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4 07:01:20
序论:在您撰写鸿门宴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题】鸿门宴
【教学目的】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一、二段【教学难点】同上【教法】讲读、讨论【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
二、导入新课
1、朗诵《垓下歌》,体会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
三、讲读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1)王()关中(2)说()项羽
(3)好()美姬()(4)为()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1)军()霸上王()关中
(2)说()项羽(3)成()五彩为()龙虎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报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内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殊的字词与句式:
(1)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公岂敢先乎?”“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要项伯”
“距关,毋内诸侯”“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籍吏民,封府库”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2)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联系课文说说古人的“义”,该如何看?
提示:(略)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处不及张良?
【第2课时】
【课题】鸿门宴
【教学目的】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
【教学难点】同上
【教法】讨论、讲读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张良为何提议见项伯?此处轻描淡写有何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过人之处在此,显示张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与刘大惊失色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预习作业),解释下列词语:
从()百余骑()
数目()项王
且为所()虏
客何为者()
二、读讲课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
提示: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3、提问:课文插图是否有不妥处,分析,找出依据。
提示:(略)
4、提问:项留饮,演出”舞剑“一幕,”留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是。范增一再暗示项,要他除刘,项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策划。这一变故是范一手导演,由于没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终不了了之。
5、”项庄舞剑“在情节上有何作用,为后人留下何成语?
提示:项留饮,情节已缓和,“舞剑”发生,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相。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狯闯帐”是。从哪几方面刻画这一人物的?
提示:从语言,行动,外貌等方面浓墨重彩写樊哙,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4、樊与刘讲话只语句变化有否区别?
提示:二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重在辩解,樊重在责之以义;策略上不同。刘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为守”
小结:三、四段记述宴会上刘、项的斗争。刘邦谢罪,矛盾缓解,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樊哙闯帐,达到。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四、布置作业
本课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历代相传的典型人物。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协作,深入研究探讨《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2)结合文本分析探讨《鸿门宴》的艺术特色,并拓展至《史记》的文学价值。
(3)拓展文本,通过资料查找,知文论人,探究司马迁的精神风貌。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从各个方面由表及里地探索讨论《鸿门宴》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教学难点:如何真正做到互动,以探究、交流的方式来达到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3.学法指导
(1)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相关内容,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文本。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网络论坛,探究教学重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平日思维较活跃,课堂表现较积极,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也不错。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但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和一群刚进入高中课堂的学生,这种上课方式对双方都是陌生的,都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和适应。
三、教学构思和过程
1.教学构思
