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2-10-07 16:30:37

序论:在您撰写护理专业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护理专业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护理 系统整合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06-04

自从南丁格尔开创了现代护理学以来,护理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系统学科,护理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护理,也不是从属于医疗而被动地完成“症状护理”任务。而是注重研究症状出现的原因和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现代护理正形成以服务“健康”为中心的护理体系,与这个体系所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护理的专业系统。

护理的专业系统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延伸出的各要素具体体现,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护理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都会导致护理的“专业系统”发生“量”和“质”的改变;护理“专业系统”与毗邻学科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发生垂直的和横向的多态联系,每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会对护理专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用“系统论”理论,将与护理专业直接和间接的内容有机地进行逻辑关联和精取优化,我们称之为“护理专业系统整合”,这是一种方法学的应用,对于促进护理专业系统应用有极大的潜在价值。

学生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提高,学习会更加主动、知识会更加全面、应用会更加灵活、能力会更加发展。用“专业系统”的理念组织教学,课堂不再是被肢解后的“学时内容”,而是专业系统中的一个个组成部分。“专业系统”的整合能力越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更清晰,学生就变得“聪明”、“灵活”,通过系统的整合既可以扩充知识,也可以放大能力。通常所说的“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其根本原因就是有较强的“系统整合”能力。

我们的护理教学总是从系统局部元素开始的,按常规,系统整合过程需要执业后几年方能完成,但在教学中主动培养学生的系统观,改革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系统整合能力的发展,对真正地做到“能力本位”、“授之以渔”、“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将对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整合”(以下简称专业系统),进行一些我们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护理“专业系统”的特点

护理“专业系统”同其它“系统”一样,是由各个子系统(系统子集)构成,护理“专业系统”以“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三大架构形成知识子系统,各子系统又由多个子集相互联系而形成,而每个基本内容构成系统的基本知识要素,同时,护理又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64项基本操作构成了护理“专业系统”的操作子系统,基本操作之间、基本操作与基本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又可衍生出更多的与健康服务相关的操作技能。

系y的总体功能大于各子系统、各要素的功能之和,换言之,具有较强的系统整合能力,则系统发挥的效能要比简单的知识技能相加要大得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系统论”的主要观点之一。与其它系统不尽相同,护理“专业系统”也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性

护理“专业系统”是生命科学中以护理作为手段来进行健康服务的独立系统,它既不是医疗的一部分,也不是“生活料理”的专门化,它有支撑这个系统的基础知识、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很多人认为:护理就是在医疗机构“伺候”患者、按医生的指令“打针、拿药、拖地板”,做到态度好、有耐性、打针利索、拿药不错,就是一个好护士,其实,真正的好护士除了上面这些基本行为外,还应将自我、患者、环境、心理、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由于影响患者健康的变量很多,患者的具体情况则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到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合理的健康问题进行护理干预,离开了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将是一事无成的。护理系统的专业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科的独立性上,还体现在知识结构的技能要求与相关的医疗卫生方面的其它专业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它不需要很高深的文化基础知识,也不需要很精到的医学知识,比起其它专业来,它更需要的是必要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仪表仪态、得体的行为举止。护理的学科独立特点和差异特点决定了护理“专业系统”的专业性。

(二)广博性

护理“专业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物、心理、环境、理化等方方面面,凡是影响人类健康所涉及的因素,护理“专业系统”都将其作为研究和整合的内容,但它以专业从事和研究这些各方面的专业系统不同,它更注重是这些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甚至是常识性的知识,而不要求成为相关领域精深专家,知识广博,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各种因素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使同患者的沟通更融洽,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生命和健康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审视,护理的干预措施会上升到一个系统化的层次,护理干预的整体效果会好得多,现代护理学中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理念,正是从广博性的特点来设计护理的教学知识结构。每一个学科,在护理“专业系统”中只是充当“配角”,同时又是系统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护理“专业系统“。

(三)实践性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除了系统自身的技术性操作之外,其它构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也比较注重其“应用性”和“实用性”,比如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护理“专业”系统更需要的是应用心理学,是如何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进行心理护理诊断和心理护理,而不是一大堆抽象的“心理学”名词;其它学科的“完整性”的“系统性”在护理“专业系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和有护理价值的、在护理实践中能应用的“适用型”知识,而这些“知识”最终被护理实践“同化”为护理专业的组成要素。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护理“专业系统“自身,这种学科的发展历史,其它专业也毫无例外。

