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3 04:16:37
序论:在您撰写广西师范大学现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导生制 实施模式 监督机制
一、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
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多采取如下形式,即由一位教师指导若干名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科研实践、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但各高校因具体情况不同实施模式也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
1、全程导师制
在全程导师制下导师负责学生的全面指导,包括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心理辅导等。学生从一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就跟随导师进行研究型学习,在学生的低年级阶段导师工作侧重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巩固学生专业思想,介绍专业发展现况和前景;指导学生选课;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的高年级阶段导师工作侧重于对学生发掘潜力、促进创新思维,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科研素质等等。导师在各方面为人师表、做出表率,以导师的人格魅力、学术水平教育和影响学生,促使学生成长成才。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掌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稳固专业思想,更好地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实行的就是全程导师制 。
2、高年级导师制
高年级导师制模式适合对大学三、四年级中优秀学生的培养。因为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熟悉并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生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有能力从事一定的专业研究工作。高年级导师制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导师的专业研究方向,采取师生双向选择与院系调配相结合的办法为学生配备导师。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年级导师制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南京林业大学采取的就是高年级导师制。
3、精英生导师制
为了能有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些高校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如高考的推荐生、免试生和高分生,在进校后就开始对他们实行导师制,让这部分优秀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最好的资源,得到优秀导师的教育和培养,这是一种英才教育方式。精英生导师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重视并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单独列出若干灵活的可以让学生自由掌握的学分以方便学生制定和安排自己的培养计划,由学生和导师共同确定选课内容;第二,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选择高水平的教师,或由多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的导师工作组精心指导,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动向,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第三,能充分发挥导师的人格力量,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是在学业上的指导,更是从思想、生活等多个方面关心和帮助学生,在交流中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导师的人格魅力。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实行的就是精英生导师制。
二、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的尝试,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还很不完善,很多学者对于我国实行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客观的分析。归纳起来有下面一些问题。
1、思想观念上的误区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领导对学分制的实质、特点、利弊等认识不清,更不能科学地制定出本科导师制方案,从而造成各学院或系科对本科生导师不重视。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学的好坏与己无关,作为教师只要该上的课上好就行了,把教书和指导学生,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
2、师生比过低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和滞后性。合理的指导数量应该是一个导师指导15名左右学生。目前由于一个导师指导的人数往往过多,使得有的学校的导师制名存实亡。
3、导师的责任心有待加强
由于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很少能见到导师的面,导师也无法履行导师职责,这样的导师制对学生来说,也就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导师对学生的关心与了解还不够,多数学生认为导师对自己的学习方面的事情了解较多,而对自己的思想、特长、弱项和兴趣了解得不够。
4、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缺乏制度的约束,随意性比较大,导致有些高校的导师只是流于形式,名不副实。另一方面,已实行导师制的多数高校的导师“义务劳动”的成分更大一些,不利于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导师的教书育人地位在目前的学校工作体制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和切实保证。表面上学校重视,但实际操作中院系责权不清,党团组织、学工系统与导师缺乏联系,对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没有及时、恰当的指导、考核和评定,导致导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缺乏热心。
注释:
[1]费英勤,颜洽茂.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
[2]韦卫星.本科生教学实施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4)
参考文献:
[1]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胡守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4]郭欣欣.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
[5]曹十芙.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湖南农业大学,2006.
摘 要: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完善教学,是健全中学生心智和人格、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中学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现阶段初中政治教育存在着教学方式守旧、教学理念跟不上教材改革的步骤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就如何解决初中政治教育中的出现问题做出了探讨,并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观念;新课标;新教材;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81-01
