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57:08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与日俱增,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得到了重新审视和重视。1999年教育部便将传统文化课程设定为本科院校的必修课,并编写了权威教材,国内外许多高校也掀起了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浪潮。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培养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却始终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没有将其纳入到必修课的范畴,缺乏适用教材。可见,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的重视程度还不高,没有正确看待课程本身所拥有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课程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性”,增强其人文教育质量。当前,社会大众越来越能感受到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代教育应从人文素养、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及专业素质等层面出发,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门类,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特征。然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就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强调技术性与职业性的前提下,还需要强调“教育性”,只有当教育性、职业性以及技术性都齐备了,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称为真正的职业教育。在教育性层面,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拥有着诸多的相同之处,也需要突出人文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传统文化所拥有的“人文”意蕴能够在高职教育功能发挥及价值彰显的过程中得到体现。譬如儒家强调的“忠恕”“仁爱”“独善其身”的理念,为人的成长设置了各种生活礼仪与人生礼仪,告诉人们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此外在为人处世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敬”,即“用心做事”。这些文化资源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道家的思想强调“宁静”和“淡泊”,可以帮助学生从容应对社会生活中的伤痛与挫折,可以使其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因此,传统文化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高职院校教育性等方面具有比较鲜明的现实意义。其次,传统文化课程拥有强大的德育功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注重德行的养成,关注修身养性。通过对道德品质的追崇,使古代社会涌现出一批德圣先贤和道德楷模。此外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关注道德教育,然而并不局限在道德教育,还包括艺术、情趣及技艺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能够让道德成为学生群体发自内心的本能追求。最后是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历史演变就是一部民族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实践史。“领悟”“掌握”“探寻”及“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的国情,使学生在深刻认识国情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及爱国主义情怀,自觉成为能够积极传承及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让传统文化得到广阔的生存空间、传承空间,进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在宏观的层面上,传统文化课程的构建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让学生在了解、认知及感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时空场域”中的传承,使其拥有现代化特征,继续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价值。与此同时,还能树立文化自信,让“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开花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使其与现代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二、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是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与基本要求
首先,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是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构建传统文化课程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指引学生理性认识国情、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传统文化拥有较高的“凝聚力”和“魅力”,可以为“社会发展”“民族发展”及“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然而,在重新审视“科学与人文关系”和回顾现代化、工业化与传统文化内在联系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合和思想”“和谐理念”及“人文传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研究。高职院校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学生在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爱国情感得以提升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而在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浪潮中,各种“淑女学堂”“私塾”的出现,虽然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却存在“封建复古”的倾向。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及认识传统文化,如何理性地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哪些传统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通过构建传统文化课程的方式,能够指引学生以辩证的、正确的以及历史的视角,去思考、鉴别及辩证传统文化。此外,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不仅要考虑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还需要深刻思考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特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真正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抓手。其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构建传统文化课程是高职院校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思政教育、素质教育,提升全民素质的时代要求。党中央对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务院制定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见》强调了,要以学生发展为抓手,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及全过程育人的道路。因此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应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重视传统技艺、经典的传承,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创造条件,为全体学生开设文化教育课程,使其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在社会教育层面,高职院校应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在传统文化课程构建中,高职院校还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能够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推动民族精神家园的快速建设。此外,结合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能够发现,学生正确看待、鉴别传统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深化对学生文化视野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高职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明确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目标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主要包括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其逻辑脉络是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然后以文化教育为依托,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务院及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所规定的教育目标,使课程目标制定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了解、、认同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进行细化,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优化和改进。譬如理工院校的学生可以以人文精神提升为主,通过传统文化的感染,提升学生的自豪感。而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则需要从全面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对课程目标进行优化,使其能够积极肩负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在具体目标的制定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设置总体目标,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兴趣特点与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全力营造出浓厚的实践氛围,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提升其人文修养,塑造其人生信念及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独立思考的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人文底蕴、领悟及认知传统文化,进而自觉传承传统文化,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先锋力量。
(二)科学安排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文化是人类精神创作过程及其成果的总称,通常包括“科技”“宗教”“艺术”“文学”“伦理”和“哲学”等领域的内容。我国传统文化是包含众多领域的系统,通常包括“科技”“史学”“教育”“美学”“艺术”“文学”“伦理”“哲学”和“儒释道”思想等内容。诚然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不能面面俱到、包罗万象,但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实际,选择出若干能够彰显传统文化精神的层面或领域。譬如传统文化精神、儒释道、传统哲学、政治文化、伦理道德、传统艺术、古代文学、科学技术等,这些内容是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的,从多角度、多层次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色和主要内容,可以为学生正确看待、认识及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需要注意在传统文化内容选择中,高职院校应明确学生的需求与传统文化内容之间的关联度,确保传统文化内容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在课程建设与开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传统文化课程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同时,在课程内容选择上,高职院校必须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思想融合起来,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依托,进而突出传统文化课程的现代化建设价值。
(三)加强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现阶段,我国出版了很多有关传统文化的教材和专著。然而很多都是以哲学思想史及古代思想史为基本“核心”的,其它层面、其它领域所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难以契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作为高职院校的通用教材。因此,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现状,认为传统文化教材应包含以下内容。譬如高职院校在开发教材时,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上编可以阐述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结构、经济基础及历史环境,介绍传统文化的形成与传承过程;中编可以介绍科学技术、教育、史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传统哲学及文化典籍等可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下编应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类型特点及主要精神进行深入地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结合我国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认知规律,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从文化生活的视角出发,融入趣味性、生活性的内容,让传统文化教材更具针对性及实效性。例如在教材中融入现代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的文化现象,并以此为引,渗透深层次的、复杂的文化内容。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构建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领导机制、专家团队、教师团队和网络授课平台等方式,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在教师团队构建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积极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文化课程的教学水平;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上,高职院校应积极邀请专业人员与高职教师进行合作,让传统文化课程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在领导机制上,应加强宏观指导,将文化教育纳入到高职院校现代化发展的规划中,通过提供制度保障、物质保障等方式,促进课程的顺利实施。其次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教学水平。高职教师应加强文化积淀,深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并将各种“典籍”中的文化思想融会贯通,形成独有的思想体系。此外,教师还应结合传统文化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简而言之,在数字环境下,高职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使传统文化课程拥有现代化、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和特点,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使其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最后,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应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摒弃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理念,积极将学生的能力、思想和素养作为评价标准,通过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融合以及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综合,提升课程评价的实效性。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大浪淘沙中的文化精华,拥有鲜明的超越性、先进性及科学性,对当前我国的发展、价值观的培育以及学生的教育拥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高职院校应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积极从国家、社会及学生自身等角度出发,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理论研究,进而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及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使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更具实效性和有效性,使其更契合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格及认知规律,进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学如.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育教学路径探究:以安徽本科院校为考察中心[J].汉字文化,2022(3):183-184,193.
[2]宋妍.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才艺课程为例[J].科技资讯,2021,19(16):111-114.
[3]刘荣.基于理解与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微课资源建设:以“诗意中国———走近中国传统文化”微课课程资源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5):63-65.
[4]潘媛媛.基于“三全育人”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J].现代交际,2019(2):144-145.
[5]王田田.试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6(8):50-51.
作者:纪朝锋 单位: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