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2-03-10 18:12:00

序论:在您撰写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第1篇

2011年3月,刺桐花开的季节,记者走进泉州实验中学。透过一连串闪光的办学业绩,看到了十年如一日对育人规律的自觉遵从。在这里,教育者倾力传递给学生一生受益的素养。

学校发展的第一块奠基石

建校10年,实验中学有一项持之以恒的做法,每学期的首月,被确定为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月”。

10年前,实验中学刚开办时,仅有300多名学生、18名教师。起初,因教学楼还没盖好,只好借用别的学校教室,教师们挤在一个屋子里办公。准确地说,当时的实验中学,还不是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学校。但即便如此,他们对学生的教育一点儿也不含糊。办学之初,学校就明确提出,从行为规范入手,打造优良校风。

“优良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第一品牌,就像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一样,非常重要。”实验中学校长魏献策对记者说。这样的办学初衷不难理解,有了优良校风,才有百姓的口碑,生源也就有了保障。

如今,实验中学已拥有5 000多名学生、300多名教师,不必再为生源发愁,但学校对行为规范教育仍不放松。其深层的含义很显然,如果将10年前的实验中学比做一座刚刚破土动工的大厦,行为规范教育则是这座大厦的一块重要奠基石。

在行为规范教育背后,是学校对育人的一贯重视。

“我教了18年书,当了6年班主任。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6年的意义与收获,远大于之前的12年。”这是初三(1)班的班主任庄美红在采访中说的第一句话。

几年前,庄美红第一次做班主任,学生毕业时的成绩很优异,但她心里却有些遗憾:“学生很怕我,跟我一点儿也不亲近,我总觉得他们太冷漠,不懂得感恩。”不久后的一件事,让她改变了看法。那一年教师节,她的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毕业的学生或者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纷纷向她表示感谢、倾诉思念。那天,她流下了幸福的眼泪。感动之余,作为教师的她不禁反思:“并不是学生不懂感恩,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创造表达感恩的机会。”

新学期,面对新的班级,庄美红决定做一些新的尝试。班会课上,她讲了自己教师节的经历,深情地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只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充满了感动。老师希望,经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感恩、学会生活,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教育,因为有了爱,有了情感,变得格外动人。而如何在教育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需要教育者用心去创造。

用一生的时间备一节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他的课讲得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教师都像学生一样听入了迷,忘了写听课记录。下课后,一位教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多年前,当同为历史教师的林建来读到这里时,心里不禁一震。一节课为什么要用一辈子来准备呢?他似懂非懂。

那时,林建来初为人师,工作中充满了热情,也很期盼自己的课能让学生如此入迷。每次备课,他都很认真,生怕遗漏一个知识点,课堂上更是尽心尽力。可他失望地发现,自己在讲台上讲得很起劲,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自己累得够呛,却体验不到一丝成就感。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他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在教学《先民的智慧与创造》这节课时,林建来讲到先秦时期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故事。他教5个班,在一班上课时波澜不惊,到了二班,突然有学生发问:“老师,岷江水势湍急,石头丢下去就被冲走了,都江堰怎么能修建起来呢?”嗯?林建来一下子被问住了。教材里没提及这个问题,他也从未思考过。碰到此类情景,老师可以敷衍几句,搪塞过去。但林建来没这样做,他稍一思索,笑着对学生说:“哎呀,这个问题问得好,老师也是头一回听说。这样吧,咱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一下课,林建来赶紧回办公室,上网搜集资料。其实,这个问题在古代史书中有详细记载,找到答案并不难。弄明白以后,他很想马上跑去告诉学生,但他随即想到了一个更好的方式。

到三班上课时,林建来提着一个竹篮走上讲台。“老师,你拿着篮子干吗呢?”有学生问。“暂时保密。”林建来故意卖关子。又讲到都江堰时,他把二班学生的问题抛了出来。可想而知,能把老师难倒的问题,学生更答不出了。看着大家一脸疑惑,林建来把竹篮摆上讲台:“刚才有人不是很好奇吗?现在请问,竹篮有什么功用?”

“装菜。”“盛粮食。”“运泥土。”学生们七嘴八舌。还有学生问:“老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吗?”

