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媒体数字化范文

时间:2022-05-03 10:00:57

序论:在您撰写媒体数字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媒体数字化

第1篇

本届BIRTV展览的举办期间,在展场外不远的北京皇家大饭店同时举办了“第二届数字新媒体高峰论坛”。在这个高峰论坛上,对于地面电视和手机电视的标准进行了一番讨论,诸多有分量的参与者,更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做了题为《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演讲,演讲指出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全系统的数字化,重点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内数字化;有线电视数字化;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地面无线电视数字化的任务是按照国家标准制定总体规划和技术政策,制定完善技术标准规范:首要任务是系统转换,数字化同播现有模拟节目,确保广电公共服务,现有非国标试验系统全部转换到国标系统;逐步开展数字广播(DAB)试点工作。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张大钟在会上做的报告题为《上海文广的数字新媒体实践与创新》。在其报告中,利用了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说明互动能力与内容选择的特性:大量年轻用户正从传统广播电视终端前面离去,年轻人的媒介消费时间的总量并不少于中老年人,可是他们的注意力与老年人不同。其中,手机电视,下载类内容受到欢迎,周点击比例为:点播6 30%,直播14 80%,下载7890%。用一句话说就是:“无聊消费”在手机电视中得到很好体现。

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杨庆华介绍《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具体介绍STiMi技术和CMMB标准体系。

展场内 搭台唱戏

在本届BIRTV展览上,几乎整个7号馆,都被这些新媒体所“霸占”。

CMMB(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标准无疑是希望成为未来手机播放电视节目的行业标准,所以,在7号馆的7003展台和7002展台,CMMB组织大唐,首信等CMMB设备制造商,共同搭建了展示CMMB技术及应用的展台,尤其是7002展台,是专门的数字新媒体体验区,让观众能够第一时间的体会到数字新媒体的魅力所在。

第2篇

不过《纽约时报》此前充满乐观口吻的报道倒有一点是准确的—自3年前麦克·佩里斯作为首个家族之外的人任职CEO以来,《福布斯》已经尽其所能进行了一系列新媒体尝试—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发行平台True/Slant邀请了1200名作者贡献内容,这一做法类似于在线新闻网站Huffington Post,虽然福布斯网站内容的水准不一,有时也令它看上去像是时有虚假信息的Buzzfeed,它还将自己的品牌授权给分销平台来出售本地广告以换取收入。ComCore上的数据显示,福布斯网站在商业网站中排名第九,甚至超过了和Business Insider。

这像是描绘了一种向数字化转型的可能。但对纷纷转型的传统媒体而言,最大的挑战正在于此,它们推出免费互联网内容,以期在线广告市场能弥补成本。但数字收入的增加往往并不能弥补传统印刷广告收入的下滑,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福布斯》身上。麦克·佩里斯在给员工的内部邮件中表示,过去一年是自2007年以来财务表现最佳的一年,数字用户也从1200万增加到2600万。新媒体的数字广告营收甚至第一次超过印刷媒体—后者的印刷页码自2008年以来下降了34%。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读者和广告主愿意为纸质付费的现象越来越少。明显福布斯家族并不愿意继续承担转型的种种未知风险和巨额投入,而希望把资金转投其它产业。

数字策略最为激进的自然是《纽约时报》,自多媒体报道《雪崩》为其迎来普利策奖之后,这一年它继而以市长布隆伯格的遗产、中国南海以及中国艺术品欺诈案等题材尝试进行多媒体报道。它能成为传统媒体的救赎么?结论就是,自2011年3月树起“付费墙”之后,《纽约时报》从读者身上收的钱终于超过了广告主—它每向广告主收取47美分,就可以在读者身上获得53美分。在刚刚结束的“彭博商业峰会”上,在讨论媒体未来的环节,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了“数字优先”和“媒体进入付费墙时代”的现实—《金融时报》近63万的订户当中六成愿意为数字版付钱;《华尔街日报》则是自1996年起首份为在线内容收费的美国报纸;《卫报》也在考虑停印它的纸质版。

和其它传统媒体不同的是,福布斯的声名更多建立在它的榜单特别是“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而非仅仅拥有人性化的商业报道。1980年代出现的富豪榜被看作是对《财富》500强的直接挑衅,而且获得了异常成功。拥有游艇、以奢华生活著称的马尔科姆·福布斯就是名利场中的一分子。但在这一领域,近些年出现的彭博富豪榜成为了它的有力竞争对手。

