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经费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04 17:14:11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经费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经费论文

第1篇

现阶段,各国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管理已渐成体系,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预算与拨款的法律化、规范化、公开化。我们应积极借鉴现有成果,尽快建立起一套符合国情的完善顺畅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以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规范化的政府管理体制。教育经费预算由地方议会或人大通过,并经立法程序法定化。同时,还注重拨款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地方教育当局或其他拨款部门按规定标准的拨款程序,将教育经费拨付给基层学校。此外,政府拨款机构在具体拨款过程中还注重处理、协调与拨款有关的各部门、学校、家长、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规范化的拨款体制落到实处。

(2)公平合理的测算体系与高效透明的拨款程序。各地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将公平作为政府拨款的基础,而把效率作为宏观导向的目标,从预算编制到审计评价都较好地实现了两者的平衡。

(3)统一拨款标准与追加变动余地。各国中小学拨款的主要形式基本上都是采用公式拨款,辅之以专项和基建的项目拨款。一般来说,公式拨款以统一标准为基础,项目拨款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汇总审核拨付,并建立了严格的项目资金追加程序。

2青岛市市北区基础教育管理现状

青岛市市北区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科教兴区已成为广泛共识。与此同时,财政部门对教育经费的管理也初见成效,每年接近1/5的财政收入都用于教育事业,其中包括负担全区四千余名在职离退休人员工资、保险和规范性补贴,保证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等,财政支出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尽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我区义务教育具有“单位多、特色少;老师多、学生少;老校多、新校少;支出多、收入少”的特点,所以财政应当结合我区教育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管理体系,让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目前,市北区教育经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1)学校基本办学经费。具体拨款渠道为财政先将资金拨至教育会计核算分中心,再由分中心给各个学校拨款。(2)教体局机关本身所需经费。这部分经费直接从区会计核算中心拨给教体局。(3)教育系统专项经费,主要包含全区离退休教师保险缺口、大型基建项目经费等。

3存在的问题

(1)基本支出预算定额核定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人员经费的测算存在未考虑因素。

(2)项目支出预算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办法和评价系统。原因之一是对学校基本情况掌握不细,如对基层单位上报的政府采购项目进行审核时,缺乏学校现有设备的数据资料做参考,不能实事求是地解决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造成一方面项目审核搞成平均主义,另一方面给基层单位留下多报多批复的印象,财政审核的严肃性大大降低。

(3)由于人大每年要到二三月份才开会审议通过预算,因此,年初全区各级单位处于无预算状态,许多资金尤其是专项资金只能按估计预拨,容易造成资金拨付前紧后松的现象,影响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预算周期与基层单位工作周期存在时间间隔,影响部门预算的准确性。部门预算是考虑下一年1至12月份的预计支出情况,而学校通常是以一年的9月份至下一年的8月份(其中含约3个月的假期)为一个学年,并且在一年的八九月份会有人员变动(如:吸收部分大中专毕业生),这些因素所导致的额外支出很难在做部门预算时考虑准确。

(5)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存在“严预算、宽追加”。如果事后不断追加和改变项目开支,又不经过权利部门的认真审议监督,所谓的“严预算”实为空谈。

4建议

(1)完善预算编制程序,逐步实现标准周期预算。建议在整个预算年度里把预算管理分解为四个阶段:①预算预测(1月):对下一年度所需经费进行宏观预测,使经费需求建立在有效基础之上。②预算评议(2、3月);对上一年度教育事业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经费支出类型、结构,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向各个基层单位下达本年预算指标。③预算管理(1月至12月):跟踪整个预算执行过程的财务控制和监控,减少学校将定额公用经费用于专项开支、预算执行挤占混用、会计核算乱列支的状况。④预算编制(7至12月):按照“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程序,由财政部门汇总全区基层预算单位的各类教育经费预算,每年实行“零基预算”。