将教学的方式定于探究和拓展两点。基于每位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的不同,以及对文本阅读的次数、理解程度的不同,设置了3个鉴赏切入点,分别是“人物形象”、“艺术品位”和“知文论人”。以设疑、讨论、探究、发表为学习主线,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激发动机为先导,遵从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投票表决、论坛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品读和探究,并倡导相互间的探讨和协作,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深入探究文本。最后,以班级口头交流的方式,评论精彩的回帖,交流个性化的观点。
2.教学过程
(1)导入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项羽因而成为为后人所景仰的人物。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5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走入这悲剧英雄的世界。
(3)阅读指导
为了能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去学习,根据每个部分内容的多少,将学生分为3个大组,分别负责人物形象、艺术品味、知文论人,要求学生在前20分钟的时候先解决自己这一大组的相关问题,收集资料积极讨论,在下半节课可以到其他版面逛逛,看看别组同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探讨。力求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够充分利用,而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信息整合环节一:[人物形象]
引言: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占领南京》
对于项羽的评价向来有着太多的争议,是性格悲剧,还是历史悲剧,孰是孰非,唯留后人评说。
资料链接:
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
性格的祭奠(节选)
成亦英雄,败亦英雄 ――刘邦、项羽形象比较
生动形象 栩栩如生――浅析《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刻画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人性异化与审美错位――读《鸿门宴》有感
探讨研究:
①刘邦在灭项羽后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据此,说说鸿门宴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②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还有人说“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才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
究竟项羽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还是历史的悲剧,请进入论坛对这些说法发表你的意见。
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我和我的学生都是刚刚接触以网络为平台这样的上课方式。带着种种问题,我开始了这堂课。下课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学生带给了我惊喜。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都努力地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积极的讨论和探索,发言出现了不少的小。整个课堂气氛可以说是热闹而不喧哗,既有针锋相又也有惺惺相惜,下课后学生的一句“希望下回还要有这样的课”给我这一段时间的辛苦以莫大的安慰。可以说,通过这一堂课,我是收获良多。
1.以网络为平台的课堂不同于平时的上课,这是一个打破传统师授生听的模式,而是提供了一个以学生唱主角的舞台,但学生对这个舞台又是陌生的,所以,教师的积极引导便成了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给学生以自主的权力并不是让他们自由散漫、天马行空,而是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基于网络上课的特殊性,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分心,如果控制不当,这种形式将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开小差”。为了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我首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几个讨论题目,力求能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通过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拉在课堂,这一环节是最为重要的。其次,在上课之前,我就先给学生打了预防针:不允许在课堂上做任何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在课堂进行过程中,不时下场巡视,给个别学生以适当的提醒。于是在我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下,整个课堂是活跃而有序的。
2.适时的点拨将出现意外的惊喜。
对于这样的发言方式,学生是惊喜的,是感兴趣的,可是他们毕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上课方式,从我的页面链接上我们可以看到,个别学生漫不经心,甚至出现与课堂无关的“散讲”现象,这时,教师适时的点拨就会起到作用了。对学生的帖子我们可以采取表扬、质疑、升华等种种方式起到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乐趣。如在“说说鸿门宴中刘胜项败的原因”一栏里,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项羽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太虚荣!”紧接着跟贴的学生也提出:“项羽不会用人啊! 只是自有一套,不采纳他人意见,可悲啊!”于是,我便引用了同学的原话,并接下去点评:“可也有人说,项羽是真英雄,他不屑于采取卑鄙的方法去对付对手,他不是虚荣而是太过磊落,这点又该如何去看?”从而达到将学生的意见由对项羽一面倒的批判转向辩证地去看待项羽的悲剧性格方面,果然,后面的学生便出现了“拥项羽派”和“拥刘邦派”各执一词,针锋相对的现象。所以,并不是学生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
27岁,只有当今中国人平均寿命的1/3。27岁,应该是一天中的清晨,一年中的早春,一生中的序幕,是充满憧憬与希望的年华。是和我们一样该享有幸福与安宁的年华。可他却匆匆地走了,永远的走了。走的那么匆忙,那么无奈。来不及和他的亲人们道一声别,来不及和他的学生们说一声再见。。。。。。是什么强迫他闭上了双眼,停止了呼吸!强迫他告别了人生,离开了人间?是一场无情的车祸!!!
