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1:33:17
序论:在您撰写弘扬优秀传统增强文化认同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采参习俗不仅凝结着森林生存智慧与传统核心价值,而且从不同层面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随着时代变迁,这一民俗类非遗因种种原因面临断代危险。因此有必要对它加以保护、开发,精炼内涵,放大外延,使之永葆生机与活力。
1采参习俗推动区域发展
采参习俗归类民俗,相对粗犷朴素,有别于传统技艺、医药、美术、杂技等类非遗精巧细腻,但因为植根于生产生活,客观上推动了经贸交流、社会进步,也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1促进了经济发展“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可以说,人参一直都是东北大宗商品。明末清初,努尔哈赤通过边市贸易售卖人参,购买铁器、招募工匠、发展农耕,得以迅速崛起。采参人经过长期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人参种植方法,使园参成为野山参的替代品,始终以“君药”在中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清末民初,园参“每斤能值炉银五六两”,这让抚松得以吸引人口、增加商贸、汇集资金,成为南北通衢之地,有了“小天津”的美誉。时至今日,野山参交易动辄数万元、高达数百万,无不得益于采参习俗的传承。中国抚松·长白山人参节秉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原则,不断刺激人参产业升级与产品开发。源于采参习俗的“老把头节”“开秤节”在人参节分居开场与压轴时段,地位不可撼动。
1.2推动了社会进步非遗是历史活化石。从某种意义上说,采参习俗是闯关东的历史见证与经验积累。闯关东在世界移民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人口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移民为了谋生致富,首先选择寻宝。因为这个原因,孙良成为采参业祖师爷以及长白山区各个行业的保护神。在满汉融合过程中,“快当”等满语得以流传,汤子、小米子、大煎饼等食品种类并行不悖,都体现了社会和谐。采参人拓荒前行,也让山川田野有了具体地名。除了六品叶沟、灯台子山、十八苗沟、参岭等通俗易懂的地名外,还有钎字号、庙岭、板庙子、蝲蛄河、千里不带针等地名都与采参习俗密切相关,成为引领后人前行的地标。少为人知的是,采参人因为熟悉山林环境,常给抗联提供粮物、传递情报,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默默奉献。据《北岗乡志》记载,崔振山(北岗知名放山把头)就曾经多次为抗联队伍提供无私的支持与帮助。近年来,很多抗联密营遗址的发现也都与采参把头提供线索密不可分。2021年,老黑河遗址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湮灭已久的遗址得以引起重视,锦江村民兵连长也是放山把头陈文序功不可没。可以说,采参习俗在每个历史转折时期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3加强了文化交流采参人在“打小宿”时常会讲有关人参的故事以鼓舞士气,这些产生在火堆周围的“瞎话”就成了人参故事的雏形与底胎。从第一篇人参故事《棒槌姑娘》开始,人参姑娘、人参娃娃、老把头等传说人物就以惩恶扬善、忠贞不屈、敬老助贫等性格特点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引领了社会风尚。采参习俗还丰富了民谚、歇后语和民谣,民谚“要想吃饱饭,围着老埯子转”、歇后语“长白山的野人参———得之不易”等琅琅上口,民谣《关东三宝》、《老把头》等影响深远。《抚松人参故事选》、《长白山人参故事》等流行全国,人参故事入选《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日、德、英等译本的流传,产生了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在此基础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人参文化理论得到公认,也离不开采参习俗的现实影响。根据采参习俗编写的动画片《人参王国》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剪纸动画片的巅峰之作”。由采参到种参,从“开锅节”到人参节,人参节成为全国知名节庆活动品牌。通过说人参、唱人参、画人参,人参文化得以蓬勃发展。2008年,在奥运会吉林小屋,故事短片《孙良闯关东》每天巡回播放,向全世界展示了人参文化的魅力。近年来,《人参冠百草》《人参传奇》《闯关东》等纪录片在央视热播,都以采参习俗作为切入点。在某种程度上,采参习俗成为长白山文化的起点与原点,起到了提纲契领、辐射带动作用。
2采参习俗传承日渐式微
长白山区特别是抚松县有着悠久的放山历史与整套的采参习俗,存在一批热爱放山的中年农民以及新生群体。但由于受到资源稀缺、区域设置、林地承包、标准调整、法律制订、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采参人群日渐萎缩,对习俗传承提出了严峻挑战。
2.1资源稀缺消蚀采参人热情中国最早的中医著作《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药”。“上药”的共同特点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出于延年益寿需要,人们对人参的消费日渐增加。经过历代医家对人参的配伍与推崇,人参的价格居高不下,加剧了资源的采挖与消耗。到了清代,在野山参无法满足用量的情况下,只能默认“秧参”的存在与使用。可以说,经过上千年的采挖,野山参已经接近枯竭,采挖犹如大海捞针。资源稀缺,入宝山而空回,在很大程度上消蚀着采参人的热情。
2.2区域设置阻止采参人脚步1960年,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区域范围包括白山、白西、保安、锦江、老岭五个施业区的全部和黄松浦、头道白河、二道白河、漫江、横山五个施业区的一部分,1982年重新调整范围后确定面积为196465公顷。1986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它的设立与调整,阻止了采参人的脚步,使后者失去了传统的放山区域。2010年5月,吉林抚松野山参省级自然保护区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区划上属于县城东部的抚松镇和兴隆乡,总面积为8315.63公顷。这进一步压缩了采参人的活动空间。
