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思政体系建设

时间:2023-05-05 11:07:53

序论:在您撰写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思政体系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思政体系建设

引言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最重要产地,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理论知识和高超技术,还具有健康向上的思想观、价值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人”。产教融合主要指在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中,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围绕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的协同合作活动。新时代在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提出产教融合的新发展规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要牢牢把握新机遇,攻克新挑战,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一、高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重要价值

(一)课程思政内涵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确立的教育根本任务,并逐渐成为各级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导向。在此基础上引申而来的课程思政教育则是对传统思政教育课堂的一种延伸方式。传统思政教育以思政课堂作为主要手段,利用课堂短暂的时间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专家对此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后,指出其不足之处,认为单纯的思政课堂教育无法实现对学生连贯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在形式上过于单一、在内容上过于缺乏、在方法上过于守旧,不利于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而课程思政则具有传统思政课堂所欠缺的优势,它是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联合体,通过将思政教育内容引入其他专业科目课程,渗入其教育教学体系,从而将思政教育过去单一的教学形式转变为更加丰富的实现手段。高职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是学校整体参与,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方针政策的结果,是调动学校所有教师实现自身所教专业教育教学变革的一次活动。高职院校通过充分挖掘不同课程本身蕴藏的思政资源,由教师在各个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传送于学生,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完成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二)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课程思政对于实现高职院校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更是打破了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在内容上具有可塑性,在形式上具有多种可能,能够以不同的载体作为传播途径,达到最终目的。从教育理念来看,课程思政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理念束缚,改变了其以往认为思政教育只有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单一路径,通过转换教育理念,极大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而这一理念也是符合当前世界多元发展观念的一次革新,与时代演变趋势具有同步性。从现实价值来看,课程思政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与各个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了“三全育人”。这样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凝聚合力形成协同效应,极大地丰富非思政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价值,有效提升课堂实效性。同时,课程思政能够极大地缓解和稀释当前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带来的冲击,树立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加深其与祖国的纽带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工程在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具有双重价值,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要求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转型的必然之路。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新特征

(一)教育主体的转变

在以往,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方式侧重于以学校为教学主阵地,教师为施教主体。这样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较大优势,但是对其实际操作能力却有很大的局限性。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职,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企业发展情况了解较少,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操守教育。在产教融合的理念变革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学校和政府、企业之间实现了现实层面的三方联动,致使学生的施教主体由学校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三方协同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变化同时将会带动高职院校本身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思政教育建设的主体将由各门学科教师转为企业和高校教师共同组成的团队,这对于以往以教师作为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主体来说,教学主体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两者由于所处环境与相应目标的不同,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两者在开展协同创设思政教育时难免走向不同的方向,出现分歧,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增添了新难度、新挑战。

(二)教育内容的转变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下,我国教育部门将德育目标进行阶段化划分,使得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其特定的德育任务。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将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其理论依据,与高校思政教材加以结合,主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祖国情怀、党的拥护、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教育养成,使之成为新时代下爱护国家人民、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优秀青年。这是德育目标中最为重要坚实的一部分,是德育思想和理论的最终体现。但是,作为为国家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高职类院校,学生健康积极的职业素养也应当作为其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产教融合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加入就会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带去新鲜的血液,一定程度上革新和扩充其德育内容。

(三)教育场所的转变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场所以学校为主要场所。高职院校学生以实验室和课堂为主阵地,分别接受理论知识教学和动手实际操作。在学校德育教学的场地限制下,学生只能接受书本和口头形式为主的德育灌输,无法体会到德育实际运用的真实感。而在产教融合引入高职院校,成为其办学方式后,企业为学校的德育开展提供了实际观察地。学生可以在企业学习和实习期间,参与到真正的企业生产线,在进行实习工作时,观察到真实的企业职业理念,感悟到思政理论知识在现实层面的运用。例如,员工必须有守时的理念。

三、高职课程思政面临产教融合带来的新挑战

(一)企业思政教育参与度低

产教融合改革的初衷是带动企业高速发展和充实学校教学资源的双重共赢,使得企业、学校互惠互利。但是在实际开展协同办学的过程中,许多企业以利益为驱动体,过于注重产业利益和企业短暂性发展指标,导致其在合作过程中较少将工作重心关注于学生的发展。由于学校和企业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不同,两者在利益理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学校在与之进行交流沟通时,无法将其教育理念完全传导于企业带队人员,致使两者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中途夭折,难以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产教融合发展趋势下,企业也成了教学的主要参与主体之一,其在学生德育养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组织实施面临新挑战

