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神经外科护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25 04:28:12

序论:在您撰写神经外科护士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神经外科护士论文

第1篇

1.1对象选取我院神经外科的42名护士为培训对象,年龄为20~44岁,平均年龄(28.9±9.7)岁,女护士39名,男护士3名;护龄1~20年,平均(6.74±4.29)年;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12名,护士23名,助理护士3名;本科及以上学历32名,大专学历8名,中专2名。

1.2方法

1.2.1成立核心能力培训小组对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分层级进行核心能力培训,42名护士按照毕业年限、学历及职称分成N0、N1、N2、N3四个等级,N0级为初级护士,N1级为责任护士,N2级为高级责任护士,N3为责任组长,其中N0级8人,N1级19人,N2级10人,N3级5人,成立培训小组,每层级设立1名培训组长。

1.2.2培训方法根据各层级护士的特点制定培训目标、计划、考核标准、实施分阶段、分层次培训及自学形式,全过程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低层级护士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实际运用,高层次护士注重应急协调能力、科研教育和质量监控能力的评价。N0级护士着重培养职业素养、工作能力,实施导师制、专人带教,集中培训,以基础操作训练为主,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及专业理论知识,每月考核,巩固在校所学知识;N1级护士在熟练掌握基础护理的基础上以专科护理操作为重点,并培养护士的组织协调能力;N2级护士侧重的是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应急能力,参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护理配合,并培养专科技能;N3级护士侧重的是沟通技能、临床带教能力的培养、管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培养科研及技术拓展能力。各层级护士由培训组长组织带领,以专业知识培训及测评并结合临床实践贯穿全程,最终以临床案例积累达到理论与实际相互贯通来锻炼神经外科各层级护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

1.2.3考核科室成立专业核心能力培训小组对结果进行考核评价,最终考核以护理临床案例积累度、理论与技术操作的掌握和熟练度、急救技能的提高、综合能力考评及医生、病人的满意度来评价实施效果。其中理论与技术掌握和熟练度满分为50分,临床案例积累度和急救技能提高、综合能力考评及医患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满分为10分,临床案例积累分值越高则积累越多,其他指标则分值越高说明服务质量越好。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结束后对各层级护士进行评分,并与培训前对比,结果显示各层级护士培训后专业水平较培训前得到显著改善(P<0.05)。

3讨论

神经外科是专业性强且危重症患者多、病情复杂、变化快,抢救机会多的专科,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比许多专科高,需要不同层级护士都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的急救知识、精湛的急救技能,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工作要求。有研究表明,护理岗位的技术含量和风险与护士相应的学历、技能等相关,只有护士与其所在岗位的职能匹配,才能最大程度满足医生和患者的实际需求。而分层级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根据护士的自身资历特点,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可以显著提高护士的职业能力。本研究结果发现,N0、N1级护士临床案例积累度、理论与技术操作的掌握和熟练度、急救技能及综合能力考评较培训前得到显著提高,医生、病人的满意度也显著改善(P<0.05),N2及N3级护士自身业务水平均较高,经过培训后得到进一步提高,大大提高了护士的能动性及工作效率。

第2篇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共107例患者,均于2012年1~12月于本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此时间段本院尚未全面推行品管圈护理模式。患者男女比例62:45,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50.5±7.1)岁。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43例、肿瘤47例、脑积水12例、其他5例。观察组共117例,为2013年1~12月本院收治同类患者,此时间段本院已全面推行品管圈护理模式。患者男女比例66:51,年龄12~77岁,平均年龄(52.5±6.8)岁。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47例、肿瘤50例、脑积水13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案

1.2.1对照组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按医嘱开展护理,配合开展基础心理护理、语言交流、行为指导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联合开展品管圈护理模式:首先成立品管圈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采取自荐及推荐方式,募集共11名成员,并以每月15号及30号为活动日,开展为期1h的品管圈活动;随后于活动期间开展头脑风暴,列举出上一阶段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由护士长挑选本次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鼓励全体成员分析其发生原因,探究其解决方案;将获得的解决方案总结为具有实行性的项目,由全体成员深入实行;下一阶段活动中对改进结果进行再分析,探讨结果及不足。

