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历史旅游资源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2-12-29 22:39:14

序论:在您撰写历史旅游资源考察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历史旅游资源考察报告

第1篇

【摘要】笔者在实际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分析,采用AHP法选取了14个评价因子建立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用Delphi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新乡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利用该模型针对新乡市主要的9个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了评价,找出了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为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判断矩阵;AHP;Delphi;

新乡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面积8049.45km2,总人口557.2万人。新乡地质旅游资源丰富,有着25亿年的地质演变史的太行山在新乡市域范围内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地质旅游资源优势十分突出,现已开发出关山国家地质公园、跑马岭省级地质公园和凤凰山省级矿山公园等地质旅游景区,是新乡市旅游业发展的主打品牌。

高品位、内涵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为新乡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地质旅游经济规模不大,地文景观资源开发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市。本文在对新乡市现有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旅游学、旅游地理学、计量地理学、系统论、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的相关理论,探讨减少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中主观色彩的综合评价方法,选取14个对旅游资源开发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新乡市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新乡市主要的9个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了评价,为新乡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1、新乡地质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山区。具体到各景区和景点,地质旅游资源赋存如下表1-1所示:

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涉及到旅游资源本身,还涉及到资源环境和开发条件等因素[4]。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了旅游开发的功能,关系到该旅游资源的地位、意义、开发规模等级和市场走向,进而影响到开发和保护的前景;资源环境关系到旅游地的接待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条件直接对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构成影响。

目前各国采用的评价模型来看大体有两类[5]:一类为主观评价,是基于评价者(旅游者或专家)对于旅游资源的质量个人综合体验而进行的;另一类为综合型定量评价模型,是在考虑众多因子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者或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并用数理方法确定各个方面的权重值,建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模式。如我国北京大学陈传康、中山大学黄进等对丹霞地貌的旅游评价;中山大学保继刚提出的总目标评价模型;南京大学楚义芳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观赏型旅游地建设的不同旅游资源评价系统。

本文应用系统的理论,采用AHP和Delphi法建立模型来对新乡九个主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评价。其主要步骤是:

(1)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因子,建立层次模型,构造多目标决策树

首先确定评价目标,采用系统的观念分析影响评价目标的主要和次要因素,确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组织水平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总目标层之下,划分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

不同层次间的各因素构成多目标决策树。

采用特尔菲法对所构造的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并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直至所有评价者对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都满意为止,确定层次模型的最终因子。

(2)构造判断矩阵

对于某一评价目标建立的层次模型,采用Delphi法向被调查人发出征询问卷,应用1~9标度[6](见表1)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因子对于上一层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构造判断矩阵。

A= =

式中 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显然判断矩阵有如下性质:

对于 ,有aij>0,aij=1/aji,因此此判断矩阵为正负反矩阵。

对于 ,有,aij=ajk=aik,则称A为完全一致性矩阵。

2、4、6、8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 前者(fi)与后者(fj)重要性之比为aij,后者(fj)与前者(fi)重要性之比aji为aij的倒数

(3)判断矩阵的计算及层次模型各因子相对权重值的确定

对于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求取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λmax。

由于评价者是凭借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难免存在主观性和误差,因此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对判断矩阵修正的依据是随机一致性比率,即利用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特征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一致性指标,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对于不具有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对其进行修正,直至满足一致性指标[6]。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为:

一致性指标

随机一致性比率

R.I.为同阶平均一致性指标(见表3),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直至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具有满意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其特征向量即可作为该层评价因子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相对权重值。

(4)选取一定的指标对各评价因子进行赋分评价,并乘上该因子的权重值,从而得到最终定量评价结果。

3、新乡市主要地质旅游区资源评价因子的选择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根据新乡市旅游市场实际,应用系统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采用特尔菲法(Delphi)向被评价者(地理学教授、高校旅游学专业教师和学生、政府机关领导、旅行社负责人和其他旅游从业人员)发出征询问卷,并不断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最终确定了影响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14个因素,建立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模型[7](见图1)。该层次模型共有三层:总目标层(O)体现该评价体系的目标;综合评价层(A)为评价目标层的具体化,以资源价值、社会影响、景点规模和旅游开发条件四个要素具体描述评价目标;评价项目层(B)是综合评价层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综合评价层各因子的量化指标。

针对上述模型,建立如下5个矩阵,并计算如下表4-8:

经过数据整理,得出该评价模型同一层次相应因子对于上一层某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如下表9所示。

从各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值来看,资源价值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最大,而这当中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起着主要作用,历史文化价值次之;社会影响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仅次于地质旅游资源本身,其中知名度起着主要的作用;旅游开发条件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次于以上二者,区位条件、餐饮服务条件和交通通讯起着主导作用;景点规模对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4、新乡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依据评价模型设计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调查表,各评价因子取自前文建立的模型,各因子总分均以100分计。为减少主观性,参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价标准》,制定了综合评价的赋分标准(表10),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对全市9个主要的旅游区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利用前文建立的评价模型各因子权重值和各因子相对得分,得出各景区定量评价结果如下表11所示:

5、结论

通过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结合定量评价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从旅游资源价值来看,新乡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或科普教育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较多,部分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从旅游资源的社会影响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社会影响与周边地市景区相比普遍不高,这说明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宣传程度不够。

(3)从景点规模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的形态结构保持较完整,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较大,疏密度一般。

(4)从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来看,主要旅游客源地集中在省内,区内旅游资源与邻近地市有很大的连续性;餐饮住宿条件一般;交通通讯条件一般;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因此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限制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资金及其人才短缺。

(5)从旅游开发的方向来看,区内以万仙山、关山为龙头的地质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这正好与国际旅游发展的潮流――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相合拍。

(6)从旅游开发的前景来看,一方面区内高价值、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有待于转化成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转化成高效益的旅游经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些潜在的旅游资源、重新认定的旅游资源与目前普查认定的旅游资源一起,构筑了新乡市旅游发展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冯祖杰、朱世刚、符光宏等,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人民政府,2007,67

[2]杨涛、赵东力、宋红伟等,河南跑马岭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卫辉市人民政府,2007,44

[3]张建斌、张修田、兰自亭等,新乡市凤凰山矿山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凤泉区人民政府,2007,49

[4]陶梨主编,《旅游地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1994.12,p47―68

[5]吕燕,《关于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论文[D],2003,p7―11

第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考察活动;教学实践

一、地理考察实践活动教学的背景

地理学科以其实践性强的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知识运用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学生观,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甘愿担当配角,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要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者和启发者。

二、“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考察活动

1. 选择尧山的原因

旅游地理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教学中多以教师讲述、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尧山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地理教学的考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尧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地处伏牛山东段,在亚热带与暖湿带分界线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尧山的奇峰怪石、红叶、飞瀑、温泉、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及人文景观构成了完整的风景体系,是平顶山人的骄傲。选择此处进行地理考察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显得亲切、真实,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学生在学习探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领略了秀美的自然景色,又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了教学目的。

2. 考察活动的主要内容

(1)考察活动目标:①通过考察,了解尧山旅游景区整体的地理环境,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组成和特点;②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尧山旅游业建设与发展的资料,认识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③通过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考察活动过程:

