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9 15:34:11
序论:在您撰写绿色建筑设计策略探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近年来,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对于低碳理念和绿色环保的认知得到充分加强。在高质量生活需求下,为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应当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的设计发展,有效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改善建筑高能耗的现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相关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低碳绿色建筑的设计优势,明确具体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促进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相融合,保证设计成果具有优越性,符合当前时代发展主题,满足社会大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充分践行低碳生活,提高生态保护力度。
一、低碳绿色理念建筑设计背景及优势
1.背景随着当前全球环境逐渐趋向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产生较大的威胁。为缓解这一现状,世界各国纷纷颁布一系列法规、政策以及战略等,以此缓解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而我国根据实际国情,综合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增多趋势,针对碳排放问题提出“双碳战略”,即是在2030年达成碳达峰目标,206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其中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我国旨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量最高峰值,并控制其逐步下降,避免碳排放持续增长。而碳中和是指通过采取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将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者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抵消,从而实现相对“零排放”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建筑行业应当顺应“双碳战略”的目标要求,注重采用低碳绿色理念,优化建筑设计,从而保障其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和节能性,推动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2.优势绿色建筑是一种具有优越环保性能的建筑型式,结合当前的低碳理念发展落实背景,开展优化设计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具体如下:(1)有利于满足绿色环保要求。在环境问题日益提出的背景下,绿色环保意识逐渐提升,对建筑等高耗能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其符合低碳理念。而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相比于传统建筑而言,具有丰富化和多元化的建筑模式,而且对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减少浪费损失。
(2)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绿色建筑则能够依据低碳理念,优化设计内容,在保障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此改进设计施工方案,优化配置各项建筑资源,减少浪费和消耗等,并重视对污染物、垃圾等物质的处理,实现建设过程低污染、低排放等目的,保证建筑设计的实效得到进一步提升,降低资源消耗量。
(3)有利于降低人体危害。绿色建筑在设计中,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健康无害化的原则,使用低毒或无毒材料,促使建筑环境具有安全性。比如采用高环保、高性能绿色建材,有利于避免装修过度而导致室内外气体含量超标,诱发人们的呼吸道疾病等。通过融合低碳理念和绿色环保设计思想,有助于将空气质量作为重要的指标,防范建筑风险,保证人体健康。
二、低碳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设计要求
1.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设计的目的则是促使人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基于低碳理念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控制,降低建筑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为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相关人员需落实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要求,改善粗放型发展模式下存在的不利因素,保证建筑与城市、自然、人等相互协调。为此设计人员要在具体工作环节,积极寻求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比如设计人员要充分了解建筑周边的各项生态要素,如植被、地下水等,将其纳入到建筑设计范畴中,通过合理区分居住区和生态区,将促使二者相互协调,则能够落实低碳绿色理念,推动共同发展。
2.关注建筑系统的关联性建筑物在整体环境中是一项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要素,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同时其与道路、自然景观、公共区域等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为保证环境的和谐性,设计人员需要在低碳生活理念的指导下,关注人们的出行、景观建设、绿化布置、生活保障等需求,顺利连接各个系统,构成完整的、平衡的建筑生态体系,确保低碳环保实效得到发挥,进而提高绿色建筑设计质量。
3.侧重延续人文文化建筑设计的宗旨是满足人的使用需求,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应当在考虑功能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人的心理、生活和人文需求,以此营造高质量的建筑环境和宜居氛围。
4.坚持能源节约原则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符合低碳以及绿色要求,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应坚持节约原则,针对各个环节做好能源节约工作,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表现形式。比如设计墙体温度时,应保障其符合现行的低碳绿色标准,相关人员需从多个角度对围护结构的透气性开展分析和研究,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如风源、自然光等,实现对建筑墙体温度的有效调节,进而减少能源消耗量。
