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2-09-19 19:29:19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第1篇

首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前言部分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地位作用。语言文字是人类最终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这也向我们的语文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课程为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在三个方面定位语文课程。

第一是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性质中明晰的看到语文课程强调的是实践运用,因此我认为这个阶段的语文课程相较于学术型,更偏向于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多运用语言文字。

第二方面是课程基本理念,分为四个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四个要求中我认为倡导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尤为重要的。拥有一个合适的学习方式,能够使教学更加的顺畅,学生的知识方面也能很快的吸收。在当今社会,合作已经成为主流,因此,我们要培养出善于合作并能在其中发挥个人优势的学生。

第三方面是课程设计思路,其中将义务教育九年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其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在第二部分中课程标准提出了总体目标与内容,要求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同时在上述四个学段中具体详细的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使每个阶段循序渐进,易于达到效果。

最后,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为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引导启发的作用,我认为教师是最重要的部分。老师在教学前要先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老师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视频中,清华附小的窦老师在面对小学生群体,充分发挥能动性,调动课堂气氛,高质量的实现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在她的课堂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她说话时拉长语音营造出与小学生对话的语气,同时承担整堂课的引导者身份,使教学内容有条不紊生动形象的进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读全篇课程标准,在识字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中,我认为阅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能够广泛深度的认识世界的绝大部分是来源于阅读。我们可以没有去过高山大海,但是通过阅读,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可以最初不懂大善大恶,但通过阅读也会明晰;或者我们可以不知目标深浅,通过阅读,也会了解大写与平庸。我们获取知识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但是自主的接触世界认识世界避免不了阅读。

课程目标中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有很多老师因为教学上的硬性任务,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指定书目背诵阅读,使得学生除学习课本及课本相关的参考书之外,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阅读。学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的阅读。老师不能做到完全放任学生阅读各类作品,可以作为引导给予大方向,举几个好书的例子。应该实践课程标准,不能只一味强调成绩,教师也应该尽快从“素质教育”的观念中转变为“素养教育”。

教师要主动鼓励学生去阅读,有很多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结束除了课本基本没有阅读量。初中教育处于过渡时期,初中生要努力学习考上好的高中,上重点高中为了上更好的大学。老师和家长的目标一致,不停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使学生除了死记硬背老师讲的重点及考试内容,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学生无法通过大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有深度的思想,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只是应试考试的机器。语文课程既然是一个实践性工具性课程,就应该强调它的实用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运用语言文字,识字写字,交流阅读,这些基本能力,同时初步培养审美情操。但是我们现在除去基本能力之外,没有审美的能力,不会通过学习欣赏美,这样的学习必然是枯燥煎熬的。教师教学中应该注意这点,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欣赏美。

第2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教学 转变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浪潮早已滚滚而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已经感受到它的震撼和气势,必须有新姿态、新做法。语文教师要想适应新课改,应作多方面的转变。

1.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师道尊严把教师刻画成了不苟言笑的呆板形象,使学生敬而远之。这种隔阂,造成师生双方的对立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使语文教学失去本该有的生动和丰富。语文教师的角色弊端严重阻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必须进行重大转变。教师应该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和师生情感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成为语文教育内容的研究者,语文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语文潜能的唤起者,学生语文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和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教师也应在和学生的互相合作学习中不断成长,在为学生带来愉悦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快乐。

2.教材观转变

在原有教材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阐述详尽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大多习惯拿着教材教,习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讲,使教材成了限制语文教师自由发挥的桎梏,教参成了诱导教师不用动脑、固步自封的鸦片。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教材给教师留有更大的思考余地和拓展空间,教师既要领悟教材用意,发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材料,设计活动方案,构思启发方式。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合理增减,灵活运用,大胆地对教材内容作调整与再编排。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树立与学生一块成长的观念,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努力钻研课程标准,大胆探索课改方向。

3.教法转变

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学方法,突出地表观为“满堂灌”和“题海大战”。语文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心理感受。从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授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单调枯燥的课堂、过多的强化练习使学生对语文生厌和畏惧。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新语文课堂中,教师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时都应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在课堂上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讨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以及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做学习语文的主人。

4.教学方式转变

一成不变的课堂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渐被淘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教学方式日益丰富,新教材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作用,而计算机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它使得实验、模拟、猜想、调控、合作与交流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语文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从而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语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用语文的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语文与社会的联系。

5.学生观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备课用一种形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呢?为什么我们那么看重师道尊严呢?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把学生的身份贬低一等呢?殊不知孔子早就一再教导:三人行,必有我师。荀子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才有了各异的七十二弟子。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平等地交流、平等地探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学生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这本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语文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语文知识,重视他们的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6.评价转变

丰富的教学方式,学生个性的差异与发展,必然决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要作重大转变。那种纯粹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将彻底废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动态发展、横向联系的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不再只是分数,还包括等级、评语、成长记录等。所以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全面、客观,充满无限期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遵循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观念,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与探讨,正确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及时归纳理论知识,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秦长春,王淑荣.多媒体教学模式初探.2001,(4):18.