第3篇

所谓多媒体,即多种信息媒介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介的简单复合,而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今信息社会,以计算机科学为标志的数字多媒体技术给广告设计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气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广告推广战略也从单纯的品牌推广阶段向更加细化的市场推广阶段转化,开始注重和选择区域媒体、行业媒体以及更加细化市场定位的媒体,数字多媒体广告运作和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数字化多媒体时代的广告视觉传达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效应好,视觉传达样式多样

传统媒体广告的信息传播是从媒体向受众单向流动,其诉求策略和表现形式因此受到限制。传统的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广播、电视、户外媒体等形式。它们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只能传达有限的内容。随着20世纪末数字化多媒体广告的出现,孕育着各种新的视觉样式的形成,视觉表现方式也更加生动和更具渗透力。数字多媒体将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体联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全方位立体地为用户提供双向信息系统。例如,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使网络广告在视觉传达的形式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电子显示屏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户外、商场、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广告场所,车载电视广告也出现在公交车和地铁,它们以新颖时尚的姿态,发挥着各自的投放优势。人机互动的触摸式计算机平台也广泛使用在展厅、书城、医院以及企业的宣传介绍中。这些新兴的广告媒体样式,不仅丰富了广告的传播媒介,拓展了传统视觉传达的层次,并且获得了较好的传达效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上海外滩游轮上的巨幅LCD显示屏广告,不仅因其尺寸大,而且因其良好的黄金环境,在黄浦江上移动的视觉吸引,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给来到外滩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形成了外滩独具一格的广告风景线。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在广告领域将会有更多的视觉传达样式,给人们带来更多新的视觉体验。

二、交互性好,体现人性化视觉传达效应

数字化多媒体具有形成人与机器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信息交流方式和过程进行调整,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无论从形式上或是内容传达上都给使用者更多的关心与服务,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交互式广告的真正意义在于体现了用户、广告客户和数字化多媒体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说,数字化多媒体提供高效的广告环境和资源,广告客户则可以自主地进行广告投放、更换、效果监测和管理,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广告信息及其表现形式。也只有建立了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交互式广告最和谐的环境,才可以让交互式广告真正成为大多数企业都可以采用的营销策略,广告的价值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互动式数字多媒体广告不仅使用在商业广告运作中,甚至在非商业广告运作中也得到使用。例如,博物馆、医院、书城、旅游景点设置的人机互动的触摸式计算机平台有助于帮助人们按需要获取信息。

三、技术先进,给广告设计提供更大创意空间

人类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的巨大变革。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几乎可以使一切艺术想象变为现实,给新时代的广告设计师们带来创作上更大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使作品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感染力。数字印刷技术、国际互联网、数字电视电影、多媒体电子屏幕、数字摄影摄像技术,提高了广告视觉传达的科技水准。运用电脑操作的彩色喷绘技术,使广告视觉传达作品的画面幅度加大,形象更真切感人;电脑及其相关软件在广告视觉传达创作中的运用,使广告创作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动画,从视觉艺术到视听交互,从虚拟现实空间到可以由用户选取交互点的虚实结合的交互广告媒体。毫无疑问,广告视觉传达将会在不断运用高科技及其新媒体中得到发展。

四、形成跨媒体传播的整合传达效应

数字化多媒体广告使现有的各类相互独立的媒体走向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整合各种传播媒介的跨媒体平台。其实质,即统一所有的信息源与传播媒介,将全面的信息与内容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快速、低成本地传递给最大范围的受众,以发挥不同媒体之间的协同效应。跨媒体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例如,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传达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将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结合在一起,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广告信息的独特优势;互动电视除具备一般高质量彩色电视接收功能之外,将广播电视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完美结合起来,实现了双向通信功能。就广告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人类真正进入了以数字化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信息整合时代。

结语

广告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目前,数字多媒体广告形式在我国已逐渐具备了社会影响力,其地位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预测,数字化多媒体广告形式将成为21世纪广告视觉设计的主流,甚至成为中国广告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胡飞.基于网络媒介的交互设计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2003.3.

