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村官期满工作范文

时间:2022-04-15 02:02:20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村官期满工作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村官期满工作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向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17-02

什么是大学生“村官”?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定义。通常认为,为了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为农村带去新的观念和技术,以促进农村事业的发展,国家定期从各高校选拔一批优秀毕业生深入农村,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协助当地村干部,帮助和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效地灌输和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真正促进新农村建设。而这部分驻扎农村的高校毕业生,被称为大学生“村官”。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村官”面临着现实的流向问题。为此,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提出了“五条出路”:一是鼓励留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三是扶持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另行择业;五是支持继续学习深造。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些政策和措施显得过于宏观。因此,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流向问题,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现实难题。

一、流向现状

第一,通过假期的实地调查,我们得知: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流向主要是考公务员,其次是政府推荐工作(主要是去企事业单位工作)或另行择业,继续留任或提拔为村主任或村支部书记等职位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而考研和创业的比重很小。显然,这与我们国家提供的“五条出路”基本相吻合。

第二,我们小组的实地调查数据如下:

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找到足够的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因此,我们主要对在职的大学生“村官”的出路意向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得知,在服务期满后,大学生“村官”主要选择考公务员,其次是自主择业。

第三,我们通过网络资源查询到的一份2009年服务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的去向调查表:

二、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现象严重

服务期满后,大学生“村官”存在着明显的流失。大学生“村官”在职期间的隐性流失(即:“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失职现象)较为严重,服务期后,大学生“村官”则存在很大比例的显性流失。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以河南信阳市商城县为例,该县共计88名大学生“村官”,其中隐性流失55人,流失率高达63%,他们经常待在家里或从事其他的兼职,根本没有从事大学生“村官”应该做的实际事务;显性流失为15人,占17%,在服务期满后,他们都选择“另行择业”。此外,续签、继续留在原岗位或者被提拔的比例很小,很多大学生“村官”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

(二)服务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流向比例不协调

1.两年或三年的服务期满后,考公务员的人数比较多,这成为期满后流向的“主流”。其中,很多大学生“村官”在起初选择这项“职业”的时候,就认为这是他们以后顺利考取公务员的一个有利跳板。很显然,国家对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的一些优惠政策对某些大学生“村官”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2.大学生“村官”进行自主创业(包括在服务期间创业和期满后创业两种情况),以此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所占的比重很小。由于大学生“村官”自身缺乏一定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加之,相对落后的农村缺少强大的创业物资条件和良好的创业环境,这都使得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

3.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自主择业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占有一小部分的比例,同时,他们面临着较大的“瓶颈”——没有显著的就业竞争的优势和学习深造的优势。

三、制约因素

(一)不留任的原因

1.角色认知模糊。一是大学生“村官”的动机不纯、态度不正,一些人把大学生“村官”当成了自己将来就业的一个“跳板”,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无法正确把握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进而导致我们前面所说的大学生“村官”“隐性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期满后则会选择不再留任。二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村官”容易受到当地村干部的排挤和当地村民的轻视,进而导致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此,他们会在期满后选择离开农村。三是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得知:很多大学生“村官”都得不到周围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常常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误解甚至是蔑视,这就使得他们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积极的工作热情,更不会在服务期满后选择留任。

2.培训措施不完善。一是当地政府没有对大学生“村官”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使得大学生“村官”对本职工作认识不清,对当地农村的基本事宜了解甚少,工作的顺利展开存在一些阻力。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没与农村的实际治理要求完全吻合,加之缺乏必要的培训。因此,在实际的乡村治理过程中,大学生“村官”往往无法真正发挥自身的能力,这就使得他们与国家和政府的初衷脱节,久而久之,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会被逐步消减。三是一些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措施不到位,没有建立健全的帮扶机制,使一些有经验的干部积极地帮助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掌握相关的乡村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管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农村的生活。

3.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职期间,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不能和当地的村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不能协助当地的村干部处理乡村事务,整天无所事事,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当地政府没有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缺乏有效的外在约束措施,这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在职期间存在着严重的“隐性流失”——“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4.激励措施不到位。一是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差一点,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备,加之,当地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基本生活的保障措施做得不够完备,这使得在大城市生活习惯了的他们一时难以较快地适应乡村生活,进而无法安心继续在农村工作。二是各地的工资待遇不是很完善,一些当地政府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各项保障措施与优惠政策,这导致大学生“村官”在职期间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不高,因此也就缺乏足够的留任动力。

(二)其他出路不畅通的原因

1.考公务员。虽然担任大学生“村官”使得他们拥有了2—3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因此,任职期满后,很多大学生“村官”选择考公务员。但是,由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期间经常从事一些冗杂的事务,在日常的生活中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考试,相比之下,他们缺乏一定的竞争力。此外,由于农村的环境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他们缺乏一些相关的考试培训和及时的考试信息。

