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2-12-14 10:37:50

序论:在您撰写狮子和鹿教学反思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

第1篇

本课是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第12课内容,主要介绍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和位置,设置图片的环线方式等,感受图文并茂,版面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感染力的效果。本节课是Word图文混排的重要操作,通过在Word中给文档配图,感受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接触过图文混排的印刷制品,在其它课程中可能已经手工制作过一些图文并茂的作品,对图片在文稿中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相关任务,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在教师讲授操作要点、学生模仿操作、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学会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学会调整图片大小和位置;学会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体验Word字处理软件图文混排的强大功能,感受到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插入图片并设置环绕方式。

难点: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

五、教学方法

(1)讲演练结合:教师讲授“插入图片”的操作要点,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练习。

(2)任务驱动法:将本课教学知识点设计成小任务,降低学习难度。

(3)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相应的任务。

(4)小组协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协作学习。

六、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月亮的味道》故事、动物图片、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同学们,你们尝过月亮的味道吗?

今天老师带了一群小动物,它们就准备去尝尝月亮的味道。让我们看看月亮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故事情境中自然地进入学习主题。]

(二)任务驱动,探究学习(20′)

1.任务一:插入图片

(1)出示课件,讲述故事

[故事内容:

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口啊!

夜晚,小动物们望着月亮,他们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他们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有一天,一只小海龟下定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

它爬呀爬呀爬到山顶,月亮离它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

提出问题:你觉得这时的文档,加入什么会更形象美观呢?(海龟图片)

(2)提出任务,模仿操作

师:桌面有一个“图片”文件夹,打开后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小动物的图片,现在我们如何将小海龟的图片放入文档中呢?

教师讲解演示“插入图片”步骤,并板书操作步骤。

(3)学生模仿练习,完成“小海龟”图片的插入

[设计意图:这一任务学生以观察、模仿学习为主,教师在进行操作演示时,关键步骤放慢速度,让学生领会并仔细了解操作要领,使学生学会“插入图片”的操作技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任务二:设置图片大小及环绕方式

(1)出示课件,继续讲故事

[故事内容:

海龟叫来了大象,它对大象说:“大象,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就够的着了呢!”]

(2)提出任务,自主操作

师:这时候,我们要把谁请到故事中了?(大象)你们会吗?自己动手,把大象请到你的文档中来吧。

学生自主操作,插入“大象”图片。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1)“大象”与“小海龟”的图片大小比例不对。

2)“大象”与“小海龟”的图片位置不对。

(4)尝试操作,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调整图片大小”这部分内容,尝试操作。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设置环绕方式”这部分内容,尝试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指名学生操作演示,并讲解步骤,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小组协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尝试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综合实践,巩固新知(14′)

出示课件,继续讲故事

[故事内容:

月亮看见海龟和大象,它就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 所以,当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的时候,月亮就轻轻地往上跳了跳。

大象还是够不着,于是它叫来了长颈鹿,然后长颈鹿叫来了狮子,狮子叫来了斑马,斑马叫来了猴子,猴子叫来了老鼠。

老鼠先爬到小海龟的身上,然后爬到了大象的身上、又爬到了长颈鹿的身上、狮子的身上、斑马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故事内容,运用刚才所学的操作技巧,把“小动物们”请到你们各自的文档中吧。

学生自主练习,美化文档。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作业,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过程中,熟练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通过展评让学生充分体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及学习的乐趣。]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5′)

1.结束故事,升华主题

[故事内容:

“咔嚓!”一声,老鼠咬下了一片月亮。哇,月亮的味道真好啊!然后,老鼠又给猴子、斑马、狮子、长颈鹿、大象和海龟都分了一口月亮。

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的东西。]

师: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的东西” 呢?(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和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的经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

2.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将一节课的知识点做一个回顾,有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和升华。]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始终贯穿新课程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一)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情境的创设不仅要适合学习主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展开和完成。本节课笔者以故事《月亮的味道》贯穿全课,根据故事内容提出任务,学生在情境中、在任务驱动下,逐一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二)适时点拨,多样学习