第4篇

关键词:报业 数字化 媒体使命谈话背景

朝日新闻社是日本也是世界大型报业集团之一,《朝同新闻》的晨报日发行量为800万份,发行量排名世界第二,超过《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每日邮报》《泰晤士报》和《卫报》的总和。其竞争对手《读卖新闻》的晨报日发行量约为1000万份,排名世界第一。日本报业在全球报业不景气的今天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发行量,与其特有的送报上门的发行体系密切相关,对广告相对较低的依赖程度也使其撑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面对来自新媒体的冲击,朝日新闻社亦进行了积极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付费墙等方式寻求传统大报在大传媒时代的生存之道。

报业转型的未来之路

崔保国:十年前我曾经来贵报社访问过,当时见到了您的前任箱岛社长。那时候,我们就谈到过报业的转型问题,此后,我也做过很多对报业转型的研究。现在朝日新闻在报业转型和数字化方面怎么样了?有什么新举措?

木村伊量:箱岛社长是我前任的前任了,那时的报业和今天报业面临的局面真正是今非昔比。现在是高度数字化时代,是智能手机媒体时代,我现在也每天在摆弄手机哦(他拿着手机比划着)。手机这个东西可能真会带来一个不再需要“纸”的时代。

目前情况下,社会还是需要报纸的,因为,报纸的读者还存在,数字媒体虽然已经做得不错了,报纸的数字化转型还谈不上成功。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还有日本的《日本经济新闻》在数字化方面做得更好一些,采用了付费的方式也获得了不少的用户。但目前来看只是限于财经类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好一些。财经信息是有刚性需求的,信息本身就能赚钱,就会有人出钱买信息,我们这种综合性媒体要实现收费就难度大得多。这里很重要的是数字媒体产品的组合方式,数字媒体产品需要重新打造和包装。要考虑用户消费者新的需求,要选择全媒体的渠道,有门户网站的、社交媒体的、垂直网站的、手机版的、平板电脑版的、数据库的等等。

朝日新闻社在1995年设立了自己的新闻网站,2009年开始面向手机网站提供新闻,2011年创刊电子版,截至2013年3月朝日新闻的免费会员达到100万,付费会员达到10万。同时《朝日新闻》也积极地使用着社会化媒体。在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中,我们的记者利用推特消息,也利用推特收集消息,再通过专业判断将有用信息出去,这场灾难让我们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与以往大不同的媒体环境,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全媒体时代不可或缺的职业记者的专业性。《朝日新闻》目前有超过200个官方推特账号,其中包括不同地区分社、记者站的宫方账号,也包括约90个擅长不同领域的专业记者的官方账号。2010年我们还创办了一个叫做《新鲜日本》的中文版电子杂志,以旅行、文化、流行等为中心,将《朝日新闻》的报道翻译成中文,通过iPad的app和电子书店等方式,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为中国民众提供一个更好地了解同本的窗口。

崔保国:报纸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报纸的数字化转型一直没有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数字业务的经营规模一直无法突破瓶颈,这是世界范围内的传媒经营难题。中国的报纸和报社也对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很多积极尝试,就像您参观过的人民网是中国报纸中数字化转型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但是报纸办的数字媒体在关键的赢利模式上和规模化经营上却进展缓慢。也许数字化媒体并不是报纸转型的唯一出路。

木村伊量:日本报业的数字化盈利能力还很不理想,商业模式也不够清晰。报纸数字化进程虽然很慢,但不做是不可以的。在这方面《朝日新闻》也在不停地进行各种尝试。(目前《朝日新闻》的订阅用户只需要每月多付不到四分之一的价格,就可以同时享受纸质版和电子版,电子版除了可以更便利地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纸质版的全部内容外,还会提供更加丰富、清晰的图片或视频报道,以及专门面向电子版所提供的报道,亦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制作一份内容由朝日新闻提供的、属于自己my报纸。)为能够更好地应对科技进步对报业以及新闻报道的影响,《朝日新闻》还在2013年6月建立了媒体实验室,希望可以借此突破传统报人的思维定势,为报业提供一个可以不探索和创新的场所。

报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朝日新闻》除了很早就开始办朝日新闻网站,在手机报、平板电脑版方面也进行了全媒体的尝试。目前最有创新意义的举措和最下力气抓的新业务是《赫芬顿邮报日本版》。《赫芬顿邮报》是美国的阿丽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lington)在2005年创办博客新闻网站,短短五六年时间,其访问量就超过了《纽约时报》网站,并实现了3coold美元的盈利。目前《赫芬顿邮报》已经扩张至英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在每—个国家都与当地最有影响的媒体联合经营该地区的《赫芬顿邮报》。《朝日新闻》抓住这个机会与其进行了合作。