①准备工作。

A.确定活动内容: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考察。

B.进行分组:自愿组合,教师协调不同层次、能力组员搭配。推选组长,确定本组考察研究目标,分配每人的具体工作。

C.活动要求:收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有关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形成对考察区域的初步印象。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共同完成本组任务,遵守纪律,保证安全。

D.活动成果要求:通过考察活动,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方法和技能,有什么样的感想?以小论文、考察报告、导游词等形式呈现。

②实施过程。

A.确定小组主题:自然景观考察组、人文景观考察组、交通及旅游产业发展考察组。

B.实地考察。

a.自然景观考察组主要内容:了解尧山的自然景观特征。

学生进行观察:植物资源主要树种以松树为主,还有杜鹃和尧山紫荆。动物资源以陆栖脊椎动物为主,如金钱豹、金雕、羚羊等,还有大量水生动物。瀑布、温泉、地质遗迹非常吸引游客。

查资料并思考:尧山地质公园形成原因及过程。

b.人文景观考察组主要内容:获知尧山旅游区的历史素材,找出尧山原名及其更名的原因。

通过查访得知尧山的历史资料:尧山也称大龙山,是尧的裔孙刘累立尧祠纪念先祖的地方,为天下刘姓发源地,又因山上众多石峰酷似人形,后史称之为石人垛、石人山。

通过查找资料得知尧山更名原因:石人山景区作为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的龙头,未来必将飞速发展,成为我省旅游业的支柱。然而,石人山现在的称谓不能反映出其固有的文化底蕴,隔断了历史传承的脉络,丧失了宝贵的人文气息。从品牌角度考虑,尧舜文化应该是世界知名品牌。因此,把石人山的名字恢复为尧山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条件对尧山旅游景区的影响,认识到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

c.交通及旅游产业发展考察组主要内容:考察尧山旅游景区的交通、休闲旅游服务设施。

学生事先设计对游客的访谈内容。

调查结果:多数人认为到达景区的交通非常便利;一部分人认为景区的服务基本完善,安排较为合理;少数人认为服务点较为集中,不利于游客的及时供需。

(3)考察活动总结:

学生在考察活动中整理出实地观察的情况及结果,经过分析写成实践报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最后每位同学以论文、报告等形式写出收获。

三、考察实践活动教学的成效

1. 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地理考察活动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活动需要,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就迫使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从演员变为导演,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发展自己,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学生从书本里、教室中走出来,贴合实际进行考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进行探访、讨论分析、交流总结,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学习。首先,学生学习时心理上是愉悦的。其次,学生可以在选题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题目来进行探索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创意,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

时代在发展,教育的改革在不断深化,地理教育也在向前发展,地理学科本身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征,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地理实践活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使地理学科成为学生们爱学的学科,成为能够很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门头沟区介绍;旅游资源类型;旅游资源特色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方向;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

1、门头沟概况

门头沟区位于东经115°至116°,北纬39°至40°之间。东西长约62公里,南北宽约34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属太行山余脉,地势险要,“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

地层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煤矿的储藏面积近700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无烟煤产地之一。其盛产名特果品,东山京白梨,灵水核桃,龙泉雾香白杏,陇驾庄盖柿,妙峰山玫瑰花。

门头沟区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老区。早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就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东胡林人”。1958年正式更名门头沟。

如今,门头沟区人正以“自强、求实、团结、奋进”的精神,按照“实施三大战略,紧抓四区建设,强化一项工程”的总体要求,扎实前进。

2、门头沟区旅游资源介绍

门头沟区是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古老民风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区。境内风景瑰丽、气候宜人,文物古迹则记载了门头沟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全区共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1A级景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市级森里公园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处,北京市市级风景名胜区2处,北京市最美乡村4个。主要旅游景点有“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

3、门头沟旅游资源评价

门头沟区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独具一格的自然风光,也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人们一提起门头沟便想到它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宜人气候。目前,门头沟区按照版块开发和精品带动的策略,以潭戒两寺为龙头,突出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实施了旅游产业开发的“双十计划”。下文我将评价我的家乡——门头沟的旅游资源。

3.1一路与自然为伴,畅想美妙人生;一路与美景为友,领略大千世界;游在门头沟,乐在风光中,爱在山水间

“三山、一涧、一湖、一河”,让你尽情亲近自然,让你不出北京就能看到“小三峡”、“小漓江”。

北京高峰——灵山(2303 m)拥有高山草甸、牦牛、羊群,景色秀丽,是游人休闲、度假、避暑的胜地;百花山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美誉,各种名花争奇斗艳;妙峰山景区以“古刹、奇松、怪石”而闻名,山下千亩玫瑰飘香。

永定河呈“入”字形纵贯全区,沿河的小水库和坝区犹如串串珍珠,为山水增色。清水乡的龙门涧有长江三峡之峻拔,桂林山水之秀美,又有匡庐之飞瀑,黄山之叠泉,因此人称“燕京小三峡”、“京西小桂林”。

3.2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寺庙带你领略京都的宗教文化

门头沟的宗教文化独树一帜,其主要是受到古代佛教的影响,寺庙、摹刻等遍布全区各地。作为北京最大的寺院谭拓寺始建于晋代,有‘先有谭拓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戒台寺名列中国戒台之首,素有‘天下第一坛’的美誉

3.3 领民俗风采,品老区文化

门头沟的民俗文化之所以璀璨夺目主要是因为其内涵丰富。其中包括有‘香火甲天下’盛誉的妙峰山香会;民间剧种山梆子戏、蹦蹦戏;民间舞蹈太平鼓;民间音乐京西古幡乐;保存了古风貌的清代村落错落有致。

因为农业旅游资源的大力发展使得门头沟发展形势愈加多样化。其农业旅游主要是让生活在都市的人群能偶尔体验一下乡村农家菜、采摘水果、垂钓等山野式的娱乐方式,从中寻得心灵的净土。与此同时,土特产的销售业一定成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灵芝秀茶庄就是依托门头沟山区茶叶、药材等而创办的成功企业,大山山货也是门头沟有名的土特产品牌之一,其销售的山核桃、柴鸡蛋、大枣成为市区人送礼的必备之选。

此外,该地区政府依托本地区丰富的物产,进而将财政收入更多的投入到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优势的特色产业,实现政府和农民的双赢。

总之,门头沟的旅游资源可以用几个词概括形容,那就是丰富、奇特、瑰丽、珍贵,

4、门头沟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我个人认为门头沟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是存在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旅游景区关联性差,未形成组合优势。民俗旅游的档次较低,服务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所以,我具体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改善景区的交通状况。潭柘寺、灵山、爨底下等景区都是在比较偏僻的山区,通向这些景区的车基本只有一辆。所以,我建议区政府可以开通旅游专线,满足旅客的需求。

2.提高人们素质,提升民俗旅游质量和档次。纵观现在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门头沟做得确实不如密云等区,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在于门头沟人的素质。所以,要想搞好民俗旅游先要改变“人”。比如举办一些讲座,传授知识和经营致富的理念。民俗旅游还要做的有特色与众不同,比如妙峰山玫瑰园,就可以提倡消费者亲自采摘,自己动手制作玫瑰饰品、精油。

3.提高各个旅游资源地的关联程度。例如效仿江西婺源开发旅游精品路线,把门头沟的旅游资源制成“套票”形式,这样做既给旅客带来实惠又可以“套牢”他们,让他们为更多的景点掏腰包,也可以为不知名的景点带来收益与口碑宣传。

相信我美丽的家乡——门头沟会建设的越来越好,旅游也将会办的蒸蒸日上,成为不折不扣的北京后花园。(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门头沟区委宣传部.诗情画意门头沟(中英文本)[M].中国旅游出版社.

