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14:18:50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行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本文作者:路红王笑天工作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的内容结构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得到包含19题的4个因素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问卷,并且信效度分析表明,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问卷可靠而有效.这4个构面的出现反映出当前广州市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4种类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与学生观.其中,教学理念主要测量教师在教学中所持有的观念,对待教学活动的信念,得分高者日常的教学理念偏向于被动和教条,更加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意识;教学方法主要考察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风格,得分高者更偏好采用惩罚性的、格式化与敷衍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主要探究教师教学中的态度,得分高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缺乏兴趣,工作会更消极、冷淡与慵懒.学生观主要检验教师对学生持有的态度,得分高者对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不公正或是冷漠放任.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的性别效应男教师在教师问题行为总分、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学生观上显著多于女教师.这说明女教师相对于男教师更具有积极正面的教学理念,这与先前有关教师问题行为的研究结果一致[7].这可能是因为在人格特质上,女生在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上优于男生[8].因而女性相对男性更加热情、开放,更具有耐心,更加温柔细腻,具有更好的沟通能力和更多的亲和力.于是在繁杂的教学工作中更能抱有积极富创造性教学理念,更加主动而认真的教学态度,更多地使用鼓励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也更加负责包容.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的年龄效应在教师问题行为总分上,46岁以上教师得分最高,36~45岁教师的问题行为表现其次,35岁以下教师得分最少.这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工作年限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多[9],职业生涯追求下降,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倾向于敷衍应付.在教学理念上,46岁以上以及35岁以下教师得分显著高于36~45岁教师,这表明46岁以上和35岁以下的教师抱有的教学理念更加消极被动.这可能是由于36~45岁教师人至中年,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的结合正到达黄金期,抱有的教学理念最为积极主动.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上,35岁以下相较36~45岁的教师更为完善认真.这可能是因为35岁以下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毕业时间不长,接受并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先进,职业倦怠较低,抱有的教学态度更加认真主动.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的教龄效应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总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学生观在教龄上差异均显著.在问题行为总分、教学理念与教学态度上,16~20年教龄的教师问题行为显著少于其他教龄组,这可能是因为16~20年教龄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又往往正处在职业生涯的上升阶段,知识结构合理,正是各个学校的业务骨干,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感较强.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上,6~10年教龄的教师相较20年教龄以上教师,更为消极和被动.在教学方法上,11~15年教龄的教师相对于16~20、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也更为简单.这可能因为6~10年教龄的教师工作时间和毕业时间相对都较短,既没有了工作初始的新鲜感,又有了一定工作经历,产生了职业倦怠,面对教学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无法很好的调整自己.而11~15年教龄的教师相对于16~20年和2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人处中年,社会角色较多,生活压力繁多,工作任务沉重,在工作中投入的精力有限[10],因此,教学中难免出现敷衍应付行为,教学方法相对单调、简易.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的教学类型效应中学教师相对于小学教师教学态度更为被动冷漠.这可能是由于:一是中小学教学目标不同.中学教学目标主要是围绕中考和高考展开,明显的学业成绩导向,而因为取消了小学升中学考试,相对于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的教学压力更大,任务更加繁重.导致教学态度出现一定的敷衍和消极.二是学生年龄的差异.小学生的可塑性大,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不易出现由于学生的抗拒而产生的挫败情绪[6].而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独立性与叛逆性日益增强,师生冲突较多,教师的管理压力较大.从而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多,教学态度冷漠.教师问题行为的职称效应中低级职称的教师相较于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态度更为消极被动.造成此特点的原因可能是高级职称的教师一般属于学校的业务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技能更高,更善于从容应对各类教学工作.而中低级职称教师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在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时更加欠缺经验与专业技能.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呈现出清晰的4因素结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学生观.教师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教师比女教师在问题行为总分、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学生观等方面得分更高;教师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年龄越大的教师问题行为表现越多,46岁以上教师的问题行为最为严重;教师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主要体现在问题行为总分、教学理念、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上;教师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的教学类型差异,中学教师教学态度得分显著高于小学教师;教师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的职称差异,中低级职称教师的问题行为总分、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得分显著高于高级职称教师.