崔保国:《赫芬顿邮报》是具有全新的新闻理念的新媒体,是一个创新型的媒体形态,集合了新闻内容、网站及博客等多种形态为一体。在社会化媒体流行的时代,读者不再是消极的“受众”,而成为参与新闻的重要环节,这种参与不仅仅包括“用户生产内容”,更重要的是用户对新闻的选择、评论和传播分享行为。据说美国的《赫芬顿邮报》网站拥有3000多名博客作者。用户是网站评论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网站内容的分享者与传播者。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前国务卿希拉里等政界首脑都有《赫芬顿邮报》的主页。我对你们办的日本《赫芬顿邮报》有很多期待,希望你们能探索出一条报业转型的新路来。

另外,我们对报业的未来很关注,您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未来的报业会是什么样呢?比如,2020年左右媒体会是什么样子呢?

木村伊量:我想首先是报纸到那时还会存在,还应该像现在的报纸一样存在着。但是,报业规模会大大地收缩。无论媒体的技术形态发生多大的变化,报纸在社会所发挥的巨大历史作用还不会改变的。未来并不可怕,未来的社会无论怎样变,总是需要信息服务的,内容为王是不会变的。

崔保国:您的判断给报业注入了信心。现代报业除了与时俱进还需要有一种信念和坚守。纸媒的市场还存在,我们自己要珍惜,一方面坚守越来越收缩的市场,一方面还要去培育市场,引导年轻人看报纸,否则将来就真的没有市场了。今天的传媒界令人困惑的不仅仅是报纸,连风光一时的门户网站和众多PC互联网媒体也进入了困惑期。拯救报业的最好办法就是好好热爱报业,想办法留住报业。报纸的重要价值在于整理和加工信息的专业性和媒体的操守与信念。只要坚信报业对社会是有意义的,并让报纸真正对社会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就能够留住报业。

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崔保国:最近的中日关系由于问题闹得越来越紧张,令人担忧。比如在冲突问题的报道上,中国媒体、日本媒体、以及其他国家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会出现差异很大的立场和观点,中国和日本作为该事件的当事国,在各自报道中无一不体现了国家利益和国家立场,受众所能获取的信息几乎都来自于媒体,媒体不同立场的报道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完全不同影响。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特别是在扑朔迷离的国际关系中,媒体的报道如何保持它的公共断口客观性?

木村伊量:办报纸会受到各种各样社会力量的影响,至少是三种压力是非常明显的:来自政府的和宪法的压力;来自商业利益集团的压力;来自消费者的压力。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捍卫新闻报道的独立和自由。任何压力也不能动摇我们的新闻理念和办报原则。比如,我们的一些报道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猖狂威胁,甚至有时有生命危险。比如我们批评参拜靖国神社的报道也受到一些政治家的指责,当时我们仍然要坚持我们的报道。

我们把报纸的经营部门和新闻报道部门严格区分开来,不可以互相影响干扰,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的报道可以不受广告商左右。朝日新闻的经营比较多元化,除了报纸外我们还有印刷、旅游、房地产、电视台等,如果将来报纸的经营不行了,我们还会想各种方法让报纸坚持办下去的。

第5篇

在创作方面,主要是指在以影视作品制作方面的应用。如今,新媒体技术逐渐展现出与传统的媒体不一样的特点。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写作,而不是用传统的手写方式。[2]通过利用WPS这种写作软件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将写作内容进行完整的保存,避免了内容的被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利用MMS(剧本写作软件)能够设计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创作,可以针对剧本的主人公、对话、故事情节等方面提问,并得到答案,以此为剧作者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路。在财务方面,由于很多大作品其投资金额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风险,利用数字化软件,能够对所有的影视制作成本和资金进行预算,并及时记录所有的花销和支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避免了人工计算和记录的误差,并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资金记录和预算质量,降低了风险。例如,WPS中的表格软件,能够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记载,又如Producer其能够将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使得影视制造过程中的所有财务数据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