[2] 北京山地生态科技研究所.门头沟生态修复论文集[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出版.

第4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产业带动

柳州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其经济发展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是柳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广西工业的支撑力量。近年来,柳州市委提出的“工业立柳、强市富民”总体发展思路,体现了柳州的经济特性和城市地位,其核心是围绕工业这个龙头抓柳州经济,以工业发展的重点突破带动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使柳州工业总产量达到800~1000亿元,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如何在充分认识广西区情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和发挥工业城市柳州对区域经济的产业带动作用,为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5年左右的时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将是一个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再造“工业柳州”与旅游产业开发的联系

再造“工业柳州”与作为“无烟工业”的柳州旅游产业开发是相辅相成的。自2001年柳州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后,政府认识到发展旅游产业将是“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用5年左右的时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中心任务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城市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商贸服务乃至整个经济,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都至关重要。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发展战略等影响下,对于柳州旅游产业来说,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中心,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突出品牌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使旅游系统合理协调发展,加大柳州旅游业促销力度,实现市场多元化,努力培植柳州旅游的市场竞争优势,这无疑应该成为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swot分析

(一)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优势分析

在地理区位方面,柳州东临粤、港、澳,南接北部湾,西靠云、贵、川,北抵长江中下游,形成了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和东部沿海的经济区位。柳州是西部的交通枢纽,是全国唯一拥有大区铁路局总部的非省会城市。同时,素有“桂中商埠”美称的柳州,还是西部的工业重镇、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西部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中转站,其商贸活动频繁,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地理和区位优势。

在旅游资源方面,目前已形成了史前文化游;历史古城文化、历史名人文化游;民族风情游;原始生态游;建筑艺术游;工业观光游;奇石文化游与现代都市旅游等独具特色的柳州旅游资源体系。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体系,为柳州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较为完善的现代交通网络,各类名牌专卖店、连锁商店以及开始启动的流通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正在柳州篷勃兴起。

在客源市场方面,据统计,柳州市2005年上半年,其旅行社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5670人次,地接的客源主要来自广西区内各市、广东、北京、湖南、黑龙江、上海、四川等省市。同时,柳州市已经成为入境旅游的一个主要目的地。

(二)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劣势分析

在旅游业结构发展方面,柳州旅游业结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市区、三江、融水两县相对较发达,占全市份额较大,而其他县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普遍低或呈待开发状态。

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在柳州这个工业城市里,不少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不够,旅游项目开发内容较单一,自然观光构成主要的旅游形式,且多以游客参观欣赏为主,参与体验性不强。

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柳州旅游商品虽然较多、产量较大,但市场观念淡薄、旅游商品缺乏特色、质量问题重视不够、旅游商品层次不丰富、高低档两极分化、旅游商品销售方式、服务水平比较低、缺少良好的售后服务等问题严重的制约着旅游的旅游发展。

在旅游促销及旅游服务业发展方面,柳州旅游促销手段较为单一,灵活性不强,宣传效应不明显,而促销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客源市场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此外,旅游服务业作为柳州旅游业的窗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旅游系统中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和住、行、游、食、购、娱等旅游构成要素之间比例关系不协调。

(三)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机遇分析

在旅游市场发展方面,柳州旅游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合理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资源结构、培植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主题旅游品牌、迎合现代旅游者综合需求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南宁为柳州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应充分利用“南博会”的有利时机,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加大对东盟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柳州在东盟各国的影响。

另外,桂林是甲天下的世界旅游名城,旅游发展经验丰富,旅游人才众多,旅游市场发育成熟,对柳州旅游业有着很强的辐射作用。

(四)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威胁分析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确保柳州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柳州产业结构进行了合理性调整。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成长期,加之工业社会传统理念的影响,使得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位置以及它对柳州城市、乡镇后续发展的巨大作用尚未被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所认同。

与周边城市、省份竞争影响方面,首先是区内周边城市的影响,现在,桂林、南宁、北海等城市的旅游产业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柳州只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出自己的特色,积极与这些区内周边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利互补,其旅游产业实现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其次是省份间相同产业的竞争影响,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相邻省份的旅游产业在相继开发,现已有相当的规模,其无论在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商品包装,还是在旅游宣传上都强于柳州。

三、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旅游支持系统

合理的旅游支持系统是指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和住、行、游、食、购、娱等旅游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发展。为此,必须促进柳州旅游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其措施主要有:一是住宿设施方面,对现有酒店进行挖潜、改造、升级。二是旅游交通组织方面,加快柳州市区沿主要旅游线开通旅游专线车交通一体化的进程;加强与桂林、南宁、北海等市及主要市外旅游区合作等。三是旅行社发展规划方面,一方面走集团化道路,另一方面要走特色化的道路。四是要围绕旅游情趣,抓好文化、娱乐、餐饮及各类休闲服务业的发展。五是要加强具有商务知识、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旅游人才培养。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充分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强旅游行业自身队伍的建设。

柳州的旅游服务还应建立一套规范的服务标准与体制,实施“cs”战略即旅游消费者满意战略。即柳州的旅游经营活动要以满意度为准绳,以游客的角度、观点来分析;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以游客的需求为源头;在旅游产品价格的制度上,充分考虑游客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指向;旅游服务要尽可能便利游客,使游客接受服务后能最大限度的满意。

(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对柳州旅游产业而言,要以旅游品牌资源为重点,进一步抓好旅游产品建设。为此,必须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并推进会展业的进程。第一,要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新创意,用新创意、新技术重新组装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挖掘包装出旅游“新产品”,拓宽新渠道、新地域、新市场。第二,挖掘潜力,丰富柳州旅游商品结构,如开发具有柳州特色的工艺品;加大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设计主题鲜明、体现自身特色、具有多品味的纪念品。第三,对旅游商品的生产厂家进行规范管理,改变目前柳州旅游商品的生产厂家规模较小的现状,筹建旅游商品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整体优势创出柳州旅游商品品牌,并实行生产销售一条龙。第四,形成广泛的旅游商品的销售网络,在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等集散地设置旅游商品专卖店,在柳州广场、五星步行街、飞鹅商业城等位置设综合型旅游商品销售点,在各大景区(点)设置以各具特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商品专卖店。

(三)塑造旅游资源品牌

突出柳州旅游资源的品牌,需要从孤立的、单一的旅游形态走向自然与人文综合的(下转第45页)(上接第54页)旅游形态。首先,进一步做好柳州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类整理;其次,紧紧围绕柳州市旅游总体布局,在全面开发柳州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以突出重点、做好精品为原则,突出品牌资源,形成各种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新格局。进一步发挥柳州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齐备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的特点,不断改造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及内涵,开发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项目。

(四)加大旅游促销力度

培植柳州旅游的竞争优势,加大对柳州旅游资源的促销力度是当务之急。要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采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现代手段,增加宣传促销深度和广度;建立政府部门宏观旅游形象与企业产品促销相结合,市内外、市区与各县相互配合,旅游、外事、外经贸、文化、新闻等部门紧密结合的旅游宣传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基础的港澳台客源市场,积极拓展外国人客源市场;并以华南地区为重点市场开发,同时主攻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环渤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内旅游市场开发格局。

[参考文献]

[1]林峰.柳州旅游营销及项目策划考察报告1、2、3[z].绿维创景,2005-10-28.

