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重商政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21:09:48

序论:在您撰写重商政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重商政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重商政策;关税;商品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的重商政策为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考察这一时期的重商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今天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一、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

重商政策,是指统治者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采取的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为求得生存与发展,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必然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商业税收,增强其经济实力,有利于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田税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但源源不断的商业税收无疑也是各诸侯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发挥着重要作用。《战国策》里面的一段话说得很明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里,就把征收关税作为“富国”、“存韩安魏”的一个重要途径,说明关税收入是相当可观的。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带来的直接关税收人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对此,《管子》说得更明了,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曾记载了宋国大夫戴盈之和孟子商量关税税率的事情说:“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在戴盈之看来,如果免征关税或降低税率,就有可能要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统治。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密,加之生产活动所具有的很强的区域性,客观上要求商品交换存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使“四民”之间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延续。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农民不从事手工业,可“以粟易械器”;而手工业者不耕田,也能“以其械器易粟”,农民和手工业者各自以自己的劳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贸易和农业、工业生产一样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正如司马迁所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商人在给统治者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直接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和统治者建立了密切联系。据《左传》记载,郑国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和商人保持着密切联系。郑桓公在西周末年,听从史伯建议,率领族属与商人东迁于虢、郐之间。并与商人“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商人在郑国创业奠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郑国统治者的政治支持。由此,郑国统治者与商人订立了互信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强买或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双方“恃此质誓,故能相保”。后来,当晋国人韩宣子向郑国一位珠宝商人购买玉环时,这个商人就回答说:“必告君大夫”,即要报告给政府。可见,郑国商人和政府之间的互信一直很牢固。《左传》记述的“弦高犒师”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商人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还紧紧地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为回报,统治者也就给予商人一定的特权,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二、重商政策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程度不同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商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通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采取了“通商”政策。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使晋国很快摆脱了窘境,“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公元前658年,卫国被狄人侵劫迁往楚丘后,卫文公制定了“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使卫国很快富强起来,以致“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哟了维护列国之间的正常商业贸易,在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上,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如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即有“无忘宾旅”、“无遏籴”的内容,即要保护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这表明各诸侯国都很重视商业活动。

“轻关易道”。关税是商人的货物过关时缴纳的税款。《逸周书·大聚解》说:“关市平,商贾归之。”这说明关税税率的轻重直接关乎商人的利润,进而影响一个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实行了“轻关易道”的政策。晋文公即位之初,为加强国力,发展经济,下令“轻关易道”,“以厚民性”,重视发展商业。齐桓公即位后,采纳管仲的建议。“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这些政策的实行,降低了关税税率,减轻了关税负担,保障了交通畅通,有利于吸引商人进入本国市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实力,为其称霸诸侯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有司者治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设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管理机构,“有司者治之”。“司市”作为市场总的管理机构,“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其具体的职责是:“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以量度成贾而征值,以质剂结信而止讼。以贾民禁伪而除诈,以刑罚禁蔬而去盗,以泉府同货而敛赊。”此外,设立了“廛人”、“胥师”、“司稽”,分掌收税、监督、保卫等职责,负责维护整个市场秩序。同时,制定规章制度,对商品种类、规格等都作了严格的限制。如,为维护礼制和贵贱等级秩序,规定体现贵族身份的“礼”品,如“圭璧金璋”、“命服命车”、“宗庙之器”、“牺牲”等都不得“粥于市”。

三、商品经济的繁荣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地域差异和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就已经产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获得了重大发展,特别是各诸侯国实行的重商政策,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政治保障,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春秋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市”的数量明显增加。这时各诸侯国的都城都设有市。如《左传》中记载的周“王城之市”。楚国的“蒲胥之市”。甚至出现了“齐桓公宫中七市”的现象,据说齐桓公的这种行为还遭到了国人的非议。都城以外的其他城邑和城乡之间也都普遍设有市场。战国时期,“市”的建立更为普遍,商品种类更为丰富,所有“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以及东西南北的土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更广,“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纡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断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商品经济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第2篇

