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8 10:51:12
序论:在您撰写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精神科实习心得【1】 作为当代大学生,毕业前的实习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实习,一方面让我们有机会对专业课知识进行总结,便于查缺补漏,体验理论和实践的区别;另一方面实习也是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培训,体验作为一个职工承担的责任,帮助我们将来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个人之见,实习就是学习后的总结,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培训。
一、实习学后的总结
第一阶段的医学实习地点是长清区人民医院,我在内科三病房区实习。这个阶段的实习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西医内科,了解了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以及简单的临床用药,这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西医内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书本上的记载与临床是有出入的。
第二阶段,在济南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心理学实习。我在精神科三病房、心理科及门诊都进行了实习,感触颇深。尤其是在精神科三病房区实习期,病房里有八九十个病人,病种多样。有时候主任查房时会给我介绍病人的典型症状。若当时我感觉没有把握,查完房我赶快翻看那位病人的病历,再看看课本,结合起来,使自己对这个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我们没有学习过精神病学,但我们学过变态心理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我感觉自己对课本里讲的症状部分掌握的不好,容易混淆。但在结合了典型的病例之后,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我还认识到以后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踏踏实实,结合实际,一步一个脚印的打牢基础,不至于走上工作岗位后束手无策。
二、实习岗前的培训
虽然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可能不一致,但是我认为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遵守规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只有每个职工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首先作息时间方面,两个阶段的实习都是在医院进行的。医院里每天早晨都要交班,一般在八点,这就要求医生和护士八点前到医院,而且不能无故提前下班,擅自离岗。当然作为实习生,我也不例外。其次服装要求,在医院里当然穿隔离衣。我们专业没有发,我借了一件很厚的长袖。五月份,天气很热,但还是坚持穿,而且带实习卡,因为这是我们的标志。这也告诉别人,我们是新来实习的,请多包涵。
(二)遵守职业道德
人有社会性,是讲道德的。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即将从事自己的职业,职业道德也是我们每个职工都应该遵守的。在医院里,我们要对病人负责,关心病人,不歧视病人,真诚地为病人答疑解惑。
(三)学会保护自己
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先保护好自己。不论是在精神科还是内科,医生都很重视病历的书写,因为这是解决医患纠纷的证据,是保护医生的法宝。二者不同的一点是在精神科,更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因为精神病人伤人是不负法律责任的。我在精神科病房实习的第一天,卢主任就提醒我,当病人走向你时,注意他的眼神不对就赶紧跑。曾经就有一个实习生被精神病人打得头破血流。其实,不只是医生,其他职业也如此。只有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搞好工作。
(四)搞好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完成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医院,医生和护士需要配合,医生下医嘱,护士负责执行,当有问题时赶紧向医生询问,共同为病人治疗疾病。医生和医生之间也是需要沟通的。对一种疾病没有把握时就要和其他医生探讨,或是请其他科室医生会诊,当然这也是本着为病人负责的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上下级关系,和其他单位的关系等。有一个广泛的交际圈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工作所需,而且是生存所需。
只有经过实习,我们才知道前段时间的学习还有什么不足,那些地方还需要更加努力。只有经过实习,我们才能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将来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实习就是学习后的总结,岗位前的培训。
精神科实习心得【2】 1 保护性约束和隔离问题
《条例》第32条第3款规定因医疗需要或者为防止发生意外必须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暂时采取保护性安全措施的,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决定,并在病程记录内记载和说明理由。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当解除有关措施。精神科护士对有严重伤害、破坏或自杀行为的患者绝不能放任不管,其后果将非常严重,采取约束和隔离措施是必须的,迫不得已的。但必须取得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和委托。临时去获取这种知情同意显然不可行,应在患者入院时给患者监护人讲明理由,签订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和隔离措施的知情同意委托书。《条例》规定保护性安全措施应当由执业医师决定。护士应近医嘱执行,不得越权任意施行。在采取安全措施时要给患者说明理由,尽可能争取患者的理解和合作。同时要按保护性约束和隔离的护理操作规程正确实施,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患者病情一旦稳定,立即解除约束和隔离。事后在护理记录和交班报告中记录实施经过,充分反映采取这种强制性措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必须明白,保护性安全措施尽管是医疗和安全所必须,但毕竟侵犯了患者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对患者的心灵伤害甚大,很多患者长久耿耿于怀,甚至引发患者的报复。所以,这种安全措施要依法施行,慎之又慎。
2 意外伤害事件
精神病患者的住院过程中发生自杀、自伤、攻击、毁损事件不可完全避免,不少患者是防不胜防。关键是这种意外事件医院管理有无过错,医护人员是否尽职尽责。《民法通测》第160条规定: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2]新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员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处三年有期徒刑或拘役。[3]既往这类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通过医患双方协商或患者单位调解都能得到通情达理的解决,极少牵涉法律问题。医患关系的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依法执业,依法医疗。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有过错,没有尽到职责,使患者受到了伤害,造成了不良后果,轻者要给予经济赔偿,重者要受到刑事处罚。有时患者受了伤害,医护人员并无过错,也会长久陷入医疗纠纷之中。在临床护理中,要不断提高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及早识别患者自杀自伤、攻击伤害行为的征兆,及早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防范于未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克尽职守提高到法律层面去认识和践行。
