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09:31:20
序论:在您撰写图书馆业务培训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教育培训图书馆人员的意义
1有助于完善图书馆的教育服务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图书馆人员就意味着在不断完善图书馆的教育服务体系。目前而言,教育培养图书馆人员有助于完善图书馆的教育服务体系,让跟多的居民更好地在图书馆里充分学习,而图书馆人员也可以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引导他们会欣赏并享受图书馆人员为他们提供的美好学习氛围的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培养高素质的图书馆人员是不断完善图书馆的服务教育体系的一个方法。
2有助于促进图书馆高效工作全面协调
教育培训图书馆人员是促进图书馆高效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图书馆人员的教育培训将大大影响着居民学习情况。因此,对于教育培训图书馆人员那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图书馆高效工作的更加全面发展,图书馆的环境如何,图书馆人员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现状,在我们学习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的精神文化的最终价值则落在对图使馆人员的素质教育培训上。那么,图书馆高效工作的全面协调是图书馆人员教育培训的一个目的所在。
二、公共图书馆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的员工培训计划
有些公共图书馆往往只是为了解一时燃眉之急而开展了一些短期培训,没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员工培训计划,缺乏制度性保障、缺乏体系建设、缺乏与图书馆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训机制,这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另外一些公共图书馆虽有培训计划,但其培训内容相对来说缺乏相关性和延续性。
2员工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
公共图书馆员工的年龄跨度较大,且学历、专业、职称、经历、岗位等各不相同,他们的知识层次、业务素质、接受能力等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都使得每位员工的需求不同。而目前图书馆的培训模式,并不能适应这些实际需求情况。图书馆如何针对员工的各种差异,根据岗位要求,制定科学的业务培训,做到同中有异是图书馆员工培训的难点之一。
3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很多公共图书馆为达到评估标准规定的员工培训年人均学时要求,往往只是为了培训而培?,对员工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不充分,导致员工培训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培训内容太浅、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员工工作技能的提高并无多大帮助,造成员工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的尴尬局面。长期下去,员工就对培训失去兴趣,使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4培训效果考核流于形式
很多公共图书馆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考核仅限于培训过程中,或根本不进行考核,以及对于员工参加培训后是否提高了业务技能、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却不再关心,致使培训效果无从考核,培训工作无法改进。
5缺少高素质的内训队伍
目前公共图书馆员工培训的授课老师主要是邀请同行业专家、学者,然而仅仅依靠外请老师,就会存在经费、时间、机动性受限制等问题。许多公共图书馆不乏图书馆界的专家,有很深的造诣,却未能把知识通过培训传授出去。因此,如何在内部挖潜,对图书馆内部的优秀专家资源加以利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训队伍,是图书馆培训亟待思考的问题之一。
三、公共图书馆员工培训工作的对策
1制定配套机制
建立培训考核评估机制,构建促进员工素质提高的评价体系,将员工业务素质明确地用指标量化,对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做出客观的评价。培训评估主要包括员工在培训中的反应,学习结果评估和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评估。可以采取在培训过程中的观察、面谈、问卷调查等直接方式,在培训结束时通过考试或提交培训心得报告等方式进行,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跟踪式管理和评估调查的方式进行考评,主要考核实际工作完成的准、快、全、新(创造性)等方面。制定培训规范,明文规定培训经费的来源及额度,从政策制度上解决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从而确保员工业务培训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2以人为本,按需施教
图书馆专业教育培训应遵循成人学习培训规律和特点,要激发图书馆在职人员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自身潜能,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图书馆在职人员对图书馆专业教育培训的不同需求开展培训工作,坚持知行统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训什么,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人员自身需求有机结合,使图书馆专业教育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形成科学有序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同时要适应现代教育培训发展趋势,以开展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综合培训为主,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改善图书馆业务培训的措施