【关键字】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现代社会

1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隐瞒收入

以河北省为例,有的部门编制部门预算时少报上年结余资金和事业收入,有的部门编报部门决算时隐瞒年末结余资金;有些部门收取的行政性收费、罚没款等非税收入未及时足额上缴财政,有些部门超出批准的预算安排支出或自行调剂预算支出。

1.2 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挤占挪用

以河北省为例,工商系统被查出“小金库”的主要是将收取的企业登记费、门面出租收入交易费等未入账,而是用于职工福利、购车等开支;将收取综合管理费、市场管理费、服务费、摊位费、治安费、水电费等分别存入存折;有些工商局的出纳员将规费收入和经费结余以个人名义存入存折,直接在账外列收列支。

1.3 拖欠、截留应缴预算收入和财政专户资金

以河北省为例,主要表现在:截留、拖欠应缴财政预算的企业注册登记费、商标注册费,经济合同签证费收入;截留、拖欠应缴财政专户的集贸市场管理费资金等。

1.4 违反规定超范围乱收费乱罚款

以河北省为例,有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内容、范围、及标准收费,擅自立项收费,超范围收费,超标准收费。其中一些工商部门超范围收费,主要是继续执行2006年财政部、国家计委取消了汽车、钢材交易市场管理费。据统计,2008年全国共清理掉不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68项,清理关闭银行账户11578个。

1.5 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以河北省为例,在预算管理、收费“收支两条线”方面主要有经费超支严重,没有依法办理经费追拨手续、一些地方没有严格贯彻执行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的规定、部分地方票据管理中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规费代征管理普遍松懈等问题。

2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总体上看,上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违纪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2.1 客观原因

2.1.1 历史原因

(1)业务经费不足:以河北省为例,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减费因素不断增加,决定收入呈现停滞或下滑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监管任务的不断加重,工作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工资因素和办公消费指数上升,决定支出呈现递增趋势。在目前工商财务体制不变情况下,收入和支出矛盾较大,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费都出现紧张局面。

(2)经费保障能力较弱:以河北省为例,由于工商行政部门业务经费不足,经费保障还不能完全到位,部分地区仍然使用行政性收费来保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经费需要。

2.1.2 工作性质原因

工商管理局除管理正常经费外,还要按规定要求进行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收、管、用、缴”工作。这就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内部财务管理的难度,也为财务管理的违法违纪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可趁之机。

2.2 主观原因:

2.2.1 缺乏科学的理财思想

以河北省为例,在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内部没有充分认识到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重要性,守法意识差;没有树立预算观念;没有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公的思想。

2.2.2 财务管理制度、体制不完善

以河北省为例,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公开制度、财务内审制度、财务检查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基建工程管理制度、罚没物资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体制上没有落实新的财务管理关系等,给违法违纪行为提供了漏洞。

3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财务管理。

3.1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树立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理财思想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树立法制观念、预算观念,还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公思想和提高效益的思想。

3.2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和财务体制建设

3.2.1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要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落实到部门,有专人负责,统一登记、管理。二是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论文百事通

3.2.2 推行政府采购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效益”的原则,大宗办公用品、仪器设备、装修装潢等消费品集中由政府采购,提高资金支出的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效益。

3.3 建立高效严格的财务管理体制

3.3.1 适应上下级关系的变化,迅速转变观念和行为方式

下级机关要坚决地贯彻执行系统财务管理办法,经常向上级局汇报财务工作的情况。上级机关要加强对下级局的财务监督管理工作。

3.3.2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

3.3.3 建立顺畅快捷的上缴下拨渠道

在系统内部,抓好票据的使用和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在外部,要解决好与省财政的关系,加快经费的核拨速度;加强与银行的联系,解决划款的时间问题、代收代缴款的上划问题和代收网点问题。

3.4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3.4.1 加强财务人员政治业务培训

财务人员要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素养。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3.4.2 加强财务会计知识,提高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财务会计人员要努力学习财务会计知识,精通业务,做到人人持证上岗。对于那些业务不精且不努力学习的人员进行淘汰。要有效的发挥全系统对工商财务软件操作作用,不断提高全系统财务人员电算化水平和账务规范处理能力,提高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 雷月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有待强化[J].广西会计,2001, (6):14-15.

