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红色档案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时间:2023-03-15 12:00:48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红色档案文化传播路径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红色档案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的概念于2014年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中被首次提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课程相融合,通过对学生在思想层面的正确引导,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红色档案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培养着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家国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是生动的教学素材。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加持下,红色档案文化的传播路径得以具体化,可以更好地发挥红色档案的价值。

一、优化传播内容,推进红色档案文化进课堂

优化传播内容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前提,在以立德树人为本质的课程思政践行的背景下传播红色档案文化,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文化需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此深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一)前提:与学生深度对话,分析学生文化需求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信息传播的五项基本要素即“5W”传播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1]。该原理同样也适用于高校教师贯彻课程思政传播红色档案文化的过程,只有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进行传播,才能使传播效果最大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设置相关红色人物专题,使学生接受正统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中最为核心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应该努力成为思想维护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传播红色档案文化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红色素养,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传播技能。1.提高教师红色素养,培养教师责任意识。教师自身的红色素养是对学生加强情感培养的基础,在其基础上坚定其政治素养和政治方向。同时,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和政治觉悟,以传播红色档案文化为己任,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传播有价值的档案文化。教师是课程思政践行效果的关键,红色档案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有效传播离不开教师的潜心钻研与悉心教学。2.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传播技能。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是高校教师在贯彻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传播红色档案文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对教师传播技能的培训,是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提高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必由之路。第一,优化教师知识结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3],课程思政所践行的正是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高校教师要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革命历史知识同步精进,持之以恒。同时,教师要探索红色档案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专业认同感和价值感。第二,培养教师传播技能。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红色档案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教师要注重自身传播技能的培养。教师传播技能的培养需要教师探索新的传播方法,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由于不同学科与红色档案的契合度不同,所以对相关红色档案资源要谨慎选择,保证其主题恰当、不违和。

(三)核心:丰富教学资源,充实红色教学素材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保证教学资源的充足,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丰富的红色教学资源就是为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需求而储备的思政素材,能够解决课程思政“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处境。1.整合教学资源。课程思政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教师不仅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使命。教师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最有效的方式为整合教学资源,充实教学素材。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寻找两者的结合点提供了坚实基础,红色档案资源以其独有的历史凭证价值和教育价值成为生动的教学素材。由于红色档案具有形成过程分散,且研究成果分散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运用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之前,要对手头现有的红色档案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第一,从整合教学资源的内容上看,红色档案教学资源整合的内容要全面、深化。所以资源的整合首先要将分散的思政课学习资源和专业课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的整合达到“1+1>2”的效果。第二,从整合教学资源的形式上看,红色档案“不仅包括党政军机关的文书档案,还包括革命历史资料、手记,革命纪念地、战斗遗址、机关旧址留存的实物档案”[4],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文学创作。教师要转变思路与方法,从之前的“平面传播”变为“立体化传播”。同时,新时期的高校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数字化的进程与特点,收集电子形式的红色档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2.充分利用校史档案。校史档案是高校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档案中记载了学校的创办及发展历程。高校的发展史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史,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私地创立高校,投身于教育事业,这种精神无疑是非常让人动容的。“高校应挖掘校史档案中的思政元素,发挥校史档案的文化育人功能、服务育人功能。”[5]教师通过运用这些素材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课程思政中感悟校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档案文化,发挥校史档案的育人功能。南京邮电大学创办于抗战期间,走过了一段艰苦的办学历程,并涌现出一批爱国志士,他们为抗战时期的通信工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档案,很大程度上充实了教师的教学素材。例如:“南邮早期校友肖光华,为顺利完成通信任务,誓死不向日本帝国主义低头,最终遭到残忍迫害。”[6]南邮学子为其英勇事迹深深触动,深化了学子们的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激励着他们不断努力奋斗,报效祖国。

二、营造传播环境,实现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于“改变了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原有路向,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之中,就像盐溶于水,无形无色却又无处不在,填补了专业课程教学在育人环节上的空白,打通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从而使全面协同育人落实到细微之处。”[7]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档案文化的传播同样也需要“无形无色却又无处不在”,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在高校,课外传播红色档案文化最常见的三种途径是: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营造红色氛围;参加团学活动,传承红色基因;依托红色社团,开展系列红色教育活动。