图书馆业务培训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要提高培训质量,首先要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弄清楚哪些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困难,哪些是可以进行改善的方面,只有扬长避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切实发挥业务培训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1)形成长效机制
长:时间上有周期性,确保学时。有能力组织图书馆业务培训的省级、市级图书馆或学会应该将培训工作作为一项常规项目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确定下来。短时、定点集中授课是当前培训的主要方式,应该固定在每年的某一时间段内,方便学员提前安排时间参训。如考虑到基层公共图书馆人员紧缺,年头或年尾工作比较繁重;教育系统图书馆7、8月为暑期休假,因此可以将培训时间定在每年5月或6月,使尽可能多的学员能够参加。另外,学时的安排要适宜,时间过短学员难以将大量知识及时消化,时间过长学员容易产生疲劳、厌学等不良情绪,皆于培训效果无利。
效:培训效果有保障,形成上下顺畅的指导与反馈渠道。学员的自我感受是评价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每一次业务培训结束后,组织方都应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学员意见。图书馆学会在每次培训开始前都要求学员将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包括课程设置应做哪些调整、老师的专业水平如何、后勤保障是否到位、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等,通过与学员的交流和沟通,争取下一次培训工作精益求精。另外,短?r、定点集中授课的培训方式无法一劳永逸地提高学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许多临时、突发或特殊的问题也无法一一在课堂内呈现,因此,学员与专家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通过网络在线即时咨询或电话咨询,减少中间环节,帮助学员及时解惑;专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图书馆日常工作中各种琐碎的问题进行搜集、整理,以便在往后的教学过程中集中讲解。
(2)基本条件不同,因材施教
学员的基本条件包括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心理状况等方面,每个学员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培训方若不进行甄别和统筹安排,“一刀切”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图书馆学会可以针对新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举办过两个业务培训班,其中一个主要讲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基本知识,包括5个基本部类和22个基本大类,以及一些简单的复分技术,面向的是对图书标引和分类没有系统了解和认识或者刚刚接触这项工作的新入馆学员;另一个重点讲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与第四版对比所进行的修改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可称为高级研修班,其学员大部分已掌握分类法基础知识,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说,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是因材施教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学员也更容易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培训安排了《文献采访工作介绍》《图书馆网络概况及数字存储》《图书馆主页及发现系统介绍》等系列课程。由图书馆领导、部门主任及各部门的骨干馆员担任主讲教师,围绕图书馆的概况与历史沿革、读者服务理念、服务态度、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到图书馆的数字化环境发展及各部门业务工作内容、流程规范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培训。部分新入馆员工参加培训后,将到各个具体的业务部门轮岗实习一年,以便了解图书馆基础工作流程与具体业务,尽快进入图书馆员的角色,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4以点带面,以熟带生
采用“省―市―县―乡镇(村)”逐级展开、由点及面的方式,扩大业务培训的效果及覆盖面。因各级公共图书馆业务范围和工作量不同,培训的内容从上到下呈“由难到易、由精到简”的特点。业务培训考核合格的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可以带动周围的同事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在目前师资紧缺、培训体系欠完善的情况下,这样的方式可以尽可能地向最基层的图书馆工作者传播专业知识与技能。
现阶段因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加深、各种检索手段的快捷多样等诸要素的影响,各高校对新时期馆员的科研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部门,是全校师生学习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更好地为教科研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为师生服务的最大潜能的需要,均要求馆员积极加入图书馆资料科学研究的行列.高校图书馆员的科研、服务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其业务素质和个人素质的高低.展开科研能力的培训应遵循如下的原则:首先是以业务培训为先行的原则.业务是从事科研的基础,先夯实业务,才能更好从事科研活动.其次是动手动笔原则,鼓励馆员针对工作的切身感受和见解,能形成书面报告或心得的文本形式.第三是以外部推动提高科研意识的原则.可聘请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引导馆员提高科研意识.