[2] 黄雪梅.搞好工商行政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树立五个观念[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48-49.

第3篇

朝鲜半岛与我国唇齿相依,其地缘战略意义不用赘述。冷战结束以来,朝鲜半岛的战略价值不但没有被削弱,反

>> 中国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教训 俄罗斯涉华舆论的变化 当前西方公众涉华舆论的关注焦点及变化趋势 克林顿政府对朝政策:核与导弹问题 冷战后日本对朝鲜政策的调整 中国对朝政策走向探析 朴槿惠政府对朝政策的现实与超越 朴瑾惠政府对朝政策的保守性与韩朝关系危机 冷战后美国对朝政策中的国会因素 朴槿惠政府“柔中带刚”的对朝政策 朴槿惠时期的对朝政策 全球大选年 涉华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应对 误导舆论的美国涉华环境报道 如何看待美国大选年的涉华舆论 美国政府对朝政策的否定之否定及对中国外交的启示 欧洲涉华舆论 当前中国流通业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试析朝鲜半岛核问题与中国的政策走势 朝鲜半岛局势的新特点和中国政策调整建议 浅析政府对小型微利企业融资问题上的政策优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刘淼.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与中国的安全战略选择[D].青岛大学.2008.

[3]金景一,金强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意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

[4]刘雪莲,霍雪辉.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地缘安全战略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7(09).

[5]黄河,吴雪.新形势下中国对朝外交政策的调整[J].东北亚论坛.2011(05).

第4篇

关键词:硕士论文;论文选题;中国知网

硕士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而硕士学位论文是继学科课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后又一核心环节,并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节、硕士项目的重点①。在撰写硕士论文的过程中,如何选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政策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硕士研究生是其研究的生力军。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刊登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分析,分析股利政策在硕士论文中的选题走向,旨在为下一步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一、样本的选取和分析方法

1.样本的选取。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中进行了精确筛选,从而选出了2000年-2013年相关硕博论文55篇,考虑到硕博论文的选题差异,本文特剔除5篇博士论文,其余50篇硕士论文均选作研究样本。样本所在的年份分布如表1所示:

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了解硕士学位论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方向。运用EXCEL软件,对选题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得出对该研究课题下的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相关建议。

二、样本的的数据分析

1.选题视角分析。从搜索的结果看到,硕士研究生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政策的研究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而选题的视角也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影响因素等,具体分布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5年起,硕士论文对股利政策的研究视角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股利政策研究和与相关传统理论的关系研究,而更多地考虑到管理者及市场行为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同时,开始出现了将中美企业进行对比的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分析。通常,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2000年-2013年的有关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硕士论文的题目调查后发现,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我国硕士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具体分布如表3(有些论文不只使用一种研究方法):

在比例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理论分析研究是研究的基础,是最基本和最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在当今硕士论文的题目中,单纯的理论分析命题方式已逐渐退出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创新亮点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当然,样本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及建议

1.选题内容方面。从2000年到2013年14年的检索数据来看,我国硕士围绕《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这一主题的论文选题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依旧集中在与相关经典理论的关系中。同时,与期刊论文相比,多元化的趋势仍旧有待加强。

2.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探讨的研究方法仅仅是从论文题目中看到的,并未深层探究文章内容。但就题目而言,能够看出除了理论分析之外,许多论文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比如“管理防御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管理层激励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等,在这些文章中,管理者对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作用被放置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样本或者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硕士论文中也有所体现,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依旧可以反映出未来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的趋势。