1.3观察指标

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并发症出现率,以评价神经外科护理质量;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于患者出院时要求填写,以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共出现7例护理不良事件:3例跌倒、2例不按医嘱用药、2例锐器划伤;12例并发症:7例医源性感染、3例尿崩症、2例消化道出血;对照组共出现36例次护理不良事件:17例滑到或跌伤、8例不按嘱用药、4例锐器划伤、7例其他不良事件;41例并发症:31例医源性感染、3例尿崩症、2例顽固性呃逆、1例术后癫痫、4例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出现率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7%,显著性高于对照组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3篇

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是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通过锁孔入路采用内窥镜技术或内窥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颅内病变,是小切口切除病变,可将手术损伤降到最低限度,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反应轻微,是目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1]。我院开展的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近一年我院神经外科开展的锁孔手术84例,男45例,女39例,年龄3~78岁,平均47岁。大脑半球深部肿瘤24例,凸面/浅表肿瘤15例,小脑及桥小脑角肿瘤25例,鞍区肿瘤18例,椎管内肿瘤2例。

2 术前准备

①患者准备:剃毛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和细菌移生,所以最好保留术野的毛发,强调洗净手术侧眉,患者洗头、洗脸,不用剃头剃眉。②器械准备:锁孔入路手术器械包,神经外科自动牵开器,垂体显微手术器械,磨钻铣刀,手术显微镜及显示器,神经内窥镜系统,单极电凝,不同方向的双极电凝,明胶海绵,骨蜡,脑棉片,头皮夹等。

3 术中配合

①麻醉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后,以幕上深部肿瘤锁孔手术为例,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15°,偏对侧10°,麻醉前作腰椎穿刺备用,需要时持续缓慢放出脑脊液。如果是鞍区肿瘤经眉弓锁孔手术,双侧视力相当者,则作右侧入路。如果左侧视力差,则作左侧入路。脑胶质瘤在肿瘤相应部位作锁孔入路,就近原则。听神经瘤在患侧耳后作锁孔入路。后交通动脉瘤在患侧、前交通动脉瘤在供瘤大脑前动脉侧作眶外侧额叶下锁孔入路,现以右侧入路为例说明如下。②消毒:用胶布粘合双眼,常规消毒颜面部皮肤,尤其是手术侧眉毛并铺单。③切口:经眉切口:论文好网护理学于眉毛内眶上孔外侧作一长约3~5 cm的横切口,达骨质;翼点人路切口,切口起自右颧弓上缘,耳屏前0.5 cm,垂直向上约5~7 cm,直形、弧形弯向前或“S”形切口;冀点入路既能充分释放脑积液,还有助于上抬术侧额叶,扩大手术操作空间[2],用骨膜分离器推开软组织,于眶上缘上方切口的中心,用磨钻钻孔,铣刀打开骨瓣,直达硬脑膜。④切除肿瘤:切开硬脑膜,显微镜下或内窥镜下进行操作。以鞍区肿瘤为例:用吸引器尽量吸除可吸走的肿瘤,之后用活检钳夹除肿瘤周边部分,使肿瘤得以充分切除。用活检钳、刮匙将鞍内、鞍上的肿瘤切除干净,尽量切除鞍上肿瘤壁。余下者及鞍内肿瘤壁予以电灼,使之变黄、收缩,之后置入少许明胶海绵,并用棉片压迫渗血。⑤关闭切口:确认止血彻底、无异物残留后,用大量NaCl溶液冲洗术野,严密缝合硬脑膜,将骨瓣固定于骨窗内。缝合骨膜及帽状腱膜后,于皮内用可吸收线或不可吸收线缝合头皮,手术即已完成。