2.创业。尽管国家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具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在职创业,进而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地政府的机制不健全,相关的扶持资金不到位和创业项目缺乏,信息渠道不畅通;此外,由于大学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缺乏创业必要的启动资金,存在融资难、担保难,而通过当地农信社贷款、政府创业基金支持等方式,他们筹得的资金也大多在5万元以下,创业本金不足直接导致“村官”们不得不选择投资规模较小的基础农业项目,有时即便有很好的机会也只能选择放弃。加之,一些大学生“村官”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以及当地村民不能积极地配合他们的创业行动,因此,大学生“村官”无法真正带领当地村民致富。

3.考研。与考公务员相类似,由于大学生“村官”要再当地农村从事2—3年的基层工作,在此期间,他们缺少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学习热情,并且缺乏一些相关的考试培训和指导,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这使得他们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考研的比例很少,即便是选择考研,他们能成功考取的几率也比较小。

4.另行择业。国家和当地政府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流出机制,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再就业”问题,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期满后的“另行择业”存在很大的阻力;此外,尽管2—3年的服务期让大学生“村官”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一些社会成员以及工作单位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认知不正确,在招收员工的过程中会对他们存在一定的偏见,这就不利于大学生“村官”的“另行择业”。

参考文献

[1]郭淑敏.北京大学生村官调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01).

[3]林善炜.大学生“村官”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09,(01).

[4]米寸美.“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滑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09).

[5]林善炜.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2).

[6]吉蕾蕾,吴国清.引导大学生“村官”走创业路[J].江苏高教,2010,(06).

[7]王艳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2009,(05).

[8]刘满喜.大学生“村官”机制与新农村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2008,(04).

[9]翟纯纯,庄建国.新形势下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O10(08).

[10]申建军,周永华.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退出机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03).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再就业;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本文主要从当今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之后的就业难点出发,对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再就业的对策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全国各大高校因为扩招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难”问题,现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因此,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实施和有组织的、有计划地“大学生村官”计划。通过一些列的考试选拔工作把具有一定世界眼光以及相应文化知识的优秀大学生引向我国的基层农村,帮助他们就业的同时,不断加快解决我国所遗留的“三农问题”。总而言之,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氛围中让大学生“村官”更加深入我国农村,把有优秀大学生不断引向国家基层的这个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之后,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社会各界人士认真商榷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再就业的困难

根据我国近些年对大学生“村官”心理的初步调查以及分析来看,在我国的大学生“村官”中,尤其是即将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当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造成了他们的再就业困难:一是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村官”把到村任职这项工作作为是“曲线就业”的一种铺垫,虽然着眼长远但却从不立足当前,有一定的“混日子等机会”的思想;二是受我国当地农村自然条件以及财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状态下相对显得较为滞后,在大学生“村官”流动问题的去向方面,一般政策仅仅局限于国家公开考录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选聘以及在当地继续留任或者转入当地的见习岗位等四条不同的流动渠道,但是却没有给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提供出一些自主创业的优惠条件;三是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在激励机制以及整个系统方面还不是很健全,也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了一些不良思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进而导致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四是现在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合同期限较短。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合同期限为3年,如果续聘1年之后,也就只有4年的期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4年的服务合同期间内对本地的乡情、村情以及社情虽然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工作期间也掌握了一定的当地基层的工作方法,但是却因为合同服务的时间较为短暂,即使他们有一技之长,也发挥不出他们应有的作用,加之大学生在服务期满之后再就业还比较的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时候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五是服务期满之后的大学生村“村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的时候一般不能够有效、充分的发挥他们在服务期内在基层工作时候的长处,因此,很难做到“人尽其才”。

二、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再就业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优化大学生“村官”管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关于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服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尤其是对大学生“村官”在选拔工作、培养以及使用、管理、待遇、监督考核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作出相应的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所在的各县乡单位也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大学生“村官”相配套的管理机制。不仅如此,大学生所在的单位要积极的实行相关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并由大学生所在的乡镇党委根据该生在平时的工作状况以及现实表现,分别采取述职以及民主测评等不同方式对该生进行综合的评定以及思想工作的鉴定,并依据相关的综合评定结果,对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表彰奖励,方便今后用人单位在挑选时进行考量。

(二)强化、培养、帮带,大力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和素质

不断加强大学生“村官”在任前以及任中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把大学生“村官”列入正式的干部教育以及培训的中长期规划中来。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邀请一些县、乡、村的领导以及外地优秀大学生“村官”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介绍自身经验,现身说法,并经常组织当地大学生“村官”到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较好乡镇进行实地的参观考察工作,让大学生“村官”在掌握当地政策法规、实用技术以及基层工作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取得较好地成效。