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教师在备课之前要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把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解决简单的英语问题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有勇气和信心去探究更难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用学习获得的成就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兴趣的指引下对英语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保持活跃,达到对知识深入理解的目的。要增加教学环节的趣味性,教师除了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还要运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来使教学富有情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英语知识。例如,在教学AskingtheWay时,我打破了传统的固定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创设出问路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掌握问路的句型,并不断改变到达的地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运用学到的句型,并自由在课堂上移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在对知识的积极运用中掌握了如何问路,并提高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促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全面提高。
二、注重“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知识的讲解都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主观性被教师所忽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发展转变。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性,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得对知识的更深理解,并在具体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运用,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对知识探究过程中发挥创造精神,获得较高的英语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Whatisyourhobby时,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运动进行导入,采用谈话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Doyoulikesports?Doyoulikeplayingbas-ketball?Doyouenjoyplayingfootball?IlikewatchingTV.Iaminterestedinplayingcom-putergames…”通过谈话的方式进行新课的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职高英语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和学生站在同等的高度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他们的英语实际能力,使教学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现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在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时,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创设情境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例如,学习Shopping时,教师一开始可以在讲台边上布置一间文具店,“店铺”里有书包、直尺、钢笔、书和橡皮擦等。首先,由教师和英语成绩稍好的学生进行训练:A:CanIhelpyou?B:Iwanttobuyabook.A:Howmuchisit?B:Itisonsale.It’stenyuan.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跟说。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使学生能放松下来,并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理解。然后让两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位是“customer”顾客,一位是“salesgirl”营业员,在表演过程中尽管表达不是非常流利,但表演非常逼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起到了导入新课的效果。同时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师生形成良好的关系,促进英语教学的进行。
三、总结
(一)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分配的问题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提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单向集体指导的做法,应做到既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也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在对F小学语文教师L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尽管L老师具有了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的意识和行为,但仍可以看到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分配的问题:第一,什么时候教师应该去指导学生?第二,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应多久?第三,到底是集体指导还是个别指导?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的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评价的问题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更多地表达,更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这样的过程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性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意识。然而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没有做到这些,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忙”:忙于回答教师的提问,忙于做自己学习卡片上的内容,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三)个性与共性的把握问题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但是,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对于既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之间往往会形成矛盾:第一,教师放大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展。第二,教师忽视学生的共性学习,过于关注个性化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却忽视了重视学生的学习差异,重视学生的“各显其能”,以至于让学生走向“特长发展”,而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一般性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共性的东西却被教师给忽视了。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备受青睐”。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带来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并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学习小组人数的问题,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学生小组的分配,或者采取“自由组合式”,或者采取“分层自由组合式”。
二、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行为文化的影响因素
(一)固有的教学思维
1“.教师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教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不想放弃其权威和尊严的地位,不想放弃教师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不愿意真正去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此外,也出于关心学生,担心学生出错,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学生的思想发展,形成“学生们常问自己:为什么老师要我们做那些作业?为什么上课要认真听讲?为什么爸爸妈妈和老师总要求我们要考那么些分数?”
