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工作安排范文

时间:2022-08-31 15:36:29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工作安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工作安排

第1篇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20__年中央1号、省委3号、市委2号文件和县委1号文件精神,强化年初目标任务落实,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是农业生产形势平稳,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2.4万亩(其中完成水稻栽插面积20.1万亩),总产85272吨,比去年分别下降4.7和7.8;油菜籽面积11.6万亩,总产1.48万吨,比去年分别下降4.2和11.4;棉花种植面积70185万亩,总产皮棉5016吨,除棉花种植面积略有增长外,粮、棉、油各项生产指标与去年均有所下降,但仍属常年偏好水平。全县完成秋种面积19.6万亩。养殖业形势喜人,全年可出栏生猪6万头,家禽350万只,水产品总产量1.32万吨,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长。预计全年可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当年价),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增幅7.5。

二是农业结构更趋优化,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在洲圩区已基本建成10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和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后山区已建成1万亩生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万亩凤丹标准化种植基地。畜禽业已建成五松——西联畜禽养殖走廊(小区)和钟鸣、天门草食性动物养殖基地,以及五松、老洲等优质仔猪良繁基地等,全县规模养殖场(户)达190个(其中家禽养殖118个,家畜养殖72个),规模养殖占全县畜禽养殖比例已达到50以上。水产养殖面积6万亩,其中名特优养殖面积3.2万亩,占养殖面积的54。已建成东联、西联河蟹养殖基地1.2万亩和胥坝网箱养殖1.5万立方米。县水产开发公司良种繁殖场繁育各类鱼苗3亿尾,其中繁育大规格南方大口鲶128万尾,比去年增长40。南方大口鲶繁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20__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东河牌河蟹申报绿色食品认证进展顺利,产品畅销上海、杭州等地。西联乡和老洲乡400公顷蔬菜生产基地已获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平”牌糖冰姜和糖醋姜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证书。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充分利用县80万特色农业科技扶持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新上了华宝禽业、中厦林业、四洋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华方麻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4家龙头企业,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4家,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正强禽业、铜大禽业、天宝禽业、国邦蛋鸡场、四洋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原有规模养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其中铜大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屠宰1200万只活禽、生产冷藏白条禽和分割禽肉产品3万吨的肉禽深加工厂已经县发计委批准立项开始建设。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2.97亿元,带动农户2万余户,我县也被认定为全省17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之一。“东河”牌河蟹、“西联”牌鸡蛋、“秋燕”牌瓜果、“陵江”牌鱼苗及水产品、“发雷”牌和“齐松”牌姜制品等近二十余个商标已申请注册,企业和大户的商标意识进一步增强。培育农业“双百”示范大户达264户,其中“双百”示范户迟秋燕创办的钟鸣秋燕农业科技园还被授予全县首个生态示范基地。组建了县棉花行业协会、粮油协会、西联蔬菜销售协会和胥坝网箱养殖协会,全县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38家,丹皮行业协会被列入省级行业协会示范点,各类协会的作用正日益发挥。县花卉苗木、蔬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等行业协会正在积极进行组建前的各项筹备工作。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劳务经济日益壮大。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按照“以需定培”的原则,开设专业8个,完成培训人数3000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农民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以及外出务工人员显著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县共劳务输出5.8万人,比去年增加近3000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3亿多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是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林业工作成效显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德援项目、世行项目和绿色长廊二期等林业重点工程继续稳步实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608亩,其中德援项目5668亩,世行项目2246亩,兴林抑螺1212亩,工业原料林465亩,其它17亩。完成退耕还林封山育林5000亩,绿色长廊二期工程建设10公里,四旁植树70万株,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年度造林任务,顺利通过省级秋季造林检查验收。完成了4.96万亩的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任务。木材采伐与林地征用审核审批手续进一步规范,“三证”管理及森林“三防”工作进一步强化,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有效增长。