(一)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营造红色氛围校园文化能够充分发挥红色档案文化的教育价值,新形势下的红色校园文化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浓厚的氛围来引导、塑造广大学生,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可以通过陈列红色档案展览,设立“红色文化角”等方式将红色校园文化全方位地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1年浙江省档案馆与省教育厅合作,正式启动的红色档案服务高校思政教育项目,在部分高校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还包括在特殊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带领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或者普及相关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继承优良传统,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参加团学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团学活动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高校团学活动,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热情”[8]。团学活动的开展要注意烘托红色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引起学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价值引导的任务。1.组织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9]浙江理工大学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各班级通过线下线上组织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题班会的开展践行了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核心特点,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2.开展主题团课。主题团课是提高团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作为一种新型团课教学形式,旨在引导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以每周一期的更新频率供学生通过手机进行线上学习,多期内容涉及党史学习教育,并且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系列展览。多期主题团课由主持人前往相关纪念馆和历史遗址对相关事件进行讲解,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沉浸于红色氛围中,启迪高校学生以青春之名,筑复兴之路。“青年大学习”采用新媒体形式,实现文字、图片、音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运动的轰轰烈烈,有效传播红色档案文化。

(三)依托红色社团,开展系列红色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八个统一”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创建红色社团就是运用环境、情境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典型的、隐性教育的类型。红色社团在形成之初便已具有浓烈的红色情感,产生于1920年在李大钊的带领下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如今,红色社团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华中师范大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研习社在探索红色社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路径上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高校教师应组织、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红色社团,提高自身的红色修养,深入领略红色档案文化的魅力。

三、建立联动传播机制,构建协同育人平台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也要推动红色档案文化传播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建立多方联动模式,架起高校与政府、红色教育基地、企业之间的联动桥梁,做到互通有无。

(一)出台相关政策,加强顶层设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为加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传承红色档案文化制定相应的指导办法,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支持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建立高校-红色基地协同育人机制奠定制度基础。在相关政策的号召下,高校在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使其置身于红色纪念馆之中,实现对红色档案从文字到图片、音视频的全方位感知,使红色精神深植于学生心中。政府同时也应该加大高校红色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教师在申报、跟进项目时没有后顾之忧,保证教师相关红色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的自觉性,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同时有足够的资金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遗址以及开展其他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建立高校-红色基地协同育人机制红色教育基地因其独特的资源基础和教育功能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河北西柏坡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理想基地。河北有许多高校均将西柏坡视为学习、实践教育基地,例如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同时,福建省档案馆基于福建省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继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签订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红色展览成为大学‘第二课堂’”[10]。红色教育基地是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的最佳载体,要充分运用红色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精神得以升华,思想得以洗礼,实现红色档案文化的育人价值。

(三)校企联动,推动红色展览进校园校企联动推动红色档案开发成果进学校,使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实践中也可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可以在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传承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红色档案工作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有部分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展览就是在企业和档案馆合作的基础上建成和实现的,校企联动就是要推动这些红色档案开发成果进校园,采用多媒体、3D重建等形式,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红色档案,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和赤水市四渡赤水纪念馆合作,联合开展‘四渡赤水出奇兵’红色档案史料进校园展览”[11],让学生在看中学,在学中悟,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刻领略长征精神的内涵。辽宁大学《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红色文物的数字保护:近现代战争遗址遗存场景下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就是通过校企合作而创设,并因此于2022年入选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为红色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做出了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7月6日对档案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中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红色档案工作更是如此,红色档案文化是国家重要的教育资源,是高校贯彻课程思政、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所必需的“养料”。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推进,高校要不断革新红色档案文化的传播路径,充分发挥红色档案的育人价值。*本文为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红色档案资源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文号:辽教通〔2022〕166号)阶段性成果;2022年辽宁大学研究生优质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综合改革研究项目“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YJG202201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5.

[2]戚静.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作者:赵彦昌 冯嘉然 单位: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