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4 10:04:14
序论:在您撰写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循环发展的路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要:循环农业是一种以循环方式进行耕作的农业。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相比,循环农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模式生态性更强,能够对资源进行更加高效的利用,同时也会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安徽省的农业发展面临着高消耗、高污染物排放、低物质和能源利用等问题,农业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构建安徽省循环农业新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解决资源消耗瓶颈,形成无污染体系,以技术创新、生物循环利用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农业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策略,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循环农业,是改变我国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可以全面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过程,振兴乡村经济。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村产业结构的高效调整,使其产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进一步扩大产业的规模,延长产业链,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提升,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农业的效率和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概述
1.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是指在由人类及自然资源组成的大系统中,通过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生产及产品的消费,从而改变传统的资源消耗模式,转换成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有限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随着全球资源日益紧张,循环经济的运用在全球的范围之内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改造自然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系统,使经济活动有效、有序地组织为“资源—生产—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封闭”过程,实现减少消耗,最大程度利用有限资源的目标,实现针对于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生态法则为指导,围绕生态经济,整体地进行针对于社会经济的规划,使得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能够成为生产过程的材料,从而实现废物的有效利用,实现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及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与应用,使得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1]。农业循环路径,如图1所示。
二、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
1.农业发展的资源制约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重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的农村人口比例相对较大,农业生产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问题,制约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总的说来,中国的农业资源、环境资源总量是相当丰富的,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所以,平均到个人时资源的量相对较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的稀缺程度与日俱增,开发不合理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出现了结构不尽如人意、人均拥有量不足、基本消耗巨大等矛盾。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资源大国,资源制约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人均林地面积仅占20%。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灌水量占全国的43%,比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低了30%;降水量占全球平均降水量45%左右,只有25%左右。我国化肥使用量高达860亿吨,在全球范围内占全球第一,但氮的利用率只有30%,因此,每年的氮流失约400亿元。目前,我国每年杀虫剂用量已达130万吨,而其有效利用率仅为30%。农业生产模式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落后,不但造成了有限的农业资源浪费,也使得原本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更为严峻[2]。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每天产生超过100万吨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大多没有经过妥善的处理,是主要的蚊虫滋生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土壤肥料的大量流失导致土壤表层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中的硝态氮的污染。杀虫剂的污染范围达到1.36亿公顷。“白色革命”正在向“白色污染”的方向发展。
2.农业发展的环境制约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农业应逐渐向世界各国履行自己的环保承诺,而农产品的环境质量已成为衡量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经济的重大损失。全国土壤侵蚀面积达到55亿亩;全国土地面积38%,土地流失五十亿吨,化肥流失五千万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水土流失国家;沙化面积达23亿亩,并且逐年增加2400万亩,也就是说,一年一沙化一中县,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沙漠化大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造成了每年粮食产量超过1000亿公斤;随着大气中CO2、SO2浓度的升高,我国每年遭受酸雨灾害的耕地3990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造成了耕地的生态失衡,造成了耕地的生产能力、农业品质的降低。环境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已不能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有限度的,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在不顾及环境约束的情况下,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将会引起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使资源耗尽,危害人体健康。
三、安徽省典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以沼气为基础的资源化开发模式通过沼气池作为农业界面工程,将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转化为有效的资源化利用。主要方式有:一是“三结合”,即沼气池-猪圈-鱼塘;二是“四结合”,即沼气池-猪鸡舍-卫生间-日光温室。通过该综合能源生态系统,使得生产产生的废弃物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有效利用,极大地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2.农业、畜牧及渔业的立体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学等基础理论,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将现代技术和传统农业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使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产业链[2]。在规模化农场的大棚作业区,适当的饲养家禽或水产品,以昆虫和野外可食动物为食,作为有机肥料,可以直接用于农作物的生长,可以有效的控制害虫,增加耕地的利用率,为市场供应可口的食用农产品。
