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7 00:13:46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平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保险生态;产权制度;调节机制;法制环境
一、保险生态概念概述
根据保险业固有的运行规律、组成成分及本质属性,笔者将“保险生态”定义为:各种保险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及内部其他组织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复杂联系、有序竞争、良性协作的动态平衡系统。
基于以上定义,可进一步解析保险生态的基本特征:首先,保险生态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演进过程的动态系统;其二,保险生态的秩序结构是从竞争中形成的,竞争的最主要特征是优胜劣汰;其三,保险生态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其四,保险生态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体系;最后,保险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力影响超过限度就会破坏保险生态平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一个有效的保险生态系统一定在保险环境、保险组织、调节机制这三方面具有显著的生态特征,对我国保险生态问题的研究也应从这三方面展开。
二、我国保险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保险生态中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权的制度性缺陷,阻碍和扭曲了保险生态组织的健康成长。
具体表现为:
1.产权不明晰。
模糊的产权将导致交易过程的磨擦和障碍,必然提高保险市场交易费用,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会降低保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与创新的主动性。产权不清晰是目前国有保险公司竞争力不足、市场创新动力缺乏的根本原因。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保险机构尤其是国有公司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未完全形成符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模式,内控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长期低效运行。近年来,一些原国有独资公司经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股权结构有所改善,但国有产权仍占控制地位,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仍比较突出;而一些股份制公司虽较早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但主要股东多是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单一加上国有股东行使股权积极性的缺乏,使股份制保险公司同样存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3.寻租腐败现象严重。
在我国,由于国有保险公司经理层的任职及薪酬与经营业绩无关,因此当两个目标冲突时,经理层将倾向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司利益最大化。国有保险公司产权主体的虚置,也使各种监督与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客观上鼓励了经理层的设租、寻租行为。
产权制度的上述缺陷,严重阻碍和扭曲了我国保险生态组织的健康成长:一是没有长期发展战略,短期行为居多,在规模和效益间左右徘徊;二是一些新进入市场的主体为迅速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三是经营目的异化,不仅追求利润,更主要的是为了融资,由内部人控制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严重。
(二)违背市场规律的人为干预,破坏了保险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
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即“生态阈限”。与自然生态一样,保险生态的自调能力也是有限的。外力影响一旦超越了“生态阈限”,或完全取代自调机制,保险生态就会失衡。
1.保险主体批设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保险生态阈限。
2005年末,全国共有保险法人机构93家,其中保险集团公司6家,保险公司82家(包括外资公司4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一些新设机构为了生存,采取高回扣、高手续费等形式变相降价进行恶性竞争,使一些险种价格低于成本价,造成全行业经营效益、盈利水平的低下。截至2005年12月31日,保监会共批设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887家。其中,处于经营状态的1800家,2005年,保险中介业务收入共290.61亿元,累计亏损竞达775万元。
2.退出机制的缺失破坏了优胜劣汰法则。
只发“出生证”,不发“死亡证”的国家信用担保机制违背了优胜劣汰的规则,使得经营不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保险机构无法及时退出市场,干扰了保险生态主体的“进化”,从而恶化了整个保险生态。
3.对资金运用的限制影响了保险主体的抗风险能力。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卷、金融债卷、买入返售、一定比例AA级以上企业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渠道的狭窄,使资金运用回报率低下,投资风险过于集中,对公司负债管理,产品创新,费率调整形成了不利影响,削弱了保险生态的抗风险能力。
4.保险监管体制的薄弱环节制约了保险生态的良性发展。
一是市场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不对称。我国保险市场准入机制相对健全,但对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无法继续生存的主体,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自我国全面恢复保险业务以来,至今尚无一家保险公司退出市场,整个保险市场一直处于只进不出的局面。
二是严格的经营行为监管与宽松的偿付能力监管不对称。从当前保险发达国家发展趋势看,许多国家逐步放松了对保险产品和费率的监管,更侧重于偿付能力监管。
三是强调规模的力度与强调效益的力度不对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得出保险潜力巨大的结论,属于认识误区。中国有8亿农民,他们生活刚达温饱,哪有多余的钱买保险。定位不准确,过分强调速度、夸大潜力,强调做大,忽略做强,必然是揠苗助长,人为破坏保险生态,后果难以想象。