1998年12月14日晚4点30分,即将参加镇乒乓球比赛的王x兜里揣着新买的乒乓球拍骑着摩托车朝家中走去。也许是由于去年的镇第一名的喜悦从昏了头脑,也许是对正在生病的妻子的挂念,也许是对即将过周岁生日的女儿的期盼,他不由地加快了行驶的速度。不幸就这样发生了!他一头撞到了因为缺油停在路边等待修理的一辆四轮车上,连人带车一同倒在了地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直到晚上9点钟,他才被人发现送往县医院。妻子哭着喊着叫着他的名字,无知的女儿咿咿呀呀地叫着“爸爸”可是这种感人的努力,都未能击败死神无情的进攻。我们试想:如果车主略懂一些交通常识的话,他就该在车身后面设立警告标志或开危险信号灯向人们警示前方潜在的危险。如果教师本人稍微重视一下交通安全慢些开车不幸就不会发生。可无情的事实是:东方红小学的学生失去了一位好老师,他的妻儿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丈夫,他的父母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一个女孩失去了父亲,一个妻子失去了丈夫,一位母亲失去了儿子。像这样的悲剧不胜枚举:今年6月,由于司机酒后驾车,我们凤翔镇一位年轻的大学生丧生于滚滚车轮之下。匆匆的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曾经为了挽救他的生命,他的父母,亲友,同事汇聚成血缘与物质的,道义与精神的力量。为他捐款1,5000元,也没能挽留住他离去的脚步。他的家庭特别贫困,父母含辛茹苦地供他大学本科毕业。原本指望儿子能出人头地,可没想到盼来的竟是这样的结局,面对着突然逝去的儿子,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哭干了眼泪,哭红了双眼,哭成了“魔症”哭完就反反复复地念叨一句话:“这孩子咋就不见了呢?这孩子咋就不见了呢?。。。。。。”他们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警告,那就是:“交通安全不容忽视,交通规则不能违反。”据统计:1998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72起,死亡人数1056人,伤1086人。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惨训。
新媒体,又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上的媒介总称。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数字化特征和互动性,也具有大容量、数字化、超时空、超媒体、易检索、交互性强等特点。就目前来说,高中教学中常用的新媒体形式有:
(1)教学课件。
其中,高中语文教学课件的主要形式有文档、PPT、视频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展示稳定的画面、丰富的知识,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合作教学、情景教学、导入教学,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多样性、新颖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是一个可以在网上交流的虚拟空间,教师和学生只要注册了论坛账号,都可以在上面帖子、进行问题讨论、开展良好互动、分享学习资料。学习论坛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新的渠道,已经成为师生交流的新途径。
(3)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指利用网络而设置的课程。教师将学习要求、上课过程、习题等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借组计算机来开展在线学习、下载资料、选课、开展网络学习等。网络课程打破了课堂对语文教学的限制,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和流通。
(4)在线教学系统。
在线教学是学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点,通过这一系统,学校为学生学习提供网址、课件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由进行资源选择和下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线教学系统更具开放性,其教学形式也更加活泼。总之,新媒体的进步和发展,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教学形式来传播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如在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导入:伴随着深沉的音乐,一幅画卷缓缓展开,鸿门宴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旁边是知名学者对鸿门宴的评价。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很快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教学也不再是枯燥无味。
2高中语文新媒体教学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新媒体应用技能
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势而为,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教学助手,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积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新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用平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和新技术,加快新媒体操作技能学习,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一方面要端正认识,了解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化课堂视听、文字内容,一方面要积极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知识,将新媒体资源与语文教学真正结合起来,熟练、准确、快捷运用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加工能力和利用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新媒体教学虽然具有显著优势,但是新媒体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受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认知能力限制,在高中新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和展示,而是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即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适应而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课件制作过程中,将学生身心发展、语文学习特点都考虑进去,充分考虑到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新媒体教学中,要尽可能展示更多的课文资料,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图画、视频、影像等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通过课堂提问、游戏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方面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扩大知识来源,打造教育合力