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建立的时期,可塑性非常强。这时的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记忆力好,但同时他们玩性大、率性大、容易效仿别人,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格的完善、心智的健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ト欢审视现阶段的初中政治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政治课程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而思想品德教育就要靠说教、靠死记硬背记牢,而忽视了教育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遵守社会道德?为什么要坚持操守?为什么要遵守法纪?以致学生对社会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知道如果触犯法规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恶果,这些教育弊端都为日后的社会教育和学生成人后的社会生活埋下隐患。二是教材虽新,但教师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步骤,吃不透新教材, 也就不能达到新教材所要求的预期目标。时代变化日新月异,在这个信息网络四通八达、思想观念日益开放、社会变化日渐明显、物质世界极度丰富而人们内心世界极度空虚的年代,这时的中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已经明显与从前不同,对个性、对自我的追求极大提高。因此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教育部门不断探求教学体制改革,并推出适应现阶段学生学习需要的新课程新教材。但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大都因习惯了长期的旧教材教学,而一时转变不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导致新教材的创新与功用无法让学生接收到,也就达到不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ヒ虼耍针对初中政治教育现存的弊端,本人通过多年的政治教学经验和潜心的钻研新课改目标,对初中政治教学提出以下鄙薄的建议。
ナ紫龋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新课标要求初中政治教学要做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重、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得需要。”以往的政治教学,总是从既定的社会道德框架和法纪法规框架对学生进行宣教式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人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和好奇心的特征。生于稳定安康的社会大环境的现代中学生,往往被家庭捧为明珠,没有经历过挫折,也没有吃过苦受过累,甚至想要什么就手到擒来,因此,单一的道德宣讲和法制说教不能真正让他们懂得道德观、法纪观、人生价值观的真正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认真把握教育尺度,以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例举切合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法纪违规案例和身边的一些真人真事,让学生更易理解和相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从德育的高度出发,以非智力因素的品德修养为主线,对学生着重进行思想品质、心理素质、道德观念、行为操守以及正确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和指导。针对现代社会中学生普遍成长环境良好,未经历过挫折的现况,初中政治教育课应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和心理教育,让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有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决心,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和身心去迎接各种挫折和挑战,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サ诙,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两方面,一是自身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二是教师个人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出台,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时代在变,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也在逐渐完善,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思想观念和教学观念,教师要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接班人,教师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会督促自己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中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易对教师信服且产生崇拜,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人格和品质的形成。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个人素质,良好的师表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同时,教师若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里素质教育,首先自己就要身心健康、心理素质完美。因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有可能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健康向上的心里素质外化出来也能感染学生,教师要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充满激情的生活态度,因为只有当教师生气勃勃、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师,走进心理教育的讲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奋状态得以激发。言传身教说的就是这个理,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和效果才能最好的达到。
コ踔兴枷胝治课程的完善教学,是健全中学生心智和人格、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中学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政治教师要以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己任,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探求更好的教育方略,完善自身综合素质,为伟大的教育事业而不懈奋斗。
おげ慰嘉南祝
[1]董 欢.初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有效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黎银夏.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关键词:软件界面设计;界面;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9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6-0000-01
Software Interface Design
Duan Tao
(Information Section,Affiliate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Nanchong637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what is software interface design,software interface design principle,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Software interface design;Interface;Software
界面设计是人与机器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包括硬件界面和软件界面,是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设计艺术学、认知科学和人机工程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机界面设计和开发已成为国际计算机界和设计界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
软件用户界面(Software User Interface)是指软件用于和用户交流的外观、部件和程序等等。如果你经常上网的话,会看到很多软件设计很朴素,看起来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的软件很有创意,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和视觉的冲击。也有部分软件页面上充斥着怪异的字体,花哨的色彩和图片,给人网页制作粗劣的感觉。软件界面的设计,既要从外观上进行创意以到达吸引眼球的目的,还要结合图形和版面设计的相关原理,从而使得软件设计变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软件界面设计是为了满足软件专业化标准化的需求而产生的对软件的使用界面进行美化、优化、规范化的设计分支。
软件界面设计分为结构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三个部分。