第2篇

1、学习2-7小结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2、指导学生课前收集麋鹿资料,课上学当小讲解员,练习抓住要点介绍麋鹿,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理念]富有情趣、突出自主、强化实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学文、当解说员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感知“麋鹿的生活天堂”

在上课之前我们随便聊聊,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

1)学生用第一节的内容来回答

2)然后指导朗读

3)看视频(看过后谈体会:你觉得这怎么样?)

二、认识麋鹿:

(过渡:你真的认识麋鹿吗?请你看看图,再看看书,然后辨认一下,哪头是麋鹿?说话要有依据。)

1、课件展示几头鹿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进行对照,寻找辨别的依据。

2、小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班级交流认识和体会。(课件随机展示图片)

4、最后处理“四不像”

预案:*学生每交流一个麋鹿的特点,提示学生概括。

有些特点教师需要重点强调,比如:角、尾、蹄、毛色等特征。

他们生活的环境要联系到文章的前面和资料提供的,黄海滩涂是世界上最好的适合麋鹿生活的地方。为麋鹿的回归打下伏笔。

麋鹿繁殖力低是他珍贵的一个原因。

三、帮姜子牙解说麋鹿。

1、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向各位神仙夸耀它,他可以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想想,然后小组同学练习一下,再举手。

2、学生练习

3、学生班级交流自己想的演说稿。(教师重点提示说清楚麋鹿独特的特征)

四、体会麋鹿的传奇经历:

麋鹿曾经是姜子牙的坐骑,但是后来它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你们是如何理解“传奇”的呢?麋鹿的命运和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呢?(或者说:麋鹿就让他在外国呆着贝,干吗要让它回来呢?)

1、你们可以先看书,有什么感想,感受,或想说些什么,先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再起来交流一下。

2、班级交流

3、总结:麋鹿传奇——重用、与姜子牙有关

灭绝、与国家被列强欺负有关

国外、与人们喜爱才生存下来

回归、与国家强盛有关

4、听说2008奥运会也选中麋鹿作为吉祥物,这就更体现人们对麋鹿的热爱。你们能说一下为什么专家们一致推荐麋鹿为吉祥物呢?

三、深化延伸,升华感知

1、学到现在,老师有一点还不明白,我们人类花那么多的精力与金钱保护这些动物,有什么价值呢?

2、引导学生尽可能说,然后教师补充

四、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来想大家介绍麋鹿。

1、要求:

请你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向同学或者是外宾,或者是老师介绍麋鹿。(课件展示要求)可以是麋鹿的一个方面的特点,比如为什么叫“四不像”、也可以是麋鹿的外形和生活特性、也可以是麋鹿的传奇经历,也可以综合讲。

2、自己练习:

3、同桌练习:

4、班级交流

五:总结课文:热爱麋鹿,保护麋鹿,保护一切野生动物。

六:作业:把你向人们介绍的关于麋鹿的演说稿用笔写下来。

板书设计:

11麋鹿

外形奇特:四不像

角、尾巴、蹄子、毛色

生活习性:常在水中……

繁殖能力低

传奇经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

教学反思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源动力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已经过时,现在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谈谈几个关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源动力的形成方法。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过去教学中,教师只能根据书本的内容进行言语相授,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抽象的。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它能够将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寻求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可以传递给学生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为同学们展示出直观、具体、生动的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比如图片、图像、音乐等。小学生对这些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只要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合理安排的多媒体教学,是能够让语文课堂变成一节高效的教学课堂的。

比如在教《蜜蜂》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精心准备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蜜蜂的图片,介绍一下蜜蜂的种类,然后再准备一段有关蜜蜂采蜜过程的视频,以此引入对课文内容的介绍,随后再播放将蜜蜂装入袋子中再将其释放,结果显示它们仍然能找到回家的路的一段视频。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同学们能够很生动、具体、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对课文内容记忆深刻。