第5篇

应蒙古国南戈壁省罕博格德县邀请,由巴市人民政府组织,委托巴市旅游局牵头承办,具体由乌中旗人民政府及乌中旗旅游局主办,赴蒙古国南戈壁省罕博格德县旅游考察团于4月15日至18日进行了考察。此次旅游考察由巴市旅游局副局长菅江左为旅游考察团团长,各旗县旅游局局(副局)长为成员,乌中旗人民政府及乌中旗旅游局作了出境跨国旅游考察大量细致的基础性工作,经过为期三天的旅游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旅游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罕博格德县隶属蒙古国南戈壁省,人口3000多人,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人们大部分居住蒙古包,轻工业和商业不发达。该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很高,以此来拉动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生产生活。该县地形地貌与中旗、后旗荒漠草原没有两样,草原植被的稀疏程度、植物的种类也基本相同。沙尘暴频发,丘陵起伏不断。

二、旅游业发展形状

罕博格德县主要依靠当地自然旅游资源,如发财洞、蛤蟆石、成吉思汗拴马桩等奇山大石发展旅游业。2005年7月12日开通的中国—蒙古跨国旅游线路,主要是三个重要旅游景点。一是发财洞。传说是一位叫柴乌嘎喇嘛在位于发财洞的这座山修行,后来修行成活佛,直至圆寂。人们对他苦心修佛,普度众生的毅力和精神非常敬佩。来发财洞朝拜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有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蓝色的哈达挂满了发财,各种钱币摆满了发财洞。二是蛤蟆石。传说是造水的使者,是蒙古民族心中的“龙王”,是千年的风蚀景观,极目远眺酷似朝天哇哇喊叫的蛤蟆。三是成吉思汗栓马桩。传说成吉思汗远征欧亚大陆,驰骋沙场,来到这里将套马杆用力一戳,足足在大石头上戳下三米多深的石洞。人们来这里观赏成吉思汗的力大无比。

同时,开发挖掘人文旅游资源。蒙古国1921年建国,是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1937年爆发了类似我国的一场蒙古革命,导致大量藏传佛教寺庙被毁,僧人被杀,只留下了残垣断壁的遗址。从分布广大的遗址可窥见一斑当年寺庙的香火缭绕。有一座叫朝格吉勒的寺庙,1937年被毁,现正恢复重建。我们看到驻扎的几顶给重建工人搭建的蒙古包。寺庙石基已建起。陪同我们旅游考察的15位蒙古客人便向寺庙遗址顶礼膜拜,虔诚地向神灵祈祷保佑,口中还念念有词。并把脸颊贴在寺庙废墟上默默向神灵祈祷。然后,他们男男女女又向一座酷似“人根”的山峰攀岩。传说这座山峰会给人以兴奋以力量之源。他们爬在半山腰向敖包祭祀一样祭奠一番。蓝色的哈达随处可见,可见游客经常光顾这里祭奠。随后他们齐声唱起了高吭、雄浑的歌谣,歌声在山谷中回荡,每人手指做着表示胜利的手势,一副悠闲自得、踌躇满志,甚至是凯旋而归的神态。我们几个从巴市过去的客人则想观赏一下蒙古国异国蒙古包的一番情景。其实,他们的蒙古包与我国蒙古包没有什么两样,点着酥油灯,还有蓄电池照明,供奉着神灵,摆放着古色古香、画着蒙古民族吉祥图案的生活用具,睡着蒙古式床,蒙古包墙壁吊着挂毯。对来的客人热情招待,虽然翻译说我们是来自异国他乡,主人也一样热情的给倒上了热气腾腾的奶茶,端出了奶酪、茶食、方糖等食品。不分地域、国度的游牧民族热情好客的纯朴风情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仿佛回到了久别重逢的草原故乡…….

我们又来到哈布其旅游度假村。沿途看到四五只黄羊在飞速地奔跑,深棕色的骆驼膘肥体壮,悠闲地吃着草。被游客称之为“樱桃滩”的樱桃花竟相开放,姹紫嫣红,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不时引来天上飞来的候鸟过来栖息觅食嬉戏。来到度假村首先耀入眼帘的是七八顶洁白色移动式蒙古包(是蒙古国当地制作的)。与我国的蒙古包一样。而惊奇的是,这里从我们包头市进口了先进的淋浴、卫生间设施,还有用来接待游客做饭的厨房,是蒙古包餐厅的附属设施。设施制作精美,干净卫生,白色墙体蓝色封顶,与蓝天白云天然合成,遥相呼应,让游客眼睛为之一亮。在荒漠草原能看到这样的度假村,可见经营者的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真正见证了“荒漠戈壁处,又见炊烟起”的田野生活。让游客既享受了游牧民族住蒙古包、吃野餐的风味,又在荒漠草原体验了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生活设施,巧妙地将游牧生活与现代都市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既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又领略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时尚风采,给游客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让游客产生了返璞归真的奇思妙想。随行考察的巴市旅游局的副局长菅江左兴趣盎然地说,这条线路实现了跨国旅游,一睹了异国风情,实现了旅游六大要素 “行、游、玩、吃、购、娱”的四大要素功能。如何能在“玩、娱”上作文章,如开生日PT、篝火晚会等娱乐活动,将跨国旅游向更深层次延伸和拓展......