[2]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0,(1).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

第3篇

中国课标将“写”的能力分为“识字与写字”和“写作”两项,前者规定应识3500汉字,速写正楷、临摹字帖;后者列出十项关于写作的具体能力。德国课标的写和作包含在“书写”一项里,关于写,更强调正确拼写以及保证正确书写的技巧;关于作文能力,德国课标将独立完成写作过程分为“计划和起草文章”“写文章”和“加工文章”三个部分,每部分有相应的能力细则。

与中国课标强调尽量用语言表述真情实感和词能达意不同,德国课标强调文章的逻辑性。另外,中国课标规定习作字数,德国课标没有。德国课标要求学生完成文章学习过程中掌握电子媒体的使用能力,从利用互联网查询、整合资料,到使用软件编辑文章,及后期查找错误。但中国课标里并没有提到。

德国课标的一个亮点在于,每项能力最后都有“学习方法”一项,指学生要掌握该能力应使用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如写作能力的学习方法中“制作和使用文件夹”一项,文件夹的内容是习作、批评意见表、草稿、自评表、观察记录、学习目标等,文件夹里的每种表格都有相应的制作规范,这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阅读

中德课标首先都强调了阅读的流畅性和多样性。中国课标规定了阅读速度、背诵篇数及阅读量,德国课标无类似数据。中国课标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讲述能理解文章到何程度,如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德国课标更具体地描 述了阅读策略和媒介的使用,如拟小标题;比较和评论文章,使用创作方法剖析文章,转换视角――内心独白、用舞台剧方式表演、写平行文章、续写、改写。

德国课标关于阅读的学习方法讲到了摘抄、遴选内容、梳理脉络、查找相关工具书和平行文章、加旁注做彩色标记、将文章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使用各种媒介展示文章等内容。

三、听说

中国课标中将“听说”称作“口语交际”,八句话描述了八项能力;德国课标将听说分为“对他人说”“在众人面前说”“与人交谈”“理解听到的内容”和“场景表演”五项,每项对应三至五条具体要求。其中“场景表演”比较有特点,是让学生将个人经历或读到的故事以场景再现的方式展示出来,加强实景模拟,使学生意识到口语在不同使用环境中的细微差异。

德国课标关于听说的策略包括:实践各种说话形式、使用说话策略、写下关键词、跟写、独立整理笔记、使用录像反馈、使用文件夹。

四、综合能力

中国课标的综合能力指组织文学活动、开展专题讨论、掌握查找和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的能力。

德国课标的综合能力指对语言的运用和研究能力,在使用语言时,知道和考虑与语言交际基本要素相关的内容:成功的及不成功的交际、公开的以及私人的交际场景;在语言行为中使用有细微区别的词,包括日常用语和惯用语的使用;能区分各种言语的功能,如官方语言、日常用语、方言、口头和书面语;发展对语言的认知和语言比较能力;区分和注意说话方式;认识并能评价语言变迁现象;分析和思考文章的性质,了解词句功效、发音与拼写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人秉承“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观念,注重多读多练、厚积薄发。德国人更重视方法论、了解策略和技巧。我可适当借鉴德国语文教育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另外,德国课标中非常重视对母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研究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细则和训练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GSKD Kultusminister. Bildungsstandards im Fach Chemie für den mittleren Schulabschluss(Jahrgangsstufe 10)[M]. Berlin: Luchterhand, 2005.

第4篇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1.识字与写字

1.1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1.2 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1.3 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2.阅读

2.1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2 朗读、默读的评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2.3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2.4 略读、浏览的评价。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2.5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写作

3.1 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3.2 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3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3.4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4.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第5篇

大部分的教师采取独断型课堂管理,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全面控制,这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许多教师为了更好的维护课堂秩序,在教学管理方面会采取较为严格的课堂规则来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落后的课程评价机制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大多数教师通常是片面的追求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方法。

二、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智力、语文情意、语文审美、语文能力五个方面。可见,语文知识既是语文素养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初中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属于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和知识积累十分重要的时期,而且语文学科课时有限,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知识精心选择,选出最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教法做了如下的安排: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并不是表示就否认了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的教学,只是说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式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传统的教学太过于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在课程评价这方面并非单一地评价学生实现课程要求的程度,其目的还在于考察和改善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善教学过程和优化课程设计,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课程评价时不应过于强调选拔和评价功能。而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归纳到课程评价体系中去。进一步拓展语文知识,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渗透和整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的学习范围,加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和资源意识,构建出更开放、更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形成自主、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充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主动意识,倡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预习