二、通过游戏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一般对“游戏”都很感兴趣,教师只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能采取游戏教学法的时候,便适当地安排跟同学们做游戏,在游戏中,将知识进行传授,同学们会很享受这个教学过程,而且还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狮子和鹿》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中具有表演天赋的人分别表演狮子和鹿,把课文中的内容,一一呈现出来。同时,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分别扮演狮子的同类和鹿的同类,这样通过游戏表演的形式,让他们身临其境,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领悟,道理自然而然地便明白了。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新课标精神下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所以教师一定要担负起引导作用。适时地恰当地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合作中提升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这其中的引导也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点,让学生自主地沟通与交流,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合作学习中,找到兴趣出发点,能够发挥学生的特长。过去的传统教学,教师忽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锻炼,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特长得不到施展,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如今的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得到特长的发挥。

比如在讲《奇怪的石头》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石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让每组成员进行资料的搜集,然后将结果汇合到组长手里,这样通过学生们自己的调查研究以及与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最后得出合理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了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而课堂上,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则是对他们合作能力的培养,探究精神的锻炼。

四、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第4篇

由于学校要推荐教师参加区级优质课比赛,学校教研处根据往年的做法准备这样筛选:先让35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说课比赛,前50%的教师再进行上课比赛,根据成绩推荐参加区级比赛。在讨论这个方案是否可行时,有的教师说:这个方案比较公平,也能选出优秀的教师代表学校参赛!有的教师说:这个方案容易操作,面上铺开,择优上课。而我在想:我们开展说课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一次比赛?仅仅是为了选拔教师吗?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开展说课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加油站,实现赛研结合,以赛促研。这才是我们应追求的校本教研的目的。

二、实践:且思且行有序推进

1.前期准备

基于以上的认识,学校教研处召集35周岁以下的教师,开了一个关于说课比赛的交流会。一方面倾听教师们的想法,另一方面对活动内容、过程进行讨论,让大家统一认识。在交流中,有的教师说:工作好几年了,还真不知道如何说课!有的说:以前参加过说课比赛,比赛结束了,也没有反馈。有的说:不管怎样,参加了总要有所收获。其实,教师们也希望通过活动,让自己能有所提高。我们逐步形成了共识:先全员参与说课活动,再挑选几位会说课的教师进行展示,让教师们了解怎么说课,并开展研讨:为什么这么说课。让每个人带着思考来,让每个人都有收获。对说课还没过关的教师,跟着师傅学习,再练习、考核,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会说课。我们分成语文、数学、综合三个组分头开展,并联系了市教研室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指导。

2.展示现场

“各位亲爱的同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狮子和鹿》……”面对着讲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滕老师的一声亲热的问好,拉开了本次语文组青年教师说课展示活动的序幕。全体语文组教师早已齐刷刷地在会议室坐定,仔细聆听,不断思考……

在语文组的43位教师中,有的刚踏出师范院校的大门,有的已是驰骋教坛几十年的老将,有的是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的骨干教师。今天的教研组活动是在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的基础上进行,其他学科组的教师也前来学习。

四位教师大方的仪态、流利的表达、对教材独到的见解深深吸引了大家。在互动交流的环节,现场气氛达到。大家各抒己见,围绕着如何把课说好的话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多角度的讨论。

朱老师第一个站起来,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说课能帮助自己在专业领域更快地成长。他指出以前对于说课的流程与重点都不太把握得牢,对于说课的框架都是比较生疏的。经过这次专业研讨,他对于说课的形式与内容的把握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年级的项老师迫不及待地表示,她对滕老师《狮子和鹿》一文的说课特别有收获,比如教师的教态特别亲切,笑容令人如沐春风,语气语调上抑扬顿挫,娓娓动听;目标制定层层深入,最后一层“读活课文,辩证认识事物本质”更见功力;将一个大的理念细化为一个个小的观点,恰当引用教育家的名言;教学流程既有板块的粗略展示,又能结合精彩问题,具体细节的呈现,等等。最后项老师感叹说:说课能让我们的思考更清晰,更能看清自己教学的本质性问题,能让年轻教师成长得更好。