多组织图书馆业务骨干和科研骨干参加区域性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使科研水平上水平能够依托外部的专业权威团队的支持.第四可采取激励机制的原则,对取得学术成果的馆员进行阶段性表奖或给予人财物上的扶持.鼓励有专业特长的馆员积极参与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第五重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原则.主动与教学口的立项教师结对子,进行全程课题跟踪服务.第六是坚持计划性原则,每年可制定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馆年度科研工作计划,力求科研培训的前瞻性和可行性.第七是遵行方便馆员投稿的原则,馆培训部门可负责制作投稿指南,为其提供方便.第八应注重学术交流的原则.每年举办图书学术研讨会.就论文写作展开经验交流,探讨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论文作者写作体会、选派部分馆员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和论文交流会.总之,运作科研能力培训工作应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2加强信息网络时代下高校图书馆读者“关于图书馆认知度”的培训仍为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提高读者对新时期图书馆认知度确刻不容缓.除对教师读者进行新数据库利用的培训外,应把占多数的学生读者的培训作为重点,侧重现代信息利用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抓住新生入馆教育环节,让其熟悉现代化高校图书馆多媒体和数字资源丰富的特点.应重视针对读者举办的数据库讲座,使其充分了解并使用馆内电子资源益处:使用户以较低成本获得海量图书资源,帮助图书馆扩大馆藏,提高图书馆藏书的保障率,降低藏书的拒借率.让学生读者充分了解大学图书馆与普通上网搜集资料的区别及自身信息利用优势.在书库没借到书,可通过数据库,在网上先睹为快,通过网上多媒体课堂、资料库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方面的培训可制定图书馆数据资源使用培训计划,并切实进行面对面培训,可通过每周例行答疑分别对馆员和读者及学生培训.
其次,利用文检课教学提高读者的关注度.文检课教学提供了直接面对学生宣传图书馆的契机,在关注信息化的新图书馆的教学中,文检课侧重点离不开以下方面:辅导读者掌握检索信息的基本技能;充分做好馆藏电子资源的宣传工作;侧重计算机检索方法、网络数据库的利用、搜索引擎等现代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学生的实际文献检索能力和科研及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学时带领学生到多媒体阅览室实习计算机检索等.其中让学生读者熟悉掌握计算机检索常用方法应为培训的重点;授课方式改变传统,以计算机为媒介,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如课件),通过讲解、演示、提问、模拟操作等形式,实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3结语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员工培训 现状 对策
公共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并向社会公众提供利用的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其职能作用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员工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加大了员工培训工作力度,并把它列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业务工作。培训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业务能力,但是从总体的培训效果和培训的预期目的来看,还远远不够。一些问题也随着培训工作的开展逐渐显露,而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值得图书馆人研究思考。
1、公共图书馆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整体的员工培训计划
有些公共图书馆往往只是为了解一时燃眉之急而开展了一些短期培训,没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员工培训计划,缺乏制度性保障、缺乏体系建设、缺乏与图书馆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训机制,这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另外一些公共图书馆虽有培训计划,但其培训内容相对来说缺乏相关性和延续性。
1.2员工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
公共图书馆员工的年龄跨度较大,且学历、专业、职称、经历、岗位等各不相同,他们的知识层次、业务素质、接受能力等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都使得每位员工的需求不同。而目前图书馆的培训模式,并不能适应这些实际需求情况。图书馆如何针对员工的各种差异,根据岗位要求,制定科学的业务培训,做到同中有异是图书馆员工培训的难点之一。
1.3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很多公共图书馆为达到评估标准规定的员工培训年人均学时要求,往往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对员工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不充分,导致员工培训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培训内容太浅、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员工工作技能的提高并无多大帮助,造成员工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的尴尬局面。长期下去,员工就对培训失去兴趣,使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1.4培训效果考核流于形式
很多公共图书馆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考核仅限于培训过程中,或根本不进行考核,以及对于员工参加培训后是否提高了业务技能、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却不再关心,致使培训效果无从考核,培训工作无法改进。
1.5缺少高素质的内训队伍
目前公共图书馆员工培训的授课老师主要是邀请同行业专家、学者,然而仅仅依靠外请老师,就会存在经费、时间、机动性受限制等问题。许多公共图书馆不乏图书馆界的专家,有很深的造诣,却未能把知识通过培训传授出去。因此,如何在内部挖潜,对图书馆内部的优秀专家资源加以利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训队伍,是图书馆培训亟待思考的问题之一。
1.6员工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员工培训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员工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持。一方面,图书馆需要培训更多的业务骨干,另一方面,培训经费的短缺却制约了这种培训。这就造成了培养人才的需求和财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公共图书馆面对的问题。[1]
2、公共图书馆员工培训工作的对策
2.1 准确分析和把握培训需求