“老师再提示一下,四川盛产竹子,类似这样的器具,当时能做什么用呢?”林建来并不着急,继续启发学生。

“哦,我知道了。”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他们把石头装进篮子,再沉入水中,这样就不容易被冲走了。”

“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林建来笑了。全班都恍然大悟,一起为这个学生鼓掌。这时,当林建来再点明这节课的主旨时,学生们都对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创造,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再回到二班,林建来又换了另一种方式。他把篮子交给提出问题的学生,让他自己去思考。按照他的提示,学生上网搜索,很快也找出了答案。林建来就让他把答案讲给同学们听。

问题圆满解决了,但这件事却为林建来打开了一个教学新境界:“以后上课,我不再拘泥于教材,也不再满堂灌,而是更注重于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今,林建来在课堂上越来越游刃有余。比如,讲唐代的科举制,他可以旁征博引,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讲到唐代的服饰、饮食、社交、习俗,说明科举制的产生与“大唐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像这样上课,备课的工作量自然大大增加,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甚至同一节内容,在不同的班级可以有不同的讲法,不断地有新的灵感补充进来。然而,林建来累并快乐着,也慢慢地想清楚了,为什么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准备一节课。

用“心灵鸡汤”打开学生心结

在实验中学,如果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学生最喜欢的,不是语数外,也不是音体美,而是一门校本选修课――团体心理辅导。

“报名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每学期都超过了300人,但按要求,我们只能招收30人。”授课教师之一的郑凤霞告诉记者。她本是学校的政治教师,几年前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眼见学生群体中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就向学校申请开设了这门课。随后,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刘智佳也加入进来,组成了课程开发小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如今,每周一节团体心理辅导,成了学生们期待的“心灵鸡汤”。

这门课为何受欢迎?走进课堂看看就明白了,专用的活动室里,没有一张桌椅板凳,只有一些坐垫,师生们或坐或站,或成排或成圈,或三五一组,可以随意走动,也可以畅所欲言。上课也没有教材,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主角,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心理小游戏,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教益。

最初给初一年级上课时,刘智佳注意到,一进活动室,男生和女生就会自动分开坐,中间隔得老远。她有意把学生们打乱性别,分成若干小组,很快又发现,在每个小组内部,男女生之间依旧阵垒分明。从这样一个细节中,刘智佳洞察到学生们微妙的心理活动。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性别意识开始觉醒,他们渴望了解异性,又怕同伴嘲笑,于是故意用一些怪异的行为来掩饰。但同时,这个时期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常常是因为人际关系上的困惑造成的。

有这样一节课,学生们至今记忆犹新。在课堂上,刘智佳设计了一个“蜈蚣翻身”的游戏活动,每个小组的学生站成一排,后面学生的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然后,排头的学生带着整个队伍绕到队尾,依次从两个学生之间的缝隙中钻过去。一开始,刘智佳发现,轮到男生要从女生中间穿过时,他们就绕过去,当女生要从男生中间穿过时,两个男生故意站得很紧,不肯让女生钻。

发现了问题,刘智佳并不点破,而是想了一个新办法:“咱们来比赛,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但如果绕过不钻,就算犯规。”

一轮比赛下来,有的小组顺利完成,有的小组因为犯规排名垫底。排名垫底的小组不服气,要求重赛。这一回,为了取胜,每个小组都认真按要求去做,男女生之间配合默契。第二轮比完,有的小组仍对成绩不满意,于是再比第三轮。这时候,学生们心中只有取胜的念头,早已忘了男女之别。

活动结束后,刘智佳看到,学生们回到各自的小组,男女生之间的鸿沟悄然消失了,她不禁心中暗喜,让她最高兴的是,这节课后,学生小黄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写道:

过去除了爸妈以外,我从没有这样和别人近距离接触,一开始很不习惯,但慢慢地,我心里的紧张感消失了,仿佛有一个结被解开了。上初中以来,我第一次在学校里有了一种安全感。我想,这节课以后,我晚上再也不会睡不安稳了。

第2篇

一、教师的知识面要涉猎宽广

孩子的成长非常有规律,每一个阶段都是那么的重要而且一去不复返,一点都不夸张的说,到今天我才真正从人的发展这一科学理论的角度理解了“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的真正含义,孩子0岁到3岁,听觉神经发展到百分之六十到八十,按王财贵教授的说法,三岁之内要听尽世界有名的音乐,看尽世界有名的图画,只要听一遍两遍或看一遍两遍就将终生不忘,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耳濡目染,吃饭、睡觉、哭闹等等状况下,只要有经典音乐,就会产生积极影响,不要花钱、不要花时间、不要花精神,不需要乖乖坐在那里听,但如果每天放靡靡之音,也会产生影响,那将是消极的影响,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时候是全盘吸收,三岁之内教育最重要,是定终生的教育,13岁是一个年龄段,13岁之后那种直觉的能力就消失了,那种深度学习的习惯就没有了,老天给的强大的摄取的力量和摄取的功能就收回去了。吉姆・崔丽斯也告诉我们,阅读应从小开始,阅读兴趣培养从“听”开始,听书是用耳朵阅读,同样很重要。