(2)编制部门预算时实行基本支出预算与专项支出预算相结合、日常拨付教育经费时实行公式拨款与专项拨款相结合。基本支出包含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公用支出三个部分。在对基本支出进行预算时,要按照“人员支出按标准、补助支出按规定、公用支出按定额”的原则,认真审核、严格把关。①在确定每一所学校的人员支出和补助支出时,要从人数和标准两个方面进行审核,财政局需要在本局各次调研所获取的资料基础上结合区人事局及教体局人事科掌握的最新数据确定教育系统内教师数量、在职离退休人数、担任职务,哪些教师属于财政供养范围的、哪些需由学校自己负担的,对于全区歇岗待调人员、长休人员及退养(退二线)人员应分别采取何种工资发放政策以及应如何管理、安排甚至分流这部分教师,建议由人事部门出台相关规定制定标准,财政部门遵照执行,也为将来实现教师工资统发奠定基础、做好准备工作。②对于公用支出,不能简单地用年生均公用经费定额乘以学校年平均学生数得出学校年公用经费总预算数。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按照上述方法测算的经费数根本不能满足学校维持日常教学活动的需要,主要指办公费(正常教学用品、教师办公用品、印刷费、书报杂志费等)和业务费(教师培训费、差旅费、维修费等)。建议对各学校拨付公用经费时按照公式拨款:

专项支出可分为学校基本建设及维修支出、设备采购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对于学校上报的项目可由教体局和财政局共同审核,项目资金可由教体局统一调度、统一拨付、统一管理,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及完工进度等因素予以拨付。财政部门每年只需根据财政收入情况下达全区教育系统项目总支出预算数并定期对项目资金进行抽查审核。

(3)制定教育相关经费管理办法。目前,市北区已制定出《市北区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定额管理办法》,该办法规范了区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也为教育基层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提供了科学细化的政策依据,提高了财政对一般预算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但是,教育经费投入除了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列支外,每年还有几千万的专项资金——城市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费。该部分资金作为教育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改善中小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此外,还需制定《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将部门预算中的项目支出预算与基本支出预算严格区分开来,明确在项目资金的申报、审核、批复、拨付、监督等流程中作为主管部门的财政局及基层部门的预算单位各自的职责和义务。防止专项经费挤占混用、会计核算科目乱列乱支、乱冲乱转等现象。

(4)加强对教育基层单位的基础信息收集管理工作。要准确掌握学校的机构、编制、教师、学生、设备、房产等情况。做到及时更新、动态管理,每年定期深入基层搜集数据信息图片等资料,分别建立人员情况、教师工资情况、学生情况及设备房产数据库等,保证部门预算真实公平合理。

(5)完善专项支出预算的管理方式。按照“事前申报、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原则,每年年底先由学校按类别上报下年项目预算,然后财政部门将汇总资料与教育局共同审核决定,并负责向区长办公会议汇报。对每年全区决定在教育系统要办的大事、实事,财政部门会优先安排或预留资金,确保重点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同时,还要积极推进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试点工作,真正实现“资金申报有依据、资金审核有程序、资金使用有监督”的良好氛围。

(6)积极推进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统试点工作。通过建立教育支出的绩效目标,逐步实现从单纯注重资金投入的管理到注重资金投入效益的管理,并以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安排下一年度资金预算额度的重要依据。财政部门可结合对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每年对教体局安排的项目进行抽查评价(一般不考虑基建项目),按照细化的考评指标实施一定的工作程序。比如对体育活动经费、卫生艺术经费等项目从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加以考核打分,从而实现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有效性。

(7)推进信息化建设,改善预算编制及监控手段。随着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完善,教育等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常规的数据收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青岛市已建立了教科文事业费预算执行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全面反映和分析全市教科文事业费的投入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效果。财政部门可借此分析系统,每一季度对基层教育单位上报汇总数据进行分析,这样既对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起到复核作用,又可以掌握教育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

第2篇

关键词:江苏省;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免费师范教育

Abstract:Whileteachers''''educationalinvestmenthasbeenincreasedduringrecentyearsinJiangsuProvince,theproportionittakesintheoveralleducationalinvestmentisstilllow,especiallyininserviceteachers''''education.Oneofthemainreasonsistheshortageoftotalamountofeducationalexpenditure,andtheotheristhelongtermlackofimportanceattachedtoteachers''''education.SinceJiangsuisimplementingthestrategyof“InvigoratingProvinceThroughScienceandEducation”,itshouldenhancethequalityofteacherssoastopromotethefullscaledevelopmentofeducation.Thereshouldbeasubstantialincreaseinthefundingoffreenormaleducationsystem,thusfurtherintensifyinserviceteachers''''training,andperfectthesystemofeducationinvestment.