准确把握图书馆员工的培训需求是实现培训效果的前提,也是开展员工培训工作的基础环节。[2]因此,要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式分析把握培训需求,使培训真正符合员工的实际需求。要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图书馆的整体绩效、图书馆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业务素质要求以及受训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把握大的培训方向,做好人力资本需求的预测;还要照顾到接受培训人员自我发展的需求,了解把握其自身发展需求才能调动参加培训积极性。通过这些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
2.2 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图书馆员工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图书馆员工培训工作要注重计划性。要根据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结合本馆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要求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长、中、短期培训计划,统筹安排,明确培训目标,突出培训重点。按照培训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组织实施,确保图书馆员工培训工作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2.3 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培训
公共图书馆员工的年龄大小不一,学历水平和职称级别有高有低,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强有弱,因此,在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时,不能采用一个培训模式,而是要根据受训人员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分类别的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使受训人员乐于接受培训,达到培训效果最大化。可以根据员工的职称级别不同来划分层次、类别进行培训。譬如针对中级及以下的员工,图书馆的业务培训可以侧重在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新技术的接受等方面。针对副研究馆员及以上的员工,则可以采取集中研讨或课题分组等方式进行,以激发馆员创新的灵感,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3]
2.4 制定配套机制
建立培训考核评估机制,构建促进员工素质提高的评价体系,将员工业务素质明确地用指标量化,对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做出客观的评价。培训评估主要包括员工在培训中的反应,学习结果评估和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评估。可以采取在培训过程中的观察、面谈、问卷调查等直接方式,在培训结束时通过考试或提交培训心得报告等方式进行,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跟踪式管理和评估调查的方式进行考评,主要考核实际工作完成的准、快、全、新(创造性)等方面。
制定培训规范,明文规定培训经费的来源及额度,从政策制度上解决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从而确保员工业务培训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2.5 加强培训队伍建设
在图书馆内部建立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队伍既有利于减少培训成本,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培训队伍既包括培训的组织管理者,也包括培训的师资。具体措施:如参加全国性的图书馆师资培训班;优秀师资人才的传帮带;建立图书馆培训人才网络,使各个图书馆的优秀培训人才相互交流,互补共享等等,不断提高培训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以胜任培训工作要求。
总之,公共图书馆员工业务培训要注重把握图书馆发展态势,并结合本馆工作需要,充分调研,选准主题,理论与实践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分类列的进行培训,同时要有相关的配套机制做保障,以确保员工业务培训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盛芳芳.我国图书馆业务培训需求状况调查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29-31.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 人力资源管理
如何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打造品牌服务,创新服务模式,突出特色服务,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图书馆文化高地的魅力,是要积极探讨的新课题。
一、高职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由大连工业学校,大连师范学校和大连干部管理学院等几个办学层次不同的院校合并而成,馆员来自不同单位,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有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历、专科学历;馆员所学的专业也是包罗万象,但是图书馆学、信息管理、外文、计算机等图书馆急需的专业馆员相对较少,大多数馆员没有接受过图书情报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由于职称晋升困难,高职称极度匮乏,比例偏少,目前存在科研能力薄弱,学术氛围不浓问题; 性别结构上,女性远远高于男性。
2.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图书馆工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使得图书馆馆员在职业技术方面的缺陷凸现出来,人事管理中倾向于编制管理,职称论资排辈,没有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的公平的竞争机制。
图书馆馆员的考评主要由学院人事部门决定优秀、合格和不合格成员比例,考评没有图书馆界专家和读者代表参与,整个考评缺乏客观公正、真实有效而又科学合理的依据。没有一套完善的奖优惩劣,奖勤罚懒的有效的激励机制 ,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3.忽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某些高职图书馆没有实现“人尽其才”的管理理念,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从事相同的岗位屡见不鲜,更有甚者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工人从事相同的岗位。许多高职院校把图书馆视为教学辅助单位,不看做学术性机构。图书馆自身缺乏创收能力,导致图书馆员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双低,极大损伤馆员工作热情。
二、高职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加强馆员业务培训 提升馆员综合素质