督导,《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监督指导。从这个释义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监督,二是指导。监督是前提与手段,指导是条件与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育教学中,督导是如何体现它的独特魅力呢?笔者认为它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完善的督导体制。
课前是督导的充分准备,是先决条件,为课中督导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前的督导包含哪些要件呢?课前督导主要是督促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大纲,备好每一节课。这种方式,可由各教研组长牵头,定期召开备课组会议,对本周的教学进行集体探讨,确定教法、学法,具体的措施落实,可由教务处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教研组备课的落实、实施进行检查、核实。要求每位教师要确定教法,写好详细教案,对那些未写好教案的教师,要求其改正,做到一案一课。备课当中,要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那些教案符合规范且优秀的教师给予及时表扬,并以此作为样本,在全校教师中加以推广,形成备课的长期、稳定、有效机制。
课中的督导是决定督导成败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一位教师成长的快与慢,教学水平的高与低,教学质量的好与坏。课中的督导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以便有效地实施课中这一督导环节。具体怎样做呢?在具体的实施之前,还有一个重要原则:督导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尽快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不是针对教师本人,只有这样的督导才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才会真正地去落实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教师本人也容易接受。目前的督导有点变味,似乎变成了针对教师本人,所以一提到督导,教师往往谈督色变,我们应力争改变这种状况,真正发挥督导的有效作用。首先,应确定好督导对象,督导对象不一定是那些满意率差、成绩对比提高分值差的教师,而应确定的是一部分需要培养的教师,通过督导让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成为这一学科的骨干。其次,应建立长期的督导体制,可一个学期,或一年,甚至两年,或者更长,看督导教师的成长情况来定。在目前的督导体制下,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督导的对象很随意,督导的时间也很随意,有时对一个教师听一节课,加以记载,就算完成了事,没有从根本上真正督导出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有点为督导而督导,一句话流于形式主义。因此,在督导的时间上要保证,试想,一节课或者两节课怎么能够发现这位教师所存在的问题,提高这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呢?再次,应组建一支有督导能力的督导队伍,这支队伍应该由各学科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人员和在学校有一定的教研能力的教师组成,对他们的督导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报酬,但要求他们对所督导的学科作出认真的评价与指导,以提高被督导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就要求督导队伍每堂课都要参加,认真听被督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对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的评价,以帮助这位教师加以改进,提高其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教法的实施能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助其更快地成长起来。记得在2006年的上学期,语文组来了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教师,有一定的语文功底,但缺乏上课的实践经验,为了助其更快地成长起来,让他尽快地适应高中语文的教学,语文组成立了一支专门的听课队伍,对该教师的备课、上课进行了近一个学期的跟踪评价,通过这样的措施,这位教师很快适应了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逐渐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课堂提问,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系着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仍普遍存在着笼统化、程式化、教条化等一系列问题,使所设问题缺乏针对性、启发性和生成性。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研究设计出具体的、有价值的、可引领学生快乐高效学习的问题,真正“问”出语文课堂的精彩,值得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予以重视,认真探究。
一、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提问或过于浅显,无思维价值;或无限拔高,难于回答;或模糊抽象,回答不清。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教师针对性地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层次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展示其思维过程,才有利于全班同学的共同发展,才会避免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让课堂呈现出“不想说的想说,不会说的会说,会说的创意说”的生动局面。在教《祝福》一文时,结合“课后练习”中的三个探究题,我还补充了二个问题:
(1)小说写了几次“祝福”?在这几次“祝福”中,祥林嫂有怎样的表现?这几次“祝福”对祥林嫂的命运又有怎样的影响?
(2)祥林嫂被婆婆卖给贺老六,为什么要拼死反抗?她到底在反抗什么?