Keywords:jiangsuprovince;teachers''''education;educationalinvestment;freenormaleducational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教育是一项为教育发展培养师资的事业,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来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江苏省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在全面实施“十一五”战略规划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强省”的战略,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将重点从关注规模转移到关注质量上来,并将提升师资水平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强调以优质的师资带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1]教师教育发展涉及经费投入、教育结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本研究仅从江苏省教师教育的经费状况切入,重点考察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寻其发展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充足的经费是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江苏省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在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教师教育投入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2005年,全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而江苏省则为1.98%、1.88%、1.98%、1.84%;1999—2006年,全国与江苏省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率平均为22.69%、16.72%,而同期全国、江苏省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平均为16.37%、21.71%。①这组数据表明江苏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实现教育事业相应的快速发展。在全省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教师教育投入更是不容乐观。

(一)教师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逐年减少

2003—2007年江苏省的教育经费投入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增长较快,年增长率分别为18.94%、20.71%、14.54%、24.37%(表1)。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年平均只有十二三个亿,且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逐年下降。2005年、2006年的教师教育投入与上一年相比较均呈负增长,分别为-15.55%、-7.23%。尽管2007年的比上一年增长了4.41%,但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只有1.56%,与2003年的占3.34%的水平相差甚远。

(二)教师培训经费占人员经费比例过小

在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中,除2005年占52.9%外,每年都超过了56%,人员经费所占比例始终较高,其次是公用经费,基本占30%左右,然后是基建费,占12%左右(表2)。

虽然在教育投入中人员费所占比例几乎每年都超过56%,但其中的教师培训经费却少之又少,2003和2004年占人员费的0.04%,2005年虽有所上升,但也只占0.1%(表3),由此可以反映江苏省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之不足。

(三)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不够合理

2003—2007年的教师教育经费中,用于师范生培养的比例高达93%以上,相应地,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最高不到7%(表4),两者比例差距悬殊,这说明江苏省有限的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使用不够合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不够。从绝对量来看,教师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根据江苏省200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江苏省共有专任教师565.46万人,当年的教师培训经费只有6000万元,每一位教师人均只有10.6元。可喜的是,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师范生培养经费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同期的教师培训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明显增大,2007年达到6.78%。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经费总量短缺

在我国,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后被充分认识到,多年来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实际投入不够。无论从全国还是各省来看,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距离4%的目标甚远。从微观层面来看,在社会对各级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学校或地方政府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通常将重点放在教育规模的扩张上,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学校的基建、保障教师工资等方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经费分配方面暂时无法兼顾教师的发展,教师教育能分到的“羹”自然就很少。

(二)教师教育重视不够

在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兴衰,收费与免费政策几经更迭,其间,由于没有有力的法制保障,师范教育经费常年短缺。经费投入对师范教育质量和规模造成了直接影响,通过师资的供给又对整个社会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被当作“教书育人”的工具,包括政府、学校、教师等在内的各界都将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后教育被忽视了。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职后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相关激励和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教师很多时候无暇顾及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教育是随着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1]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业发展成为教育机构新的关注领域,“教师教育”取代了“师范教育”。另外,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师不可能通过在学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技能终身受用,而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教学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展现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情感的过程。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从未被认识到备受重视,再到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江苏省大力发展教师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更需要学校、教师等的积极参与。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增加经费投入和加强政策引导,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确定合理的教师教育成本分担和投入制度,加强对教师职后培训的监管,从政策、法律、经济等层面为教师教育提供保障。

(一)大幅增加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

江苏省的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增长,为各项教师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政府历来是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现阶段,由政府承担全部的教师教育费用还不太现实,因此,应该拓宽筹资渠道。教师教育经费,特别是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为辅的多渠道机制。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州、学区和教师个人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每年提供给每位教师选修一门课程所需费用的一半,每几年给教师一次用于业务整体提高的休假年。

(二)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

教育部部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已重新推行师范生免费制度。这一举措虽然可以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就读师范,但仅凭这六所学校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对教师的庞大需求。况且,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比例并不大。相比之下,由于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生活习惯、选择机会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省属的、非重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扎根农村中小学的人数较部属师范院校的更多。这对于补充农村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不足,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更具实际意义。因此,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教育应摆在优先地位。