(四)人文性

护理“专业系统”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特点,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护理所服务的对象是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不完全一样,护理措施就要因人而异、因“文”有别,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文化修为和道德规范,即便是简单的护理语言应用,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也大相径庭。

二、护理“专业系统”的形成与整合

“专业系统”是一个主观上能够认识、客观上具体存在的事实,这种客观存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了以“系统理念”为架构、以“专业要素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既是一种系统的自身发展过程,也是对“专业系统”进行整合的过程,主动将专业系统理念渗透到平时教学工作中是培养学生整合能力的基本方法,具体则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系统要素的积累

系统要素构成系统基础,系统要素的积累一是依靠课程设置,通

过教学内容进行直接扩充;二是将非专业知识优化汲取;三是参与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取。积累过程只是量上的改变,并没有发生真正质的变化。当然,没有数量上的积累,也就很难发生质变,因此,在系统要素积累阶段,要按照护理“专业系统”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于引导和指导,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并“有意”地使这些活动同专业结合起来,学生则在“无意”中得到了系统要素的扩充,专业要素量上的积累为专业系统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要素的优化和重组

系统要素的积累总是孤立地进行的,无数个孤立的知识成果,不联系起来进行系统优化,这些知识的作用是有限的。系统优化就是将孤立的要素进行关联,分清因果、弄明逻辑,形成一个基本的护理系统框架和要素间垂直、横向联系的系统网格。

系统要素的积累大部分是被动进行的,我们的教学内容也是预先设定的,然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废旧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和扬弃是护理“专业系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重组就对系统素进行更新和扬弃,让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更清晰、实用性更强大、冗余性更减少、扩充性更便捷,从而能够使护理“专业系统”发生质的改变,优化和重组是“专业系统”整合的重要方法。

(三)专业系统的理性认识同实践活动关联

专业系统最终的形成要通过理性认识同专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专业实践中应用系统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专业系统的认识,不断地在新的层次进行”认识与实践“,最终完成“专业系统”的整合。一个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专业系统”的整合过程。“专业系统”的整合在短期内是不能够完成的,通常要延伸到工作后三到五年,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系统观和系统整合能力,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将产生积极地影响。

三、护理“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系统整合能力是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系统整合能力,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课程结构

“文化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医学教育界称为“三段式课程结构”,多年来,我们在课程结构调整和改革中作过许多尝试,有的精减内容,有的压缩学时、有的增删科目,这些办法各有利弊。我们认为:课程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系统原始要素的重组。要适应现代护理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该从顶层设计入手,按照护理“专业系统”的特点来规划设计系统要素,将构成各要素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科目,这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调整到位。“新科目”的形成,涉及师资的不适应,学科“体系”的打乱等诸多问题,因此,师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也就当与之同步,这也应该从顶层中进行科学地设计。总之,调整结构要围绕“专业系统”进行,需要什么设置什么,尽管破坏了原有科目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却形成了护理专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是一条漫长的但又必须走的路子。

(二)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复习、导入、讲授、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对于资深的教师来讲已经是驾轻就熟了,但大多数情况下,“复习”是将上一堂的内容简要复述、“导课”的形式不外乎“设疑、故事、病例、问题……”,“讲授”大多是课本上的内容,“小结”则是内容的精简版,“作业”也就提几个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树立一个“专业系统”的理念,因此应该加于改进和改革。复习的内容可以不是上一堂的旧课,而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当然也包括上一堂的内容),导课的形式更广泛一些,讲授内容时有意识地将相关的文化知识、基础知识溶入渗透、小结时从系统着眼、从要素着手抓住重点和要害,作业则用来巩固当堂课和相关内容与当堂课的联系。这种方法上的改变,会让课堂形式发生重大改变。我在讲“静脉输液”时,先复习人体血液大小循环,再以“一个空气泡在人体血管中的旅行”导入内容,既讲清了操作要点、也强化了学生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强调了护理观察,课堂气氛极佳,学生反映甚好。除了平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改革外,每学期开展一到二次串讲,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联系,这些都是最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途经。

(三)开展社区实践

组织学生有目地的进行社区实践,社区实践要围绕护理专业相关的内容展开,并有相应的目的要求。如到医院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解医院环境和患者需求;到社区、敬老院进行义务服务,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假期到乡村卫生室服务,熟悉基层医患情况。

围绕在现实中、社区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设计好专题,利用班会,请资深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我所担任两届班主任的班级都安排了这些相应的活动,这对学生的“专业系统”观念的形成和系统化整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四)强化模拟实训