这几个问题涉及了小说的情节、内容和主题,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很有针对性,很适宜适度。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对这些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我意识到这正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我趁机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鼓励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们在激烈的争论中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也体验到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
二、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不是以启发学生思考、探求学生的见解为导向,而是以获得预设正确的答案为目标,“牵着学生鼻子走”,让课堂提问成了帮助自己完成预案的工具,形成“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是指点他的学生入住现成的“高楼”,而是促使他的学生去“垒砌”,同他一起去建造“高楼”。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不仅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而有效地开展,还能使学生通过对此一问题的探究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教《逍遥游(节选)》一文时,学生对文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于是设计了二个问题去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揣摩课文内容。我先提出一个问题:“文章第一、二段中提到的“野马”、尘埃、蜩、学鸠、斥等事物和鹏鸟有没有相同点?”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很顺利地认识到:无论是鹏鸟,还是“野马”、尘埃、蜩、学鸠与斥等,都须凭借空气才能飞行或迁徙。
接着,我激疑促思:“文章第三段写了“知效一官”一类人及宋荣子和列子,这些人物与前两段所写的事物有什么联系?”课堂又生波澜。学生激烈探讨,理解到“知效一官”一类人与“野马”、尘埃、蜩、学鸠与斥等都目光短浅,宋荣子、列子尽管达到较高境界,但跟鹏鸟一样仍“有所待”,都没有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至人、神人、圣人”的“无待”境界。至此,学生对《逍遥游》的主旨就基本上理解了。可见,所设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是很具有启发性的,达到了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目的。
三、问题设计要有生成性
有的教师往往“心中有预案,行中无他人”,对所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缺乏生成性,当冷不丁冒出“旁逸斜出”的问题时,或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对敢于提出异议的学生批评打击,导致课堂教学缺失灵气。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考虑并预见到所设问题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生成新的问题,以更好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之美。
教《鸿门宴》一文时,我本想在概括故事主要情节,分析归纳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后,让学生深入探究项羽最终失败的必然性。可就在此时,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不赞同说亚父老谋深算!”
要知道,亚父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早成定论,只不过项羽的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了他的谋略失败。这时,我非常冷静地示意学生说出理由。学生说:“刘邦以上厕所的借口逃走,并趁机叫出樊哙,这一点,老谋深算的范增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呢?”
问题一出,学生哗然。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后,称赞了该生敢于大胆质疑的好习惯,并顺势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佐证。几分钟后,精彩的一幕出现了:
生1:刘邦逃出以后,大概是时间太久了,连项羽都派陈平去叫刘邦,这么久的时间亚父为什么还没有起疑心?又为什么没有任何的补救行动呢?
生2:在刘邦被困荥阳、项羽胜利在望时,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的猜忌,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回乡,病死途中。聪明的范增怎么会在自己被用作离间的靶子后仍坐以待毙呢?
……
针对学生的诸多质疑,我赞赏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独特见解,并顺势引导:那么,假如我们让双方的主帅对调一下,结果又会如何呢?课堂上又炸开了锅。
生1:鸿门宴仍旧会以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
生2:鸿门宴上的斗争其实只是范增与刘邦集团的单打独斗,这也暗示了项羽最终失败是有其必然性的。
生3:项羽的失败,并不在于谋士才智的低劣,而在于他自己的骄傲自大、不听劝告、寡谋轻信。
……
一切又回到主题,课堂归于和谐圆满。我们在享受文章带给我们的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合理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学生能够对范增这一人物形象提出质疑,本身就说明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的状态,说明他们已读懂了课文,并且对课文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高职 语文 讲座式教学 改革
“语文即生活”。
高职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为学生就业服务,为学生终身负责,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材十多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变化少,而经典性文章甚至可以讲解上百年。文本不变,生活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在这里成为搞笑。所以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变是常理,不变是僵化。
“讲座式教学法”与以往课堂教学方式不同,它更注意学生的主体学习,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一个具有时效性和互动性,一个具有长久性和自我性。把上课变为讲座,其实就是一个尊重学生主体、调动学生兴趣、把课本和生活相联系的过程。
本文拟通过对高职语文课本中《石钟山记》等部分课文教学设计的分析,来说明“讲座式教学法“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讲座式教学法”的特点
(一)对教材的重新挖掘