哈布其度假村经理普日布给我们介绍说,根据旅游度假村发展的现状和规模,逐步将在购买和娱乐方面扩大规模,让旅客玩得开心,住得满意,推动度假村旅游业的发展。

陪同我们旅游考察的蒙古国南戈壁省客人在省计委主任及工商会主席的带领下,携同该省各大旅游景区负责人15人,前来我们巴市乌中旗旅游考察。这也是我们旅游考察的回访。两地旅游考察团在乌中旗签定了开发旅游业的合作意向书。意向书中规定,双方共同促进两地旅游业发展,共同为实现跨国旅游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不懈努力。尽快实现甘其毛道口岸常年通关,让第三国进入两国旅游观光。

三、旅游考察的体会与收获

通过旅游考察,感觉到蒙古国南戈壁省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重点表现在被毁寺庙的恢复重建上,展现其人文景观的历史全貌。全省各大旅游景区的宣传画册、光碟等旅游宣传促销资料齐全,这些宣传资料图文并茂,印制精美,颇具一定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景区景点重点突出特色旅游,如蒙古骆驼沙漠探险、梭梭林神秘游、成吉思汗古战场演绎与传说以及寺庙建筑等自然特色旅游景观。

其次,感受到蒙古人民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表现在不乱扔杂物,乱丢废弃物。即使是在荒芜人烟的奇山大石上也书写着“爱护大自然,不准破坏自然旅游资源”的标语,不准乱动一草一木旅游资源。

再次,在餐饮上,可以说是蒙西合壁。既有分餐制的西方饮食文化,吃甜点、饮红酒的嗜好;也有以吃肉食为主的蒙餐习俗。亲身感受到了蒙古人民节约、俭朴、不奢侈浪费,一切源于自然的良好饮食习惯。不酗酒,不强行劝酒,少吸烟(特别是在用餐当中更讲究很少吸烟)。生存环境恶劣并没湮灭蒙古人民求文明、求发展的信心、勇气和本性!他们良好的文明习俗让我们考察团一行肃然起敬,这些良好的生活习俗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第6篇

2004年6月,我参加团组赴台湾公务交流,有机会考察了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对福建省如何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做了一些思考。这里将自己的感想和建议提出来,谨供参考。

一、台湾旅游业发展概况

台湾的旅游业是从1956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近半个世纪来,依次经历了外国人来台观光、民众出岛观光和民众岛内观光三个重点发展阶段,现已实现入境旅游(“境”特指关境,下同)、出境旅游和岛内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但是,台湾基本上属于旅客产出地区,出境旅客多于入境旅客,观光收益逆差较大。总体而言,台湾旅游业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其入境游客接待量占全球出境游客人数的0.33%,观光收益约占全球观光收益的2.5%。目前,台湾正实施“二十一世纪发展观光新战略”,力图打造“观光之岛”,争取一跃成为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各旅游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深耕旅游业”,以使台湾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令人耳目一新。

(一)产业地位与产业政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台湾当局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标志着旅游业被正式认定为一项产业。但是,台湾长期以来靠发展制造业支撑经济,旅游业实际上一直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旅游业的产业主导政策,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实际产业地位。近几年,随着制造业向岛外转移和经济的持续低迷,当局才逐渐把目光转移到旅游业上面,扭转以往“以工业经济为帅”,改以“观光产业为主,使观光成为新兴产业的火车头”,出台了“振兴观光五大施政重点”,实施了“观光客倍增计划”(列为“国家”发展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为此,当局制定了不少重点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今年开始实施“外籍旅客购物退税”制度,以塑造“购物之岛”新形象,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

(二)旅游资源开发

台湾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以自然旅游资源最为突出,复杂奇特的地貌景观、变化多端的气候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使得台湾像一座海上大公园,从清代开始便有“八景十二胜”之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自然风景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许多主题公园或乐园如剑湖山、九族文化村等相继被开发出来。台湾还日渐重视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文物古迹、建筑、民间艺术、民俗风土、特色美食等的开发,使其与自然景观融合一起,充分体现历史价值和人文特色。此外,旅游资源的开发范畴不断向都会景观、工农业生产景观、科技园区、博物馆、展览馆等延伸,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台湾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较为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如推行“生态保育、环境永续”理念,制定并实施了“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辅导旅游业界推广生态旅游,建立观光资源退场与养息机制、观光环境监测机制等,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旅游产业发展

台湾旅行社成长的分水岭是当局1979年开放民众出境观光,并于次年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观光,旅行社的数量迅速发展,业务经营范围更加扩大。截至2003年,全台湾旅行社共计1923家,从业人员40740人。但台湾的旅行社存在家数多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近年来,台湾景气持续低迷,旅行社恶性削价竞争、裁员和减薪频繁,倒闭的也有不少,目前正是重整旅行社行业的时候。

台湾旅游饭店依规模与设备分为国际观光旅馆与一般观光旅馆。截至2003年底,台湾计有国际观光旅馆62家、客房18776间,一般观光旅馆25家、客房3120间。旅馆业平均住房率在60%左右,总营业收入每年约有300多亿元台币,从业人员19853人。近十年来,台湾旅馆业朝向国际化发展,饭店等级不断提高,新建的饭店多是四、五星级的国际观光旅馆,出现了福华、长荣等连锁经营的本岛大型饭店集团。

台湾的旅游景点景区星罗棋布,全岛观光游憩区共计279处,较具代表性的有100处左右。这些景点景区的经营管理因行政体制隶属不同,分为“国家”风景区(12处)“国家”公园(6处)、“国家”森林游乐园(16处)、“国家”农场、自然保留区和保护区以及县、市级风景区等。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阳明山、太鲁阁、垦丁、东部海岸等处景区的开发已具有世界级水准。

(四)旅游市场

入境旅游方面,根据台湾观光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台湾入境旅游人数1989年突破200万人次,到2002年达到2726411人次,2003年受伊战、SARS疫情影响,入境旅游人数负增长24.5%,说明入境旅游市场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与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如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印尼等相比,到访台湾的国际旅客数明显偏少。例如与香港比较,台湾的面积与人口远多于香港,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毫不逊色,但赴台湾的游客仅相当于香港的20%。究其原因,与台湾只满足于民众岛内休闲的功能,长期忽视开发赴台的旅游市场有很大关系。

出境旅游方面,台湾于1979年开放出境观光旅游,到2002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750.7万人次,23年间增长500倍。2000年以来,每年台湾民众出境率超过20%,平均每人出境次数0.4次左右、停留天数约10天。可见相较于成长缓慢的入境旅游,台湾的出境旅游成长却是猛烈的。如此大量的出境情况,造成了每年旅游外汇逆差约23亿美元。由于近年来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和两岸贸易的增长,台湾每年出境旅游人次有近五成前往港澳或经由港澳进入大陆。

台湾岛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依据台湾观光局2001年的《旅游状况调查》中估算,岛内游客人次为9745万人次,旅游总花费约台币2417亿元,民众出游率为86.1%,平均每人出游5.26次,平均停留天数1.7天,平均到访据点数1.5个,每人每次旅游花费台币2840元。除了平均每人每天花费、停留天数和到访据点数略有降低外,其他指标都是增长的,显示出岛内旅游市场有持续增长的相当潜力。

二、对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综观台湾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当局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较强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施重点扶持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从2003年开始,当局针对60万公务员实行“国民旅游卡”制度,当年即创造了近800亿元台币的岛内旅游消费额。2、加强行业管理,一方面通过完善旅游业行政管理机构,建立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体制,另一方面通过法令法规的颁布,加强对旅游企业经营的宏观管理。3、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和接待设施。近年来当局加大对观光巴土路线、环岛列车、旅游资讯服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当局还实行公私并进,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业的政策,中长期贷款与投资由当局和公营机构执行,较短期投资则多鼓励私人投资,由旅游管理部门给予辅导。