四是强调社会管理职能与损失补偿职能不对称。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或给付;社会管理只是一个派生职能。在市场经济中,商业保险公司以赢利为目的,如果过分强调社会管理职能而忽略基本职能,用行政的方法要求商业保险公司代替政府承担一些风险较大的业务,只会造成保险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影响保险生态的自然发展。
(三)外部环境的先天性缺陷,危害了保险生态的平衡和优化。
首先,在法律制度方面,我国有关保险机构的破产法规严重缺乏。保险企业和一般工商企业一样,也存在着经营失败,需要建立破产、清算、兼并、重组等法律程序。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法规,经营失败的保险机构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处置,从而导致了社会风险越来越大,恶化了保险生态。
其次,在诚信环境方面,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以欺诈手段骗取赔款的案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保险诈骗之风的蔓延,不仅使保险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也使保险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在市场环境方面,随着保险主体的过快增加,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不断加剧,保险已经偏离了大数法则的基本原理,演变成一种赌博。有的地区企财险费率由千分之几降到了十万分之几,行政用车的费率折扣低至1.8折,市场环境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第四,在制度环境方面,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执法不力等现象屡有发生,严重干扰了保险生态的自然发展。
三、改善我国保险生态的建议
改善保险生态,必须从我国保险业在生态组织、生态调节、生态环境这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采取多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产权制度,突出股东在保险生态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1.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
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入股,或发行股票公开上市等方式都可实现保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不是单纯主体形式上的改变,其目的是通过在产权主体间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借助于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健全的公司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配机制,才能约束与激励保险公司各层人朝着与委托人利益一致的方向努力,提高国有产权的使用效率。
2.有序降低国有股份比例。
引入其他投资主体,形成对国有控股方的牵制,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产权主体虚置的问题,并利用其他投资主体的硬预算约束解决国有产权软预算约束的问题。有序、适当的降低国有股权比重,将从总体上提高国有产权主体人格化程度,以及在保护产权利益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完善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
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要强化保险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能,董事会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部独立董事,实现对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约束和监督,最大限度保护股东和公司利益。
在外部治理结构方面,首先,要建立充分竞争、公平有序的保险生态环境,减少行政干预,促进与维护公平竞争,引导保险市场向健康的市场结构转化;其次,建立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对那些努力经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和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并取得成功的经理人,通过人力资本价格的上升加以奖励,提高社会地位;相反,则给予惩罚。
(二)建立退出机制,促进保险主体的优胜劣汰。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建立严格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坚决淘汰经营不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公司,以激励其他从业主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从而净化保险市场,防止行业性风险的整体爆发。
其次,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和单位成本退出市场,如增资扩股、发行债券、兼并收购等方式,避免对社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将相关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后,完善国内保险业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让保险保障基金能够充分发挥其实用性维护保障的作用,确保保单持有人的权益不受侵犯。
(三)培育高质量的市场主体,推动保险生态“物种”的进化。
1.允许各种资本进入保险市场。
允许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保险市场。这些资本具有产权明晰、产权界定较国有产权充分的优点,允许其参股国有保险公司,可以改善国有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国有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
2.大力发展保险中介公司。
首先,转变观念,逐步将应由保险中介承办的业务剥离出来,交由经纪公司、公估公司和公司开展,扩大保险中介发展空间;其次,充分发挥保险中介公司专业化优势,鼓励其更深入的参与投保企业风险管理,提升其在保险领域中的作用;最后,加强社会媒体宣传,提高保险中介公司的社会形象。
3.培育与完善再保险市场主体。
一是允许国内各保险集团出资,独资组建或与境外再保险公司、国内再保险机构合资成立专业再保险子公司;二是鼓励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投资组建再保险公司,从而逐步形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序竞争的再保险市场。
4.丰富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