(三)加强信息支持,拓宽就业渠道

针对当今大学生“村官”在获得相关就业信息等渠道方面较窄的实际困难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因此,相关乡镇的组织人事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电视、电话等现代化渠道,为当地的大学生“村官”提供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特岗教师等岗位考试的招考信息,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的推荐一些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参加选调生考试,进一步的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就业面。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为了解决越来越多优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何构建出大学生“村官”就业的系统工程,如何引导当今大学生正确对待“村官”之后的就业问题,是我们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第3篇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村官制度日益重视,形成了全国大学生村官大发展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1381个县(市、旗)2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嘎查)。其中有200多个县(区、市)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北京市则率先实现了3955个行政村每村两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此外,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就业难,使更多毕业生把职业定位眼光投向了原来并未关注的农村。面对村官热,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不由地担心村官们任期届满后的出路问题。

客观而言,大学生村官毕竟是一项没定期限的制度,两到三年的任期事实上是一个“过渡期”。从各地已有经验来看,大学生村官届满后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几种:考研、考公务员、续签留任村官、在农村创业以及到城市择业就业。

2008年一项针对全国现任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中,42%的大学生村官主要顾虑是任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在回答期满后的打算问题中,42%的人选择报考公务员,13%的人选择续签做村官,选择在农村创业的占13%,准备考研和进人人才市场的各占9%。

但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大学生村官期满后能考取公务员的比例仅为很小一部分。以北京市为例,从2009年5月份公布的“北京市各级机关面向2006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考试录用公务员”的职位数量来看,这次政府的“定向招考”为100余个单位的258个岗位(多为区县级以下的单位)。与之对应,2006年北京市实际招聘到任的大学生村官是2016人。我国行政力量更新规模不能完全承载大学生村官到期时的整体转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再次摆在了即将期满的大学生村官的面前。

自主创业主动出击

近日,多个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对村官选聃流动机制进行了细致的规定。除了这种制度“保证”之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大学生村官需要自主性择业,主动寻找出路。

今年春天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的一项有关创业的调查中,有48%的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前就已经荫发创业念头;40%的村官曾接受过创业培训指导,培训内容包括:农村政策法律、农村实用技术、农村经济与产业、农村创业知识、组织和管理能力、农村工作方法、项目申请与管理等;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村官曾经在任职期间尝试过创业,其中约50%的大学生村官申请的创业基金来自于政府;在“参与或期望参与的创业项目类型”的选择项上,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养殖业、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是高的,但实现理想任务艰巨。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问题非常实际,首要问题就是资金。调查发现,一股来说,由政府下拨款项要半年左右才能到达。而创业资金如果不能及时到位周转,项目就难以启动。如果向社会融资,又面临指定项目与地方条件如何对应问题等等。资金来源与到位是大学生村官创业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

项目如何去吸引群众参与,进而实现规模发展也是令大学生村官们头疼的问题。一般来说,说服当地农民加入到创业项目中,必须有实在的效益产生出来才最有效。但大多数项目效益的产出需经历一个时间段。这成为创业项目面临的两难问题。

另外,由于大学生村官就任前对农村了解较少,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如何对大学生村官农村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与提高,这也是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一是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导师组,指定或聘用具有经验的管理干部、企业家、懂经济的专业人士组成导师组、参谋班子,给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把关;二是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采取小额无息贷款方式,保证大学生村官创业基本资金需要;三是鼓励企业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合作项目,在自主创业之外扩大学生村官创业渠道;四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绩效评估制度:对于启动实施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定期进行创业绩效评估,考核优秀者给予适当鼓励。

大学生村官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缓解就业压力,锻炼提高自身能力的作用;对于政府来说,是培养与锻炼未来干部的良好渠道;对于村民来说,则可望成为群众工作的新型组织者与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好帮手。积极鼓励与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将显著加强微观个体能力与宏观系统功能:因此,国家进行制度设计时,应该考虑在资金、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植和倾斜,使大学生村官创业真正实现“双赢”。

为了真实地了解村官们的实际想弦,记者采访了北京10位在任的村官,对他们当初选择村官的动机、在任时负责的具体工作以及期满后的工作意向进行了调查。

回答“毕业时为什么选择做村官?”问题时。2位村官提到是父母的意见,7位村官谈到出于比较实际的考虑,比如说工作不好找,而村官相对比较稳定,服务2年后可以把户口落在当地的人才市场,这个政策对于渴望解决北京市户口的外地生源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仅有1位农学专业的村官表示自己对农村比较了解,加上所学的专业,认为在农村大有可为,出于兴趣而选择做村官。

回答“做村官期间的待遇如何?当地政府的承诺是否兑现?”问题时,10位村官均表示工资确实是按照当时承诺的发放,而且有“五险一金”,伙食、住宿也都有安排,户口也得到了落实,在这些方面他们很满意。但是研究生学历的村官同本科学历的村官税前工资只相差了200元,有人觉得有点儿亏,没能体现研究生的价值。而一些无法具体量化的承诺,比方说考公务员优先、转为事业编制等等优惠条件,村官们表示实现的不是很充分。