2.3林地承包切断采参人路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采取了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等措施。森林资源被划块分片交给承包人管护经营,发展林下参、林蛙、天麻、灵芝等各种林地经济项目,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这些林地项目依森林、傍山头、据河流、临公路,或大或小,连绵不绝,不仅挤占了采参人的放山空间,而且切断了采参人的穿行路线。除了林下项目,盛产红松籽的国有林也采取分块承包的方式,即使不是收获期也不允许私自进入。采参人只能在有限的山林内活动,还常常得避嫌绕远,客观上增加了时间、体力成本。
2.4标准调整带给采参人困惑作为植物,人参经历了野生、移栽(秧参)、种植(园参)、仿照野生环境林下栽培等阶段。由于地域不同、说法不一,需要出台国家标准。2002年,《野山参分等质量(GB/T18765—2002)》出台,将野山参定义为“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下的野生人参”。如何界定“自然生长”与“野生”,分寸很难把握,籽海、池底子、林下参等也都合乎或接近标准。《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GB/T18765-2008)》代替《野山参分等质量(GB/T18765—2002)》后做了分类:野生人参为“自然传播、生长于深山密林的原生态人参”;野山参为“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的人参(不包括野生人参)”。《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GB/T18765-2015)》又做了调整,前者定义为“自然传播,生长于深山密林的原生态人参”,后者定义为“播种后,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15年以上的人参”。《中国药典(2015版)》对人参的分类则是:栽培的人参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因为国家对野生植物有相应的法律保护,一段时期内的标准调整让采参人无所适从,也影响了放山热情与习俗传承。
2.5法律制订约束采参人行为1987年10月30日,国务院发布《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对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管理,人参被列入二级保护。《条例》要求:采猎、收购二、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必须按照批准的计划执行;采猎二、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必须持有采药证。这就对采参人有了法律约束。2021年9月7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第15号)发布了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其中,人参属(所有种)被列入二级保护。1996年制定、2017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明确要求:“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采集野生植物或者破坏其生长环境。”“采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采集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申请采集证。”相关法律的出台保护了野生资源,同时规范了采集行为,促使采参人将目光转向池底子,不再走进深山密林,相应弱化了采参习俗的传承。
2.6市场行情重挫采参人意志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自1999年开始,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在长白山区,承包者优先栽培林下参。经过20年左右时间,林下参已经达到《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GB/T18765-2015)》“播种后,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15年以上的人参”的野山参标准,开始集中上市,逐步冲击挤占籽海、池底子的市场份额,也压低了后两者的市场行情。采参人辛苦跋涉得到的稀少收获,往往难以遇到有经验的业界人士赏识,加上与林下参的外形、功效相近,常常达不到预期价格。由于“被林下参顶得卖不上价”,采参人心理与意志严重受挫,放山热情衰减、意愿不强。年轻人本就兴趣泛泛,受此影响更对传承习俗丧失动力。
3采参习俗亟需保护
庚续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采参习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重视,既要“活起来”,也要有序传承下去。
3.1加强基础教育,增强文化认同从娃娃抓起,让采参习俗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读本、走进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施教,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3.2推动文旅融合,加快乡村振兴让“活化石”焕发新的生命力,依托采参习俗开展研学、探险、考古、寻找乡愁等活动,把围绕放山形成的智慧与知识转化为旅游产品,为乡村振兴赋能。
3.3坚持以人为本,激发传承动力加强对采参人的关心关爱,发挥采参人熟悉山林环境的特长,为他们提供森林导游、演艺展示等培训与就业机会,在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保证习俗有序传承。
作者:王博凡 龚振东 苗增娟 单位:长白山日报社;抚松县人参博物馆;抚松县互联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