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2-05-05 17:04:05

序论:在您撰写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第1篇

三年级

学科

美术

学期

下学期

辅导人

主 题

在美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主题整体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其次,对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进行了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其次,对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进行了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最后,阐述了自己在美术课堂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索所采取的策略

主题教材分析

  学生的学习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学生相互交流的结果。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多边互助,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向交流的被动局面,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较好方式。

主题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美术理论知识,领会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小组合作的方式如何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主题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要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主题教学训练点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这一新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的人格。积极探索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个性化的现代美术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主题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 

关注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潜能的发挥。在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

二、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自由地呼吸,在富有情趣、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特征和技术方法。

三、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教学中注意建立师生关系,由“填鸭式”、教学变为“共享式”教学。

四、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前提下,教师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构建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话”的主旋律

主题教学课时分配

一是美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心智 。

二是紧紧抓住美术教材和生活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 。

三是美术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与艺术的美感融为一体 。

主题教学准备

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知识层次、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高低中三个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学生优势互补,促进差生的学习。同时要注意把活泼的学生平均分配,男女合理搭配,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能力、个性是多样的,即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成效。每组中选举一名组织、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分配和答疑解难工作。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教师还应注意选拔培养美术骨干,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合作学习。

主题教学问题研讨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

主题研

究课教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恐龙的种类及生活环境,分析恐龙的外形特点,能够用多种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恐龙。

2.过程和方法:学生在观察、分析、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恐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环境。结合图片、视频创设情境,利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探究恐龙世界奥秘的兴趣,探究恐龙灭绝之谜,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同时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恐龙的造型特征并能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动态造型及合理的组织画面。

 

教学材料: 纸张、彩笔

 

课题   《恐龙世界》

 

一、情境导入

1、观看影视片段《恐龙的传说》。

2、引入课题

二、观察了解

1、观看恐龙图片。结合学生对恐龙已有的认知提问,了解恐龙的种类、体貌特征及部分生活习性。

①你能把所知道的恐龙告诉大家吗?

②恐龙生活的年代很久远,它们统治了地球一亿多年,它们的种类有哪些?它们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与当时的生活环境非常协调,那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教师小结:恐龙的种类很多,可分成两大类:鸟龙类和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分为食肉类或是食草类。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态更是多种多样。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还有在陆地上爬的。

三、方法指导

教师对个别有特色的恐龙外部形态略作画法演示并讲解。

1、画陆地恐龙时要把握其一般的形体特征:体大,尾粗长,从头至尾的脊椎呈流线型,后腿粗壮,大多有粗皮,少毛或无毛,有的有甲、剑等生长物。

2、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既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四、创作表现

作业要求:课本P29页学习活动一,根据相关影视、图书资料所获得的对恐龙的了解,画一幅恐龙及其生活环境的想象画。 可以在恐龙身体部分特点稍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装饰。

五、欣赏评述   

六、对学生优秀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优秀作品在构图、着色、想象等方面的表现。

   

学生说说片中的主角,谈谈这些动物是什么(恐龙)。

1、欣赏恐龙图片,谈谈自己了解的恐龙及结构特点。

2、听讲体会,了解恐龙的种类等。

1、学生掌握陆地恐龙的体型特征,学习恐龙外部形态画法。

2、学生掌握会飞的鸟龙的体型特征,学习恐龙外部形态画法。

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尝试进行绘画创作。

自评互评,谈自己的看法,找自己的差距。

 

第2篇

今天上了三年级上册《留住秋天》,秋天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丰收的季节,而伴随着这节课我也收获着,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真正精彩的课堂要呈现出精彩的学生。要学生学得精彩,就需要老师用心的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他们喜欢学什么,他们需要学什么、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掌握哪些、学什么对他们有用等等。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

跟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激发他们的兴趣开始进入教学,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兴趣就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主动积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是指兴趣,从古到今就很重视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展开教学,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创造引人入胜的的教学情境,是美术教学的必要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途经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程度相适应,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激发兴趣的方式多样,如游戏、情景、尝试作业、默画等等。在《留住秋天》这一课中,我选择的是默画的方式导入,首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去聆听一首《秋日私语》的钢琴曲,同时我送给了孩子们一首诗歌——小草黄了,树叶黄了,我听到风踩在树叶上沙沙的响,金黄色的树叶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有一片小小的黄叶落飞到了我的肩头上,悄悄的对我说,我来了。“睁开眼睛,这首诗歌让你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谁能来描述一下?诗歌中的我来了,我指的是谁?”“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片落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跳舞”“我看到秋天来了,秋天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衣裳”……我想此时此刻,每一位孩子心中都有了一幅秋天的美丽画面,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对秋天的情感,这个情感贯穿了后面的认识理解秋天,最后孩子们迫不及待了,用绘画的方式把这种情感释放了出来,去留住秋天。这堂课默画导入是关键,导入就像抛砖引玉,引好了就成功了一半。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样才能为你的教学增添更多魅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点点滴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材,设置不同的引入方法,化难为易,巧妙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3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以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教学可以略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并说说理由。在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可以拓展,出示8分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想象,如果围成正方形,那么边长可以是几?今天学生猜测:32分米、2分米、8分米,在学生的讨论中,马上否认了32分米和8分米。而对于边长为2分米的,让几个学生合作,一起把长8分米的绳子拉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正方形的周长就是绳子的长,正方形的周长拉直了就是一条线,体会到周长一条线,为能以后与面积一个面的比较做好铺垫。同时可以继续利用这根绳子,如果这根8分米的绳子,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大家猜测它的长和宽可以是几呢?也可以让学生一起示范动手拉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而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同时在拉的过程中体会到,不管形状怎样变,长加宽的和是不变的。