回答“做村官期间具体负责什么工作?是否为当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时,村官们表示他们一般都是负责文字方面的工作,比如打字、档案管理、起草文件等,党员可能会被安排协助做党建工作。有一位法律专业的村官协助村委会打官司,还有位农学专业的村官向村民提供农技服务和致富信息。

谈到贡献问题,村官大多表示确实做了很多的工作,但都是为了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自己并没有起到创造性的作用,工作可替代性很强。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社会流动;困境

所谓的“大学生村官”,就是选聘高校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等社会基层去任职,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主任助理或者从事“三支一扶”工作。任职时间一般为三年左右,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享有政策优惠,工作期满后可以自主择业。它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最佳决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村官期满后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也是对大学生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效的检验。笔者认为,要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发展,就必须从其社会流动的方向入手。

一、社会流动理论

社会流动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索罗金发表的专著《社会流动》一书中。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流动理论逐渐发展成熟,社会流动正式被社会学家定义为:社会身份地位改变的总和。根据索罗金的相关理论,社会流动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就是社会成员的职业或地位发生了质变,水平流动则不同,它是一种在同一个职业中的位置同样的社会地位中的横向的移动或者发展。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流动实际上是流动还是不流动,也就是说应不应该在原来的位置上占,合适就应该继续,反之就应该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的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水平、家庭背景和社会网络资源等。

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流动现状

大学生村官这项政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中却也遭遇着一系列的困境和现实问题,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质量和数量。

(一)身份处境尴尬

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大多数被管理的村民不认同甚至排斥“外来客”的引导,是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处境遭遇尴尬,难以融入村民生活,各项工作没有办法达到很好的展开。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标准和具体的工作事项,他们往往被当作一个办事员,充当端茶倒水跑腿的角色,没有施展专业技能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其身份不属于公务员,也不属于国家干部,在任职形式上属于“空降”,因此更有大学生村官违法之说。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村官身份遭质疑,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处境尴尬。

(二)经济待遇偏低

据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相对较低,在生活上也条件一般,很多大学生来自城市,甚至受不了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干不长、留不住”成了大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也是有很大现实差距的,例如大学生村官一般都具有党员的身份,到农村任职,是一种逆向的就业追求,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基层考验,这也是在经过了理想与现实的几经比较之后的慎重选择。再者,看到自己的朋友等在大城市拥有好的工作,高收入、高消费,自己羡慕而又不得,很多大学生村官往往会陷入迷茫的境地。

(三)工作推动艰难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推动艰难也是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这是由于大多数村官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是文史类和理工类的,而与村官相接的农学类的专业的人甚少,这就造成了所学知识在农村的实际需要中根本用不到,专业不对口,所以在工作时还要从基础开始学起。同时,大学生由于刚出校园,社会阅历尚浅,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对农村的环境和民风民情等了解甚少,很难在农村尽力自己的交际圈,这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四)期满出路困惑

由于相关的政策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结束后无法得到合理安置,使得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前途问题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也使其在任职即将满的时候往往无法安心投入工作。另外,相关的政策出台往往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村官难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是去是留的问题上犹豫徘徊。

三、影响大学生村官流动的主要原因

(一)机制不健全

社会群体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的,能体现出其社会管理和社会结构的活力性。目前大学生村官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相关的机制不健全,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火热之后变成了隐患。首先在待遇上没有给大学生很好的保障,尽管各地在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上包括政治和经济待遇等都制定了相关的措施,但是真正实现起来仍有难度,很难落实到位。其次在相应的配套机制上也不达标,只注重前期的选拔和任用,对后期人员的管理如激励、评价等机制往往较为忽略。再次,国家宏观上也制定了实现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相关社会流动政策,但还是出现了竞争公务员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而期满后大学生多流回高校自主择业,却缺少了一定的支撑条件,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发展。

(二)思想存在误区

影响社会流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因素。因此,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流动,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意识上加以引导。但是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多数并不愿意长期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的意识薄弱,而仅仅把村官当做“跳板”,以便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也有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弱,他们多是从城市的繁华来到农村的朴实,满腔的雄心抱负在现实的工作中遭到打压,因此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失去信心,很难从心理上接受这一现实。因为对农村基层缺乏全面的了解,应对繁琐的服务工作也是他们渐渐迷茫,产生被社会忽视的边缘化的心理问题等。因此,在长期发展中,这种经历也会被当做一种体验,逐渐影响大学生村官这一社会群体的社会流动方向。

四、如何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问题。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针对当前大学生村官出现的社会流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笔者运用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提出相关的建议,以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一)留任续聘