模拟真实的医患环境,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实训。五年来,学校安排学生实习前进行强化实训,我们将这段“强训”时间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系统化整合能力的重要部分。从训练项目、标准制定、场景安排、操作要求、考核指标都具体进行了周密安排,在训练指导上,不仅仅就完成项目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训练中进行关联,让学生的操作训练向系统化延伸。比如静脉输液的训练,整个操作不过十多分钟,但我们将无菌技术、病源微生物知识、病理学知识、免疫学知识、解剖学知识、人际沟通、心理学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项目的训练进行了整合,让学生通过一个项目的训练,知道了操作规程的其然、也知道了其所以然,孤立的操作项目变成立体的、多方位的“专业系统”的要素集,这对加深学生“专业系统”理念的认识、提高系统整合能力有极大的好处。经过强化实训的学生,进行临床实习,角色转变快、熟练程度高,实践证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认真组织实习

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实习,知识得到验证和巩固、技能得到提高和强化。如果实习组织得法、引导得当,系统整合能力在这一阶段也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提高。平时在校的教学是按教材内容进行的,大部分是护理专业共性的、普遍的内容,而一旦进行实习,接触的则是针对个性的、特殊性的内容,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这种差别,正好是培养学生系统整合能力的最好时机,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除了做好实习计划、与实习医院保持沟通,督促检查计划的落实之外,还要组织校内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实习辅导。辅导的形式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也可以定期巡回指导,辅导的内容一方面是跟踪思想变化,另一方面是进行实习的指导。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实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系统整合能力是有意义的,这四个方面的工作都是常规性的教学工作,表面看没有更多技术含量,也容易走过场,但只要树立“专业系统”的理念,强化培养学生系统整合能力的意识,主动将培养学生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其中,是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的。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影响专业系统整合能力培养的困惑问题。认识的缺位是其中之一,“专业系统”的观点是我们总结了自身工作的体会和参考了一些国内外科学学、心理学学者提出来的,认识并认可它还有一个过程,加之开展这项工作的探讨和研究需要各学科的通力配合,共聚物是一种隐性劳动,既无工作量可计算、也无研究经费可支撑,所以一般被当作额外的工作而淡化,在学校倡导开展这一工作后,并没有纳入学校正式的教学计划,仅仅少数教师坚持探索很难取得大面积效果;其次是整体改革的不到位:护理教学的改革乃致整个教育改革,其推进形式是自上而下的,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随意性和脱离实际,反反复复多轮改革,但都很少触及到体制的机制障碍的实质。改革的不到位,对我们研究探讨护理专业的系统化工作Ю戳擞跋欤表现在支撑力不够、积极性不高,计划难于落实,成果不易认可等方面;再次是教学场地设施和教学学时不足:一些专题训练需要模拟正规场景,训练场地不足,影响了真实感,也给“系统化”的有意培养带来一定困难,进行“专业系统化”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学学时不足也给这项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再次是开展这项工作的探讨研究时随意性强:一方面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较重,导致了这项工作存在着随意性,特别在实习这个重要的环节,学校、教师、医院、学生四方面的联系发生重大变化,计划实施的难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这一工作的开展。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强化对护理专业系统的形成和整合能力培养的认识,继续探索护理专业系统的基本内涵、要素组成、相互关系,自上而下的推动这一工作开展,自下而上地形成探究氛围;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顶层设计,从整体上对护理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重组;三是通过研究的积累,取得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学生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科学方案,有计划地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我们的工作只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方面进行一些的初陪的认识的探索,就开展这项工作的局部班级来看,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认可,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参加全国的护理专业执业考试的成绩远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我们认为:只要坚持开展这一工作,广泛动员师生参与,认真总结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方法,是能够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参加工作以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护理服务理念,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响应医院开展各项活动,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踏踏实实做好护理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方面:信息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护理学大专,本科的学习,取得了护理学中级职称证,通过了计算机考试,自学并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脱产学习护理学硕士并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在工作期间,积极努力学习各类急救知识、急救技能,能熟练使用急诊科各项急救仪器设备,积极参加科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参加并考核通过急诊心肺复苏学习,参加急救包扎学习等,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圆满的完成本职工作,协助护士长做好急诊大厅的管理工作及医疗文书的整理工作,配合护士长认真管理好急诊科耗材库房。分诊期间,认真接待每一位病人,把每一位病人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做好急危重症病人的各项登记工作,并积极配合抢救。认真学习科室文件书写规范,认真书写一般护理记录,危重护理记录及抢救记录。遵守规章制度,牢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日常工作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多年的工作经验加不断的努力学习使我具备了丰富的急救护理经验,多次参加各种突发事件急救、群体伤员抢救等公共事件。    