一、结构设计(Structure Design)
结构设计也称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是软件界面设计的骨架。通过对用户研究和任务分析,制定出软件产品的整体架构。基于纸质的的低保真原型(Paper Prototype),可提供用户测试并进行完善。在结构设计中,目录体系的逻辑分类和语词定义是用户易于理解和操作的重要前提。
二、交互设计(Interactive Design)
交互设计的目的是使软件产品让用户能简单使用。任何软件产品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人和机器的交互来完成的。因此人的因素应作为设计的核心被体现出来。交互设计的原则如下:
1.有清楚的错误提示。误操作后,系统提供有针对性的提示。
2.让用户控制界面。如“下一步”、“完成”等,面对不同层次提供多种选择,给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多种可能性。
3.允许兼用鼠标和键盘。同一种功能,同时可以用鼠标和键盘。提供多种可能性。
4.允许工作中断。例如QQ等聊天软件的断点续传功能。
5.使用用户的语言,而非技术的语言。
6.提供快速反馈。给用户心理上的暗示,避免用户焦急。
7.方便退出。如IE浏览器的退出,是按一个键完全退出,还是一层一层的退出。提供两种可能性。
8.导航功能。随时转移功能,很容易从一个功能跳到另外一个功能。
9.让用户知道自己当前的位置,使其做出下一步行动的决定。
三、视觉设计(Visual Design)
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参照目标群体的心理模型和任务达成进行视觉设计。包括色彩、字体、页面等。视觉设计要达到用户愉悦使用的目的。视觉设计的原则如下:
1.界面清晰明了。允许用户定制界面。
2.减少短期记忆的负担。让计算机帮助记忆,例:UserName、Password、IE进入界面地址可以让机器记住。
3.依赖认知而非记忆。如打印图标的记忆、下拉菜单列表中的选择。
4.提供视觉线索、图形符号的视觉刺激、GUI(图形界面设计)。
5.提供默认(default)、撤销(undo)、恢复(redo)的功能。
6.提供界面的快捷方式。
7.尽量使用真实世界的比喻。如:电话、打印机的图标设计,尊重用户以往的使用经验。
8.完善视觉的清晰度,条理清晰;图片、文字的布局和隐喻不要让用户去猜。
9.界面的协调一致。
10.同样功能用同样的图形。
11.色彩与内容。整体软件不超过5个色系,尽量少用红色、绿色。近似的颜色表示近似的意思。
软件界面设计作为软件设计的基础,在漫长的软件发展中,界面设计工作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做界面设计的人也被贬义的称为“美工”。其实软件界面设计就像工业产品中的工业造型设计一样,是产品的重要卖点。一个友好美观的界面会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享受,拉近人与电脑的距离,为商家创造卖点。软件界面设计不是单纯的美术绘画,他需要定位使用者、使用环境、使用方式并且为最终用户而设计,是纯粹的科学性的艺术设计。检验一个软件界面的标准既不是某个项目开发组领导的意见也不是项目成员投票的结果,而是最终用户的感受。所以界面设计要和用户研究紧密结合,是一个不断为最终用户设计满意视觉效果的过程。
现在的软件用户对软件操作界面美观程度和使用方便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对很多软件公司对界面的设计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那些比较简陋的操作界面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用户的视觉和交互需求,近年来在在国外,用户界面设计被重视起来,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了一个新的称谓: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信息建筑师。它不仅仅是指“美工”,而是具有心理学、软件工程学、设计学等综合知识的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力资源 激励 效用 薪酬制度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一)研究目的 企业通过设计合理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配合、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强化员工绩效行为并引导员工培养企业所需的核心专长与技能。本文研究的是创业型企业的一线人员即生产型市场营销人员、保险类公司的推销员等对薪酬制度的要求,根据问卷所提交的信息,此类企业现在所采用的薪金方式大多数是低底薪加提成的制度,只有少数企业是采用高底薪严惩型的制度型,控制在这两种不同的薪酬制度下所付的工资总成本是一样,通过此建立数学模型,经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即何种较优,再用此结论与公司现况,如公司的收益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看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如果不符给予解释原因。
(二)研究假设 本文首先对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这两个绩效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因为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这两个绩效维度都可以说明薪酬制度的优劣。以往的研究显示这两个绩效维度正相关,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分析。
假设1: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成正相关关系
在上述基础上,对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和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这两种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进行方差分析。因为这两种制度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说明员工对两种制度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
假设2: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和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这两种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存在显著差异,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要显著的高于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薪酬制度
最后,分别对这两种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进行回归分析,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任务完成量的多少界定为员工效用的大小,任务完成量越多员工的效用就会越大。如果增加同样单位的满意度,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能让员工增加任务完成量要比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的要多一些,则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的满意度对任务完成量的边际效用要高。
假设3:在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中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引起的任务完成量的变动要显著大干在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中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的选取本文所设计的薪酬制度是根据完成的任务量的多少来确定工资,所选取的样本的对象是生产型市场营销人员、保险类公司的推销员即创业型企业的一线人员等。由于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找到大样本量的大公司进行问卷调查,所以只选取了两家公司,一家公司选取30个单位的样本,另一家选取了40个单位的样本。这些调查对象都具有相同的特点:都是公司精湛的员工,都是从事市场营销类的相关人员,没有职级的差别,并且两家公司的规模和工资水平也相近,其非工资性报酬是相同的且固定不变。
(二)薪酬设计薪酬制度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特征、财务实力和企业文化风格,而且还要考虑其适度性、公平性、接受性和激励性等原则。薪酬的适度性是指薪金的设计既要有上限也要有下限,因为劳动者所得必须要满足其正常生活所需即工资不能太低应该有底线,但是工资不能是无限的增加,因为公司要考虑到赢利性问题。薪酬的公平性可以让员工在得到的报酬不多的情况下还可以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薪酬的接受性是指可以被员工广泛接受,只有这样的薪酬制度才会有效。薪酬激励性,可以强化员工的劳动行为并引导和推动不断达到更高的目标。