3.建议。综上所述,我国硕士论文在该课题的论文撰写中呈现着选题较集中,且重复性强的特点,涉及面相比其他课题而言较窄。但是近几年,硕士论文的选题范围开始扩展、科学性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也已经表现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不断增多。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建议:第一,中国的硕士论文选题应广泛参考国外文献资料,瞄准国际前沿,而不能仅仅把视角放在国内市场;第二,在选题方面,硕士论文应该注重研究具体的问题,避免大范围的泛泛研究。同时,应鼓励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运用相关学科领域的原理、理论解决问题;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硕士论文应考虑使用更多、更加创新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以便使我国硕士论文能够与国际接轨。(作者单位:民族学院)

注解:

① 段洪波,张双才,刘甜甜:《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招商引资;政府职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17-02

招商引资是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扩大分工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地方经济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视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人数的重要方式,把招商引资当作完善产业体系、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具体工作中,地方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优势,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资源倾斜、设施配套以及优化综合环境等多种举措,以行政资源换取经济资源,加快当地发展步伐。从实际效果看,招商引资为地方经济的启动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地方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也逐渐突显出效应短板和效率不足。在市场对资源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大背景下,如何正视问题、创新思路,优化职能、改进措施,从而让招商引资更好更快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

1地方政府职能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主导招商引资,表现为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全面介入。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一些急须改进的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1越位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引进、争夺大型项目,竞相出台税收、房租等多种优惠措施,降低土地、环保等硬性条件,甚至在项目征地、搬迁中强行介入、与民争利,造成政府政策的扭曲和群众利益的损害,打破企业、工人和公共利益应有的平衡,有违社会公平公正甚至法律正义。一些地方以主观意志代替市场需求,以政府宣传代替现实环境,容易造成投资的事倍功半和项目的水土不服,“开门迎商、关门损商、失信违约”现象也时有发生,给政府的公信力和地方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12缺位问题

一是服务的缺位,即没能充分履行政府自身职责,担当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够,工作方式方法滞后,未能真正站在企业角度实事求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工作能动性和工作效能不高。二是监管的缺位,主要是缺乏对落地项目和企业运营的监管,特别是对一些外资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职工权益存在监管盲区甚至法外之地,给社会的稳定和谐留下隐患。

13错位问题

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职能未转变,以管理代替服务,以审批代替指导,简政放权没有落实到位,甚至在具体工作中存在寻租行为,不仅妨碍市场机制的高效发挥,而且损害企业投资的热情和信心。二是分工未明晰,各个职能部门存在重叠管理或空白管理现象,工作拖沓、效率低下,推诿扯皮时有发生,责任盲区易于形成。

2原因分析

21地方政府职能不清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市场和政府支配着资源的配置,而市场无疑是最佳配置方式,政府应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的空白部分进行补充。然而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下,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担当好“守夜人”的角色,没有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发挥财政功能、进行制度创新等政府职能,仍然习惯大包大揽、全程主导。在招商引资中,这种模糊定位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利益不对称、监督不充分、条块矛盾等种种弊端,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

22政绩考核指标落后

一段时间以来,衡量政府作为和官员实绩的主要指标就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总量和增量。在这种考核导向下,以招商引资获得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重要共识。个别部门将眼前利益视为至高利益,推行“来帮我们投资的是恩人,来投资我们的老板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局面的是能人,影响投资环境的是罪人”的过激招商理念,甚至赋予一些重要企业“超国民待遇”,这些现象和不科学、不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有着密切关联。此外,一些地方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招商引资考核导向,更多关心项目的大小和多少,相对忽视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当地产业培育、城市规划等长远目标更是疏于考虑,不利于当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23人员力量相对欠缺

一方面,政府的招商人员在组建、培训、激励以及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不足,专业招商人员难培养、留不住,单一的管理体制容易造成授权不当、决策不力以及管理方式经验化、政策执行异化等负面后果。另一方面,当前国内招商引资的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全,转型期社会的“市民社会能力”即整个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还有待提升,相关社会中介组织没能更好发挥应有作用,造成社会化招商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未能给政府招商提供更多的咨询指导和智力支持。

