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1 11:12:58
序论:在您撰写毕业德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浅谈高校毕业生德育教育
2.德育答辩在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的价值探索——以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为例
3.关于在本科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的思考
4.毕业生就业多元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初探
5.茂名卫生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德育调研分析与对策
6.将德育工作融入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去
7.从就业角度谈高校毕业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8.德育答辩: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
9.从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表现反观高校德育环境的社会化
10.实行“德育一票否决权”和对毕业生实行“三包”的效果分析
11.德育为先,实践为重,通专合一——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
12.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导向 以“德育素质档案”为抓手 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色化发展
13.发挥德育功能 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4.浅谈高校毕业生择业向市场机制转轨对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15.将德育工作和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16.教育教学一体化的作法——在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工作
17.从苏医毕业生情况反馈看我院教学和德育工作成效及改进思路
18.优化德育环境,营造德育氛围——实现毕业生平稳过渡
19.当前高中毕业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与大学德育对策
20.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的外延模式探讨
21.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2.论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结合
23.渗透式法律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24.构建高校大学生党员“三大德育答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5.落实中央精神 再创广州市学校德育工作新优势
26.以德育为重 育“四有”新人——茂名广播电视大学德育工作走出新路子
28.“德育教师专业化”的逻辑理路及其悖论
29.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
30.德育视野中的道德信仰教育
31.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
3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
33.现代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
34.置疑“德育生活化”
35.德育目标应有的要求: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统一
36.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
37.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38.德育研究主题嬗变30年轨迹扫描——教育学视野下的叙事研究
39.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40.关于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41.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兼论由“民本”思想影响的德育到“人本”德育的历史性发展
42.论德育实效测评的困境与出路
43.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
44.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45.学科德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
46.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探索
47.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
48.德育叙事之“阻隔”问题探究
49.我国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50.对德育实效性的辩证和理性解析
51.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52.为生活德育论辩护——与冯文全教授商榷
53.论西方主知型德育模式的问题及其理论修正——兼谈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54.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55.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
56.关于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思考——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视角:德育生活化
57.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挑战及其对策
58.德育的真正基础: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论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
59.德育创新不能背离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德育的基本原理——与高德胜教授商榷
60.论德育的功能
61.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辅助功能
62.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德育工作——基于河北省唐海县职教中心的实践
63.整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高校德育理念研究述评
64.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5.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与程序设计
66.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
67.德育本质研究与反思
68.“看的德育”:在场的缺席——一项普通初中教师德育观念的质性研究
69.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0.论青少年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
71.论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现代德育困境研究
72.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73.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的历程及其思考
74.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
75.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
76.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77.德育理念研究综述