精神科实习心得【3】 目前我们在对护士培养方面都是以全科护理为方向,大多护生毕业后的去向是综合性医院。在学校中也比较重视对护生基础护理及内外科常见疾病等知识的教育,护生很少能接触到精神科专科知识,同时又缺乏精神科的临床实践机会。而精神科工作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一名新护士进入一家精神科医院工作,试想以她以往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是很难胜任精神科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带教老师言传身教的进行专科知识技能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科护士。现将我的一些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 精神科护士需具备的素质
1.1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住院精神病人急性期一般都无自知力,在临床工作中病人由于精神因素所致出现各种异常行为举止,特别是突发性冲动,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在与其接触中,护理人员难免会受到病人的谩骂,甚至身体的伤害。我们作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一定要表示忍耐、克制、理解、同情。不能嘲弄、取笑,侮辱漫骂,更不能伺机打击报复,要充分体现一名专业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体现精神科护士的美德。
1.2 具有丰富的基础及专科知识,娴熟的护理技能
精神科医院专业性比较强,比起综合性医院,平时接触到的操作又少,长此以往,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就会逐渐下降。精神科病人一般都以长期住院病人居多,随着药物、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病人发生躯体疾病变化的机率大大增多。同时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患者常主诉不清,很容易漏诊,误诊,导致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精神科病人自杀较常见,如何及时了解情况,防范自杀发生。都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及丰富的基础专科知识。
1.3 较强的语言沟通技巧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重视的是与患者的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也能够观察到某些不易察觉的精神症状。有时精神病人常隐瞒病情,在与病人沟通时,要做到仔细,耐心,在了解各种疾病,各种精神症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同时为医生提供疾病的动态信息,有利于更科学的制定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沟通能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精神科护士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是对患者实施护理
的前提,因此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制定了护士日常规范用语,如:入院宣教用语,健康教育用语,操作用语等。
1.4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精神病人有很多情况没有主动述说病情的能力,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认真的观察患者,通过面部表情、行为举止,心理动态等了解到患者的一些疾病变化及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若观察病情时粗心大意,病人的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都可能对病人的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各种意外事件发生。而要想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
2 新护士的特点
2.1 陌生及恐惧心理
由于精神科新护士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精神科特殊的布局,到处都是铁窗铁门,随手关门等严谨制度,精神科新护士一般之前又很少能接触到精神病人,当看到病人由于精神因素支配出现的很多怪异的精神症状,便让其出现胆怯,不敢接触病人。
2.2 安全意识及责任心的缺乏
新护士由于经历的事情比较少,在熟悉了三班的基本工作流程后,容易麻痹大意,特别是在临晨,交接班等特殊时段,由于工作人员疲劳及一时疏忽,最易发生患者的自杀,造成病人的痛苦是无法弥补的。现在的新护士又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在家中倍受呵护,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大会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责任感等特质。
2.3 处事能力差.及缺乏观察能力
新护士大多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工作热情度较高,但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精神科专业知识技能,对精神科病人的常见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的常规护理等不能正确认识。对一些规章制度,特别是保护护理制度、危险品清点保管制度、夜间巡视制度及各种突发事件防范预案也未能全面掌握,对精神科意外事件(如噎食、自伤自杀等)出现时反应慢,常会手足无措处理不及时,缺乏应急应变能力。精神病人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可以反映出一个病人的精神症状,新护士由于缺乏经验很难去发现,而经验老道的护士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预防各种意外事件发生。
2.4 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
新护士因在校期间未系统学习精神科的理论知识或对精神科护理学没有加以重视,实习期间也没有精神科医院的相关实习。因此刚进入精神科病房工作时很难适应。
3 针对性带教措施
3.1 掌握接触病人的方法原则,消除恐惧心理
精神科对于一名新护士来说无论环境或病人都会带来陌生,紧张,害怕的情绪。带教老师应该认真介绍环境,特别是病房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讲解一些精神科专科知识,让其了解不同病人的接触方式。如碰到冲动激惹的病人,应避免与患者正面冲突,避免刺激性的语言。对有幻听吸引其注意力,不愿进食的患者,可在耳边以较大的声音劝导提醒,以干扰幻听促进进食。对于违拗的病人,在接触时不能与病人对着干,要表示理解,适当顺从病人的意愿。在一开始与病人的接触中可以采取由带教老师陪同下,老师先做示范,经过一段时间后,鼓励新护士与病人接触沟通,逐步克服紧张情绪,直至能胜任精神科工作。
3.2 强化安全教育,增强责任心
精神科护理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即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首要责任。精神病是大脑机能 发生紊乱而引起的精神障碍,有的病人思维内容离奇或思维内容不暴露,病人往往发生自杀、伤人、自伤、出走等意外事件。护士既要确保病人的安全,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这无疑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加之精神病人绝大多数无陪护,护士担负着护理和监护的双重角色。入科时给予做好详细的安全教育,在平时的工作中带教老师应言传身教,妥善保管好钥匙,做到随手关门,钥匙一旦遗失立即寻找汇报。在交接班时做好危险品及病人的清点工作。加强安全检查,严防将危险品带入病房。每周做一次彻底的安全大检查,设施有损坏应立即报修,责任到人,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对于保护病人严格按照保护护理制度进行护理,避免保护与非保护患者同处一室。平时带教老师还应该讲解一些案例事件,以引起重视,吸取教训。
3.3 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平时以业务讲课、指导实践、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进行精神科知识的宣教,使其逐步掌握精神科知识。在工作中,不背对病人坐或站立,与病人交谈时,注意周围环境和防范;对手持物品、有伤人企图的病人劝导时要大胆、镇静。选择病人最信服的人进行说服诱导,或由一 名护士与其谈话,另一人从背面或侧面阻止病人,切不可强行夺取。
3.4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法律风险;管理方法;对策