24监督机制尚未健全

当前地方政府的监督方式多为自我监督,而社会监督力量较为薄弱,造成对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限权。因此无论面对政府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还是面对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虚假承诺、恶性竞争、形式主义,相关企业、人员等都缺乏合理反馈渠道和解决途径,容易造成项目的失察、失管和人员的违法违纪。

3规范招商引资中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类似“诺斯悖论”的现象,即政府的存在是招商引资工作的关键,而政府又是招商引资瓶颈的根源。应当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地延续惯性思维继续大包大揽下去。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地方政府必须认真审视和积极反思,通过转变职能、创新思路等多种方式,变主导为引导,变管理为服务,通过改进招商引资的策略与举措,切实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1转变职能,界定权限

地方政府应切实更新观念、简政放权,坚决摒弃“万能政府”的思维惯性,真正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主导型向引导型转变,推动招商引资良性发展。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真正把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减少微观经济管理和冗余行政审批。具体到招商引资工作中,就是要从具体事务中抽身出来,把更多精力转移到宏观规划、市场监管、政策把控、环境创建上来,强调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真正维护商家企业和涉及群体的合法权益。

32优化考核,把握方向

中央已经明确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考核不再“唯GDP论英雄”,这是顶层设计方面的改革和转变,对地方招商引资考核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具体在招商引资的考核指标上,要更加突出考核引进项目和资金的质量与效益,更加注重后续发展和服务跟进,并将生态环境、民生利益等多样化因素纳入考核指标统筹执行。同时应制定责任追究考核体系,对项目的引进要严格论证,对资金的质量要跟踪复核,对企业的承诺要诚信兑现,杜绝弄虚作假、等行为。

33强化培训,多方参与

招商引资专业性强、竞争性强,必须把更优秀、更适合的人才充实到招商一线。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标准加强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培训模式,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和实战技能,加快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政策掌握好、业务能力强的招商队伍。要创新招商人员的激励机制,拓展招商人员的晋升平台,让招商人员不想走、不愿走。同时要注重在市场体系中培育建立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与一些咨询公司、中介结构的合作,构建投资融资对外交流新平台,通过招商引资的市场化运作,不断释放多方参与招商引资活动的潜能和活力。

34细化监督,营造环境

针对招商引资过程中的优惠政策和工作程序,地方政府应按照要求加大公示力度,上级机构应按照规定加强督查审计,上下联动预防惩处招商引资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在涉及民生或者影响较大的招商决策中,应充分听取所涉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真正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统一。要通过提供投资环境评估监督报告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透明化运作,督促地方政府在社会监督中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和经济社会环境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单文娟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2(4):44-45

[2]王洛忠,刘金发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示范及其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7(2):72-75

[3]周淑梅政府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0(4):45-47

第6篇

[关键词]招商引资;政府职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61-01

招商引资是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扩大分工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地方经济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视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人数的重要方式,把招商引资当作完善产业体系、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具体工作中,地方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优势,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资源倾斜、设施配套以及优化综合环境等多种举措,以行政资源换取经济资源,加快当地发展步伐。从实际效果看,招商引资为地方经济的启动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地方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也逐渐突显出效应短板和效率不足。在市场对资源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大背景下,如何正视问题、创新思路,优化职能、改进措施,从而让招商引资更好更快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

1地方政府职能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主导招商引资,表现为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全面介入。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一些急须改进的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1越位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引进、争夺大型项目,竞相出台税收、房租等多种优惠措施,降低土地、环保等硬性条件,甚至在项目征地、搬迁中强行介入、与民争利,造成政府政策的扭曲和群众利益的损害,打破企业、工人和公共利益应有的平衡,有违社会公平公正甚至法律正义。一些地方以主观意志代替市场需求,以政府宣传代替现实环境,容易造成投资的事倍功半和项目的水土不服,“开门迎商、关门损商、失信违约”现象也时有发生,给政府的公信力和地方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1.2缺位问题