78.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德育内容的分析与启示
79.主体性德育模式初探
80.高校德育课程问题与德育实效性研究
81.德育生活化——一种开放式德育
82.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
83.体验式教材:德育教材新样态
84.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
85.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
86.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
87.德育环境论
88.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
89.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
90.当代中国德育目标的解构和重建——基于传统德育理念的思考
91.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
92.在超越中适应: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
93.聚焦“德育目标”
94.家庭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
95.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
96.德育过程的文化解读
97.从知识德育走向生活德育
98.改革开放30年来德育目标的研究与反思
99.小学德育教材中儿童德育境遇的转变及其伦理困境
100.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
101.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析
102.德育评估:现状、问题及成因
103.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
104.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教育
105.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
106.试论学科德育的问题与出路
107.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08.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
109.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体系刍议
110.生态德育:国外的发展走向与中国的未来趋势
111.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
112.德育生活化路径新探
113.功利主义: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归因诊治
114.论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的现代价值
115.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116.论新时期高校隐性德育的强化
117.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当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
118.学科德育:“渗透”“融入”还是“体现”
119.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兼评“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
120.论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21.德育评价应超越量化取向
122.创新德育模式 提高学生素质——安徽中职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探寻
123.自由美丽人格的培育—德育思想解读
124.试析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内在原因
125.当代德育模式分类研究与评价
126.寻找公共德育与学科德育相结合的大学德育新路径——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为例
悠悠四年,转瞬即逝。或喜、或悲、或忧、或淡,都以自己的性格为中轴线,无论光与影以及光影之下将阴影远抛在身后的欢欣,雾与雪以及雪雾之中独自享受远行的风霜,书与学以及书学之间海阔天空无尽的调侃,都沿着这条轴线平实而坚定的延伸着,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页。有时,在某个相契的情境中,会一页一页的翻出来,慢慢的回味着,如同品茶。
即将毕业离校的我,对于大学四年有种无法言表的感受。离别总是伤感的,但回首过去的四年,其中包含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受至深。
9月,我怀揣着对大学的遐想带着河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到保定,没有父母的陪伴,独身一人拿着行李报了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陌生的大学,这一切在我眼里是那么陌生……来到宿舍,七个陌生又充满激情的面孔,大家来自河北省的各个城市,每个人都带着各自家乡口音的普通话七嘴八舌的聊了起来。很快大家熟悉起来,就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活拉开了序幕。
大一
大一的生活是激情快乐的。
大一是对以后没有过多的想法和压力的。上了大学才发现每周的课程相对于中学时简直太少了。充足闲暇的时间让我们有了更多娱乐玩耍的机会。我们尽情享受着高考以前从未有过的充裕的时间,宽松的环境。当时还在河大本部,宿舍内都有电视,那时候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各自的床上看电视。有时候因为看中央三还是河北四争得热火朝天。现在说起来,成了我们室友相互间的乐趣。本部粗壮的树木、茂密的植被也成了大一时永恒的记忆。有时到上课的地方要走很远的路,一群同学嬉闹着一起走过校园绿荫下的小路,这种情景以后怕是毕业以后在也不会有了。还记得曾经有一天上午要上西方美术史的课,结果那天整个宿舍的人似乎都中了瞌睡虫,早上竟然没有一个人醒。结果接到了老师的电话,顿时我们睡意全无。慌忙起床向九教奔去……
大一最激情是事情就算是看世界杯了,夏天正是德国世界杯,男生宿舍楼那阵子真是疯狂无比,我们一同见证了澳大利亚队在零比二落后的情况下最后连扳三球淘汰日本队的爽快,领略了黄健翔狂风怒吼般的解说门事件。大一火热的夏天随着世界杯的热情热血澎湃。
本部的大学生活只有一年,在大一暑假前夕,我们搬到了河大新区,大二的生活随着新的环境继续上演……
大二
大二的生活是稳步向前的。
基本熟悉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节奏以后,我们迎来了大学期间唯一的一次外出写生。地点:邢台市路洛镇贺家坪村。这是一段大学独特的记忆,一起吃一个锅里熬出来的土豆炖粉条,一起爬山、摘柿子、挖红薯。虽然有一些不太道德的行为,但是我们一同拥有了快乐而美妙的时光。
下学期的时候由于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每人都陆续买了电脑,这样除了平时上课,电脑成了大家主要的娱乐工具。从那时开始,音乐、电影、电脑游戏开始充斥在大学的课余时光中。电脑渐渐成了大学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件。
大三
大三是彷徨徘徊的。
已经是学校的“老生”了。学习生活依然按部就班的进行,开始凭着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尝试做一些相关的活儿。但思想和行动上相对于以前貌似渐渐懒惰起来,经常很久不出门,经常每天是从中午开始。经常哥们几个举杯小酌,在混沌的状态中也会想偶然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到了大三下学期,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莫名的郁闷,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开始试着计划自己的人生。上课开始比以前更专注的听,作业开始更认真的做。
有些东西你是无论如何也留不住地,它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从你指缝中悄悄滑过,譬如时间,譬如青春,你只能斜靠着墙壁,呆呆地看着它一分一分地流逝过去。四季的雨还是在飘,雪还是在飞,花开花谢,依旧在轮回。