4 护理体会

①术前准备:必须了解麻醉方式及要求,术前询问手术医生有关的器械及配合要领,熟悉相关手术步骤、局部解剖、操作程序。准备手术用物。②头部固定:协助术者固定患者头部于头架上,固定好肢体,将头部及肩背部尽量贴近床边,使患侧手术切口位于头部最高点[3]。适当的头位,可利用脑组织自身的重量移位,增加手术工作空间,减少术中牵拉。安置后,检查患者身体各部位是否受压,保证各种管道通畅。③眼睛和耳朵的保护措施:患者全身麻醉后眼睛涂金霉素眼膏,耳朵用消毒棉球塞住,再用小贴膜贴好,避免消毒液流入造成损伤;最后将切口四周用粘贴巾固定,以便手术野的暴露。④手术设备的摆放:手术开始前,巡回护士先将显微镜放在患者头部左侧,然后将底座固定,移开镜头放在床边备用。电刀和磨钻、铣刀主机放在患者左下肢外侧,麻醉机与显微镜分在两侧放置。显微镜显示器及脑室内窥镜系统放在患者头部右上方,器械托盘横放于患者腰部,便于手术器械的放置及医生操作。熟练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4]。⑤术中配合: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与术者的密切配合论文好网护理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4]。器械护士须备好术者所需手术器械,及时准确地传递并擦拭双极电凝,当处理血管和神经时,调小双极电凝的功率。手术过程中应准备好各种规格的棉片及明胶海绵;手术切口小,部位深,提醒医生取出棉片,认真清点,防止遗失。取下骨瓣较小,应妥善保存,防止坠落。⑥保持良好的视野:巡回护士论文好网护理学应协助术者将显微镜移至手术台,并调整好光源,对好焦距。洗手护士将准备好的棉片和明胶海绵快速准确地递送至显微镜下光圈边缘以便术者视线无需离开显微镜术野,保证在显微镜下操作的连续性,传递器械时一手扶着尖端一手握住长轴中部传递给术者,避免碰撞显微镜和术者,增加手术显微镜下操作的稳定性[5]。术中经常冲洗镜头,保持内窥镜物镜清晰和避免长时间聚焦、热辐射造成脑损伤。⑦器械使用及维护:正确的使用及保养将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应一手一次一件取用,轻拿轻放,不可挤压、碰撞。脑室镜光源导线用清水擦净后绕大圈置妥当处保存,勿折弯。论文好网护理学贵重器械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登记使用情况。⑧锁孔入路骨瓣直径常为2.0~3.5 cm其骨瓣面积仅为常规开颅额骨骨瓣的1/6或1/4,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切口和脑组织的暴露时间,降低了感染机会。总之应用锁孔入路微创颅脑手术方法,加上术前周密准备,术中默契配合及术者良好操作,使手术获得满意疗效,也是今后神经外科手术应用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 目的:介绍神经外科俯卧手术的安置方法及其护理体会。方法:采用更具胸廓的宽窄调整俯卧位垫两侧外缘宽度。膝部、足背部垫海绵枕,头转向一侧,垫头圈,双臂自然弯曲,固定于搁手架上。结果:术野暴露充分,术者满意,患者舒适,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俯卧位的合理安置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功,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降低因安置不当给患者和手术室护士带来的风险。

手术室护士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真正掌握手术中患者的实际需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安全合理的手术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全麻下俯卧位常用于神经外科幕上顶枕部、后颅窝中线区、脑干背侧面等手术。俯卧位具有手术视野暴露充分、手术切口不偏离中线、便于手术医生操作等优点,但此可能造成患者生理学的改变,易导致呼吸、循环障碍,神经损伤和皮肤压疮等并发症。我院手术室2007年6~12月,对34例俯卧位手术患者采用此法摆放,手术视野暴露好,术者满意,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4例,男10例,女24例。年龄16~58岁,平均37岁。其中,幕上顶枕部20例,后颅窝肿瘤6例,脑干肿瘤8例。

1.2摆放方法

在患者全麻后进行安置,手术床上铺的单子要清洁、干燥、无碎屑,搬动患者时麻醉师站在患者头部,负责观察患者情况,保护气管插管,托扶头颈部,搬动患者时步调一致,将患者脊柱在同一纵轴位转。大单将三圆形软枕卷成管状,折成三角形,尖角朝上置于手术床上,患者俯卧(使患者髂棘处卧于三角形底部横枕上)胸腹部悬空以保持呼吸通畅,膝关节处垫以海绵软枕,大腿与背部呈20°,双小腿上翘与大腿呈30°~35°,双小腿悬空避免脚趾受压,约束带固定下肢,头转向一侧,垫一头圈,两臂自然弯曲置头旁搁手架上或固定于身体两侧,约束带固定,使其处于功能状态,确保手术患者安全。摆放好,患者身上盖手术巾,保暖并注意皮肤与金属接触。