传统上的语文预习,往往就简单预习课本上文章,查阅文章中的生词,并没有真正掌握文章,在课堂上当老师讲解分析的时候虽然掌握了生词熟读了文章,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或者是重点的把握仍然是非常欠缺的。这样的预习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新课程标准下课前预习应该分成三个部分:1、基础知识:把课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生词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一些基本的字词;2、课文基本内容的把握: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基本内容相关的小问题:如找出这篇文章的主要修辞手法,概括故事情节或者是概括人物性格等。通过这两个部分可以让学生对于文章有一定基本的了解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能力。

四、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阅读的性质和教学目标、任务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传统课程上的阅读只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将文章的内容看一遍,然后查阅文章中的生僻词。但是这样的阅读方式并不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新模式下的阅读模式应该是将阅读看成是集感知、理解和鉴赏为一体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鉴赏和判断。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让学生做到独立思考、积极思考,而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在课堂上设定一定的情境,可以加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和理解;在阅读时累积知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的积累获得对于学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只有在一次一次的积累中,学生对于相同的知识点才会运用的更加好,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五、优化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对策

首先教师要有一个科学的教法,新课程提倡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是并没有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首先要看其教学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是要是看否和教学内容相符合,同时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最基本的就是对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做到精益求精,其次便是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等,以便于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察觉出学生的心理变化。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教学

一、摆正位置,和谐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正位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师生彼此尊重,双方在活动中互相受益,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学科交融,拓展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本身,也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应该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密切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开放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孤立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例如,在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和《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渗透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且会增加学生地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三、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新课标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每个学生或者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的不同,或由于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参差不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使这样一个学生群体能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教师的教学下语文素养都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唯一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分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预复习和练习作业以及考试和评价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实现均衡发展。

四、情感教育,陶冶高尚情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时时刻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温暖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可以说,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学会用作者的人生经历发现自身,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开展活动,促使语文生活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要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开展语文活动课程,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首先,开展语文活动课程,就要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它涉及语文应用的所有领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学生是活动课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觉参与、自我活动。这样,学生便能在各项具体的活动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直接感受、体会和理解生活的本质。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学习内容的印象,还切实提高了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曾慧.试论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2012(01).

第7篇

关键字: 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不管是针对语文课程,还是针对语文教材,人文精神都非常重要。所以新课标着重强调初中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可以知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统一的,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所以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争取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广大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和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塑造学生思维品质,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育需要加强人文教育,使语文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拓展教学空间

拓展教学空间主要就是让学生回归“生活”。新课标的语文教材是可以很好地体现语文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当然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好地更新语文课堂概念,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促进学生认识社会生活。这样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拓展教材的思想内容,打破以往语文教育教材中静止性、封闭性的局限性。

二、新课标中初中语文教育人文性可以更好地渗透时代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在渗透时代精神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渗透时代精神意识。时代精神的关键就是呼唤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是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将二者结合,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体创造和主观能动性。目前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作品,其中有一些描写小动物的作品,我们可以借以培养学生的爱护动物和珍惜生命意识,而且对于一些文章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其次就是在教学中要不但创新,在一些文言文中还要汲取精华,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利益观和人生价值观。所以针对初中语文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开放和充满思辨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学方式,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健康成长为时代新人。

三、运用多种手段增强初中语文人文精神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活动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普遍的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手段。所以语文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教学活动中的多媒体是可以增加丰富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信息,增强信息的主体性及有效性,这样可以更好地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提高思维创造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载体积极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知识有效“衔接”。

积极促进学生阅读名著的活动。初中语文课本中是有很多名著节选,这样的文章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心智,使得学生从中获取无尽智慧。尽管如此,但是并不够。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内容讲解和分析给学生。这样帮助学生先读一些字词优美、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之后读一些人文价值较高的经典,这样通过阅读名著,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培养现代学生劳动与吃苦的教育。如果只是进行一帆风顺的教育,缺乏苦难的经历是一种贫穷,所以吃苦教育是必要的,苦难的记忆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价值,更是一种历史的意识。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懂得珍惜幸福,懂得真情与爱意。

四、启发点拨,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人文精神的理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对课文有深入理解,掌握重点,这样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重点培养,恰当的启发点拨非常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语文教学中所包含人文精神,加深学生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课文这一环节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学生对课文反复的阅读,充分认识到课文的内容和含义才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人文精神。

五、结语

语文教育是可以更好地弘扬人文精神,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动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维品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育需要加强人文教育,使语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李苍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义教育.现代语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