市教研员毛老师作为本次活动的嘉宾,结合文本对说课内容和基本框架及校本教研的方法进行了引领,这更是令大家豁然开朗:原来说课的学问大着呢!在实践中思考,思考后继续实践,只有经历这样的历练和沉淀,才能实现真正的提升。

3.组队培训

各组根据前期的说课情况,结合专家的意见,一共有20位教师没有达标,学校从优秀教师库里挑选几位教师担任师傅,一位师傅带2~3名徒弟,定期、有主题进行说课培训,学期末进行达标考核。

首先,规范说课内容,虽说前期有讨论,中期有展示,但为了将培训落实到位,我们对说课作进一步规范。一是说课说三方面: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要求教师必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等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理论水平,经常注意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以及实践寻求理论的支持,养成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习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说课的基本框架。包括报题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课时安排、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理念、教法和学法,可以结合教学流程展开说,也可在教学流程前强化说明,但要与教学流程相一致。其次,细化培训要求。每一位师傅至少对徒弟进行4次以上的指导,并记录在校本培训记载册上。记载内容包括:培训内容、时间、目的、过程和体会。

三、启示:真“研”才有实效

1.关注需求,让教师主动参与其中

校本教研从实际出发,以解决教师工作中的难点、困惑为重点,将研究的需要融入教师的需求之中,以教师不断增长的需要为研究的“突破口”。由于一部分语文教师说:自己不知道怎么说课。我们通过比赛,挑选几位说课优秀的教师进行展示,让教师们了解怎么说课,并开展研讨:为什么这么说课。接着,让说课还没过关的教师,每人跟着师傅学习,再练习、考核,使每一位教师都会说课。

2.同伴互助,让教师之间相互促进

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为了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学校要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这次说课活动,通过展示说课,让教师们了解怎么说课,并开展互动研讨:让大家把教育教学研究看作自己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通过开展听“同课异构课”“推门课”等活动,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理念、独到的教学经验。

3.及时反思,让教师在思考中发展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每开展一次活动,我们提倡教师积极反思,及时记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如夏老师听完课后这样写道:由说课之前的忐忑,之后满满的幸福到听他人说课展示的恍然大悟,深感参加一次活动让自己成长得更快。说课教师对理论解读的高度,对文本吃透的深度,对环节设置的细化都让我收获颇丰,特别是把学生放心里的人本思想,让我深受感染。

4.专业引领,使校本教研更上一层楼

第5篇

【教学片断】

教师在上《比轻重》这一课时,出示狮子、小鹿、马、小鱼四张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动物,你觉得谁和其他三种动物不一样?

生:狮子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因为狮子吃人。

生:小鹿不一样,因为它有角。

生:马不一样,因为它可以被人骑。

……

【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中教师提了一个很开放的问题----“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动物,你觉得谁和其他三种动物不一样?”学生运用的分类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五花八门。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分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从数学课堂上来看,问题的设计有没有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有没有为学生的思维训练服务呢?很显然,没有。这样的问题完全是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思维才有动力,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学习,思维是否得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设计了好的问题。课堂教学效率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所提问题毫无思考价值,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二是问题指向性不明确,让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云。

【反思】

教师的有效教学是一种对话的教学----高度互动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而不是由教师来主演。要想形成一种对话的教学气氛,教师有效使用问题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问题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并形成答案。提问是教学的一部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互动的中心。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给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些什么、如何做的暗示。提问能力被视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是一种有智力参与的心理特征,它不太可能达到高度的自动化水平。1912年,美国的H・史蒂文斯第一次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郭华曾观察了19节长度为40分钟的课,在这19课中,教师共提问387次,平均每节课提问约20次,每2分钟提一个问题。尽管提问在学校教学中是如此的普遍,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是有效的。姚利民教授的调查表明,教师提问在15类教学行为中的有效性是最差的。

