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7 22:51:18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打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里,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知识,并能积极提问,敢想敢说,主动参与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知识吸收率高,学习效果明显。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心理增加一种压抑感,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倡导合作交流;培养协作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怏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要教育学生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许多地方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组际竞争,组内合作。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计算,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完整地证实自己的猜测。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创造体验成功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可以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而且还可以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积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但是,教师提供的探索材料,既不能问题过难,让学生花费大量力气仍无法解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过于简单,无法激起学生兴趣。问题应该具有一定难度,让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成功才能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中“怎么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1980~2005年各年二月份天数统计表”,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一个个举起手。
生1:“我发现每隔三个28天出现一个29天。”
生2:“对,每四年中有一年的二月是29天,还有三年是28天。”
师:“大家发现了每隔3年有一年是闰年,或者说每四年中有一年是闰年,这个规律能不能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呢?比如1970年?”
生1:“1970年表上没有,不知道。”
生2:“老师,等一下,我数数看。”
生3:“是平年,1980年往前数是平年。”
师:“1970年可以数,那么1864年呢?能数吗?有没有更方便的办法呢?”
学生继续观察,不时小声讨论。突然一个学生兴奋地举起手,并用手肘重重地击桌面:“老师,我知道了。”
我看他那激动的情绪,微笑地对他说:“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每隔四年有一年是闰年,那是不是闰年和4有关呢,我算了一下,表中二月有29天的年份,都能被4整除。所以我想只要年份能被4整除就是闰年。”
这位学生一口气说下来,满脸的兴奋和期待。
我微笑地看着这位学生,故意不下结论。很快,其他学生也兴奋起来:“对,真是这样的。”
这时,我笑着说:“大家真聪明。我们一般就用这种方法判断。”
话音刚落,课堂上就响起一声“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构成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还有部分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还存在非师范类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也阻碍着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阻碍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目前农村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和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学习和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老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机械式的管理上。教师观念的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要更多地依赖教师培训工作。然而,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选送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培训则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培训经费短缺使得教师无法外出培训,从而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知识的完善,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开展。此外,在校本培训方面由于缺少相关的师资和条件,无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培训,即使培训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培训有很大难度,培训缺乏实效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教师自学自研落后,限制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的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更少。许多学校地处偏远没有网络,有限的一点图书也得不到更新,教师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农村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远,生活条件差,留不住教师。人员调动频繁,使得农村学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出现断裂带。农村教师无法去外地参加培训,有时即使培训了,来年可能就调走了。这样造成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不能内化和深化,亦不能推广,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这样恶性循环,成了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绊脚石。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四、留守儿童增多,家庭教育缺失制约着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随着近几年农村家长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学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扮演着在校是学生,在家是家长的双重角色。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大,社会上闲散人员增多,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迫切。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学习,扮演好老师、家长和朋友的角色,使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心理健康;现状;解决途径;方法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后天成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关注并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的教育现实是过多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度忽视教师的个体发展。日益加重的职业压力,不断加重的职业倦怠和难以逃避的挫败感,使许多教师陷入心理困境。据有关权威媒体调查结果表明:有88.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4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35.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10.49%的教师存在“心理疾病”。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已非关注不可了,否则将会直接危害到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教师工作压力大,造成职业倦怠