六是农业基础逐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完成了8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和14座泵站技改,以及洲圩区多处堤防险段的治理工程。继续实施了第九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第十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天门镇全面实施,将改造中低产田1万以上。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全县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9万亩。农村沼气、改水改厕、秸秆气化、水土保持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作为全省17个新建县之一,我县今年第一次争取到了国债能源项目,核准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00口,并配套“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圈)”,中央财政共计补贴资金12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对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七是 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兴农战略明显加强。大力推广6类13种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4个农产品地方标准,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种养业上的示范与应用。“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被省农委和省财政厅正式授牌。以和平生姜厂为龙头的6000亩铜陵生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建设。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巩固了县、乡两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积极配合市蔬菜质量监测中心,加强入市蔬菜和基地在地菜的质量监测,共完成六大类30个品种、741个样品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8,“放心菜”工程得到有力推进。农技110服务咨询台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其服务指导功能明显增强。全面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直和乡镇抽调100名(其中县级20名,乡镇80名)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长效机制。认真组织实施了水稻、油菜“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示范活动,万亩县级水稻示范片总增产稻谷57万公斤,油菜示范片平均亩产178.5公斤,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在发挥省级新桥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作用的基础上,加快了天门生姜科技示范园、钟鸣秋燕瓜果科技园、太平蔬菜示范园和老洲新世纪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园)基地功能进一步发挥。

八是党的农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认真落实“一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抓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实行了“一卡式”发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20__年共争取发放国家水稻良种补贴资金265.7万元,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0万元,退耕还林资金759万元。结合“三下乡”、“3·15”维权日等,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常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4000多份,建立了重点农资定期质量抽检制度,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出动检查车辆50余次,人员174人次,累计检查农资经营户396户,确保了春耕生产和秋种期间农资市场的安全,保护广大农民利益。通过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全县农民负担综合大检查,重点加强对农村卫生、教育、医疗、生产性水电费等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确保减免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反弹。今年又争取市财政资金对我县农业生产性共用水电费给予补贴400余万元,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同时,对村级债务进行认真的调查和摸底,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形成了村级债务化解对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基本完成了全县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补换发工作,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措施

1、抓政策落实。在认真研究、宣传、贯彻落实20__年中央1号、省委3号、市委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结合县委1号《关于做好20__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实施意见》,利用县特色农业(科技)扶持专项资金,加快特色农产品、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产品品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同时将1号文件中涉及我委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并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相关政策,选准编制一批项目,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实现与中央、省、市有关政策的有效对接,更多地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的扶持,将党和国家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2、抓结构调整。一是优化种植业。认真组织实施粮、棉、油“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大宗农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扩大生姜、丹皮、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二是提升养殖业。以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型优质畜禽养殖,重点扶持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应急处置能力;以县水产开发总公司水产良种场建设为载体,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比例,重点发展长江近水面网箱养殖,河蟹养殖以及南方大口鲶等水产良种的人工繁育。通过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

3、抓产业化经营。以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因地制宜建一批、招商引一批、城镇工商企业转一批、扶持壮大一批,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扎实推进农业“双百”工程。加强对认定在册的264户农业“双百”示范大户的扶持服务和引导,重点在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完善机制、增强辐射带动上下功夫,通过“双百”示范大户标兵的评比,加大扶持和表彰力度,鼓励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示范大户和其它经济组织,创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重点围绕优质粮棉油、生姜、丹皮、花卉苗木、蔬菜、特种水产、畜禽养殖,建立县、乡级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

4、抓劳务经济。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按照“以需定培”的原则,采取与用人单位联合培训或委托培训的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突出为本地企业和工业园区服务,实现就地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手续,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劳务输出的信息引导和推介,进一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5、抓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一是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乱占滥用耕地行为;二是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改善地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三是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四是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德援项目、世行项目和绿色长廊二期等林业重点工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五是以国债水利工程扫尾、防汛准备工作为重点,加强水库除险、泵站技改、保坍护岸等水利 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6、抓农业科技进步。一是完善县级农技110服务咨询台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其服务指导功能;二是积极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直和乡镇抽调100名(其中县级20名,乡镇80名)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大户为依托,积极发展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不断增强示范园(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四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对我县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补助,不断提高我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7、抓农资市场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一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强化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常识宣传,建立重点农资定期质量抽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让农民购买放心农资,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经营大户实行重点检查和全面监管,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二是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继续加强对卫生、教育、医疗、农村生产性水电费等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成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补换发工作,依法加强对土地承包流转的监督管理,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存在问题