(三)测量 由于模型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所以根据问卷调查卷中所设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这两个绩效维度的五个选项制定度量表:对于满意度,非常不满意的赋值1,不满意的赋值2,不确定的赋值3,满意的赋值4,非常满意的赋值5;对于任务完成量,只能完成一点的赋值1,只做了一半的赋值2,差一点就可以完成任务的赋值3,刚好完成的赋值4,大为超过完成任务的赋值5。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满意度与任务完成量的相关分析 首先对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这两个绩效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因为这两个因素都可以说明薪酬制度的优劣,可以发现薪酬制度优劣因素之间的关系。由于原有的研究都显示这两个绩效因素是正相关关系的,本文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发现结论是否与前人所研究是否相符。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是成正相关关系,即满意度越高任务完成量越多,任务完成量越多满意度越高。因为PearsonCorrelation即相关性为0.524,Covariance即协方差为0.308,都是正数,这可以说明这两者之间任何一个因素的增长都会导致另一个因素的增长,两者的Sig值(显著性检验值)是0.004远小于0.05,说明进行相关检验是显著的,即这个分析是有效的,也说明前所做假设的结论是正确的,研究样本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与前人结论一样。说明不管是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还是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这两个绩效指标都是正相关。
(二)两种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方差分析 为区别这两种制度在模型中的分析,本文设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为1,设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为2。方差分析的目的是要证明所设计的两种薪酬制度是具有显著性,所以先假设这两种制度是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因为这两种制度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如果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员工对两种制度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接受一者就不会接受另外一者,对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见(表2)、(表3)。
从(表2)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的平均值,都高于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的,表中显示员工对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的满意度为3.7000,而对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为2.4571;在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薪酬制,度下,员工的任务完成量是3.1286,而在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薪酬制度下是2.7286。
从(表3)中的数据显示所设汁的这两种薪酬制度在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上都有显著差异,因为这两种制度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度的Sig(显著性检验值)分别为0.000和0.038都小于0.05,由此可以得出,员工的在这两种薪酬制度下工作的积极性是有显著差异的,员工对这两种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这两个绩效因素的认可是不一样,所以可以得出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较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的优。
(三)两种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的回归分析 我们对分别对这两种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进行回归分析,
目的在于在不同的薪酬制度下,满意度对任务完成量的影响大小的比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任务完成量的多少界定为员工效用的大小,任务完成量越多,员工的效用就会越大。假设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的方程式为(Y=a+βx+e)其中Y表示任务完成量,x表示满意度,a表示常数项,p表示系数,分析数据得出的结果见(表4)、(表5)。通过在不同薪酬制度下满意度和任务完成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的数据,可以发现表中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中的β值0.319,且回归系数显著;而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的β为0.031,且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在方程中前者的斜率比后者要大,因而所做出的直线比较陡,前者的满意度显著的影响生产完成量,而后者的满意度对于生产完成量没有确定的关系。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的常数(a)是2.959比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的2.385要高,所以X取同一个值的时候,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的Y值会比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的要大。同样道理,如果增加同样单位的满意度,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能让员工增加任务完成量要比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要显著,即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的满意度对任务完成量的边际效用要显著高于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薪酬制度,由此可以证明,在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中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引起的任务完成量的变动会显著大于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将任务完成量与人力资源效用等同起来,所得到的结论可以说明在提高相等的满意度值的情况下,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所能带来的员工的效用要显著高一些。
四、结论和讨论
根据以上表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在所设计的高底薪惩罚制度严格型和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这两种方案中,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的薪酬制度对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更加有效。因为实行该制度的公司的员工发现公司的绩效与自己的劳动相关,若公司赢利工资也因此而上涨,这样会更加努力工作,追求高工资增加自己的总效用即满足感。将销售人员的收入与其实际销售业绩紧密联系起来,能够促进销售人员间的良性竞争,对其销售预算的完成和销售业务的拓展起着良好的激励作用。 由此可见,在边际效用和非工资性薪酬的报酬都相同的情况下,即只有货币化激励的情况下,销售员工的偏好于自主性也就是自己掌握自己的收入所得。如果销售人员不努力工作,其销售额很少,所得薪金则无法满足日常所需甚至收不抵支,所以要想满足自身的消费,就会很努力地工作让其销售业绩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获得高工资。经济学研究模型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确定研究的经济变量作为自变量;其次假设出了所研究的经济变量以外所有其他经济变量都是固定不变的;三是求出所研究的经济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四是确定另外的经济变量为自变量,假设其他的变量不变,依此类推;最后把所有的经济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加总,得出精确的结果。本文所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也不例外,但只是对薪酬这个自变量与人力资源效用这个因变量用做了研究,没有对其他的自变量进行研究,但是所得出的结果不会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本文所研究的重点为薪酬和人力资源效用问题,所以其他方面的研究就没有进行。