具体表现为工作量满负荷,节奏紧张。教师每天要准备大量的学习材料、教具;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习进修活动;应对各种“评比”,8小时内在工作,8小时外照样在工作。甚至在一些寄宿制学校,教师的上班时间几乎是24小时,即使下班回家,也要“身在曹营心在汉”,记挂着学校的学生。常听教师们说:“最怕晚上睡觉时听到电话响,肯定是学生出事了。”许多教师都是疲于应付,教师说得最多的是“累”“烦”。久而久之,往往造成教师身心俱疲,会造成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降低。
(二)教师工作环境闭塞单纯,产生挫败感
教师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的人主要是未成年人,对社会变化不敏感,不关注,适应能力差;接触社会机会少,较闭塞,接触范围狭窄、信息少、交流少,话题大多围绕细小、琐碎的生活小事。因此,有的教师思想单纯,遇事处理简单化,显得生涩幼稚,这也给教师造成极大地挫败感。
(三)教育管理人员评价不公正,挫伤工作积极性
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有的单位人为地设置各种条件,有所指向和侧重,主观随意,不够公正;在平时工作中少数管理人员对教师进行武断地批评,横加指责;绩效工资发放标准不一,主观随意性太大,不能体现多劳多得的精神;而且过多的“评选”导致教师之间攀比现象严重,人际关系紧张,心理不平衡……以上种种都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感到紧张、劳累,感到心力交瘁。
(四)社会贫富差距,导致心态失衡
由于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现象严重,教师这一职业一直是“清水衙门”,一无权,二无钱。饿,饿不死;富,不可能。有些教师在与别人比较时,很容易导致心理不平衡。他们不再淡定,不再把教师这一职业看作“灵魂的工程师”“阳光下最光辉的事业”,不再以“园丁”“蜡烛”自喻。有的教师对待犯错学生不是“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往往采而是用“狂风暴雨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现在甚至出现个别教师不思教学,不思进取,而是整天牢骚满腹,“怪话连篇”,天天不是在生活中造谣生事,就是在网上谩骂攻击,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势。
三、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一)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教师的压力远远大于其他任何职业,所以,全社会都要支持教师的工作,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职能部门应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威望,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公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家长、学生应多一些理解与尊重,少一些谩骂与攻击。全社会都应为教育提供宽松、良好的环境,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
(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1.强化师德教育。烫伤幼儿,学生大腿被拧紫,强迫孩子吃痰……老师体罚、虐待学生的新闻,现在屡屡见诸报端。不禁让人问:“现在的教育怎么啦?现在的教师怎么啦?”究其原因,是教师心态的失衡、扭曲。而教师的心态有时反映了教师的师德问题,因此,学校应强化师德教育,使每个教师真正做到视校为家,爱生如子。
2.适时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师制定心理知识学习计划,并配备必要的活动场所,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一、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 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会给学生以勇气,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 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健康心理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感化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努力取得最佳成绩. 特别是在课堂学习中注重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而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等. 教师这样有意或无意地在教学中改变语言的表述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 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 因此,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 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会兴趣盎然. 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三、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
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 现代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向教材,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求知识. 所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显得至关重要. 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学、求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目的,也能使学生保持良好心境,乐于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小学生好胜心强,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不懂就问的机会, 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 如:“小红跑200 米用4分,小明用5分,小东用6分, 问谁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红跑得快.”有的学生说: “小东跑得快.”当教师宣布正确答案“小红跑得快”时,有学生问:“为什么数字大了反而不快呢?”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时间用得越少,说明他走得越快的道理. 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非常愉快,学生的心情很放松,学生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保证了数学教学过程顺利地进行.
四、确定评价导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 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 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 许多孩子厌学、逃学,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多人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
五、合理评价,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平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实践与研究。
一、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个良策。教师应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
例如在教学数学第九册《分数乘分数》一课时,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
师: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与整数相乘,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1/2×2、1/2×3……
师: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生:能……
师:看来你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不过,我这里还有几道题(出示1/2×1/4、1/2×1/2、1/2×3/5),你们会不会?
生:(摇头)不会
师:这几道题虽然是新知识,但凭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样可以解答。这样,谁能解答就能得到一份奖品,谁解答了但是解答错了也能得到一份奖品。
……
师:大家有办法了吗?
生1:我觉得……
生2:我觉得应该……
师:说的不错,谁能证明这个猜测的正确性?