二、用宽容的胸怀学习,用批判的眼光接纳

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都会听到、看到很多信息,固步自封不接纳新生事物,那就等于守住一潭死水,最后是变质腐臭;看到或听到什么就学什么,一味跟风,没有自我,最后是没有方向地乱撞。我们要用宽容的胸怀学习,用批判的眼光接纳,需要我们平时阅读有宽度,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和儿童阅读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个无限包容的当下社会,无数的人都在搭设成长的平台,所以我们要选择适合我们自身成长的平台,这样成长起来就会更快。

三、小学教育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

1、教育智慧从学习中来

人的发展重要的不是已有的高度,而是不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

自我超越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敏锐的警觉自己的无知、力量不足和成长极限,但决不是动摇自己的高度自信。

学习并不意味着获取更多的信息,而是扩大我们生活中真正需要的产生结果的能力。这是终身的有效的学习。

人的精神长相决定人的气质和社会形象。

2、教育智慧从实践中来

转变教材意识,树立课程资源意识。

3、教育智慧从相互交流中来

进化成功的现实表明,“适应”不是“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而是不断地改进自己,以便能够生长并在更加多样化的环境中建立更多的联系。

教学方面的改进是一件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事业,而与同事协调一致进行分析、评估和实验是教师取得进步的条件。

第3篇

------2015 年 4 月份辉南县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读书写博”作业

辉南一职:柴如峰

按照辉南县进修学校干训部及我校党支部的学习要求, 2015 年 3 月末,我认真阅读了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中的前两个主题文章 --- 《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撬起教育质量-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这两个主题主要讲述了五个方面的观点: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三、教育要释放学生的潜能

四、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

五、课程建设释放学生的潜能

我校是中等职业学校,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有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自觉或不自觉地离开学习的主流。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

老师要了解学生情绪产生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该根据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洞察学生此时此刻情绪如何:是精神愉快还是愁眉苦脸;是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还是思维迟钝、联想困难。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当学生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时,应珍惜这段最佳学习时机,加大学习量;也可以找同学谈心,指出他这段时间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心情烦躁、不安、冒失时,应少说缺点,多说闪光点,采取诱导的谈话方法,促使学生转变。反之,如果老师在学生情绪不好时,用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压制、驯服,如若学生不服,则很可能与老师发生顶撞、冲突,收不了场,达不到教育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们的独一无二,来自于他们基于遗传的,在环境影响下的自我实现。这里说的环境影响,教育教学责无旁贷。基于人本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兴趣、需要,创设适切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而 “ 学习金字塔 ” 理论告诉我们,多运用 “ 示范 ” 、 “ 小组讨论 ” 、 “ 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 、 “ 教别人或马上应用 ” 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潜能会得到激发和释放,学习效果会更好。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但是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甚至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以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就说明,打造优秀的课堂,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我们要对学生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且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教师如能注意自己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里的途径之一。

我们都知道,知道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是变革课堂。通过改变传统的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由讲授走进合作,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我们就能把教学质量撬起来。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学生;农村教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农村教育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推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重要标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村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规划,是当务之急。

一、怎样去认识农村教育与农村学生的关系

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和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各自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那么到底应当怎样去认识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呢?我觉得,学生与教育的关系应当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的对象及最终目标都是学生,而教育能否成功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学生。

二、创造适合农村学生的农村教育

农村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发挥农村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当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避免教师教育的狭隘性,我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互相联系的环节:

1、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现在的农村教师,大多数来自四面八方,也有很多来自城市。因此,教师必须要分析农村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朋友关系和爱好,身体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现在农村学生中有近70%是在老人或亲戚身边生活、学习的,而完全由自己父母抚养大的很少,所以教师就应该要弄清他们的生活背景,并通过观察和了解,认真地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出发点。

2、及时发现问题,把握兴奋点。教师通过对农村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就能够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时刻的兴奋中心和兴奋点,教师如果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3、要注意教育方法。教育方法的设计,没有固定的程序,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仅仅适用于教学,同时也适用于教育。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把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进步的原则,而在教育方法当中,最难于把握的是突发事件的教育问题,因为突发事件是在教师没有任何准备下发生的,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对学生的心灵是一个打击,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的学生和具体的突事件进行灵活而又富于弹性地处理,教师应当细致了解每一个学生平时的表现,多注意积累,临事随机应变才能恰如其分的解决突发事件。