(2)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传播中的应用

在传播方面,这种新媒体数字化技术能够将作品表达得更加具有生命力,让观众更准确和深入地领悟影视艺术的魅力和内涵。在音频和影视方面,数字信号有着更加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了音质和影视传播的质量,让音质和图像显示更加清晰,防止出现信号混乱的问题。[3]同时,数字化技术能够传播更多的影视信息,较传统的媒体技术相比,能够利用光纤进行信息的发送,增加了电视频道,将观众的喜好和口味细分,深受人们的喜爱。例如,湖南媒体,其有ETV湖南经视、ETV都市、湖南娱乐等等,每一个频道所传播的内容是不同的,这满足了不同观众群的需求。如今,很多数字化传播载体相继出现,如现在非常流行的DTV(数字电视),其对节目信号的所有接受和处理过程都是通过数字技术完成的,这种电视的分辨率较高,且信息传播效果好,人们可以通过数字电视观看不同的频道,还可以上网,为生活提供了便捷。

(3)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影视艺术的创作和营销组成了影视艺术产业,其通过数字化技术得以更好地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数字技术逐渐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并出现了“三网融合”的现象。其将广播、通信、互联网相互融合,推动了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减少了产业开支,丰富了影视形式,防止出现独自生产发展的问题,拓宽了信息传送渠道。据调查显示,如今,媒介广告收入比例较高,已经有一半左右的媒介广告收入比例超过了87%,而三网融合改变了这一现象,带动了新环节的收入成长。同时,很多影视媒体利用这种数字化技术进行营销,将其影视作品通过大荧幕、互联网等载体进行展示,带动了票房的迅速生长。例如,《人在囧途》等疯狂地在互联网上下载播放,提高了知名度,赢得了良好的收入。

(4)结论

第6篇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本次参加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以“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通过音频视频、实物展示、体验互动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了集团公司“数字化、全媒体”发展的主要成果,同时还展出了集团公司精品出版成果和出版产业创新工程建设成果。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坚持“数字化、全媒体”的融合发展思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推进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形态多样、技术先进的现代出版产业体系。本次在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上,以主展墙大屏幕液晶屏幕的方式,重点展示了河北教育资源云平台、释美艺术――中外历代名画家艺术数字文献库、聚精采――河北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三大主要数字平台;还通过电脑、Pad以及手机屏幕等方式展示了阅明中文网、方圆微课网、《耳边的河北》有声产品、《万神之王》冀版网游、中金录刻笔等多款数字平台和数字产品,一方面反映出集团公司将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部分成果,另一方面还能让参观者深刻领会并体验全媒体数字出版的概念与创新。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是全国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主要业务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和数字网络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物流,出版物资贸易和文化投资等,拥有27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员工近万人。近年来,集团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河北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转企改革和股改上市,大力实施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全面推动产业升级和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呈现强劲上扬的良好态势。2014年集团公司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114.71亿元、159.8亿元和10.1亿元。同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列“世界媒体500强”第123位。

集团旗下的北洋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北京君联资本、上海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9家企业参股。按照打造“数字化、全媒体”现代出版传媒上市企业的战略规划,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0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具备完整出版业务产业链,资产8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50多亿元、利润超过7亿元的上市主体,正积极推进上市申报等工作,争取尽快登陆A股市场。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提高了新闻出版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7篇

关键词:数字绘画;模拟;数字化

新媒体语境可以分解成“新媒体”和“语境”两个关键词,“语境”这个词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使用语言的环境的简称。马林洛夫斯基曾提出,语言和它所存在的环境关系密切,要了解语言就要了解它所产生的环境。这个语言环境简单地说就是言语产生的时间、地点、话题等,再深入则涉及文化、社会、语言等等综合因素。最先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是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彼得卡尔・戈德・马克。他在1967年第一次使用了“新媒体”(new media)―词。[1]从出现到现在,“新媒体”概念的界定一直难以明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这样定义“新媒体”: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相对于电视,今天的网络又是新媒体。[2]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说:“新媒体能对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服务,传播者和接受者对等交流的媒体。”[3]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动态的,不固定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技术的角度看,“新媒体”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移动数据通信技术,还有互联网络技术。从传播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出现将人的交际行为由现实世界延伸到了网络世界,构造了交互性、即时性、大众化的新兴媒介环境,打破了原来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人们交流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体语境是相对以往媒体语境而言的,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而慢慢形成的新的语境形态。