不同组织形式有各自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允许多种组织形式存在,不仅可扩大保险市场承保能力,提高保险业对经济与社会的渗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保险从业主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使保险公司在充分竞争中进行市场创新。
(四)着眼风险控制,实现由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的过渡。
必须实行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引导保险公司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努力提升风险控制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业务科学管理能力、费用控制能力等;必须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经营风险的早期预警;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监管体制和科学的监管技术手段,并与中国保险市场特点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国情的科学、有效、合理、适度的保险监管体制。
(五)拓宽投资渠道,提高对保险生态风险“滞后性”的抵御能力。
1.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
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将会逐渐走出低谷走向规范。近年来,证券投资基金已为保险资金带来了较为满意的回报。
2.放宽贷款渠道,允许保险公司开展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
不动产建设周期长的投资特点与保险公司长期负债资金的特点刚好吻合,同时,因贷款利率比重定期随市场利率波动而调整,抵押贷款可帮助保险投资抵御通货膨胀风险,避免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因通货膨胀而受损失。抵押贷款业务具有以上安全性、收益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应成为今后国内保险公司主要投资领域之一。
3.允许保险资金进入股票一级市场和可转债市场。
我国股票一级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远高于银行存款水平。可转债因有债券利息保底,其所含期权又隐含着未来获利的机会,因此,股票一级市场与可转债市场都是比较适合保险资金投资的渠道。
4.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二级市场。
随着保险公司投资技术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与人才储备的加强,可考虑允许保险资金以适宜比例进行股票二级市场投资,既扶持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积累投资经验。
5.允许保险公司以一定比例参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规模大,与保险公司长期负债的特点正相吻合,且有政府信用支撑,风险小而收益稳定。允许保险公司以一定比例的资金参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厂、高速公路、港口、石油储备等,可实现保险公司与政府的双赢。鉴于目前保险公司直接投资实业在中国还有一定的法律障碍,可先考虑保险公司定向发放债券或信托凭证的方式。
(六)健全法制体系,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修订《保险法》,为保险业构建良好的基本法律保障平台。切实解决阻碍保险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2.尽快建立保险法律适用的辅助机制。
建立保险法律适用的辅助机制,是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保险法律适用的辅助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对于正确运用《保险法》,规范保险业务经营和管理,改善保险业当前的法制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充分有效的运用相关法律法规。
除《保险法》外,保险经营与管理还要遵循国家其他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这些重要法律的修改和变化,无疑对规范保险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4.加强法律理论与实务研究,解决普遍性的法律适用问题。
必须通过研究相关法律的理论及实务问题,促使各类保险法律关系主体正确适用法律,达到推动保险业务规范和发展的目的;同时,在研究和实践中,及时发现和总结法律适用中比较普遍的、争议较大的现象及新生的保险现象,通过与主管机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司法解释或指导意见,从而实现保险法制的持续完善。
5.尝试建立保险纠纷案件的协商、调解机制。
近些年保险纠纷诉讼案大幅增加、保险公司败诉的报道屡见报端,在消费者中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对此,建议通过保险行业协会建立保险纠纷案件协商调解机制,例如,在行业协会下设立保险纠纷案件调解委员会,设计一种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自愿、对保险人适当强制的案件听证制度。通过该制度,充分发挥民间调解作用,减少保险纠纷案件及其所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从而为保险业发展创造更为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12
[2]王寿兵,吴峰,刘晶茹.产业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刘茂山.保险发展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2、生态平衡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又称“自然平衡”。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代,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来源:文章屋网 )
生态平衡释义: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的相对稳定的平衡。如麻雀吃果树害虫,同时它的数量又受到天敌(如猛禽等)的控制,三者的数量在自然界中达到一定的平衡,要是为了防止麻雀偷吃谷物而滥杀,就会破坏这种平衡。
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来源:文章屋网 )
我想了想,除了用电视上《动物世界》里兔子吃草、狼吃兔子,或者狮子吃野牛这样的例子来回答儿子外,着实没有更加生动的事例。
直到经历了长达一年的美国之行,我才有了更具说服力的答案。
那是7月的一天,我们驾车奔驰在前往纽约的高速公路上。突然,一只公鹿出现在公路的前方,一辆黑色的轿车来不及躲避,直接撞上公鹿。那只鹿挣扎了几下便再也不动弹了。而那辆黑色的轿车只是稍微减速便又急驰而去。这一幕让我十分惊恐,但之后我又有新的想法:让司机将车停在路边,把这只死鹿抬上车送给纽约的朋友,这肯定是一顿烤肉美餐啊!