当我又一次走过通往教室那条熟悉的路的时候,看着大一大二的同学上体育课学习我们早已学过的太极拳,似乎也看到以前曾经的影子。看着道路两旁的树木又一次变得枝繁叶茂,突然发现树木比以前高大茂密了许多,突然间觉得时间过的如此迅速,都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享受大学生活,时间却早已把我们带到了大四……
大四
大四是忙乱复杂的。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大四的生活开始了,我们去了北京考察,除了参观名声古迹和博物馆让我对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赞叹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也感受到了现实中北京上班族的压力、紧张和焦虑。从北京回来后,开始更多的关注关于工作就业之类的信息。内心的压力开始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对以前专业技能不足的地方进行了恶补式的复习巩固。时间依然飞速的流逝,感觉一下子就到了。在大学的最后一学期里,课程虽然很少,但每个人的忙碌程度却感觉是四年中最繁忙的。每个人都开始四处奔波,每个人开始找公司单位实习,很多同学都去了别的城市上班实习,宿舍里也失去了以往的热闹,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在一起最后的日子,每个人的心里有种难以言表的感受。当我们又一次返校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开始回望过去,说一说大学中每个人身上曾经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每个人还是那么开心,那么快乐。我们还幻想着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能从新上一遍大学的话,我们又会是什么样。但我们都知道,时间不会倒流,大学只有一次,这些终究会成为过去,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这段记忆是不能忘记的,也不会忘记的。当我们把毕业论文毕业 设计最后完成的时候,大学生活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我们又一次举杯小酌,说了很多肝胆相照的话。在醉生梦死之间我们才发现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冲动,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
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信念、理想、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回望过去的大学四年,每一个细节都清晰的浮现在我眼前,我开始回忆曾经的此时此刻我在做什么,在想什么。那时的我们是那么快乐、那么激情、那么悠闲、那么逍遥。每个人大学的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我们都一样的经历了早上上课踩着点,一路狂奔到教室上课没有迟到的庆幸。我们也经历了早上经过痛苦挣扎后还是决定睡觉,无视可能被点名的危险。我们经历了几个哥们一起联机玩cs的那种爽快,我们也经历了整个教室都是跑跑卡丁车的漂移声、炸弹声、笑声和懊恼的那种快乐。我们曾经每天认真的打扫宿舍卫生,得过光荣的“五星级”。我们也曾长时间不叠被子,不扫卫生,得过罕见的“一星级”。在翻看以前的照片,我们的脸庞比现在稚嫩了好多,我们自己也不曾觉得。因为我们都在不经意间慢慢成熟,慢慢长大。
在这里我想首先强调一下有关于“保守”的概念,本文中所提到的保守并不单单指是思想的陈旧、对于固有模式的追捧,此处的保守更多的是强调关于对大学生思想的认知。 草草数万字结束了我的大学毕业论文,结束之后才发现原来需要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不仅仅是关于大学毕业论文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于一种“态度”的思考。 很庆幸的一件事情--在大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终于在学业(不敢称其为学术)上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向,思考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十分不幸的是--我在自己喜欢思考的问题上不可避免的重新回到了原有模式的禁锢与限制。 某人说:“研究生都写不出什么东西,本科生能写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的确,现在的教育模式(我并不是批判此种教育模式)让我们学会的更多的是“模仿”,而并非由思考引发的创新。此时可能会有人发出反对的声音:“大学里不是也有有能力的人么”,“人家怎么就学习这么好,你学习不好是你自己的责任”,“你就这样吧,你也想不出什么道理”诸如此类的话语。
我承认人的差别性,但是在早已不是“精英教育”模式的今天,大学生如何在大学里成才或是仅仅说“我--如何在大学里成才”,成为了我思考的主要问题。毕竟现在的大学生活就像“大锅饭”一样,做什么都是“一群一群”的,但多少学过点儿经济学的人都明白,一旦人们的行为出现了集群现象,那么人们获得的利益就会越来越小。上大学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只是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阶梯。 大学里多少有点儿“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懂得--思考。但是,也不排除很多人只是在按照一种“被动的模式”进行发展而已。前一种人会在进取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我,而后一种人也只会为自己眼前的成绩而欣喜若狂。 思考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引申出的创新才是人生的转折点。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特殊性,我们学会的不应该是如何走别人的路,而应该是怎样提炼他人的人生走好自己的路。 大学毕业论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尚且不提直接拼凑抄写之同学,我们只讨论关于自我撰写的那一小部分。 大学四年第一次被老师认认真真的指导论文,第一次和老师正正经经的探讨关于论文中的问题,其实,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但是,这种享受也仅仅是一种短暂的美好回忆。 与毕业论文相比,我更喜欢在日记中抒写很多我对于经济现象的思考。其中原因有四: 1、有些人认为我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思考,根本就不会写出什么好文章。或是说,写出来之后,除了身边三五好友可以互相讨论,我们没有更加激烈的思想交锋的战场。 2、抄袭的模式已经固定在了很多人的头脑当中,除非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否则就算是你思考良久的文章也会被当做是“参考”他人文献而拼凑出的“成果”。 3、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答辩之后顺利毕业,所以面对毕业,大家都是风险的回避者,“安全第一”成为了论文撰写的“指导思想”。 4、论文需要层层审批,句句需要斟酌,篇篇需要把关,可以说,很多思想是不能直接出现在文章中的。 综上所述,这就造成了很多同学的文章缺乏新意,缺乏思想,就像是包了一层皮的骷髅。 我和很多同学讨论过关于文章撰写的问题,一部分人想过要自己写,但是更多的人因为“麻烦”而最终放弃了大学中最后一次自我思考的机会。 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悲哀。四年的第一次“学术探讨”竟然是即将毕业的时刻。
格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阐述了一种关于他写作的态度,即:即使文章中出现缺陷,也不要轻易的去否定和更改原有的文章,最好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重新抒写,然后作为原有思想的补充。这种观点是我十分欣赏的,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思考了许多问题,但最终不得不因为篇幅问题删减了很多很多。 文章需要一种完整性,需要一种思考的连续性。当然,为了大学能够顺利毕业,我也只能很无奈的“破坏”自己思考的产物。 很无奈。 我不满意自己写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的工具他够格了,但是作为自己“思考”的产物,他还差的很远很远。 我承认,我只是一个缺乏社会经验,还处在凭激情思考问题层面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已。但是,我可以在我自己的“地盘”尽情的思考我自己的人生。 创新需要他人认可么?努力需要他人认可么?