二是科学规划和精心开发,把旅游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1、科学规划,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局就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来台考察旅游资源,编制了“台湾地区观光事业综合性开发计划”,将全台旅游资源分区分类分级开发与管理。最近又实施了“套装旅游线路整备机制”和“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对旅游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和总体规划,以适应发展入境观光的需要。2、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深度开发各种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如银发族之旅、青年旅游。高尔夫球之旅、自驾旅游等“精致之旅”,小火车怀旧之旅、花卉生态农特产之旅、原住民传统祭典之旅、温泉之旅、潜水之旅等主题旅游,提高旅游的品位。3、不断创新,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修学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的种类结构明显优于我省。

三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当局较重视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如制定“国际观光宣传推广计划”,邀请知名媒体、旅游作家与旅游业者赴台考察、采访报道;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旅客推介旅游线路、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据统计在讲华语的大中华圈内,台湾旅游业的e化率居首位。

四是在加强联合中求发展。近年来,台湾旅游业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了行业内外部的合作。例如,岛内的航空公司、饭店与旅行社间密切配合,形成共进退的合作伙伴关系。旅游业与其它行业、部门间的联合,则进一步拓宽了市场,产生协同发展的效应。由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就是成功的范例,目前台湾休闲农场每年接待岛内游客达1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4.4%。

随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高度重视。最近,省委卢展工书记明确指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要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相呼应、相衔接,把旅游业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抓。

当前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势头很好,存在许多新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2003年我省接待境外游客人数已被江苏、浙江两省赶上并超过,从长期保持的全国第四位落到第六位。总体上看,我省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用一个产业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我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旅游开发水平低,缺乏大手笔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满足不了现代游客的多种需求;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象突出,龙头企业寥寥无几;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瓶颈”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走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道路

政府主导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发展道路。针对我省实际,要加快政府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各个旅游重点发展市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解决目前存在的旅游管理条块分割、各为其主、力量分散的问题,形成“政府主导、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新格局。政府要有重点地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特别是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上要设立专项基金并逐年增加,在旅游公共品建设方面要从财政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要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旅游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大型旅游集团,真正处理好“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二者间的关系。

(二)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

我省旅游业要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抓好旅游规划和开发两大环节。首先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旅游,着力解决我省规划滞后问题。旅游规划要全省“一盘棋”,各市、县(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与全省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形成协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我省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分散状态,缺乏大型化、综合性、高档次并在全国范围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拳头产品,建议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具体讲,要适应现代旅游市场要求,重新整合全省的旅游资源,在“三大旅游中心”和“五区两带”有选择地扶持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真正大手笔的重点旅游项目,力求形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品牌,带动我省旅游产品的整体升级换代。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扶持建设一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我省的旅游产品结构。

(三)充分重视福建旅游业的整体营销

开展区域旅游整体营销是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省应集中力量宣传福建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提高我省旅游业的知名度。要创新市场促销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行整体联动营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灵活开展旅游促销,不断开拓客源市场,特别要加快旅游业信息化进程,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构建全省统一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议定期举办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使之成为宣传推介福建旅游业,对接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的一大平台。

(四)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和大联合的战略

我省今后要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解决我省旅游“六要素”中购物和娱乐消费偏低的问题,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区域联合的战略,拓展省内、省际、国际三大旅游合作圈。首先要在全省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淡化行政区域界限,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福建旅游业还要逐步联合珠三角、长三角旅游区,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以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三、关于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的建议

福建与台湾一海之隔,两岸同胞同根同祖,有着割不断的血缘亲情。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文化传承、经济贸易联系,福建省都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联系最密切的省份,这种联系既是闽台旅游合作的基础,也客观上促进了闽台两地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集合体的发展。

正如福建省领导所指出的,对台旅游是福建的突出优势,要把对台旅游放在突出战略位置来抓,建设闽台旅游合作区。加快闽台旅游合作区建设步伐,是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大战略举措的呼应,对促进福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旅游强省目标,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台湾当局未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两岸间也尚未实现直接通航,所以目前的闽台旅游主要以台胞的来闽旅游为主,呈现的是有限的单向旅游特征。但是应该看到,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和两岸直航是大势所趋,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在岛内调研时,体会到台湾旅游业者对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有着迫切期待,他们正在积极呼吁台湾当局早日开放大陆居民台湾游,同时也已开始与大陆同行频繁接触,进行先期布局。例如始于1998年、每年举办一届的海峡两岸旅游同业联谊会活动。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业界人士前来参加。因此,我省应对闽台旅游合作区尽早作出实质性的规划、布局和分步骤建设,努力促进闽台旅游业双向互动发展。

闽台旅游业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区域旅游协作体系,实现两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旅游市场中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达到互利共荣目的。

(一)战略协作

战略协作是闽台旅游合作区的高级形式,是更具长远和实质意义的协作关系。加强闽台旅游业的战略协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重点考虑:一是呼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把福建建设成为对台旅游双向合作的先行区、示范区,台湾同胞赴大陆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以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集散地。二是上承浙苏沪,下连粤港澳,携手海峡对岸,构筑两岸四地区域性旅游合作体,使之成为大中华旅游圈重要的组成板块。三是在WTO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框架内,建立大陆与台港澳间旅游资源共享、旅游投资优势整合机制,突破人员进出障碍和贸易壁垒,构筑中国区域自由贸易区,共同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二)资源与产品开发协作

资源与产品开发协作着重体现在联合进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旅游市场需求特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发旅游资源,合作建立适应于多元化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角度,为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台湾旅游市场的需求,有必要对沿用多年的对台旅游产品进行调整和更新,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对台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巩固寻根探亲旅游和宗教旅游名牌产品。通过二度开发深入挖掘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来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力求内容更丰富些,形式更活泼些,促销上针对性更强些。二是发展度假旅游产品。近年来,台湾外出旅游者的构成中,度假旅游者的比重逐年上升。要加快武夷山、湄洲岛这两个在台湾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步伐,着重建成适合度假的大型休闲娱乐综合配套设施,关键是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充实,档次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开发多元化的对台特色、专项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政府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更多的台资投入到我省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中,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同时引进台湾旅游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

(三)客源市场协作

首先是闽台两地一级客源的互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周边市场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要争取的重点。我省总人口数3470多万,台湾(包括金门、马祖等岛屿)总人口数2300多万,两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加上血缘亲情和区位上的临近,十分有利于互为目的地双向旅游流的形成。其次是闽台两地二级客源(主要是入境的境外旅游者)的互送。据统计,台湾近几年每年平均接待境外旅游者240.04万人次,我省接待境外旅游者(不包括台湾同胞)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已接近年接待100万人次。如果能够加强客源的协作,互送游客,对闽台两地来说这一部分是具有相当潜力的客源市场。第三,协作开拓国际客源市场。两地在整合各自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可共同组合、包装整体旅游产品,形成“闽台旅游”品牌,联合开展对国际市场的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作为第一步,两地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相互间的对等宣传促销,在协作区域内增强影响力,培育市场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联手开展针对区域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树立旅游合作区的整体形象。