我国是法制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医院作为社会医疗机构,其内部管理也要坚持法制化原则[1]。精神科护理普遍存在着各种法律风险,而护士日常工作期间面对着一群特殊患者,如何避开护理风险引起的法律隐患,这是医院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以护理风险管理改革为指导,以护士工作模式优化为基础,共同降低护理法律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是精神科护理管理重点内容。
1.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是在多个因素影响下,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病况加重、突发性死亡、住院周期延长、症状持续复发等问题,最终导致患者生理结构与状态出现异常变化,这些都是影响患者护理康复的有效措施,进而引起了医院纠纷,影响医院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例如,患者住院期间,用药错误、护理不及时、人为性缺氧等;因护士工作不到位,引起意外死亡事件;因工务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等不良事件。
2.医院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医院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将法律风险管理模式用于风险防范管理,体现出了多方面的价值意义[2]。针对传统风险防范管理存在的不足,要及时调整人员结构管理模式,将“护理风险思想”融入内部人力优化分配中,体现不同岗位风险防范的内在应用价值。
2.1人本原则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医院不仅要注重护理风险决策调整,更应该重视内部文化事业建设。树立符合广大患者需求的文化形象标志,才能与患者展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以人为本”是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本思想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准则,为医院树立先进的品牌战略[3]。对于人本原则来说,其应当坚持品牌战略为经营目标。
2.2效益原则
基于科学发展观大思想指导下,医院文化建设要以创新为原则,从多个方面调整原有的营运方案,推动医院文化建设的多样式调整,增强医院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性意义。医院文化建设并非简单的模式变动,而是要从思想意识上转变旧观念,为经营战略转型做好铺垫,才可实现人才价值力量的全面发挥。调整内部管理模式是为了创造优质护理服务,采用法律风险管理模式要考虑最终收益效果。
2.3统一原则
长期以来,风险防范对医院经营与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注重风险防范结构调整与规划,既体现了岗位员工的职业价值,也帮助医院建立更加稳定的营运环境。“人本思想”是风险防范管理的先进理念,认可岗位员工对医院发展的推动作用,向医院现代化管理提供可行对策。法律风险管理思想指导下;组织所要实现的目标,既是组织的,也是员工个人的;保持两者统一才能实现最终的管理目标。
2.4民主原则
我国医院经营步入现代化阶段,各项事务管理均朝着多样化方向转变。风险防范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证,协调内部人力可实现营运收益增长。鼓励员工参与组织的民主管理,尊重每一位员工对医院发展提出的意见和看法,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晋升领导干部,这些都是法律风险管理思想的本质要求。倡导民主原则本质是肯定员工的主体地位,认可岗位员工对医院决策的影响力与指导力。
3.精神科护理法律风险管理核心步骤
法律风险管理思想中,要求部门领导及成员积极参与医院决策会议,发表个人对医院经营改革的看法,号召所有员工参与医院管理决策,这些体现出了法律风险管理改革的新趋势[4]。
3.1风险识别
提前做好相关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多元化预测,及早做好相应的风险准备,把风险系数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一般来说,需提前分析及研究相关风险,抑制不同类型事故发生,通过风险识别对突发性事故进行控制。此外,经营者决策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着最终的风险管理决策。
3.2风险评估
根据现有资料作出相应的评估,为护理风险管理提供可行的资料,在固有分析模式下采取科学的控制平台。风险评估是对某个事件的综合评估,以具体事件发生为中心,详细地评估各类风险事件,从管理者角度实施风险决策。例如,按照概率论作为评估标准,以各种参数标准作为评估对象,提出有效处理依据。
3.3风险处理
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技术来实现。护理风险管理技术是针对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之后的问题采取措施,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例如,作为护理管理者应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的变化,一方面便于在护理管理各环节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可以在思想上先行。
3.险评价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护理法律风险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事件,避免对医疗服务工作产生不良影响。现阶段,风险评价是按照某个阶段采取措施,一切都源自于风险评价决策,以风险控制为过程实施有效措施。例如,以实效性为对象,综合评估法律风险管理成效,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改进。
4.精神科护理法律风险管理改革趋势
法律风险管理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应用范畴。对于医院来说,各岗位员工是一切经营活动的执行者,必须肯定人在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坚持共同的发展理念,才能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医院护理环境[5]。
4.1获取模式
早期阶段,医院就对青年护士发展提出新思想,巩固社会群体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安排青年护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现青年人最先进的社会动力,这才是医院护理风险防范的重要工作。为日常经营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可以为后期人员调配提供专项指导依据。获取是具有针对性的人才调度措施,增强医院内控管理的可调度水平。
4.2整合模式
对护理文化发展特点的全面总结,护士群体结构特征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护士组织扩大化、社会文明多样化、法制建设创新化等趋势,护理文化价值也在不断变化,医院风险控制战略模式转型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一个医院由多个部门共同组成,每个部门又分为不同的岗位员工,设计整合模式是为了全面发挥出人才力量。
4.3保持模式
为日常经营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获取是具有针对性的人才调度措施,按照预定要求调控人力资源可进一步优化战略体系。长期规划来说,法律风险管理是一个周期性的规划,构建保持模式才能增强医院的人才价值力度。护理风险管理保持模式中,需以人才价值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活动,这些都是实现人才价值的必要因素,体现了人才战略的科学化。
结论
总之,护理法律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工作,必须从多个方面开展风险防范措施,才能把法律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精神科护理制度改革中,必须以法律制度为核心准则,按照风险识别、评估、处理、评价等流程,综合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方案。同时,对精神科护理制度要坚持定期调整原则,构建现代化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余艳.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2):.
[2]林闽钢,张瑞利.医疗服务体系的纵向整合模式及其选择[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3]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3):.