要根据高职扩招发展要求,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高职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应该有个清楚的认识,建立馆员业务培训档案,有计划有目标的组织多种形式培训馆员,把馆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纳入到图书馆工作的整体规划中。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注重打造学习型馆员团队的建设,馆长依照中国图书馆学会制定的《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的标准和要求,对馆员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使他们爱岗敬业,安贫乐道,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理念;根据需要对馆员业务培训,优秀馆员对全体馆员进行业务培训,馆内实行轮岗制,根据岗位要求对馆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对重要岗位的馆员进行重点培养;鼓励馆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如参加在职图书情报专业的研究生班学习;成立科研研究室,组建科研团队小组,馆长宣布图书馆也是学术性机构,提出“科研兴馆、服务立馆”的管理理念,组织专题科研讲座,树立馆员科研意识,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鼓励馆员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促进科研与服务和谐发展;同时不定期进行馆内业务交流。通过有计划地对馆员进行系统培养,馆员的专业创新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都得以提升,赋予图书馆无限生机。
2.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体系及其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高职图书馆应该结合本馆实际,进行管理创新,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体系及其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图书馆馆员考核是根据工作标准,对馆员的工作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要征求图书馆馆员和读者意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不适合馆情的规章制度要及时淘汰,勇于制度创新。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2年图书馆制定了新的量化考核方案,每月公布一次全体馆员量化考核结果,年终累计,把馆员的科研能力及其规范服务和读者满意度列为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还制定了科研管理制度,合理化意见制度,各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激励管理,通过岗位绩效考核,完善对图书馆员的考核激励办法,形成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一套适合本馆馆情的竞聘方案。通过竞争机制,科学的用人,确保馆员的岗位达到优化配置。
3.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把图书馆人力资源视为财富,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尽所能。
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努力做好重点示范专业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手相宜。因此,在配置各岗位人员时,既考虑业务部门技术、脑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又考虑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等,让每个馆员都能够在―个比较适合自已的岗位上发挥作用。2012年,组建专业服务馆员团队,力求和谐、互补、层次化搭配,根据馆员专业背景、年龄层次、个性、学科专业特点深入到不同院系进行专业服务,努力打造图书馆服务新亮点。
高职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和创造新的服务手段,更好的为高职院校的教科研服务,激励馆员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高职的办学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开发,进一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积极探索适合本馆馆情的人力资源规划,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高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创新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图书馆内涵建设,向学习型、研究型图书馆方向发展,努力建设美丽图书馆,进一步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馆员培训 难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25-01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在不断地扩展,服务方式趋于多样化,图书馆管理员队伍也在逐渐壮大。由此,提高新馆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出新的管理人才,成为提高图书馆工作质量和整体服务水平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行之有效地提高新馆员的素质,则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图书馆新馆员素质现状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图书馆工作范围在不断扩展,服务内容不断深入,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图书馆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公共图书馆拥有的专业图书管理员少之甚少,大部分管理员尤其是新入馆的管理员,其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不尽如人意,而图书馆针对新员工的培训工作却三年五载没取得成效,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新图书管理员素质状况具体表现在:
1.学习意识不强
由于受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影响,多数人认为图书馆的任务主要是提供阅览、借还书服务,工作内容单一,工作难度不大,任何人都能胜任。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一些人来到图书馆工作后,学习意识淡薄,不思进取,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缓慢。
2.业务素质不高
加入到图书馆行列的人员中,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比例低,半路改行当馆员的占大多数。这部分图书管理员因为没有系统学习图书情报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加上自身缺乏学习意识,业务能力低下,图书馆多半安排他们从事诸如整理图书、上架排架、图书的物理加工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无法胜任信息编制、采购编目、数字图书管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
3.成长时间过长
新馆员进入图书馆工作后,由于所学的专业与图书馆实际工作的专业相去甚远,没有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即使是自学能力很强的人,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并掌握专业技能,成长为能够在业务上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需要5-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无法满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