其次,与人力资源效用相关的其他自变量在设计问卷和选取研究对象时已经进行了考虑并已经处理,使得其他自变量对结果产生的不准确影响降低,没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此模型说明了人力资源对薪酬制度的要求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说明模型是可行和有效的,达到研究的目的。从以上的计算和分析中得出,公司对其销售人员采取的薪酬制度应该具备让销售员工在满足了生活需求的层次上追求更高的目标,从而全力以赴地将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经营业绩上,真正使报酬与绩效挂钩,让薪金激励功能完全地发挥效应,如低底薪奖励制度完善型,这种薪酬制度虽只保持了很低的底薪,将销售人员的收入与其实际销售业绩紧密联系起来,意在鼓励销售人员增加销售额。这种薪酬制度能有效地缩短了销售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了销售人员间的良性竞争,对其销售预算的完成和销售业务的拓展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预期理论模型所阐述的是对激励过程的高度抽象的表达,即推动员工努力工作的动机就是对报酬的预期。如果努力会带来成就,成就又会带来所期望的报酬,员工就会由此得到满足,努力的持续将得到强化而重复。此理论模型中的绩效与报酬之间的激励的反馈循环说明:激励功能是取决于绩效一报酬关系。换言之个人应以能带来报酬的方式工作,重大的报酬应与优异绩效相联系。现在很多企业经营者对收入方式进行变革,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让报酬与员工1绩效联系起来,按绩效付酬的方式将变得更为普遍也更为有效。不过激励机制取决于绩效――报酬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费用控制也要讲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低成本”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的取得必须从企业价值分析的角度进行,明确成本发生的目的是为企业带来效益,不能一味强调费用控制而影响了企业经营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进行销售预算。因为销售预算是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手段,能增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使销售机构的工作服从于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需要。此外,将销售预算确定的销售定额与销售人员的业绩考评结合起来,激励其努力研究市场、开拓业务,变对销售人员的被动依赖为主动管理,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
[关键词] 区域图书馆联盟;SOA架构;多Agent;信息服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75
[中图分类号] G250.7;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125- 02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应用, 各高校都引进或开发了适合自己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系统,但由于所采用的平台和语言可能不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又缺乏开放的接口,所以这些系统功能和数据只能被系统本身使用,难以实现跨系统的信息共享,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抛弃了传统的图书馆财产单位所有、业务条块分割的模式,将地区内图书馆群组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 实现了图书馆间资源共建共享、合理配置、共同服务的目的。
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图书馆联盟模式、基于服务架构(SOA)和多Agent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集成模型,系统不改变原有应用底层架构,采用中间层以服务模块方式实现的解决方案,结合多Agent技术思想,能够经过较小的改动即将原有的分布式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系统中的功能封装为服务模块加以集成和重用。有效地实现了高校图书馆间的信息集成,更好地满足了数字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需求。
1 SOA架构和多Agent机制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种软件架构,W3C将SOA定义为:“一种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在这种体系结构中,所有功能都定义为独立的服务,这些服务带有定义明确的可调用接口,可以以定义好的顺序调用这些服务来形成业务流程”。SOA架构具有粗粒度服务、松散耦合、基于开放的标准化接口3个基本特征。基本的SOA体系结构中有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注册中心3个角色,通过、查找和绑定3个基本操作来相互作用。
Agent是一种在分布式或协作系统中能自主地持续发挥作用的计算实体,它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学习性、反应性、性等特征。外部世界的信息通过感知器被Agent接收;知识库是Agent的核心,内部有知识处理模块;Agent与其他成员的交互机制或协议由通讯管理完成,效应器是Agent对外提供的界面,角色列表是指Agent在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单个Agent在分布式环境下解决大型复杂问题时,受自身的知识、计算资源及与其他Agent相互关系的限制, 突显出能力的不足。多Agent系统是由多个单Agent形成的松散耦合的网络系统,Agent之间遵守某种协议连接起来,通过交互与合作来解决单个Agent所不能处理的复杂问题,其中每个Agent的活动是独立和自治的,自身的行为和目标不受其他Agent的限制,通过竞争或磋商等手段协调和解决各单个Agent的目标和行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多Agent系统已被认为是构建复杂分布式信息处理系统的重要技术和框架。
2 基于SOA架构和多Agent的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集成模型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OA架构的多Agent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集成模型,在面向服务架构基础上,构建―个相互协调、层次化的多Agent系统来完成联盟内部不同分馆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
2.1 客户层
完成系统和客户的交互,给客户提供一个友好的交互界面。接受客户的服务请求,为客户请求确定系统中相应的业务流程,将客户请求的业务流程ID传递到管理Agent,并向客户提供请求的结果和所需要的信息。该层由客户服务Agent组成。在个性化服务中,可以通过对话记录发掘客户的操作习惯,提供给客户更多的智能、合作建议和帮助,进而为客户提供其所感兴趣的内容和与其最相关的内容。
2.2 业务控制层
是整个集成信息服务系统的核心层,管理Agent是该层的控制中心,负责协调其他Agent工作。它接受客户服务Agent的服务请求,通过业务流程ID从流程项目集中选择相应的业务流程,生成合适的业务流程Agent。
2.3 业务服务层
对应联盟中已有系统中的服务功能,如检索服务、导航服务、咨询服务等,采用面向服务的思想,应用Web Services技术规范封装为Web服务,并将其集成。为此要对已有系统的功能进行解析,分解为功能组件并封装为合适粒度的服务。
2.4 资源层
由分布的各馆资源数据库组成。
3 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的管理由流程管理Agent负责,流程管理Agent为任务流程中的每一个任务节点分配服务Agent,通过与这些服务Agent的通信交互协作完成流程任务。
Step l:流程管理Agent获取业务流程的开始标志节点,以及后置逻辑节点信息。
Step 2:根据所获取的逻辑节点的类型和后置节点属性,确定其后置节点。
当后置节点为结束标志节点时,根据逻辑节点类型和后置节点激活条件,判断结束标志节点是否已被激活。如激活表明该业务流程执行完毕,则转至Step 8。否则不进行操作。
当后置节点为任务节点集时,则根据该逻辑节点的类型及每一个任务节点的激活条件,确定激活的任务节点集。如果任务节点集合非空,则转至Step 3。否则不进行操作。
Step 3:对激活任务节点集中的任务节点查询节点映射表,确定服务Agent集。
Step 4:为服务Agent集中的各服务Agent制作服务脚本并发送。
Step 5:接收服务Agent集中各服务Agent发回的确认信息。设定重发时限,如果全部确认信息在重发时限内收到则转至Step 6。否则对没有发回确认信息的服务Agent重发服务脚本,直到收到全部确认信息。
Step 6:接收所有服务Agent返回的服务结果并获取其中结果属性内容作为中间结果保存。
Step 7:读取任务节点集中每一个任务节点的后置逻辑节点信息,并对每一个逻辑节点从Step 2开始执行。
Step 8:激活结束标志节点,业务流程结束并保存服务结果。
4 结束语
基于SOA和多Agent的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系统提供了成本低廉的、高效的信息服务解决方案,能在不淘汰成员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使各分馆原有系统资源得到重用,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自组织能力。本文提出的方法和模式更适合国内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现况,方便实现区域性馆际合作甚至跨地区馆际合作,有效地解决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肖焕忠.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利弊谈[J].图书与情报,2007(3):95-97.
