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31:11
序论:在您撰写人工智能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策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由麦卡锡(JohnMcCarthy)等学者提出的,意指使机器能够模拟人的智能。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被视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AlphaGo先后战胜职业围棋选手李世石和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宣告了人工智能已经从实验室探索走向了产品应用。人工智能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的革命也随之悄然发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重任,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目前,人工智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教育平台为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环境带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课前能够为教师提供更为精准的学情分析,让教师不仅能明确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还能准确掌握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从而辅助教师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虚拟现实(VR)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构建了仿真的教学模型,给学生带来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人工智能的运用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不仅实现了课前与课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异时空互动与协作,优化了课中的讨论空间,实现了实时同屏交流,同时还可以以一种具象化的存在(教育机器人)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交流中。
最后,人工智能的运用还改变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即时言语评价为主、书面批改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智能教育平台、智能测评系统等能够捕捉、搜集和整合学生线上与线下的各种过程性数据及结果性数据,从而使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的评价更加全面。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学生提交到智能教育平台上的音频或者视频,借助语音识别技术,准确评估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尽管人工智能给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智能化的技术支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人工智能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育技术的更新发展速度之快,致使很多时候教育教学的改革追不上技术革新的步伐,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过于注重技术运用和数据分析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本质的局面。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由于人工智能时代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较为推崇,中小学课堂广泛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但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讲授主要建立在学生课前自学提出的碎片化和不可控的问题之上,那么课堂往往缺乏系统的知识内核,并且由于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完全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这样的阅读课堂其实是忽视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的。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单向化的问题。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沉浸式体验文本内容和情感,从而实现与作者精神上的交流。而人工智能运用于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将学生引向屏幕前的单向灌输和间接交流上,通常情况下,教师不能给予即时反馈,机器也只能给予提前输入好的标准化的答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互动,却缺少课堂生成的灵活而有温度的回应,而双向互动才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基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了促进人工智能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优化策略。
一、重视育人本质,树立人机协作的理念
从宏观层面来看,实现人工智能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教师转变技术至上的教学理念,重视育人本质,主动地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加强人机协作。
1.重视育人本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以人的现代化,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核心要务。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不能忽视教育的育人本质,要始终以人的发展诉求为根本目标和方向。将人工智能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学生对语文阅读文本的理解有极强的生成性,在不同于数理化这类有统一标准答案的人文社科领域,人工智能是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今后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和机械性记忆的工作可以被替代,语文阅读教学更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同理心、社交能力等等。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保存和发展人性中所特有的品质,坚持育人本质的教学理念。
2.加强人机协作在超越技术冲动,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同时,还应该树立人机相互协同发展的理念,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人机协同发展的理念下,未来的教师应是能胜任信息化时代全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数字化教师,即能熟练使用信息设备的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还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研究能力[1]。聚焦到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一方面,人工智能确实能将教师从一部分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例如,阅读教学中语音的修正、字词的批改等这类基础性知识的教学工作完全可以由机器替代,教师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情感的陶冶等精神层面的培养上。同时,人工智能基于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所提供的大数据分析,还能有效辅助教师进行精准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文本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说,人机协同教学既使规模化的教学成为可能,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教师也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主动地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并且能够在阅读课堂中熟练地操作和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或者只是简单地掌握几个基本的操作。
二、针对不同文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
布卢姆在认知目标的分类探讨中,提出了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并将教学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由浅入深的层次[2]。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层进式学习”和“沉浸式学习”。其中,“层进式学习”是指对知识内在结构逐层深化的学习,“沉浸式学习”是指对学习过程的深刻参与和学习投入[3]。在运用人工智能促进语文阅读教学变革的过程中,由于语文阅读文本有多种不同类型,为了实现学生的深度阅读,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针对不同文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现代文阅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的文本。