2.教师关注共性的思维方式
个性化教学则强调关注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选择性。由于教师在集体化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教师更愿意关注共性的内容、学生的共同学习和基础性学习,因此,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共同学习上,而对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或者拓展性学习以及学生的差异性学习方面,教师常常是疏于指导和引领。
3.集体化教学思维
由于集体化教学思维,教师关注固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以来,学校的学生座位都是“秧田式”排列的,但面对小组合作学习,面对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往往显得“手脚无措”“、无所适从”。
(二)文化习性使然
一方面,教师习性具有正向作用。习性是人们文化的“钥匙”,能打开文化这把锁。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习性能为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形成个性化教学所需要的教师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习性也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比如,F小学某教师由于教学习性使然,几次三番不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接受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和行为,一直到最后自己明白和领悟才进行个性化教学行为的改变。
(三)考试文化的强势存在
“延续了千余年的考试文化是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面对考试文化,需要对学生的考试负责,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正如在F小学一个从事27年的语文学科L老师访谈时被问到的:“您认为哪些因素在影响您的个性化教学?”语文学科L老师说“:我认为中高考的指挥棒片面地追求高分对个性化教学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个性化教学中,我们会全面地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培养,尊重差异,重视能力。过于关注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往往会干扰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强势存在的考试文化在不断地考验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判断力,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发挥,以至于在这样的考试文化的背景下,学习的选择权也就无关紧要了,“因为考试已经帮教师和学生选择好了。”
(四)大班化教学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减少。调查发现“:从不互动”的比例为7.5%“,很少互动”的比例为22.6%“,有时互动”的比例为41.5%,“经常互动”的比例为28.4%。另一方面,大班化教学不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指导。这在F小学美术教师S老师的访谈中也可以得到体现,对于问题“您认为哪些因素在影响您的个性化教学?”S老师说“:来自大班额化教学的限制。以F小学为例,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就算分组讨论也人数太多,最少也有40多人,很难做到个性化教学和关照到学生的个别化。”
三、个性化教学教师行为文化重建策略
(一)推进小班化教学
在访谈中,参与访谈的教师都谈到了班额过大的问题,52.3%的教师认为大班额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较大”,46.7%的教师认为影响“非常大”,3%的教师认为“无影响”。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国大班化教学普遍存在。实际上,在小班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小组内和小组间学生的交流和共同合作学习,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还提升学生学习的愉悦性和人际交往的双向互动与多向交流。总之,通过小班化教学,可以有效推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重构。
(二)校长的引领
1.校长需要具有个性化教学理念
在开展个性化教学中,校长作为首席应该具有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包括具有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因为这为其学校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
2.校长成为个性化教学的领导
一方面,校长领导教师学习个性化教学理论,并鼓励教师在学习个性化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校长为学校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进行服务。
3.校长具有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愿望与能力
校长需要具有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愿望。因为当前我国还没有个性化教学模式可以参照,所以校长需要不断学习个性化教学理论,不断研究个性化教学理论和实践。同时,校长还需要具有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从而提高个性化教学开展的实效性。
4.校长需要将学校的个性化教学与家庭的个性化教学结合
社会、学校和家庭作为教学的三个不同的教学场所,是学生接受教学的不同空间和时间。因此,要求校长不仅能领导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家长在学校以外的教学环境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从而推进社会教学、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三位一体,为学生的个性教学创造一个立体空间。
(三)考试文化的纠正
在F小学对于“您觉得考试对您的个性化教学的影响大吗?”的教师调查中发现,考试文化与个性化教学具有重大的影响和关系,90%的教师认为,考试文化对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具有较大的影响。既然考试文化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极力去纠正考试文化的负面影响,积极去规避考试文化所带来的危害。具体来说,需要正视考试文化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并努力改变考试文化,去构建评价文化,重新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制度和评价行为,从而形成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教师评价文化。
(四)还给学生选择的权力
一方面,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正如在F小学进行教师访谈时,教师所指出的那样“语文学科进行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难度大。第一,学习任务的分层。教师要对每一堂课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层,分为好的、差的、中间的,进行保底任务,进行基础性学习和挑战性学习。第二,学习时间上分为长的和短的课时,在阅读区域,更好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分更多的层次。对那些不足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第三,开放空间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另一方面,还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力也要凸显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等不同的个性和差异进行选择自己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任务—完成和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只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帮助和指引的作用。
(五)促成教师个性化教学品质
1.教师需要具有个性化的人格品质
第一,教师自身需要充分认识到形成个性化人格品质对开展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形成和培养自己的教学个性,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教学个性品质,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第二,加大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权力,转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权威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权力观。
