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碳审计全覆盖问题研究

时间:2023-05-11 17:55:40

序论:在您撰写碳审计全覆盖问题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碳审计全覆盖问题研究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在2020年制定的“双碳”目标。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全面推行碳审计对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格局。本文以我国碳审计全覆盖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指出我国碳审计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审计主体发展不协同、数据核算难度大、审计意识薄弱以及审计结果运用不恰当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碳审计的经验,提出“双碳”目标下推动碳审计全覆盖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双碳”目标;碳审计;全覆盖;低碳经济

一、引言

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所面对的重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保护全球生态系统安全、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并通过一系列减排措施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许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在之后的一系列重大生态与战略会议上反复强调这一目标。这表明,严格控制碳排放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碳审计是管理碳排放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推进碳审计全覆盖,有利于我国绿色低碳经济的建设,如期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绿色动能。当前,我国的碳审计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实施广度及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总结与完善。所以,如何推动碳审计全面覆盖,充分发挥其在我国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要加强对碳排放审计的监管,积极开展碳审计全覆盖研究,并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措施,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审计力量。因此,为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亟须对碳审计全覆盖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

二、“双碳”目标下碳审计全覆盖的制约因素

(一)碳审计法律法规与准则尚待制定

我国的碳审计业务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有法可依是开展碳审计业务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国政府先后发布了与碳排放相关的政策文件,如《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等[1],为碳审计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然而,我国现行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都没有将碳审计包括在内,无法为公司制定具体的碳信息披露标准,导致碳审计工作缺乏指导和依据。此外,我国尚未制定针对碳审计的准则,无法构建一个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程序规范、内容完整的制度体系,从而增加了审计投入成本,降低了审计质量。

(二)碳审计主体协同合作体系尚不完善

国内学者对碳审计主体协同机制尚存在诸多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碳审计以政府审计为主,形成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主体,是一种主—辅—补的审计格局[2]。还有的研究者提出,在确定碳审计主体时,不仅应遵循审计独立性、审计报告质量和审核费用这三项基本准则,同时鉴于在碳排放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碳审计主体选择上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碳排放专业组织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等均有机会作为碳审计主体[3]。还有的学者提出,应由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共同建立“三位一体”的审计体制[4]。因此,在碳审计中,如何统筹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三者的角色定位,使得三大审计主体优势互补,实现碳审计的全面覆盖,仍需进一步探索。

(三)碳审计数据获取、核算难度大

第一,碳排放监测技术落后。碳排放监控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手段,现有的监测方法只能进行定期监测、取样和报告,无法做到完全覆盖,且温室气体排放形式复杂多样,监测较为困难[5]。第二,缺乏碳核算依据。在获得了碳审计数据后,如何进行核算是审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缺乏碳核算的依据和方法使得审计师开展碳审计工作困难重重。第三,碳审计工作方法比较滞后。目前,我国碳审计采用的方法是专项减排基金的审计[6],较为落后。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碳审计起步较晚,审计人员对碳审计工作方法的研究还不够透彻,缺乏碳审计的专业人员。

(四)企业低碳意识薄弱导致取证困难

首先,大部分上市公司不愿主动公开碳信息。碳审计涵盖的领域较为广泛,需要审查企业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加之企业对碳审计知识的缺乏,担心披露碳信息会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7],导致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其次,由于公司在披露碳信息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导致企业披露的碳信息内容形式不一,且对数据的理解存在差异,使得信息的实用度和可读性大大下降。最后,公司选择性地披露碳信息,对自身不利的信息选择隐瞒,导致碳排放数据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加大了碳审计取证工作的难度。

(五)碳审计结果应用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的碳审计结果运用并不理想,主要用于节能减排项目效果和财政资金合理使用方面。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部分企业和公众对“双碳”的认识不够充分、对碳审计工作参与程度较低。尽管一些企业具备了碳审计意识,主动进行碳审计并进行披露,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的约束,没有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导致碳审计工作进展缓慢。为了有效监测碳排放,碳审计需要扩大其结果应用领域,从而推动碳审计实现全面覆盖。

三、发达国家及地区开展碳审计全覆盖经验借鉴

(一)英国:碳审计法律法规完善,审计主体协同发展

首先,英国的低碳审计起步比较早,在低碳经济方面英国走在世界前列。低碳经济的观点第一次出现在2003年发布的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8]。其次,英国政府成立环境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审计政府各类政策及重大项目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政府针对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及执行情况、政府各部门的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等。此外,英国2008—2009年度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低碳审计的具体目标。最后,英国的碳审计主体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在英国,国家审计主导碳审计工作,它通过直接参与、协作参与、开设账户参与的方式从宏观角度对企业进行碳审计。社会审计的职责是审核和鉴证公司的碳信息,编写碳审计报告并对外公布。内部审计负责审核企业是否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核查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否符合年度减排指标,并将审核结果上报董事会,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

(二)香港:全面推行建筑物碳审计,规范碳足迹计算方法

香港是率先实行碳审计的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8年7月开始推行香港第一项建筑物“碳审计”指南,以协助建筑物用户及管理人员了解温室气体排放的原理,并且使其参与碳减排行动。此外,香港的建筑碳审计核算方法采取生命周期法,首先把全部生命周期区分为不同的生命周期,之后再依次确认不同生命周期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并构建适当的模型测算碳排放量。香港政府在统计建筑物的碳足迹时,把企业的绿化列入其中,这样的统计方法能够帮助企业增加绿化的覆盖面积,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美国:碳审计范围广而有力,人才体系健全完整