(四)业内交流与协作

一是继续开展闽台旅游互访考察,加强闽台旅游企业界、行业协会间的民间合作,争取互设旅游办事机构。二是成立闽台旅游联谊会,定期在两地间轮办会议,建立稳定的业内联系渠道,达到加强联谊。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促成交易的目的。三是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合作建立“闽台旅游资讯网”,互相交换旅游资讯,包括闽台旅游的基础资料、电子地图等,营造共同的宣传平台,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线路交通介绍、酒店预定、票务预定等便捷服务,为今后实现旅游电子交易打好基础。

当前合作的重点应是争取尽早实现福建与金门、马祖和澎湖的海上直航双向旅游,以闽港台旅游合作协议为基础,以每年轮流举办一次的“闽港台旅游推介会”为契机,进行联合促销、互送客源、业内交流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作者单位:台盟泉州市委员会)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清源山风景区;闽南文化;闽南古镇;开发设想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泉州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0处,其中国家级32处,此外还有非物质的闽南文化生态资源,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7项。虽然拥有诸多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但泉州旅游产业发展却一直停滞不前,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载体把这些分散的闽南文化整合在一起,让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感受并体验到。因此,本文提出依托泉州旅游龙头5A景区——清源山,打造具有地标性的“闽南古镇”旅游产业园,让闽南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包装和整合,使古镇成为泉州旅游龙头品牌,从而推进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实现泉州旅游的跨越发展。

一、清源山风景区旅游现状

1.资源分析

(1)资源优势

清源山风景区是福建省第6家、泉州唯一一家5A级旅游景区、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景区面积62平方公里,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遍布,有 “秀出东南”、“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山上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书法艺术的珍贵历史遗存;灵山伊斯兰圣墓,被誉为“世界第三圣地麦加”;碧霄岩三世佛,是位于最东南,保留最完整的藏传佛教雕像。当代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走进清源山》一文中赞道:“如果哪天有一块石头从清源山滚下来,没准就会发现上面赫然刻着唐宋元明清某个朝代的年号。”可见其文化底蕴十分的丰富。

(2)政策扶持优势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依托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是“海西”、泉州地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泉州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泉委发〔2012〕8)号)中明确指出:为增强泉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打造以清源山为龙头,融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等为一体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清源山做为泉州市的旅游品牌龙头,必须进一步发挥作用,积极推进环清源山大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构建,打造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旅游产业。因此近年来,政府陆续投入2亿多元对清源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在政策的优先扶持下,2012年10月,清源山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质量评定委员会的审核,荣升5A级旅游景区,成为福建省第六家,泉州第一家5A景区。为泉州市旅游产业带来品牌和经济双效益。2013年春节黄金周,清源山游客量达7.59万人次,比增137.3%,门票收入173.53万元,比增104.5%。

2.存在问题

(1)旅游产品单一

清源山虽然拥有众多的文物资源,历史积淀深厚,但仍属于传统文化旅游项目,以文物古迹和静态展示为主,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文化旅游的新要求。清源山做为泉州人民的母亲山,闽南文化在这里的遗存只能通过单一的名胜古迹展现出来,游客无法深度旅游。如老君岩造像,最具代表闽南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文物,游客在这只能欣赏这尊石雕,不能在宫观里看到泉州道教的宗教仪式,参与道教的祈福和祭祀活动,同时也没有现代化科技影视手段让游客了解到泉州石雕作品的制作工艺。

(2)缺乏配套的旅游服务产业

作为现代旅游观念,不能不注重旅游服务设施方面的跟进,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享受,才能留住客人,增加旅游消费。由于清源山景区离泉州市区比较近的原因,一直以来,景区管理一直以保护为主,未曾开发配套的旅游服务产业,游客的休闲娱乐、美食购物、体验参与活动一直依赖泉州大市区,不仅如此,清源山虽有62平方公里,但大景区格局未形成,区间旅游交通不便,如九日山、灵山与主景区清源山没有旅游公交线路,游客参观景区非常不便,这样导致了不能留客过夜,景点成了快餐式的消费,无法为景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营销

62平方公里的清源山风景区环构成了闽南泉州人的生态走廊,多元宗教文化遗存遍布山中;贤才俊杰、文臣武将在清源山上留下了众多宝墨;海丝祈风展现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辉煌……,这一切承载闽南文化的遗迹由于太过分散,清源山在总体规划中未能系统科学建立一个合理的旅游线路,同时缺乏整体系统营销、网络营销、品牌营销和体验营销,宣传工作主要依靠在新闻报道和电视传等传统营销渠道,难以适应个人自驾游、文化深度游和体验式游览的发展趋势。

3.解决办法

清源山景区虽荣升为5A级旅游景区,但崭露头角的优势并不能取代未雨绸缪的心态,面对新的发展瓶颈,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地能推动对景区更深、更远层次的思考。清源山要实现科学、有效、跨越的发展,必须构建与泉州经济社会相匹配的文化旅游产业,让5A景区确实发挥在泉州旅游产业中的品牌、支撑与带动作用。去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构建环清源山文化旅游圈。作为闽南泉州人民的母亲山,清源山的发展离不开闽南文化的支撑。为此,清源山应考虑把闽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2012年底,清源山管委会在市领导的指示下,组织专业人员前往云南楚雄彝人古镇考察,发现融入地方特色及各类旅游文化元素的古镇建设项目对泉州极具借鉴意义。市政府专题会议对考察结果的报告予以了肯定,认为建设闽南文化聚集地——“闽南古镇”(暂命名),既有利于弘扬泉州闽南文化,丰富环清源山文化旅游圈内涵,也有利于推动泉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泉州打造一座融合闽南传统文化的“闽南古镇”极具可行性,落成之后必将成为我市乃至全省旅游业的“标兵”。

二、泉州闽南传统文化

1.泉州闽南传统文化丰富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是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国家确定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泉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0处,其中国家级32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41个,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1个。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海丝”、“闽南红砖建筑”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构成了泉州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泉州闽南文化包含了民俗、方言、戏曲、建筑、、民间文艺、手艺等。如方面有通淮关帝圣君、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广泽尊王、玄天上帝等;戏曲方面有南音、高甲戏、梨园戏; 民间手艺有木偶头、刻纸、木雕、石雕手艺等; 民俗方面有普度、尾牙、抢头香、做功德、巡镜、镇五营、巡安等;闽南民间文艺有舞狮、踩高跷、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等。

2.闽南传统文化分散,传承保护有待加强

虽然泉州拥有众多的闽南文化,但一直散落于民间街巷中,没有作为一种整合的旅游资源较集中地展示给游客,更不用说体验了。泉州传统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经营模式传统、观念相对保守,有的项目自生自灭式的濒危型约占35%,这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转业,得不到及时帮救与扶持,市场萎缩乃至濒临消亡的境地,有些民俗由于新时代逐渐被人们放弃。近年来,泉州市政府有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普查、传承及保护,截止到2013年元月,共有38人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闽南文化要得到一个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还需一个规模化、有影响力的闽南文化载体,通过其市场运作,整合包装,使之既成为一个旅游项目,产生经济效益,又能起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以闽南文化为载体,打造“闽南古镇”,丰富景区内涵

