于服务业的其它产业更是显示出落后于其需求急速增长的情况;相对于深圳、大连、珠海等兄弟城市,我市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短腿”。

2.1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良好,但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

厦门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适度超前,处于全国前列,应用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各区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但其信息化应用水平却不高。其数据通信基础网络主要用于公文交换、会议通知、信息共享等,还远未实现机关办公和公众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此外公安户政等部门的基础数据平台已基本成型,大部分业务受理都实现网络化办公,但水务、电力等信息存在太多数据冗余,应用平台仍需进一步开发。这种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状态在厦门的城市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行政区与行政区之间表现明显,制约了全市信息化的全面和深入发展。

2.2拥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却尚未拥有领先的意识来推动新一轮飞跃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在国家信息化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无论在政府还是在民众意识中,却都尚未认识到信息服务业的重要和发展。大家对信息的意识很大部份还停留在认为信息化就是软件开发的阶段。而当今经济与软件环境都预示信息化进程已经或正步人软件实施阶段,也就是信息服务阶段。研发是基础,应用才是目的,所以现在的网络信息的服务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真正关键所在。

2.3信息服务业总体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企业竞争力不足

从国内横向比较来看,厦门市网络信息服务业的总体规模偏小、发展速度还不够快(见表1)。2007年,厦门信息行业销售总额超过45.5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约l0000人;在155家经认定的信息企业中,员工超过100人的仅12家,纯软件收入千万元以上的仅6家;规模小、效益差,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几乎谈不上集群效应;绝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手工作坊式开发方式。网络信息服务业在自主技术创新和名牌产品方面显得不足,企业之间缺少横向联合,没有形成企业和人才的集聚效应。

2.4重点建设的基础数据库整体规划不足,网络信息服务呈现条块状不均衡

厦门市已拥有多个基础数据库,为海西信息港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基础支撑,但现在基本是各数据库独立运作,缺少统一规划与统一的综合应用。其中,各基础数据库的部分信息都存在关联性,容易出现信息冗余,造成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时重复、浪费、矛盾等多种问题。并且各基础数据库更新不一致,各自运转,也容易同关联部门脱节,逐步成为信息孤岛。

2.5人才总量偏少,高级人才匮乏,技术积累不足

网络信息服务业高利润、高回报的特征主要取决于持续不断的信息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创新能力是通过人才带动的。厦门目前未形成企业集聚,好企业不多,企业规模小,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薪资水平低,管理欠规范,人才在企业间流动的选择余地不大,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人才引入的优惠措施,但高层管理人才和高技术人才还是显得明显缺乏。’

3促进厦门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厦门市应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指导方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一主题,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原则,积极创造有利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信息服务业在厦门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1转变意识,充分认识信息服务产业对企业竞争力发展的重要性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不能仅仅关注生产力层面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业务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管理层面上的信息化,从根本上发挥信息化对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带动作用。为此要及时转变意识,把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对技术一味追求转变到对企业内容管理模式的创新,对大型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利用上来。

3.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为信息企业的成长积极创造条件

政府部门应尽快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政企合理分工,结合厦门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鼓励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切实将国家对信息服务产业在税收减免、资金扶持、出口奖励或贴息、产业技术政策、市场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优惠或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为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整合资源,设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基金,扶持软件企业发展壮大,鼓励软件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创新、资质提升和市场开拓。创建行业融资和风险担保机构,为种子公司创业发展提供支持。

3.3利用地理优势条件,建好软件园,发挥其对信息服务产业的保障功能

在管理方面,应当理顺软件园的关系,明确其功能定位,保证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得以落实。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加强与台湾软件界的接触与交流,筑巢引凤,形成“台湾接单、厦门生产、返销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抓住台湾的电信公司已经开始将呼叫中心转往厦门的机遇,将此作为重要的招商项目,打响城市知名度。对园区也可采用外商投资,设立“园中园”,尝试以凤引凤。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软件评测中心、LINUX源码开放实验室,增强为企业服务的功能。吸引更多优势企业进人,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

3.4以申请“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契机,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在全国推进建设信息服务业的“十百千工程”(10个城市,100个外资企业,1000家服务外部企业)。厦门环境优美,配套齐全,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目前厦门也在积极申请“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应以此为契机,重视城市信息服务业的各项建设,争取在这新一轮的竞争中占领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