工作履职方面:积极指导低年资护士的日常护理工作,做好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护理及各种护理记录,认真做好实习护生的带教,配合护士长做好科室管理工作。认真登记记录开通急诊绿色通道患者的信息,完成每月质控工作。分诊期间,对病人能进行准确的分诊并认真登记病人的基本信息和生命体征,遇有专科疾病患者,积极与专科进行沟通,妥善处置病人。管理急诊科耗材期间,认真做好各类耗材查对,及时发放补充急诊各点耗材,努力做好登记工作。

第3篇

1良好的职业精神

1.1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一词英文是这样书写的:professionalism。在2008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第4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中的解释是: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化。美国Amefi.CarlCoUegeofSurgery继续教育教材中职业精神的定义是:①医务人员要勇于坚持承担专业责任,坚守道德原则,表现出尊重、同情和诚实的态度对待患者和社会的要求,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表现出对待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推动科学的发展;③遵守与医疗相关的伦理原则,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④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适当的积极反应。除职业本身性质外职业精神还覆盖了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

1.2护士的职业精神基本内容

1.2.1勇于承担责任,坚持道德原则

国际护士协会制定的护士职业道德准则规定了护士4项基本职责: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明确界定了护士应尽的责任,同样也赋予护士承担责任的义务。

1.2.2尊重、同情、诚实的工作态度

护士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要先尊重他人,同情患者。护士的职业精神要求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就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爱心、诚实心。护士的职业精神实际上是护士价值观、人生观最直接的折射,表现出对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1.2.3信守伦理原则,维护患者权益

遵循伦理道德原则是护士的职业精神中的重要内容,护士在日常的护理活动和与患者的交流中须恪守伦理道德。护士在工作中应当依照《护士管理法》等医疗法规、制度把握自己,尊重患者应有的知情权、隐私权等。

1.2.4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良性反应

作为一个优秀的护士要善于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通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患者、家属进行良性沟通,对功能障碍者、重症患者应作出职业化的反应和服务,体现良好的护理职业精神。

1.2.5团结协作,恪守道德、责任和伦理

护士的职业精神还包括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诸如护士之间协作、与医师配合、与医技合作,涉及到与医疗、护理活动有关的所有内容,此类的协作是护士专业技能、文化修养、情商的具体体现;同时所有护理工作,都应恪守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职业精神。

1.3护理职业精神的意义

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新时期提高工作效率的推手,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以及职业活动的指南。职业精神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因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只是技术层面的保证,只能保证他们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而不能保证他们较好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实施组织管理者预定的行为。而职业精神是决定工作者是否在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才干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的人才能在职场竞争中胜出,成为岗位群的骨干或中坚。

1.4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1.4.1树立职业精神理念

一个国家要有民族精神,那是国魂;一支军队要有战斗精神,那是军魂;同样,一名医护工作者包括护士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那是医魂。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包括对护理事业的执著和对自己的激励,以及对护理事业的热忱,而执着的职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1.4.2建立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培养职业精神,应当从护理教育源头抓起,在学校开设护理职业精神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教育课程应确立学生职业定向,完成自我设计与期望,有目的地进行职业精神培养,调动护理专业学生的工作热情,焕发出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实行导师负责制,通过她们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培育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定期邀请护理学、精神心理学、人文学科的专家,为学生举办心理学、护士职业道德、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等系列讲座,增加理性认识;还可开展医患角色互换活动,充分唤醒护士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和职业精神的认识[2]。

2专业能力的核心能力——学习能力

2.1专业能力的内涵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的日益增高,如何不断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提高专业能力,已成为医学院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专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主要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3]。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要求人才具有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比掌握已有知识更加重要,它是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感觉到自己需要,才会激起积极性。内在激情有助于能力的培养,能力提高反过来会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前提。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4]。

2.2.2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护理学科知识与医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交叉性,护理专业学生要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就必须具备纵横结合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结构必须依靠学生的较好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建立[5]。如果没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就无法根据护理工作需求随时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无法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心应放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2.2.3搭建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是其他能力的突破口,它要求学生勤于思索,善于分析,长于表达,这也是现代职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训练思维的多向性、聚焦性、发散性、迁移性、创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方法。教师应注意搭建培养表达能力的学习平台,教学中多提问,多组织讨论课,开展第二课堂,开展文体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各抒己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2.2.4学习能力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上述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为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研究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取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两总体差异具有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上意义。2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533,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在四个分数段中进行分组比较,在大于等于90分、80-89分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58.37,χ2=63.21,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在70~79分、≤69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0.85,χ2=87.00,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说明经过强化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明显提高。