3.食用菌的循环种植模式根据食用农产品安全、优质、卫生的要求,采用秸秆秤、麦麸等作为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材料。菌类产品是由生物技术加工而成的。这种生产工艺不仅能产生高质量的农产品,而且还能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秸秆和农民在传统处理方式下的燃烧。然后将蘑菇的原材料分解成有机质,再用来灌溉农田。
4.农作物残渣直接还田模式对蔬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农作物废弃物进行集中回收,转化为有机肥料。不仅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而且还降低了污染。改变传统的秸秆就地焚烧的方法,将秸秆机械碾碎后,直接还田处理,并进行生物加工处理转化为有效资源,达到秸秆的资源化目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
5.畜禽粪便利用模式畜禽粪便模式是将畜禽粪便经过技术加工转化为资源化,在种植和养殖之间进行再利用。该模式是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畜禽粪便的化肥化,是将畜禽粪便进行发酵后,再将其还田,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路径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构建科学发展模式,通过技术、信息及资金的支持,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路径,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1.加强宣传工作,提升人们的参与动力首先,加强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其次,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再次,加强人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使得人们都可以形成绿色的消费理念;最后,也加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忧患意识,以及在资源节约上的责任感,形成更加健康的、能源节约的生活及消费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又要靠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要广泛地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教育,把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渗透到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中。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等多种方式,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普及,提高全民资源的危机感和环境保护意识。要积极鼓励消费者去改变消费的理念,对于自然生态的发展形成正确的认识,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2.明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农业发展的循环发展原则。其次,在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研究,对于资源节约及资源再生等方面的研究要进行重点的规划。
3.完善法规政策建设建立健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法规,实施“污染者付费,使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方针,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合理的利用有关政策,对市场主体进行调控和影响,构建生态环境自觉节约机制[4]。要调整和实施投资政策,加强财政扶持,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和实施有关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电价等方面的政策。要加强财政、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扶持,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以及有关的统计制度,对经济进行绿色核算,并将其作为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4.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应以绿色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要积极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农业,建设绿色乡镇,减少农药的使用,逐步形成“农业废弃物”回收系统。
5.重视技术发展首先,应重点对资源节约性技术、能量利用技术及有毒材料替代技术等进行研究。加大研究力度。其次,要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相关技术后期的咨询工作提供一定的服务,及时的面向社会发表关于农业循环发展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技术的有关信息。围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共性与关键技术,选取具有代表性、可推广应用的先进、实用技术,在农村重点乡镇开展[5]。最后,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村各级科研机构、高校和农村各级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平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即重点污染物控制,对于珍贵的自然资源进行高效的循环利用,对于废旧的物资进行无害化的处理,使产业链得到显著的延长。
6.重视制度创新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对现行的利益分配关系进行再分配。所以,需要结合生态环境与基本资源之间的产权关系,重构其定价机制,以促进农民对资源的节约和再循环。安徽省要实现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走政府、技术和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之路。这不仅要靠政府的引导,还要靠新技术的大力支持,以及全面地对市场进行运作,对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利用。7.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对于循环农业的发展,要围绕地方而展开,形成三位一体的整体格局,扩展资金筹备的渠道,增加投资比例。首先,需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根据各级政府的政策规定,合理安排和落实农业、农村的财政预算内经费,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经费增长机制。合理配置生态农业建设资金,为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示范推广提供资金。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银行对计划建设的工程,要有选择性地提供资金。其次,要进一步的推动农村金融机制的改革,使农村的融资渠道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如可以针对金融机构中的高质量循环农业项目形成政府的专项资金。最后,为了减少风险,发展循环农业创造有利条件。
五、结语
发展生态农业,对于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消耗及污染是非常严重的,不利于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生态、资源、能源等四个方面的危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循环农业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更加高效的保护,对资源进行节约,使其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使资源的消耗量得到显著减少,同时,减少废物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的清洁发展,使人与自然实现更加和谐的相处。
参考文献:
[1]蔡正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花卉,2016(6).
[2]朱建奇,等.陕西宝鸡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1(35).
[3]李象林.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推广应用关键技术[J].农家参谋,2021(15).
[4]赵利.内蒙古赤峰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J].农业工程技术,2022(2).[5]孙旖彤,朱江波.陇东地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环球市场,2020(16).
作者:童国良 童丽丽 单位:皖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