江苏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经济强省,有足够的财力确保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2006年全省GDP为21548亿元,2007年达到25560亿元,增长率为14.8%。2007年,全省高等师范院校约有学生82006人,地方师范院校的学费一般为4600元,住宿费约为1000元/年,生活费约为400元/月,全省共计需要约30亿元,仅占全省GDP的0.12%。

江苏省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免费师范教育法制化建设先行。不仅要有相应的师范教育规程,而且还应该加强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江苏省现阶段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法律制度层面确立师范教育的地位,给予师范教育充足的经费保障。

(2)建立免费师范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实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要做好政策执行所需资金的预算与安排工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及时足额落实资金,是政策执行成功的关键。江苏省政府应对全省资金投入做好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地方应投入的资金。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

(3)逐步扩大免费的内容范围。江苏省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可以先从本、专科层次开始,然后再延伸到研究生层次。江苏省目前尚存在的中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实行免费,将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这类学校、到基层任教。根据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全国小学和中学教师要分别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达到10%,而目前仅1%左右。可见,培养高学历教师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免费教育延伸至研究生层次是必然的。江苏省应支持重点师范大学开展研究生层次的免费教师教育。

(4)健全免费师范生约束机制。实行免费师范教育,最大的担忧就是怕学生毕业后不履行义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约束机制。应该在入学前让学生签订到基层和农村从教的就业协议,明确今后的权利和义务;任教服务年限的确定应该兼顾师范生个人的前途和服务任教地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基本宗旨是鼓励免费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相关职能部门应负责履约管理,建立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负责组织用人学校与毕业生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切实为每一位毕业生安排落实任教学校。各地应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政府可设立专项周转编制。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教育硕士学位证书。

(三)进一步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

通过师范教育的系统学习,教师获得了基本的学历和教育理论,而进入工作岗位后,教师更需要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等。江苏省近年来也在逐渐增加在职教师培训投入,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而言,这些投入亟待增加。目前江苏省的教师培训费用分担,以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个人为辅。虽然教师个人承担较少的比例,这对一部分收入水平有限的教师,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来说无疑是笔巨大的开销。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坚持不懈地增加投入是江苏省政府支持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加大在职培训力度,满足广大教师对学历提升、增强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的需求,可以从这些方面改进:采取多样化的形式[3],如脱产与半脱产的中长期、研修班、培训班、网络教育等形式;由省级政府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制定一体化、系列化的培训内容,使之与教师的终身发展和职业规划相结合;逐步降低在职教育中对教师收取的费用直至免费。

(四)完善经费投入法规体系

在民主与法制社会,要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考试法》、《教师职务条例及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工程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虽然规定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教师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等,但是在经费等方面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规定。[4]因此,从中央到地方,要完善法律法规,保证应有的经费投入,将在职培训法制化;将进修与加薪、晋职相挂钩;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等。

参考文献:

[1]李星云.“教育强省”背景下的江苏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3):112-115.

[2]靳娟.教师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8(5):79.

第3篇

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为5480.03亿元,比上年的4637.66亿元增长18.1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3491.40亿元,比上年的3057.01亿元增长14.21%。

二、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3114.24亿元,比上年的2582.38亿元增长20.60%。同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8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6%,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5.24个百分点。

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2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13.13元,比上年的645.28元增长26.01%,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08.39元,比上年的550.96元增长28.57%。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50.48%)。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960.51元,比上年的817.02元增长17.56%,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95.84元,比上年的656.18元增长21.28%。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37.28%)。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565.25元,比上年的1471.12元增长6.4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自治区(25.66%)。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664.06元,比上年的1547.32元增长7.54%。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吉林省(27.97%)。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6177.96元,比上年的6816.23元下降9.36%。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50.69%)。3.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2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0.21元,比上年的45.18元增长33.27%,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42.73元,比上年的28.12元增长51.96%。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161.38%)。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04.21元,比上年的83.40元增长24.95%,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6.58元,比上年的44.95元增长48.12%。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143.44%)。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31.79元,比上年的237.98元下降2.6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45.90%)。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20.36元,比上年的220.39元下降0.01%。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上海市(31.90%)。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453.47元,比上年的2613.56元下降6.13%。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78.04%)。