[4]黄海.美国医疗风险管理做法及对我国医院建设的启示[J].医院院长论坛-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起病于青壮年为多,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一般无明显的意识和智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时有间歇性发作,有慢性化倾向和精神衰退的可能,部分患者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是精神科严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0%左右,慢性精神病住院患者的60%左右。在我国,1982年对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协作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城市的时点和总患病率分别为6.07‰和7.11‰,农村分别为3.42‰和74.26‰,其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脑结构异常、神经生化方面异常、子宫内感染及产伤、神经发育异常及环境中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1]。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在其病因学中仍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2],除与社会阶层与经济状况有关外,临床上发现,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性格多表现为内向、孤僻、敏感多疑。很多患者病前6个月可追溯到相应的生活事件,当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就是病因,但社会心理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起到了诱发作用。
下面是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前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的调查,用来分析心理社会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调查的对象是2010年在我院住院的8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均符合CCMD-3临床诊断标准病历记录完整。调查对象均为男性,病程2-30年,年龄最小24岁,最大64岁,平均25.7岁。调查结果:见表1~表4。
表1
年龄分布
分组20~2930~3940~4950~5960岁以上合计
例数2335177284
%27.38%41.66%20.24%8.34%2.38%100%
表2
文化程度
分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合计
例数2134620384
%2.38%15.49%54.76%23.8%3.57%100%
表3
性格分布
分组孤僻内向开朗外向固执怪异中间暴躁不详合计
例数5021144484
%59.5%25%1.19%4.77%4.77%4.77%100%
表4
发病诱因
诱因不明
分类诱因不明
23人占27.38有明显诱因合计61人占72.62
劳动拘改孝留悲痛事件职业不满婚姻纠纷惊吓躯体疾病遗传人际关系其他合计
例数234185544214584
%27.38%4.76%21.45%5.95%5.95%4.76%4.76%2.38%16.66%5.95%100%
2 讨论
本文的患者30~39岁者,占41.66%,文化以初中文化者居多,占55%,性格以内向者居多,占59.5%,有明显诱因者占72.6%,高于无明显诱因者。以上说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年龄组分析,30~39岁组居多,这个年龄是由成年向中年的转折期。心理变化复杂,由角色的期待转变成了多种角色的实践者,会出现角色紧张,各种社会环境的压力逐渐增加。当自我控制能力失衡便有可能发病。性格内向者思维方式闭塞,自我封闭,再加之个人遗传因素,心理刺激过强,心理调节失败时便有可能发病。从文化程度上反映出初中文化者居多,说明文化层次越低知识能力越差,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综上所述,人的先天素质是具有个体差异的,而人在社会实践中也是在不断地认识,不断反应这个客观世界中形成心理过程的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随着不同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当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个体的时候由于个体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发病。发病后又因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的不同和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不同其症状表现,反应内容,心理需求的层次内容也不同。本文分析住院患者的发病前心理社会因素目的在于根据不同的病情,心理需求和个体条件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制定护理措施,调节患者的情绪,避免因病态心理造成的各种冲动行为,达到提高护理质量,协助治疗的目的。此外,心理应激在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中的作用亦尤为明显,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了解与发病有关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应激,了解患者在病情好转阶段对疾病的态度、顾虑,协助患者解除家庭生活中的急慢性应激并给予支持性的心理治疗,以减少复发,促进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康复,促使患者及早返回社会,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1,3]。
总之,心理社会因素与精神疾病的发病,治疗,护理及预后行为密切相关。本文只对住院精神患者发病前心理社会状况进行调查,而无正常和其他疾病的对照组,所以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疾病的确切影响及其他诸因素的联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有待今后的探讨。
所以,精神专科的医护人员要加倍努力学习,努力探求,不断总结,求得精神病医学的不断发展。
我们还要不断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不拍失败,不怕挫折,以高尚的医德,用宽厚的爱心理解患者,帮助患者解除他们的心理困扰让他们走向健康、走向社会,同时也挽救了他们的家庭。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03-532.
[2] 林勇强.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因素分析流行病学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10(2):126.