4、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其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

5、要及时反馈信息。成功的学生教育,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尤其是面对农村学生基础比较差的情况下,必须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实现。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就要注意不急不躁,耐心细致,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根据处理方法的恰当与不恰当之处,还要及时找出不足,进而调整教育方法,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创造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使教育的效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农村作为这个社会的庞大组织,也更加需要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这是教育最优发展的外壳;二是教育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的教育方法,它是教育最优发展的保护带;三是教育关系:这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形成的互相信赖的关系,它是创造最优教育发展基础内核和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我们要积极寻找并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必须首先解决教育观的问题,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地位,立足于农村教育服务于农村学生,同时也决定于学生、改造学生的教育观。其次还应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和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最优的学生教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优化教育,进而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理论支撑 有效尝试 教学策略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很多人给出自己的不同思考和回答。应试教育支持者说,能够让孩子考高分,考上好的学校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素质教育支持者反驳说,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才能算是好的教育。平衡主义者说,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既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素质,又要能够让孩子考高分,考上好大学。大家说的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有些片面。我的答案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现谈谈自己对适合教育的理解和做法。

一、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理论支撑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学生个体,这些个体之间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是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个体,他们在性格特征到学习品质等方面都会表现出自己的特征。面对这些差异,我们必须创造适合他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理论支撑。

二、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有效尝试

1.了解学生差异。进行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对全体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了解学生差异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课堂教学前测法,指根据即将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这样的方法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对即将进行的课文讲授,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题目。

①你了解朱自清吗?他生活在哪个年代?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②《背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你什么震撼?

③这篇散文中有哪些字词是陌生的?有哪些句子描写十分感人?

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检测,我能够大致了解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这个反馈进行梳理,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有些问题我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解答,比如我了解到小明同学对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很了解,就在课堂教学中讲到作者简介时,让小明同学给大家做个介绍。通过这样的接受,同学们都对小明流露出佩服的意思,从而激发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小明同学是一个激励,让他感到强烈自尊。

二是课堂教学后测法,指根据已经进行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题目进行检测,看看全体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掌握得怎样,从而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对个别学生做进一步的个别辅导。通过这样的两种方法,我们不断掌握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从而为我们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调整自己的策略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在学习完《将相和》一课后,我提出以下问题:

①文章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分别为国家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②文章通过“将相和”的故事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发?他们身上分别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能检测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掌握程度,了解到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情况,为以后的教学调整策略进行有益反馈。

2.适合教学尝试。通过观察和了解,我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根据这些差异,我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①针对视觉学习型同学:这类同学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会认真地听讲,眼睛会紧盯老师,这也是教师通常认为学习认真的学生比较受欢迎。针对这类同学,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把学习材料转化成图表或者图画形式,而且不忘留下一些板书,我们的板书就是针对这些同学设计的,以便这些同学通过视觉的强化对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好。

第6篇

关键词: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能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要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培养每一个学生。因此,现代教育不是选拔最优秀儿童,而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能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也消除了课堂上的五小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知道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不可偏废,都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已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容易切入、层次多、要求灵活,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备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正确认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化。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应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的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无师似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回忆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若干心得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第7篇

冯老师说得好,说到底,发展自己,就两条途径,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经验的积累需要反思,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教师的理想目标。说追求卓越也好,谈魅力修炼也罢,都是讲述老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不懈奋斗、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锻造,自我提升的历练过程。那么,对于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不懈追求的教师而言,要想独具魅力、走向卓越,要经历三重不同境界的修炼。

一、积累教学经验,学会反思。

书中指出,为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作为老师有必要进行不断的反思。他说:"教师的成长= 经验+反思".这一公式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同时教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要不断反思,他还说过这样的两句话:"课堂没有彩排,每一节课都是现场直播。""永远没有成功的课堂,只有遗憾的课堂。"课堂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成败,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的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中学会反思自己,总结自己,取长补短,才能提高自己,才能不断地走向成熟。

二、养成读书的习惯,享受读书的乐趣。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活水的源头,则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读书,则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有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回出现一些落伍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们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他们太笨,还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呢?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再幼稚的学生,也是有个人思想和感情,有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灵魂。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需要的学生。我想,今天的老师要想做最好的自己,恐怕要拿起书来养成读书的习惯,享受读书的乐趣,那么和我一起读书吧。

三、学会合作,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