三、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2053亿元(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76%,比上年14.31%增加了0.45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第4篇

1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演进

1.1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由“基数十发展”改为“综合定额+专项补助”

所谓“基数+发展”。即由政府财政或高校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规模及日常开支的需要,核定一个拨款基数,此后各财政年度的经费开支预算即在上年基数上,根据财力状况增加本年度的发展经费。这种拨款方式简便,但不易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校的拨款基数,也不利于纠正不当开支行为。因此,从1986年起,高校拨款改为“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方式。“综合定额”是根据上年度生均成本费和本年度在校生规模(包括本年度计划招生数)核定的,“专项补助”则根据学校的特殊需要,经学校申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拨给。

1.2高校经费由政府包办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过渡

1978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98%来自国家财政拨款。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可知,国家财政性资金逐渐减少,由1998年的64.16%减少到最低为2005年的42.77%,虽然2006年所占比例又略增至48.96%,但整体发展趋势说明政府逐渐改变包办高等教育的格局,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财政性经费变化趋势相反,学费和杂费比重逐渐提高,从1998年的14.29%增加至2006年的33.33%,日渐成为高校经费中除财政性经费以为的另一重要来源,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也上升了9个百分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及其他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下降。

2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问题分析

(1)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形成尖锐的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过1999年以来的连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4倍。各类高校的在校生达到1738.8万人,也比1998年增加了4倍}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全日制本专科生)达到9313人,比1998年增长约1.8倍,普通高校生师比达到16.16:1,比1998年提高了92%以上。这种发展速度,一方面使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同时也使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近十年来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净增约1398万人,但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6年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01%;与2002年公布的3,41%相比,减少了0.4个百分点。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如果按照每增加100万在校生、生均4万元基础设施投人要求计算,仅因规模增长所需的高等教育建设性投入10年累计就要4000亿元,今后10年高等教育发展性投入的经费缺口至少在1500亿元以上。

(2)经费筹措中政府与个人两个主渠道再拓展的潜力已不大。

首先,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增加的潜力已不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发展,教育发展不可能逾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欠账很多。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资金短缺,需要大量财政资金弥补;基础设施薄弱,需要财政大规模投资;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急需政府加大投入。相对于上述各方面,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并不经常居于优先地位。

其次,自从198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部分学校收费制度以来,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学杂费占的比例快速提高。1990年为4.6%,2006年达到33.33%。从国际来看,国外公立和国立大学的学费水平一般没有超过人均国民收入的20~25%。

3高等教育在财政教育经费分配中的差异分析

在公共教育经费既定的条件下,如何确定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问的比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各级教育的适龄人口,教育结构规模等。

3.1我国三级教育公共财政经费的差异

(1)财政性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分配:从政府高等教育一个可行的视角。

2供给学派的研究范式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流派,提出了减税减支、增加供给、刺激储蓄和投资的政策主张。其政策核心是减税,具体分析了减税的效应、原则、时机、规模和方式等内容。毋庸置疑,供给学派认为减税的效应在于供给边即商品与劳务的供给数量和效率。扩大固定资产抵扣范围的增值税转型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较低的生产成本将会刺激新的投资进入和促进固定生产设备的更新,较高的投资有利于创造更多的支出指标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共经费规模逐年增长,由1998年的356.7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259.57亿元;从三级教育在公共财政经费中的比重来看,政府高等教育支出在公共教育经费中的比重从1998年的21.54%增长到2006年的24.18%。从这个变化看,笔者认为,公共财政经费对高等教育的分配比例在25%左右是合理的,而且是可以较为稳定的,指望继续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的分配比例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2)财政性教育经费在中等教育分配:1998年我国用于中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为599.26亿元,2006年增长到1259.57亿元,其分配比例在37.61%~35.18%这个很小的区间上下浮动,近几年又呈慢速上升,笔者以为这个趋势是合理的,因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受到中等以上教育的学生也会更多。需要提高财政预性教育经费对中等教育的分配比例。2006年我国将37.61%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给中等教育,与中等水平国家38%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

(3)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分配比例:1998年,我国用于普通小学的财政性经费为699.99亿元。到2006年达到了1990.07亿元,增加了1290亿元。1998年~2006年,初等教育的比重从42.27%下降到38.21%。这些年我国新生人口减少,小学学龄人口下降,导致了小学总体教育规模下降趋势,与我国小学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趋势是相伴的过程。