2.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品质
在当前的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创新是当前比较受到重视和关注的重要内容,教学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中之重。因为教师才是课程的实施者,才是个性化教学实践的推进者。
3.形成教师开放的教学心态
历史课程属于记忆性较强的课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整个课堂都始终保持充满激情和活力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广大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上多下工夫,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富有魅力。中学阶段是充满好奇的阶段,中学生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会感到新奇,都愿意听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历史课堂上通过给学生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个人离不开社会”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借鉴社会上所关注的“狼孩”的典型故事,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问题充分引导出来,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历史知识。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给学生讲解国家为了培养后代提供了许多良好的环境,包括父母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这不仅教给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教给了学生做人,使学生懂得努力学习,争取以后为了祖国的未来努力奋斗。因此,充满趣味的历史课堂对于提高历史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在课堂讨论中,点燃趣味性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历史教师在新的教育改革下要注重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要做学生的亲密朋友,和学生之间要消除隔阂,平等相待。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的知识,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广大历史教师要逐步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懂得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带有启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能够得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得到能力的提高,还要在愉悦的氛围下得到锻炼。尤其是对于那些稍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引导,正确启发,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紧张感。例如,在讲授农耕文明时代的时候,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泱泱中华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可以从时间上去引导,通过创设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讨论题目,使学生从问题中学到知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人文初祖、大禹治水等等这些带有显著特征的历史事件入手,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激发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
三、在实践活动中拓展趣味性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在实践中拓展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生活在社区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学生所生活的社区有多大的面积,住有多少人口?平时社区在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社区民众生活在社区有什么样的优越感,同时社区在服务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哪些改进?根据这些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绘制一张改善社会生活布局的平面图,并在历史课堂进行展示评价,鼓励优秀,鞭策落后。这种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历史实践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致,还促使学生对历史课程更加喜爱。在这种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使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更加浓厚。
四、在课堂引入中,诱发趣味性
历史课程虽然大都是记忆性的知识,但是历史课程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也是十分紧密的,教师要以此为契机,使枯燥的历史课堂尽量活跃起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枯燥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去诱发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真正感到幸福。例如,在讲授中国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播放歌曲《十送》,来渲染课堂的气氛,通过多媒体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送?在的途中都经历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入,将学生一下子带入历史课堂中来,使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
五、总结
本研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实习中的交流互动四个方面,编制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阶段反思情况调查表。选取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学生70名,在实习前期和后期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教学目标设置的反思,从不(或较少)反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的同学比例从63.3%降为60%,变化不明显。根据访谈可以发现,实习生对于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常混淆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实习生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受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非常大,多数从不(或较少)反思教学目标的实习生是因为指导教师在备课中忽略教学目标科学性、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等方面。关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能经常(或总是)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同学比例从50%上升到73.3%,能经常(或总是)做到根据教学实际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实习生比例从53.3%上升到73.4%,这表明随着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实习生对教学实践有了更好的把握。根据课堂观察发现,实习前期,实习生的教学内容往往脱离已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不能突破,经过教学实践,这些问题逐渐减少。