在取得一定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影响到今后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表现在:一是农资价格上扬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今年化肥、农药、柴油等主要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同比上涨了近20,农业亩生产成本增加了近40元,农资涨价基本抵消了政策性补贴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同时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仅油菜籽比去年同期收购价低了10以上,直接影响了农民进一步增收。棉花产量下降,但由于价格的上升(平均每担比去年上涨了65元左右),棉农基本实现了减产但未减收。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加大。随着农业税免征,国家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对土地资源重要性意识增强,加上近几年部分土地流转欠规范,农民从种植大户手中重新争要土地使用权时有发生,土地流转的难度加大,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三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洲圩区易涝,后山区易旱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稳产、高产还没有摆脱受制于自然气候影响的局面。特别是今年局部地区的冰雹、内涝、旱情及台风,给我县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四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强,农民合作组织刚刚起步,农民经纪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还很弱。农村市场主体绝大多数还是处于分散状态的千家万户农民,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四、20__年工作打算

20__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将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不懈努力,稳步推进,认真做好全年农业和农村工作。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所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农村综合改革、建立为农服务新机制为契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求发展,以市场化取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资源的有效整合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以农业科技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促进农业增效,以质量品牌为抓手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以转移农民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二)工作目标

农业总产值比20__年增长4,农民人均收入比20__年增长10。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将细化分解如下:

1、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姜、蔬菜、丹皮、花卉苗木、经果等优势产业,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使农业总产值增长1,农民人均增收30元左右,增幅1;

2、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县水产开发总公司、东联乡河蟹养殖协会、铜大、天宝、正强、四洋、华宝、国邦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扩大特色水产品、优质畜禽养殖的规模与效益,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养殖业同比增长8的目标,即净增1750万元,使农业总产值增长2.5,农民人均增收65元左右,增长2。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抓好农业“双百工程”建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壮大现有的省、市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进入市场的能力,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0.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20__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000人以上,劳务输出达到6万人以上,新增劳务经济收入3400万元;通过加快东部城区和工业园区等建设,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农民收入人均增收128元,增幅4。

5、大力争取国家及省市政策性投资。抓住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加大对我县农村卫生、文化、教育的投入,以及市对我县农村生产性水电费和生态公益林的补贴,加大农村失地农民保障,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的土地资源性收入,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三)主要措施

1、调整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农业发展基本思路,结合我县实际,通过资金、政策和市场引导,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是在洲圩区狠抓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10万亩优质粮、10万亩优质油、6万亩优质棉、3万亩无公害(水生)蔬菜生产基地,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分别达1万亩、1.5万亩、0.5万亩和0.6万亩;二是在后山区以农业生态保护和生态林建设为主体,大力发展丹皮、生姜两大特色农产品,建成2万亩中华白姜和2万亩丹皮生产基地,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分别达0.2万亩和0.3万亩,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构建绿色生态县;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东、西联和胥坝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2万亩(包括0.3万只网箱养殖),使县水产良种场人繁能力达到4亿尾;建立五松、西联畜禽养殖走廊(小区)和钟鸣、天门后山区草食性动物养殖基地,使全县规模养殖场(大户)达200个以上,全县规模养殖率达到60;四是在沿江快速通道两旁和“一主两辅”城区周围,以绿色长廊、花卉苗木、经果林建设为主,积极发展并形成城区近郊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同时在该区内加快农业经济循环园建设,建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区。

2、突出重点,狠抓项目建设。农业项目是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将把农业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一是围绕市里所确立的主导产业(产品),结合全县农业“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建成一批能与市农业发展项目相衔接的农业项目库,以项目为载体争取市里对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持;二是对在手的林业德援项目、世行项目、生态公益林项目、绿色长廊二期项目、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南方大口鲶规模化人工繁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债能源项目、产业化示范县项目、国家级生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阳光工程项目、水稻良种补贴项目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抓紧组织实施,力争早日发挥效益;三是对渔病防治中心项目、网箱养鱼项目、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和土壤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加大跑省跑部力度,争取尽快立项实施。同时,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注重项目质量,切实抓好农业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3、壮大龙头,搞活产品流通。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县特色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增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按照重点扶持,集中扶持的原则,加大对我县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力争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二是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粮、油、棉及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和鼓励外地工商资本到我县创办、领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我县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步伐,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同时,对这些农业项目实行比工业项目招商更优惠的政策;三是不断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培育“双百”示范大户达300户,辐射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并通过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的项目、资金、技术、信息支持力度,促进他们向“公司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产业化发展的排头兵,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为农产品的流通保驾护航。充分运用连锁经营、产销直挂、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手段,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确保农资与农产品质量;五是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与个人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争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以及著名、驰名商标,认真组织实施“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加强对我县名特优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全面提升我县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六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重点建设生姜、丹皮、名优畜禽、特色水产、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协会,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4、强化培训,加快转移步伐。一是围绕市东部城区和县经济循环园建设,以实施“阳光工程”为抓手,在突出为本地企业服务的基础上,按照定向培训、定单培训的原则,积极拓展农民工的输出渠道和规模,确保输出的目的性和有序性,力争培训转移3000人以上,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二是配合城建、公安、社保等部门,加快与市职能部门的对接,做好被征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转移工作,积极稳妥地引导他们由农民向市民过渡;三是通过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和“跨世纪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积极引导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走向东部,通过换脑筋、学本领、积资本,实现“孔雀东南飞,凤凰再还巢”,带动全县市场农业的发展。