三、低碳理念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1.设计低碳型建筑系统结合低碳理念开展绿色建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双碳”战略目标的要求。由于建筑施工及其使用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大,为尽可能实现节能减排效果,则要优化设计低碳型建筑系统。整合相关绿色元素,按照当地的资源特点进行优化组合。所以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建筑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人文、气候特征等,保障设计方案与人们的具体需求相符合。例如在北方地区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根据其冬季气候温度较低的特征,应注重提升取暖资源消耗在整体的比重,保证取暖排放与相关标准相一致。并积极采取新型的绿色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保证建筑系统的能耗有所降低。比如设计建筑地热系统,减少传统暖气供暖的比例,实现资源节约,提高建筑使用性能,为人们提供基本的使用保障。再比如在立体绿化设计中,可在建筑屋顶、立面开展绿化布置。有利于降低空调能耗,并利用植被吸收碳排放,以此达到低碳生活目标。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实现建筑系统的关联性,如按照气候特点实施建筑设计,明确建筑朝向、楼间距以及风向等外部因素,比如采用自然通风设计,保持室内温度适宜,有助于减少空调能耗量。并可利用自然采光,降低主动照明需求等。此外,也可利用太阳能等外部条件,减小对电能的消耗,提升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2.采用环保型、低碳类材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当严格遵循“双碳”战略指引以及低碳设计要求,注重与周围环境达成良好的和谐性。而材料作为构成建筑主体的关键要素,其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节能减排实效。因此设计人员要注重采用环保型及低碳类材料。因此在实践工作中,设计人员可选择无毒无害的环保材料、可回收利用材料等。同时在选定合理的环保材料后,需对建筑设计整体进行统一处理,保证室内外设计达成协调性,降低投入成本。在环保材料筛选过程中,充分考虑各个环节的工艺要求、建成使用要求等,优化材料配置,尽可能提升使用效率,减少浪费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优先使用可循环绿色施工材料,在建设期间有利于进行二次利用,既能够减少材料采购数量,又能够降低污染程度,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顺利达到绿色标准。当前常用的绿色材料包括绿色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绿色装饰材料等。例如生态水泥,其是由火山灰以及钢铁渣等废弃物制作而成。具有节约能源的特点,减少制备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再比如绿色墙壁材料,采用新型陶瓷、抗菌面板等,可达到较好的美观效果和耐久性能。
3.设计节能低碳施工技术建筑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较大,其往往会改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和发展趋势。在实施“双碳”战略的过程中,对建筑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尽量减少施工碳排放。因此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节能低碳施工技术,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为此为设计人员需要加强对环境的考察,评估建筑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所产生的危害,并以此对施工技术方案实施合理调整。比如将低碳理念和绿色环保技术融合到施工方案中,重点控制光污染、噪声污染、粉尘污染等,设计规划覆盖、洒水降尘等处理措施,充分营造良好的建筑环境。
4.设计低碳型建筑结构低碳理念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为保障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应当强化对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比如针对建筑物内部空间,应当实施有效调整和改进,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顺畅,减少对空调等设施的应用频率。比如在建筑内部的供热和制冷系统设计中,为降低能耗应强化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质量,减少能源消耗。例如在设计建筑结构时,严格按照建筑所在区域对其体型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做好充足准备,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根据当前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的有关要求,在设计低碳型建筑结构时,需在各个环节融合低碳绿色理念。如图1所示。图1基于低碳理念的绿色建筑结构设计规划
5.设计低碳型外墙保温层保温设计是直接关系到建筑能源消耗程度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当考虑采用适当的承载材料,并关注其保温性能,促使建筑性能得到良好保障。综合现阶段对于建筑保温层的设计,应当侧重提升保温层的耐久性,降低建筑物的导热系数,以此优化建筑整体性能。比如对建筑内部结构设计工作中,应合理选择保温材料,一般可选择珍珠岩砂浆等,有利于提升保温作用,满足绿色建筑以及低碳理念的要求。同时应当改善传统的单一性保温材料使用现状,减少对建筑使用的不良影响,应当按照建筑特点以及当地自然条件,科学选择保温材料,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设计实效,稳定资源消耗,避免出现热损失等问题。如图2所示,可设计零碳建筑保温隔热系统,有利于加你各地建筑物全面的供暖和供冷需求,减少碳排放量。图2零碳建筑保温隔热系统设计方案综上所述,低碳理念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建筑行业作为一项高污染、高能耗的工程项目,应当顺应时代需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实现提质降耗的目标。为从源头上进行把控,则应当做好建筑设计工作,结合低碳理念需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在设计环节侧重综合考虑生态环境、采用环保型绿色材料、基于环境考察调整设计方案、强化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强化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合理设计建筑保温层、优化设计建筑利用空间等,充分将低碳理念和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切实提升建筑功能,满足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作者:田洪 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