司机是一个美国人,他不但没有停车,反而对我说:“美国的野生动物很多,如果在正常行驶中不小心将它们撞死,是不违法的,不需要负任何责任。但如果将撞死的野生动物据为己有,就会被视为违法,并将受到严厉的处罚。”他接着告诉我:“不必为这些动物尸体的归宿感到担忧,因为它们往往会是老鹰、野狼等肉食动物的美餐。”
半个月后,这个司机的话得到了验证。
我所在的公寓附近有一条马路,那天,我在晨练时看到马路边有一只被撞死的土拨鼠,正在这时,一个清洁工走过来,把土拨鼠身边的树叶扫进簸箕后,却无视那只土拨鼠,接着去清扫别的地方了。我好奇地走过去问他:“怎么不把土拨鼠的尸体清理掉?天气这么热,尸体腐烂会影响环境的。”那个清洁工不以为然地说:“你不必担心,会有肉食动物把它吃掉的。”
这个居民区里会有什么样的食肉动物呢?我将信将疑地继续去晨跑,当我一个小时后再回来时,我真的看到一只鹰在啄食死去的土拨鼠,不一会儿,又有一只鹰飞过来加入其中。
在这里,我目睹了自然循环的一幕。
后来,我到美国的黄石公园游览,看到一些笔直的松树横七竖八地倒在林子里无人过问,这么好的木材是完全可以被利用的,白白放在这里腐烂岂不可惜?导游告诉我,这里的树木只能烂在林子里,谁也没有权利把它们作为他用。导游还向我说过一件更为惊人的事情:夏季的电闪雷鸣往往会引起黄石公园的森林着火,也许人们会在路上看到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森林正在着火,请不要报警。”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这正符合自然状态下生与灭的自然法则啊!被焚烧过的森林,能为新的、更茂盛的森林创造生长空间和更加肥沃的土壤。
生态系统正是由这样一张张“复杂的关系网”组成的。但是,不管生态系统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根据食物链将其成员分成三类:生产者(例如植物)、消费者(例如草食动物)和捕食者(例如肉食动物)。(此外,还有一类分解者,如细菌、腐食动物,在此不做考虑。)如果各个成员的数量基本维持不变,我们就可以说达到了生态平衡。这三类成员的数量多少又是互相牵制的:植物的数量取决于阳光、土壤、空气状况,但是也受到草食动物数量的影响;草食动物的数量同时受到它吃的植物数量和吃它的肉食动物数量的牵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又受到它吃的草食动物数量的牵制。那么,在这些相互关系中,究竟哪一个是最主要的、起控制作用的?