2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1保持呼吸、循环通畅

尽可能使患者舒适,患者胸廓和腹部要留有空隙,达到胸廓和腹部不受压,使患者在通气时,胸腔和腹腔可自行舒缩,以维持正常的呼吸频率、通气功能及静脉回流。

2.2防止压疮的发生

俯卧位时身体主要受力点是两肩锋前侧面、两侧肋骨、髂前上棘、膝等部位。这些部位面积小,承受压力大,脂肪肌肉包裹较少,易发生压疮。摆放时,这些受力点要垫海绵垫以缓解局部受压,手术时间超过1 h的患者,常规进行检查受压部位的血液回流情况,并予以按摩。

2.3眼部和面部受压的预防情况

双眼用专用贴膜遮好,防止消毒时碘酒流入眼内,造成黏膜损伤。头托固定头颈时,要将眼部放于头托凹陥处,避免眼睑部皮肤接触头托,注意调整面部皮肤与头托的接触部位,使前额和两侧颧骨受力点均匀。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巡回护士每1~2小时检查1次患者眼睛、前额和双侧颧骨受压情况,并调整受力点。

2.4避免神经牵拉伤

俯卧位时,患者伸展的双臂与身体的夹角不超过90°,以65°~75°为宜,并垫以软枕,防止过度外展造成臂丛神经牵拉而引起不适。

2.5保护器官避免受损

女性患者乳房因乳腺血运丰富,腺体有一定弹性,受挤压易引起损伤。摆放时将两侧乳房护送至垫中空处并展平胸下中单,避免其受压。男性和阴囊血运丰富,皮肤薄、娇嫩,摆放时,使其不与枕接触,避免受压,水肿的发生。

2.6脊髓损伤的预防

患者全麻后,肌肉完全处于松弛状态,在转换时要使患者头颈部与脊柱在同一纵轴同步转动,并使脊髓维持在其功能位。

3结果

本组34例患者在手术室护士的细心呵护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合理安全、科学的摆放,充分暴露术野,给医生操作带来了方便,缩短了手术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4讨论

正确的摆放,不仅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而且有利于对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俯卧位是被迫姿势术中的放置,是手术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手术安置是否正确、合理,不仅直接影响手术操作,还会给患者造成手术以外的损伤,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所以俯卧位的合理安置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功,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舒适需要,不断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本组34例患者顺利完成,均不同程度减少手术时间,降低了并发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降低因安置不当给患者和手术室护士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符利君,吴怀兰,张南南,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殊的安置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69-470.

[2]李海如,宋烽,边树芳.使用弓行俯卧位支架的护理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84-385.

[3]计惠民,徐归燕.患者变换与移动的护理援助[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4):158-159.

第5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 微创手术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06-01

神经外科教学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术中知识而忽略临床实践操作则难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外科医生。神经外科病情复杂,手术操作难度较大[1]。近年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显微镜及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给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带来新的挑战[2]。尽管近年我国神经外科技术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神经外科人才仍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神经外科临床医生尤为重要[3]。为了提高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的教学质量,本医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对神经外科专业学生在传统教学的技术上进行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选取2009级神经外科1班医学生45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神经外科2009级2班学生42例为对照组,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学习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教师按照大纲内容进行讲课,并解答学生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并让学员完成临床技能考核。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外科教学本身比较抽象,因此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教学图文并茂,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活跃课题学习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此外,通过临床病例、图片信息、病例录像使得临床教学更加具体及丰富。(2)利用实验动物进行显微外科操作:显微血管吻合技术是临床外科医生基本技能,通过加强显微血管吻合操作,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无创显微技术的技巧及理论知识。显微血管吻合手术不仅可由于复杂的头颅外科手术中,而且可由于缺血性脑病血运重建中,因此,通过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操作技能对提高学生临床操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3)加强学生仪器设备的应用能力:神经外科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因此,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对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教学过程中,各医学院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合理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并提高学生对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4)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外科手术尤其是操作过程复杂的外科手术,非常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从手术准备、基本器械的应用、无菌操作、手术入路、止血等过程均需要外科医生与临床护士密切配合,因此应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并有意地锻炼学生团队协调能力。(5)严格考核制度:严格考核制度才能保证学员充分掌握外科手术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效果重要方法。因此,考试前应对神经外科学生制定相关考核表,并对主考老师加强培训,做到严格考核。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期末知识理论考核成绩、实验操作分数、论文撰写能力、团队合作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神经外科是一门内容广泛、专业性强的学科,其涉及内部包括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等纵多学科[4]。科目概念抽象,理解较困难,而部分医学学生由于神经外科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对内容的掌握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详细,影响学生医学技能的培训,因此,培养复合性的神经外科学生是神经外科临床带教老师主要任务和责任。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可提高神经外科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外科操作技能。本研究中观察组期末知识理论考核成绩、实验操作分数、论文撰写能力、团队合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从而表明对神经微创手术外科医学生应用新型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恒柱,严正村,王晓东,等.神经内镜鞘外手术在微创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996.