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基本出现的方法是:方法一:长+宽+长+宽;方法二:长*2+宽*2

;方法三:(长+宽)*2在这三种方法中,需不需要优化?想想还是需要优化的,因为(长+宽)*2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逆向思考的题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长,求长和宽,就需要这种方法作基础。那么在优化的时候,如何进行优化呢?怎样优化才能水到渠成?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

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用手势表示(长+宽)*2,使学生理解(长+宽)是一份,长方形的周长有这样的两份。加深学生对这种算法的理解。

第4篇

分享是一种理念,是接纳、享用、创造的过程;分享是一种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分享是一种品质,在分享的过程中可实现师生的道德成长.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学会欣赏他人与欣赏自己,能在积极主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将自己的成果、思想等传送给他人,同时能够与他人进行心灵的沟通,积极接纳别人的一切可取之处.本文以《锐角三角函数》为载体进行教学探索与反思,希望能在落实分享理念的数学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简录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分享问题

问题:梯子与地面形成不同倾斜角靠在墙上,倾斜角逐步变大.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问:铅直高度与梯子长度的比是常量还是变量?继续追问:当倾斜角为30°时,这个比值是多少?倾斜角为45°呢?指出这一比值随着倾斜角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变量.本节课就是要研究铅直高度、水平宽度、梯子长度两两的比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课题.

点评:通过问题串的分享,揭示了本节课的主要研究方向:角的大小与边比值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第二阶段:分享合作,探究新知

(一)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30°、5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在边AN上任意取一点B,作BCAM于C,计算BCAB的值,并将所得结果与你的同伴作比较.(提醒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比较:一是比较计算所得的比值;二是比较各自取的点B的位置.)(二)(1)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上述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3)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明确两点:①这个比值,随着锐角的大小改变而改变;②对于大小给定的锐角,这个比值是一个确定的值,不会随着角的边上的点B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三)设问:实验操作得到的结论你深信不疑吗?引导学生就第二个结论给出一般的证明.(四)思考:上述问题中的两个变量(比值BCAB、∠α),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对照函数的

定义,指出比值BCAB是∠α的函数,我们把它叫做角α的正弦,记作sinα.(五)用类比的方法探究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并给出余弦、正切及三角函数的定义.

点评:巧妙地体现了分享的有效性:①根据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度与比值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培养数学的符号感,化解本课的难点;②在动手操作的分享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动态演示,对照函数概念进一步确认角度是比值的函数,突破难点;③通过设问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以前学过的知识,并从逻辑思维上去证明它的正确性.

第三阶段:运用新知,分享概念

(一)把上述定义引入到直角三角形中,给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和各边之间比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0

点评:通过本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以及互余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对三角函数定义实现由模糊到清晰的转变及难点的突破起一定的分散作用,并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第四阶段:夯实基础,分享能力

(一)随堂练习,基础达标

1.在RtABC中,∠A=90°,AB=8,BC=10,则sinC= ,cosC= ,tanC= .

2.在RtABC中,∠B=90°,sinC=0.3,则cosA= .

(二)变式练习,熟练解题

1.在RtABC中,∠C=90°,AC∶BC=1∶2.求tanB、sinB、cosB的值.

2.在RtABC中,∠C=90°,sinA=0.8,则sinB= .

(三)拓展思维,深化提高

1.在RtABC中,∠C=90°,sinA=0.6,CDAB,求锐角∠DCB的余弦.

2.在等腰ABC中,AB=AC=5,BC=6.求sinB、cosB、tanB的值.

点评: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三组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思维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由模仿到创新,螺旋渐进.

第五阶段:分享反思,重组结构

先让学生自我小结,再组内交流,由各组派代表发言,师生互相补充.(从知识、体验、方法等方面进行)

点评: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锐角三角函数;分享了一个探究过程:特殊到一般;分享了一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享了一种学习方法:猜想证明归纳应用.

三、教后反思

(一)有效理解内容,分享知识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建立不仅是对函数概念的升华,而且渗透着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锐角三角函数与勾股定理都是解直角三角形的重要知识之一,只有正确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正确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这些关系解决测量、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有关距离、高度和角度等计算问题.本节内容与已学“函数的概念”“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内容紧密联系,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也为高中学习三角函数等知识做好准备.教师需要把握好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的紧密性,明确蕴含在知识内容中的分享价值,设计分享环节,从而发挥数学的分享功能.