这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然而至今却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在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下到上”模型,认为植物会使用“化学武器”对抗消费者,通过改变化学成分使植物变得难以消化或不可食用,而过度的消费也会降低植被的质量,从而限制消费者的数目,进而限制捕食者的数目;另一种是“从上到下”模型,认为捕食者控制着消费者的数目,从而限制了消费者对植物的过度消费。
哪一种观点正确呢?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并非难事。如果我们把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关的捕食者全部消灭,“从下到上”模型预言消费者的数量不会改变,因为它们的数量是由生产者控制的;“从上到下”模型则预言消费者的数量会膨胀,进而又会改变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然而这个实验设计虽然简单,却无法执行,我们不可能在实验室建立一个包括肉食动物的大型生态系统,法律和道德也不允许我们在野外有意消灭肉食动物来研究其后果。因此,这两个模型孰是孰非,难以验证。
幸运的是,大自然已为我们做了实验。1986年,委内瑞拉在加罗尼河谷建了一个大坝,造出了一个面积达4300平方千米的世界第七大人造湖——古里湖。数百座山峰变成了湖中的岛屿,面积有大有小,最小的不到0.1公顷,最大的大于150公顷。1993年和1994年,一个由美国、秘鲁、英国、印度、委内瑞拉、西班牙和加拿大生物学家组成的联合小组开始对其中12个彼此隔绝、面积不一的岛屿的植物群和动物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面积不同的岛屿的动、植物群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与附近的大陆相比,在大岛(大于150公顷)上,原有的物种基本上都保留着;在小岛(小于1公顷)和中岛(4公顷~12公顷)上,75%以上的脊椎动物灭绝了。小岛上的动物剩下了三类:食虫动物(蜘蛛、蜥蜴、蛙、鸟)、吃种子动物(鼠类)和草食动物(吼猴、鬣蜥、切叶蚁)。中岛上剩下的动物还多了犰狳、刺鼠,有的还有戴帽猴。在中岛和小岛上,脊椎动物的捕食者(美洲豹、美洲狮、鹰、蛇)基本或完全消失了,形成了一个捕食者被灭绝的生态系统。结果就像“从上到下”模型所预测的,消费者数量激增,中、小岛上的鼠类密度比大陆和大岛增加了35倍,鬣蜥增加了10倍,吼猴增加了30倍,而切叶蚁巢的密度大约是大陆的两个数量级。在小岛上,密集的草食动物彻底地破坏了植被,植物的密度不到大岛的一半,而且大部分植物物种都属于难以食用的藤本、灌木。按这种趋势,要不了多久,动植物的多样性就会从岛上消失,最终演变成物种单调的贫瘠的生态系统。这已有了先例:1913年在建巴拿马运河时也形成了一个人造湖——盖顿湖,到现在,湖中已有80余年历史的那些小岛就只剩下了贫瘠的生态系统。
由于肉食动物也能对人构成生命威胁,人们对它们有天生的厌恶和恐惧。在人们入侵一个生态系统时,肉食动物往往首当其冲,成为最早的牺牲品,多种肉食动物已被灭绝或成了濒危物种。在我们知道了肉食动物对生态平衡的重要调节作用之后,或许能使我们对它们更加宽容,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你们好!
我是一只生存在丛林中的老虎,每天都过得是那么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我本以为就会在这和平安宁中生存下去,没想到,你们人类的出现,打破了我们丛林中的宁静。
这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与我的伙伴狮、虎、熊猫们一起去丛林深处冒险。在路上,我们好不高兴,一路嬉闹玩耍,渴了喝泉水,饿了自己去寻找食物。却让我们忘记了应该防备危险,厄运的魔爪已经再向我们逼近……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出了丛林,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土地上。“朋友们,你们看这片土地是多么广阔呀!我们应该释放出动物的野性,在这片土地上好好的奔驰一番!”我向大家倡议。“好呀好呀!”大家异口同声的赞成了,说着,便开始了跑步比赛。但是,厄运还在后面,因为,我们闯入了猎人的领地!
“驾驾驾!”只听到猎人的一阵吆喝声,一一匹高头大马驮着它的主人气势汹汹、耀武扬威的朝我们飞奔而来,马长啸着,猎人口中喊着:“今天,就是你们的死期!”我们都反应过来,开始四处逃窜。可是,我们毕竟没有人类的智慧。防不胜防时,我们被马踩在了马蹄下,猎人便把我们的两个伙伴收入网中。这时的我们更加恐惧,用尽自己最快速度逃窜。可是,那匹马的矫勇善战使我们一一败下阵来……
人类,你们现在已经变得很强大,为什么还要在猎捕我们?就为了你们所说的金钱吗?难道你们就不能通过别的方法吗?就必须要杀害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吗?马,你本来也是我们的同伴,却被更加优越的生活所诱惑,与我们成为敌人。但是,请你记住,生态平衡,不可破坏。如果你伤害你的同伴,下一个灭绝的便是你!人类,你们也是,如果我们灭绝了,那你们也会走向灭绝的道路的!