3.2三级教育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差异

第5篇

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为5480.03亿元,比上年的4637.66亿元增长18.1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3491.40亿元,比上年的3057.01亿元增长14.21%。

二、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3114.24亿元,比上年的2582.38亿元增长20.60%。同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8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6%,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5.24个百分点。

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2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13.13元,比上年的645.28元增长26.01%,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08.39元,比上年的550.96元增长28.57%。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50.48%)。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960.51元,比上年的817.02元增长17.56%,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95.84元,比上年的656.18元增长21.28%。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37.28%)。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565.25元,比上年的1471.12元增长6.4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自治区(25.66%)。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664.06元,比上年的1547.32元增长7.54%。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吉林省(27.97%)。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6177.96元,比上年的6816.23元下降9.36%。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50.69%)。3.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2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0.21元,比上年的45.18元增长33.27%,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42.73元,比上年的28.12元增长51.96%。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161.38%)。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04.21元,比上年的83.40元增长24.95%,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6.58元,比上年的44.95元增长48.12%。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143.44%)。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31.79元,比上年的237.98元下降2.6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45.90%)。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20.36元,比上年的220.39元下降0.01%。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上海市(31.90%)。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453.47元,比上年的2613.56元下降6.13%。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78.04%)。

三、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2053亿元(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76%,比上年14.31%增加了0.45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据统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1%,比上年的3.19%增加了0.22个百分点,为1989年对此项指标进行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

第6篇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济增长作用的研究使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教育对现代生产作用的程度,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经费是特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因此,扩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拓展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就成为当今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比较

美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是一直备受关注的,也是我们一直需要分析借鉴的对象。美国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也是是美国一直在世界的前端的理由。90年各国大力开展教育事业,教育国之本,第一名美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58 033亿美元;第二名日本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30 522亿美元;第十名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3 878亿美元。2000年全世界GDP的排名第一名美国98 247亿美元;第二名日本47 661亿美元;第六名中国10 808亿美元;2012年全世界GDP排名情况第一名美国:15.83万亿美元,实际增长率为2.2%;第二名中国:8.3万亿美元,实际增长率为7.8%;第三名日本:5.3万亿美元,实际增长率为1.7%。

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主要包括:(1)学杂费。近几年学杂费都有大幅度的上升,美国的学杂费主要包括公立学杂费和私立学杂费。具体是指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2)政府。美国高等教育政府投入来自于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在近十年美国联邦政府对于教育投入有大幅度的削减。在1996年联邦政府投入占教育经费投入的14.4%在2000年下降到13.8%。在1996年联邦政府投入占教育经费投入的14.4%在1999年下降到13.8%。在1996年州政府投入占教育经费投入的2.1%在2000年下降到1.9%。在1996年地方政府投入占教育经费投入的0.6%在2000年上升到0.7%。(3)捐赠收入。捐赠收入是美国高等教育经费重要的来源。(4)销售和服务收入。主要包括教育活动收入,医院收入和铺助企业收入三部分。在美国,利用学校自身的有事,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不仅能为企业培养大批量的人才,也解决了学生实习等问题。美国大力开展实验室,促进了技术人员和知识人员的结合,也为学校提供了学习的素材[1]。

三、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现状分析

(一)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

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和预算外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学费和学杂费,其他教育经费[2]。

1991—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情况:在1991年合计7 315 028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17 286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4 597 308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628 209万元,学费和学杂费323 475万元,其他教育经费185 056万元。在1995年合计1 877 95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4 115 233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0 283 930万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203 671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1 628 414万元,学费和学杂费2 012 422万元,其他教育经费819 759万元。在1998年合计29 490 592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 324 526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 655 917万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480 314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1 418 537万元,学费和学杂费3 697 474万元,其他教育经费3 569 741万元。在2000年合计38 490 805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5 626 055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2 856 792万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848 537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1 139 556万元,学费和学杂费5 948 304万元,其他教育经费49 183 512万元;在2006年合计98 153 086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3 483 647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57 956 138万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5 490 583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899 077万元,学费和学杂费15 523 301万元,其他教育经费12 756 477万元;在2010年合计195 618 47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46 700 669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34 895 628万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1 054 253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1 078 839万元,学费和学杂费30 155 593万元,其他教育经费16 629 115万元。