3通用能力

3.1通用能力的内涵

通用能力是指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为社会组织和个人发展带来额外附加利益的能力,是劳动者能够生存、发展和不断进步的核心素质,是任何一个从事社会职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部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6]。各类组织对于求职者的要求,比起专业技能本身,更看重应聘者的通用能力。护理教育应该从单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转变到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并重培养的发展方向上。

3.2全面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

3.2.1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首先,担任院、班级的学生干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管理日常事务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班级干部可以采用轮换制。同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不同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3.2.2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限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时间又是一个变数,善用者则多,不善用者则少。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很好地利用它。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每个学生应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3.2.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增设有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比如增设演讲与口才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增设社交礼仪训练课程,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设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训练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增设团队建设方面的训练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增设创业课程,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4培养通用能力的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过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2组6个班学生的教师评学资料作为通用能力研究资料,2组学生评学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实验组的8项评学平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这表明经过强化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学生通用能力。教师对2组学生评学分数分布与比较,实验组:±s=94.19±2.33;对照组:±s=80.66±4.66,t=20.79,P<0.05。

4职业心理素质

4.1职业心理素质内涵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在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心里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的自身发展,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已成为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7]。

4.2塑造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方法

要使学生胜任护理工作,需要塑造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4.2.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配合医生处理病人。临床疾病复杂多变,需要对病情变化观察及时、准确并迅速处理。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途径有: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②应用训练观察的手法;③培养细致的观察力。

4.2.2良好的思维力

临床疾病的特点是复杂多变,学生毕业后都将独立工作,面对临床各类复杂的问题,因而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任务。①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思维力;②发放思维钥匙,开启思维大门;③启发教育,提高思维力;④完善知识,发展思维;⑤促进批判性思维。

4.2.3坚强的意志力

众所周知,护理工作异常艰苦,坚强的意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意志在个性品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她们如下意志品质:①坚韧性,使之具有坚持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能力;②自制力,培养她们控制自我,克服冲动情绪,及时适应外界环境的条件变化;③自我调整能力;④承受挫折能力。

第4篇

1.对班级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4名,均为女生,年龄为19—20岁,均参加了执护考试报名。学生入校时为初中毕业,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全面的规划,在入学初做过的班级调查显示,有59.3%的同学是在家长的安排下选择护理专业的,而真正喜欢护理专业并坚定选择这份职业的只有28%,22%的同学表示以后想改行,这些均表明本班中有部分学生在入学初时还不接受护理专业,对自己以后的职业也没有足够的期待感和认同感,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在足够的积极性。

我校现实施的是3.5+1+0.5的模式,即三年半的在校理论学习加一年的临床实习后再加半年的理论复习[2]。为及时准确掌握学生最新的情况及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我通过调查表、访谈法,从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学生实习期间的价值体现、对执护考试的重视与否、有无详细的复习计划与职业规划等方面了解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学生在通过四年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后,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已有质的提升,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尤其大部分学生在有过临床工作经历后[3][4],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及期待感加深,这促使学生投身执护考试复习当中;但同时因实习期间自我价值体现不足,少数护生体味到作为一名护士,工作量大、工作辛苦,社会尊重不足,护患关系复杂,等等,不太愿意日后从事护理职业。总结归纳,在返校复习初期,本班学生总体存在以下问题。

1.1思想上不够重视。

本班绝大多数学生了解执护考试的重要性,但毕竟年龄小、经历少,也没有翔实的职业规划,尤其在返校初期,刚从紧张的实习生活中解放出来,玩心较重,觉得离考试还有很长时间,思想上不能对执护考试的复习引起重视,但这个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时间的越来越近,有所改观。

1.2学生没有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自将执护考试改革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进行以来,各大院校已将执护考试通过率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大考核标准之一,因此,校方也十分重视这场考试,不管是应试策略还是师资安排或复习活动,一切都安排得紧锣密鼓,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很大。在如此大的学习压力下,以及学校不断进行的一场场模拟考试中,学生不能及时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能随波逐流,使得复习没有规律,效果不好。

1.3部分学生认为考证没有用途。

部分学生对护士这一职业不满意,认为日后不从事护理职业,所以没有必要考护士资格证,但因需完成学习,拿到毕业证书,不得不跟随大部队的脚步,但无任何应试的积极性。也有部分人认为,护士资格证可以有多次机会获得,一年过不了可以在第二年再考。因此在复习初期,学生们均比较松懈。