把“课堂”变成“讲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不同于课文题目的新的“讲座”的标题。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教师对教材进行的新的解读。
教材中的文章,尤其是经典篇目,无数人解读过,其中不乏名家学者。如何讲出新意,真的很难。但是时代在变化,每个人生活的阅历也不同,理解也各异,所以完全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解读角度。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不需要众口一词,而应该百花齐放。不仅更加贴近生活,而且促进了语文教学的研究。
(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长期以来,高职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特殊认识论的影响很大,在这种教学理论的支配下,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是权威,学生只能认真地听课,而无法真正地参与。“讲座式教学法”则使得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对语文学科的热情也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双向互动,热烈讨论,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三)把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
“讲座”必须能吸引听众,吸引绝不是讨好,而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课文的实际内容,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学习世界中,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进行重新解读时,让古人“穿越”到现代,让课堂回归到生活。
二、“讲座式教学法”的要求
(一)选择角度,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指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1]许多课文,尤其是文言文,根据教案或参考书来讲是打动不了学生的。尤其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课文熟得不能再熟了,重点和难点也了如指掌。但是就此可以停止不前了吗?哪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数十年如一日的单调内容连老师也会味同嚼蜡,所以到了重新寻找角度的时候了。
例如在讲解鲁迅的《〈呐喊〉自序》的时候,我给那节课起名叫“追梦”(当然还可以用“我和我追逐的梦”、“我的未来不是梦”、“梦醒时分”等),首先让学生觉得很新奇:为什么在课文题目之外又起个名字呢?再一想原来还是首歌的名字,自然就产生了好奇,然后认真地听下去。
讲《石钟山记》时,我给那节课起了个名字:“永远的江湖”。学生对文言文和考古不感兴趣,但是对江湖和武侠是感兴趣的。讲《鸿门宴》时起的名字是“真正的男人”(还考虑过用“男人哭吧不是罪”);讲《赤壁赋》时起名叫“我要飞得更高”……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怎么能不集中精力听?
(二)层层深入,串联起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
好的开头是很重要的,但是虎头蛇尾肯定是失败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还要与课文密切关联才行。之所以这样选择角度,因为这些题目都紧密地串联起了相应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呐喊〉自序》一文中,就是通过作者年少时的“求学梦”、“学医梦”、“从文梦”等几个梦产生与破灭过程的回忆,来表达对当时社会及中国人的失望,和对文学救国的美好憧憬;《石钟山记》中关于石钟山名称由来的诸多学说,正如同纷乱的江湖,派别众多,且各不认同;《鸿门宴》中全是男人,而且文章的重点是人物形象分析,无论是重要人物项羽和刘邦,还是次要人物张良和范增,在历史上都影响深远,而评价却各不相同;《赤壁赋》一文表达的在喜悦与愤懑外表下的超脱情怀,正如同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想要超脱却又不能……
如果真的解决了题目中的诸多问题,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启发诱导,深化主题,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
“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它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2]
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与难点,是一般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了,也就结束了。但是语文课程,尤其是高职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每篇课文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具有思想性和情感性。“讲座式教学法”对课文全新的解读角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归宿”。
如《〈呐喊〉自序》一文,学生正是和当年的鲁迅一样处于人生观刚刚确立的时期,常常会因为梦的虚幻和破灭而困惑与痛苦。鲁迅最终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而学生在追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挫折,该如何面对?我们的理想是仅仅实现自我的价值还是同时也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呢?如果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相信学生会有更多的收获。
《石钟山记》一文中最后结尾,我进行了这样一个讨论:“对于苏轼来说,远离朝廷后的生活环境也是一片江湖,在这片江湖上,他不是胜利者。因为和中国古代大部分文人一样,他的人生理想不是笑傲江湖,而是为国效力。对于我们职业学校学生来说,现在面对的学习环境和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片江湖,竞争激烈、残酷、莫测。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绝技在身,此绝技即为‘大胆怀疑,勇于实践,善于思考’的精神。但是,这就够了吗?还要加上什么?……”
至于《鸿门宴》和《赤壁赋》,同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未来需要,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深入挖掘,让学生不仅学得知识,还能提高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3]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的,高职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复杂的,学生求学的目的是各异的,教材里的课文是不完美的,教材的选择我们是无法控制的,但是要相信我们自己,我们是有思想有智慧的。只要我们肯动脑,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参考文献
[1] 张蕾,张彬福.语文之道[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