1.何为“古镇”

所谓的闽南古镇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商业旅游项目。在仿古建筑群内注入古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色彩,贯穿当地的民俗表演、民风展示及体验,便称之为“古镇”。闽南古镇将整合闽南风俗、闽南建筑、闽南宗教、闽南戏曲、闽南工艺等,是一处人文旅游景点,一个展示闽南文化的大观园,有利于延伸清源山旅游文化内涵。

中国目前有许多商业旅游项目开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云南楚雄彝人古镇。楚雄是中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拥有彝族50多个支系,彝族文化风采绚烂,遗憾的是广大彝族民众居住分散,当地又没有高知名度的文化景点,长期以来,楚雄彝州都缺乏一个规模化、有影响力的彝族文化载体。2005年,当地政府在大理国德江城旧址,把民族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相结合,开发建设集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为一体的地方文化精品项目——彝人古镇。古镇按功能布局有七大分区,建有场馆,集萃了楚雄彝族的人文、文化、民俗、歌舞古乐、动人传说,展现了彝人的历史变迁、世事沧桑。很多游客被这里的古老与深厚的韵味所吸引,大多数人会留下来住上几天,甚至几个月。在彝人古镇天天都上演百人竞歌,千人起舞的场面。每到夜晚,彝人古镇各景点人流涌动,川流不息,欢歌达旦,把自然风光与古彝文化、旅游度假、休闲体验相交融,重点展示黔西北民族文化特色。

这种将旅游文化与商业运做相结合的仿古镇开发模式, 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旅游特征, 它以模拟的手段, 创造性地为旅游者提供真实性的人文风情体验场所, 成为云南旅游的一种典范。

2.“闽南古镇”规划建设

“闽南古镇”的建设要以规划为前提,体现闽南特色的“生态、人性与文化”, 建筑宗旨于“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选址应考虑环清源山旅游圈内,最好的位置在清源山花博花附近,因为这样离清源山最近,可以作为景区配套的旅游服务产业,而且它区域内有清源山、泉州南少林寺、锦绣庄民间艺术园、西湖公园、泉州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木偶剧院,自然与人文旅游景点集中。

此外,古镇的建设以闽南红砖民居为主,结合模拟建些历史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等,尽显出砖入石、燕尾脊、雕花等闽南古建筑的古老韵味。环镇可以种植刺桐树,或布局象鲤鱼,以体现泉州历史上的别称“刺桐城”或“鲤城”。

3.“闽南古镇”设想

“闽南古镇”是一处以闽南古大厝为平台、泉州古街巷为支脉,闽南文化为“灵魂”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泉州古街巷是闽南泉州的文化底蕴,是泉州城历史的活化石,有的记录着泉州历史上的名人,有的反映着泉州的,有的折射着泉州人崇尚的道德观念,有的反映着泉州的生活、生产风貌。如旧馆驿、承天巷、奉圣巷、三朝巷、甲第巷、花巷、裴巷等等,每一个巷名都留下了历史的印痕。因此,在闽南古镇的开发中,这些承载历史的巷名可以通过布局后的古民居巷子展现出来,使许多游客游览古镇后,就知道泉州的许多地方典故和历史文化。

闽南文化元素众多,可惜分布在各处,而且很多文化细腻、高雅、多样,需要旅游者花时间耐心品味。在古镇里,游客可在广场欣赏到泉州提线木偶、高甲戏、布袋戏、拍胸舞、火鼎公婆、南少林武术、永春白鹤拳等泉州独有的戏曲文艺;也可在古厝内通过电子声控等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影视场景、游戏玩法等感受普度、尾牙、抢头香、做功德等宗教民俗文化;也可亲自参与诸如闽南“妆糕人”、“金苍绣”、陶瓷制作、包棕子、制茶、影雕、刻纸、花灯制作……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也可以在小巷中吃到老字号的闽南小吃,如面线糊、海蜊煎、牛肉羹、土笋冻、肉粽、润饼菜、汤圆等等。

4.运作模式

闽南古镇如何把其地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旅游的6个元素 “吃、住、行、游、购、娱”融合到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需要一个好的市场运作。

(1)引入多项产业,形成产业的互动。旅行社是景区与游客的枢纽,一个好的景区如没有旅行商的推介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古镇的开发应邀请旅行商的加入,成为利益共同体。如:彝人古镇与云南最具实力的康辉旅游集团联手打造景区,景区建成后,他们将以转让部份股份的形式,与康辉强强合作,康辉保证每天100辆旅游大巴进入古镇,提升古镇品牌知名度。(2)配套旅游产业的进入。泉州旅游没有一个可以“留客过夜”的景点,常被称做厦门的“后花园”。这是因为泉州景点特别是清源山景区除名胜古迹外,缺乏特色,如住宿环境、饮食环境、服务环境、娱乐环境及其他文艺演出等。另一方面,缺乏一些配套旅游的观赏产业及产品,这大大影响了旅游综合收入水平。因此重视软环境的打造,下足功夫留住游客;升级旅游配套特色产业,促进消费,是未来闽南古镇应努力解决的问题。(3)打造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闽南古镇需成立专门的招商部,招商特色化,在古镇上形成了陶瓷、酒吧、特色餐饮、茶叶、旅游商品、酒店等特色一条街,让众多商家入驻与古镇共发展,为古镇旅游提供了完善而特色鲜明的旅游软硬件配套。(4)大型文化活动带来高人气。文化活动是一种观赏性强,能活跃气氛,提高游兴的一种典型动态文化。如果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属于“形”的话,那节庆文化支就属于“神”,只有“形神结合”的精品旅游才能更好地吸引旅游者。年轻的彝人古镇就是一个可借鉴的样本。它通过成功举办了火把节、彝族年、春节、圣诞节、楚雄州民歌大赛等商贸文化活动,仅2006年火把节一天,彝人古镇就迎来游客近十万余人。2013年泉州成功举办的世界闽南文化节,让众多海内外嘉宾流连忘往、赞不绝口,一致认为泉州文化最闽南。所以,“闽南古镇”可以大力打造闽南文化节,使之成为传统旅游品牌节日,营造一个令游客可以停下脚步驻足甚至流连数日的氛围。(5)加强策划,引入现代营销观念。闽南古镇的建设开发及营销应以政府为主导,制定中、长期营销规划,加大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注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培训,树良好形象,建立口碑效应和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

四、结语

泉州要改变现在闽南文化旅游元素太分散、不聚集的现状,选择一个最有闽南特色的地方作为旅游文化聚集地,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可行的方式。建议政府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尽快让闽南古镇这样的规模化产业在泉州落地,加快项目引进的步伐,让清源山名副其实地成为泉州旅游产业中的“标兵”,成为弘扬打造闽南文化的里程碑,实现泉州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杨行健.试论闽南传统文化与两岸文化交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5).

[2]许添源.清源山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Z].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6.

[4]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规划[Z].华侨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2011.

[5]聚零为整,拧丝为绳——清源山管委会主任黄环生一行云南考察报告[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