(一)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现实生活、精神世界与科学世界交流的活动,是学生将所理解的科学转化、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生活态度转变和精神提升的过程。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发现和提出疑问并在解决困难与矛盾的过程中发挥其聪明才智,从而深化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探究能力。
(二)科技创新活动是在实践中加强对科学认识和技术的掌握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多种发明创造、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青少年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将各学科的知识与前人的理论融会贯通,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和方法的真本领。
(三)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青少年掌握学习的技能,领悟学习的方法,从而具有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综合思维技能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活动从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综合思维技能的训练,激发了青少年极大的科学热情与兴趣,从而使他们从中受到探索求知的教育,形成创新意识,激励自己去发现和再发现。
科技创新活动在德育课中的实施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社会实践项目,既是一种科技创新的活动,又是一种能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学习体验活动。笔者将其做为德育课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开展,主要由申报项目、确定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含举办主题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活动时间原则上是一学年。
(一)申报项目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印发科技创新活动资料以及讲授科技创新技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四周内,各班完成活动小组的分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申报项目,各组限报一至两个主题,使用申报表进行书面申报。
(二)确定主题各活动小组上报项目后,指导老师将依据项目主题需体现的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等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创造性要求选择的主题,必须是那些前人没有提出来或者前人已经提出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指导老师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查新,来确定所选的主题是否具有创造性。科学性要求选择的主题要有事实根据,实事求是。可行性要求选择的主题必须可操作性强,立足现有的或经过努力可能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三)开展调查研究主题确定后,各组制定出活动计划表,开展约一学期的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网络交流活动、定点采访和随机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开展过程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适时指导。在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中,主要由学生完成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总结整个过程,教师在此过程引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发挥创意,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辩论赛、宣传手册、创建论坛和发起微博等。
(四)撰写调查报告在调查结束后,各组在整理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整理调查数据就是将调查过程中所得到的原始数据制成表格或图表,并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的背景、目的、实践方法、实践过程、实践体会和实践结果等。(五)总结评价调查活动结束和报告撰写完毕后,就需要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自评就是学生评价自己通过此次科技创新活动,在思想方面得到的启示,在知识方面得到的收获,在能力方面得到的提高。互评就是学生评价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包括评价组员的协作精神、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师评就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团结协作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等。
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德育课教学效能
(一)结合活动主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开始选择、确定活动主题时,教师将结合德育课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选择关于国计民生的课题,通过了解活动主题的背景和确立活动目的,学生就能深入地了解国家的需求、人民的期望、公民的责任。如开展“关于社区老年人文体生活现状的调查”时,学生在研究活动背景时,就深入了解到本市老年人对文体生活的迫切需求与活动设施的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出需“关注老年人文体生活,营造温馨和谐社会”的呼吁,表达了对社会的关爱。而在确立课题研究目的时,也可引导、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如在开展“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时,学生通过进行课题研究目的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肩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了要“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了自我的责任感。
(二)通过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科技创新活动要求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在实践中获取科学的数据。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网络交流活动、定点采访和随机采访等多种形式收集调查资料。通过深入一线实地调查,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很好地培养了中职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在开展“中职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念的调查”时,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就深入地了解到中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部分中职学生无法顺利就业。通过调查,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从而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的就业能力,不会存在过高的择业期望值,并通过改变就业观念来拓宽就业渠道。实践证明,参与该研究课题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都比较顺利。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发挥创意,设计并组织各种诸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辩论赛、宣传手册、创建论坛和发起微博等形式的活动。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开展、活动的总结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提高了组织能力。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尝试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在实践中形成了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和感受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如在开展“中职学校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时,就举行《快乐社团,伴我成长》知识竞赛活动,举办《弘扬社团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演讲竞赛活动,举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论比赛,进行《走进社团文化》的专题采访活动,创建《中职学校社团建设情况调查》的论坛等,这些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既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通过总结及撰写报告,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活动结束后,通过及时归纳总结,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科学思维,将实践结果升华到理论高度,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在完成此项活动的过程中,科学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学生通过对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支出进行调查,然后整理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撰写调查报告《树立正确消费观,引导学生科学理财——关于汕头市中学生理财情况的调查》,提出家长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校应进行理财知识的普及,学生自身需养成良好的消费观,从而科学理财的建议。在整理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需要学生运用“调查、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研究的方法,要求学生善于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五)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科技创新活动是以个人兴趣为引导的团队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从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开展主题活动、整理调查数据到撰写调查报告,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集体协作,这就要求成员们必须具有团队精神,懂得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与合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每个成员都融入团队,一起构想方案,一起解决问题,一起克服困难。如开展“中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时,就举办“爱心送关怀”系列活动——汕头市福利院爱心探访活动,该活动包括“捐爱物,献爱心”活动,成立了爱心小组、“爱心送关怀,倾听爱的声音”活动这三个部分。而在号召本校学生捐物,与汕头福利院联系并探访孤儿等活动的策划与开展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小组内的成员面对困难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最后终于使问题迎刃而解,该活动得到福利院的表扬,而爱心活动也引起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实践中慢慢得到提高,培养了企业最重视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六)通过总结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因此,对成绩考核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为了更好地达到德育的目的,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通过自评,学生可以如实地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扬长补短,增强自信心。通过互评,学生可以学习其他组员的优点,而避免犯相似的错误。通过师评,指导老师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结语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训练;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b)-0138-0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预后不良和病残率高的严重精神疾病,至今国内外尚无有效的预防对策,很容易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精神分裂症[1]。随着精神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已经不仅停留在如何治疗和控制的领域,开始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2-3]。有研究显示通过职业技能、社会生活技能及其他躯体、心理等多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尤其是打破封闭模式的康复训练,到社区进行开放式的康复训练能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4]。本研究采用意大利的院外社区开放式康复的先进管理理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让患者在社区中生活,最终离开医院、重返社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于2012年1月~2013年10月入住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以下简称“我院”)开办的“康复者之家”的40例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病程在2年以上,无严重躯体疾病。排除标准: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其他精神病和药物依赖或者酒精依赖者;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患者。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0~62岁;病程3~40年;文化程度:中学以下18例,中学16例,大学及以上6例;婚姻状况:已婚4例,离异19例,未婚17例。