有效使用问题联结了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反映,它将焦点由教师转向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弱化了教师的角色霸权和话语恒真。有效使用问题的功能在于:从学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数量、质量、水平和学业成就;能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欲。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提问,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提问,究竟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预设----有效提问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就是预设。“我们常常是先在想象中做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做那些事;先在想象中经历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经历那些事;先在想象中设想,我们需要什么,预设些什么,再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那些事物。”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筹划设计。教学预设就是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活动,而我们平常的教学预设最主要的是“备问题”。

二、清晰----有效提问的必备条件

所谓清晰准确的语言,就是指导学生时语言清晰明确,能让学生准确理解,不需要进一步澄清,学生听后能明确的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有效的清晰准确的语言应该是没有含糊的、有歧义的或不明确的语句,

清晰就要求教师提问目的明确,清楚分明,教师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学生认知中水平相符合的语言,让学生一听就了解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学生也马上能根据老师提得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操作。只有老师的问题清晰、明了,师生双方互动和谐,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

三、启发----有效提问的重要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之时,启发式教学的意义愈发重要,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主动地,积极地探求新知,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精简----有效提问的保障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而多而细碎的问题无思考价值。问题的数量少,质量高。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合作,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所以教师要注意一次问少量的问题,有时一两个就够了。要尽量做到少而精,那些理解、记忆类问题,大多数可略去不问。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拥有量,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主动思维,所以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一是因为多则易滥,出现“满堂问”,二是因为问题一多,答问时间必然缩短,那么即使教师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时间上也不允许学生深入思考,结果或者学生做出简单反应,或者教师代之回答,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不能达到。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老师必须在课堂提问上下功夫,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预设问题,问题的设计做到清晰性、启发性和少量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必将和谐愉悦,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卡尔森.《现代管理》.孙耀君,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第6篇

【关 键 词】 朗读;反思;本真;策略;效果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资源异彩纷层,人人都充溢着新课改的激情,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但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反思一下我们的新课改,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有失偏颇,笔者就教学中一些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朗读形式化的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有些教师在学习课程改革模式时出现了盲从现象,与课程改革的本质内涵出现偏差,在落实观念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形式。课堂上朗读的训练流于形式化的现象仍然很多: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过于随心所欲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个教学理念的深入,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朗读。这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这是许多教师在课改教学理念的冲击下都效仿的课堂流行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堂上,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难道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如默读和浏览。再者,过于随心所欲,也不利于全体层面学生的朗读训练得以落实到位,如不自觉的学生没有开声读,教师无法掌握到全体学生是否完成老师布置读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把握好契机,适时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朗读,避免一味地倡导用喜欢的方式读。

2. “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这一课堂教学的方式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不就乱套了吗?文本读起来不变成了杂乱无章了吗?

3. “请读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小学生对语文文本赏析能力还不高,如何选择文本中的好句好段来读,这需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低中年段的文本较短,要真的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他们会找到哪些来读呢?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吗?高年段的文本有的篇幅较长,所有学生能找到文章的重点语句或段落来读吗?如果不,那没抓住文中的重点读,那不等于舍本求末了吗?这样的方式读有何效果呢?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过多充斥课堂

读是学习语文的四门必备功课之一,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朗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朗读兴趣的确有很大帮助。但是把课文朗读成了看画面听录音,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屏幕上的画面上,学生对范读的语气、语调反而不大注意了,从而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不能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范读,而丢弃本人范读。是否使用多媒体还要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客观因素决定。多媒体课件只有合理地加以利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综观以上现状,我们在新课改中要做到不但要实践与反思并在,而且需要回归本真的朗读,才能收到实效。