据资料记载,上百年前,猫儿山水源充足,溪流随处可见。在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旁有一条江叫做龙塘江,它是漓江的源头之一。江上有个地方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三跳,意思是说如果有人想去对岸。必须在江中的礁石上跳三次才能过去,形容其水量之大。几十年前,龙塘江的水量也还可观。解放后水道修通,生产队组织附近的村民砍伐毛竹,将其扎成竹排,在龙塘江的码头放排运到桂林。1976年我来这里工作时,虽然河道废弃,江里已经无法行船,但水量仍然很大,我们在夏天时还能在河里洗澡。而现在,只消跨一步就能过去,昔日的“江”变成了现在的“沟”。
源头水少了,下游就更遭殃。最近几年来,猫儿山地区的降雨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但是漓江开始出现枯水甚至断流,河道里全是的鹅卵石,有些地方在旱季时河床几乎干涸。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问题出现了,就要寻找原因。据我多年的观察。除了工业用水增加、人口增长导致生活取水量上升等刚性需求外,从生态的角度上看,当地竹产业的发展可能是导致漓江源水土保持力减弱,源头水量降低,从而间接导致漓江水位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阔叶林保水,其机制是:雨季时,雨水穿过郁闭的林冠,一层层被叶片截留、最后的部分又被林下厚厚的地被物缓冲吸收,超出饱和的部分汇成泉水流出。旱季时,饱和的地被物逐渐散发水汽,保证植物供应。在晴天,阳光往往不能穿过层层林分直达地面,从而不会显著造成地面水分的蒸腾。猫儿山林区森林植被以阔叶林为主,以前其面积占到80%左右,汛期能抗洪,旱期能保水,可以说是漓江的心脏。反观毛竹,其生长迅速,所蔓延之处林下灌木稀少,不能形成像阔叶林一样的多层林分,而且地被物稀薄,对水分的截留效果明显弱于阔叶林。现在也已有多人对毛竹林与阔叶林的保水性能进行过科学比较,显示毛竹林的保水性能确实低于阔叶林。我们也看到,在下雨的时候,竹林周围的地面明显要比阔叶林地区的干燥。
改革开放后,国际国内市场对竹制品(特别是筷子,烧烤签和竹席等)的需求旺盛。猫儿山凭借其丰富的毛竹资源,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使得当地人很快脱贫致富。在当地华江乡,仅仅是毛竹种植业一项,每户的年收入少则五六万,多则十几万。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村民们不断扩大毛竹种植面积,以往草木丛生的坡地也被利用起来。竹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帮助村民发家致富,但是对于猫儿山水源的保护却是一个消极因素。如果既能够维持当地竹产业的发展,同时又能够保住阔叶林,适度发展毛竹种植未尝不是一个民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好办法。但是,毛竹的生物学特点是扩张速度快。这种“快”使得掌握发展的“度”显得尤为困难。大家都听说过雨后春笋这个词,可见其生长速度之惊人。毛竹靠竹鞭进行营养生殖。一条竹鞭上往往有很多芽,某些芽会长成竹笋。竹笋在成长过程中,又不断地长出新竹鞭。就这样,毛竹从中心开始向四周蔓延。几十年前,猫儿山地区的毛竹林基本上分布在山脚下,山上都是常绿阔叶林。几十年来。毛竹林林线逐渐上移,侵入半山腰。人为砍伐阔叶林是毛竹扩张最主要的原因。阔叶林在保护区内受到严格保护,但是在保护区则受到过比较严重的砍伐,并逐渐被毛竹林取代。这使得山上的水即使能够流下来,也会被保护区的毛竹林截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