一是服务的缺位,即没能充分履行政府自身职责,担当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够,工作方式方法滞后,未能真正站在企业角度实事求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工作能动性和工作效能不高。二是监管的缺位,主要是缺乏对落地项目和企业运营的监管,特别是对一些外资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职工权益存在监管盲区甚至法外之地,给社会的稳定和谐留下隐患。

1.3错位问题

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职能未转变,以管理代替服务,以审批代替指导,简政放权没有落实到位,甚至在具体工作中存在寻租行为,不仅妨碍市场机制的高效发挥,而且损害企业投资的热情和信心。二是分工未明晰,各个职能部门存在重叠管理或空白管理现象,工作拖沓、效率低下,推诿扯皮时有发生,责任盲区易于形成。

2原因分析

2.1地方政府职能不清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市场和政府支配着资源的配置,而市场无疑是最佳配置方式,政府应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的空白部分进行补充。然而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下,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担当好“守夜人”的角色,没有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发挥财政功能、进行制度创新等政府职能,仍然习惯大包大揽、全程主导。在招商引资中,这种模糊定位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利益不对称、监督不充分、条块矛盾等种种弊端,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

2.2政绩考核指标落后

一段时间以来,衡量政府作为和官员实绩的主要指标就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总量和增量。在这种考核导向下,以招商引资获得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重要共识。个别部门将眼前利益视为至高利益,推行“来帮我们投资的是恩人,来投资我们的老板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局面的是能人,影响投资环境的是罪人”的过激招商理念,甚至赋予一些重要企业“超国民待遇”,这些现象和不科学、不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有着密切关联。

2.3人员力量相对欠缺

一方面,政府的招商人员在组建、培训、激励以及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不足,专业招商人员难培养、留不住,单一的管理体制容易造成授权不当、决策不力以及管理方式经验化、政策执行异化等负面后果。另一方面,当前国内招商引资的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全,转型期社会的“市民社会能力”即整个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还有待提升,相关社会中介组织没能更好发挥应有作用,造成社会化招商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未能给政府招商提供更多的咨询指导和智力支持。

2.4监督机制尚未健全

当前地方政府的监督方式多为自我监督,而社会监督力量较为薄弱,造成对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限权。因此无论面对政府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还是面对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虚假承诺、恶性竞争、形式主义,相关企业、人员等都缺乏合理反馈渠道和解决途径,容易造成项目的失察、失管和人员的违法违纪。

3规范招商引资中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类似“诺斯悖论”的现象,即政府的存在是招商引资工作的关键,而政府又是招商引资瓶颈的根源。应当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地延续惯性思维继续大包大揽下去。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地方政府必须认真审视和积极反思,通过转变职能、创新思路等多种方式,变主导为引导,变管理为服务,通过改进招商引资的策略与举措,切实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1转变职能,界定权限

地方政府应切实更新观念、简政放权,坚决摒弃“万能政府”的思维惯性,真正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主导型向引导型转变,推动招商引资良性发展。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真正把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减少微观经济管理和冗余行政审批。具体到招商引资工作中,就是要从具体事务中抽身出来,把更多精力转移到宏观规划、市场监管、政策把控、环境创建上来,强调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真正维护商家企业和涉及群体的合法权益。

3.2优化考核,把握方向

中央已经明确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考核不再“唯GDP论英雄”,这是顶层设计方面的改革和转变,对地方招商引资考核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具体在招商引资的考核指标上,要更加突出考核引进项目和资金的质量与效益,更加注重后续发展和服务跟进,并将生态环境、民生利益等多样化因素纳入考核指标统筹执行。同时应制定责任追究考核体系,对项目的引进要严格论证,对资金的质量要跟踪复核,对企业的承诺要诚信兑现,杜绝弄虚作假、等行为。

3.3强化培训,多方参与

招商引资专业性强、竞争性强,必须把更优秀、更适合的人才充实到招商一线。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标准加强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培训模式,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和实战技能,加快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政策掌握好、业务能力强的招商队伍。要创新招商人员的激励机制,拓展招商人员的晋升平台,让招商人员不想走、不愿走。同时要注重在市场体系中培育建立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与一些咨询公司、中介结构的合作,构建投资融资对外交流新平台,通过招商引资的市场化运作,不断释放多方参与招商引资活动的潜能和活力。