生:……
师:好,刚才同学们积极思考。颁发奖品“计算法则”。
生:(笑)笑的如此甜美。
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手段,也是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我爱儿童,儿童爱我”就充分说明的师生之间和谐互动的规律。
二、诱发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属于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他或推动、促进或抑制、阻碍学习。所以,学习动机历来被教师高度重视。少年时就曾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令人刮目相看。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的产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内心产生一种发力状态“内驱力”;外界提供一定的对象,使内心的力量指向这个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外界——老师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指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注重诱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有了学习的动机,学习过程便能够充实,学习结果也有盼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学生都说画过圆,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他们觉得画圆是很简单的一件事。这时,老师嘴角一转——
师:就给你一把直尺,你能不能画一个圆?
学生“啊”了一下开始操作……拼命想要画出来。(这个动机很单纯,却很适合本课需要。)
生1:……
生2:……
方法还真多。有的甚至拿出了看家本领——素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小学生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因此,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习动机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中介,来引导学生探究,以此达成目标。
三、提供尝试的机会,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跨出自信的第一步当然是勇于尝试。
例如在教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片段——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求比值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这儿还有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挺快,你们想知道吗?
生:老师,你先别说答案,让我们自己想想看。
师:好,老师也希望你们能自己找出来,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合作完成。你只要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也是值得表扬的。
(教室里十分安静,有的在计算,有的在冥思苦想。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露出惊喜的表情,并转身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生1:我们发现……
生2:我们发现……
师:我也发现一个比例就和你们发现的不一样。随手在黑板上写4:5=5:6。
生:老师,你举的例子是错误的……
师:你们真是太会学习了,太细心了,我也要向你们学习。
生:真诚地笑了……
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勇于尝试的可能。使学生能从容地对待失败和他人的不认同,并且能迅速和经历充沛地重振其鼓。有了这种自信心的支持,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非常明确地向目标迈进,在学习上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进步。
四、化解学习活动的心理困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引言
我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八年了,经历了教科书的多次改版,每次教科书的改版,都很有针对性,体现了每一个时代思想性,体现了学生对学科知识感受的科学性,也蕴含对学生心理素质渗透教育的教学内容。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这是我们教师的一个新课题,它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是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注重学习过程体验,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科的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师应该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便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 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关键要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起步阶段、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目前已纳入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工作中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语文、思想品德等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其定位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教学,而数学的学习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的知识相对要少一些。但是数学教材中都编插有许多蕴含心理教学内容。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五册第71页中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第106页中的: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大约在两千年前成书的我国的《九章算术》中,已经会用方程解一次方程组。一直到三百多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等等。这些都是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好材料,也是教师应该挖掘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熏陶和情感教育爱国情感的好素材,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有利于他们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数与代数一类的课,主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至的计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应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应该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能够学以致用。比如在教授元、角、分的计算时,针对学生中的浪费现象可通过聚少成多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中的《移多补少使两数同样多的应用题》这一内容,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数学教科书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在上完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中的《圆的周长》这一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课也能上成语文课那样具有感召力,思想品德课那样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的课。