1.文学类文本重视情境创设文学类文本通常有着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极富感染力的内容,对于这类文本而言,学生的深度阅读表现在品味文章语言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主旨立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实现同作品与作者灵魂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共鸣。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有限,很多时候无法对文本中人物所处的背景感同身受,也就很难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文本中,从而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情况下,运用人工智能着重是创设情境,可以是音乐、视频甚至是动画等技术手段,给学生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讲授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这篇文章时,单靠教师深情地朗读或者请某位学生来领读,很难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尤其是文章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标点符号。例如,第10段中,可以使用逗号的地方却频繁地使用了句号,需要学生去体会到底是作者的疏忽,还是其中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为了突破瓶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一段贴合情境的音乐———石进的《诗与梦》,教师在句号处注意停顿的深情朗诵,配合节奏舒缓的音乐,作者文字之中的脉脉深情便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句号的使用意味着作者正沉下心来,慢慢回忆这段往事,不想让任何一处美好的细节滑出记忆。这里,教师运用音乐让学生从听觉上感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2.实用类文本重视具象模拟实用类文本以科普类文章为主,也包括新闻、报告等文体。实用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是文章内容的科学性、条理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客观性。对于这类文本而言,学生的深度阅读表现在通过文章简练、严谨的语言,能够还原事实,了解某种事物特征,理解某种现象规律。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教学难点在于文章内容通常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较少,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当学生无法在头脑中还原事物特征或者抽象出事理的时候,课堂就会显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或者增强现实(AR)技术给学生创造仿真的教学模型,模拟出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授法布尔的《蝉》这篇文章时,虽然文章语言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仅仅依靠文字的描述或者教师的讲授来了解蝉从成虫产卵到蝉卵孵化,再到幼虫脱皮,最后变为成虫的成长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缺乏一定的画面感。尤其是文章中有关幼虫脱皮的过程描写,虽然文章运用了大量精彩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住”等,但是要让学生在脑海中重现这样一个连贯的动作过程,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为了突破瓶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点击平板上的AR立体模型,加深对蝉的生物构造的了解和实现对蝉脱皮过程的全方位观察。如此一来,既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要,也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3.论述类文本重视思维构建论述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是文章内容的说理性、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作者通常会对某个问题或者事件提出自己的立场、观点,然后运用事实论据或者道理论据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对于这类文本而言,学生的深度阅读表现在通过文章论据的运用和论证方法的使用,来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条理清晰地表述作者的观点。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可视化的工具来给学生的深度阅读提供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构建思维框架。比如在讲授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运用概念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严谨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如图1所示。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迅速梳理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三、人人互动辅以人机互动,实现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
将人工智能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领域时,不能只关注如何将学生引到屏幕面前或者机器人面前,还要关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人人互动辅以人机互动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人人互动,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首先,学习需要主体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对话,这是一种生命对话,是一种言语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3]。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精神层面的对话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还需要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给学生提供面对面的反馈与指导,促进学生与作者同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交流,从而实现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培养。其次,交往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学生在与同伴的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中,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发展,形成个性,即人化[4]。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地探讨、解决文本问题,实现多层次互动的交往,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给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供的便利,采取人机互动辅助课堂教学。智能教育平台以及各种交流工具不仅实现了课堂上的即时同屏点评、批注与修改,还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异时空交流与协作,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视频交流兼顾文字交流在运用人工智能进行人机互动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需要同时兼顾视频交流和文字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还要通过教师的举止、神情等细节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学生。具体来讲,当可以使用呈现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神态表情课程视频的时候,尽量使用视频而不使用以图文为主的PPT课件;当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直播教学或者即时的视频互动交流的时候,尽量不使用提前录制好的课程视频或者提前编辑好的标准答案。这些策略的共通之处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给学生提供即时反馈。同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也尽量采用即时视频的交流方式,这样学生可以时时观察到对方的面部表情等细节,有利于交流、协作的顺利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理科,很多时候答案并没有唯一性,讨论可以是发散性的、对文本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语言表达可以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个性化的词语赏析、内容理解、主旨探究等文本解读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修改,在智能教育平台或者各种交流工具上形成文字形式,便于学生可以随时复习和参考。
结语
未来教育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人类的智慧去引导[5]。教师既不应该退回到传统、原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能盲目地陷入技术至上、技术本位的误区,而应该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重视育人本质,主动地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针对语文阅读文本的不同类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砥,饶景阳.“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创新[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7):23—27.
[2]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78—80.
[3]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1—11.
[4]郭元祥.论学习观的变革:学习的边界、境界与层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1):1—11.
[5]陈琳,杨英,孙梦梦.智慧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7(7):47—53.
作者:廖莹莹 但武刚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