第2篇

上半年长春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较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粮食生产总体形势较好。全市优质高产作物面积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998万亩。其中,玉米1512万亩,水稻254万亩,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2.8%和13.9%。目前,全市农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水平。全市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8万台,农机总动力达到490万千瓦,比去年末分别增长5%和4.5%;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20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面积达到145.8万亩,比上年增加9.3万亩。新建棚室蔬菜面积10710亩,完成计划的51%;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深入开展。重点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培训等7大领域,突出抓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园区建设、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等40个项目;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五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8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528.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0.4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2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1%、24.4%、11.5%和9.2%;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690亿元,同比增长33.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继续加强。年初以来对上市蔬菜和水果开展例行监测2次,蔬菜合格率为97.5%,水果合格率为100%;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下半年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一产增加值增长8%以上,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量达到18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力争达到1370亿元;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级财政收入保持在25%以上增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30%以上的增速。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认真抓好农业生产。重点抓好98个粮油高产示范片建设和100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推进旱田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保持农村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县域经济升级进位和经济强乡镇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突出抓好县域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和项目建设,力争完成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30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完成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10亿元;三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重点抓好40个主推项目,确保项目落地达效。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检测覆盖率达到100%。(长春市农委 供稿)

第3篇

上半年,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真抓实干,结合当地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农业农村工作取得实效。

做好备春耕生产工作。科学落实农村种植计划,确保农民春耕资金落实到位,切实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落实到每一个农民身上。联合工商、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对农资市场进行四次清查,共检查经营销售点12家,查处不合格化肥1700公斤,不合格农药50公斤,伪劣农膜400公斤,杜绝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对经营假农药等不法经营商业网点坚决予以取缔,保证辖区农资价格稳定,从根本上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春耕期间,省备春耕指导组先后三次到长白山管委会指导,提出加强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病虫害防治及禽流感预防监测等多项建议和改进意见。环资局根据指导组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今年备春耕生产的各项工作任务;发挥地域优势,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截至目前,已经建设完成3个蓝莓产业园区,1个树莓产业园区,1个五味子种植基地和1个红景天种植基地。正在建设天麻种植基地和黑木耳种植园区。扶持并壮大了长白工坊、蓝景坊、森林生态食品厂、绿丰园等一批以加工、销售林特产品为主的企业,引导农民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林特产品合作社等组织。农业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发展。今年省新农办继续加大对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环资局认真落实政策,做到严格把关,合理正确使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在专项资金补助项目上,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本质核心,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申请的建设项目是真正想农民主所想。环资局经过认真研究,确定池西区东参村和西参村农村道路排水管网建设项目,总投资230万元,计划申请资金40万元。在新农村建设中,环资局积极筹划各项计划和规章制度,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奠定了基础,示范村的示范作用也带动了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步伐。环资局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促进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力量源泉,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为旅游提供生态产品创收的新观念,全区共有490个农户从事旅游服务业;重视农民减负工作。环资局严格执行和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王作,加大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力度。针对性地治理在村内公益事业中向农民筹资和强迫农民以资代劳问题,治理涉农经营服务性收费中的乱收费等问题,保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也制止农村发生新的债务现象。