在上课之前,我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了不少资料,并将它编辑在投影片上。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并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打出了投影片,告诉学生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 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此时我并不急于将数学知识一下子往下讲,而是放缓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痛快淋漓地发挥了一下豪气,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就是挖掘课本中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小小的一个课后注释,引起了学生如此大的反响,教师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那么,课本中还有许多的小知识,新信息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只要处理得当,相信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建设学校优美育人环境,规范教师自身良好行为
学校优美的育人环境和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也是进行健康心理渗透教育的良好途径。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是学生的一个样板,教师怎么做,必会引导学生也这样去做。有时候,千百遍地说教不如一个暗示性的眼神、一个示范性的动作、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可以这么说,学生的许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教给的。因此,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做到身正。教师的行为渗透,不需要讲很多大道理,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事中来透射好品质。比如说,教师着装的整洁、得体,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干净、整齐也能给别人带来美感;看教室里不需要亮着的电灯,随手关灭,就是告诉学生爱护公物,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无理吵闹,教师能平和对待,可以让学生明白平和的心境也是一种素养;对别人的困难能乐于相帮,能使学生明白主要大家伸出热情的双手,世界的明天会更好。
五、确定评价导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作为一名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许多学生厌学、逃学,他们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人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的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道德培育,无论是对学校还是社会,在当今这个多元思想充斥着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必要明确什么是“德”。我认为“德”是人心里所存的善。可以把人的“德”概括为九个字:“勤”、“知”、“恩”、“善”、“温”、“忍”、“和”、“节”和“爱”。而用心理健康的视角看待“德”,不难发现心理健康的人情绪良好、有责任感、积极向上、善于理解帮助他人等。因此,可以说注重心理健康有利于实现道德培育。本着这个信念,我们这个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大学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作了如下尝试。
一、统一思想
1.找出“心理健康”和“道德良好”之间的内在联系,先从影响人德行的基本心理活动着手,如了解“气质”、“性格”、“良心”、“想象”、“语言”、“意志”、“需要”等,把对这些心理现象的了解和有效把握作为道德培育的着力点。
2.各学校的工作内容都围绕“着力点”进行,由于不同学龄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因此老师也相应调整教学语言、案例和教学方法。
3.始终本着培养人的良心与责任感、爱心与正义感的理念,把关注身心健康作为核心,使“德”的常规工作由班主任统率,各科教师协同,全校各部门协调并进,由学校影响社会。
二、操作方法
1.教师先通过培训和自我感悟,体会人为了心理健康而要了解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知识,感受拥有健康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力量,带着这些力量,以新的姿态和良好的人格魅力走进学生,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
2.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班主任共同为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比如“气质”这一课,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优势与劣势;要欣赏、赞扬别人的优点;要宽容理解别人的缺陷;要学会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心和引导,这也是教师自身提升的必要。
比如“良性情绪”这一课,让学生知道“良性情绪”习惯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高尚情感的形成。事实上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经常违纪乃至犯罪的人,他们从小到大往往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良好情绪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利于人的“现在”――喜欢学习、与人交往,以积极的心态工作,更有利于“未来”――避免心理障碍、心疾病和犯罪。
比如“良性想象”和“良好性格”,也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具体“抓手”。我们地区学习材料中 《良好性格标志》诗这样写道:殷勤不可懒惰,谦虚不能骄傲,温和不可急躁,诚实不能虚浮;乐观向上有信心,知恩图报有良心,节制悔过能清心,立志培训责任心。这种朗朗上口的节奏韵律易于让学生对良好的性格形成形象记忆,便于自律。
比如“需要”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的需要都是应该满足的,但也是有社会制约性的,人应该把握什么事当做、什么事不当做的原则。激发归属与爱的需要,会使人增加对集体和家庭的强烈责任感;激发尊重的需要会让人从原理上明确对他人尊重的好处,从而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安宁;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挖掘人愉快奉献的潜能和积极性。总之,对人的需要的了解与激发有利于培养完整人格。
以上内容,由于各学段学生理解程度不同,教师要选择适合的实例和语言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会充分启动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幸福感,同时使大、中、小、幼学生得以在道德的培育上有机衔接,使个体教育纵向连续,成长轨迹真正实现螺旋上升。
三、几点思考
用心理健康视角突破道德培育的课题研究使班主任工作增加了计划性和预见性;使一些棘手问题被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德的培养经常化、具体化;使人人都注意心理健康并把保持良好心态的习惯扩散给周边的每一个人,使人人在为和谐作一份努力的同时享受和谐的温馨;人的亚健康状态得到改善。但是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缺乏、教师工作疲劳、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不够娴熟,还需为教师设立“心理舒缓”场所,创设心身调节的空间和人文氛围,定期安排心理保健讲座,提供教师进行心灵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注重预防教师心身疾病和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