1.2 方法
1.2.1 质量控制方法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精神科医师(经过一致性检验,κ值为0.88),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量表(SSPI)、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成人用)(GQOLI-74)入组时对40例康复者进行评分并记录数据,在其入住“康复者之家”并经6个月的开放式康复训练后,再次由同一组精神科医师对其进行评分,并记录数据,将2次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2 “康复者之家”的设立 我院把“康复者之家”设立于医院外的社区当中,室内陈设全部按照家庭模式设计,同时根据自身条件开设不同职业康复活动。每个“康复者之家”由医院安排医护人员及志愿者负责照顾、指导康复者的生活、开展康复活动。有专人管理药品,由我院的精神科医生每周访视1次,观察病情、指导用药,由已康复的患者及家属或社会爱心人士组成志愿者队伍负责照料康复者的生活,工作人员与康复者生活在一起。
1.2.3 康复训练方法 40例康复者维持原有药物治疗不变,辅助以系统性的康复训练。①日常生活训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着重于康复者的个人卫生、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建立起家庭观念,培养康复者家庭责任感。②文化娱乐生活训练:将文体疗、娱疗融于康复训练之中,增加康复者的生活乐趣。定期组织康复者游园、商店购物等活动。建立起家庭观念,训练康复者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和正常生活,培养康复者家庭责任感。③职业康复训练:“康复者之家”根据自身条件及所在社区资源开设小超市、一次性筷子包装、洗车、一次性尿垫加工的职业康复活动,工作时间为每日6 h,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及工作量给予康复者一定的奖金,定期总结,调整康复计划。④心理技能训练:由心理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并确定存在的问题,制订个性化的心理功能训练。采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社会实践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每天不少于1 h的心理技能训练,并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不断调整训练内容。
1.3 评定工具
1.3.1 评定工具1 采用PANSS用于评定精神症状的有无及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阳性、阴性、一般精神病理和总分4个分量表,按精神病理水平递增的7级评分,分数越高精神症状越严重[5]。
1.3.2 评定工具2 用SSPI评定社会功能。SSPI为周朝当等[6]于2002年为适应康复工作需要而编制,并于2003年加以修订而成。共有12个条目,按0~4五级评分,0分为该项功能缺乏,1分为需要花人力协助完成该项功能,2分为该项功能存在,但需监督才能完成,3分为能自行完成该项功能,但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4分为该项功能始终能保持良好。分3个因子:因子Ⅰ:日常生活能力(含条目1~3):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越好;因子Ⅱ:动作和交往情况(含条目4~8):反映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和交往情况,得分越高患者正常活动能力越强、交往状况越良好;因子Ⅲ:社会性活动技能(含条目9~12):反映患者与社会活动有关的一些技能,得分越高患者的社会活动技能也完好[4]。社会功能缺陷分级:
1.3.3 评定工具3 用GQOLI-74来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共有74个条目,分别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来评定,采用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7]。
1.4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0例康复者入组时和康复训练6个月后PANSS评分比较
康复6个月后,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入组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40例康复者入组时和康复训练6个月后SSPI评分比较
40例康复者在康复训练6个月后日程生活能力、动作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3个方面均较入组时有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40例康复者入组时和康复训练6个月后GQOLI-74评分比较
40例康复者在进行开放式康复训练6个月后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和物质生活维度上均较入组时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急性期精神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是亦有不少患者因为个人的服药依从性、社会、家庭的原因及疾病本身的特点,病情往往会迁延不愈,逐渐发展为慢性精神分裂症,并且病情往往多次反复,患者的认知功能、情感交流、意志活动都具有明显的社会不适应性,表现为缺乏主动性、记忆力减退、情感淡漠、行为退缩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社会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8-9],并且多数患者不能出院,长期生活在精神病院的封闭的环境里,患者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病房内,不得随意外出,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常有严重的病耻感、紧张、恐惧、孤独、被歧视的感觉,心理和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进一步加重患者社会功能的衰退,不利于病情的恢复,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10]。研究认为,封闭式管理越来越加重患者的退缩、生活懒散、情感淡漠等阴性症状,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11]。目前国内有许多医院建立了过渡机构,毛志群等[12]研究认为经过中途宿舍的系统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精神疾病的恢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郭细先等[13]研究认为就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改善而言,间断住院结合家庭治疗模式比连续住院模式更具优越性。陈贻华等[14]研究认为社区康复与患者长期住院对比,社区康复可以使患者尽快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或家庭,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借鉴意大利UFE组织(家属-康复者专家)的由康复者及家属作为志愿者照料康复者在社区进行开放式康复训练的模式。以躯体、心理、社会工作等多个角度为出发点,建立了真正在社区中的“康复者之家”,借助医院的专业医疗资源,开办集居住、生活、康复、工作4维一体的意大利模式的社区康复机构――“康复者之家”,无论从康复者之家的选址、布局、功能都尽可能地融入社区,在生活、工作、劳动过程中,通过和志愿者的交流和沟通,和周围社区的人员、环境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正常的情感反映和对周围环境的融入,增强了康复者的集体荣誉感及现实生活中的竞争意识,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场景的模拟和实践,有力地加强了康复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退缩、抑郁、社会技能的减退、日常生活能力的衰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15-16],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弥补了目前现有许多机构的不足,真正让患者融入社会,同时引进志愿者和患者一起生活,改变了我国精神病院一直封闭式的管理和康复模式,有利于患者各方面的尽快康复,提高了患者主观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患者的社会功能,为患者出院后尽快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
本研究中通过6个月的开放式社区康复训练模式的康复治疗。在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入组前(P < 0.05),SSPI量表在日程生活能力、动作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3个因子方面都有明显高于入组前(P < 0.05),GQOLI-74量表在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和物质生活维度上均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都提示通过高度接近于社会的“康复者之家”开放式康复训练,明显缓解了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尤其是阴性症状和社会技能方面的改善尤为明显。
总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经过入住“康复者之家”的社区开放式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患者的全面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适合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推广,但是时间还较短,病例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Daniela S,Martin B,Jaspen E,et al. The illness and everyday living:close interplay of psychopathological syndromes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in chronic schizophrenia [J].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11,261:85-93.
[2] David L,Roberts,David L,et al. Social cognition and interaction training(SCIT)for out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A preliminary study [J]. Psychiatry Research,2009,166:141-147.
[3] 刘振英.开放式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337-338.
[4] 王妙妙,周玉英,丁皎,等.开放式管理及社会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J].中国康复,2012,(3):232-234.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67-277.
[6] 周朝当,贾淑春,普建国.自编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信度、效度的初步检验[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3):144-146.
[7] 李凌江,杨德森,周亮,等.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在中国应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 36(3):143-147.