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需要他人的认可么? 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也相信,这种认可是少数的,也许只有自己--这一个人。 最后一句话,送给身边的几位好友:别太在乎周围人的看法,除了考虑某些问题以外,我们还是应该思考思考经济学里的那句名言“逆经济风向而动”。 好了,思考到此为止。论文出处(作者):
煽情de毕业论文致谢
关键词: 艺术设计 理由 自主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理由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从这种作用上讲,以理由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模式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作用的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模式从心理层面上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
一、自主学习模式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以理由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设计相关理由,通过理由作为导向,以知识和能力为两条主线展开教学过程。以理由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学生预习自学的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尝试着解决一个又一个新理由的探究学习;呈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看到,进而引导学生提出理由和相互交流。通过对理由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引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理由解决的多种策略与策略,为理由的最终结论提供决策依据。这种学习模式强调理由和自主,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由老师教授为中心的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式,而是由教师介绍有关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教给学生基本设计知识与策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和兴趣,自行设计研究课题,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自主完成课题的研究。以理由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自主性,培养学生发现理由和创新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表明,以理由为导向的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落实课程标准,是一种具有极强操作性的有效教学模式。
二、自主学习模式的程序
以理由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一般程序为:发现理由分析理由自主学习解决理由评估及结论[2]。提出理由是铺垫,自学讨论是重点,归纳总结是升华。通过设计过程对理由的探究,引导学生在解决方案中经历的深思过程及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与沉淀。以二年级办公空间设计课题为例,阐述此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到了二年级,需要对室内功能、流线、环境、材质、工艺等众多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并且由于设计思维方式、环境因素的限制和设计的复杂性等,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设计,不能很好地把以前学习内容和知识运用到设计中。艺术设计教学表现为连续发现理由、分析理由和解决理由的过程。在艺术设计课程中以理由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建立以理由为设计导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理由为设计内容的线索,自主学习为学习能力的体现。
第一阶段:发现理由
设计任务书仅提供原始平面图、立面图、设计目标与成果要求,其他自定。这与学生之前课程设计中所有功能要求都给定、依据限定条件进行的设计不同,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对现有室内环境进行自主研究,提出个性化的具体设计指标。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理由,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一种理由情境设计。这种方式使学生很快从被动转换成主动的学习情境,积极主动地把精力用到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系列目标理由深思:当前办公空间类型有哪些?人们希望能在什么空间里工作?什么样的办公空间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未来的办公空间需要提供哪些新的功能空间?等等诸多理由,在此阶段创设理由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索和自主学习探究欲望,自主扩充课题研究内容与外延。
教师不给学生直接而具体的设计内容,只提供有关学习的理由情境,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和确定理由,围绕理由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从而解决理由,获得新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
第二阶段:分析理由
设计的准备阶段以3~5人小组为单位,课题小组成员根据理由,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并在教师的引
导下进行理由的分析阶段:办公类型的确立;功能的划分;空间置入体的空间形态;空间置入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何通过合理的流线提高办公效率;造型与材质等理由。
第三阶段: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各自确定的理由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资料及数据的收集;图书馆文献资料查询;互联网信息整理;办公空间现场调研;调研沟通及交流信息等多渠道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各种资料的汇集,往往会出现相互之间的冲突与矛盾,需要学生自主判断。随着对理由的不断探讨和分析,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动力逐步加大。
第四阶段:解决理由
根据以上分析,学生采用个人和小组形式进行口头汇报论证,如与文献及资料相关的理由采用个人汇报,而调研及相关信息则以小组形式汇报。在解决理由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间是一个分工协作和知识互补的合作过程,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口头表述、论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得以锻炼和加强,另外相关资料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第五阶段:评估及结论
阶段成果要求学生制作PPT进行汇报。汇报要求简明扼要地阐明基本观点及相关论据,以及探索的基本思路、途径、遇到的困难与解决的策略等。对各组汇报存在的理由或内容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和其他同学可进行提问,由该小组同学负责解答。对该组报告不足之处,其他组同学可给予补充,加以改善。学生汇报后,教师适时总结,指出成功与共性不足之处,正确引导对理由进行深层次探讨。学生从中学会关注现实社会的真实理由,这既是一个专业实践学习过程,更是一个社会知识积累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理由,积极创设研究理由的情境,用不同角度的理由促使学生自我设疑,通过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进行深思。理由是激发思维的线索,使学生产生困惑并要求解决理由的强烈愿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理由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理由,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三、结语
本文探讨以理由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及内容。提出以理由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一般程序为:发现理由分析理由自主学习解决理由评估及结论。以理由为导向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强调教和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重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理由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更高水平的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的总体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是学位申请者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术成果,要求立论正确,推理严谨,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字通畅,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语言为中文和英文两种,硕士学位论文篇幅一般不低于3万字,博士学位论文篇幅一般不低于5万字。
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使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必须全文统一并符合规范化要求,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标准。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的内容要求
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范例一:
Good morning, all appraiser committee members. I am **** and my supervisor is ***. With he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Now, it is the show time.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nd welcome any correction.