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经常(或总是)反思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实现的学生分别为50%、36.7%、40%,上升为70%、66.7%、60%;从不反思三种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学生比例全部降为零,说明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将高校的学习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实习生对技能目标的反思明显提高,说明通过实际教学,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逐渐突破单一的知识导向,兼顾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关于教案重要性的反思,经过实习,对于教案的作用,实习生的看法产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肯定教案重要性的同学比例从53.3%上升到63.4%,但是认为教案作用不大(或没有作用)的同学比例也从16.6%上升到23.3%,经过访谈发现,实习生对教案与教学二者关系的认识与所在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示范密切相关。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认为自己总是(或经常)反思教学方法的同学比例从50%升为60%,较少(或从不)反思教学方法的同学比例从26.7%降至16.7%。通过访谈发现,实习生在实习中期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最多,在教学达到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后,对教学方法的反思逐渐减少,整体上呈波浪趋势。关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认为自己总是(或经常)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实习生比例从43.3%上升到60%,这是因为在实习中,实习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直接的、感性的、第一手的了解,开始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据此改进教学。关于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突破,经常(或总是)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或方法的实习生比例从33.3%上升至40.7%,从不(或较少)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的实习生比例从26.7%降至10%,表明经过教学实践,实习生对教学方法创新的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三)关于“教学管理”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通过反思师生关系来改进班级管理方法及反思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两个方面,能经常(或总是)进行反思的实习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关于对个人行为的反思,实习前后变化不大。对比两次调查发现,实习生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是不断提高的。在教育实习中,教学管理对实习生往往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如学生在课上不愿意发言、配合等;但实习生和中小学生年龄差距相对较小,容易沟通。所以实习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到教学与管理两方面同时提高。
(四)关于“交流情况”的反思的发展情况
关于教学后与学生的交流,经常(或总是)交流的实习生比例从36.7%升为50%,较少(或从不)与学生交流的实习生比例从26.6%降为16.7%。交流互动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实习生与学生的交流随着实习的深入逐渐增多。关于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方面的反思,实习前期,只有26.6%的同学经常或总是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因为实习生刚刚开始接触教学,对于交流的内容尚不明确,或与指导教师不熟悉。实习后期,比例上升为60%。但有约1/5的同学很少或从不交流,经访谈发现,原因有几个方面:指导教师工作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对教材和教学内容不熟悉,听课后感受不深,问不出关键性有实质性的问题;此外,听课或上课初期,问题、疑问较多,与指导教师交流较多,适应一段时间后,交流逐渐减少,即交流呈现出波浪趋势。关于与实习小组同学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53.3%的同学经常(或总是)与实习小组的同学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26.7%的同学有时与实习小组的同学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反映出实习生在实习小组内部比较乐于沟通,能够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二、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反思性思维发展的建议
从实习生教学反思性思维发展的趋势来看,要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应主要从各类课程及实习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师教育课程、学科教学法课程及通识课程,其中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教育科学学院开设,学科教学法课程由学生所在学院开设,因此分别进行调查。实习实践主要包括教育实习之前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微格教学、教育见习、课外教学实践(家教或带班)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此外,本次调查还就实习中的教师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调查。从各类课程对实习的影响来看,重要程度依次为:学科教学法课程(90%)、学科专业课程(86.7%)、教师教育课程(73.3%)、通识课程(40%)。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科教学法对实习的作用最为明显,与实习联系最为紧密;通识课程对实习的直接作用不大,多达20%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的学习不重要(或比较不重要)。从各类实践对实习的影响来看,重要程度依次为:课外教学实践(93.3%)、教育见习(90%)、微格教学(70%)、其他社会实践活动(66.7%),可以发现,学生个人的课外教学实践为教育实习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开始实习前应该有“见习”这个感性认识阶段,此外,微格教学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关于指导教师的作用,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作用大于所在高校指导老师的作用,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在实习期间,实习生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接触较多;第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了解中小学实际教学,能针对实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高校的指导教师也应更多的深入教学一线,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提高教学和指导的有效性。而且,高校指导教师应发挥自身理论水平较高的优势,帮助实习生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在下一步的论文指导中发挥作用。
三、结论
关键词: 课堂提问行为 对外汉语教学 问题类型 提问策略 提问对象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大部分是通过问答的形式实现的,课堂提问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深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手段。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课堂提问都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为学生制造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汉语输出。教师的提问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正确的提问行为不仅无法发挥其效果,而且达不到教学目的。本文就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探讨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