[8] 曾俊,唐琼兰.病房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4):249.
[9] 杨雀屏,周德祥,朱建忠,等.社区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杂志,2011,26(1):76-78.
[10] 刘月芬,郭金刚,李全兵,等.工娱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9):1045-1046.
[11] 宋亚军,张保利,李阳,等.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3,28(4):316-317.
[12] 毛志群,李达,张国富,等.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住中途过度宿舍行系统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286-1288.
[13] 郭细先,徐莉,陈连洲,等.住院方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 19(6):580-582.
[14] 陈贻华,林振东,欧阳晓青,等.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与社区康复治疗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3):263-264.
[15] 张桂华,曾丽苹,赵祖安.院内综合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 8(6):162-164.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从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出发,本文首先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等5方面建立了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建立了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对比分析了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为现阶段高校和用人企业对学生综合能力测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73-04
作者简介:杨东欣(1993-),男,河南郑州人,复旦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社会学方向。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批准开设的心理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已有32所。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大多由师范院校和综合类院校设置的应用心理学承担。然而,培养出来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对病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胜任临床心理学职业的技能需要,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低,各个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参差不齐,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针对各高校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成为各高校临床心理学专业和社会临床心理学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在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王艳郁等[1]比较了国内外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别,依据布尔达模式,提出了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姚萍等[2]介绍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针对国内培训的现状,从两个方面总结了在国内进行临床心理学系统培训的相关建议;刘军等[3]调查了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实践学习的培训效果,得出精神科实习培训能够提高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对临床心理实践的胜任力;胡丽萍[4]分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对象,为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吉峰等[5]分析比较了我国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5所师范院校和5所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针对这些高校人才培养目前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应用心理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的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很少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相应的评价,且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实际培养质量的紧密结合。因此,本文在建立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对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类测评,明确其优势和差距,为医学院校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合理的依据。
1 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急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现代社会要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还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分为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层面,素质目标反映了一个人才的内在修养,包括个人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能力目标则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互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即人才的社会价值,包括个人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本文从社会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出发,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素质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等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根据对文献的研究和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确定这5个方面的三级指标[6]。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 评价模型构建
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是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对所考虑的众多变量,通过线性组合剔除其相关性或重合性,取出少数互相无关的变量,即主成分使它们反映原始数据的总体特征,并按照主成分得分对样本排序,再以这些综合变量作为聚类分析的新的数值数据,对样本分类排名[7]。因此,本文利用已构建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综合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首先,根据各个医学院校的m个主成分得分,把人才培养质量处于相近水平的归为一类,人才培养质量相差较大的医学院校归于不同的类别;其次,计算各个类中主成分的平均得分,依据各类间得分高低进行类间排序;最后,根据主成分的得分对各类中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排序,与类间的排序综合分析之后进行新的排序,得出聚类分析结果。
1.2.7 综合评价
综合分析评价函数F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后,对各个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排序,以评价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学校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其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收集及处理
本文针对各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高的现象,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设计发放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问卷[11],整个过程符合调查抽样随机性的原则,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有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因为社会中临床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大部分源自这些高校,调查的结果更能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真实情况。各个指标的满分为10分,样本的指标数据见表2。
2.2 模型求解
首先把选取的12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导入spss19.0中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此得到各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和成分矩阵,具体见表3-表5。
从表3中可以看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大,需要先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或重复性。通过计算得出各个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第一成分到第四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6.583、2.829和1.033,均大于1,并且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7.039%,可见这3个成分包含的信息量占原始数据信息量的87.039%,可以反应原始数据的大量信息,提取这3个主成分比较合适[12]。因此,本文选取前3个成分作为评价各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成分指标。
根据表4和5,把主成分对应的特征根开方,用主成分系数矩阵中每列的系数矩阵和其相除得到的相应数据代入公式(3),得到主成分的表达式:
根据以上主成分表达式和综合得分的表达式,计算出10个医学院校的各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见表6。
从表6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信息,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知识能力方面的信息,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信息。
最后,用SPSS 19.0对3个主成分做聚类分析[13],聚类的树状图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聚类的结果为{6、7},{1、3、4、5、8},{2、9、10}三类。再根据各个类别中主成分的得分进行排序,得到如下结果:{9、10、2、6、7、8、3、4、1、5}。
2.3 实证结果分析
①第一类{9、10、2},其主成分平均得分14.2547,分析表明这些医学院校培养目标明确,能够针对自身特点对临床心理学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同时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心理学专业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做的比较充分,使得这些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评价都是比较高的,能为临床医学、科学研究、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心理学教学等领域提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临床心理学人才。
②第二类{6、7},其主成分平均得分8.5471,分析表明这些医学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偏向于培养临床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实验等实践教学,同时与心理咨询中心、附属学校以及当地的一些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场所,使学生能够较好的胜任临床心理学领域的职业需要,但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相对薄弱。因此这些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
③第三类{8、3、4、1、5},其主成分平均得分4.1791,分析表明这些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没有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且忽略了对临床心理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些医学院校应明确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完善课程体系,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此提高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从实际评价结果来看,本文的评价模型综合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优点,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的综合排名比单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的排名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通过主成分分析降维,公共因子的提取、综合因子得分的计算等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同时通过聚类分析,将各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归类,便于针对性采取措施,加强人才能力的培养。所得出的结论简单直观地反映了不同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存在差异,有利于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为各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艳郁,孙宏伟,程乐森,等. “布尔达模式”在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一二四八”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释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2:38-39.
[2]姚萍.关于中国临床心理学系统培训的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3:385-389,384.