[2] 赵继宗.微创神经外科与转化医学[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4):456.

第6篇

一、思想政治方面

1.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及临时指性指令任务。在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活动中,真正做到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紧密联系科室实际,深入思考目前工作中急需改进、急需创新的地方,把为病人办好事,办实为自觉行动;教导护理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热爱自己的岗位,一切从病人出发,一切为病人着想,一切为病人服务。珍惜好的工作环境条件,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2.认真积极准备,迎接“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以及“百姓放心示范医院”活动的检查,并把此项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贯穿在护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在护理工作中,通过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抓好护理质量管理,改善服务。

3.当选河南省优秀护士。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护理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三等奖。

二、业务工作方面

1.截止到XX年11月30日共收治患者873人,其中急诊患者159人次,手术603例,气管切开患者79人次,病危人数35例。其中包括脑干肿瘤,听神经瘤,脑动脉瘤,椎管肿瘤、面肌痉挛等。

2.病区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指标合格率为100%,然而,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待改进:患者基础护理有待加强;病房管理陪护人员太多;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欠佳,服务态度有需进一步提高。组织全科人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跟踪监控,希望这方面的问题能得到根本解决。

3.护理新业务方面,今年下半年开展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截止到截止到XX年11月30日共穿刺110例。

4.由于全民医保及合作医院的建立,患者人数量剧增,并且急诊患者数量剧增,经常处于加床状态。现有护理人员16人,床:护=1:0.4,距卫生厅要求神经外科床:护=1:0.6,还有一定差距,危重患者多,护理工作量大,现护理工作开展仍有一定困难。

三、护士的继续教育

1.在科内采用晨会交接班、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班组织小讲课每周一次;每月科内组织一次业务学习,由科室老专家及博士学历的医生讲解神经外科专科知识,培养护理人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表达问题能力。

2.组织人员按时参加护理部举办的业务讲座。

3.为了更好的使用监护仪、微量泵、血糖仪等仪器,组织邀请相关厂家人员讲解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使大家常学习,更新知识。

4.每月组织了护理技术操作考试,成绩均在93分以上。每季度组织科室护士一次专科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平均在95分。

5.全年护理人员外出参加省内会议共有5人次,1人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进修。

6.目前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6人,本科学历6人,专科学历10人(其中3人正在读护理本科)。

四、护理教学

全年共接待省内护理进修人员1人次,接受护理实习人员50人次。护理见习人员3人次。

五、撰写的护理学术论文

第7篇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贵怀在沙龙上发言时说:“菅凤增领导的宣武医院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的氛围搞得很好,我们医院的很多医生都听过他们这里办的各种学习班。脊柱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当前专门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太少,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改变这个现状,许多神经外科的人都在考虑。”

据统计,在国外,神经外科手术的40~80%都是脊柱手术,而根据国内13家医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神经外科手术的统计数据,在总量28412例手术中(包含血管内介入手术),脊柱脊髓手术(不包含脊髓血管病)仅1851例,占手术总量的6.5%,其中脊柱退行性疾病只有322例。

创建中国首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

2005年,刚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菅凤增加入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主任凌峰教授和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名誉主席赛米(Samii)教授的指导下,创建该院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

宣武医院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之一,近50年来,在赵以成、王忠诚、丁育基、凌锋等几代著名教授带领下,成为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的以微侵袭治疗为特色的科室。

20世纪60年代末,亚萨吉尔(Yasargil)和卡斯帕(Caspar)等将手术显微镜应用到神经外科手术中,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手术显微镜在许多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骨科主任党耕町在他主译的《脊柱外科技术》一书中说道:“在欧美一些国家,很多神经外科医生从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使得显微技术在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中国,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基本上由骨科医生承担,以常规开放手术技术为主,所以显微外科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凭着一股要干事业的闯劲,菅凤增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在脊柱神经外科这一重要医学领域,取得诸多成果,他们首创或率先实行的几项医疗技术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2008年,菅凤增在国际上首创“单纯后路复位矫形及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及环枢椎脱位”技术,即颅颈交界区脱位的手术治疗新技术。