[2]杜慧敏.构建多Agent环境下的网上协同信息服务[J].现代情报,2004(7):61-63.
[3]胡舜耕,张莉,钟守义.多Agent系统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J].计算机科学,1999,26(9): 20-24.
[4]李燕.多Agent技术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25(2):111-114.
关键词: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突破
旁遮普邦被喻为“印度粮仓”,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推行“绿色革命”①,迅速帮助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粮食自给的重大任务。2013—2014年度,旁遮普邦依然能够向中央粮食库贡献2546%的大米与434%的小麦[1]。除了直接在粮食方面的贡献之外,旁遮普邦所开辟新的农业发展路径亦加速印度农业现代化进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旁遮普邦的农业部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遭遇发展瓶颈的制约。作为印度农业发展成就最为显著的邦之一,其农业发展的转型、突破对于旁遮普邦乃至整个印度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旁遮普邦农业发展瓶颈
作为经济支柱的农业曾牵累着旁遮普邦经济面临着严重的下滑态势。2011—2012年度,旁遮普邦的人均收入排名已降至印度第7,2010—2011年度至2011—2012年度,人均收入仅增长424%,增长率排在全国的第13位[2]。造成如此状况与其农业发展困境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旁遮普邦农业发展遇及瓶颈并不仅是农业生产停滞,更伴随一系列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而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其经济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停滞、生产力下降,其他作物生产边缘化
相比较20世纪80年代产量的高速增长,近年旁遮普邦的小麦及水稻产量的增长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当中某些年份出现波动证明其产量稳定性仍然不足。旁遮普邦形成小麦-水稻单一轮作模式,挤压了高粱、玉米及其他作物的生存空间。对比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状况,旁遮普邦的粮食生产及增长目前已显“力不从心”,同时,其他作物生产增长同样受到制约。除此之外,旁遮普邦内的耕地面积基本达到饱和,小麦、水稻以外的农业用地变得愈加紧张。
(二)生态破坏严重,农业生产质量下降
“绿色革命”以来,旁遮普邦集中高强度地使用管井、化肥、农药、杀虫剂等辅助生产,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首先,管井灌溉数量激增导致地下水位剧降。管井灌溉是旁遮普邦农业用水最主要的途径,而其水源来自于抽取大量的地下水。据2012年《印度时报》报道,旁遮普邦地下水位每年下降60cm,旁遮普邦在不到30年的时间就消耗了过去105年时间的地下水储备[5]。2016年印度《经济时报》称旁遮普邦划分的145个地下水区块已有110个属于“暗区”(意为过度开发),并且45%左右的区块已被邦政府标为“警告”,这意味着它们的水只能用于饮用,而不能被用于农业和工业部门[6]。其次,化肥、农药、杀虫剂使用过度造成土壤污染与肥力下降。“绿色革命”时期印度及邦政府对于这些化学投入的补贴力度大,农民便大规模采用。但大部分农民因文化程度低,难以科学合理地对化学制品进行配比使用,破坏了土壤环境,使其生产力下降。旁遮普邦的农业发展与生态破坏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尤其是水源的逐渐缺失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农民负债过重,对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根据旁遮普邦MASR组织①记录2000—2010年间,共有6926个农民自杀[7],而如果将未有上报警方的自杀事件计算上这一数字无疑将会更大②。旁遮普邦政府进行过详细调查发现,农民自杀的原因主要是因精神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来自于其所背负的债务[8]。
二、旁遮普邦农业发展瓶颈的根源
旁遮普邦农业问题的肇始于在合理农业政策及改善措施长期没有适时调整,致使累积的问题日渐严重。
(一)第一次“绿色革命”后遗症
“绿色革命”加速了旁遮普邦乃至整个印度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其率先开辟了印度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但“绿色革命”同时也暴露出缺陷和不足。第一,普遍采用化学农业技术。“绿色革命”所使用的基本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农药等都为高度化学化。一方面,在大量使用之后破坏了土壤有机环境,造成土壤退化;另一方面,需要过高的用水量,过度消耗水资源。例如,水稻是目前用水量较大的作物,每公顷使用约24000m3的水,是玉米的6倍,是花生的近20倍[9]。第二,种植成本高,农民需承担较大风险。“一揽子”投入需要农民购买昂贵的机械设备以及不断增加的投入。而更为严重的是,因生态环境的破坏,高产品种对于化肥、农药等元素的反应下降,农民投入的要比以往更多才能够达到此前的生产水平。根据1975—1976年至2001—2002年的数据显示,小麦种植成本增加了7倍、棉花增加了8倍,水稻则增加了11倍[10]。农民除了应付生存支出外还需要承担高昂的农业投入,欠债及破产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二)政策引导和服务措施与农业发展脱节
首先,印度中央政府与邦政府忽视稻麦以外的粮食。中央政府利用各种价格措施(如最低价格)与其他市场诱因鼓励粮食生产,并且还为了完成粮食自给的任务,不断向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施压以传达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视。其结果造成其他作物的收益无法与种植小麦、水稻相比,并失去足够的关注、投入和研究。一味强调粮食增产使得农民仅对粮食作物有着极高的熟悉度,转种其他作物的动力与意愿不足。然而,针对这种情况,邦政府对于中央的政策并没有及时地制定任何有效的计划和措施,导致旁遮普邦的农业仅仅是小麦—水稻组合的“独舞”模式。其次,印度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下降。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推行、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印度政府的强力支持,技术、资金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是旁遮普邦农业成功发展的核心基石。但是,20世纪90年代印度政府开展新经济改革,对于农业重视及支持力度下降。尽管农业部门仍然是印度50%以上人口的就业来源,但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经从“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1992)的30%降至“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7—2012)的145%,这要归结于印度从农业经济转向基于工业和服务业经济发展的结果[11]。如今印度已经成为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但其农业及制造业则要薄弱得多。印度人试图从传统农业经济直接跨过制造业,进入以服务业为经济主干的服务业主导型经济[12]。其造成了:第一,农业灌溉及水利工程得不到及时的修缮与建设。凡遇及气候突变(主要为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农业则大幅度减产,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更加恶化。第二,印度政府对于农民的津贴下降,粮食作物最低价格得不到保障。据统计,印度的小麦和水稻的最低支持价格在1997—2001年期间增长缓慢,在2002—2005年间几乎处于冻结的状态[13]。在印度加入了世贸组织(WTO)后,急剧地改变了粮食的价格环境。基于旁遮普邦农业生产成本渐高,在受气候及自然灾害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冲击等因素影响下农民入不敷出,走上破产甚至自杀的道路就不足为奇了。
三、印度旁遮普邦农业发展瓶颈的突破