2.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针对各种影响执护考试的因素,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加以干预,以保证学生都能通过执护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及时就业。

2.1教师正确引导,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班主任应非常熟悉班级内学生的分布情况,了解班级内部的“学习贫困生”、“思想贫困生”等,及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指出其认识的不足。如本班内一名学生,在实习后期即出现厌学情绪,表现出对护理专业的不满,甚至有停学的打算。我获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与该同学交流,了解到其根本问题为嫌护士职业太辛苦,晚上需上夜班等原因。作为一名护理专业教师,我以自身为例进行说教,对其分析一份职业的重要性,以及护理专业的价值所在,劝其不能浪费四年多的学习生活。通过与之长久的交流,该学生终于醒悟并表示要圆满地结束学业,使自己日后就业多一种选择。

2.2营造浓郁的班级学习文化氛围。

每个人进步都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对于学生而言,尤其如此。班主任必须竭力使班级里所有同学都有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推动力。就外部而言,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强训班、模拟考试、试题分析、班级竞赛等多种措施,形成学生的外在推动力,但更为主要的还是来自学生的内在推动力。班主任要在紧张的复习之余带领全班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引导学生合理分配自己的复习时间,制作班级迎考板报,让每位同学都喊出心底的考试宣言,激励学生内在潜能,将考试压力真正转化为学习动力。同时利用迎接“5.12”护士节,宣传护理职业和护士的价值体现,让学生从心底里接纳并憧憬自己的职业,并为之付出努力。

2.3合理利用班级资源,实施“帮扶带”。

本班有一部分成绩较稳定的且学习自觉性较好的学生,利用她们的影响作用,一一结对去帮助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两人自由结对并拟定学习计划,定期检测效果。我是班主任,又是一名专业课教师,除在学校正常的课程及考试,还罗列了历年的考点及常见试题,编排了十套模拟试题,定期给她们在解题速度及解题技巧上进行练手。在学校安排的每次的模考及试题解析后,均安排一名成绩优异、考试错误率较低的学生在班级内将试题进行讲解,因为老师的讲解肯定正确,但理论性很强,某些知识点是建立在其他知识点上的,学生们不能在第一时间理解,而学生代表从自己的视角和理解出发讲解,既能提高和巩固讲解代表自身的知识能力,又能更合理和轻巧地使其他学生掌握知识点。

2.4班主任融入班级管理,在心理、生活上关爱学生。

在复习初期,为帮助整个班级的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维持班级安静的学习氛围,班主任要坚持坐班,每天晚自修抽出一个小时陪伴学生自习。而在复习后期,同样坚持坐班,每天坚持一个小时在班级里,通过与学生交谈能及时发现学生们存在的问题,能及时纾解学生的压力关心学生。对成绩波动大和阶段中无起色的学生,定时定期进行面对面交流,帮助她们制订学习计划。同时给予学生情感支持,关心她们的生活状态,对于她们生活上的问题,尽一切能力帮她们解决,保证她们吃上热饭、睡上好觉,给予心理支持[5]。

2.5定期联系家长,动员家长参与学生管理。

家长在学生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少部分家长不了解执护考试的重要性,不能起到对子女的监督作用。所以,在复习迎考过程中,除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外,还需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同样明白执护考试的重要性,在课余督促学生学习,并在生活、情感上关心学生,以辅助我们的工作。

综上所述,毕业班班主任在辅导班级学生通过执护考试过程中,应积极发挥的领帅作用,引导同学积极认知护理专业,提高职业认同感和期待感,从而全身心投身到执护考试的复习准备中,以顺利通过考试,为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彩华,张玲芝,孙丽,王静.应届毕业护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分析与对策.护理与康复,2010.6,Vol.9,(6).

[2]余尚昆,董小文,邹俊平.考前辅导对提高应届毕业生护士执业考试一次通过率的体会.医学信息,2011.3,Vol.24,(3).

[3]薛海燕,魏碧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护生实习的影响.全科护理,2010.9,Vol.8,(9)中旬版,(191).