世界神经外科最权威的杂志《神经外科学》(Neurosurgery)刊出了此项技术的研究报告,赛米教授称之为“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重大突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本泽尔(Benzal)教授则发表评论:“这一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避免了经口腔手术。希望治疗这一疾病的医生掌握菅凤增报告的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已在中国逐渐推广。

2008年,菅凤增在国内最早报告了显微镜下“前外侧入路椎间孔扩大术治疗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这是一项既不需要传统的内固定、又保留颈椎运动功能的非融合手术技术,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

同年,菅凤增又率先在国内报告了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技术”,它同样是不需要腰椎内固定、并保留腰椎活动功能的非融合技术。

2009年7月,菅凤增在国内首先实施了利用“显微镜联合内窥镜技术”切除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

菅凤增说:“几乎所有脊柱疾病都表现为神经受压,因此从神经外科角度可以更好地恢复及保护神经功能,同时兼顾脊柱的稳定性。”

海外留学形成创新思维

宣武医院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有13张病床,2011年,菅凤增和他的团队实施手术594例,这样高的流动率在业内实属罕见。

菅凤增解释说:“我们采用显微微创技术,伤口不大,只要处理得当,很少有术后感染。我们的病人一般做完手术就出院了,很少有等着拆了线再走的。最快的时候,上午住院,下午手术,第二天就出院了。”

这样的新理念和新思维源于菅凤增7年的海外求学生涯。“在国外等拆了线再走是不可能的,都是手术完就出院了。”菅凤增说,“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操作的。”

1997年,在国内已经是主治医师的菅凤增远赴意大利罗马大学攻读神经外科专家文凭(相当于中国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临床医学做起来并不容易。回顾在罗马的日子,菅凤增笑言:“我是从缝皮起家的。”所谓“缝皮”,就是在医生做完手术后,为病人把皮肤缝好。

初到罗马,菅凤增先从住院医师做起,负责病人的日常生活。病人们一开始并不认可这位外国医生,一开口就是“中国人”,连“医生”都不称呼。

菅凤增毫不气馁,他技术精湛,耐心细致,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经过他缝合伤口的病人会对要做手术的病友说:“那个中国人缝得太好了,一点都看不出来。我的(颈椎伤口)就是他缝的,第二天就能下床,你手术时也让他缝吧。”

很快,菅凤增在病人中就小有名气,病人对他的称呼也从“中国人”变成了“中国医生”。医生和导师也开始注意这个踏实认真的中国小伙子。

晚上,值夜班的菅凤增就向一同值班的男护士请教,请他们检查他写的病案。

菅凤增笑言:“那帮护士老哥们儿很仗义,他们会指出我病案中的各种错误,告诉我别的医生是怎么写的。”

慢慢地,菅凤增的病案就挑不出错了。

“我在罗马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跟护士学习,第三年第四年跟医生学,第五年开始才跟着导师,接受导师的指导。”菅凤增说,“当时跟我一起进入住院医生行列的,有越南同学,也有也门同学,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毕业拿到文凭了。”

在罗马大学,菅凤增接受了欧洲正规的临床医师培训,临床技术和能力大大提高,这对他回国以后的工作帮助颇多。

“海外学习,最主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菅凤增说,“现在我所做的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这都得益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几年的手术实践中,菅凤增还设计了2个小工具,都申请了专利,其中削骨刀已经由厂家在生产,准备拿到海外去推广。

医生的道义和责任

见证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医疗体系和临床技术,满怀报国的理想和施展抱负的雄心,面对国内的现状时,菅凤增不是没有心理落差。

在事业初创时期,病人很少,他的压力也特别大。“作为一名医生,却没有病人,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菅凤增回忆起来仍是苦笑,“人都是很现实的,一个海外归来的外科医生,1年只有不到200例手术,能有什么前途?跟我一起‘创业’的同事们都在犹豫,我自己也很犹豫。”

从事着国内尚未普及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菅凤增也很难得到业界的认可。为了交流学习,他也去参加学术会议,但那时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学术会议,他只能参加骨科的学术会议。

在这些会议上,菅凤增认识了从事脊髓神经外科的修波——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主任医师。两人都是“形单影只”,不由得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