二、图书馆新馆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服务方式也不同以往,工作范围的扩展产生新的岗位,需要更多的业务素质强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员队伍中。而从图书馆新馆员素质现状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要想培养出新的图书管理人才,必须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业务培训。但是图书馆新馆员的培训存在诸多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1.图书馆单位领导不重视
许多图书馆的领导对新馆员的培训工作并不重视,认为提高业务素质是馆员个人的事,靠的是个体在实践中学习,能力提高的快慢取决于个体学习能力的高低,因此,会把没有工作经验的新馆员送到某个业务部门,由新馆员自行跟随部门工作人员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培训要求和培训任务,业务部门的领导也不会重视新馆员的培训工作,忙的时候安排新馆员帮忙干一些无关紧要的杂事,有空时就零零星星地传授些知识,没有规划性和系统性,新馆员业务技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提升。此外,由于受办公经费短缺的限制,很多领导不愿意花费资金让这些馆员外出培训,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新馆员素质无法适应图书馆的发展,业务和服务水平也就更无法提高。
2.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较少
目前,国内开设图书馆学专业函授班的高等教育学院少之甚少,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没有设立图书管理学相关专业。新馆员想通过进修的方式提高自己素质,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很多省市图书馆学会没有成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或培训组织,来有针对性地组织省、市级图书馆业务骨干教师对新馆员进行系统地业务培训。就公共图书馆自身而言,能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落实专门培训教师就更少了,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图书馆新馆员培训工作的难度。
3.新馆员需要学习的内容繁多
一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需要熟练地掌握图书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知识方面,要了解图书馆的功能、构成、作用等,熟知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分类和检索知识,掌握图书学、版本学、文献学、信息检索、分类编目等专业知识。在技能方面,必须熟练地掌握多项服务技能,比如咨询服务技能、编制二、三次文献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才能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实现高水平的读者服务。学习内容多,任务重,想在一年或更短的时间内通过培训提高新馆员的综合素质,难度较大。
4.时代呼唤高素质馆员
在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逐步向馆藏数字化、管理自动化、服务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并辅以缩影、光盘、声像、通讯等新技术,针对读者需求开展电子资源的检索服务、网上信息资源的导航、信息传递、电子邮件推送、拓展专利查询、网上咨询等服务形式,形成了高密度存贮、远程传输、快速检索的图书情报处理特点,从而对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管理员不仅有扎实的图书馆基础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使用操作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与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此外,将外文文献、外文数据库有效地处理并推介给读者,还要掌握外语知识,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图书馆新馆员培训的对策
新时期图书馆功能的改变需要更多的管理员加入到图书管理行列,而新馆员必须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满足新的岗位和工作的需要。那么,面对着图书馆新馆员培养工作的种种困难,又该怎样克服呢?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要想有效地开展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工作,领导的态度是其成功保证的必备条件之一。图书馆领导要转变对图书馆功能定位,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员工培训与能力开发是效益最好的一种投资”。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振兴图书馆事业为根本出发点,为此,图书馆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强对馆员,尤其是新馆员的培训,逐步建立科学的长效的培训机制,强化馆员的学习意识,形成学习型组织。
2.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机制
对新馆员进行专业的集中培训,是提高新馆员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使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图书馆必须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培训机制。成立专门培训机构,从组织上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使之不流于形式或走过场。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落实系统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合理安排培训流程等等。培训工作可分为入馆培训、上岗培训、在职培训等,形式上分为专家专题讲座、视频学习、岗位实习、学术交流等。通过一系列有规划性地强制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新馆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3.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体系
对培训结果和实效化进行考核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培训结束后,不仅要求接受培训的人员以书面或口头方式陈述学习情况,更应该以实际操作、换岗见习等方式验证馆员培训的实效。综合各类考核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分析,由此基本上可以估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评定成绩等级,公开评定结果。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强制其进行再培训,直到真正熟悉本专业达到本专业要求的水平为止。此外,要把培训与调岗、晋级结合起来,使员工有危机感、紧迫感,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活力与潜力,促使他们在培训过程中能尽全力学习。
4.提供利于自学的系列教材