根据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留任续聘属于水平流动领域。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深入基层、熟悉农村生活,对群众有较深厚的感情等就可以选择继续留任,成为基层管理的后备人才。对于这个群体的培养就应该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期满后续聘,也可以竞聘村委会职务等,鼓励他们在农村发展,实现自己的一番天地。

1.培养其职业认同感

大学生村官由于深入基层,心理落差较大,难免对自己的工作不重视,甚至只是为了能拥有较好的政治待遇等。所以,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就要从心理上使其产生很好的职业认同感,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将自己真实地融入农村基层生活,扎根农村,并为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这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进行相关的培训、开展农村特色活动、文娱活动等并使其担任相关角色,帮助大学生村官真正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责任意识和职业认同感。

2.引导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

目前大学生村官普遍的职业是公务员,在任职期间如果能自主创业,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发展方向为此,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组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大学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等。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村官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合理引导水平流动。

(二)进企事业单位或继续深造等

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后选择考公务员、进企业或者留校继续深造等社会流动属于垂直流动。针对这一流动群体,可以灵活地采取相关措施,选择继续健全相关机制,培养大学生村官的职业感,另一方面在其他职业层面也可以促进其社会流动,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1.健全流动机制

健全相关的流动机制,首先要建立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动机制,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每学期安排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等。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成立宣传小组,介绍地区特色及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大学生有好的职业定位。另外,在选聘的方式上也要多样,这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有着关键的作用和影响。

2.引导其进入企事业单位

在这一环节的社会流动中,要及时公布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和大学生村官转入编制的计划和数目,制定相应的转编制考核细则和规定。同时,也要鼓励大型的企业留有合适的岗位给即将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政府适当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等,使在基层待久但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也能流动到企事业挝唬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3.考公务员

在现行的形势下,报考公务员无疑是当前大学生村官最热门的选择。利用报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也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村官留在基层。但在制定相关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指定规范化的指标,例如可以提倡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等,也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工作,工作优秀即可被扩充到公务员队伍。

4.支持继续深造

有的大学生村官也认为自身的知识修养不够,想要回校继续深造,对这一群体的培养,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不能仅仅依靠加分政策来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如可以开设大学生村官培训班、设置相关专业的硕士培养等,鼓励优秀的村官通过深造学习,提高知识结构很能力,促进其社会流动。

第5篇

[关键词] 和布克赛尔县; 大学生村官; 出路; 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52

[中图分类号] F3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81- 02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在哪,这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应给大学生村官的一个交待,也是大学生村官就任伊始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政策上任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有5大出路,即鼓励担任村干部、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和支持继续深造。本文根据和布克赛尔县的具体情况,对和布克赛尔县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进行探讨。

1 和布克赛尔县政策层面为大学生村官铺就的出路

1.1 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

和布克赛尔县“两大举措”,鼓励村干部及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发挥作用,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第一,落实待遇,落实好大学生村官待遇,认真落实岗前培训费、一次通补贴、年度工作经费、地方津贴和取暖费。第二,完善保障,及时兑现福利津贴和采暖补贴,集中为大学生村官办理社会统筹五大保险和大病保险。

1.2 鼓励大学村官自主创业

自治县不断创新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方式,加大对大学村官创业扶持力度,通过“两培养一完善”工作法,为大学生村官创业铺平道路。自治县帮助大学生村官向“YBC”申请无利息、无抵押、免担保的扶持资金;协调金融机构开通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力争帮助大学生村官实现创业梦想。自治县同时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实地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邀请专业导师对项目进行评审,促进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稳步发展。

1.3 通过“考、提、荐”确保出路

通过“考”、“提”、“荐” 3种方式,确保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出。“考”即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中央及自治区统一组织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提”即通过组织提拔和利用“一培三任”机制,将优秀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场)领导班子,“荐”即推荐服务期满考核称职的大学生村官报名参加企业招聘。

1.4 组织培训,鼓励学习

县委对不再留村工作或没有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的任职期满大学生“村官”,纳入人才储备规划,鼓励继续学习深造,考取本科或研究生以及更高层次学位。

2 大学生村官出路不畅的原因

2.1 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难

截至目前,全县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留在村两委班子者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农村条件艰苦,基本上从城镇考入村官队伍的大学生都不愿意留在农村,而农村本地的大学生由于父母及自己的期望,走出农村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② 农村环境较闭塞,村民思想保守,能够取得村民信任,在村委换届中能够得到支持难。③ 和布克赛尔县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场及农村,语言不通也成为了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阻碍之一。

2.2 创业条件有限

和布克赛尔县是祖国边陲县,全县28 783.95平方千米,然而人口不足6万人。创业需要有较好的消费环境,首先人口成为了创业的瓶颈之一。同时,虽然县委提供了很多村官创业优惠政策,但是很多大学生村官创业积极性不高。