当前,农业是旁遮普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农业遭遇瓶颈其经济就无法快速增长,亦难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性。旁遮普邦农业发展到达关键节点,需进行升级转型,否则难以改变现况。近年旁遮普邦政府已正在利用中央政策给予的机遇逐渐调整发展方向,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推行第二次绿色革命①,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重视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的作用,丰富作物种植以改善生态环境。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绿色革命”的发展模式已难以维持,印度政府意识到需要在此基础上推行“第二次绿色革命”以解决农业困局。2004年,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称:“经过第一次绿色革命,印度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现在,需要发动“第二次绿色革命”,以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这将是印度政府未来几年优先考虑的重点[14]。”而根据“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主要方向,旁遮普邦开始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转型。首先,依托多样化种植实现农业转型。藉此“第二次绿色革命”大的政策环境,研究除小麦、水稻以外的高效益的作物良种,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所研发的节水并对化肥、杀虫剂等需求较低的作物品种逐渐出现。此举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印度国内对于提高生物多样性有着高度的重视,丰富作物种植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亦有较大的帮助。2014年,旁遮普邦农业部长强调:“旁遮普邦需要进行第二次“绿色革命”,使旁遮普邦变成印度生产水果、蔬菜、鲜花的第一大邦[15]。”其次,加强农民、农产品与市场联系,加快现代化农业步伐。“第二次绿色革命”涉及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信息建设以及增加农畜产品加工等内容。在这一过程逐渐规范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储存及运输,利用更为及时的信息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策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补齐了相关产业链。例如,2016年4月莫迪政府电子贸易平台(eNAM),目的是帮助农民出售马铃薯、洋葱等25种主要农产品,计划拨款20亿卢布(约合人民币196亿元),并且其他农产品也在支持名单中不断更新[16]。对于这种改变,一来可以提升农民的经济回报,提高农民转种其他作物的信心,扩大高经济价值作物的种植。二来可利用印度优势的软件信息产业将销售效率提高,建立产业间互相辅助机制。总之,印度政府对于农业发展思路上的开拓以及更加注重利用和完善农业发展机制将持续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农民负债问题,保障农民利益
旁遮普邦的农民因为负债产生的自杀率排印度前列。而旁遮普邦及整个印度国内不乏呼吁加强帮助负债农民的声音,但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党派采取立法措施[17]。2015年,北方邦城市马图拉多达25000个农民向总统拉纳布•慕克吉请愿批准他们在有印度第69个独立日上吊自杀[18]。所以,从制度上为农民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显得十分急迫。莫迪曾表示:“我们有许多政党,但印度是个大国,而我们需要携手合作。对此,我欢迎任何能够帮到农夫的建议,政府将会认真考虑。”[19]2016年,印度政府批准了价值13亿美元的保险计划,旨在保护农民因减产或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农民自杀事件并争取农民团体的支持[20]。此计划向印度农民传达较为积极的信号,农民所经受的困难正在逐步得到现任政府的重视。
(三)借助国内、国际的有利因素,推动和完善农业配套设施
建设农业部门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而且还取决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充足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活动的单位成本[21]。虽然印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在于其经济实力不足,且难以在短期之内根本改变,但近来的国际形势及莫迪政府的政策走向正在为基建的改善增添希望。2014年,印度加入由中国牵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随后加紧向其申请基建项目贷款。以中国为首的广大亚洲发展中国家近期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与重视为印度提供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莫迪政府进一步开放外资准入的领域和占股比例,2014—2015年度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40%[22]。园艺、花卉栽培、种子开发、畜牧业、农业及农业相关部门已允许100%的外国投资[23]。当前印度正处于形势较好的外资环境中,加上合理的外资政策将会有良好的“化学反应”。
(四)旁遮普邦农业未来发展前景
政府鼓励与市场紧密结合。现任莫迪政府对于外资企业进入印度的鼓励与政策放宽,促使更多的跨国企业投身于印度,这些企业对于农产品的采购将是旁遮普邦合同农业发展的机会。旁遮普邦合同农业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在之后开始发展①,但农民常常面临产品质量低时企业拒收率高、企业延迟付款及收购价格低等问题。在2013年旁遮普邦政府颁布新的《旁遮普邦合同农业法案》后,农民的利益相对得到保障。邦政府与相关机构及时地参与进来将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并实现大量的技术投入,确保农民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耕作方向。在邦政府的监控下,农产品的质量也将得到保证。再具有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农民的收益将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旁遮普邦农业多样化政策将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多元化需求,两者相互促进。一方面,跨国公司能够将旁遮普邦作为生产基地而将多种产品销售至世界市场;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厂数量的增加与产品种类需求的丰富还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当地失业和贫穷的状况。拥有世界级的国内巨大消费市场。首先,印度中产阶级消费量迅速增大。根据麦锡肯公司预测,如果印度经济在2005—2025年之间以73%的速度增长,那么到2025年,将有583亿印度人进入中产阶级的行列。而中产阶级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从2005年的5%左右增加到2025年的41%,他们将是印度消费支出的主要力量,到2025年将占总消费量的59%[25]。
关键词:高等教育;视角;“蚁族”现象;主体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75-02
“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多为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由于执意留在大城市发展,又未找到较高薪酬的合适工作,而从事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的低收入、临时性工作,甚至处于半失业状态,聚居在租金低廉的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公寓中。2009年,学者廉思关注到这个“数量庞大的沉默群体”。鉴于这个群体具有与蚂蚁相似的“高智、弱小、群居”的特点,将这个群体定名为“蚁族”。有人将“蚁族”与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并称为四大弱势群体。相较于其他弱势群体,“蚁族”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其接受过高等教育。正因为这一特殊性,尽管“蚁族”还没有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但却受到比其他弱势群体更为广泛的关注。研究者普遍认为,“蚁族”的形成与国际经济危机加剧,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以及个人家庭背景和户籍制度有关。公众则更多关注形成“蚁族”现象的社会体制与机制原因。笔者认为,揭示社会矛盾,促进体制与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固然重要,但“蚁族”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以高等教育为视角对其进行审视,从“蚁族”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出发,分析“蚁族”现象形成的主体原因,以改善教育、完善主体为思路寻求应对方法,或许更有实际意义。因而,本文结合高等教育的现况,对形成“蚁族”现象的主体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高校规模扩张背景下部分学生学无所长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急剧膨胀,大学招生规模以年均约30%的速度递增,在校大学生从原来的不足700万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3167万人,毛入学率也从不到10%增加到26.9%。