The title of my paper is On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Translation. I choose this as my topic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standards to distinguish parts of speech. 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special structure. And there are no equivalent parts of speech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In order to make the target version more idiomatic and standar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always used by translators. 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to Chinese based o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or the above facts, I select the subject of On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as the title of my paper.
I hope by studying this topic we can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rough transformation, we can get the better version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skill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is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nglish is a kind of static languages which tends to use more nouns. While Chinese is a dynamic one in which verbs are often used.
So when we make transl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 we should know this point and shift the parts of speech.
Part one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parts of speech and transformation.
Part two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Part three gives four basic ways of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through illustrative examples. There are transformed English words into Chinese verbs, nouns, adjectives and adverbs.
Part four presents some problems about transformation and gives some advise to solve the problems.
Part five draws some conclusions that transformation between parts of speech is necessary for us to achieve good translation.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we can have a good master of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In addition, we must continuously study and explore in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
OK! That is all. Thank you! Please ask questions.
范例二:
Good evening, all the appraiser committee members. I come from HUST, majoring in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I am *** and my supervisor is prof.***. With her sincere and intellectual guidance, for nearly one whole year's hard work,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Finally, it is the show time. This evening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ll and I gratefully welcome any correction.
The title of my paper is A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he Gothic Stylein A Rose for Emily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I choose this as my topic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ly, I am fond of literature works , especially gothic literature works. Secondly, I am quite familiar with this short story as this is one of the texts in our intensive teaching course and I have taught this text for more than 3 times . Last but not the least ,as a female , I am keen on the study of feminism. For the above facts, I select the subject of A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he Gothic Style in A Rose for Emily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as the title of my paper.
I hope by studying this short story we can know more about American southern women in certain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more importantly help women in modern society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bout ourselves ,help us raise our independence and confidence and show more concern for our mental health.
Next , I will present it to you. Here is an outline of my presentation. They are literature review, gothic tradition , the gothic style in the story and the causes of the gothic style .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高校、当地政府与企业的共同扶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为学生就业与创业提供相应的保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与服务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跟创新能力,作为地方企业应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为大学生以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高校应与企业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保证部分学生的就业,当然作为学生应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二、强化高校与地方区域联系提供就业创业支持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高校的科研任务多多少少都会对学生毕业创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校方应加大高校毕业生与校友之间的联系,校友资源是一所高校非常重要的物质资源,高校应建立在校生与校友之间的联系这样一个平台,让毕业生与这些校友经常交流经验,了解校友的就业与创业经验,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一次专题讲座,为那些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经验,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走上工作岗位更加有竞争力。每家用人单位都有不同的用人需求,作为高校应充分了解不同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更好的来指导学生学习,增强就业与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就业,同时在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各类科研研究项目上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应让学生参加到各类实践活动中,将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纳入到考核当中,通过参与到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创造足够强有力的竞争力。
三、紧密结合区域市场建立就业创业反馈机制
高校应为毕业生创建一个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平台,在国外许多高校都为学生建立了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建立信息反馈平台可以总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在将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总结分析,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不断进行调整,不断根据市场就业创业环境就行总结,为学生就业创业解决后顾之忧。作为学生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己对市场环境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