2.3 村官培养方式使另行择业难

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培养方向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村干部,所培养出的工作能力很少有能适用于企业单位的,同时农村经历也使大学生原先的专业几乎荒废,大学生要重新择业面临专业考验。

2.4 继续深造信心不足

迄今为止,全县大学生村官考入全日制研究生的只有1人,数量极少。大学生村官在经历了3年的工作之后,对于文化知识遗忘严重,重新学习的激情也不高,考研难度大。同时,他们也担心研究生毕业就业环境又发生改变,如果毕业之后还是无法就业处境将更加艰难。

3 对策建议

和布克赛尔县要根据本县的具体情况制定鼓励政策。

(1) 根据该县少数民族中多的情况,制定出少数民族扎根基层的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及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大学生留任基层。

(2) 根据创业环境艰难的现状,对想要创业的村官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鼓励从事农业、牧业、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提高创业成功率。

(3) 为想要继续学业但有经济困难的村官给予一定的学费补助,同时政府可先与考研村官签订毕业后的劳动合同,这样在解决了村官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自治县引进了人才,一举两得。

(4) 推动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对于服务期满另行择业、不再续聘的大学生村官,由县里给予择业培训费补助,并积极帮助推荐到其他领域就业。鼓励企业招用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通过享受补贴、减免税收和获得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吸引更多企业招用大学生村官。

4 结 语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侧重于从整体上揭示其实施状况,对实施效果也有一定的描述,但仅仅就村官出路问题而言,研究较少。目前全国除了港澳台外,其他31个省级行政区都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因此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致力于探讨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满后清楚何去何从,保障其出路的畅通、有序流动以及成功再就业,对大学生村官政策长久有效地运行及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健康成长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

自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已有数十万大学生村官活 跃在农村的广袤土地上。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但也面临出路狭窄、前景渺茫等问题。

待遇差别大 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各地政策情况不一,不仅不同地域的大学生村官待遇差别大,相同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也由于种种原因面临许多问题。

1990年出生的袁雪峰现在已经是湖南资兴市波水乡波水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同时兼任波水乡的团委书记。“在这边工作还算不错,虽然没有正式公务员编制,但乡镇一级把我纳入了正式的干部考核(即‘参公’管理),在乡镇这一块可以得到很多补贴。这个是其他乡镇大学生村官不能比的。”袁雪峰坦言。

然而,与袁雪峰同在资兴市的另一位大学生村官王光军(化名)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了。他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1430元,“还好单位安排住宿,吃饭不怎么花钱,又在偏远山区,每个月还能存个两三百”。

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张诩透露,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有的和他一样属于“省聘”,拥有事业单位编制。也有许多村官属“市聘”,没有编制,虽然到手的收入无多大差别,但是医疗保险等福利,市聘人员则无缘享受。

专业荒废“进退两难” 这些年轻的基层工作者,有的是大学刚毕业就考大学生村官,有的则是放弃原先的工作返乡当“村官”。由于大学生村官并非公务员编制,他们必须通过“公考”才能走上公务员岗位。

多数大学生村官反映,由于基层工作繁忙,准备“公考”的时间精力都不充足,加上原先的专业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即使聘任期满要选择离开现在的岗位出去找工作,竞争压力仍非常大。海南省文昌市潭牛镇大庙村的党支部书记苏子涵表示,许多大学生村官现在对前途跟出路都十分担忧,他们在基层工作了多年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都忘光了。“如果聘期满后他们选择出去找其他工作,简历上填写‘大学生村官’,国企跟私企普遍都觉得没什么用处”。

留不下、没奔头 由于身份限制,村官提拔空间小,发挥作用的平台也小。据调查,大学生下到村(社区)后,多数都沦为“电脑操盘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展示。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8—0011—05

作为公开选拔到农村村级行政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大学生“村官”,既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党政机关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对象。在有关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本课题组于2012年上半年,对来自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华北、东北等6个地区的55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关组织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近况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选拔、培养、监督、考核等几个方面对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近况调查

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在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及培训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院校类别、工作岗位、月收入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单选题和限选多选题两种题型。其中限选多选题为限选两个选项。调查问卷的内容具体涉及“报考动机”、“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在工作部门的考评状况”、“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大学所学知识在‘村官’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以及“在政策方面对政府的期望”等内容。调查采用非概率配额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在华东(江苏如东、江苏无锡、浙江下沙)、华南(广东惠州、惠城)、华北(山西运城)、东北(吉林通化、通榆)、西南(四川宜宾)、华中(湖北鄂州)等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32份,严格剔除废卷后,共获有效问卷550份,有效回收率为87.03%。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男性为288人(52.4%),女性为262人(47.6%);专科学历126人(22.9%),本科及以上学历424人(77.1%);华东地区132人(24.0%),华南地区135人(24.5%),华北地区19人(3.5%),东北地区85人(15.5%),西南地区140人(35.5%),华中地区39人(7.1%)。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来自5种不同的岗位,其中,村主任助理249人(45.3%),村党支部书记助理170人(30.9%),社区工作者24人(4.4%),借调乡镇政府70人(12.7%),其他岗位37人(6.7%)。为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课题组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应的组织管理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自身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并请举例说明”、“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哪些?并请举例说明”、“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等内容。