3.4细化监督,营造环境

针对招商引资过程中的优惠政策和工作程序,地方政府应按照要求加大公示力度,上级机构应按照规定加强督查审计,上下联动预防惩处招商引资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在涉及民生或者影响较大的招商决策中,应充分听取所涉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真正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统一。要通过提供投资环境评估监督报告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透明化运作,督促地方政府在社会监督中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和经济社会环境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第7篇

关键词:技术理性,公共政策,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

对知识分子来说,合理的事物是这种制度的最佳功能,是这一制度延缓了灾害的发生,而不过问该制度在其总体中实际上是否是非理性中的最佳状态。……知识社会学为无家可归的知识分子安排了说教的场所,在那里,知识分子能够学到忘却自己的本领。[①]——特奥多尔·W·阿多诺

一、问题提出

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主义带着人们美好的幻想一直主宰着这个世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其实并没有让多少人清醒过来,科学家的乐观主义也并未因为人文学家们的悲天悯人而有所消减;相反,技术进步与日益增长的财富迷惑了人们的双眼,并衍生为各个学科中的理性主义倾向。在此影响之下,正统经济学家们将“经济增长”变成了“不可动摇,不可否定的信念”[②];而近代以来的概念法学实质上就是这种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在法学领域里的产物[③].在这些表象背后尤为深刻的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正在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统治着我们,我们甚至还茫然不觉。这就是法兰克福学派[④](Frankfurt School)为我们描绘出的工业社会的一幅可怕景象。而今天,这种景象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表现为各种社会问题:“生态的破坏、战争的威胁、社会秩序的急剧转变、人们思想和意识上的不安,在在都显示知识增长并非一个可以无限膨胀的气球。”[⑤]于是,我们的耳边又再次地响起了美国学者梅多斯(Donella H. Meadows)等人早就警告过我们的话:“增长的极限”![⑥]但这一次,似乎不单单是资源的有限性问题。由于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为借口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干预政策出台;而在各种政策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唯一有可能被忽视的只是个人自由。由是,曾经被人们世代珍视的个人自由,如今只能在技术理性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地残存在人们的生活中,甚至大有被淹没的危险。[⑦]因此,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就是试图在人们追求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道路中,寻找一条实现个人自由与发展的途经。

制定新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也不可避免地要审视这个问题。[⑧]因为产业技术政策以往一直都是建立在促进技术改造和经济增长的信念之下,是一国政府谋求社会发展的一种措施或者策略;同时,产业技术政策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如何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的问题。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一个分支。一般来说,国家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区域政策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政策。[⑨]

狭义地理解产业政策,认为它主要指国家针对产业结构状况而制定的政策。例如,有人认为,产业政策是针对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和目标的设想,同时规定各个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实现这些设想的政策措施。[⑩]但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主要在宽泛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术语。本文中,我们也采取一种较为宽泛的理解,将国家产业政策表述为:国家为了实现某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以特定的产业指向为基础,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外贸及外汇等调控手段的政策体系(或政策群)。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经济学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11]在中国官方文献中,该词最早出现在198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之中,但实际上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政府便开始广泛推行与实施产业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小涓研究员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政府重视并制定了较多的产业政策:第一,中国经济增长始终受到结构失衡问题的制约,因而调整结构长期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二,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计划体制和市场机制都不足以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调整失衡了的产业结构;第三,战后后起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如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成功经验,使得中国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对产业政策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抱有较高的希望值;第四,产业政策是一种弹性很大的政府干预方式,它为主张政府指令性计划直接干预和主张市场机制中政府对经济的间接调控的两种意见,都提供了可以接受的方式。在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中,存在着两种理论观念,即“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和“后起国家需要赶超型发展”(也即常常提到的“跨越式发展”)。正是这两种理论观,为中国在转型时期推行许许多多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