教师课堂提问的分类在大体上是一致的:最早学者们将问题分为封闭性问题和放性问题,Chaudom(1988)和Ostein(1995)则将教师的课堂提问分为聚合性问题(convergent questions)和发散性问题。在二语习得研究界考察教师提问时,较普遍的分类标准是展示型问题和参考型问题。“展示型问题”指的是答案一般在课文中已经确定,提问者要求学生将既定答案说出来的问题,提问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对所学词语、句型的记忆和应用。“参考型问题”是指答案不固定,学生回答时可以自由发挥的问题,提问目的是通过信息差引导学生说出更多课文以外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有效的教师提问行为应当是展示型问题和参考型问题相结合使用。初级阶段的教学主要是词汇和语法的讲解,教师通过使用大量的展示性问题,可以有效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另外,初级阶段学生掌握的词汇和语法有限,回答参考型问题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初级汉语教学教师提问主要以展示型问题为主,以增加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
例如:教师提问有关课文内容的展示型问题:“这个‘我’以前包过饺子吗?”学生可以很容易回答,但是当问道:“以前在美国的时候,你包过包子或饺子吗?”“以前,你在中国还吃过哪些中餐?”学生就反应不过来。
在学生掌握词汇和语法点、能够较好地回答展示型问题之后,应适当提出参考型问题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随着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和语言点的增加、交际能力的提高,到了中高级阶段,教师就要适当降低展示型问题的比例,增加参考型问题的数量,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熟悉教材和教学等级大纲,使提出的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参考型问题中应避免生词和新语言点的出现,否则会造成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难度和压力,最终导致学生不理解问题,或虽然理解问题但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
二、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策略
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策略主要有追问、转移、重述、改述、提示等。“追问”是指在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述,或者学生回答正确,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继续提问,引导学生做出更复杂的表达。“转移”是指当学生无法回答或回答错误时,教师转向其他学生提问,或者就同一个问题向多个同学提问。“重述”是指当学生没有听清楚或没有听明白教师的问题时,教师重复所提的问题。“改述”是指当教师所提问题过难或过长,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改用学生熟悉的词语或缩短问题的长度来帮助学生回答问题。“提示”是指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或者回答不正确时,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引导学生完成回答。
在汉语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应用课堂提问策略。如果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教师要猜测学生遇到困难的原因,如果是没有听清楚,教师可以重述问题;如果学生是由于忘记了表达中需要的词汇或语言点,教师也可作适当的提示;如果是因为问题中有学生不理解的词汇或语言点,教师就要及时改述问题。如果教师在提示后,学生无法作答,教师可及时采取转移策略,避免在一个学生身上拖延太长时间耽误教学进程,但是在提问一两个学生后,应再回来提问该学生,减少学生的压力和紧张感。例如:
T:你喜欢自己去旅行还是跟旅行团一起旅行?
S1:旅行团。
T:哦,为什么呢?
S1:这样比较便宜,你不用找宾馆,很方便。
T:很好,S2,你呢?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成功运用追问的提问策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讲解较复杂的语言点时,可先提问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继续追问,增加难度,引出所学的语言点,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学生遇到复杂的句子常常会采取回避策略,通过追问的策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比较”、“不用”等词汇。
另外,我们在教学和听课时观察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时,通常是先点名然后说问题,这样就造成其他不用回答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先提出问题给学生两秒左右的思考时间,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对象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不仅要注意所提问题的难易度,而且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只有当教师提问的内容和难度与回答问题的学生汉语水平相符合时,学生才能顺利回答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汉语的现有水平、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风格和特点。在提问中,尽量让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小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机会回答问题,又可以避免水平高的学生觉得问题简单而注意力不集中,而水平低的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产生畏难情绪和不必要的压力。
课堂提问的对象与课堂问题的分配有关,提问分配是指教师如何均等合理地向每个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全体同学共同思考的提问技巧。教师课堂提问时,应当给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问题分配方式通常有:集体回答、自愿回答、点名回答等。教师可以提问一些简单、答案固定的展示型问题让全班集体回答,在学生人数较多的课堂,无法让每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较多采取这种形式。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增加趣味性的笑点问题活跃课堂。教师在采取自愿回答问题的同时,也要适量应用点名回答的方式控制课堂,使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避免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得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而降低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例如:
T:你们喜欢吃中餐吗?
S:我们喜欢吃中餐。(集体回答)
T:谁不常吃中餐?
S1:我不常吃中餐。(自愿回答)
T:为什么?
S1:我觉得中餐太油腻了。
T:嗯,很好,谢谢。你觉得中餐好吃吗?S2(点名回答)
S2:我觉得中餐很好吃。
T:同学们,你们知道S3最喜欢的中餐是什么吗?
S:她最喜欢的中餐是面条。(集体回答,笑点问题)
在此案例中,教师把集体回答、自愿回答、点名回答的提问方式结合在一起,使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又不至于感到紧张。由于学生之间都知道学生S3很喜欢吃面条,上课回答问题也常提到面条,因此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S3最喜欢的中餐是什么吗?”学生很容易回答,能引发笑点活跃课堂氛围。
四、结语
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提问的策略、提问的对象等都会影响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同时注意提问的方式,针对问题的难易度选择对应水平的学生进行回答。每种提问的方法都有其优势和缺陷,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提问的类型、提问策略和提问的对象,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有效性,通过教师问题的提出和学生问题的回答,推动课堂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叶俐芬.初级阶段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提问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1(4).
[2]马欣华.课堂提问[J].世界汉语教学,1988(1).