自学是新馆员提高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些新馆员在参加培训之后,想结合本人实际和具体的业务工作,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但往往苦于找不到教材,或是难于把握对教材的选择。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图书资源优势,设立图书管理员图书专柜,结合本馆工作实际,采购一系列的专业教材,订购关于图书馆业务的期刊、报纸和光盘,为馆员们提供学习便利。这样既可以大大节省了馆员选书购书的时间,也可以促进馆员把业务学习当作经常工作去抓,并不断将所学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数字图书馆 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也获得了进一步提升,信息资源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图书馆管理方式正在经历新的变革,在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下,新型图书馆管理模式正在逐渐形成,并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不仅完善了图书馆的信息系统,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吸取知识、提升自己的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图书馆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肯定,因此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图书馆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虚拟现实技术概念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就是指通过对网络手段的运用来模仿现实存在的事物的一种技术,通过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出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以伪装现实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活动,从而使人们对虚拟世界的事物感知更逼真。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1 具有沉浸性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用户对所虚拟的环境产生出一种真切的感知,理想的虚拟环境应该达到使用户对所处场景是真实空间还是模拟空间产生错觉,甚至是无法辨认。
1.2 具有构想性
虚拟现实技术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虚拟的事物并不是凭空而出的,而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户除了可以感受其真实性外,还可以尽情发挥想象,为人们的现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
1.3 具有交互性
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是指在虚拟过程中,用户对事物的控制程度及其连锁反应,这种交互往往通过交互设备来呈现,常见的交互设备包括立体眼镜、数据手套及头盔显示器等。
1.4 具有感知性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逼真的三维视听,创建出一种可以让人触摸和感觉的虚拟空间环境,使用户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各种活动和操作。
2 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性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其应用过程中注重方法、技巧,更好地协调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图书馆关系,成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它可以优化图书馆数字资源,使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更先进、更科学,并且使用户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由此可以看出,
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图书馆作为人们增长知识、收集信息的活动场所,有着被社会大众需要的丰富资源。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发展就需要紧跟社会发展趋势,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其次是有利于数字图书馆建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完善图书馆信息系统,使图书馆具备现代化特征,即信息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再次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可以使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图书馆二者之间的关系趋于平衡,达到数字图书馆的创新,从而使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
3.1 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位置、环境中应用
在现行的图书馆管理中,由于图书馆布局的差异性,存在着有些书籍很难被读者找到,这无疑给读者造成了查阅书籍的难度和不便性,浪费了读者的时间,也体现了图书馆管理的落后性。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解决了虚拟图书馆布局、位置和环境等问题,帮助读者到达自己想去的目标地点,提高了图书馆管理效率,为读者查阅书籍提供了便利。
3.2 虚拟现实技术为图书检索提供了便利
虚拟实现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之一表现在电子版图书阅读上,查阅图书的关键是图书检索,通过利用虚拟实现技术,使图书查找更迅速、便捷。在下载电子图书时,只要输入书名或书中一些相关信息,就能很快检索到所需要查找的书籍,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检索中的应用,节省了查找下载图书的时间。
3.3 虚拟现实技术使数字图书馆资源构建方面更合理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对构建数字图书馆资源具有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数字图书馆资源模式,分别包括馆藏资源数字化模式、资源服务非实体化模式、商业数据库模式;其次是虚拟现实技术对于保护底滞际楣葑试窗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保留古籍善本和图书原始性方面。
3.4 虚拟现实技术在业务培训方面的广泛应用
目前,一般的业务培训往往采用现实授课的方式,这种方式相对于网络业务培训来说,不仅浪费了工作者的时间,还浪费了他们的金钱。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方面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工作人员通过观看网上图书管理业务培训视频,来获取培训知识,掌握数字图书馆管理的先进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从事数字图书馆管理工作。这种虚拟现实技术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因此得以广泛应用。
4 小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实现听课,学习,与他人交流的目的,甚至还能拥有有着丰富资源的数字图书馆,这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的重要体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数字图书馆中建设中的应用方式将会更先进、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骞.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分析[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
[2]张玉梅.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才智,2014.