第5篇

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整合为正常人体机能学。将学生在毕业实习前所需要学习的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护理实践训练整合为综合实训。2.2将职业技能与临床接轨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熟练应用各种专业技术的能力,我们加设了基础护理技术、专科护理技术、综合技能训练、护理见习、毕业临床实习等教育环节。通过学期递增式的临床见习及全年顶岗实习,使护理专业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各种专业技术,达到“工学结合”、“院校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通过加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课程,如《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体育欣赏》《、音乐欣赏》《、美学概论》、《公共关系学》、《人际交流技巧》、《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英语写作》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欣赏水平,培养其业余爱好,陶冶其思想情操。

通过组织《体育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中华古诗词大赛》、《校规校纪大赛》、《护理礼仪风采大赛》、《人文大课堂》、《舍务知识大赛》、《文秘学讲座》、《社会学入门讲座》、《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使护理专业学生亲身加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来,使其感受到人文知识的内涵,锻炼其在工作中的交往能力,培养其展现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

多元化职业素养教育手段

在现代护理工作中,加强护士的礼仪修养,已经成为提高护士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护士的礼仪修养不仅反映出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外在精神面貌,更是其内在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作风等深层次现代护理理念的体现[3]。社交礼仪不仅在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开设《社交礼仪》、《人际沟通》等课程,使护理人员熟练地掌握社交礼仪,以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护患之间的语言沟通,使护患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相互支持与帮助。护理人员通过学习社交礼仪,面对患者时会更加自信,应对自如,同时还能学会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凸显出护理人员的个人魅力。此外,我们还通过组织观看多媒体教学示教片及组织分组现场演练等手段对护理人员进行礼仪培训。比如,对护理专业百人礼仪队成员进行礼仪知识专题讲座,组织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社交礼仪情景剧”,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医学专业学生是距离生命最近的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会直接接触生命、呵护生命、拯救生命,因此,医学专业学生的生命意义观是至关重要的。早在2007年,我校就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引进并开发了生命教育课程,并采用课堂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后现代叙事教育理念,向学生讲述生命故事,让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其发自内心地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价值观。同时,向其灌输“医乃仁术”和“医道天德”的医学职业理念,培养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目前,我校已建立了国内首家生命教育教研室,并成立了面向全国的生命教育推广中心,率先在高校中将生命教育课开设为必修课。同时,我校生命教育团队汇总了12万字的校本教材、国家教材和23万字的学生感言集,开创了2+2+N教学团队,摸索出一整套“5新”(新观点、新体系、新课程、新方法、新角色)教学模式,并组织建立了“生命会心”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成功地推出一套多媒体课件和多集教学录像。

结果

通过对护理专业多元化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研究,我们改变了常规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职业素养培养的单一性,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显性知识技能,而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急功近利的教育习惯,充分地调动了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及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使其成为了职业素养提升的主体。在开展多元化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要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职业培养目标,使教育内容既有专业指导意义又富有情趣,既能够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又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同时,还要利用各项教育内容的特点作为榜样和范例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控制,从而使其能够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目的。

第6篇

引言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只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日常护理教学中,通过推行实践教学法,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护理理论知识,又能够增强临床护理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高专护理毕业生通过护士资格证考试、顺利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根本方法。

一、增加临床教学课程安排

高?高专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任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要摒弃传统观念,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计安排,突出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确定护理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护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临床上实际需要的技能确定课程结构,制定教学计划,合理确定护理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教学的时间分配,保证临床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同时,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护理教师的反应情况,及时完善调整教学安排,坚持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学生护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丰富临床实践教学方法

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的开展。一般情况下,在学习一个新章节知识前,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等,告知学生医院临床护理的重点和护理工作的难点、注意事项等问题,让学生从思想上进入到临床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教学环节中,还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情景演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前,教师要先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护理措施,切实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三、提高护理技能教学标准

医疗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生命体,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规范的操作进行,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粗心,如果没有过硬的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还会引起一系列护患纠纷。因此,在护理教学中更需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内容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满足临床护理岗位上的需要。多列举临床护理的典型案例,在做示范的过程中动作要规范、标准,使学生听得懂、易接受、能操作。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电教片,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之要领后,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环节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护理技能水平。

四、改变护理教学考核方式

由于护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增加实践考核成绩所占比重,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要注重日常实践课的作用,把实践随堂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考试,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考察实践操作技能,还要考察与护理技能有关的理论知识,做到多种操作内容全面考核,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护理知识、护理技能、临床注意事项的理解和掌握。

五、培育临床交流沟通能力

作为护理人员,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在临床上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护理学生的交流沟通技巧十分重要。对于护理学生来说,长期在学校环境中生活,缺乏社会经验,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无所适从,不会与患者交流沟通,也不善于聆听患者的需求,导致临床护理效果打了折扣。