(二)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分析

中国近二十年教育经费的来源发生一些变化,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从整个表的分析来看财政性支出所占比例在2010年前一直保持着递减的趋势,在2009年中国大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也在增加。财政性支出还在整个教育经费里面起到重要位置。在1990年财政性支出所占教育经费比例是84.46%,在2005年下降为64.68%,在2009出现了上升趋势,上升为74.99%[3]。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的比重越来越重,在逐年地上升,从1990年0上升到2009的 1 054 254万元。

学费和学杂费的上升也是在减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压力,在减轻政府的压力。学杂费的上升让学校可以有自己可以支配的资金帮助建设本学校的教育事业。在2009年学费和学杂费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这也说明了2009年中国受教育人数的上升,学校数量的上升,高等教育学校的上升。

(三)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靠政府的拨款没有自主来源,这是限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政府投入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在上升,但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2000年和2006出现了下滑,在2010年出现了上升,上升的速度也是十分缓慢的。在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146 700 670万元,其中高等教育经费占29 653 206万元。同比200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25 626 056万元,其中高等教育经费占5 637 055万元,十年外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加了121 074 614万元,这个数目并不是小的数目,足够看出来十年间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于现在的高等教育市场。

中国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府垄断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局面逐步被打破。特别是1985年,政府同于高校招收自费生后,学校自筹收入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政府拨款依然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这种状况的正在突破来自于高等教育持续扩张和1988年通货膨胀所导致的高等教育机制的财政危机。当时在许多学校,来自政府的拨款只能补偿2/3的运行开支,从其他来源寻求收入成为高校应对财政危机必不可少的方式,这成为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转折点[5]。

中国的财政性教育投入是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但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末(2000)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然而由于缺乏种种细则在2013年这个目标才刚刚完成[6]。

四、启示

1.增加政府支持。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主要还是依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个主导的地位不能更改,只有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支持才能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2013年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比重,4%并不能满足中国发展的速度,中等国家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5%左右。

2.增加捐赠收入。如何让慈善家们关注高校,关注高校的教育是首要任务。目前中国高校的捐赠来源于海外居多,9月25日,暨南大学百年校庆时,接受了来自港澳1 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捐赠。而美国大学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捐赠数额,与其国民的公益意识是分不开的。

3.控制学费和学杂费的上升。随着高等学校扩招,大批的学子步入了高等学校,这样也大大提升了受教育的水平,但是近几年学费增加的速度比较快,已经达到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学费的增加已经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出现上学交不起学费的现象。

第7篇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职)教育经费目前状况策略

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新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这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显得更为突出。现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呢?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一、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的目前状况

1.国家有关教育经费筹措的法律、规定和政策办法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近些年,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对教育的投入,但遗憾的是都未能全面贯彻实施。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摘要: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计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办法,认真加以落实。”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简称《教育法》)第54条规定摘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第55条规定摘要:“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即“三个增长”)。教育部2005年2月28日在《有关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非凡强调摘要:“要根据当地实际,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实际教育经费投入缺乏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观察下表,1998年至2002年全国落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费总量虽呈逐年上升趋向,但只略高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2002年还一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上升,但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虽有个别年份有所增长但总体却呈下降趋向(1997年为240.43元)。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已显不足,假如不能按照《教育法》规定实现“三个增长”,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更加步履维艰。

2.中职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所占比例过低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存在着投资比例不合理的新问题摘要:投资整体向高等教育倾斜,而在中等教育中又向普通教育倾斜,导致中职投资比例过低。

资料来源摘要:中国教育年鉴2000-2004中职投资比例过低。

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构成来讲,高等教育投入占26.26%,中等专业学校占6.71%,技工学校占0.57%,中学占28.60%,职业中学占3.08%,小学占28.42%,非凡教育学校占0.30%,幼儿园占1.44%,其他占4.06%。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只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0.36%,远远低于国家、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也远远低于国家、政府对普通中学的投入比例。由于统计资料中,“中学”包括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高中阶段教育,这个比例还不足以说明新问题,那么比较一下生均成本就一目了然了。2001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中学为812.49(由于包括初中,高中实际生均支出大大高于这个数字),职业中学为1400.09,仅为前者的1.7倍,而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生均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3倍,因此这个投入显然是不够的。