南昌市教育局十分重视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一直践行“把学校图书馆从静态的藏书场所变成动态的读书乐园,把图书馆变成‘读’书馆,把阅览室变成‘悦’览室,让书香生气弥漫校园”的理念。
为确保学校图书馆(室)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南昌市教育局一直把经费投入作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把硬件保障作为图书馆(室)建设的基本要求,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加大对学校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力度。2012年下拨专项图书经费146万元,2013年下拨283万元,2014年将继续加大投入。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改善人文环境,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南昌市教育局在加强图书馆基础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把图书馆管理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之中,使学校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和教师教研的信息服务基地。为此,我们提出了“以经费投入为主导,以规范管理为保障,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以学生受益为目标”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2008年,我们建立南昌市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中心组,成员都是热心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学校图书馆馆长,中心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中小学图书馆各项事务。在市图书馆管理中心组的积极组织下,我市陆续开展了“全市中小学图书馆示范开放活动”和图书馆业务培训等活动。我们还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学校开设阅读指导课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我市选送的南昌十五中阅读指导课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科普杯”阅读指导课评比,获得全国一等奖。截至2014年,南昌市荣获江西省一级中小学图书馆称号的学校共有14家,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二、 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点滴经验
南昌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负责南昌地区中小学图书馆的设备配备和对南昌地区中小学图书馆的使用和管理进行评估、检查的管理部门,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全市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颇具特色的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和管理模式。
1.图书采购严守上架选书制度,保证馆藏质量
我们要求全市中小学图书采购,必须从市财政定点图书供货商的书架选书,选购图书要求做到“所见即所得”,严禁从书商提供的目录挑选,以保障所购图书的质量,杜绝高码洋低折扣的图书进入校园。此外,供货书商必须无偿替学校完成图书入库、加工、上架等一系列业务流程,这成了南昌市教育系统图书采购的一个创举。此举给学校图书馆减少了大量工作,也给学校节约了不少新书入库、编目、上架的资金。同时,由于上架入库工作是书商请图书专业公司操作,因此保证了图书分类和排架的质量。
2.成立中小学图书馆馆际联盟,试水馆际协作活动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建立校际、区域性协作是网络化大背景下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南昌市市属学校图书馆在2003年已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图书馆均有自己的服务器和使用统一的图书馆管理软件。由于各校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的一致性,使纸质图书联合检索变为可能。在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之初,我们就给每所市属学校规划了不同号段的借书证,这也为以后的馆际互借做好准备。现在部分市属学校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图书馆的服务器单机互联,从而实现了联机检索和馆际互借功能,实现了区域性的馆际协作,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目前我市各校图书资源不一,在成立中小学图书馆馆际联盟,实现馆藏图书联合检索之后,许多教师在缺少教育科研资料时,如发现其他学校有自己需要的资料,就可凭学校介绍信前往兄弟学校借阅,真正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和流通。
3.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激活图书馆隐形知识共享的教化功能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除了显性的书本知识外,更要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隐形知识环境,让隐形知识伴着书香熏陶读者。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具体可以表述为:图书馆的形象,馆员的风貌、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服务态度等。读者进入图书馆,首先能看到关于图书馆的整体介绍、服务介绍、资源介绍等,这些内容均来自图书馆员工对自身隐性知识的共享。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更高和更全面的素质,集图书馆信息管理者、组织者、传播者为一身,融能力培养和技能教育为一体,全面掌握本馆藏书和信息资源,熟练使用检索工具,针对不同需求的读者提出个性化建议,更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