下半年,长白山管委会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逐项地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重点产业建设,建立诚信体系。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按照“抓龙头企业,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民”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产业,继续加大对人参产业基地项目,林蛙繁育基地项目,农民合作社项目的扶持力度,以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共同富裕,重点发展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在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同时注重提高生态食品品质量要求水准,推行高产品质量安全追究制度,进一步规范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市场经营诚信体系,保证农户高效有序的健康发展,促进管委会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二是利用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步伐。充分发挥区位旅游优势,指导农民加快绿色生态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推广时间短、投资少、见效快,符合当地实际发展的小项目;三是发展经济合作协会。农户个体经济在商品竞争中。发展壮丈比较困难;也存在较大的水险,所以发展本户参加经济合作组织是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证农民利益的需要。下半年,环资局组织农户踊跃参加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合力,增加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全区准备成立林蛙养殖合作社、生态蔬菜种植合作社等组织,使农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团结起来,做好帮、带工作,把贫困家庭吸收到经济合作组织中来,本着有钱多出钱,没钱多出力,共享利益原则,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四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长白山山区气候较寒冷,无霜期短,给池西区东参村和西参村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我局要积极帮助各村在寒冻来临之前,密切联系水、电、交通、卫生、教育等部门,为全区各村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确保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今年的新建项目工作。加强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农户参加保险指数,切实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五是做好各项惠农服务。环资局还要认真做好全区农民的融资服务、信息服务、保障服务、中介服务、科技服务、政策服务,积极探索农村推广新路子,逐步完善农业执法体系。埋头苦干,真正帮助农民走向富裕道路。(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 供稿)

第4篇

辽源市上半年农业农村工作措施扎实有效,全市上下合力共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全市落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56.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28.3万亩,占92%。粮食作物:玉米283.2万亩,占粮食作物的86.3%;水稻36.4万亩,占11.1%;大豆、薯类和杂粮8.7万亩,占2.6%。扎实开展农业科技效益年和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53期次,开展农业科技专家讲座41期、科普大集13次,农博汇专题节目8期,培训受益农民22.8万人(次)。落实粮食高产创建方20个。其中,玉米4个,水稻8个,整乡推进8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辽源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经市政府常委会议讨论通过,规划时段为2012—2016年,重点建设粮食高产核心区、畜牧产业精品区、园艺特产示范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区等“五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3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60个粮食高产和蔬菜特色产业示范基地、60个高标准牧业示范小区、10个特色农业村镇、50个休闲观光农家乐;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龙头企业梯队建设不断壮大,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4家。农业产业化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共19个,已完成投资6.5亿元。重点启动了拉拉河蔬菜精品加工及产业园、金州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金翼蛋品循环经济二期续建、东丰梅花鹿产品交易中心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据二季度统计,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14.7%;利润1.7亿元,增长13.5%;税金0.82亿元,增长26%;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省级示范村共申报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63个,总投资达3114万元;农机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成效显著。

下半年,辽源市农业农村工作重点抓好七项工作:一是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确保实现粮食30亿斤任务目标;二是编制下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开展建设工作督导检查;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四是突出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培育,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五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拟于8月份召开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场会议,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六是积极抓好农博会筹展参展工作;七是抓好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下半年,辽源市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再接再厉,为全面完成全年任务目标而努力奋斗。(辽源市农委 供稿)

第5篇

上半年四平市农业农村工作在省农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粮食生产已经呈现丰收景象。各种作物长势良好,三产景象已经显现,均衡增产将是今年的一大亮点;棚室蔬菜产业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上半年,新建棚室蔬菜产业园区20个,新建温室284个,大棚2652个,建设面积3999亩;其他各类农业产业普遍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年内,农民可支配性收入将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负重前行。各地采取措施,抓当前、保增长、谋长远、促提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个被纳入“省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5.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1.9%;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跃升为农村民生主题。上半年,50%以上乡(镇)所在地环境面貌发生明显变化,30%以上行政村环境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科技成为提质增效重要潜力。全市培训农民61万人次,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等重大技术集成应用面积1500多万亩次。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四平市成为国家首批粮油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有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发挥重要作用。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购置各类机具4668台,机耕面积1168万亩,机播面积1100万亩,农业抗灾、防灾、减灾能力增强。

下半年,四平市农业农村工作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关键环节,努力夺取全年粮食大丰收;二是抓园区建设,务必完成全年棚膜开发任务;三是抓优化管理,提升产业化总体水平。抓好优化整合。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对外推介企业,加快技改扩产。重点推进天成玉米、黄龙食品技术改造等项目。抓好培育管理。助推企业晋位升级,组织开展好国家、省级龙头企业申报工作。抓好资金扶持。与市财政衔接,帮助企业争取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尽快到位。抓好项目建设。全力推进2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四是抓任务落实,全面完成全年人居环境建设任务。继续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突出“五清”、 “十建”、 “两化”发展重点,坚持建点、连线,成片发展方向。坚持多元投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树立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继续强化督促检查,落实奖惩办法,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推向持久发展;五是抓渠道拓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抓好粮食作物后期田间管理,实现增产增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园艺特产业、休闲农业,拓展增收。抓住农闲季节,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推进有素养和能力的农民走入城市,发展新产业,促进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四平市农委 供稿)