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的教学资源并没有与招生规模同步增长。受各种软硬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下滑、学生素质下降现象日渐显露。不少学校在宿舍、教室、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条件准备不足,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就快速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招进来后,校内宿舍住不下,就在校外租用公寓楼供学生住宿。教室、师资不足,就缩减课时以解燃眉之急。而自习室、图书馆、教学仪器设备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则更为普遍,网络上随处可见的“自习室抢座占座攻略”可资为证。但因自习室、图书馆并不像教室、宿舍那样不可或缺,高校对此大多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学生居住校外公寓,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校内的学习氛围,与社会不良风气接触愈密,不利于学生潜心学习。缩减课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则更为明显,教师为了赶进度只得忽略细节、略陈梗概,学生如堕云雾,不知所云。而自习场所的短缺,使学生连自主学习也困难重重,学习质量自然大打折扣。如果说因扩招导致的高校教学资源短缺,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不利外因,那么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学籍管理现状,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内在意识,助长了学生的消极应付心理。刚走出高中校门的大学生,都经历了几年难以言状的炼狱生活,忽然来到崇尚自我管理、考试六十分万岁的大学,难免出现思想上的松懈和行为上的懒散。这种松懈和懒散往往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剧,对于众多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吃饭、睡觉、打酱油”是一种生活常态。而老师们的应对措施很简单:考试时重点划得更少、更简、更精确,以免过多学生挂科。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称,中国高中生压力居四国之首,逾七成中国高中生心理亚健康,五成存在失眠情况。而中国大学生中则鲜有失眠一说,一天睡十小时仍嫌不够者大有人在。许多学生把大学视为高中炼狱生涯和竞争残酷的职业生涯之间的栖息地、避难所,将人生最宝贵的四年学习时光付诸玩乐,其代价异常惨重。中国一方面劳动力过剩,一方面高端人才稀缺。大学生本该如社会所期盼的那样,迈进高端人才行列,但相当多的大学生却因学无所成,不得已加入浩浩荡荡的普通劳动力大军中,为生存而挣扎。在最近几年的各种人才招聘会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招清洁工月薪2000元,招文员月薪1500元”的招聘告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众多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现状。而笔者想说,文凭可能贬值,但无论在什么时代,知识是永远不会贬值的。一部分大学生沦为“蚁族”,与其知识储量不足、学无所长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人才培养目标含混致使大学生遭遇职场错位尴尬
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讲话中曾说道:“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认为,如果是为了谋求工作而读书,就不应该进大学,而应该去读职业技术学校。所定义的大学是一个不掺任何职业性功利目的,旨在提高文化、学术修养,研究高深学问的知识圣殿。应当说,原本兴办大学的初衷便是如所认为的那样,为了培养学术精英,铸造文化大师。时期的大学,与此培养目标相适应,采取的是一种纯学术、非功利的精英培养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曾培养出了大量的学术精英和大师级人物。但这种精英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高校却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1.大学入学门槛降低。入学人数的大增,使生源整体素质下降,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知识和能力储备难以胜任以学术精英为培养目标的研究性学习,其自身成为学术精英的动机和欲望也不强。
2.中国低收入人口比重大。众多从农工家庭或其他低收入家庭走出来的学生,进大学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谋求一份体面而薪酬丰厚的工作。同时,从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也难以容纳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相当的精英型人才。在大学扩招的浩荡洪潮中,大量学生盲目地选择进入大学,从未想过自己需要接受什么教育。人们早已默认了一个规则,经历高中炼狱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而进职业技术类学校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于是,大学的地位就变得非常尴尬。一方面,为了扩招,为了迎合更多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择业需要,必须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由非功利、纯学术的精英教育,向功利性、实用性的大众教育转型。而另一方面,大学与生俱来的精英教育情结和办学层次定位,又决定了大学教育不能完全迎合人才市场的现时需求,过分强调技能培养,将本科教育弱化为职业技术教育。那么,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个在时期曾有非常准确回答的问题,放在当代,竟已无从回答。现在的许多大学实质上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介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与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学校,培养目标游移于精英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实际效果是难取二者之长却兼二者之短,既未充分满足部分学生训练职业技能的需求,又未能使学生达到精英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使学生沦为人才类型上的“蝙蝠”,在人才市场上陷入错位的尴尬境地,这种状况是形成“蚁族”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自我定位缺失致使大学生职业准备不足
在大学培养目标含混的背景下,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自我定位缺失。大学就如同一锅大杂烩,煮的人不知道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煮,被煮者被动地随着汤汤水水瞎搅和,不在意也不知道自己会被煮成什么样。据统计,在填报专业的问题上,逾五成学生无明确意向,全由父母代填。三成学生随意选择了并不了解的专业。逾七成学生对专业的喜恶取决于该专业的冷热程度和就业率,很少顾及自身的兴趣与专长,对相关职业的状况及从业要求知之甚少。很多大学生缺乏钻研学术的动机与素质,又不具备闯荡社会的能力储备和思想准备,既无职业定位,又无从业准备。临近毕业,在社会潮流的挟裹下,懵懵懂懂地挤进公务员和研究生招考大军。但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并不易得,每年公务员考试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经常出现数百上千人竞争一个职位的情况。而继续读研也不能逃避一生,一直读到博士后出站,没法再读下去了,还得走上社会。因而,笔者以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应该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想明白自己是为“研究高深学问”而来,还是为培养职业能力而来,然后摆正位置,有理想有规划地展开大学生活,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作好准备,这样才能避免沦为“蚁族”。蚂蚁“高智、弱小、群居”的形象,被用来形容大学生群落,应该说是一种很悲哀的社会现象。毕竟,蚂蚁般的弱小与大学生在社会上的预期地位是不能契合的。然而,社会的就业难题,残酷的职场竞争,却实实在在地使一批大学生生活得如同蚂蚁般的渺小和艰辛。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描述和分析“蚁族”的成因以及未来的去向,但始终无法绕过“蚁族”现象所折射出的教育困境、“蚁族”主体能量不足两大问题。因此,笔者以高等教育为视角,重点分析了形成“蚁族”现象的主体原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和大学生群体对这些问题的高度关注,谨防“蚁灾”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