二、回归本真的朗读,让训练真正落实

本真朗读,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媒体辅助,不需要太花俏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落实朗读训练,使训练真正落到实处,使训练有所成效。

(一)本真朗读训练的策略

1. 教师感情范读

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教师范读一是可以引领着学生怎样读书,教会了读书方法,便于学生学习模仿;二是可以让学生一下把握住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从而产生想读的欲望。

2. 入情入境地读

在课堂中,反复、单调的齐读、自由读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昏昏欲睡,并产生厌读情绪。这样就很难达到朗读训练的预期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角色读、表演读、问答式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假如要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时,要根据文中不同角色的个性,揣摩出人物语言和动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并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这样,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就会特别高涨。

分角色朗读是最能引起学生朗读兴趣的一种,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能体验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可以让老师或学生饰演、模拟文中角色,将其对话的语言还原,以个性化、入情入境地分角色朗读,逼真地再现了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这些课文如人教版第六册《西门豹》、人教版第八册《渔夫的故事》等。

3. 花样竞读

小学生好奇心强,又好表现,都想争当能手,因此,变换花样的竞读活动,会使他们爱读、乐读。如小组之间的赛读,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很强,谁也不甘心输给对方,读得特卖力,也有感情;男女同学的赛读也很激烈,双方各不相让,都尽量发挥最好的朗读技巧超越对方;争夺“朗读小能手”的赛读热情更高涨,一个读得比一个卖力,都为争当这个“小能手”而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朗读能力发挥出来了。

(二)本真朗读训练的效果

1. 自读――自悟情感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自读。对学生来说,自读让其容易把握朗读的语调,各自发挥其朗读的情感,既照顾了优生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及感知的领悟,也照顾了朗读能力不及优生而需要自我消化空间的中下生,避免了齐读时互相要兼顾而不能使朗读训练得到有效提高的情况。

2. 品读――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感人故事。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颂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感受父爱的伟大。如“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些句子的朗读指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悟,使父亲的形象越来越大,内容的解读和情感的升华得到同步发展。

3. 美读――升华情感

美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有一句话说得好“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令人叹服”。可见,融入带有感彩的语言能增加朗读的效果、作品的内涵和神韵,拓展作品的诱人魅力,它是朗读的精髓所在。如在教学《狮子和鹿》时,教师让学生把握住鹿在池塘边看到自己美丽的身影倒映在水面上和鹿赞美自己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出鹿对自己的喜爱和赞美感情基调,接着把握住鹿看到清风吹过,池水泛起波纹后的腿无精打采和鹿抱怨自己的腿时,指导学生朗读出鹿对自己腿的不满意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感情融入到朗读中,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对人文精华、文化底蕴的深刻体会和感悟,从而去感染自己和其他听众,让“美”读达到预期的效果。选择对于语调的明快、节奏的和谐、逻辑的重音、感彩等几方面较难掌握的典型的内容进行示范性地 “美” 读,也是显得很有必要。对于样本的选择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典型的句段。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句子或段落表达的语气都很典型,这些句子便可以当作样本。朗读时从断句、重音、情感等方面重点地指导,可以为学生学会朗读打好基础。

(2)典型的篇章。朗读的内容通常要以篇章为基本单位,选择典型的篇章作样本,重点指导,可使学生立足于篇章总体上的把握技能技巧。学生都能读好的话,就为以后学习许多文章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便于学生举一反三。

新课改对于每位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磨练和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在课改下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摸索,优化自己的朗读教学,但是不能丢弃本真朗读,我们要本真朗读回归学生、落实到位、发挥功效,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夏明坚. 语感培养浅谈[J]. 肇庆教育研究,2012(5).