[3]刘军,丁欣放,钱铭怡,等.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精神科见习培训效果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05:350-356.
[4]胡丽萍.社会转型期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105-106.
[5]吉峰,李淑玲,李雪梅,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13-14.
[6]石华敏.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7]汪雅霜,矫怡程.“985工程”大学质量工程实施成效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04:29-32.
[8]何悦,李岱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7:135-138,143.
[9]李秀楼,程霓虹,陈英等.运用主成分聚类方法评估综合医院临床科主任能力[J].中国卫生统计,2012,02:249-250,253.
[10]迟国泰,曹婷婷,张昆.基于相关-主成分分析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01:111-119.
[11]刘鹏,王金凤.基于FA&CA的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02:62-65.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遵医行为; 电话随访
中图分类号 R7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6-0148-02
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致病因素复杂,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不明确。该疾病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首选的治疗措施,症状基本消失后尚需较长时间的药物维持治疗,以防复发。因此,患者对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是保证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的关键。但多数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各种原因对治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康复。因而,如何提高患者院外治疗的遵医行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文献报道,定期电话随访干预是院外定期康复指导的较好方式,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保持病情稳定,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本研究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对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并与非电话随访作对比,以探讨电话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3月出院的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无合并脑器质性疾病和躯体疾病,无合并其他精神障碍。其中男105例,女75例,年龄18~66岁,平均(41.6±12.5)岁,病程0.5~15个月,平均4.5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男53例,女37例,年龄18~65岁,平均(41.2±12.1)岁;对照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8~66岁,平均(42.2±12.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出院前接受院外指导,观察组进一步接受定期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
1.2.2 电话随访 (1)对回访护士的要求:要求为主管护师以上,临床经验及专科理论知识丰富,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较好,对患者情况熟悉。(2)建立患者健康回访档案:建立规范的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登记本,内容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期间治疗情况、出院时间、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回访日期及方式、反馈意见、患者家属提出的建议及问题、回访者。(3)随访时间:患者于出院后两周进行电话随访1次,之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4)随访内容:随访前应熟悉患者的个人情况,随访时了解患者的精神症状、病情变化、服药情况、饮食、睡眠、情绪控制、社会活动参加情况等。讲解疾病康复期的病情特点及预防复发的相关知识;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合理的指导,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嘱患者常规服药,定期复诊,指导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种疑问。
1.3 观察指标
于患者出院1年末,采用自行设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调查表,进行电话问卷调查,分析患者的遵医行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详见表1。随访1年末,观察组患者在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作息规律、情绪控制、合理饮食、社会实践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好发于青壮年,呈缓慢或亚急性起病,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心理、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其沉重的负担。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治疗方式,能控制病情,但需长期药物维持治疗,方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预防疾病复发,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住院治疗期间,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较高,但出院后维持治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使得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复发率升高。研究显示,不遵医行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相关[4]。有文献报道,患者的不遵医行为使精神分裂症复发住院高达62%[5]。提高院外治疗遵医行为是减少疾病复发的一个容易忽视的重点和难点[6]。因此,提高出院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电话随访工作逐渐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7-8]。
电话随访是一种开放式、延伸式的健康教育形式,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延续,可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和规范性,从而保证治疗效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仍需长时间药物维持治疗,通过电话随访能了解出院患者是否按时服药,提醒患者遵医嘱按规律、按量服药,避免因药物剂量不足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剂量过大产生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电话随访能够帮助患者认识到疾病的特点,分析自身疾病,以及维持用药治疗的重要性,强化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宣教维持治疗的重要性是促使患者维持治疗的重要环节[9]。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部分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不了解疾病的特点、症状及转归,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尤为重要,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程度[10-11]。电话随访能指导患者观察服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正常的心理应对能力,思想压力大,同时存在恐惧感,担心药物会对身体健康及生理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对药物治疗丧失信心,针对此现象,电话随访可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疑虑、消极、悲观情绪,指导其观察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使其端正态度,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遵医行为是指患者求医后其行为和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而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程度的高低,可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为进一步探讨电话随访对遵医行为的影响,笔者所在医院对出院的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观察组接受定期电话随访,对照组不接受电话随访,随访1年末,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作息规律、情绪控制、合理饮食、社会实践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电话随访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沟通手段,能为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良好的人性化服务,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精神分裂症及维持治疗的重要性,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遵医行为,保证了临床疗效,降低了疾病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程素白,乔玲娟.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率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6(54):212-213.
[2]顾桂英,曾德志,樊学文,等.定期电话随访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预防作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2):206-209.
[3]孔莲娥,陈艾华.电话回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87-88.
[4]宓为峰,邹连勇,李梓萌,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复况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1):25-28.
[5]张达平.精神病分裂症患者不遵医行为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08,21(6):928-930.
[6]程燕,余兵,潘淑芳.精神分裂症院外治疗遵医行为的调查[J].农垦医学,2008,30(4):303-305.
[7]周昭君,史水红,张招琴,等.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的依从性效果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8,7(6):412-413.
[8]杨瑞华,王素红,邱玉华.电话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378-1379.
[9]陈炳英,严春娟,姚永新.影响院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药物治疗的认知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3,17(8):964-965.
[10]张敏,江志萍.健康教育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上海精神医学,2010,22(3):151-153.
[11]王继红,宋新勤,李莹,等.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改善的调查[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46-247.
[12]吴金花,谢素芳.精神分裂症患者不遵医行为的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695-5696.
[13]张献强,林海程,谭文艳,等.电话随访和家属资源中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16):2432-2433
[14]林连英.药物管理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86-87.
[15]马灵亚,吴桂红,陈利军.家庭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遵医行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8(9):73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