“行为导向教学法”兴起于德国,是通过行为活动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针对性强,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学习兴趣得到提升。通常运用此方法教学时,是围绕一个课题、项目展开,通过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创新探索。其过程包括: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
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模式下,有以下具体的方法模式可供参考。
1、项目教学法
该方法是将具体的项目或者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手机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并在任务完成过程当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咨询、评价、指导。
2、案例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对一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利用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3、任务驱动教学法
模拟真实的职业情境当中的任务,让学生在这种情境当中使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解决职业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和职业技术的熟练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在以“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要尽量以平等、朋友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安排,过程当中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的行为活动。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具体应用探索与分析
2.1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具体应用的探索
2.1.1.精心设计项目
行为导向教学法,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一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针对不同的专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的不同,项目的设定要基于其专业实际岗位的相关项目。项目的设计要尽量涵盖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所有知识点。项目的设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项目必须要贴近学生所学专业的岗位特点,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够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项目的难以程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让学生能够通过项目开发的资料有能力自主的去开发。
(3)、项目设计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正确的引导学生按计划完成项目。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索和充分发挥自身所长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笔者的探索案例是以“世博风采宣传”为题目的一个word图文混排项目。要求学生用上前两单元所学知识和预习的即将学习的这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word图文混排,并尽量做到美观大方,符合实际宣传需要。
2.1.2.分组教学
为了提高效率,尽可能的让每个同学都能最充分的参与到项目当中,教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成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不宜超过五人,并由成员推选出小组长,然后进行项目的分析和计划,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完成项目。
2.1.2.过程控制与项目成果评价。
在项目教学法当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咨询和引导。其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资料查询的线索和一些计算机知识的现场指导。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时刻牢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的不干扰学生的分工和思路。但是,要留意各个小组的项目进度和疑难困惑,发现问题的时候,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对于学生解决困难,或者具有普遍存在性的问题,可以集体讲解。
笔者在这一项目教学当中,仅提供了相关的材料来源网站。绝大部分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很好,一部分小组遇到了问题之后,通过翻书、上网查询来解决,并没有直接向笔者咨询。这一点儿很值得表扬。大部分的小组遇到的问题,通过咨询解决之后,也能够做到不犯第二次。学习效率极高!
最后项目成果评价,在鼓励与肯定了学生的同时,又对其项目开发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讲解,同时,对新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讲述。而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有了兴趣,心中存有了问题,针对性比较强,所以听讲认真,学习效率非常高。
2.2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当中的应用探索。
2.2.1精选案例。
案例的选择,或者是创建,要具有代表性。对案例当中的错误设置,要有深有浅,生动形象。太简单和太难都不容易起到该有的效果。笔者实施的是excel案例教学。设定了一个成绩单。其中有几处表格计算及设置错误。
2.2.2分组讨论案例。
分五人小组进行案例的错误的寻找和改正。过程当中教师仅仅稍加引导即可。然后再进行问题展示。一个小组说出一个存在的问题,并派代表进行实际操作改正。
2.2.3最后,需要教师将错误进行总结,并演示最标准的改正方式,同时结合案例进行知识的灌输。
2.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当中的应用探索。
2.3.1设计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计和选择任务是教学方案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任务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难度要适度,不能太简单,否则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欲望。太难也不行,有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笔者在课堂上是使用了power-point的实际应用任务:让学生自选一个题目,制作一个不少于十页的ppt文件。
2.3.2任务分解。
对于一个任务,不光有笼统的布置,还需要教师进行简单的分解,以方便学生完成任务。要知道,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那些与教学无关的地方,教师要预见性的帮学生初步解决。而在这个powe-point任务当中,笔者将任务分解为:一、创建ppt文件,新建足够的空白ppt页。二、将搜集的材料的图片用画图工具进行简单处理。三、为幻灯片的文字图片添加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果。四、创建一个交互式的ppt文件。五、加入一个超级链接。通过任务分解,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完成任务的工作更加调理,提高了效率。但是却没有减少知识的学习。
2.3.3任务结果评价。
任务结果评价时,要遵循“实事求是”和“鼓励”的原则,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且让其建立自信心,同时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评价相匹配的就是紧接着的结合所做任务对于知识的系统的讲解。因为有了任务先行的基础和对部分问题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效率会非常高,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