(一)报考动机调查

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240名(43.6%)大学生“村官”表示当初是希望通过村官岗位这个跳板来考取公务员,有201人(36.5%)表示希望能够服务农村而选择了“村官”工作,另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10.9%)表示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只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才去从事“村官”工作,并不是为了服务于农村,准备在农村长期发展。因此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绝大部分并不是因为想服务农村才报考大学生“村官”岗位。

(二)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究竟会有多少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村官”(54%)选择任期满后会去考公务员,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1%)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任期满后将选择续约,愿意继续服务农村。此外,还有15%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期满后将选择自主创业、去企业工作或者报考研究生等。

(三)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能否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并做到学有所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知识应用方面,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0人(5.5%)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用到工作实践中去;315人(57.3%)认为可以用到一些;181人(32.9%)认为很少用到,且作用不大;24人(4.4%)认为,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实际中完全用不到。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学知识与其工作实际存在一定脱节的现象。

(四)岗位考评状况调查

从大学生“村官”考评状况的调查结果看,有90.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部门采用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评方式,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考评工作整体上状况良好。然而,仍有极少数(9.3%)大学生“村官”反映,所在部门采取了不闻不问或者偶尔过问的考评方式。这说明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考评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比例不高,但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调查

我们还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提意见被采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24人(22.5%)表示工作中所提出的意见经常被采纳;有261人(47.5%)表示提出意见且偶尔被采纳;同时也有56人(10.2%)表示所提意见未被采纳过,109人(19.8%)表示未提出过意见。此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在工作单位的相关领导缺乏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意见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村官”自身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多提建议,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工作想法和利益诉求。

(六)外部制约因素调查

“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4人(71.6%)选择了“身份不确定”;有326人(59.3%)认为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另外有156人(28.4%)认为是“缺少相关培训和指导”;122人(22.2%)认为是“不受组织的重视”;而有100人(18.2%)选择了“缺乏村民的认可”;40人(7.3%)认为曾经“受到排挤”。调查结果表明,“身份不确定”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瓶颈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很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七)政策期望调查

“您期望政府在政策方面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92人(89.5%)认为,政府应当给予大学生“村官”事业编制和待遇;有238人(43.3%)认为应当给予“当地招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有174人(31.6%)认为应当“享受当地住房优惠政策”;有142人(25.8%)认为应“给予较多的培训学习机会”;有140人(25.5%)认为应“给予创业优惠政策”。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最希望解决的还是自身的“身份”问题。当然,这种想法也相对比较现实。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访谈资料的认真梳理和进一步的统计方法检验,我们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报考动机不纯,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当初选择“村官”工作,主要是想以“村官”岗位为跳板,进一步考取公务员;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所采取的一种缓兵之计。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在学历和毕业学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有42.9%的人报考“村官”是为了服务农村,而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为了服务农村的人数比例只有34%。另外,毕业于不同院校类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报考动机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7.7%的人选择“村官”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而毕业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这一比例却只有。诚然,“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各级党政机关储备优秀干部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从基层做起,没有为基层服务的意愿,即便以后考上公务员,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另外,报考动机不纯的毕业生,到了“村官”工作岗位上,必然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在工作中难免会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必要的内在动力,最终必然会选择离开农村。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初的报考动机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当初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有61.6%的人在任期满后愿意留下继续服务农村。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村官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6.4%的人最终愿意继续签约。而当初选择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愿意续约的人则更少,只占到15.1%。

(二)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难以应用于实际

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与农村工作相差甚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也很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有些艺术类、体育类和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村官”不知道自己到农村能干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上公务员招考时的专业又受到种种限制,最终会造成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下降,工作态度逐渐变得消极。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会对大学生“村官”知识应用情况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6%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用到一些,而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只有28.6%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另外,在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这对个体的知识应用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中有73.7%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部分用,而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只有53.3%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可见,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收入较低,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除了考公务员和竞聘村主任及村党支部书记之外,其他出路很少,前途缺乏应有的保障,这就造成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把精力主要放在各类公务员考试上,而并非农村的实际工作上,这也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也表明,保障机制(比如月收入)会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是否继续愿意留在农村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2.3%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而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则有68.1%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可见,只有提高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留得住大学生“村官”,才能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身份不受重视,随意借调现象严重