作为护理专业教师,在护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特别是在临床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主动向患者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让患者熟悉接受学生;在教学查房时,让学生更多参与其中,在患者面前勇于表达、展现自己;合理安排学生和患者接触,掌握基本的交流技巧,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专业 时间管理

1 学生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分流到了高职院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时间意识缺乏,浪费现象普遍。调查表明,在经历了高考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后, 84%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的时间管理很茫然,仅有48%学生具有较强的时间管理倾向,21%时间管理倾向比较弱 ,28%管理倾向一般。许多学生将大量的课外时间都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谈恋爱、运动、影视娱乐及聚餐等方面,很少到图书馆吸取专业知识或专业相关知识。

(2)时间管理的计划性差。有关调查显示,51.5%的大学生不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好每天、每周的日程。40%左右学生经常感觉自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近半数的同学生活规律反常。少部分学生对时间的安排有计划,但也没能按计划很好的实施。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计划,时间安排随意性大。

(3)时间管理满意度普遍较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感到不太满意,尤其在自己拥有的零碎时间管理方面。调查显示仅有 26.8%的学生认为自己善于利用零碎时间,35.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2 学生时间管理问题探析

笔者通过四年做护理系辅导员的经验和切身体会,初步分析有以下原因:

2.1 没有形成正确的专业观

大部分新生选择护理专业盲从性较大,其自身对护理专业的了解不深,兴趣也不高,他们选择护理专业主要是家长和亲戚朋友的决定,这直接导致护生对本专业没有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护理专业观的形成。有调查显示,专业思想稳定和不稳定的学生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2.2%和36.6%,余属专业思想不够稳定的中间型。2003年华北煤炭医学院护理系对142名护理本科生的调查显示:专业思想很巩固者占7%,比较巩固者占57%,尚不确定22%,不太巩固2%,而在142人中很喜欢护理专业者仅占9%。没有良好的专业观直接导致学生不能建立起明确的护理职业规划,这使得部分护理学生在校期间,找不到具体的努力方向,也就随波逐流,时间的浪费现象自然就普遍了。

2.2 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源整体素质不高,他们没能进入本科院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学阶段的学习不够勤奋,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又不能很好地完成从中学被动学习到大学主动学习的思想转变,面对大量的自由安排时间,不懂得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用,造成时间管理计划性差,安排和分配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

2.3 缺乏时间管理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专业化人才,很少针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进行系统、明确的指导和训练。这使得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却普遍存在着模糊意识,对自己的时间管理缺乏信心,在实施时间管理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3 改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时间管理建议

3.1 加强学生专业观的培养

学生只有从心里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观的形成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护理工作的神圣而伟大是不可否认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意识到护理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引导学生热爱护理专业。具体措施:

(1)系部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贯穿始终。首先,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安排,同时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护理专业。其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活动,如“5.12”护士节系列活动、护理操作技能比赛、护理协会社团活动等,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再次,做好学生就业思想的教育,树立学生甘于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

(2)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专业思想、人生价值观和学科教育的综合作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积极的专业观。

(3)学生工作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注重从培养学生人生价值观出发,逐步树立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3.2 加强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

杜拉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他们能够珍惜时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掌握时间开始。由此可见管理时间的重要性。而时间观念是管理时间、运筹时间的前提,良好的时间意识是强化时间观念的基础。

良好的时间观念,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护理专业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护理工作,成为一名护士。对每一位患者来说,时间是真正意义的生命,护士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而护士时间观念的培养必须提前到在校期间进行培养。只有树立起了护理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他们才会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时间,更好的完成学业,进而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学生工作管理者是完成学生时间观念培养的重要角色,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特点及价值,理解时间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从而树立起现代时间观念。因此要从日常的细微之处抓起,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对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深刻教育。

3.3 加强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时间管理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学生能否管理好时间的关键,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是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的方法就能逐渐培养好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并且有意识的针对学生的时间管理开设专题讲座进行指导,教会学生一些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如“二八定律”法,ABC分析法,时间“四象限”法等。

参考文献

[1]方郑钢,曾春燕.大学生时间管理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商情,2010(2).

[2]刘维利.大学生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潍坊学院学报,2009.10.

[3]黄卫新,张欣颖.护理本科生专业观的调查分析.吉林医学,2008.8.29(l6).

[4]邢凤梅,董胜莲,马连娣,等.142名护理本科生专业观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现代护理,2003.9(7)

[5]靳红芹,王敬华.浅谈高职护生的专业观培养.齐鲁护理杂志,2010.l6(15).

[6]楼天宇.论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文教资料,2009(4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