(二)有效预设过程,创造分享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制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有效的预设,从而创造分享的过程.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在动手实验、分享合作中获取新知识.同时注意与已有的函数概念相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用动态演示让学生有一个既生动直观又认识深刻的分享.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预设与学生分享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探求和求某一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分享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领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方法的过程;分享了角度与比值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分享学习的快乐.

(三)有效全面参与,师生共享

第5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作为小学三年级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方面,数学教学的关键性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三年级数学教学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教学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良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好作业量和难度,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乐趣去做作业,带着自信去探索。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反思有利于增强教学有效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与“精讲多练”方法,以传授正确的知识为主,对知识的理解力求一步到位,很少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更少暴露通过反思错误想法从中调整思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很少,教师不示范反思的方法、技巧,学生没有反思的机会和时间,也无法模仿学习反思,造成学生反思性情景知识的缺失。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强调不仅了解数学只是,而且着重于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做数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读数学”、“看数学”、“听数学”。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要教思结合。

2、反思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新课程指出: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人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要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归纳类比、空间想象、反思与构建等过程,显然,反思思维与数学教学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反思思维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只有加强学生反思思维的训练,才能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三、先学导航,培养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

如今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需要教师切实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先自学,使学生在上课前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初步了解,并复习好学习新知时所要运用的相关旧知。教师则要坚持督促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坚持对学生自学的鼓励,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果我们能充分准备,找准新知的生长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自学内容,设计自学作业,让学生明确“自学什么,怎样自学,”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那么学生在教师未讲新知之前即已了解内容,就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压力。

四、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三年级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五、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品质;三年级教学;培养策略

G623.5

隨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理念也在逐步更新,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再是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知识及最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思维、品质,以便于学生得到长远的发展。然而这种良好的数学品质并不是靠短期的充电就能够达到的,也不是学生天生就具备的。这需要教师在学生习惯形成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小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其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

一、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习惯提升数学品质

小学三年级正是思维能力锻炼最佳时期,学生要想具备较强的数学品质首先需要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进而促进数学品质培养。首先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考欲望的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数学启发式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逐渐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其次教师应适当的为学生提供思考依据,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内容,从问题出发,在提供的一句中找到问题的契入点,从而培养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进行提示及必要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个人见解,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及观点,从多角度多渠道解决问题。通常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能够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解题思路,发表个性的数学见解,然而这一切形成基本都在后半段,因此如果教师预留的思考时间过少将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探索,而预留的时间过长又会导致学生陷入思考的死角,因此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视实际情况及实际教学需要而定,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数学品质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有专家指出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已知知识向未知知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度的过程。这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单纯的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仅仅是按照教材逻辑性根据自身的教育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而学生看不到知识对其自身的价值及意义,将无法从内心对知识产生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将抑制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及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因此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将学习变成学生愉悦的事情,就可以将学习的苦转化为学生追求成功的快乐。例如:三年级上册学习“测量”如果单纯的对学生进行讲解一千米是一千个一米所组成,学生肯定无法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测量一百米的长度,告诉学生十个一百米就是一千米,这样学生认知的会更加的清楚。然后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进行测量,如书长度有多少厘米、书桌高度有多少厘米、家里的床长度有多少米,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他们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

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及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以及公式都是抽象性概括的结果。因此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概括思维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品质的提升。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要从形象着手。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如一格一格的数、横着数、竖着数进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是培养数学素养,提升数学水平、体高数学学习效率、培养数学品质的有效途径,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以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阶段是对学生反思习惯培养的绝佳时期。首先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这是培养良好反思习惯的有效途径。学习档案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有效的习题解法,及容易出错的习题,或是失败的教训等等。第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反思由问题开始,不会提出问题就不会反思。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孩子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有些孩子甚至不会提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进行疑问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抓住反思的时机。要求学生每节课记录自己在本节课中提出的问题,每月进行“问题明星”评比,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第三、记数学日记。将反思培养成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地进行,才能不断的取得进步。学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反思习惯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日记中可以记录课堂上教师进行示范解题反思过程中学生也想到了同样的方法但并未与教师沟通交流问题,在作业中对习题的解法有着不同的见解、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等都可以记录在数学日记中,以便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反思是个体成熟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品质培养的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自身的见解,以期为广大教育同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晓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技术导刊,2014(31) 

[2]刘嘉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品质培养方略谈[J].信息教育技术,2016(19) 

[3]郭敏,戴丽娟.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数学品质的培养[J].杭州大学学报,2015(26) 

第7篇

回顾一下自己在三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和现象反思一下:

1、学困生比较多: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我针对这个现象做了大量的工作,然后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上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如:在评讲练习题时特别注意学困生是否能理解题意以及有没有做好笔记。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2、学生家庭作业质量不够好:

三年级的学生写字速度慢而且不端正,写得不干净。课堂上有老师监督字写得还比较干净,但是家庭作业就写得比较马虎了,一个字大一个字小的,写错了又擦不干净就继续写。这与学生自身的习惯有关,同时与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于是采取家庭作业上家长签名同时要检查作业是否做得够工整。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很关键。

3、学生不喜欢演算的现象较为严重,学习习惯严重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