第6篇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村三次产业收入分别达到42.4亿元、24.3亿元和21.7亿元,分别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28%和22%,同比分别增长12%、13%和14%。全市农村县域内从业人员达到8.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从农民收入构成上看,一产业收入1243元,二三产业收入1348元,劳务收入641元,分别占农民纯收入的38%、42%和20%。农民收入巳逐步摆脱主要依靠种养业的单一传统模式,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和主要途径;粮食生产形势继续向好。全市投入备春耕生产资金10.7亿元,落实发放农民“四项严补贴资金3.6亿元,农资入户进程较去年同期快5天左右。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0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50万亩(玉米275万亩、水稻145方亩、其他30万亩),优质特用粮食430万亩,同比增加12万亩,占粮食作物的96%。全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通过农业技术集成组装应用,促进粮食稳产高产。目前,全市农业生产有序进行,各种作物长势良好;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全面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申报省级示范村建设项目115个,预计可争取专项资金2500万元。农民收入巳逐步摆脱主要依靠种养业的单一传统模式,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和主要途径;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85亿元、销售收入180亿元、加工量9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5%、15%和2%。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8户,新晋升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户,新认定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4户,总数分别达到49户和139户。益盛平地栽参扩建、康美新开河人参GAP种植、万通药业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百泉参业林蛙加工和保健品生产等20个超千万元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元、增加值60亿元、税金6.5亿元,同比均分别增长18%;园艺特产业加速发展。全市特产业实现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25%。人参产业加快推进,产值达到17亿元,同比增长30%。上半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33万亩,棚膜蔬菜发展到6.3万亩。围绕鸭绿江河谷葡萄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山葡萄优质高产工程,打造高端优质山葡萄基地。切实加大7个超千亩种植基地建设力度,全市酿造葡萄发展到5.2万亩;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五个一批”、“十大工程”目标任务,全力开展农业农村科技效益年活动,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48万千瓦,完成机械化作业面积650万亩。农民教育层面和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培训52万人次。落实五大粮食增产技术面积413万亩,农业科技的增产作用稳步增强。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发展,12个“三品”。品种开发认证任务落实到位, “三品一标”规范用标检查工作全面完成;农村改革和管理不断深化。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5万亩,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31%。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拓宽,全市参保面积196万亩,占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67%。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功能不断增强,累计建立各类合作社1726个,带动农户10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0%。农民负担、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下半年,通化市将立足实标,切实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农产品加工业推进、·高效园艺特产业发展等项工作,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和管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力确保年度农业农村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是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产量达到或超过34亿斤。

二是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量达到2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70亿元。

三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全部达到标兵村标准,其余行政村的40%达到先进村标准。

第7篇

上半年长春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较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粮食生产总体形势较好。全市优质高产作物面积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998万亩。其中,玉米1512万亩,水稻254万亩,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2.8%和13.9%。目前,全市农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水平。全市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8万台,农机总动力达到490万千瓦,比去年末分别增长5%和4.5%;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20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面积达到145.8万亩,比上年增加9.3万亩。新建棚室蔬菜面积10710亩,完成计划的51%;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深入开展。重点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培训等7大领域,突出抓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园区建设、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等40个项目;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五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8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528.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0.4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2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1%、24.4%、11.5%和9.2%;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690亿元,同比增长33.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继续加强。年初以来对上市蔬菜和水果开展例行监测2次,蔬菜合格率为97.5%,水果合格率为100%;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下半年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一产增加值增长8%以上,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量达到18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力争达到1370亿元;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级财政收入保持在25%以上增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30%以上的增速。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认真抓好农业生产。重点抓好98个粮油高产示范片建设和100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推进旱田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保持农村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县域经济升级进位和经济强乡镇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突出抓好县域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和项目建设,力争完成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30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完成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10亿元;三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重点抓好40个主推项目,确保项目落地达效。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检测覆盖率达到100%。(长春市农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