美国在碳审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研究美国审计署碳审计将对我国政府碳审计的工作大有裨益。首先,美国的碳审计范围广泛,包括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审计、对气候变化的审计、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温室气体减排审计、以非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温室气体减排审计。其次,美国的审计长公署独立性强,它直接受议会的领导并直接对议会负责而不受行政上的干涉。再次,美国的环境审计要求专业的审计师必须具备国际注册会计师的资质,并且要具备环保意识、丰富的生态知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等。最后,根据美国碳审计发布的信息,约有超过半数的碳排放量是由家庭和个人产生的,所以美国把碳审计集中在居民的生活方式上,并通过促进居民的低碳意识来降低碳排放量。

四、有效促进碳审计全覆盖的具体措施

(一)加快建设碳审计法律法规与准则体系

首先,我国应加快碳审计的立法工作,为碳审计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可从《国家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等现有的法律法规入手[9],相应地补充碳审计有关内容,使碳审计法律法规更具针对性。其次,地方政府应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规,为“双碳”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能够明确各地方政府的法律责任,保证地方碳审计工作的落实,推动各省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最后,政府可以从碳排放源头入手,征收与碳排放相关的税,同时对那些超出碳排放标准的公司进行处罚。此外,审计准则为审计工作提供指导,对推动碳审计全覆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政府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应从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审计证据、碳审计报告格式与内容以及审计结果运用范围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碳审计准则,以规范碳审计人员的行为。

(二)建立碳审计主体协同机制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主体应分工明确,形成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审计模式。首先,国家审计应带头引导。我国碳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权威作用,对全国各个区域的碳审计进行全面统领、指导和监督。国家审计可对部分企业开展碳审计,并对社会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进行复核。其次,社会审计要积极接受国家审计的科学指导和管理监督。社会审计的重点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通过不断提高碳审计质量来确保碳交易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碳信息鉴证功能,从而保证碳交易市场运行的高效性。最后,内部审计从微观角度出发,持续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内部碳审计塑造公司形象,帮助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企业内部碳排放体系,进一步增强内部碳排放制度的科学性,使企业实现价值增值。通过三个审计主体的优势互补,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碳审计的监督职能,从而实现碳审计全覆盖。

(三)推进大数据应用,规范碳核算标准

第一,将大数据应用于碳审计中。一方面,政府可以在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搭建全国性的碳数据采集平台,对各个区域、各个行业的碳排放进行全面监测和分析,从而明确碳排放主体责任和碳审计重点[10],为碳审计提供指导意见。另一方面,企业要对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实时监控,并将数据实时上传到云端。通过数据的横纵向对比,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企业在碳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改善。第二,规范碳核算标准。政府应当设立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统一计算标准,同时为了方便计算,可将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按照确定的标准转化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统一核算。第三,积极推进碳审计专业化建设,鼓励各高等院校开设碳审计专业,进一步规范考核体系并且完善培训体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碳审计人才。

(四)增强企业碳信息披露意识

碳审计在我国尚未普及,企业与公民低碳意识薄弱,制约了碳审计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的作用。第一,引导企业认识碳信息披露可能带来的收益,例如,通过碳信息披露有助于展现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等。同时,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应给予政策上的优惠,鼓励各类企业主动披露碳排放信息,并出具碳审计报告。第二,政府应尽快制定科学、权威的碳审计标准,规范碳信息披露内容、形式和程序,推动碳审计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第三,充分运用媒体的力量,加强公众对碳审计工作的关注,使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此外,企业还可以定期组织低碳活动[11],将低碳文化融入公司的体制文化。

(五)拓宽碳审计结果运用范围

在碳审计技术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碳审计的成果在碳信息披露、碳技术先进水平、碳政策制定和对外交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此争取其在低碳环保中更多的话语权。目前,我国的碳审计结果应用领域比较狭窄,不应只用于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减排项目的推进不利问题上,可以应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内容中,并将其作为企业上市的关键指标,从而使企业更加关注碳审计。此外,碳审计结果还可向碳减排体系的有效性、碳减排技术的创新性、碳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以及外交政策等方面扩展[12]。

五、结语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碳审计全覆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推行碳审计既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碳审计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政府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与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碳审计法律法规与准则。在此基础上,改进碳审计主体协同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碳审计意识,并通过大数据技术提高碳审计工作质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伶俐.“双碳”目标下碳审计的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J].财会月刊,2022(S1):3-7.

[2]钱纯,苏宁,孟南.关于我国碳审计主体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17):76-78.

[3]郑石桥.论碳审计主体[J].财会月刊,2022(09):94-98.

[4]吴江玲.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碳审计问题研究[J].绿色财会,2016(04):31-33.

[5]方昌健,张璐,赵琛,丁佳琪.我国碳审计的发展现状及技术路径分析[J].审计观察,2022(09):20-23.

[6]王小雨.国有企业碳审计推动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10):45-47.

[7]李兆东,李萝宇.审计法对碳审计的积极影响[J].审计月刊,2022(06):20-22.

[8]熊欢欢,杨赛得斯,邓文涛,阮涵淇.国外碳审计经验及启示[J].财会通讯,2016(25):111-113.

[9]庄尚文,蒋屠鉴,王丽.新时代推进碳审计全覆盖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20(17):86-91.

[10]何慧.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推进我国碳审计发展的路径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4):52-55.

[11]郭东东.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企业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22(14):177-179.

[12]王颖,顾颖.“双碳”背景下碳审计的思考[J].会计之友,2022(18):87-92.

作者:姜凡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