由于大学生“村官”目前的身份还不确定,职责还不明确,有的甚至最终沦为“打杂”的“临时工”,而得不到村民和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不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现象。曾有大学生“村官”向我们诉苦,称某些地方作风比较严重,对大学生“村官”缺少足够的重视,缺乏支持性的民主氛围,大学生“村官”的意见根本没人理会,这就严重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还有些单位则对大学生“村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有些大学生“村官”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空挂”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乡镇部门甚至随意借调大学生“村官”帮助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村里镇里两头忙,无法专注于农村工作。统计结果也表明,考评方式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5.7%的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单位采取了偶尔过问或者不闻不问的考评方式,这也远高于村长助理(8.0%)和村支书助理(7.1%)等岗位。意见的采纳情况也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对而言,村支书助理所提出的意见最多,被采纳的也最多(80.6%),而被借调乡镇政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51.4%的人承认自己提出的意见曾经被采纳过,这也远低于其他岗位的大学生“村官”。

(五)缺乏良好的“传帮带”制度

据有些大学生“村官”反映,部分当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持有“戒备”或“抵触”心理,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部分村干部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是在抢他们的“饭碗”,所以不希望这些所谓的“空降兵”过多的参与村务管理,或者对他们的工作不闻不问。这会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直接有效的指导,毕竟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还缺乏了解,工作上还缺乏经验。只有通过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传”、“帮”、“带”,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明确“村官”选拔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

进行大学生“村官”选拔时,在注重个人学历,政治面貌之外,应当根据当地农村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考虑选聘对象的专业适当向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倾斜,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满足“村官”的岗位要求,尽量减少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选聘“村官”时,也应该考虑到语言,风俗习惯等问题,尽可能优先选择原籍的大学生“村官”,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入职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农村,缩短工作适应期。此外,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除了注重对知识、能力、品德的考察之外,还应加强对个人报考动机的考察,因为报考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去留问题。

(二)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制度

岗前培训能够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了解岗位要求、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尽快投入到农村基层工作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诚然,要有效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光凭岗前培训还是远远不够的,岗中培训才是整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的主导部分。岗中培训需要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水平,实现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工作实践的“无缝”对接,使之具备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以符合农村工作的需要。岗中培训,除了采用通常的授课的方式之外,还应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制度,为每位大学生“村官”安排一名来自村镇领导班子,具有丰富农村一线工作经验的专职“导师”,及时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快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村官”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

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的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村官”所在的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领导做好监督工作。一是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监督。乡镇部门应做好对村干部的监督工作,防止村干部在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戒备和排外心理,积极配合大学生“村官”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对乡镇主管部门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县级组织人事部门对乡镇的管理工作应至少半年开展一次督查工作,开设各种信息反馈渠道,接受大学生“村官”与社会的来信、来访。三是对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展开监督。上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县级以上直接主管部门将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并对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估,防止村官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象。

(四)优化工作氛围,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和考核制度

各级组织部门应当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所在组织应当为大学生“村官”创设民主、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摒弃作风和官本位思想,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人格,认同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切身利益。鼓励大学生“村官”多参与决策,允许不同意见的出现,不要对不同意见者进行批判和恶意攻击。另外,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方面,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和工作职责,不应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借调风”盛行,很多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后,沦为“临时工”、“打杂工”,这就失去了大学生“村官”深入群众,去农村基层锻炼的意义。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制度:一是在大学生“村官”上岗第一年,任何理由不得借调;二是不可完全借调,大学生“村官”在被借调的同时,应该兼顾村级具体事务;三是乡镇借调大学生“村官”一次性不得超过两名,可根据个人意愿和期满职业发展需要,实行轮流借调方式;四是针对大学生“村官”所谓的“空挂”现象,要早发现早披露,坚决把投机者清出大学生“村官”队伍,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的纯洁性与公平性。此外,各地还应根据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标准,并将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严格挂钩,提高绩效优秀者的工资待遇水平,从而有效激励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五)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组织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分析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通道,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尽力为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提供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促进个人职业目标的达成。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大学生“村官”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做好职业目标定位,理清职业发展方向,从而调动大学生“村官”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设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退出制度,对于工作能力突出,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留在农村继续培养,或者通过支持其报考公务员、提拔农村干部的形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党政管理后备人才;对于那些不适合“村官”工作,但是愿意留下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可以进行调岗或者推荐到其他可以服务农村的岗位;对于工作表现良好,但不愿留在农村,选择考研、自主择业或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保证大学生“村官”既能“留得住”也能“流得动”。

参考文献

[1]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10).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3]马德峰.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杨雪英,李义良.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思想政治建设为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

[6]杨应云.对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性思考[J].理论导刊,2009,(10).

[7]吕洪亮,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01).

[8]房国忠.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8).

[9]周玮,吴兆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