新媒体又叫做数字化新媒体,数字化就是把图像、文字、声音、虚拟现实等复杂的信息分解成最基本最简单的数字、数据,再建立数字化模型,然后把这些数字化模型转化成一系列二进制代码,最后用计算机统一处理这些二进制代码,这样数字化的基本过程就完成了。数字技术也被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计算机的一切运作都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没有数字化技术就没有计算机技术。在淘宝搜索“数字”,共出来82.91万个数字产品,有玩具、服饰、家用电器、办公器材等等各个领域。在搜索引擎搜索“数字”二字,出来很多名词,有数字电影、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数字城市、数字奥运等等。今天,我们的社交、工作、生活、娱乐都离不开数字化技术,数字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在新媒体语境下,数字化涉及各个领域,传统的绘画艺术也受到巨大影响,“艺术的数字化将构成21世纪美术变革的主流发展趋势,数字绘画即是艺术数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绘画创作形式”。[3]传统视觉表现形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种新的绘画创作形式由此产生,那就是数字绘画。新兴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那么简单,要经历和旧事物的磨合期、接受适应期等阶段,数字绘画也经历了由开始的被怀疑、试探到最后慢慢被接受的过程。数字绘画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传统绘画的形式。

虽然“电脑美术无需向哪一个艺术门类靠拢和模仿,而应以其鲜明的文化和时代特征、独特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个相当有活力的不可替代的美术种类”,[4]但是把数字绘画当作一种全新的现代绘画画种,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大合适。

把现实的绘画作品转化成数字、数据存储,使它可以被再现和展示,如我国的“数字敦煌”项目,还有网上的那些世界各大美术展览馆。虽然把这些正在衰变的艺术瑰宝用数字摄影技术或者立体扫描技术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但是这些数字图像并不涉及绘画创作的任何因素,只是把艺术作品数字化了,是一种技术性的存储活动。数字绘画创作的相关应用软件目前已经有400多种,其中包括静态效果的应用软件和动态效果的应用软件,这些软件都拥有图形图像的基本编辑功能,可以绘制出与传统绘画相似的艺术效果。例如,painter中的水彩笔、油画棒、粉笔等等自然媒介效果,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字绘画的创作媒介,还是需要借助着这些“绘画”模拟功能,再搭配一些专业的外设,如压感笔、手绘板等来实现。这种对传统绘画艺术效果的模仿功能,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复制,虽然不是具体复制某一个作品,而是模拟了其中的视觉形象特征,这种模拟可以说是把现实中的绘画形式语言数字化了,等于是一种数字化的绘画。

计算机技术虽然能逼真地模仿传统绘画的视觉形式特征,而且拥有传统绘画很难达到的方便快捷,但是这些都很难使创作者进入一种忘我的、愉快的、挥洒自如的创作状态。作为数字绘画的媒介材料,计算机技术鲜少有自己的独特语言特征,因而也难以划分画种门类。有人说数字绘画要细分为数码油画、数码水墨等等,但是这些油画、水墨画除了让人惊叹它的逼真外,难以有更深的体验和共鸣。数字绘画作品会随着电光的消失而消失,即使用印刷技术输出也没有传统绘画的那种生气和韵味。

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数字绘画也许能够打破自身的局限成为一种全新的画种,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利用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方式。数字绘画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媒体是绘画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平台,它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绘画艺术。目前,我国的数字绘画艺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数字绘画的发展还需要大批新型专业人才:既要有传统绘画的传承、较高的艺术修养,又要了解新媒体技术、熟悉电脑技术,同时还要抱有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如何将数字技术手段合理而又更好地和传统绘画创作相结合,这已经是当代绘画艺术领域中最受人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对这些改变做进一步的探索实验,这要求绘画艺术创作者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背景。

综上所述,数字绘画现在虽然无法被称为一种全新的画种,但是和传统绘画不同,它具有多维化、动态化、大众化和互动化的特点,它早已经是艺术创作的便捷手段。数字绘画不应该局限于作为模仿传统绘画的视觉语言,而应该在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挥数字技术赋予它的超强的表现力和技术美。

参考文献:

[1] 朱强.新媒体技术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75.

[2] 熊澄宇.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发言[DB/OL] . .2004.

[3] 杨伟光.新媒体要成为主流媒体[DB/OL] . .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