3.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资金利用不够

据200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收入构成如下(见饼图)摘要:

从图可以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构成中,政府拨款所占比例超过了500,单从比例来看,政府拨款和国际一般水平大体相当。然而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却很小,不到5%。这个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水平,如韩国高达48.5%,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在10%以上。政府财力有限,假如不能很好的利用社会资金,那么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将长期面临经费短缺的困境。

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根据谁受益谁买单的经济原则,企业这个最大的受益者应该而且也有能力为中职发展出一份力。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职业教育法》)第28条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预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从而明确了企业的职责。但是实际当中我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微乎其微。虽然《职业教育法》第29条进一步规定摘要:“企业未按本法第20条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但都未真正贯彻执行。国家虽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个人捐资兴学、助学,但由于配套的政策法规迟迟未能出台,民办教育的发展尚未完全纳入正轨。1979年以来,我国开始引进教育外资,但所接受的外资只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极小一部分,和经济项目相比大为逊色。

4.中职学校教育经费利用效率不高

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事业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由于基建费主要由国家单独拨款,分配给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事业费支出,而事业费又包括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个人部分主要用于教职工工资和学生补助,公用部分主要用于公务业务支出(主要是教学)、设备修缮等,是最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费用。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摘要:基建费过低不能保证学校的校舍和设备,人员经费比例过高、公用经费比例过低会使教育投资只能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而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

以2001年为例,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为1517.09万人,学生和教职工比例9.6,仍未达到国家要求的10以上,而且大大低于世界二些教育发达国家数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美国2002年高中阶段教育生师比为15,德国的同期数字为16,日本为12。而我国务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员经费基本上都接近甚至超过了50%,平均比例为50.09%,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高而公用经费比例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规模偏小,同时专任教师比例偏低。2001年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平均在校生为852.68万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平均仅为58.58%。学校平均规模偏小,造成师生比例低,而专任教师比例低说明学校机构设置庞杂、冗员过多,因而人员开支居高不下,挤占了公用经费。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和普通教育一样的教学条件摘要:教室、教师及活动设施,还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练习场地、各种设备,因此需要更高的公用经费作为支持,不然无法实现培养目标。

另外,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图书资料、实验实习仪器设备利用率很低,各学校都一味追求“大而全”、“大而详”,大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使得本来就少的教育经费更加拮据。

二、中职教育经费新问题的策略

1.促进税费改革,保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上文中提到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比例一直未能实现《纲要》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4%目标,这个目标是经过验证的,以我国现在的国力完全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但是为什么迟迟未能实现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太低,而财政收入是财政性教育拨款的主要来源。我国的教育财政拨款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并不低,甚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太低,导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比例偏低。因此,解决新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财政收入。而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举措在于“税费改革”。目前,我国存在很多没有列入政府预算管理的不规范的收费,政府很难控制和管理这部分收入,而这部分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比例至少为1摘要:1。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只有实行费改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进而确保政府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

2.把重视职业教育落到实处,加大对中职的投资比例

观察世界上其他国家教育经费模式,即是在发达国家,政府依然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如澳大利亚来自于政府的职教经费占职教总经费的比例为50%;新西兰为70%;美国约为75%(其中45%来自地方税收);而和我国同处亚州的韩国也占到了50%以上。对职业教育的私立办学机构,一些国家的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资助。而我国职业教育经费中政府拨款虽也占到了50%,但是这个比例是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中由政府拨款所占比例最低的。对于一个低收入国家来说,有限的教育经费应集中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上,这不但涉及教育公平新问题,同时也符合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知道战后德日经济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我国借鉴的。因此,政府要担负起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责任,就要不断加大对其投入。

3.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仍属发展中国家,财力十分有限,要求国家在短期内大幅度加大对中职的投入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放慢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反我们要利用职业教育特有的优势,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对中职的投入。而要想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就必须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民间资金。为此,现在迫切要做的就是调整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使之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同时增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的团体、个人和企业参和职业教育的办学,进而增加职教的经费总量,拓展经费的来源渠道,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4.提高教育经费利用效率,确保中职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