[2] 温儒敏.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第7篇

一 用发现法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是创造的前提

活动中,采用发现法来调动幼儿观察的积极性,将幼儿视为活动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仔细看看图片和实物,适时提醒他们:“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你的眼睛真亮、真能干,发现了秘密。”用发现法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对观察充满了兴趣,提高了观察的准确性,同时在观察中充满了自信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认知的不同特点,观察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1.利用园内及社区的自然条件引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

幼儿的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是幼儿绘画、表现、创作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他们进行美术活动的主要源泉。所以教师不要急于教幼儿画什么,而是利用幼儿园内、社区内的自然条件经常带他们参观,引导他们观察花、草、树木的形状、色彩等。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将观察与想象的东西画出来,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为创作积累经验。

2.引导幼儿欣赏作品

作为视觉艺术,美术欣赏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提高品味,为美术表现和创造积蓄内在的功力,并能在不知不觉间迁移到他们的美术创作中来。欣赏作品时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作品中有些什么,然后启发幼儿说出看到作品时有些什么感受,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图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画面的不同

每当幼儿作品完成后,可陈列出来,利用幼儿园同伴教育资源,让幼儿互相欣赏、借鉴、发现画面的不同,找找自己与别人画得不同的地方,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的理由,说说别人作品哪里表现得好,为什么好。这样可有效地保持幼儿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

4.引导幼儿补画某部分特征

让幼儿补画鸭子和小鸡的嘴,长颈鹿的脖子、松鼠的尾巴、袋鼠的口袋、兔子的耳朵、大象的鼻子等,突出观察重点,加深幼儿对事物主要特征的印象。

5.引导幼儿发现相同点

把猫和老虎、小鸡和小鸭、黄瓜和胡萝卜、苹果和梨子、橘子和西红柿等放在一起画,请幼儿找出它们在外形上的共同之处,以便高效、灵活掌握它们的画法。

二 范画的恰当使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手段

当前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入——出示范画——示范讲解——幼儿临摹,是经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流程。这种方式虽然能让幼儿较好地学习绘画语言。如构图、色彩、形式、美感等,但也容易陷入僵化的局面,扼杀幼儿绘画的个性特点等。模仿不是创造,如何恰当地使用范画呢?

1.小班的范画使用

小班的美术教学中,应注意运用适当的范例进行启发和指导,为了避免幼儿对范例机械模仿,范例要多元化,如小班初期幼儿绘画圆形。圆形基本画法是一样的,但圆形能表达多种物体。教师出示多幅不同的圆形物体范画(气球、花、苹果、西瓜、小鱼吹的泡泡等)。可开拓幼儿视野、思路,启发幼儿更具想象力,提问:“除了老师画的圆形物品外,你还想到了哪些圆形物品?”幼儿自由思考、讨论,思维活跃起来,虽然幼儿绘画能力偏低,但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锻炼,能力较强幼儿会举一反三,获取更多认知、绘画经验。

2.中班的范画使用

美术活动中对于一些幼儿常见的熟悉的物品教师不提供范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物、回忆经验进行创作。如绘画“快乐的苹果宝宝”。苹果是幼儿常吃的、非常熟悉的水果,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实物苹果,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为了让幼儿能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经验,表现自己的感受,教师可启发幼儿进行想象:“什么样的苹果宝宝是快乐的?”鼓励幼儿绘画时既要运用已有经验,又要展开联想,创造性表现“快乐的苹果宝宝”。

3.大班的范画使用

大班幼儿生活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不出示范画,引导幼儿通过回忆再现表象,创造性地进行绘画。如命题画《狮子大王的故事》,在绘画前,教师组织引导幼儿看图书,去动物园看狮子,折剪狮子等多种活动,有目的的积累丰富的有关狮子特征的感性经验,再通过看碟片进一步使幼儿了解狮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各种动态,使狮子的形象在幼儿大脑中更具体、生动。然后引发幼儿联想,编狮子大王的故事,最后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在纸上。在这一过程中,虽没有教师任何范例,但幼儿大脑中早已蓄存了大量有关狮子的信息。

三 在命题画和意愿画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