传统学校思政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固定,通常是以学校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以班级为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针对发展情况相当的学生开展无差别式的系统性教育。但是,随着产教结合进入高职院校,参与学校各方面改革,使得其办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角色在其发展下也有原先的单一身份即学习者的身份,转变为工学结合的双重身份者,参与到企业工作实战场地。在此发展趋势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便不可避免面临着教学组织形式变化的新问题。学生在企业工厂实习实训时,通常会被打乱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使得教师无法轻易形成统一体进行系统教学,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出现较长时间的空位缺失,不利于形成可持续性德育教育。

(三)教师队伍思政水平参差不同

新时代下,综合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高校教师队伍。在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着理论知识和实际演练的双重考验,同时企业相关人员也已经成为开展教学的一线人员,思政教育处于多元教学主体的新模式。虽然多元教学主体能为学生的思政教学带来新体验,但是此教学模式同样存在一些潜藏的危险和纰漏。企业工作团队人员组成较为复杂,社会阅历和个人情况各有不同,可能存在与学校德育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的问题。在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与其相处交流,将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意识形态的影响,产生相对畸形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其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有着较大差别,在遵循学校德育目标开展思政教学时,无法行之有效地将思政内容带入其实践课堂中,导致学生实践学习课堂只是单纯的技术演练,思政含量和教育意义较为匮乏。

四、高职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同向同行的有效对策

(一)校企结合,共创思政教育新课堂

学校和企业结合办学近年来一直是国家政府始终关注的重点项目工程。在产教融合发展下的企业工厂本身在政策上便受到了较为的优惠偏向,得以在项目申请和资金链条上得到国家的帮衬支持。企业在此经济政策之下,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将国家最终意图即高职学生育人目标的实现作为其企业发展的一部分,在保证企业基本发展的同时,与学校做好有效衔接,充分挖掘企业实践练习中可利用的思政方式,将学校思政与企业思政两者融合,“两条腿走路”,促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相应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岗位素质、工作规范等有效对接。高职院校可以选择几位思政教师组成思政小组,对企业课堂进行实地考察,探索新的思政途径,指导帮助企业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校企结合需要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形成内部紧密的联系,组建统一的思政教育施教团队,以协同育人理念作为两者合作的宗旨和原则,并不断贯彻于实际教学和实习实训过程中。

(二)线上+线下,革新思政教育新形式

随着全球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普及使得教育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较之以往,高职院校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将网络线上课堂引入其中,实现两者融合教学,完成学校新时代下的教学变革。线上教学较之线下课堂来说,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能够不限时间,突破空间限制对学生开展思政传输。产教融合下,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势必会削减一部分在校时间,教师课堂施教的时间不能再如同之前一般充裕。这就要求新形势下教师转变其以往的教学模式,将眼光转向线上教育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新型教学组织形式。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等能够在学生实习期间,利用网络便捷,在微信班级群和校园线上教学平台对学生实行远距离思政教育,定时发送国家热点议题和红色文化,从而解决现实层面无法轻易开展统一教学的难题。通过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弥补在产教融合过程出现的学生组织难、教学开展限制的种种问题缺失。

(三)全员参与,创建思政育人新合力

产教融合发展背景之下,协同育人理念应当作为两者合作的高度引领,始终是其发展和改革的应有之义。因此,高校教师团队应该怎样提高自身思政水平?企业领导和教师如何提升实践教学教育意义,将育人理念贯彻于企业实操课?高职院校与企业如何形成有效沟通,打造育人共同体?这三个问题如同三座大山摆在两者面前,只有这三个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才能够真正形成联动思政教育合力。从第一个问题来看,高职院校本身首先要从自身校资队伍出发,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理念,增强思政教育意识,提高课程思政实施能力。第二个问题,企业由于已经成为教育体的一部分,不能再抱着“独善其身”的观念,通过开办一些企业劳模演讲和职业道德培训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政陶冶和职业素养教育。针对第三个问题,企业和学校要为两者不同教师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允许其在各自擅长领域进行经验总结与分享,共同规划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促进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个专业课教学过程,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两方在分别进行自身优化后,再形成统一育人合力,将会产生出更强更高水平的教育效能,培出具备养高知识技能水平和道德要求的社会新青年。

结语

为了切实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存在转换困难的问题,加强学生在实际情形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和教育部联合提出了产教融合的理念。在产教融合发展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新常态的今天,思政教育也应当不再局限于以往传统课堂的束缚,主动寻求实现的新形势和新方法。两者的结合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教育向纵深横向综合发展最终趋势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王亮军,沈丽琴,金立艳,陶雨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2,12(2).

[2]张良,徐卫国,华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

[3]张振明,王晓琳,张建.产教融合背景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J].安徽建筑,2021,28(3).

[4]王万川.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6).

[5]孙晶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商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J].质量与市场,2021(23).

[6]王望.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设计方法及应用———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作者:李雪亮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